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议程设置”对媒介的警钟

“议程设置”对媒介的警钟

“议程设置”对媒介的警钟
“议程设置”对媒介的警钟

“议程设置”对媒介的警钟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的一种能力。按照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的中心假设就是媒介议程跟公共议程有很高的相关系数。也就是说受到某种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比如,上海世博会的相关报道,还有近来的河北大学撞死人事件等等,都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在相关报道上媒介不能干涉人们的思想倾向(“怎么想”),却易于操纵人们的思想内容(“想什么”)。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依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闻媒介提供给受众的就是新闻媒介的议程――是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的有所选择的报道。同时从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的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取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扭曲反映,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08年对于中国来说就像这个8一样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从西藏的打砸事件到奥运火炬传递,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会的正常开展,在这一年中中国发生了很多的大事件,中国被推到了世界媒体的风口浪尖上。在西藏事件上

西方媒体极力歪曲整个事件事实,当问到西方一些民众的时候他们大多就会认为中国政府是多么的暴力,中国威胁论也从一些媒体上冒出来。可是在汶川地震时,由于中国新闻政策的开放,外媒对中国的报道确是对于中国的正面报道,由此我们国家从国际上获得了400亿的资助。可见媒介歪曲或是正面的报道会产生极大地影响。再看“华南虎”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河北大学撞死人事件,为何他们会成为热点?归其原因就是媒体的大肆报道。再看重庆的一系列红色革命活动,中共的某一次重要的会议,中共的政策方针,为什么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归其原因还是因为媒介的报道让它们成为可热点。重庆涉黑案件中,对于文强的风流韵事的报道是媒体刻意的满足受众信息获取趣味的“恶果”,媒体先是做了帮凶,后又做了此事件的“埋葬者”。这个把关人的角色更为明显和显著,它起着放大、整合、汇流舆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了其议程的“被设置”,但必须保持一种独立的观察者态度,发挥好舆论从新媒体流向传统媒体过程中的“把关人”角色及功能 - 3 -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 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 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 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 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 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 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 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 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 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 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 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通过以上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介绍,相信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获取更多信息,欢迎访问新兴专 题或者广告百科。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1.基本含义: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理论背景: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196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两位研究人员马尔科姆·麦肯姆斯(Maxwell Mo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对李普曼的思想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

新媒体地传播特征

单元编号:010102 单元标题:导论 知识点标题:“公共”概念透视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学习目标:理解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建议时间:4 小时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讲授 学习内容: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具有 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 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并且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超文 本功能,是一种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 间进行网络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 步骤一:回顾新媒体及相关概念。 步骤二: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具体的说,新媒 体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在操 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 更新速度快,而且更新成本低。新媒体传播的更新周期却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 的周期可以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 新周期更长。 新媒体传播可以做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统一。新媒体传播的即时刷新提高了新 闻的时效性,其本身“接收的异步性”又方便受众随时随地的接收。接收的异步性可 以使受众不需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互联网能够使用户共享全球信息资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在信息量上可以与海量 信息的网络媒体相提并论。报纸若多印 1 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给印刷、排版、发 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这样,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有时要算 到 几十个。新媒体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364258.html,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问题研究 作者:吉宁 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6期 摘要: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但议程设置理论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极大地冲击了旧有的传播模式。议程设置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其理论和模式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新变化,本文就其在新环境下的变化进行研究剖析。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媒体;微博;舆论领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21-02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现实问题 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传播中重要的功能,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的,它是用来说明媒介的一种特殊的作用,即建构能引起公共讨论和关注的话题的能力。议程设置的强调大众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为媒介提供的议程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情首先采取行动[1]。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对于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它主要是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研究对象,忽视或者不认同个体的信息传播能力,认为个体不可能进行议题的设置,把新闻媒体与媒介简单的等同。但在进入到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出现,网络新闻、电子邮件、微博的广泛应用,作为个体的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大大的强化,整个世界的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剧变,这使我们需要对于在传统媒体下产生的议程设置理论进行再研究。 传统议程设置理论源自一个核心假设,即议题首先显现于大众媒介,然后向公众转移和扩散,并经过大众媒介的引导不断强化,促成媒介议题转化为公众议题[2]。传统的媒体在传播 信息中是单向的、封闭的,媒介将信息通过封闭的渠道传递给受众,这种信息的传递缺乏来自受众的反馈。而传统的媒介控制被控制在国家机器或者利益集团的手中,它们控制着信息的流入和流出,使得普通的个体无法在媒介之外获得信息。 而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旧有的信息传播模式被彻底颠覆,整个信息传播形式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自媒体的时代,个体都拥有了比之以往更大的权力。相对于传统的媒介,网络媒体一个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交互性,信息实现了双向流动,每一个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以往那种媒介组织控制信息流动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了。在此情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下的议程设置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下的议程设置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地位并大大改变了媒介环境,凭借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的技术特征以及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等传播特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变化,并且有了自己新的特点和更深远的发展。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融合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关键词:议程设置,网络媒体,传统媒体,融合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概要及特点 (一)议程设置功能概述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传播环境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资讯而不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或者杂志。据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网民已超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网络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从技术上来讲,第一,数字化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可复制性。第二,结合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特征是网络媒体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的最显著特征。第三,超文本的信息联系方式把更多的选择权给了受众自己。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要看信息的时间和方式。此外,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作用。 (二)网络媒体议程设置 1.公众微信议程设置。微信作为近几年兴起的网络社交自媒体之一,它的议程设置不同于 大众传播媒体,也不同于微博、QQ 等其他网络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以姚贝娜事件为例。2015 年1 月16 日,女歌星姚贝娜病逝,公众号中出现一篇题为“再见,姚贝娜” 的微信文章,令人们对年轻生命的逝去叹息不已。第二天,另一篇文章“什么样的记者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此文揭露某晚报记者的不端行为,立即引起争议和轰动。网络上一片哗然,纷纷指责记者道德沦丧。1 月18 日“记者,你是秃鹫吗?”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一、传播内容 1信息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新媒体这类传播途径,并且在宽广的传播范围中自由散布消息,因此,新媒体可以传播的信息量十分艰巨大,人们在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平台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新媒体也可以创造出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传播途径也不仅限于官方渠道,还可以通过民意选出新媒体消息发言人,从而进一步扩大传播量。 2传播性质: 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代表的传播群体身份多种多样,因此性质也显得比较随意。 3传播主体: 在新媒体中,传播主体可能是多元化的,可以和群众联系起来,构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形式。 二、手段 1传播机制: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则更加广泛。大多数新媒体采用的是新型多角度传播机制。如互联网媒体,信息一旦传播开来,群众就能马上做出反馈,并且这类反馈不属于“一对一”的沟通,而是“一对多”的散射式信息传递,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传播链条不同: 新媒体具有较为优良的实时性特点,这是由于新媒体的从传播机制是在数字化平台上产生的,因而不易遭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此外,新媒体传播速度很快,所以不论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都难以破坏新媒体的传播链条。 3传播身份: 在新媒体中,传播者可以很容易的发布匿名消息,任意一种虚拟称谓都可以作为传播身份。 三、传播效果: 1曝光率: 大城市曝光率要高于传统媒体 偏僻地区低于传统媒体 2受众参与度: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备很强的实时性,因此也拥有更多的参与群众。 3传播信息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覆盖率逐渐上升,其增长速度和电子科技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议程设置的源头和概念 议程设置的思想可以追朔到李普曼发表于1922年的经典著作《公众意见》中的著名思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创造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图像,由新闻界提供的图像常常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以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背景展开调查,以夏普希尔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0个还未明确投票意向的选民以及影响这一地区的几个主要的媒介,探究媒介报道与选民议题的相关性。1972年他们根据这次研究成果发表了《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并且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个概念。文章指出,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信息,同样作为大事反映在选民的认知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选民的重视程度也越高,传媒的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感知。 二、议程设置的研究领域 自议程设置理论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得到许多项目的验证,并逐渐超出了它的原始领域——议题显著度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移,涵盖了五个理论研究领域:即: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效果的心理学、媒介议程的来源和议程设置效果的后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崛起,碎片化的媒介环境和竞争性媒介议程,使得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麦库姆斯都在质疑这个理论的效果是否会与几十年前基本相同还是会最终消失。 2014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科学学院举办的讲座上,三位理论提出者麦库姆斯、肖以及Weaver 认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未来依然光明,并且确认将议程设置理论由原先的五大领域、两个层面扩展为七大领域和四个层面。 (一)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议程设置的第一层) 从议题的显著性、政治人物和其他注意力客体方面研究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从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开始,在关键公共问题和政治传播的其他方面上,新闻传播学者的很多研究都采用对比分析媒介焦点和公众焦点。分析发现,媒介关注越强烈,报道越多,公众关注得越多,讨论得越多,媒介焦点和公众焦点呈正相关。麦克姆斯和肖在研究中发现,在媒介和公众的议程中,媒介的优先议题也是公众的优先议题,报纸标题的大小,篇幅的长短,电视新闻的位置和时长,很容易成为受众挑选议题的线索。 (二)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第二层) 属性议程设置关注议题特定属性及其影响公众舆论的过程,其焦点是在于属性显要性如何由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转移。传统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没有超越认知范畴,关注人们想什么而忽视人们怎么想。属性议程设置研究可以超越认知范畴,涵盖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关注人们怎么想,研究进入到关注人的态度层面。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 新闻系王欢 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具体出现在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 D.L. 肖1972 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 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随做的一项调查研 究的总结。其基本思想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论题中,哪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问题 或论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则相应地下降。”而且,“收到某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 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 和,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由此,他们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 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射,而是一种有目的的 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传播目的和传播需求,从现实环境中筛选出一 部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代社会里,传播媒介是大众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这种对环境的再构成不管是对现 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议程设置的一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舆论诱导”,在国内新闻学界一般被称为“新闻导向”,二者本质完全相同,都是利于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功能来向大众有意识、有目的地宣传 特定的思想、观念等,从而使整个社会接受或反对某种现象或思想观点,说白了就是通过操 作传播工具操纵人们思想。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它从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入手,揭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强大影响,有力地驳斥了“子弹轮”、“有限轮”等大众传播效果观点,而且 还把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是人们认识到占据大众传播资源是多么重 要,将对这个社会统治、控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最明显、最通俗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星炒作。 为什么很多明星为了出现在在报纸、电视上而不停地炒作,甚至炒作一些恶俗新闻?因为他 们想通过大众媒介出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关注他们,从而保持自己的曝光率和关注度,这是典型的利用议程设置功能的例子。 议程设置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翻开一张报纸,你只会看见主编想让你看见的东西,如果主编不想让你看见,就是火星人攻占了地球你也不知道。特别是在中国现如今的新 闻审查制度之下,更是如此。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关于某个地方的负面新闻,本地的人往 往是最后才知道的。例如前一段时间发生在长春的强迁致死案,是先由外地的媒体报道之后, 长春人才知道。这是因为长春的“把关人”筛选掉了这一信息,我们只能看见他们允许我们 看见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新闻宣传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在是非常强大的,同时,它也妨碍了新闻自由,剥夺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知晓权,也阻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它过于夸大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吧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绝对化,特别是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发展迅猛、媒介多样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不止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已经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难于控制、自由性强,把关人很难全面把关,及时阻截一切应该阻截的信息。比如很多“把关人”不想被大众知道的负面信息都是由微博上传出来的,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高宪春当下新旧媒介融合成为趋势,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传播模式正在被颠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随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的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1],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具有疾速、大容量、无地域限制以及即时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新媒介环境[2]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可能。 一、议程设置功能研究的困境 议程设置理论的形成来自于一个假设,它描述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又融入了许多新的命题,如议题的“强制性接触”和“非强制性接触”( 朱克,1978 )、“具体议题”和“抽象议题”( 雅阁德和多齐尔,1990)、“铺垫作用”( Priming) ( 延加、皮特斯和金德及延加和西蒙,1993)、议程设置的“时滞问题” ( 温特和伊尔、麦库姆斯和斯通等) 以及“议程建构理论”( 兰和兰)、议程设置的第二层面研究或媒介框架现象 ( 盖奈姆,1997) 等等[3]。罗杰斯和迪灵把议程设置的流程主要分为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政策议程三个环节,研究重点是媒体议程如何对受众产生最理想化的效果 ( 如下图1 示[4]) 关于产生这些效果的偶发条件、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媒介信息中具体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个议程设置过程中的各种结果。这样,议程设置理论成为关于大众媒介及其效果的一张详细的图谱[5]。这一图谱中,无论是否赞同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结论,其前提假设是一致的,以媒体为中心,关注大众媒体在形成舆论方面的作用,体现的是媒体议程单向地影响公众议程。 ( 如下图2 示[6]) 原有的信息流动是有规则的,议程设置是一个可以预料的过程。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左派, 民粹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 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 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编辑] 议程设置理论的评价 意义: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编辑]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探讨的无疑是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那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编辑] 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 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编辑]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这个假说提出后,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注目,许多学者纷纷对它进行探讨和验证。较有体系的研究有美国学者D.H.韦伯在1976年的调查,日本学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的调查等等。 1.“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第一个角度称作“认知模式”,第二个角度是“显著性模式”,第三个角度是“优先顺序模式”,一般认为,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优先顺序”,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揭示的是长期效果)

新媒体的发展及传播特点

新媒体的发展及传播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便捷性、互动性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宠儿!你我他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受益者,那么关于新媒体以及新媒体传播特点,你了解吗?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新媒体及其传播特点的相关知识。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主要特点: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信息传播格局,传统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主体地位不仅受到来自网络媒体的威胁,也受到公众自我设置议程的压力。本文以此为背景,以议程设置理论为支撑,致力于探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公众的“日常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过程,为研究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12年12月3日到2012年12月9日《新闻直播间》的1843条报道、新浪新闻中心首页的287篇新闻和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的350个热门搜索关键词,将这些作为传统媒体议程、网络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的代表,从数量、来源、题材、属性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在数量、来源、题材、属性方面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具体来说,《新闻直播间》关注的议题范围涉及国内外各个方面,对议题的表现主要采用官方视角,凸显理性,重在宣传,偏重军事、社会题材的报道;新浪新闻中心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的关注较多,注重微观细节,新闻聚合能力强,秉持多元视角,能够将来自社会各界,包括普通群众的观点进行均衡的展现,偏重社会、政治题材;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偏重于国内热点,具有鲜明的娱乐化、生活化倾向,草根特性鲜明,更加关注社会、娱乐题材。在此基础上,论文继而深入分析三者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索议程设置在三者之间的流向。发现三者的议程有很大差异,百度实时热点

排行榜的议题独立于《新闻直播间》和新浪新闻中心首页,与《新闻直播间》相比,新浪新闻中心首页的议题与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的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互动性,但是新浪新闻中心首页的议题基本上都来自于传统主流媒体,相当于将传统媒体的议程重新整合,进行了二次设置。因此,传统媒体的内容通过网络媒体更为广泛地流向并影响了受众。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应该主动适应环境,继续发挥自己的内容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打造网络新闻平台,同时进一步贴近群众,及时回应公众需求,以促进舆论引导工作的进行。【关键词】:新媒体议程设置媒体议程公众议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8第一章研究设计18-221.1研究对象和目的181.2研究方法18-221.2.1研究假设191.2.2抽样19-201.2.3分析类目20-22第二章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对比研究22-412.1《新闻直播间》、新浪新闻、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议题数量分析222.2《新闻直播间》、新浪新闻、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议题来源、题材及属性对比22-332.2.1议题来源差异及原因分析22-232.2.2

热门话题中的议程设置

“热门话题”与“议程设置功能” 一、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并不起眼的新闻事件经由网络讨论后便开始 引起其他媒体的重视,例如“三亚宰客门”、2012年两会开展时热门提案、 3.15打假等。很显然,这得益于微博、贴吧、社区等网络虚拟空间背后的推动作用。 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等的微博主页都设有类似“热点话题”的公告栏,用来提供最新被广泛关注的事件,这无疑为网民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并参 与讨论、表达看法的渠道。强大的交互性、便捷性和聚集性使网友的参与度远 远超过贴吧、论坛等,其更凸显了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 每次突发事件设置新的主题,网络媒体都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设置议程,引 导大家在此时讨论这个话题[1]。本文将从“热门话题”出发,探讨议程设置机构如何实现议程设置功能正面效应。 二、“热门话题”与“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克卢汉和D.L.肖发表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中。该文提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2]。 “议程设置”意味着传播媒介作为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不仅 是重要的信息源,也是重要的影响源。在微博传播中,微博快速发言的自由以 及“评论”、“转载”功能让每一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评论者、再传者。 话语权的自主性让微博用户也享有传统媒体的属性功能,以新浪微博为例,“粉丝群”决定了受众范围,“关注”决定了消息源,微博甚至能够轻易地与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其他应用形式共建社会的话语焦点。 据统计,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亿,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话语平台,微博的发展使传统的媒介传播机制发生着改变。而在微博中,虽然用户个 人也能自己设置话题,然而能在“热点话题”中出现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管理微博的后台工作人员。 其二、网友对此话题的关注度。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1938年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1960年从图兰大学新闻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的三年间(1961-1963年)他在《新奥尔良报》担任记者。随后从斯坦福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就开始他的教学生涯。1965-1966年,他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接下来的六年(1967年至1973年)他跑到了北卡罗莱纳州的大学任教,就是在这一期间,他开始了议程设置的研究。1975-1984年,麦考姆斯担任美国新闻报业出版商协会中心主任。1985年,他加入了位于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新闻系,继续他的教学和议程设置的相关研究工作,该系在美国新闻传播学界一直名列前10名左右,同时他还教授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一些课程。麦考姆斯访问过许多国家,现在也是世界公共意见研究协会主席。此外,他还是美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联合会的委员会成员、《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顾问委员会委员。 麦库姆斯可以算是提出传播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系——议程设置的第一人,并且他还和来自不同学校和国家的合作者对这一体系进行了将近40年的持续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他被看作是议程设置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并赋予了议程设置在这一领域中的主流学派地位。 写作背景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传播学尚属一个新兴学科,诞生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在它的诞生地——美国,人们由于对战争和政治宣传的强烈需求和兴趣,对大众传媒的效果进行了多项利用和研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那时的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在大众传媒事业极为发达的美利坚合众国,强势的媒体对受众的作用十分强大,就像子弹射中身躯一样。“魔弹论”盛极一时。而拉扎斯菲尔德在1944年伊里县所作的调查中却发现大众传媒对于受众所可能产生的强大效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也需要特定的条件。由此,他提出了“舆论领袖”、“两级传播”、“有限效果论”等概念。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在这一时期,虽然美国的传媒事业依旧发达,人们每天接触大众传媒的机会和时间都有所增多,但学者教授们对于大众传媒的效果仍然持保守态度,不敢再下断言。也有观点认为,传播学诞生初期所得出的大众传媒的强大效果论,是由于人们此前并未经历过如此大范围地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传播现象——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的快速普及。 对于政治选举的研究,始终是美国传播学者们的天然课题。麦库姆斯作为一名北卡罗莱大学新闻学院的年轻教授,和唐纳德·肖在196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在该州的查普希尔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调查。两位教授为这次的调查提供了一个中心假设,那就是大众媒介通过影响议题在选民中的显要性来为政治竞选设置议题议程。他们将这个假设取名为“议程设置”。研究结果恰恰证实了他们的假设。为了获得更为可信的证据,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的美国大选期间,选择了同一州的夏洛特地区,再一次进行了类似的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第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偶发(haphazard)。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 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 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 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一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二是有线数字电视;三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四是网络广播;五是网络电视,六是手机电视;七是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如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一方面

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移动接收)。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 一、新媒体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1.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3.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特点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特点研究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很多学者认为,媒介议程设置可能会消失。对此,笔者以“周一见”事件为例,试从议程设置的过程、主体、效果三方面入手,探究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点,并提出不同观点:传统媒体通过跨媒体合作进行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效果依然强大。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媒体环境;“周一见”事件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关键理论之一,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受到了冲击,很多学者认为,媒介议程设置会消失。对此,本文以“周一见”事件为例,从议程设置的过程、主体、效果三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下议程设置的特点,并提出不同观点:传统媒体通过跨媒体合作进行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效果依然强大。 1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论述者是李普曼,他在《舆论学》中首次提出了有关议程设置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里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1963年,科恩又进一步提出了相关观点,他认为新闻媒体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多数时候,它在使人们怎么想上较难奏效,但在使受众想什么上十分奏效。在此基础上,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正式提出议程设置概念,该理论的提出使得传播效果的研究从受众态度和行为转向了对认知的研究。 纵观传统媒体时代有关“议程设置”的研究,该理论主要是指大众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将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1] 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方式的多元,使得传播方式超越了单纯的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发起或传播于网络的事件,通过多元议程设置主体共设议程,很有可能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从而引发一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过程。 2“周一见”事件 2014年3月28日晚20:16分,《南都娱乐周刊》(后称南都)主编谢晓发布了一篇微博,暗示周一将会有重磅消息发布,且表明“为了顺利签片,我下午关机拒绝了一切人情电话”,并称“记者也拒绝了巨大的利益诱惑”。许多网友和媒体人转发该微博并纷纷猜测消息当事人。其中,文章和姚笛被提及的频率最高,有网友留言称“大有‘文章’”。随后,该周刊主编陈朝华也暗示网友猜中了八卦:“据说,昨晚网友评论的热词分别是:周一见。挺住。大仇已报。诸事不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