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3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3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3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3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过程

【实验用品】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实验装置:(若药品为氯酸钾,则试管口不用放棉花)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又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

①查——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⑤收——收集氧气;⑥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妙语巧记:以上制氧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了。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氧气已集满。7.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

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氧气收集后,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⑦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应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课堂讨论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常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

(2)用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

(3)制取的氧气如果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拓展 ⑴氯酸钾为白色固体,二氧化锰为黑色固体(可巧记为“白加黑,制氧气”)。高锰酸钾为暗紫色(或紫红色)固体。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方法①微热法:先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容器外壁,可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中的液面会升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方法②降温法:如果气温较高,先将导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沾有冷水的毛巾或将容器浸于冷水中,若观察到导管内液面升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探究点二 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 用以上方法制取两集气瓶氧气,将木炭和铁丝放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讨论交流 实验基本操作讨论归纳。了解氧气的性质。

实验活动 1.用坩埚钳夹取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收集的氧气中,观察现象,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设计

课时1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2.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教学反思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及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和特点;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第三节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第四节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第六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和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概述 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

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促进儿童少年的正常发育、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防治某些疾病,提高运动机能术水平的目的。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assimilation);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dissimilation)。在物质合成时,即在同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而在物质分解时,即在异化过程中将释放出能量。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material metabolism)和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是同时进行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能引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stimulus)。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其表现,称之为兴奋(excitation)。因此,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能力的高低反映了该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弱变强,这种活动是兴奋活动;另一种是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这种活动是抑制(inhibition)活动。兴奋和抑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生理活动过程。 (3)应激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全册教案

实验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人体安静、运动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实验目的] 了解人体动脉血压测定的原理,学会人体在安静时和运动前后脉搏及血压的测定。 [实验原理] 血压的测定,最常用的是间接法。通过使用血压计在动脉外加压,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测定血压。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如果对血管施加压力,使血管腔变窄而形成血液涡流时可发生血管音。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时,受压部位的血流完全被阻挡,此时在受压部位的远侧听不到声音。当外加压力低于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血液则可断续地通过受压部位使血流形成涡流而发出声音。当继续降低压力时,且外加压力等于舒张压时,受压部位的血流由断续流动恢复到持续流动,受压部位远侧的声音则由强变弱或突然消失。因此,动脉血流刚能发出声音时的最大外加压力相当于收缩压,而动脉内血流声音突变后消失时的外加压力则相当于舒张压。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心率常受年龄、性别、生理状况、训练水平、体力劳动及体育运动的影响。在实践中通过测定血压、心率可了解受检查者循环系统的功能,了解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运动后的恢复情况、运动的密度。 [实验对象] 人体 [实验器材]

血压计、听诊器、秒表、电子节拍器 [实验步骤] 一、安静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一)脉搏的测定 1.扪诊法桡动脉扪诊法:在测试安静脉搏时较为方便。 颞浅动脉扪诊法:位于耳前部略偏上,颞浅动脉经过此处,适合于运动后。 心前区扪诊法:位于左心前区心尖部,适合于运动后。 颈动脉扪诊法:位于胸锁乳头肌前、下颌角下部。 2.器械法 听诊法:用听诊器在心前区直接听诊,计算心率。 心率遥测仪:可准确记录运动中和运动后心率。 (二)安静时动脉血压的测定。 1.将脉压带绑在被试者的上臂,其下缘应距肘关节上约2--3厘米,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2.在肘窝内侧找到搏动点,将听诊器头紧贴肘窝肱动脉处。 3.把气球的气门旋紧打气,随脉压带内的压力升高,逐渐可以听到有节奏的“咚咚”声,继续打气等声音消失时再使压力升高20--30毫米汞柱或2--4千帕,然后旋开气门徐徐放气。 4.在放气时注意听有节奏的“咚咚”声响的第一声出现时,水银面所指示的压力即为收缩压。 5.继续放气,随压力逐渐下降,听到突然变声或声音消失时,水银面

运动生理学教案(共十五章)

运动生理学教案(共十五章) 绪论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新陈代谢 概念:通过同化和异化过程,生物体实现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即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吸收能量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产生能量过程。 以上两过程同时进行并相互依存,是需要酶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和转移、利用,而能量的转变也必然伴随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应激性 3.兴奋性 概念: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环境变化。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分类,有强度和作用时间的要求。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兴奋: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兴奋性表现:兴奋:相对静止——活动,弱——强 抑制:活动——相对静止,强——弱 例:肌肉活动的兴奋——收缩耦联、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活动、心脏活动的强弱变化。 比较应激性和兴奋性的区别。 4.适应性 概念: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客观环境的长期影响可使生物体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例:气候服习、高原环境中人体红细胞增多 耐力运动员心脏肥大,肌纤维增粗。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为人体机能对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的适应过程。 启发学生结合运动实例说明适应性在训练比赛中的重要性 5.生殖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及调节的控制 细胞外液——内环境: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存环境。 内环境理化因素相对稳定——稳态 稳态不断受到影响,又不断得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维持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也保持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体内调控机制调节生理机能,使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物节律。 体内主要调控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例:神经系统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内分泌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血红蛋白测定及血型测定 A..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目的】掌握用比色法来测定血红蛋白量。(3分) 【原理】血红蛋白量测定方法有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和沙里氏比色计比色法。本实验采用沙里氏比色法。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颜色随其结合的氧量多少而有一定的变化。为提高测定的标准,可向血液中加稀盐酸,使亚铁血红蛋白酸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显稳定的棕黄色,加蒸馏水稀释并与标准色比较,既可求出100mL血液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克数。血红蛋白的含量受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体育锻炼以及居住条件的影响。(5分) 我国正常成年男子约含12~15g·dL-1;女子约为11~14 g·dL-1。 【器材】沙里氏比色计(含比色管、比色架、吸血管)、采血针、75℅酒精、棉球、95℅酒精、0.1mol盐酸、乙醚、蒸馏水、小玻棒、小滴管。(6分)【步骤】 1.向比色管内加入0.1mol盐酸10滴(约达到比色管的10℅的刻度线)。(3 分) 2. 采血。以75℅的酒精消毒无名指及采血针(2分); 3.用采血针刺破无名指指腹一侧皮肤,让血液自然流出,用消毒干棉球擦去一滴后,用右手平持吸血管使管口接触自然流出的一滴血管,准备吸取20μl 的血液(血柱液面平20μl刻度线)。(6分) 4.用干棉球拭檫管外的血液,然后迅速将吸血管移入比色管,徐徐将血液吹入盐酸深层,并用上层清夜多次洗涤吸血管,轻轻振荡,置室温中10~15min,充分到使亚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6分) 5.比色。将比色管放入血红蛋白比色架中,向比色管逐滴加入蒸馏水并且边滴边搅拌边竖起对光观察,将比色管的颜色与比色计上的标准颜色做比较,直至比色管溶液颜色与标准颜色一致为止。正确读出并记录比色管内溶液弯月面下缘最底点对应的比色管刻度数值,此数值即为每100mL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9分) 【注意事项】 1.要准确配制0.1mol的盐酸。血液被酸化的时间不得少于10min。 2.吸取的血量应准确,并将吸血管外的血液抹去。 3.吹入血液和洗净吸血管时,切勿将空气吹入盐酸中,以免形成气泡影响 比色。 4.稀释时要耐心地逐滴加蒸馏水,并应边滴边搅边竖起比色,当颜色接近时,只能半滴半滴地稀释。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运动生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的磁力》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舜德小学秦少奇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和难点。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实验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也是本节的关键和重点。 电磁铁的磁力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第2课。这节课既是对电磁铁的研究,又是对电磁铁听话的初步感知,是“听话的电磁铁”这一章承前启后的一节关键课。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教材是从各组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回形针数量不同,来引出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从而导入课题。导入平凡、无新颖。 (2)教材实验,用电磁铁吸起回形针的个数,衡量电流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 (3)教材实验,用电磁铁逐项逐项、单项式试验它的磁力大小的。这当然无直观对比性,效率也不高。 (4)教材纯粹电磁铁实验,没有与单元课题《听话的电磁铁》巧妙的结合。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创新导入,魔术表演,将电池节数隐藏在背面操纵,磁力说增就增,说减就减,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2)创新装置,用电磁铁试验的对比项在同一个装置中同时进行,增强直观对比性,更能提高实验效率。 (3)创新材料,用大头针代替回形针,会更细致、准确地衡量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4)改进实验过程,首尾呼应,紧扣课题,与单元课题巧妙的结合。

4、实验器材 演示课件、一号电池8节、开关、电池盒8个、铁芯5个、大头针1盒、小烧杯3个、塑料夹子3个、带绝缘皮的铜线3米、自制装置板。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1)实验原理: A、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B、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C、其他条件不变: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 (2)实验装置平面图及装置说明如下: A、电池多少可根据实验需要自由更换; B、塑料夹套在横栏上夹住各种类型的电磁铁; C、接通电源后,电磁铁产生磁力吸起大头针,再用空玻璃杯装好被吸的大头针,断开电路后,就可以比较大头针的多少。 6、实验过程 实验一:魔术表演。点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二: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流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三: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磁铁线圈圈数与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总结:归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概括这些因素与磁力大小的关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教案.doc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屮,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实验记录单: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屮,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屮,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冋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实验记录单: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 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 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出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屮得出增加同种物体 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

实验目的 实验器林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验步骤 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 体积小的物 体容易沉。 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屮,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屮,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实验现象在人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也可以这样说:不同材料构成的物 __________ 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卖验结论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若没有相关的配套材料,可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和沙子来做第一?个实验,用天平称量出相同重量的几个物体做第二个实验。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题库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 课程名称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实验名称:肺通气功能测定 学时数:2学时 目的:学习和掌握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的测定方法。 仪器:微型肺活量测定仪、肺量计、消毒棉球、75%酒精、嘴夹 分组方法:每四人为一组 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与统计 实验内容和方法: 1.肺活量的测定:仪器归零。令受试者取站立位,竭力深吸气后,由吹气口向筒内作最大限度的呼气,记录数据,连续测量三次,取最大一次的数值作为肺活量值。 2.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受试者取站立位,夹上鼻夹,口含橡皮吹嘴并与外界相通,作平静呼吸数次;之后,令受试者作最大限度深吸气,关闭三通开关,吸气之末屏气1-2 秒,此时开动快鼓(25mm/秒),令受试者作最快速度用力深呼气,直到不能再呼为止。从记录纸上测定第一、第二和第三秒内呼出的气体量,并分别计算出它们各自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第一秒平均值约为83%,第二秒约为96%,第三秒约为99%。 3.最大通气量的测定:肺量计内充入4-5 升新鲜空气,受试者取站立位,夹上鼻夹,口含橡皮吹嘴,转动三路开关,使口与肺量计相通,开动慢鼓记录平和呼吸曲线。然后开动中速鼓(1.67mm/秒),令受试者按主试者口令在15 秒钟内尽力作最深、最快的呼吸。根据呼吸频率与每次呼吸深度,计算出15 秒内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然后乘以4,即为最大通气 注意事项: (一)受试者在测试前应了解测试指标,掌握测试方法。 (二)受试者使用吹嘴前,应进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吹筒,避免交叉感染。 (三)在测试时,要戴好口嘴及鼻夹,不要漏气。 (四)每一单项指标测完后,需平静呼吸几次,然后再测下一个指标。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 案李悦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 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 授课教师姓名:李悦 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 一、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 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 《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磁铁让曲别针在空中跳舞”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磁铁的力量”。 第一个实验:探究磁铁能吸引哪种材质的物体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该实验原来的设计是给定实器材料。修改后,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并且由学生搜集把他们所猜测的磁铁可以吸引的物体带到学校来验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研究身边的科学,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通过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对所有检验的物品按照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按照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探究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全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课程所属类型及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专业:体育教育本科(四年制)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运动生理学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是学生逐步掌握人体基本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科学的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实验要求: ⑴实验前:认真预习,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⑵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耐心的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实验结果,遵守实验室的规则。注意安全及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其他物品,爱护器材。 ⑶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所用器械应擦洗干净,打扫实验室卫生。整理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并按时交实验报告。 三、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表 本课程实验共安排10学时,为必选实验。

四、实验课的考核 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分两部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30%,根据实验报告上交次数、书写是否认真及结论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实验操作占70%,根据出勤率,实验态度,操作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爱护仪器设施进行评分。 五、实验指导(参考)书和实验报告: 1、实验指导书:《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实验报告的要求 ⑴实验报告书写应注意文字简练、通顺、清楚、整洁。 ⑵注明姓名、班级、实验日期。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 二、参加教师所在单位 珙县珙泉中心校梁红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五节。他是在学习了电磁力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能量的转化。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该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探究得出结论。同时也为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用一只倒扣的杯子和两根橡皮筋作固定装置,将转子安放在铁丝支架和“v”形电线架上,连接电池开关,使转子转动起来。并通过改变电磁铁的远近和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转速;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极来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 实验的不足之处: A、装置图虽简单,但难操作。倒“v”字线头与铁丝支架高度仅靠 两根橡皮筋难统一高度,从而导致转子转不起来或转动过程中掉落下来。 B、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手持磁铁,易造成遮挡,阻碍了学生

对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的观察,不易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成功率低,很多教师都不易将实验成功演示。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改进固定支架,使转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掉落。 B、增加了一个固定磁铁的支架,让学生便于观察。 C、增加一条有色毛线,更利于学生通过毛线的转动情况,得知转 子的转动方向和转动快慢。 D、能更好与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电机部分相衔接。 4、实验器材 转子、电池组、导线、开关、彩线、电板、磁铁、小电动机模型5、实验原理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6、实验过程 A、安转支架和电路 B、安放转子 C、让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 D、改变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 7、实验效果 成功率高,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效果好。 8、自我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组装的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提高了可视度和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有趣的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种子的发芽实验(一 【案例背景】 本节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契机的,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参考书本上的对话和图解来设计如何做实验,然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指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探究学习气氛。 本课的引入从谈话开始,通过对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开始,提问它的发芽需要什么引入,学生会很快说出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通过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强调学生要观察和记录。 【案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植物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二新课教学 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会讨论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 师:那么大家想想,依据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学生: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师:为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首先我们选择一个研究条件,那么选择什么?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可能会选择水分,可能会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能会选择空气。 师:这里我们选择水分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讨论怎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写出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方法:实验分两组,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为实验组;一组得不到水,保持干燥为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有 两组同时进行。 首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观测它们的大小,让学生记录它们的大小,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 下面来指导学生实验: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想清楚操作方法。步骤:<1>首先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两个盒子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颗绿豆种子。<4>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水。<5>最后给它们进行编号,坚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 篇一:实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题目: 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体育与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肖国强 提交日期: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实验题目】 跑台实验对心率,血压和体重的影响 【实验目的】 通过跑台实验进行有氧运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后的心率,血压和体重的数据,并与实验前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跑台实验对心率,血压和体重有无影响。 【实验方法】 ⑴研究对象:本小组所有成员 ⑵实验器材:跑台机,血压心率计,电子秤⑶实验场地:

院楼六楼实验室 ⑷观测指标:体重(kg),心率(次/min),血压(mmhg) 【实验步骤】 ⑴步骤一:对本组所有成员原始心率,血压和体重进行精准的测量,并将测量的数据登记在笔记本上; ⑵步骤二:将跑台机设定好。设定的状态为:10km/h(匀速),30min; ⑶步骤三:组员按照顺序分别进行30min的跑台机的匀速跑。每当一个组员跑完后,即刻利用血压心率计对其进行血压和心率的测量,紧接着进行体重的测量,将数据记录在笔记本上; ⑷步骤四:运动后20min,对组员进行适当的补液,并再次进行血压,心率和体重的测量,将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1 实验后即刻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2 实验后20min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3 分析: ⑴通过表1和表2,我们可以知道:经过30分钟的有氧

匀速运动后,由于运动使(: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血压升高,心率随着人们进入运动状态加快。在有氧运动中,运动30分钟后,身体开始利用脂肪氧化供能并且体液流失,因此,体重也下降了!⑵通过表3我们可以知道,在运动后20分钟,心率和血压约恢复到实验前的数值,血压虽有个别组员下降或上升,但变化不明显。但是,心率却基本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有氧运动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促进作用,使安静时心率低于非锻炼人群! ⑶通过表2和表3,我们知道,运动后20分钟体重比即刻运动后有所上升,但是通过表3和表1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运动后我们进行了补液,但是每位组员的体重还是比原始体重有所降低。 【实验结论】 ⑴可能由于样本和实验检验方法的原因,在本实验中,有氧运动对血压的变化 没有明显的影响。 ⑵有氧运动对心率的降低有显著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心脏搏出量的增加引起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心率减慢。建议大家坚持长期的有氧运动锻炼。 ⑶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可以使身体利用脂肪氧化供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从而消耗脂肪。因此,长时间有氧运动具有

小学科学小小实验教案

科技论文 论题:创新,竹子手工制品 作品:书架 作者:··· 论点 1、讨论创新的重要性 2、目的和教育方法 3、步骤 4、应用 摘要:制作简易的手工制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增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热爱 关键词:合作,动手能力,创新,兴趣 一、讨论科技创新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客观意义,便是去培养并增强孩子对于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孩子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组织力和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达到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综上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得目标。

二、目的和教育方法 目的: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毒==队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方法,1、开展兴趣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出不同风格的小组。 2、确定思想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创新。 3、展示样品,给学生有一个尝试的方向。 4、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放开自己,自由发挥。 5、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步骤 1、思考想象并绘出设计图 2、准备材料 3、加工,小部件组装 4、根据设计图进行制作 5、检查作品的质量和实用性 6、做出客观的分析和结论 四、应用 将制作完毕的竹制书架进行运用检查,查看其稳固性和实用性,再短时间的使用中寻求较长使用寿命。增加作品的美观价值,作为班级精神载体装饰班级。

五、注意事项 1、必须做好学生的细想工作,要求自愿参加。 2、学习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合作和动手能力及上文 提及的氛围培养 3、遵守制作与卫生整洁的兼及 4、安全第一

运动生理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实验报告 姓名代宝玉;班次食科131 ;组别第四组;日期2014.04.28;室温25℃ 1.实验目的:掌握声、光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了解反应时的生理意义。掌握人 体安静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2.原理与方法: 1、通过测定反应时间以了解和评定人体神经系统反射弧不同环节的功能水平。 2、心率测定的方法有听诊法和指触法。 3、感受器从接受刺激到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4、心脏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音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 壁特定部位听诊能测出心率。 5、人体动脉血压测量采用听诊法,测量部位为上臂肱动脉。用血压计的压脉 带充气,通过在动脉外加压,然后通过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血压。 3.对象:人 4.仪器与药品:血压计、人体反映测速仪、听诊器; 5.步骤: 一;人体反应时的测定: 1:熟悉反应时测定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单纯反应时的测定 二;心率测定: 1:受试者静坐5min,采用心前区听诊法直接测量心率。指触法测量脉搏时,通常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受试者一侧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脉搏测定时先以10s为单位,连续测量三个10s,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认为是相对安静状态,否则应适当休息后继续测量,直至符合要求。 然后再测量30s脉搏乘以2,即为心率。 三;动脉血压的测量: 1:熟悉血压计的结构 2:令受试者脱去一侧衣袖,静坐5min以上。 3:松开血压计橡皮球螺丝,驱出血压带内残留气体,再旋紧螺丝。 4:令受试者将脱了衣袖的前臂平放于桌面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手掌朝上。将压脉带缠在该上臂,压脉带下缘至少在肘关节上2cm,松紧适宜。 5:将听诊器耳件塞入外耳道,其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致,即略向前弯曲。 6:在肘窝内侧先用手指触及肱动脉脉搏,将听诊器放在肱动脉脉搏处。 7:测量收缩压:用橡皮球将空气打入压脉带内,使减压记中水银柱逐步上升,直到听诊器听不到脉搏音为止,继续打气,使水银柱在上升20-30mmhg。随即松开充气球螺丝,连续缓缓放气,减低压脉带压力,在水银柱缓慢下降的同时仔细听诊。当听到“砰、砰”的动脉音时,检压计上的刻度即代表收缩压。 8:测量舒张压:继续缓缓放气,动脉音先由低到高,然后由高到低,最后完全消失。在声音突然变弱的瞬间,减压计上水银柱的刻度即代表舒展压。 6.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方案李悦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 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 授课教师姓名:李悦 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 一、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 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 《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磁铁让曲别针在空中跳舞”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磁铁的力量”。 第一个实验:探究磁铁能吸引哪种材质的物体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该实验原来的设计是给定实器材料。修改后,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并且由学生搜集把他们所猜测的磁铁可以吸引的物体带到学校来验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研究身边的科学,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通过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对所有检验的物品按照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