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第三单元食物第五课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第三单元食物第五课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第三单元食物第五课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第三单元食物第五课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广州市黄埔区文冲小学钟惠华

食物发霉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部分“面包发霉了”。之所以改用酿酒中米饭上的菌丝来观察是因为考虑到在观察过程中变质面包中的霉菌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酵母菌则不会。另外为了体现新课改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要求,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对比实验的具体操作留到课后学生自己完成,留下来的时间用来讲解《活动手册》上的对比实验的表格使用和如何进行表格设计,这是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一种有益尝试。

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指那些能够轻松地掌握关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能的人。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则成为了焦点(科学思维包括问题意识、实证意识、严谨的理性思维意识)。究竟在课堂上应如何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形成、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索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的训练呢?就此我尝试结合这一理念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在这节课上,我除了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霉菌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外,我把原来安排在课堂上动手实验的内容放到了课后,留下的时间用来讲解对比实验的表格使用以及表格的设计,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使学生能理解该表格如何使用;二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在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三是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通过讲解使学生从更本质更深的一个层面来理解对比实验设计中各条件的相互关系,为他们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做好准备。另外,在教授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时,若能借助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将会使常规的教学演示更加到位更有实效。

在这节课的多处教学环节运用了多媒体,其中在拓展环节,若按常规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使课堂教学过于枯燥,而且没能为学生课后学习留下空间,因此我尝试引入多媒体来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的教学活了起来,形式也让学生非常喜欢,而且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深入,课堂上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多了,引导学生课后学习的选择多了,学习内容也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许多可

供选择的途径,从而使教学更接近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另外无论是实物展台还是媒体的运用都让学生课堂学习的开放性得到更多的技术、资源的支持,如在导入环节、实验设计环节、知识拓展环节中图片和网站的介绍,都起到了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在网络中学习阅读相关信息,扩大知识的空间的作用。

(审定:广州市萝岗区黄陂小学戴冬宁)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导体与绝缘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研究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和猫叔简单的实验现象。换而言之,本节课的大部分教学目标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即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第二部分:检测区分多钟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三部分:是教室里电气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第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采用观察简单电路的连接,复习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随之提出“导线剪断,如何重新接亮小灯泡,为什么这么做”等问题,从中引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学生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虽然学生会很快地学会且节省了许多的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制定探究计划,让学生经历了“预测——检测小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是否通过电流能使小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书本上是要求检测20种物体,由于地域限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减少数量至8种物体。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为学生准备了一张检测记录表以及安排了给予学生温馨小提示等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我想如果不强调,会存在许多学生会凭借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而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的过程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四、拓展内容,即引导学生安全用电。这一部分设计的活动是针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对插头、老虎钳等物体分离导体和绝缘体与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四部分的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2课时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两只塑料青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师材料: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塑料青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 播放视频:三位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追问谁跳得远? 设计意图: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较三者的远近。 二、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得远?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 1. [PPT 出示]情境创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青蛙跳远比赛!(出示塑料青蛙)先试着让青蛙跳起来,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小组活动5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是否有起点参照物考虑学生在桌上跳还是在地面上跳) 设计意图: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充分玩的过程中掌握让小青蛙跳起来的方法。 2.[PPT 出示]组内青蛙跳远比赛:都让自己的青蛙跳起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小组内的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拍照片,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的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3.[PPT 出示]研讨聚焦,怎样知道哪只青蛙跳得远? 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学生交流汇报。 [PPT 出示]小结:看来,我们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一条起点线【教师板书起点】,然后跳出去。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两只小青蛙的跳远比赛,以及桌面已有的起点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明白统一起点更容易比较出小青蛙的远近。 三、继续探究:哪组的青蛙跳得远?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将蛙跳的远近表示在纸带上。 (1)提问:组内两只青蛙谁跳得更远,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个小组,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那我们再来一次正式的比赛,让每组的冠军蛙再跳一次,看哪组的青蛙跳得远?(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2)我们每个小组能不能把自己小组的冠军蛙跳了多远,展示给大家看呢?(教师可以提示:你们能不能比划一下你们的青蛙跳得有多远或想办法把跳出的远近记录下来),让学生比划一下。 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那小青蛙跳出去之后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

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

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篇二: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好奇心——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儿童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他们对所接触的任

何事物有兴趣去探究,探究的范围不仅广泛,而且能利用感官、工具和方法来对世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教学科学《校园里的动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小花园去寻找动物和植物,那天早晨恰好大雨过后,学生发现了许多蚯蚓。“蚯蚓有眼睛吗?”“它有骨头吗?”“为什么下过雨后会出现那么多蚯蚓?”“蚯蚓断了以后还能活吗?”……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我及时引导学生:“关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4月22日,科学组开展了“让科学课堂充满科学味”的教研活动,我上了一节《种子的萌发》,在科学组其他老师的帮助下,这节课也顺利的上完了,上课结束后,科学组的其他老师给我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有必要对我的课进行一定的反思。在今天的课堂中,我觉得存在以下问题:1、在第一部分,探究种子浸泡过程中需要水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上讲台用量筒来测量两杯水的体积。我的预设是想通过两位学生测量两杯水的体积,来反映种子浸泡过程中水分的吸收,但是用量筒测量水是三年级的实验,很多四年级的同学对于量筒的使用出现了问题,当时我及时纠正了他们的错误,但是却是在同学们错误数据的前提下,得出了种子浸泡需要水分这一个科学道理。在这里,我觉得我忽略了一个问题,经过了两天,烧杯里的水分也是有一定蒸发的,而学生测量结果有可能是水分蒸发导致的。2、第二部分:解剖蚕豆种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是让学生两人一组实验,用镊子解剖蚕豆种子,并将实验结构记录在记录单上。这一部分我计划10分钟完成,实验完成后,让小组成员来讲台上汇报;但是学生汇报的时候,其他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位同学解剖的蚕豆以及他们记录的结果,因此这一部分我觉得没有安排好,应该把实物投影仪很好的用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看到每个同学的解剖结果。3、解剖花生和绿豆种子。这部分实验实在解剖蚕豆种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种子结构的再次巩固,但是同时解剖两种种子有点拖沓,可以让学生们两种种子选择一种进行实验。4、种子的发芽,这一部分我是单独进行教学的,观察种子在发芽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情况。但是由于这是本节课的第四部分,所以整个时间上把握不够,这部分内容被压缩了,时间不够。因此,我认为这一部分可以放在第二部分蚕豆种子解剖之后没让学生们边解剖边观察蚕豆种子各部分结构。在节课上完了,但是总体上还是有点准备不足,对学生的掌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这是以后教学中急需改进的。 1 / 1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1.1 石头 教学反思

1《石头》教学反思 《石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石头与土壤为主题展开。作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他们已经对石头有了一个最初始化的印象。对“石头”的研究是属于物质科学,一二年级对此项领域的要求是“观察、描述这些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这些常见的材料”所以本节课要教导学生对石头有一个全面的观察,进而深化学生对石头的认识。 本课在设计中,我基于在科学课堂对石头的观察中,融入了语文的写话、数学的分类以及美术中的绘画等想法充分利用了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完成观察石头这一目标,并能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他们所观察的对象,最终以“科学创意写画”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各环节。这一过程的实施是我这节课的亮点及优点。 但认真反思这节课,同样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纠正和深思: 1.我的课堂中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这节课中,我在很多环节,都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很多结论,都是由于我自己需要赶时间,需要学生完成自己预设的各个环节,便草草地下了结论,至于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真正落实,我是无法得知的。并且本节课应当是以科学课程为主,创意写画为辅,在教学中也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2.在课堂中我对学生的分类活动没有予以及时的指导和适当调控。由于给石头分类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会用一种标准进行分类,所以,部分小组的分类活动就会出线多个标准。当我在让学生进行错误演示时,只是点出了错误,并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就会部分小组会受到示范小组的影响,错误率提高。 3.科学课堂应当要有科学的严谨性,语文中的感性的表达在我的课堂中出现得较多,这样是和“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这一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规范的科学用语,也是我的课堂必备的素养;此外在面对学生课堂中一些意外的回答,课堂机智不够,容易在课堂中冷场。 4.由于之前的科学课上,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所以学生在课堂拿到石头等器具时中会出现失控的局面,这样即使在讲解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时,学生也听得不够仔细,一些学生甚至都已经游离在课堂之外,这样的课堂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

青岛版四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科目:科学年级:四年级教师:赵磊课题 1.我们的食物 反思内容改进措施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 部分是记录食物。第二部分是给食物分类。在第一部分的 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对食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食物是每个人都吃的,但是四年级学生对于食物的认识还 是无意识的,还很片面。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你今天早上 吃了什么?”和“包子里面有几种食物?”两个问题的自然 过渡和启发,使学生很轻松就能意识到食物是混合物,在研 究时应将他们一一分离开来,这样就避免了后面在给食物 进行分类时发生交叉的现象。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当同学们汇报了一天吃的食物 后,我不是直接让学生分类,而是通过“这么多的食物,怎 样汇报别人听得更清楚、明白”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 深入发展。当学生对食物进行分类后,我又让学生对食物分 类方法的优劣进行评析,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分类方法,从 而选出第3组的同学分类方法比较好,分类方法多,这时课 堂上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学习氛围高涨,体现了新课标 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反思

科目:科学年级:四年级教师:赵磊课题 2.我们的营养 反思内容改进措施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 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 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 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 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 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 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交流各 自课外搜集的材料。重点思考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 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 到这些营养成分。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 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天的食物相联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 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 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 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营养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 丰富的,“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我发现每 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 养成分”,“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 种食物”……学生这些发现,都可以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 建作准备。 教学反思 科目:科学年级:四年级教师:赵磊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这一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气温对于天气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每天都在变化。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三年级时,我们已经用过了温度计,了解了它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在本课将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同时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在本堂课中,我在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首先温习三年级时学过的关于温度计的知识。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让学生对于温度计的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 云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东西,但真正地让学生能准确地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就有点困难。往往学生不能分清楚的是多云和阴这两种天气。利用书本上的三个圆圈认识云量。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对层云、积云、卷云的判断。这个知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更加远,能通过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判断三种不同的云,特别是积雨云和雨层云的区别,学生概括出三种不同云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天气情况,然后小组分发云的图片,认识不同的云及文字说明。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判断云的种类的练习中没有出现错误,得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在《云的观测》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在讨论前明确讨论要点。作为学习活动中的讨论,应该让学生在讨论前有所准备,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着解决问题,以便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围绕“云的类型特点”这个讨论主题,先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云的图片和文字进行辨别,找出其差异。这样,在讨论时,学生就有的放矢,紧紧围绕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讨论活动不但氛围浓,而且效果好。 2.引导学生有效拓展讨论范围。讨论活动不仅应该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且要体现学生间互相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自信。假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过大、过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就“根据云量多少确定天气状况”这个讨论主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一 她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受这个世界,用最接近儿童的语言表达简单的内心世界。诗歌共4节,前三节格式相似,每节共3句话:第一句讲孩子被成人世界惊扰后的不开心,第二句是孩子的希望,第三句是孩子转念之后的喜悦。每一节的第一句连接着上一节的结尾,内容环环相扣,与题目“一个接一个”相契合。 最后一节诗中孩子天真的发问,使诗歌更富有童趣,引发小读者们的情感共鸣。本首儿童诗内容贴近学生的世界,通过与生活的对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首儿童诗需要两节课来完成讲授,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讲授的重难点是识字、写字、正确地读文、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能是有老师们在后面听课,部分学生放不开,稍有些紧张。但是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作为讲课的教师——我,可以说是内心澎湃,不自觉地跟打了鸡血似的,整节课下来还算顺利,但还是与我上课之前所设想的课堂有些出入,尤其是课后,听了其它语文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我才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第一点: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课堂上,我穿的大衣没有扣子,这很影响教师干脆利落的形象。 第二点:虽然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是作为一

节公开课,就应该整体把握。这节课,我在识字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最后课文的读不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我在牵着学生走,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课文中找答案。 第三点:这节课,我重点讲了两个生字:各、这。对于已经上过一学期的孩子来说,教师完全可以重点讲解一个生字,另外一个生字交给学生自己来学习。对于学生生字的书写,我没有及时地评价、反馈,只是交由同桌来互相检查评价。 第四点:整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不够,形式单一,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我对课文的朗读把握不到位,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真的是急需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第五点:整节课时间的分配不合理。在识字上用时过多,生字书写上抓了两个字重点来讲,学生的读很少,这就跟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读书声、学生应该站在课堂中央相违背的。 最后在课文的理解上我非常匆促地结束了,学生只能跟着我走,最终,又变成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机械式的课堂。虽然这节课已经讲过很长时间了,但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我还是记忆犹新。 我们都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发现不了问题所在,但是当别人说出来之后,便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阵地,作为阵地整体方向的掌舵者,我们需要不断地用知识来提高自己,并深入学生真正地了解学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真正地上好每一节课。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里面有空气等。本课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的。 空气的性质很多,光从一堂科学课上来探究这么多空气的性质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课上,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把学生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反复观察实验进行重点探究,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只是在课上提一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再作进一步探究。 学生始终不明白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我先用“纸团不湿”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纸团为什么不湿?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水不能进去。然后,我又让学生吹放在空瓶子里的气球,结果气球吹不大。这一实验也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课上我对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也进行了重点指导。 至于空气会流动的性质,我考虑到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可能他们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所以我在课上没有花费多大时间,只是稍微提了一下。空气有质量的性质也没有重点探究,在课上也是一笔带过,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去观察实验。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后反思 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开头同学生将冷空气和热空气进行比较,让他们知道冷、热空气是相对的,当然对这一点,下一单元还要谈到,所以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接下来说明本课的研究内容,即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本课用了三个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我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三个实验,并且让学生猜出其结果,对于第一个实验,有个别学生认为是旁边的手感到热,一般学生都感觉上面的手热,对于第二个实验,和上课的气球实验进行了对比,这样一来,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得好一点。接着让学生对第一个实验进行验证,并且汇报说哪一只手感到热,由此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体会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植物和我们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植物和我们》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植物和我们》 《植物和我们》是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学得也比较扎实,让我很欣慰。从他们的课堂变现来看,孩子对植物的各部分都已经“了如指掌”。我在鼓励他们的同时也很清楚孩子们对事实的“夸大”,所以我决定在《植物和我们》这节单元的总结课里面多下些功夫。 首先,我以介绍“新朋友”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一株完整的会开花的植物”,并适时的提出问题: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几个部分?课堂上,当我做好铺垫抛出这个问题后,收到了我想要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既能分散的、准确的回忆出植物的各部分名称;又能够在此基础上稍微扩展一下思维,回答出“一株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该部分教学目标轻松完成,是自己比较理想的一个环节。 接着,在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时刻,顺水推舟引出下一个问题: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植物的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是一个?还是可以同时多个

部分被我们食用?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孩子们需要收集、储存一定的知识才可以回答出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孩子们完成这个内容。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果然,在集体智慧的力量下,孩子们收获不少。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中,设置一、两个精致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暂时的集中,有益于快速的解决问题。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省时、省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精练的准备问题,相信会受益匪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愉悦的情绪会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推动学习的进程,甚至能够事半功倍。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发现孩子们的情绪有点高涨,但是回答的零零散散,不够集中,不能具体和全面,所以,我通过衣、食、住、行、药用以及其他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果不其然,孩子们争相发言,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没想到孩子们的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一: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我在教学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以及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学生小组经过研讨知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相同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的道理。但是,我对学生实验能力过高地估计,没有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因此,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篇二: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预测》一课,是一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的内容。现特对本节课进行如下教学反思: 从对课堂的驾驭来讲,有所进步。让学生预测用嘴吹两张同样大小、相距5厘米的纸,在没有这方面知识的情况下,孩子在预料之中得出了错误的预测。这样让孩子感觉到他们的预测都是错的,似乎没有了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但从教师处理与预设教育设计环节出现偏离后驾驭课堂的能力来看,整堂课还是值得去细细揣摩的。 从教育内容的安排来看,每一个教学内容层层推进,紧凑却不缺

小学科学一年级:树叶变黄了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一年级资料 《树叶变黄了》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中的第3课。 本课以前两课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这一话题,让学生经历一次初步的科学探究过程。第一个活动,从关注身边的树叶变黄的现象入手,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个活动,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列出了银杏树叶变黄的四种可能的原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初步的猜想。第三个活动,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因为猜想不一定正确,所以要有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有三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在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表达想法,以促进学生思考。 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依据已有经验,对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作出猜想。能寻找证据验证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猜想。能够调查家乡的一些落叶树。 科学知识:知道家乡的一些落叶树。知道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鼓励学生围绕主题依据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猜想。教育学生尊重证据,愿意与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导入环节时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展现树叶在秋季变黄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变化,聚焦研究对象,发现树叶变黄这一客观事实,为下一步的猜想做好铺垫。 猜想银杏树叶变黄的过程时,根据学生的猜想动画展示树叶变黄的过程,形象而直观。一年级的小朋友,思考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让他们猜一猜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可能会无从猜起,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可能,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老师对学生作出的猜想不进行评价,为下一步的验证活动奠定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当学生走出教室寻访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很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不足”等现象。在观察蜗牛、金鱼等活动中,也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观察无序等现象,会有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等问题。为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第7课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特征、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口腔里食物在牙齿、舌等器官配合下的初步消化过程。 【教学准备】 馒头、镜子、学生活动手册、学生角色扮演用的门齿、犬齿、臼齿和舌头、食物模型、牙齿分布图、结构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比较匮乏,但农村孩子天天的所见所闻更接近于自然,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落后。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资料,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一样,能够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资料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资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堂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能够掌握花的共性,

一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科技与生后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科技与生后教学反思科学一年级第四单元《科技与生活》。这个单元是从“身边的科学产品”的展开具体学习,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基于课程标准中“技术与工程领域”中一些低年级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又有一个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的学生还做不到完全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他们需要借助个人的经验,在感性基础上面对自然物和人造物做出区分。此外,动手操作、摆弄实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更可以让他们获得一种直接的技术活动体验。学生在操作和制作活动当中可以亲身体验到用双手创造的感觉,并进一步理解人类正是通过用双手创造的过程,堆叠起一个庞大的人工世界。本单元的设计就是力图让一年级的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了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通过《身边的科技产品》初步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通过学习《科技与生活》学生要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以及这些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得到不断地改变;体会生活中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此外,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很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主要关注和他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的四个方面。正是由于人们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得美好、便利、舒适。 《圆珠笔》就是要认识周围简单的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科技产品是由人双手创造出来的,而人造物又构成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工世界。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体会到科技产品可以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被改进。体会到亲自动手带来的成功体验。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周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做到了:“做活动”而不是“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实验活动,并通过活动,层层深入递进,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出教室,把科学学习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第二周 本节所涉及的内容是一些关于茎的基础知识,主要是茎的输导功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不仅使其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让其学以致用。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角色”的变化,学生除了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应该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地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些学生由于观察仔细,甚至对课本产生了质疑,对于学生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另外,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爱护森林、科学种田的意识。 第三周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没有做精心的设计,实验的操作,环节的衔接都不尽如人意。为了控制时间,某些内容也没有做教完整的讲解,比如对果实的认识,我草草带过,未做较完整的讲解,没有让学生意识到果实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不同阶段的果实在形态、颜色等方面是有差异的。现在回想起来,实在不妥当。在下节课上,我需要花一些时间,将这节课的内容再与学生进行一番交流和探讨。

第四周 星空课程是四年级新接触的课程,主要是对星座观察,认识,总结规律。这类关于天文方面课程,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就为开展中长期星空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巩固了观测南天北天的方向,代表星座猎户座,最亮星天狼星,从秋到冬的北斗七星的变化规律,一天中星体的运动规律,基本上学生在讨论中和老师追问中,自行得出相应规律,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本节课无实验,但涉及了两个操作环节,一是仰视南天判断方向,二是想象下仰视北天判断方向。 第五周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发现木头的特点,并在探究中萌发珍惜木材、节约木头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基本上遵循了教材的思路,并在实施过程中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使探究活动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在这节课引入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科学课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不仅在课堂开始会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认真观察及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直到带着探究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后将探究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形成一个“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良性循环中,这才是科学素养所要求的良好习惯。教学的实践也证实了上述做法的正确性。 第六周 由一张纸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再回到课堂研究的重点上来。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也很清晰。在第二阶段新授时,学生进行实验前,实验要求没有说明确,因此学生在实验时,对于实验方法和实验目的不够明确,实验效果不太理想。应该在实验开始前,说清楚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使学生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实验。

一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凤凰山学校关峰 科学课是一门重视观察,重视实验,重视探究的实践性学科,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既有新鲜感,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以便使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观察信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今后学好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绝对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去牺牲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时间和兴趣。 空气和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不陌生,学生也可能做过多次观察,甚至其他学科也做过相应的观察指导,但我发现许多学生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切实的措施,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要求,按照一定的观察步骤,去观察发现问题,去分析观察结果,这样才会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需要。 空气和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一年级学生对学科特点把握不够,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充分重视实验和观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找到水和空气所具有的相同特征——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共性,也使得学生认识到水和空气的区别在于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孩子尽管对水和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溶解和不能溶解的了解却是非常的肤浅,还有个别同学形成的是错误的概念,这样就要求科学教师依靠观察、探究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可采取先导入课题,问学生对水和空气了解多少?再讨论探究,找出学生对其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并对出现偏差的地方进一步的研究实验,最后进行观察和探究,使其进一步加深认识,对液体、气体、固体有初步认识,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通过第一个月的四课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科学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观察事物的方法步骤,对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过程中要注意的东西也能够掌握,学生通过对水和空气的认识,对学好科学有了兴趣和信心。我认为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作到: 一、观察是学生认知事物的重要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