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剖与生理学整合

解剖与生理学整合

解剖与生理学整合
解剖与生理学整合

解剖与生理学绪论练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1、human anatomy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2、human physiology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gross anatomy大体解剖学:用肉眼观察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的科学。如观察运动系统、内脏系统、脉管系统、感官系统、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

4、histology组织学:用显微镜研究组织细胞的细微结构,电子显微镜研究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

问答题

1、人体生理学的研究一般分为哪几个水平?各水平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人体生理学的知识绝大部分由哺乳动物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所提供。生理学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

(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对象是细胞及其物质分子的运动规律。这方面的生理学知识称为细胞分子生理学。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阐明各个器官与系统的功能,它们的活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们对整体的生理功能有什么意义。这个水平的研究对象是器官和系统。这方面的生理学知识称为器官生理学。

(3)整体水平的研究:阐明完整机体各个系统之间、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体生理功能调节和适应的规律。这个水平的研究对象是完整机体。

2、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需要,阐述学习工程生理学的意义、目的。

答:《工程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功能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人体解剖学分为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臵、毗邻、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

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该课程是学习医学概论、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心血管动力学、医学传感器原理及测量、医学仪器及设备、医学检验分析仪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学、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图象处理、医学超声学、生物医学材料等课程的基础,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各专业课程关系密切,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臵;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为后续课程如医学概论、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仪器及设备、生物医学材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细胞学练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1、cell细胞:人体形态结构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基本单位。

2、simple diffusion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转运。

3、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不溶或少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在一些特殊蛋白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转运。分为载体介导(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通道介导。

4、active transport主动运转: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移动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5、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化学依从性通道(chemically gated channel 化学门控通道):由化学物质决定其开启或关闭的离子通道,能特异性地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6、voltage-dependent channel电压依从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由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决定其开启或关闭的离子通道,主要有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通常由同一亚基的四个跨膜区段围成孔道,孔道中有一些带

电基团(电位敏感器)控制闸门,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电敏感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响应膜电位的变化,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7、receptor- membrane channel system受体-膜通道系统: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和其特异性配体结合后,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引起附近的离子通道蛋白开放,这种蛋白质系统为受体-膜通道系统。

问答题

1、细胞膜的功能。

答:细胞膜(plasma membrane)的功能很多,比如:

1)保护细胞,起到屏障作用,将细胞和环境隔离开来,防止细胞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防止细胞内物质随意外流。

2)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使细胞内外物质有选择性地进行跨膜转运,从而摄取或排出某些物质,比如参与吸收、分泌。

3)参与吸收,吸收营养物质、药物等进入血液。

4)参与分泌,从腺体或其他相关的组织细胞分泌激素、神经递质、酶、自身活性物质等。

5)接受刺激、传递兴奋等。

6)参与跨膜信号传递,细胞膜中的一些嵌入蛋白质构成细胞膜受体、通道、载体、G蛋白、膜的效应器酶,感受细胞环境中的理化因素变化(外来信号),通过细胞膜中这些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细胞膜的电变化或细胞内其它功能的改变,完成跨膜信号传递。

2、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

答:物质的跨膜转运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被动转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转运所需能量来源于浓度差或电位差造成的势能(位能),不消耗ATP。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过细胞膜,进行转运,比如O

2、CO2、微生素A、巴比妥类能以此方式进行跨膜转运;2)滤过:非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细胞膜中的滤孔进行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如尿素、乙醇能以此方

式进行跨膜转运;3)易化扩散:某些水溶性小分子比如葡萄糖、氨基酸、铁剂在载体帮助下进行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2、主动转运:物质在泵的介导下,依靠ATP分解释放的能量,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泵:Na+、K+--ATP酶(钠钾泵)、 H+-K+ 泵、Ca++泵、NH4+泵。适用于:Na+、K+、H+、Ca++、NH4+、大多数药物。

3、继发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间接利用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完成的物质转运,如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Glu、AA。需要特殊的转运蛋白。

4、入胞与出胞式物质转运:大的分子、团块、异物等进出细胞的过程。1)入胞endocytosis(内吞):血细胞吞噬细菌;2)出胞 exocytosis(外吐,胞裂外排):神经轴突未稍分泌神经递质、腺体的分泌、外源异物消化物的排出。

基本组织练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1、endothelium内皮:被覆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扁平上皮。

2、mesothelium间皮:被覆在胸膜腔、腹膜腔、心包腔面及一些内脏器官表面的上皮。

3、transitional epithelium变移上皮:上皮细胞的层数和形态随着器官的收缩与膨胀而改变,叫变移上皮。主要分布于输尿管与膀胱的腔面。如当膀胱缩小时,上皮细胞多至5-8层,基层细胞近于立方形,中层细胞为梨形,盖细胞较大,呈长方形、多角形等多种形状。膀胱充尿膨胀时,上皮细胞往往只有2-3层,且各层细胞均变为扁平。

4、sarcomere肌小节:肌原纤维中相邻Z线之间的距离,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5、unipolar neuron单极神经元:由胞体发出一个突起,但在一定距离后又分为两支,一为树突,一为轴突,故又称假单极神经元,如脊神经节的神经元。

6、bipolar neuron双极神经元:由胞体发出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如耳蜗神经节的神经元等。

7、multipolar neuron多极神经元:由胞体发出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如脊髓等中枢神经内的神经元多属此类。

8、nerve fiber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长突起和外面包着的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的髓鞘,许多神经纤维常常集合成束。如脑和脊髓的白质及周围神经的每一根神经,都是由许多神经纤维集合组成的。

基本生理练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1、resting potential (Rp)静息电位: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值。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值。

2、action potential (Ap)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兴奋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可扩布的、快速电位倒转和复原的电位变化。

3、local potential局部电位:给予细胞阈下刺激,使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Na+通透性轻度增加,有少量Na +内流,膜内电位轻度上升,但尚达不到阈电位的水平。

4、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兴奋-收缩耦联:将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实现该中介过程的关键结构部位是三联管结构,实现该中介过程的关键物质是Ca2+。

5、homeostasis稳态:机体的内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各项生理活动都维持在适宜的稳定的范围内进行。

问答题

1、细胞膜通道蛋白的种类及其信号转导过程。

答:1.化学门控通道蛋白:化学物质(递质、激素)→膜上通道型受体蛋白→形成通道、允许离子通过,故称促离子型受体。

2.电压门控通道蛋白:改变膜电位→通道型蛋白质构型改变→通道开、相应离子易化扩散。

3.机械门控通道蛋白:存在于内耳毛细胞。内耳淋巴液振动→毛细胞受切向力弯曲→通道开→离子易化扩散→毛细胞兴奋(Ap)→沿神经传至听中枢。

2、简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静息时,细胞膜K+通道开放,膜内高浓度的K+向膜外流出,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有机物却不能随之向膜外流出,细胞膜Na+通道关闭,膜外高浓度Na+也不能向膜内流入与K+交换,因此,造成了膜内外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由于离子浓度差,促使膜内K+向膜外透出,而由于电位差,则促使膜外K+向膜内透入。当K+向膜外透出与向膜内透入的速度相等时,两者形成K+电-化学平衡,电位差不再变化,此时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K+电-化学平衡电位)。3、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当细胞受到足够的电刺激时,膜钠快速通道开放,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膜外高浓度的Na+快速内流,以致暂时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形成“除极化”,扩散到膜内的Na+形成阻碍Na+扩散的正电场力,形成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锋电位,这是产生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原理。

然后膜内正电刺激膜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膜对Na+的通透性又复下降,而对K+的通透性迅速增加,K+快速外流,直至细胞内电位降为负,恢复到原先的极化状态,于是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这过程构成“复极化”。

细胞经过一次除级-复极之后,膜内Na+增多而K+减少,因此激活膜中钠钾泵,分解ATP,主动转运K+和Na+,即将膜内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K+泵入膜内,恢复静息时的离子分布,为下次动作电位的爆发准备离子浓度差。

4、阐述细胞兴奋期间兴奋性的变化。

答:可兴奋细胞兴奋(Ap)期间的兴奋性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一个兴奋周期分为四个时期:

A、绝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为零,膜Na+通道关闭,遇到刺激不发生新的兴奋。

B、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较小,低于静息期,膜Na+通道部分恢复开放,遇到阈上刺激可发生新的兴奋。

C、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细胞的兴奋性略高于静息期,膜Na+通道恢复开放,遇到较低刺激即可发生新的兴奋。

D、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细胞的兴奋性略低于静息期,膜Na+通道准备恢复正常,遇到较强刺激可发生新的兴奋。

5、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

答:细胞某一局部因受到刺激使这局部发生兴奋,膜表面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但邻近静息部位的膜外仍是正电位,膜内是负电位。这样,细胞表面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电位差,有电荷移动,细胞内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也有电位差,也有电荷移动,这就形成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回路,这种局部电流回路又可刺激邻近未兴奋部位产生去极化,发生动作电位,使兴奋向前传导,而已兴奋的部位则依次复极。

无髓鞘神经纤维Ap传导机制—局部电流,有髓鞘神经纤维Ap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发生在郎飞结。

6、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答:1.支配肌肉的神经兴奋,神经末梢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引起Ca2+内流, Ca2+流入神经轴突末梢:降低轴浆的粘滞性、增加囊泡的可移动性、中和接头前膜的负电荷,使囊泡易与前膜融合等。

2. 在Ca2+的作用下,轴突末梢中大量囊泡移向接头前膜并融合,发生出泡作用,向间隙释放足够的Ach,并扩散到终板膜表面。

受体结合。

3. Ach与终板膜上的化学门控通道N

2

4. 使该通道蛋白质变构,离子通道开放,使终板膜对K+、Na+、Cl-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内流和K外流, Na+内流>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5. 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以电紧张的方式扩布到周围的肌细胞膜,叠加达阈电位,使肌膜产生AP(电压门控Na+通道),此动作电位随即向整个肌细胞膜进行“全”或“无”式的传导,从而完成了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全过程。

7、与兴奋在单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何特点。

答:1、化学性兴奋传递: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要依赖释放化学物质( Ach)来实现。

2、单向传递: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只能从接头前膜传向终板膜,因为只有接头前膜才能释放Ach,而终板膜只能接受Ach的作用。

3、时间延搁: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递要慢,因为传递时需要前膜释放Ach, Ach扩散到终板膜等过程,这些均需要较长的时间。

4、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由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是化学性传递所决定的。

8、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答:当肌纤维发生兴奋时,肌膜的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入肌纤维内部,横管膜的兴奋,促使Na+内流,内流的Na+和肌质网中贮存的Ca++相互作用,使终池中贮存的Ca++释放出来,使肌浆中的Ca++浓度升高。于是Ca++到达位于细微丝上的肌钙蛋白,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原肌凝蛋白构型发生变化,使肌纤蛋白微丝上的作用位臵暴露出来,与横桥末端的作用点相结合,横桥向M线方向摆动,拖动肌纤蛋白微丝向内滑行,产生收缩。

兴奋过去后,肌膜通过离子的主动转运将Na+排出细胞外,肌质网又将肌浆中游离Ca++吸聚贮存。肌浆中Ca++浓度回降,Ca++和肌钙蛋白的结合解除,原肌凝蛋白构型复原,位阻效应恢复,肌纤蛋白与横桥重新分开,肌纤蛋白微丝回位,肌节恢复原长而舒张。

皮肤和运动系统练习题

简答题:

●简述真皮的分层、真皮各层的结构特点。

答:真皮由浅入深分为乳头层、网状层。

乳头层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组成,乳头层的浅部伸向表皮深面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即真皮乳头,真皮乳头和表皮相互镶嵌,结合牢固,增大乳头层和表皮的接触面积,使乳头层内丰富的毛细血管、感觉神经末梢和表皮接触,造成对表皮供血和感觉的有利条件。

网状层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排列成网状,在网状层含有大量粗细不等的结缔组织纤维束,纵横交错,排列成紧密的网状结构,使皮肤具有很大的弹力、韧性,在网状层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汗腺、皮脂腺、毛囊、平滑肌等结构。

●简述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的主要分布。

答:

1、长骨:长管状,分为骨干和骺,骺肥大,其关节面与邻近的骨构成关节,主要分布在四肢;

2、短骨:近似立方形,多位于需承受压力又需活动的部位,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

3、扁骨:板状,构成骨性腔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顶骨;

4、不规则骨:如椎骨。

阐述长骨的结构。

答:长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

骨膜 periosteum覆盖在骨的内、外表面,分为骨内膜、骨外膜,分别为一层结缔组织。

骨外膜 external periosteum覆于骨的外表面,较厚,分内层、外层。骨外膜外层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粗而密集的胶原纤维束,有些胶原纤维束横向穿入外环骨板中,称为穿通纤维,其作用为固定骨膜;骨外膜内层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骨原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富含小血管、神经,起营养作用。

骨内膜 endosteum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衬于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中央管和穿通管内表面,纤维细而少,内含较多的骨原细胞,常排列成一层,颇似单层扁平上皮,细胞间有缝隙连接,与相邻的骨细胞突起也有缝隙连接。

骨质由骨松质、骨密质组成。骨松质 Cancellous(Spongy) Bone由骨小梁trabeculae构成,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压力方向一致。骨密质Compact Bone内有骨板lamella和管道,骨板的类型为向心骨板、环骨板和间骨板,管道包括中央管和穿通管,中央管Central canal亦称为哈弗斯管,与骨的长轴平行,穿通管Perforating canal亦称为福尔克曼管Volklnam cand,与骨的长轴垂直,与中央管相通连,中央管和内含物构成骨单位Osteon,亦称为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骨单位将环骨板与骨细胞连结起来。

骨髓bone marrow充填于骨髓腔、骨松质内,胎儿和幼儿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成人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

代替,成为黄骨髓,失去造血能力,而髂骨、胸骨、椎骨、肋骨、股骨等的骺侧骨松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

●简述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其附属结构。

答: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为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关节面为构成关节的两个骨面,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能减少磨擦、震荡和冲击。

关节囊为结缔组织附着于关节面以外的骨面形成的囊腔,分内、外两层,内层为滑膜层,能分泌滑液,起润滑作用,外层为纤维层。

关节腔是关节囊内两关节面之间密封的腔隙,含少量滑液。

滑膜关节的辅助结构为关节韧带ligament和关节盘articular disk,关节盘呈半月形,称为半月板。

关节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布在关节囊外、囊内,分别称为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关节韧带连结相邻的两骨,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关节盘(半月板)由纤维软骨构成,位于两骨的关节面之间,可以缓和外力对关节的冲击,使两骨关节面更适合地接触。

●简述椎骨的结构。

答:每个椎骨包括椎体和椎弓二部分,二者之间为椎孔。上下椎体以椎间盘相连,椎弓的上、下有关节突,分别与上下椎弓的关节突组成关节。椎弓与椎体相连处较细叫椎弓根,二个相邻椎骨的椎弓根之间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另外椎骨还有韧带加强。

●阐述脊柱的组成、生理弯曲和运动。

答:脊柱由椎骨和椎骨连接组成。椎骨vertebra包括7个颈椎骨 cervical、12个胸椎骨 thoracic、5个腰椎骨lumbar、1块骶骨sacrum(5个骶椎骨sacral)和1块尾骨coccyx(4个尾椎骨coccygeal)。椎骨连结包括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韧带,可以牢固连接各相邻椎骨,使脊柱结构稳固,支撑身体,又能完成各种躯体动作。椎间盘由外部环形的纤维环及内部髓核组成,有弹性,可以承受压力减少震荡,还允许脊柱作各种方向的运动,故在运动范围较大的腰部最厚。关

节突关节由椎弓的上、下关节突分别与相邻椎弓关节突形成。脊柱韧带包括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后纵韧带、前纵韧带、黄韧带。

脊柱由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颈、腰曲突向前,胸、骶曲突向后),使脊柱形似弹簧,可减少行走时对头脑的震荡。

由于脊柱具有椎骨连结和生理弯曲,使脊柱既结构稳固,又可以执行各种运动,适应身体活动的需要。

●阐述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的分布及结构特点。

答: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广泛分布于鼻、喉、气管、支气管的软骨、肋软骨、关节软骨等。其结构特点为:新鲜时为淡蓝色半透明;基质内的胶原原纤维交织排列,与基质的折光率一致;透明软骨质脆、弹性差、易折。

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主要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其构造特点为:弹性软骨新鲜时呈黄色;间质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互相交织成网;坚硬、具有很大的弹性;其余结构与透明软骨相似。

纤维软骨 fibrous cartiinge存在于需要承受很大压力的关节部位,比如椎间盘、耻骨联合、膝关节、颌、腰带间等处。其结构特点为:基质很少,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交叉排列;软骨细胞单个、成对、成单行排列于纤维束间,软骨陷窝周围可见软骨囊;稍微可压缩,非常坚韧。

血液练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红

细胞沉降率):指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沉管中的沉降距离,是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指标。

●erythrocrit红细胞比容:血液中红细胞的体积百分比,约55%。

●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

核糖体,煌焦油蓝染色呈蓝色颗粒或细网状,称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数值的变化,可作为衡量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multipotent hemopoietic stem cell多能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

细胞,来源于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的细胞团-血岛,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问答题

●失血30%以下时,血液的自我补充措施?

答:1、调运贮存血量,及时补充循环血量;

2、水分、无机盐由组织渗入血管,1~2小时恢复血浆量;

3、肝脏加速合成血浆蛋白,一天左右恢复;

4、造血器官生成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一个月内恢复。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答: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当肝脏合成蛋白减少或尿中大量排出蛋白时,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胶体渗透压也下降,引起全身水肿。

2、参与免疫功能,γ(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时,血浆中的补体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共同作用于病原体或异物。

3、运输作用,血浆蛋白可与多种物质结合,运输这些物质,一些激素、维生素、Ca2+、Fe2+可与球蛋白结合在血液中运输,许多药物、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在血液中运输,血液中的酶类如蛋白酶、脂肪酶、转氨酶等也在血浆中运输。

4、营养功能,正常成人有3L左右血浆,含200g蛋白质,起营养贮备作用。

5、缓冲作用,血浆白蛋白及其钠盐组成缓冲对,无机盐缓冲对,稳定血液pH。

6、凝血、抗凝血,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起凝血作用,血浆中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促进纤维溶解的物质起抗凝血作用。

●简述体外延缓凝血的措施。

答:1、把血液臵于极为光滑的容器内(在玻璃容器内涂一层石蜡或硅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因子Ⅻ的激活;

2、把血液放在温度较低的环境里(5-10℃),减慢凝血反应的速度,延缓凝血;

3、使用抗凝剂,如柠檬酸钠、肝素、乙二胺四乙酸(EDTA)、草酸铵、草酸钾。

●简述促进凝血的措施。

答:1、手术中常用纱布、明胶海绵按压伤口,使血浆中凝血因子Ⅻ与粗糙面接触形成Ⅻa,发生一系列的凝血连锁反应,形成小血块,堵塞小血管创伤而止血;

2、适当加温能加速凝血反应速度,加速凝血过程;

3、云南白药、三七、仙鹤草等中草药具有止血或加速凝血作用;

4、电凝,例如在脑外科手术中使用电凝器高频电刀进行切割和凝血。

●简述输血的原则。

答:输血的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要求输同型血,输血前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供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作配合试验,均不能凝集。

循环系统练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优势传导通路:心房内存在的比心房肌兴奋传导速度更快的通路,可以使窦

房结的兴奋同时到达左右心房,引起左右心房的同步收缩。

●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用于比较不同个体的心功能。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约55~60%。

●心功能曲线:心室充盈压和心脏搏功之间的关系,表明心脏做功能力的大小。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机体心脏暂时停止射血,血流也暂停,此时在循环系统

各处所测得的压力都是相同的,这一压力数值为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常值为0.93kPa(7mmHg)。

●减压反射: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

阻力下降,血压下降。

问答题

●心脏内的血流方向?

答:右心房→三尖瓣→右心室→肺半月瓣→肺动脉、肺循环、肺静脉→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动脉半月瓣→主动脉。

●体循环的血流方向?

答:左心室射血→主动脉、各分支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小静脉、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

●肺循环的血流方向?

答:右心室射血→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肺泡壁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

●简述心的传导系统组成。

答:传导系统是由窦房结、节间束、房室结、房室束的右束支和左束支、Purkinje 纤维网组成。

●简述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

答:1、升支与降支不对称;

2、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

3、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波幅不同。

●比较心肌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

答: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去极化速度快,振幅大,复极过程缓慢并分为几个期,兴奋传导快;

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去极化速度慢,振幅小,复极过程缓慢且无明显的时相区分,传导速度慢。

●简述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各时相的特征、形成机制。

答:0期(去极化):心肌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发生兴奋,离子基础:Na+快速内流;

1期复极化(快速复极化初期):动作电位达顶峰后,除极化立即转入复极化。离子基础:K+外流;

2期复极化(平台期):速度缓慢,几乎停滞在同一膜电位水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离子基础:Ca++内流和K+外流相对平衡;

3期复极化(快速复极化末期):复极化速度加快,完成复极化,离子基础:K+外流随时间递增;

4期(静息期或自动除极化):膜电位恢复,非自律细胞静息期,自律细胞自动除极化,离子基础:Na+-K+交换,主动转运,钠通道部分开放,钠离子缓慢内流。

●简述心肌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各时相的特征、形成机制。

答:1)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比快反应细胞低;

2)0期去极化速度慢,振幅也低;

3)不出现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4)Ca++内流引起0期去极化,Ca++内流减少、K+外流增加,引起复极;

5)4期缓慢除极是由离子净内流引起:K+外流进行性衰减,Na+内流进行性增强,Ca++缓慢内流。

●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答:途径: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野纤维网→心室肌

特点:心房内存在兴奋传播的优势传导通路,心肌各部的传导速度不同,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0.4m/s,心房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快,使窦房结的兴奋可同时到达左右心房,引起左右心房的同步收缩;

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最慢0.02m/s,兴奋通过房室交界产生房室延搁;普肯野纤维网的传导速度4m/s高于心室肌1m/s,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很快到达左右心室,引起左右心室同步收缩。

●简述房室延搁的意义。

答: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房室延搁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有利于发挥心房的初级泵、心室的主力泵作用,使两者完成协调一致的泵血功能。

●心电图的各波及时段的生理意义?

答: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群代表心室去极化,而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

PR间期(PQ间期)指从P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过程,代表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兴奋从心房传导心室所需的时间;

QT间期指从QRS起点到T波终点的过程,表示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兴奋在心室传导所需的时间;

ST段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表示心室去极化完毕,复极化尚未开始的等待时间。

●试述中等量以下失血,血压回升的机制。

答:人体急性中等量以下失血(失血量占总血量20%以下),造成血液总量减少,使血压下降,但机体可通过各种代偿机制使血压回升。根据这些代偿性反应出现的先后,大致可分为以下四期:

(1)神经反射期:出现最快的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使外周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收缩。失血初期,动脉血压尚无改变时,首先是由于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当失血量继续增加,循环血量减少到引起动脉血压下降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的压力刺激减弱,如果血压降到8.0kPa(60mmHg)以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所受的刺激也增强。这样,通过降压反射减弱和化学感受性反射增强,使心搏频率加快,心缩力量增强,呼吸运动加强。结果,动脉血压下降趋势得以缓冲。另一方面,脑和心脏以外的许多器官,特别是腹腔脏器的小动脉强烈收缩,除可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外,还可以使循环血量重新分配,优先供应心、脑等重要器官。此外,容量血管收缩,使在血量减少的情况下仍有足够的回心血量和心输血量。交感神经兴奋也同时促使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经血液运送,参与增强心脏活动和收缩血管等调节过程。

(2)组织液回流期:第二个比较早期的反应是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大约在失血后1h内发生。由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使毛孔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孔血管血压降低,并且毛孔血管前阻力和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故组织液的回流大于生成,水分吸收入毛细血管。这一反应对血浆量的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

(3)体液调节期:机体在失血约1h后出现的比较延缓地第三个代偿反应,是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生成增加。这些液体因素除了有缩血管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以利于血量恢复。血管紧张素Ⅱ还能引起渴觉和饮水行为,使机体通过饮水以增加细胞外液量。

(4)血液补充期:出血后最为缓慢的反应过程是血液中血浆蛋白和红细胞的补充。血浆蛋白由肝加速合成,在1d或更长的时间内逐渐恢复。红细胞则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约需数周方能完全恢复。

在急性中等量以下失血时,通过上述各种代偿性反应,血量和循环功能可望逐渐恢复正常。

呼吸系统练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1、bronchial tree支气管树:肺内支气管不断分支变细,呈树状,称为支气管树。共分为23级,1-16级为导管部,17-23级为呼吸部,最后一级为肺泡囊。

2、compliance肺的顺应性:单位压力变化引起肺或胸廓容积的变化,表明外力作用下弹性体变形的难易程度。

3、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4、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氧离曲线:表明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5、haldane effect何尔登效应:O2和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

6、pulmonary strenth reflex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反射。分两部成分:肺扩张反射(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肺缩小反射(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问答题

1、简述呼吸系统的功能。

答: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为:

1、气体交换功能,氧化从大气进入血液和二氧化碳离开血液排入大气;

2、调节血液pH,通过改变血液二氧化碳水平,改变血液的pH值;

3、产生声音,空气在气道移动通过声襞形成声音和讲话;

4、参与嗅觉olfaction的形成,当空中传播的分子飘入鼻腔时,发生嗅觉;

5、保护作用,呼吸道防止微生物进入和消除体内的微生物,起到抗菌的作用。

2、简述肺循环的特点。

答:肺循环是一种低压力、低阻力、大流量的血管系统,肺动脉平均压1.7kPa,主动脉平均压的1/8,肺血管阻力也只有体循环的1/8,肺毛细血管平均压0.92kPa,肺静脉的终点左心房平均压为0.25kPa;

肺循环的毛细血管压力远远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吸入毛细血管的力量较大;

肺泡组织液为负压,使肺泡膜和毛细血管紧密相贴,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有利于肺泡内液体的吸收,使肺泡内没有液体积聚。

3、简述呼吸的过程。

答:呼吸过程包括互相联系又同时进行的四个环节是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和组织换气。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通过肺通气,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肺换气过程中,肺泡中的氧气分压高于肺部静脉血,而肺部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肺泡,因此肺泡中的氧气顺浓度差跨过呼吸膜扩散进入肺部的血液中,同时肺部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顺浓度差跨过呼吸膜扩散进入肺泡中;

在气体运输阶段,氧气和二氧化碳以各自的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方式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液旁的毛细血管中;

内呼吸即组织换气阶段,有机物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毛细血管中的氧气分压高于组织液、细胞,而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组织液、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所以毛细血管中的氧气顺浓度差跨过血管壁扩散进入组织液,再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同时细胞内的二氧化碳顺浓度差跨过细胞膜扩散进入组织液,再穿过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中。

消化系统练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1、上消化道:消化系统中把口腔到十二指肠之间的消化管称上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2、brain-gut peptide脑-肠肽: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也存在于胃肠道内的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称为脑-肠肽,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激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

3、basal electric rhythm(ber)基本电节律:胃肠平滑肌细胞自发产生的节律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基本电节律,由于其发生频率较慢而被称为慢波电位,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它是局部电位,不能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但动作电位只能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的节律。

4、生电性钠泵:钠泵的活动实际上受到膜内外钠离子、钾离子浓度的调控,细胞兴奋时由于钠离子在膜内过分蓄积而使钠泵的活动增强,泵出的钠量明显超过泵入的钾量,使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此时的钠泵称为生电性钠泵。

5、胃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胃壁肌肉的这种活动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6、小肠的分节运动:小肠的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张和收缩运动,它的反复运动能把食糜有效地推送到小肠的远端。

7、头期胃液分泌:由食物刺激头面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答题

1、肝内血液循环途径?

答:肝内有两套血管,存在两套血循环,即功能性循环(肝门脉循环)和营养性循环。

功能性循环:肝门静脉→肝小叶间静脉→肝终末门微静脉→肝血窦→肝中央静脉→肝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

营养性循环:肝动脉→肝小叶间动脉→终末肝微动脉→肝血窦→肝中央静脉→肝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

2、肝脏的功能?

答:

1、生产胆汁Bile production,胆盐乳化脂肪,中和胃酸;储藏在胆囊中;胆固醇沉淀可以形成胆结石。

2、存储作用Storage,糖原,脂肪,维生素,铜和铁。

3、营养物的互变作用。

4、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除去氨并转化为尿素(由肾脏在尿中排泄)。

5、吞噬作用Phagocytosis,除去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一些细菌。

6、合成作用Synthesis,合成血液蛋白Blood proteins 。

3、阐述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答: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组织的共同特性,如兴奋、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这些特性的表现均有其自己的特点。

(1)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较骨骼肌为低。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所占的时间比骨骼肌的长得多,而且变异很大。

(2)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较缓慢,节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

(3)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即具有一定的紧张性。消化道各部分,如胃、肠等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臵,同平滑肌的紧张性在重要的关系;紧张性还使消化道的管腔内经常保持着一定的基础压力;平滑肌的各种收缩活动也就是在紧张性基础上发生的。

(4)消化道平滑肌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作很大的伸展。作为中空的容纳器官来说,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它的消化道有可能容纳好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食物。

(5)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较不敏感,但对于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则特别敏感,轻微的刺激常可引起强烈的收缩。消化道平滑肌的这一特性是与它所处的生理环境分不开的,消化道内容物对平滑肌的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是引起内容物推进或排空的自然刺激因素。

4、阐述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答: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的形式比骨骼肌复杂得多,其电生理变化大致可分为三种,即静息膜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膜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膜电位很不稳定,波动较大,其实测值为-60—-50mv,静息电位主要由k+的平衡电位形成,但Cl-、Na+、Ca2+以及生电性钠泵活动也参与了静息膜电位的产生。

(2)慢波电位,消化道的平滑肌细胞可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的去极化,以静息膜电位为基础的这种周期性波动,由于其发生频率较慢而被称为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basal electric rhythm,ber)。消化道各部位的慢波频率不同,在人类,胃的慢波频率为3次/min,十二指肠为12次/min,回肠末端为8-9次/min。慢波的波幅约为 10-15mv,持续时间由数秒至十几秒。在通常情况下,慢波起源于消化道的纵行肌,以电紧张形式扩布到环行肌。由于切断支配胃肠的神经,或用药物阻断神经冲动后,慢波电位仍然存在,表明它的产生可能是肌源性的。慢波本身不引起肌肉收缩,便它可以反映平滑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慢波可使静息膜电位接近于产生动作电位的阈电位,一旦达到阈电位,膜上的电压依从性离子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第二章 绪论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模板(本科)

实验一雕刻的基本手法及器械的使用 [目的要求] 熟悉常用的雕刻工具,掌握雕刻的手法,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 1.雕刻器械的认识 2.雕刻器械的使用。 [试验器械] 石膏块75mm*40mm*30mm 直尺雕刀石膏勺垫板石膏切刀 [实验方法] 1、雕刻器械的认识 认识雕刀、蜡勺、石膏切刀的名称、作用及使用范围。 2.握刀的基本方法 (1)掌拇指握式:将刀柄全部握在第二、三、四、五指内,刀的根部位于食指的第二、三指间关节处。用刀时刀口向着雕刻者,对准石膏块,同时用左手握着石膏块,以握刀手的拇指顶住石膏块作为支点。此种方法多用于修牙冠各面。 (2)握笔式:最常用的一种雕刻方法,和握钢笔的方法基本相似,称为握笔式。用拇指、食指、中指握刀,无名指和小指做支点。此种握刀法用于比较细微的雕刻,也可以用中指作为主要的支点。(3)切割式:食指按于刀背,其余四指平握刀柄,手掌的小部分压住刀柄的远侧部。此种握刀方法多在切石膏或石膏时使用。 3、根据以上雕刻的手法,利用所发石膏进行练习。 [注意事项] 使用雕刻工具时,应注意支点的掌握,只有支点稳定,才能有节制的用力,防止雕刻刀滑脱误伤手和牙齿。

实验二上颌中切牙的雕刻 [目的要求] 通过对上颌中切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与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 雕刻右上颌中切牙。 [试验器械] 石膏块75mm*40mm*30mm 游标卡尺雕刀垫板 [实验方法] 1.石膏块雕刻 (1)了解上颌中切牙各部位的数值。(单位:mm) 上颌中切牙冠长冠宽冠厚颈厚根长颈宽近中颈曲度远中颈曲度数值10.5 8.5 7.0 6.0 13.0 7.0 3.5 2.5 (2)画出唇面外形线。 按照放大三倍的数据,参考唇面的外形,画出上颌中切牙外形线。 (3)初步形成唇面 从垂直方向沿着划线切掉多余的石膏,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划线整体以外1mm切割。(4)画出近中面外形线 从石膏块最顶端开始画出冠长,根长,按照邻面的形态结构用圆滑的曲线画出邻面的外形线。(5)初步形成近中面 从垂直方向沿着划线切掉多余的石膏,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划线整体以外1mm切割。(6)完成轮廓外形 在此基础上完成舌面以及远中面的雕刻,切掉各面多余的石膏,初步形成中切牙的轮廓外形。(7)完成牙冠个轴面外形 将各个轴面角刮圆钝,并完成各个轴面的外形高点及邻接点。 (8)完成切缘、切嵴和切角 切缘平直,远中略偏向于舌侧,切嵴不宜太薄或者太厚,近中切角近似直角,远中切角园钝。(9)绘出颈缘曲线 完成颈部的雕刻,使牙冠在颈缘处较牙根在此处稍微园而突出,使牙冠牙根过渡自然。(10)雕出牙冠唇面形态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植物教研组陈文教授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目录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三章神经系统 第四章感觉器官 第五章血液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呼吸系统 第八章消化系统 第九章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十章泌尿系统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课程重点】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 机体的内环境。 3.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课程难点】 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 反馈的概念。 2. 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自动控制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 arc) 【思考题】 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2. 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为什么要求进针、出针快,推药慢? 3. 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教材及参考资料】 1. 左明学主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姚泰主编. 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P47~74 3.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 Guyton AC.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WB Saunders Co, Philadelphia, 2000 P382~429 5.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0th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99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科学。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可分为 大体解剖学:借助解剖手术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用肉眼观察形态和构造的科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研究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的微细结构的科学。 胚胎学:研究由受精卵发展到成熟个体过程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 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 (一)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 1.解剖学姿势 2.常用的方位术语 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 前和后:腹面为前,背面为后。 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资料讲解

大脑与神经 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 一,5~100μm。 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 K+、Ca2+、Cl- 通 道);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 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尼氏体(特征性结构):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细胞质 (神经元胞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 要(核周质)的结构 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以及肽类神经调 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脂褐素 细胞核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清晰 ①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

着色浅,核仁大; ②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 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 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 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神 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 A)感觉神经元 (sensory neuron):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带给肌肉和腺体,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 (interneuron)=联络神经元: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解剖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解剖生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学时) 《解剖生理学基础》是中专药剂专业一门必修基础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与主要功能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具由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一、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面向药剂专业(中专)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并在学习《解剖生理学》的基础上,懂得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等药理学的有关知识以及疾病学的基础知识,为学习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及药剂专业临床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概述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运动系统 (一)骨与骨连结 (二)骨骼肌 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生理 (一)兴奋性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四章神经系统 (一)概述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三)周围神经系统 (四)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六)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七)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八)脑的高级功能 第五章血液 (一)概述 (二)血浆生理 (三)血细胞生理 (四)生理性止血 (五)血型与输血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一)概述 (二)循环系统的结构 (三)心脏生理 (四)血管生理 (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七章呼吸系统 (一)概述 (二)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三)肺通气 (四)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五)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八章消化系统 (一)概述 (二)消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解剖生理学实验要求

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与要求 一、生理学实验课的重要性 从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nHarvcy)的《心血运动论》一书的问世开始,生理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生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学科,生理学实验是生理学理论知识的依据与来源。因此,生理学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生理学实验。生理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在于学习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了了和科学素养。本课程是医学和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其他专业学生,选学生理学实验课,将对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十分有益。 二、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要求 1.目的 使学生逐步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掌握获取生理学知识的技能,提高对实验中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与科研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书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及文字表达能力, 2、要求 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因此,实验课的要求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实验前指导教师应集体备课。生理学实验足在具有生命活性的机体上进行的,实验结果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实验前进行集体备课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教师在备课中,明确实验目的要求、统一实验方法步骤、统一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同时要求教师操作熟练。 学生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设计原理、简要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还应复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部分,以提高实验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达到进一步巩固有关理论知识的效果。 (2)实验中教师传授知识要耐心细致,对学生负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一定要教会,一丝不苟,逐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学生与指导教师自由交换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丰富想像力、增强探索与创新意识。 学生应认真听教师讲课,按教师要求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生理现象,并对引起生理现象的原因、意义进行分析和思考。 实验用器材、物品要摆放整齐,便于操作。注意保持实验桌面的清洁卫生,随时清除污物。实验桌上不得放置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爱护仪器和实验动物,注意节约实验材料。不经教师许可,不得动用他人或他组的仪器用品,公用物品在使用完后应放回原处,以免影响他人使用。 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实验。 实验结束前请教师审查实验结果。如有错误,及时补救。未经教师许可,学生不得擅自终止实验或离开实验室。 (3)实验后学生应将实验用具整理就绪,放回原处。所用手术器械、手术桌和其他手术用品擦洗干净,仪器用干布擦干净。实验用具如有破损或缺少,及时报告指导教师。作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按教师要求妥善处理实验动物,不可自行处理。尤其不能将未处死的动物(尤其鼠类)随手丢弃。实验后,关闭水源、电源,经教师允许方可离开实验室。 整理实验记录,按教师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并及时交给教师批阅。 教师应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如发现不合要求的应指明问题,退回重写。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Jyw.koala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 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

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 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 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精品

【关键字】方法、认识、问题、要点、有效、掌握、了解、研究、特点、位置、突出、基础、项目、倾向、关系、逐步、形成、方向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 实验一牙体观察与外形测量(3学时) 【目的和要求】牙体观察与测量是研究牙体解剖形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离体牙,熟练掌握各类离体牙的解剖特点,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各类离体牙。通过测量,掌握牙体的测量方法,了解游标尺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认识与观察离体牙 2.测量牙体牙 【实验用品】全口离体牙模型,游标尺,直尺,铅笔,模型牙。 [方法和步骤] 1.对照离体牙,复习牙的解剖形态特点,熟记各类牙的主要解剖标志。 2.熟悉游标尺的使用,练习测量数值的读取(以mm为单位)。 3.测量离体牙,具体测量的项目和方法如下:(前、后牙测量方法相同,分别见图2-1和图2-2)。 (1)牙体全长:从切端或牙尖顶至牙根尖的距离。 (2)牙冠长:从切端或最高的牙尖顶至颈缘根方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图2.IA,图2-2A)。 (3)牙根长:从颈缘的根方最低点至根尖的距离(图2-18,图2-2B)。 (4)牙冠宽:牙冠近中、远中面最突点(接触点)之间的距离(图2-IC,图2-2C)。 (5)牙颈宽:唇面颈缘处与近远中缘相交点之间的距离(图2.1D,[]2-2D)。 (6)牙冠厚:牙冠唇面与舌面最突点之间的距离(图2-1E,图2-2E)。 A B C E D F G 图2-1前牙测量方法 A.牙冠长8.牙根长c.牙冠宽D.牙冠厚E,牙颈宽 F.牙颈厚G.近远中面颈曲度 E F G 图2-2后牙测量方法 A.牙冠长8.牙根长C.牙冠宽D.牙颈宽E.牙冠厚F.牙颈厚G.近远中面颈曲度 (7)牙颈厚:牙颈唇面与舌面颈缘上最低点的距离(图2.1F,图2-2F)。 (8)近远中面颈曲度:从近中面或远中面颈缘在唇侧和舌侧缘交点的连线与颈缘最凸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图2.1G,图2-2G)。 将测量结果填入实验结果表中。 4.根据测量数值,对照离体牙,分别绘出上颌中切牙、下颌第一磨牙各面的外形。 [思考题] 1.上颌中切牙和尖牙的鉴别要点是什么?如何区分上下颌的前牙? 2.如何区分上下颌和左右侧的前磨牙? 3.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4.上下颌第一磨牙为三根时,其牙根的分布、形态有何区别?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 实验一牙体观察与外形测量(3学时) 【目的和要求】牙体观察与测量是研究牙体解剖形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离体牙,熟练掌握各类离体牙的解剖特点,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各类离体牙。通过测量,掌握牙体的测量方法,了解游标尺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认识与观察离体牙 2.测量牙体牙 【实验用品】全口离体牙模型,游标尺,直尺,铅笔,模型牙。 [方法和步骤] 1.对照离体牙,复习牙的解剖形态特点,熟记各类牙的主要解剖标志。 2.熟悉游标尺的使用,练习测量数值的读取(以mm为单位)。 3.测量离体牙,具体测量的项目和方法如下:(前、后牙测量方法相同,分别见图2-1和图2-2)。 (1)牙体全长:从切端或牙尖顶至牙根尖的距离。

(2)牙冠长:从切端或最高的牙尖顶至颈缘根方 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图2.IA,图2-2A)。 (3)牙根长:从颈缘的根方最低点至根尖的距离 (图2-18,图2-2B)。 (4)牙冠宽:牙冠近中、远中面最突点(接触点) 之间的距离(图2-IC,图2-2C)。 (5)牙颈宽:唇面颈缘处与近远中缘相交点之间 的距离(图2.1D,[]2-2D)。 (6)牙冠厚:牙冠唇面与舌面最突点之间的距离 (图2-1E,图2-2E)。 A B C

E D F G 图2-1前牙测量方法 A.牙冠长8.牙根长c.牙冠宽D.牙冠厚E, 牙颈宽 F.牙颈厚G.近远中面颈曲度 E F G 图2-2后牙测量方法

A.牙冠长8.牙根长C.牙冠宽D.牙颈宽E.牙冠厚F.牙颈厚G.近远中面颈曲度 (7)牙颈厚:牙颈唇面与舌面颈缘上最低点的距离(图2.1F,图2-2F)。 (8)近远中面颈曲度:从近中面或远中面颈缘在唇侧和舌侧缘交点的连线与颈缘最凸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图2.1G,图2-2G)。 将测量结果填入实验结果表中。 4.根据测量数值,对照离体牙,分别绘出上颌中切牙、下颌第一磨牙各面的外形。 [思考题] 1.上颌中切牙和尖牙的鉴别要点是什么?如何区分上下颌的前牙? 2.如何区分上下颌和左右侧的前磨牙? 3.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4.上下颌第一磨牙为三根时,其牙根的分布、形态有何区别? 【实验报告与评定】评定离体牙的测量结果和绘制的外形图。 实验二上颌中切牙的雕刻(3学时) 【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上颌中切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专科 实验大纲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大纲 「供口腔医学专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54学时的教学计划编写,其中:面授学时18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自学学时30学时。教材使用皮昕主编的《口腔解剖生理学》。本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牙体牙列的正常形态,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特点,以便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有的放矢。 一、学时分配表: 二、教学内容: 实验一:牙体测量与雕刻 目的要求∶ 1、了解口腔牙齿的形态与尺寸,掌握牙体测量方法,了解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2、掌握各牙位牙齿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特点,熟悉该牙雕刻的方法与步骤以及操作技术和工具的 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 1、测量离体牙或石膏模型,将测得的数值写入实验报告。 2、雕刻刀的正确使用,至少选择雕3牙位牙齿进行雕刻。 实习二:口腔颌面部系统解剖 目的要求∶

1、掌握上、下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与临床有关的标志。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即关节窝和关节结节的形态和结构特点,颞下颌关节的运动。掌握腮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特点及临床意义;面神经的走行及分布,与腮腺的关系;联系临床暴露面神经主干或周缘支的方法。 2、熟悉鼻骨,颧骨,腭骨,蝶骨,颞骨,舌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关节韧带的位置、起止、作用。 3、了解了解颞下颌关节盘的组织结构。 实验内容∶ 1、观看本章节多媒体课件、VCD及图库。 2、实验带教老师讲解本次实验要点。 3、在实验带教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观察教学标本。 实习三: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目的要求∶ 1、掌握腮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特点及临床意义;面神经的走行及分布,与腮腺的关系;联系临床暴露面神经主干或周缘支的方法。 2、熟悉颌面部表面解标志。 3、了解面部比例关系、美容角。 实验内容∶ 1、观看本章节多媒体课件、VCD及图库。 2、实验带教老师讲解本次实验要点。 3、在实验带教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观察教学标本。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人体四大基本组织(3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在显微镜下辨认单层柱状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平滑肌、心肌、骨骼肌、软骨组织、骨组织。 观察了解四大基本组织的基本结构、分类和特征。 [试剂和材料] 显微镜、小肠切片(HE染色)、甲状腺切片(H染色)、气管横切片(H染色)、食管切片(HE染色)、肾切片(HE染色)、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经台盼蓝处理HE染色)、致密结缔组织(HE染色)、骨骼肌切片(HE染色)、心肌切片(HE染色)、骨(磨片)、小脑、脊髓、运动神经终板、有髓神经纤维组织切片。 [实验内容]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实验方法与步骤] 见教材。 [实验要求] 1. 仔细比较四大基本组织的分布与结构特点。 2. 实验报告: 1)绘制一份镜下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平面图,并表明组织结构, 2)讨论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组织分布情况。 实验二运动系统、神经系统(3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人体骨骼的形态结构,观察颅骨的组成与结构特征,了解人体骨骼肌的形态结构。 2.掌握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的骨连接。 3.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了解脊髓的显微结构。 4. 掌握十二对脑神经所处的位置和主要功能。 5. 了解主要传导路。 [器材] 人体肌肉、骨骼大体标本,人体肌肉、骨骼模型标本,骨连接标本、神经系统大体组织标本,大脑、小脑、脑干、脑血管、脊髓、全身神经分布组织标本,大脑、小脑、脑干、脑血管、脊髓、全身神经

分布模型标本,颅神经、颅神经核、全身各传导束模型标本,脊髓、运动神经终板、有髓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组织片。 [实验内容] 1.脊柱、胸廊、上下肢骨与连接、颅骨 2.头颅肌、躯干肌、上下肢肌等 3. 神经系统大体结构观察 4. 脑干观察 5. 观察脊髓显微结构 6. 传导路观察 [实验方法与步骤] 见教材。 [实验要求] 1.熟记人体骨骼的构成。 2.熟记十二对脑神经及常见传导路。 3. 实验报告:1)绘制一份左肱骨和左股骨前面观结构图,标明其组织结构。 2)讨论脑神经的功能分类、核团位置。 实验三、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3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制备坐骨神经腓肠标本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操作技术,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了解骨骼肌收缩过程的三个时期,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了解强制收缩的机理,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从而掌握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等概念。 [器材、试剂和材料] 蛙板、刺蛙针、蛙钉、玻璃分针数根、锌铜弓、小烧杯、滴管、大头针。蛙类手术器材、万能支架台、微调固定器、张力换能器、刺激电极、培养皿、玻璃分针数根、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实验内容] 见教材。 注意事项 1. 在制备标本和试验过程中,注意不断滴加任氏液,以防标本干燥而失去生理活性。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人体的基本概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人体的基本结构概述 一、整体框架: 细胞大小和数目 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结构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的结构:细胞质、内质网、核膜、细胞核、核仁、线粒体、 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细胞膜中心体(动)上皮组织:有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核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 基本组织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细胞核大量的细胞间质(基质和纤维)构成 肌肉组织:有肌肉细胞组成(肌肉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流动镶嵌模型 > 1)细胞膜的组成: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膜中脂质的分子数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 细胞膜的结构:膜外表面,有糖链。磷脂双分子层,有蛋白质镶嵌,贯穿于其中。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 ①不耗能(依赖电-化学梯度的势能) ②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 ③顺电-化学梯度进行 分类:①单纯扩散②易化扩散 ①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概念: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特点: i扩散速率高 ii无饱和性iii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iv不需另外消耗能量v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用扩散通量表示。(mol or mol数/ (3)转运的物质: O2、CO2、NH3 、N2 、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类激素等少数几种。注:∵膜对H2O具高度通透性,∴H2O除单纯扩散外,还可通过水通道跨膜转运。 ¥ ②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概念: 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需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分类: i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钠离子通道) ii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载体蛋白的协助) (3)特点:①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②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③选择性④饱和性⑤竟争性 ⑥浓度和电压依从性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概念: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 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 , ③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分类:①原发性主动转运; 如:Na+-K+泵、H+-K+泵等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③入胞和出胞式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 概念:即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时,能量来自膜两侧[Na+]差,而[Na+]差是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形态和生理功能相联系的学科,实验室实习是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标本、雕塑牙齿、髓腔磨片等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密细心的工作方法,为临床工作打好基本技能基础。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36学时。 四实验指导书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自编,张跃蓉,2007年。 Ⅱ正文 实验一牙体测量和牙体形态雕刻方法的练习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各类离体牙外形的观察和测量,使学生掌握各类牙的解剖特点,学会牙的测量方法和游标卡尺的使用。 二教学要求 (一)游标卡尺的使用。 (二)掌握离体牙的测量方法。 (三)测量各类离体牙。 三教学内容 (一)学会游标卡尺的使用。 (二)测量各类离体牙,掌握牙体解剖特点。 (三)记录测量数据,并作统计学处理,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二雕刻上颌中切牙 一教学目的 掌握上颌中切牙的牙体外形。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握刀方法和雕刻要领。

(二)掌握上颌中切牙的牙体外形。 三教学内容 (一)复习上颌中切牙的解剖特征。 (二)雕刻刀的使用以及上颌中切牙的雕刻要领。 (三)雕刻上颌中切牙。 实验三雕刻下颌第一磨牙 一教学目的 掌握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外形。 二教学要求 雕刻下颌第一磨牙,熟悉雕刻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内容 (一)复习下颌第一磨牙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 (二)雕刻下颌第一磨牙。 实验四髓腔形态和颌骨形态的观察 一教学目的 (一)髓腔的观察,掌握形态特征及牙体外形和髓室根管的关系。 (二)颌骨的观察,掌握上颌骨及下颌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髓腔的形态特征及牙体外形和髓室根管的关系。 (二)掌握上颌骨及下颌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观察髓腔形态特征。 (二)观察牙体外形与髓室、根管的关系。 (三)观察颌骨结构及重要的骨性标志。 (四)课后提问。 实验五颅顶枕区颞区 一教学目的 (一)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颅顶区的境界及层次。 (二)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颞区的界限和层次。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颅顶区的境界及层次、内容。

解剖生理学基础1

药剂专业《解剖生理学基础》毕业前补考复习资料一 一、名词解释 1、内皮 2.椎间孔 3.滤过屏障 4.卵圆窝 5.基础代谢率 二、简答题 1.简述神经元的分类 2.简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简述大循环的循环途径?(可用箭头表示) 4.简述微循的通路及意义? 三、填空题 1.反射弧由、、、、 _组成。反射弧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反射活动 __ __ 。 2.反应的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颅骨最薄弱的部位是_ __。 4.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_ ,和。 4.呼吸过程包括 _、 _、 _和。5.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_ _、 _和_ 。 6.心肌的前负荷指_ _,心肌的后负荷指__ _。 7.微循环是指与_ 之间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_ 。 8. 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蛋白质是______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参与凝血作用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 9. 机体的能量70%来自__________,体内能量贮存和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__。 10. 我国成人安静时收缩压__________,舒张压__________,脉压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能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A.兴奋性 B.刺激 C.兴奋 D.反射 E.反应 2.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质 B.蛋白质 C.糖类 D.核酸 E.糖蛋白 3.与产能有关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内质网 C.溶酶体 D.内网器 E.糖原 4.极化状态的形成是由于

A.钠离子内流 B.钾离子外流 C.钾离子内流 D.钠离子外流 E.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5.下列哪种细胞产生抗体? A.网状细胞 B.肥大细胞 C.脂肪细胞 D.浆细胞 E.成纤维细胞 6.属横纹肌的是 A.骨骼肌B.平滑肌C.心肌D.心肌和平滑肌E.心肌和骨骼肌 7.有关结缔组织的特点哪项为错? A.细胞数量少 B.分布稀疏 C.细胞间质多 D.结缔组织形态多样 E.以浆细胞为主8.构成神经组织的是 A.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 B.神经细胞和神经原纤维 C.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D.神经细胞和基质 E.神经细胞和细胞间质 9.属上肢骨的是 A.胫骨 B.髋骨 C.腓骨 D.肱骨 E.跖骨 10.不参与胸廓组成的是 A.12个胸椎 B.12对肋骨 C.12对肋软骨 D.胸骨 E.锁骨 11.位于小腿外侧的是 A.髋骨 B.股骨 C.胫骨 D.腓骨 E.髌骨 12.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是 A.髋关节 B.肩关头 C.膝关节 D.肘关节 E.颞下颌关节 13.肱二头肌作用是 A.伸肘 B.前臂内收 C.屈腕 D.屈肘 E.前臂旋前 14.胸大肌可使臂 A.内收B.外展C.后伸 D.旋外 E.旋后 15.胃液中所含的消化酶能消化食物中的 A. 脂肪 B. 脂肪酸 C. 糖类 D. 蛋白质 E. 维生素 16.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肝板 B.肝细胞 C.肝血窦 D.胆小管 E.肝小叶 17.产生胆汁的细胞是 A.肝细胞 B.胆囊粘膜上皮细胞 C.胆小管上皮细胞 D.胆道上皮细胞 E.窦周隙的内皮细胞 18.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在 A.食道 B.胃 C.小肠上段 D.小肠下段 E.大肠 19.阑尾位于 A.左髂窝 B.右髂窝C.盆腔内 D.脐部 E.腹下区 20. 可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是 A.潮气量 B.肺活量 C.余气量 D.时间肺活量 E.肺总容量 21.保持胸膜腔负压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A.胸膜腔密闭 B.两层胸膜之间有少量粘液 C.肺内有表面活性物质 D.呼吸道保持通畅 E.胸廓具有弹性 22.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 A.喉前庭 B.喉室 C.声门裂 D.前庭裂 E.声门下腔 23.肺的呼吸部包括肺泡和 A.肺泡管,呼吸性细支气管 B.肺泡管,细支气管 C.肺泡管 D.呼吸性细支气管,细支气管 E.肺泡管,终末细支气管 24.正常尿中不应出现的成分是:

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1) 实验名称:中枢活动的基本特征 实验目的:了解中枢活动的基本特征,分析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的关系 实验用物:蟾蜍、手术器械、万能支台、肌夹、秒表、滤纸片、0.5%H2SO4 实验步骤(实验内容): 1、制备脊髓蛙。 2、反射时的测定 3、反射弧分析 ①感受器作用 ②周围神经作用 ③中枢作用 实验结果: 1、皮肤感受器反射时为3.20秒(三次的平均值)。 2、剥去皮肤后无反射发生。 3、剪断坐骨神经后无反射发生。 4、破坏脊髓后无反射发生。 由以上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此反射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上。 2、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反射才会发生。只要反射弧五个环节中的任一个环节被破坏,反射弧都不会发生。 实验报告(2) 实验名称: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作 实验目的:学习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用物:蟾蜍、手术器械、探针、玻璃分针、培养皿、任氏液等 实验步骤(实验内容): 1、破坏脑、脊髓 2、剪断脊柱、去除前肢及内脏 3、剥离皮肤 4、分离左右后肢 5、游离坐骨神经、分离腓肠肌得标本 实验结果:制作一个机能良好的神经肌肉标本,见图。

实验报告(3) 实验名称:肌肉的收缩特征 实验目的:观察刺激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实验用物: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手术器械、万能支台、肌槽、记纹鼓、蛙板、刺激器、任氏液实验步骤(实验内容): 1、连接实验装置 2、固定肌肉标本 3、观察实验项目 实验结果: 1、测定阈值为18/32V、最适刺激为24/32V。(手动鼓、外触发、手动单次) 2、描记收缩曲线(电动鼓、外触发、手动单次、最适刺激强度) 1次/S 2次/S 4次/S 8次/S (单收缩)(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报告(4) 实验名称:血型的测定 实验目的:1、学习用标准血清检查ABO血型的方法 2、观察红细胞的凝集现象 3、了解血型鉴定在输血治疗中的意义。 实验用物:人血、A型和B型标准血清、刺血针、玻片、玻璃棒、滴管、酒精、生理盐水、棉球等。实验步骤(实验内容): 1、取两滴生理盐水各滴在玻片的两端。 2、分别向其中加A型和B型标准血清,混匀 3、采集血样,用玻璃棒两端各取一滴和A型和B型标准血清混匀 4、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结果: 1、ABO血型检查结果判断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400010 课程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 学分:5 总学时:80学时 理论学时:80学时 实验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系统解剖学 适应专业:口腔医学 教材: 《口腔解剖生理学》,皮昕主编,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本课程要为后续的专业临床课奠定良好的形态学和机能学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口腔牙、牙合、颌、颅的系统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口腔功能与临床相结合;并适当介绍本门学科国内外的新进展; 2.基本技能: (1)自学能力:教师上课时分成牙体解剖生理、口颌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口腔功能三部分内容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地讲授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 (2)基本技能: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画图能力;写出正确的实验报告; (3)外语:讲课时给部份外语单词,要求同学掌握并作为考核内容;提供外文资料及参考书供同学参阅;可能条件下将部分或全部使用英语原版教材。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实验和平时成绩2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熟悉和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以及学习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发展史等。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以及学习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发展史等;[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牙体解剖生理学 [目的要求] 掌握牙体的形态、生理功能、牙的演化、发育及牙体与牙周组织的关系; [讲课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牙的演化 了解牙体形态的演化学说,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牙附着在颌骨的方式及牙替换的次数; 第二节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