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格式)集锦

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②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3.何以,即“以何”之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表反问,译为“怎么会或怎么能”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何以战《曹刿论战》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

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8.无从、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9.何如、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之战》

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

10.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l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12.是故,是以,以是,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西门豹治邺》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13.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吾知所以拒子矣。《墨子》

14.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察今》

l5.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l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l7.其……乎,表示(诘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

①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18.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19.无乃……乎,译为“恐怕……吧”,表示委婉的反诘语气。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0.……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

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诗经》上说:“孝子的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把它给予你们。”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广列传》

21.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2.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关系,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23.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4.有……者,译为“有个……的人”。例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25.唯……是,由副词“唯”和助词“是”组成。“唯”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是”标志宾语前置。可译为“只……”。例如:

唯命是听《促织》: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6.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

例如: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岳飞列传》

27.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何有”之间嵌入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诘。可译作“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墨子?非攻》)

28.何有于……,表反诘,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9.非……则,表示选择。可译作“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30.其……其,表示选择。可泽作“是……还是……"。例如: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然乎其不然乎《祭十二郎文》

31.且……且,由两个连词“且"组成。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候前一个“且”字可

略。可译作“一面……一面"、“又……又……”、“边……边…… ”等。例如: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苏轼《石钟山记》) 32.亦……亦……,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也……也……”。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3.尚……况……或犹……况……,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尚且……何况……”。例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困兽犹斗,况相国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34.非惟……抑亦或非徒……而又……,非徒……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不但……而且……。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非徒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汉书*贾谊传》

35.……而况……,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何况……”。例如: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计算》

36.“非……则……”或“……不……则”,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

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教战守策》

37.宁……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宁愿……还是……”。例如: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楚辞*卜居》

38.(如)……则……,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就……”。例如: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祭十二郎文》

39.然则,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这样,但是”。例如: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君主)用之故也。《论贵粟疏》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我理当自杀,但是(我还是)暗暗地忍辱前行。]《<指南录>后序》

40.何……哉,译为“为什么要……呢”,表反问。例如: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谏太宗十思疏》

41.直……耳,译为“只是……罢了”。例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2.或……或……,译为“有的人……有的人……”,例如: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43.与其……宁其……,译为“与其……不如……”,表选择。例如:

与其杀斯(是)人,宁其得此国也。《勾践灭吴》

44.此所谓……,译为“这就是所说的……”;此之谓……,译为“这才叫做……”,表判断。例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45.不用关联词语,可根据语意来推测上下句的关系,适当加以关联词使语句通顺连贯得体。

例如:媵,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表示选择关系,翻译时加上“是……还是……”)

《师说》(表示因果关系,翻译时加上“……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翻译时加上“……为的是……”)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 ,着眼于“异” ,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 ,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 “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如“吾父死于是”的“是” ,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 (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在古汉语中用“者” 、“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例如:“粟者,民之所种。”(榖米是农民种的。);(2)“??也。”例如:“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3)“?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 是?”的肯定判断句式。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 、“则”、“即”、“皆” 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环滁皆(都是)山也。”二是用“为” (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婴闻之,橘生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答案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 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 (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例句: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译文: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 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译文: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救燕国的忧患,又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3):何也”“何为”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里(怎么)……呢” 例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那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其如就死地何?”(《中山狼传》) 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3、“独……耶”、“独……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以……为”,“奚以……为” “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5、“何……之有” “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1、“……何如……”“……何若……” ……比……怎么样? 2、“孰与””“孰若” 和……相比,谁更…… 3、“孰若” 哪里比得上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 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宁……耶”

哪里(怎么)……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何其” 何等、多么。 2、“直……耳” 只不过……罢了 五、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 与其……哪里比得上…… 2、“不……则“不……即” 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 是……,还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意者 是……还是……《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 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2、“无乃……与?”,“无乃……乎?” 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3、意者 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来分类。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者,……也。 变化形式:……,……也。 ……者也。 ……也者,……者也。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 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 二、被动句 1.标准格式: 为……所…… ……为所…… 于、见、为、被 见……于…… 受……于…… 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古汉语不多见) 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 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 疑问词{ 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与邪) 否定词:不毋无勿弗未否非莫 例:a.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f.孔子曰:“何陋之有?” 反问、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 四、否定句 文言文中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副词。 例:a.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文言翻译训练(附答案)及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

1、翻译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5分) 星隧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2、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2)“吾将之太行②,驾骥与牛,子交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注] ①[耕柱子]墨子的学生。②[太行]太行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论衡·儒增》) 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②存道以亡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5分)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总结大全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小学语文常见句式变换练习题附答案

小学语文常见句式变换(含练习与答案) 反问句与陈述句 一 反问句变陈述句 反问句与陈述句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反问改陈述)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使我们流连往返。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这点小事,不要妈妈担心。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大千世界,到处都有野花的倩影。 6.你难道没看比赛吗? 你看了比赛。 7.你难道不去上体育课了吗? 你去上体育课。 二 陈述句变反问句 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

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3. 反问语气词加上“。”变“?”。 练习: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我们怎么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难道这幅画不是我们班彩颖画的吗?)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怎么能伤他们的心呢?)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难道我们能不闻不问吗?>)

高中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 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 (句中戈U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 “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 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无例句版)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有什么……呢?”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 定句式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 “……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 2、变化形式: 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 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 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D.“者”、“也”均不用的: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 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召公谏厉王止谤》) 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 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 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小学语文常见关联词及句式练习附答案

小学语文常见关联词及句式练习(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关联词练习题(常见的几种关系)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 宁可……也要……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 1、用关联词语把下面两句话连起来。 ⑴我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我不能骄傲。 ⑵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我把这本书一连看了三遍。 ⑶董存瑞牺牲自己。董存瑞要炸毁暗堡。 ⑷做个好猎手要枪法好。做个好猎手要机智、勇敢。

⑸你每天坚持早锻炼。你的身体素质会得到提高。 2、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在句子中。 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 是因为……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 不管……总……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不但……而且……不仅……还…… ⑴我们()把轮船停在港口,()冒着狂风暴雨前进。 ⑵()从小学好本领,()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出力。 ⑶小王的学习()有进步,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⑷妈妈()积极工作,()参加进修学习。 ⑸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