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中GPS-RTK技术的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中GPS-RTK技术的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中GPS-RTK技术的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中GPS-RTK技术的应用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docx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 为规范北京遥测地震台网的运行管理和数据产出,根据“测震台网运行管理办法”与“测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制定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下文是我收集的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欢迎阅读!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最新版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北京遥测地震台网的运行管理和数据产出,根据“测震台网运行管理办法”与“测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北京遥测地震台网。 运行维护 第三条宽频带和短周期高灵敏度地震仪通道的采样率要求为100SPS,抽取滤波器应选择最小相位的有限冲激响应(FIR)滤波器。

第四条及时汇总台站的故障及维修情况,和北京遥测地震台网的运行维护日志一起,通过JOPENS系统的控制台报送到国家台网中心。具体故障包括: 台站供电、信道和设备故障等导致台站实时数据中断 更换台站地震计、数据采集器等专业设备和更换供电方式、通信链路等 台网中心供电、网络和关键设备故障等导致台网中心处理功能中断 台网中心软件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或更改关键配置参数 更改台站基本参数和仪器响应参数等 对于当天不能处理完毕的故障,可先报送故障现象情况,待故障恢复后,再通过修改日志的方式添加故障处理情况。 第五条应定时对台站进行脉冲标定和正弦波标定。宽频带观测系统应每月进行1次脉冲标定,短周期观测系统每周进行1次脉冲标定。各台站每年进行1次正弦波标定。

脉冲标定幅度信噪比应≥40db;两个响应信号的间隔时间:短周期地震仪60秒,宽频带地震仪300秒。 使用十五标定处理软件按时截取、处理标定数据,结果存入本地数据库。若发现脉冲标定的幅度、自振周期和阻尼等主要参数变化超过10%,应对台站仪器进行检查维修或更换。 每月的5日前以FTP方式向国家测震台网中心报送上个月的标定处理结果。 第六条台站仪器参数。更换台站地震计和数据采集器等专业设备后,应及时更新台站的仪器参数数据库,并在更新参数后12小时内只将更新后的参数报送到国家台网中心。 每年12月底前集中报送一次本台网所属全部台站的台站仪器参数。 第七条应每天查看邻省台站的仪器参数更新情况,并及时修改所共享使用台站的仪器参数库。 地震编目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院系: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4年5月5日

地震勘探野外实验报告 一、基本任务 1.1 实验目的和要求 实验按指导书要求完成,以便通过此次实验,达到巩固和加深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具体要求如下: 1、初步实践野外地震勘探各种技术工作; 2、基本掌握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和地震仪器装备的使用和操作; 3、学习地震记录的分析与评价; 4、学习地震资料几种常规处理方法; 5、学习反射波地震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 1.2 实验内容 实验主要内容为: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方法作业,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室内资料的解释成图,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野外数据采集 ①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 ②测线布置依据和观测系统设计; ③排列的布设; ④仪器的学习及操作; ⑤仪器参数和观测系统参数的试验及正确设置; ⑥野外数据采集施工技术; 2、室内数据处理; 3、室内资料解释和成图 二、数据采集仪器 1、一台McSEIS-SX 48 XP地震仪(配件:一条电源线,一条大缆接受器,一个鼠标)(图一) 2、两根5m大缆 3、24个100Hz检波器 4、一块12V蓄电池 5、一条同步触发道 6、激发装置:一把18磅铁锤,一个铁块

7、测绳一根 9、罗盘一个 10、野外记录本 图一地震仪 图二部分实验仪器

三、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 3.1 测线的布置 测线布置的原则:主测线的方向,应尽可能地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并与设有地质钻井以及其他物探测线的方向重合,以利于各种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和相互补充验证,主测线之间还应布置联络测线,以控制勘探精度。(图三) 图三测线布设 3.2 观测系统设计 反射波勘探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系统。表示出共炮点线(含道号),共接收点线,共偏移距线,共CDP点线,并标出炮号、桩号、道号、道间距、覆盖次数和比例尺。(图四) 3.3 激发 实验采用锤击震源,采用18磅的铁锤以及15~25cm见方、重10~20kg的铁板作为锤击激发震源。激发点应平整、坚实、表层浮土应予清除,垫板要摆放平实。 3.4 接收 (1) 检波器的选择:根据勘探目的和勘探深度选择浅层反射波勘探100Hz的检波器。 (2) 检波器埋置:检波器要平稳、垂直(倾斜度应小于10o)、埋实在接收点位置上。检波器与电缆连接应正确,防止漏水造成的漏电和地面渍水造成的短路,也要防止极性接反和接触不良。(图五)

论地震勘探中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 一、反射波 (一)反射波的形成 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 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如图所示 2、物理地震学观点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

地震勘探在石油行业的应用

地震勘探在石油行业的应用 黄土塬山地网状三维勘探的基本思路和基础黄土塬网状三维地震勘探出发点就是利用黄土塬区沟系发育的特点 ,在不同的沟中激发和接收 ,充分利用目前地震勘探仪器具有多道接收能力的优点 ,进行宽方位的地震接收 ,得到黄土覆盖区目的层反射信息。模型计算结果证实 ,利用不同形状闭合回路激发和接收均可获得回路中心一定面积的反射信息。但山地冲沟一般为树枝状分布 ,很难形成理想的闭合回路 ,因此在实际中需在塬上布设少量的接收点和激发点作为补充。 1. 2 野外采集方案设计和实施工区位于中国中部甘肃省庆阳县 ,地表海拔高程范围 1 140~1 560 m ,沟塬高差最大可达 300 m , 单测线沟塬高差也在百米以上。沟距一般大于 2 km(图 2a) 。目标层为中生界侏罗系延安组和三叠系延长组 ,埋深 1 000~1 500 m。考虑到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不均匀布设以及地形、沟距的限制 ,设计时覆盖次数以不低于二维地震覆盖次数为主 ,面元大小以尽量不出现地下空白反射区为原则。最小偏移距无定值 ,最大偏移距应近似于目标层位埋藏深度 ,避开干扰 ,满足速度精度和仪器性能限制[ 1 ] 。施工采集排列范围设计和实施以刘八沟水系为主 ,南北局部跨相邻水系。布设 8 个排列小区 (图 2b) ,大部分激发、接收点选在沟中老地层出露处 , 小部分为联络跨塬支沟而摆放在黄土塬上。沟中采用单井或双井激发 ,塬上采用多井组合激发 ,接收道数大于 1 000 道。 网状三维原始资料特点 (1) 大信息量排列线的重复和多次观测使最大覆盖次数达 430 次。 (2) 不规则性施工排列为近似环形树枝形网状线束 ,形成极不规则的单炮记录(图 3) 。 (3) 不均匀性炮检距分布、覆盖次数平面分布、方位角分布及原始记录频率成分构成均呈现不均匀状态。 (4) 静校正难度大炮、检点间高程变化剧烈以及巨厚黄土塬低降速层造成的静态延迟使静校正问题复杂化。 (5) 低信噪比复杂的地表、近地表条件造成面波、浅层折射波、多次波发育 ,复杂的炮检关系又使普通规则干扰在原始记录中的规律性变差。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北京遥测地震台网的运行管理和数据产出,根据“测震台网运行管理办法”与“测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北京遥测地震台网。 运行维护 第三条宽频带和短周期高灵敏度地震仪通道的采样率要求为 100SPS,抽取滤波器应选择最小相位的有限冲激响应(FIR)滤波器。 第四条及时汇总台站的故障及维修情况,和北京遥测地震台网的运行维护日志一起,通过JOPENS系统的控制台报送到国家台网中心。具体故障包括: 台站供电、信道和设备故障等导致台站实时数据中断 更换台站地震计、数据采集器等专业设备和更换供电方式、通信链路等 台网中心供电、网络和关键设备故障等导致台网中心处理功能中断 台网中心软件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或更改关键配置参数 更改台站基本参数和仪器响应参数等 对于当天不能处理完毕的故障,可先报送故障现象情况,待故障恢复后,再通过修改日志的方式添加故障处理情况。 第五条应定时对台站进行脉冲标定和正弦波标定。宽频带观测系统应每月进行1次脉冲标定,短周期观测系统每周进行1次脉冲标定。各台站每年进行1次正弦波标定。

脉冲标定幅度信噪比应≥40db;两个响应信号的间隔时间:短周 期地震仪60秒,宽频带地震仪300秒。 使用十五标定处理软件按时截取、处理标定数据,结果存入本地数据库。若发现脉冲标定的幅度、自振周期和阻尼等主要参数变化 超过10%,应对台站仪器进行检查维修或更换。 每月的5日前以FTP方式向国家测震台网中心报送上个月的标定处理结果。 第六条台站仪器参数。更换台站地震计和数据采集器等专业设备后,应及时更新台站的仪器参数数据库,并在更新参数后12小时内 只将更新后的参数报送到国家台网中心。 每年12月底前集中报送一次本台网所属全部台站的台站仪器参数。 第七条应每天查看邻省台站的仪器参数更新情况,并及时修改所共享使用台站的仪器参数库。 地震编目 第八条承担华北地区所有天然地震事件和L≥2.0非天然地震事 件的编报。 编报辖区地震时,应采用邻省台站的震相数据进行地震参数测定。 参考地名使用震中所在省县的命名方式;对有习惯命名方式的地 区也可沿用历史上惯用的地名;在不便使用行政地名命名时,可以采 用地理地名命名。 对于编报区域范围内的不能定位地震事件,地震目录中的经纬度、精度、位号、深度、定位台数等应为空,发震时刻和震级取单台测 定结果或2个台的平均值,参考地名为最近台台站名和S-P值,台 站名前应加上省名。 地震编目的快报和正式报数据通过“统一编目系统”提交到国家测震台网中心的数据库服务器。

地震数据采集器

地震数据采集器(8G)暂时不可扩展 型号:BXY1-EDAS-24GN 库号:M355423 主要特点: 50次/秒的高速数据输出速度,适用地震预警 多个通道采集,可同时测量15路数据信号 可实现电压、频率多种采样率数据同时输出 内置线性相位和最小相位特性的FIR数字滤波器 采用24位高精度AD转换 动态范围大于135dB 采用等精度测量频率,保证测量精度一致性 基于TCP/IP协议网络化功能 大容量存储器记录连续数据和事件数据 IRIG-B码授时系统,同步系统时钟精度<0.1毫秒 具有环路自检功能 简介: EDAS-24GN是一台高分辨率、大动态范围、输出低延迟实时数据流、能适合地震预警研制的通用地震数据采集记录设备。能将多道模拟电压量和频率量的输入转换成数字量输出,具有网络、串口数据传输功能,支持大容量数据存储,具有数据采集、记录、和网络数据服务的功能,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低的特点。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内容 数据采集通道数 ①3/6个测震/强震/前兆数据采集通道

②3/6个前兆数据采集通道 ③3个频率数据采集通道 ① 测震 强震 前兆 数 据 采 集 通 道 输入信号满度值 ±2.5V, ±5V,±10V或±20V,双端平衡差分输入 输入阻抗 500KΩ(单边) A/D转换 24位 动态范围 >135dB @ 采样率为50Hz 系统噪声 小于1LSB(有效值) 非线性失真度 <-110dB @ 采样率为50Hz 路际串扰 <-110dB

通带波动 <0.1dB 通带外衰减 >135dB 数字滤波器 FIR数字滤波器,可设置线性相移和最小相移 输出采样率 1、10、20、50、100、200、500Hz 多种采样率输出 每个通道支持多种采样率数据同时输出 实时数据最小输出间隔 10个采样点/包(提供低延迟实时数据为地震预警服务) 高通滤波 可设DC、10、30、100、300、1000、3000S 标定信号发生器 16位DAC,程控波形输出,±10mA 环路自检 模拟通道输入可程控连接至标定输出或者信号地 标定信号类型 方波、正弦波,伪随机二进制码信号频率、幅度、周期数可设置 本地记录格式 EVT, 可选压缩格式,支持Mini SEED格式 记录功能 支持连续数据和触发事件数据同时记录 ② 前兆 采集 通道

地震监测系统

GIS地震探测系统 一、概述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球的构造分为三层:即中心层地核、中间层地幔、外层地壳; 1.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是岩石圈上部次极圈层。 2.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岩石圈是它的一部分,软流层以上。地幔多以流体形式的岩浆等物质存在 3.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体的,所以又称外核液体圈。内核,是固体的,主要由铁、镍组成,又称内核固体圈。 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下图为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图: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面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他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海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做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做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做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震源深

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3.3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一、地震勘探需要一整套仪器,包括检波器、专用电缆、地震仪器车 检波器将地面接收到的机械振动转化为时间函数的电信号,通过专用电缆送到仪器车,由仪器记录在磁带上,得到地震原始记录。 二、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 1.高灵敏度和大动态范围 人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地面引起的振动位移非常小(微米级),来自浅、中、深地层反射波的能量相差很大(几十万——几百万倍)所以地震仪要有高灵敏度和大的动态范围(二进制数位多) 2.宽频带和可选择的滤波器 为记录不同频谱范围的地震信号,所以记录仪频带要宽并且可选择。 3.仪器固有振动延续时间小 为对接踵而至的地震脉冲有良好的分辨力,要求仪器固有振动延续时间尽量小。4.仪器各道有良好的一致性 为了识别各种类型的波和提高工作效率,地震勘探通常在一条测线上的许多点(几百——上千)同时观测,这要求仪器各道有良好的一致性。 地震道——把对应于每个观测点的地震检波器、电缆、放大系统、记录系统所构成的信号传输记录通道称之为地震道。如仪器有24、48、96、256、1048、1200×16=9200道。 三、地震检波器 地震检器的作用是将地面机械振动转化成电信号。垂直检波器只接收垂直分量(主要是纵波成分)。水平检波器只接收水平分量(主要是横波成分)。3分量检波器。4分量检波器 四、地震数据记录系统简介P86图6.3—19框图 1.前置放大器和模拟滤波器 对弱信号放大。通过高截止和低截止滤波器限制波的频带。 2.多路采样开关

将多道连续信号离散为时间序列,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依次接通不同的地震道,将采样信号送唯一的一个输出道记录下来。 先记第1道的第1个采样值,第2道的第1个采样值,…………,第N 道的第1个采样值。 再记第1道的第2个采样值,第2道的第2个采样值,…………,第N 道的第2个采样值。 ……………… 最后记第1道的第m 个采样值,第2道的第m 个采样值,…………,第N 道的第m 个采样值。 3.瞬时增益放大器 k A A 20?= A ——记录下的振幅采样值 A 0——检波器收到的真振幅采样值 K ——可变参数,浅层k 小, 深层k 大,因为地震数据动态范围大。 ×0.3 ×0.5 ×1 ×2 ×3 4.模数转换器 5.磁带记录器。 6.数据显示 波形加变面积显示。P88图6.3-20a

地震灾情信息采集与分类分析

地震灾情信息采集与分类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地震行业利用短信平台的软件不断发展成熟。2009年中国地震局正式开通12322短信息平台,震后该平台能通过灾情速报人员汇集反馈的灾情信息。还有基于手机短信的地震灾情速报平台,接收人员通过短信指令,回复灾情代码等信息。然而地震发生一段时间内,手机信道尤为珍贵,基本处在饱和状态,本软件不依托于短信平台,也能通过自行架设的无线网络,卫星网络,在网络链路存在的情况下,增加回传采集的图像及信息,使得后方人员能及时整理汇总,提高整体灾评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地震;地震灾情采集;信息分类 前言 本系统致力于解决在今后的灾害数据采集整理汇总时,对灾评人员合理分工后,外出的灾评人员应用该系统随时回传图片及数据,后方人员及时整理汇总,缩短数据汇总的周期,提高整体灾评工作的效率。 1 系统分析与总统设计 本系统分为手机APP部分和后台服务系统两部分,手机APP部分完成用户的操作和数据的采集等功能,后台服务系统通过手机APP采集到的用户操作要求和数据,完成业务操作和数据持久化动作。 1.1 手机APP 手机APP基于Android的ADK2.3进行开发,支持客户通过手机觸摸、拍照等多种途径,完成信息采集,并通过Android的Activity完成页面的跳转和事件的响应。 由于目前Android手机型号多种多样,应用最大的难题就是客服兼容性问题,本系统通过界面相对定位和对特殊型号的特殊处理,完成显示兼容性差异;而由于相机的像素差异、生成图片格式差异等问题,借助ADK提供的内部工具,完成图片格式的转换,从而保证上传至服务器端的图片格式一致;同时通过ADK 提供的内部API,完成用户登录验证、GPS定位、终端数据同步、数据上传下载、后台服务器交互等功能,实现手机终端访问操作后台业务系统的功能。 1.2 后台服务系统 后台基于SH(即SRPING+HIBERNATE)架构,将后台服务、前端显示、数据持久化等功能实现逻辑分离,增强了系统的扩展性。 后台服务系统是基于Spring架构实现的,前端展示部分通过JSP、HTML方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胡祥云

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吴浩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专业) 摘要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石油、煤炭、采空区调查、地热普查等重要领域,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发展。本文着重针对地震勘探过程和技术的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及应用进行展开。 关键字地震勘探三维地震石油勘探煤矿发展与应用 1 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应用领域广泛,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分层详细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通常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被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地震检波器及专门仪器记录下来,这些地震拨携带有所经过地层的丰富地质信息,计算机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并用计算机进行解释,便可知道地下不同地层的空间分布,构造形态,岩性特征,直至地层中是否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并可解决大坝基础,港口,路,桥的地基,地下潜在的危险区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考古等问题。 2 地震勘探过程及发展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1.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一般地讲,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应用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应用 1428XL系统简介 428XL体系的地震仪运用了采集链装置,而很多单项、多道的地震仪并没有技术上的优越性,比如检波器直接进行数字化,不需要任何的模拟衰减,同时,其噪声极低、数据还原准确性高,用户可依据需求对每个采集链的道数进行选择,从而有效解决漏电等问题。428XL采集站的体积小,质量只有约400g,电源功耗极低,约为120MW,因此,在野外作业时所需的电瓶数更少。地震采集的电源管理问题一直没有被解决,而428XL对此进行了突破。在小道具的作业工作状况下,单一的电源站与1个12V的电池即可供给120道电。 428XL较明显的特征为数据传输效率更高、引道能力更强。428XL电缆传输的效率近16Mbps,单项能力为2000道,交叉部分的传输率为100Mbps,借用交叉线路可以实现万兆传输至主机,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道数传输的随机性。428XL装置第一次将以太网技术用在野外地面设备LAUX交叉站上,其采用TCP/IP功能涉及到交叉排序、供电,功能与1台微型小主机相似,从而使428XL的功率提高。428XL可以保证有线与无线的混合作业,借助无线采集站和LRU在有线基础上创设局部无线测速网络。 无线站将数据保存在站内系统中或传输导入有线排序等。该系统更适合在较为复杂的地表进行地震勘探作业,比如高山、湖泊、浅海面和入海口等,可实现同一中央记录体系与统一版本软件的无缝对接。428XL与408UL的野外装置完全匹配,用户现存的428UL地面装置可以在428XL下单独作业,并与428XL装置一齐使用。随着数字检波器的应用,用户可轻易地将模拟检波器428XL采集装置联合升级为IC或3C 数字采集机制,极大地保护了用户的投资和装置的前沿性。428XL主机软件具有终身免费升级功能,可操控的震源许可证不进行单独使用,既可以使用炸药震源,也可以使用气枪震源和可控震源。同时,这种终身免费升级的优势进一步拓大了428XL受众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GEOMETRICS DZ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操作手册cdx

GEOMETRICS DZ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操作手册 (简装版) 劳雷(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外大街乙12号昆泰国际大厦1807-1810室 电话:010-5879-0099 传真:010-5879-0989 Email: laurel@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4823811.html,

第一部分硬件各部分介绍 1.网络接口单元: 网络接口单元承担控制器(计算机)到地面交叉站的接口控制功能. 接计算机USB 交叉站1口交叉站2 口网线路电源灯电源开关 电源12V 输入 2.交叉站(L TU): 交叉站主要功能是完成线-线之间及线与DZ采集站的连接. 通过数传线连接到网络接口单元, 同时连接DZ大线到采集站AU. TA或TB通过数传线连接到网络接口单元. TB 或TA通过数传线连接到下一条测线. 交叉站没有地震数据采集道,只完成数据传输.

传输灯测试按钮 DZ 大线L端点传输灯12V 电源DZ 大线K端 3. DZ 采集站 传输灯触发输入电源灯测试按钮传输灯

大线连接口12V 电源大线连接口 DZ 采集站是分布式地震系统最重要的部分,采集站单站8道,其中插头两端各管理4道。两个电源插头可以完成不间断电源供电。 4.数传线。正黄色,100米长,两端10芯,无针式插头。 5.DZ 大线。DZ大线集成了数传和模拟地震道数据线。颜色为橙色,电缆中有地震道抽头,用于连接检波器,两端有16芯插头。

第二部分系统的连接 1.连接计算机USB和网线路到网络接口单元。(见下图NIU 到PC 连线) 2.黄色数传线从网络接口单元的交叉站口1或2连接到交叉站。(见下图Trunk segment1,2)3.交叉站通过黄色数传线连接到下一条线。(见下图测线之间,红色交叉站之间的连线)4.网络接口单元,各交叉站和DZ采集站,外接12V电源。 几点连接注意事项: 系统各个设备之间的连线长度是有限制的,其长度不能超过以下长度。 计算机---交叉站L TU之间100米 交叉站LTU---交叉站LTU之间100米 交叉站LTU---DZ采集站之间125米 DZ采集站---DZ 采集站之间250米

浅谈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4823811.html, 浅谈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作者:刘鹏飞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2期 摘要: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方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是二维地震勘探技术,比二维地震勘探得到的数据更精准,更具有空间立体性,但是对于勘探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论述了三维勘探技术的采集流程,采集环境要求和数据分析方法,并根据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优点提出三维勘探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应用于油田煤矿的基础上延伸应用到学术性的地震勘探领域,为三维勘探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关键词:三维技术,地震勘探,地震技术 前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不是指预测地震的发生的技术,而是利用地震波的波长和波形特点对于地下地质和岩层的情况进行数字化分析。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矿油田的开采地点确定和开采环境分析。本研究根据三维地震勘测技术应用的基本要素提出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其他应用,为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要素 1.1勘测地点的地势环境要求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于勘测地形有着严格的要求,才能得到更精准的数据,野外地势环境对于勘测过程和勘测结果的影响非常大。勘测地点要远离附近有其他磁场或者地震波的区域,保证实验收集的数据没有其他误差的干扰。三维地震勘测的原理就是利用爆破后产生的声波信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如果周围还有其他声波的影响,将会严重影响到数据的准确。在其他误差排除之后还要保证地质条件符合要求,施工地点通常地形环境复杂,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但一般分为岩石区和黄土区。三维地震勘测需要在勘测区域钻孔,方便埋线和声波收集设备,对于不同的地形要进行不同的处理方法。岩石区采用风钻将岩石震碎,坚硬的岩石层变成粉末之后就可以继续打孔进行填埋工作。黄土区地表松软不需要处理岩石直接打钻即可进行填埋工作。除了钻孔工具还可以人工钻孔,利用钢柱对地表进行钻孔处理。三维地震勘测对于地势环境要求严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每次都遇到完全符合要求的地形,因此要利用一定的工具和处理方法改善不同的环境。 1.2实施三维勘探技术的流程 对环境处理保证在野外环境符合要求之后,就可以进行三维地震勘测了。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的实施流程包括确定勘测地点,选择合适的勘测仪器和数据收集方法,建立地震勘探面的特点网格,根据不同地表层确定炮检距。勘测地点钻孔处理中后先埋检测仪器在埋电源线,然后再合适的距离以外钻浅井埋炸药作为声源,利用声波收集仪器采集数据并记录。选择地震面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地球物理勘探: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用电子学和信息论等许多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建立起来的方法,简称物探方法。也就是,根据地层和岩石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来推断岩石性质和构造。 2、主要物探方法:地震勘探(岩石弹性的差别)—勘探地震学 非地震类: 重力勘探(岩石的密度差别) 磁法勘探(岩石的磁性差别 电法勘探(岩石的电性差别) 3、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石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用于提供构造和矿产等地质信息。重力异常的规模、形状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大小、形状及深度。重力勘探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地面、水面、水下(或井下)或空间重力场的局部或区域不规则变化(即局部重力异常或区域重力异常)来寻找埋藏在地下的矿体和地质构造 4、磁法勘探就是测定和分析各种磁异常,找出磁异常与地下岩石、地质构造及有用矿产的关系,作出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等有关结论。磁法勘探主要用来研究地质构造;研究深大断裂;计算结晶基底的埋深;寻找油气、煤田的构造圈闭、盐丘等,寻找磁铁矿床、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5、电法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或天然产生的直流电场或电磁场在地下的分布规律来研究地球结构、地质构造及找矿的一种物探方法。电法勘探是以岩石或矿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主要研究的电性差异参数包括:电阻率(ρ)、激发极化率(η)、介电常数(ε)、导磁率(μ)、电化学活动性等。电法勘探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们广泛应用于金属及非金属、石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勘探研究工作中。 6、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 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 7、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用信息。相应地有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阶段野外数据采集: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 第二阶段室内资料处理: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利用计算机,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工作,以及计算地震波在地层内传播的速度等。 第三阶段地震资料解释: 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各反射层相当于什么地质层位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作出说明,并绘制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 8、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一个平面上采集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这种地震勘探方法称之为三维地震技术。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读书报告 班级地质07-2班 学号 0701050222 姓名薛立超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发展简史 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30年代末,苏联Г.А.甘布尔采夫等吸收了反射法的记录技术,对折射法作了相应的改进。早期的折射法只能记录最先到达的折射波,改进后的折射法还可以记录后到的各个折射波,并可更细致地研究波形特征。50~60年代,反射法的光点照相记录方式被模拟磁带记录方式所代替,从而可选用不同因素进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记录质量。70年代,模拟磁带记录又为数字磁带记录所取代,形成了以高速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相互结合的完整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记录精度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岩性和岩石孔隙所含流体成分。根据地震时间剖面振幅异常来判定气藏的“亮点”分析,以及根据地震反射波振幅与炮检距关系来预测油气藏(见圈闭)的AVO分析,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从地震反射波推算地层波阻抗和层速度的地震拟测井技术,在条件有利时,可以取得有地质解释意义的实际效果。现代的地震勘探正由以构造勘探为主的阶段向着岩性勘探的方向发展。 中国于1951年开始进行地震勘探,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查、煤田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及某些金属矿的勘查。 方法 包括反射法、折射法和地震测井(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前两种方法在陆地和海洋均可应用。 研究很浅或很深的界面、寻找特殊的高速地层时,折射法比反射法有效。但应用折射

现代地震勘探技术作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震属性综述 报告名称: 地震属性综述 学生姓名:王丹 学号:52 所在院(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地震属性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是在地表激发人工震源,由震源所引起的震动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地下传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上反射传回地表,然后由地表的仪器(检波器)记录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从而得到地震记录(也叫地震资料);之后对地震资料进行相关的处理与解释便可以间接地反映和得到地下相关信息。由于地下介质是地震波传播的载体,所以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如岩性、孔隙度、密度以及流体性质等都会对传播中的地震波产生影响,如地震波的能量、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将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而这种影响和变化又将在地震记录中保留相应的信息。所以,通过对地震记录(地震资料)的“深加工”或者特殊处理,将会从地震资料中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以为地质服务。在早期的油气资源勘探中,地震勘探的目标主要是寻找地下有利的大尺度的构造圈闭,所以只需利用有限的地震资料信息便可达到目的。但是,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难度的加大,人们迫切地需要更多地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流体性质等信息。这就促使人们运用新的技术和思想去从地震资料中发掘出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也就推动了地震属性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地震属性技术延伸了人类的视觉,从而有助于人们发现更多的隐藏于地震资料中的信息,也有助于人们从多角度去获取和分析地下地质信息,从而实现对地下地质的充分与准确认识。 1地震属性的发展与分类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也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获取不易的地震资料,现今的地震解释人员需要从地震数据中提取越来越多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综合解释地下构造、地层和岩性特征以及流体性质,最终定义精确的油藏模型,用于钻井决策、估计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由于生成地震属性是获取所需信急的一条重要捷径,因此,长期以来地震属性技术一直是地震特殊处理和解释的主要研究内容。 地震属性是叠前或者叠后地震数据,经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长期以来以来地震数据的使用仅仅局限于对地震波同相轴的拾取,以实现面对油气储集体的几何形态、构造特征的描述。但是地震数据中隐藏着更加丰富的有关岩性、物性及流体成分等相关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