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中西药区别解答

浅谈中西药区别解答

浅谈中西药区别解答
浅谈中西药区别解答

浅谈中、西药区别

因为工作原因,有机会与中、西医临床专家接触,因此对中、西医区别,及中、西药各自优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西医、西药

西医,就是指西方国家的医学。关于在现代社会里发展的西医学,该学科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我理解其为:对抗医学,是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论,对身体异常指标进行纠正的过程。

西药则指指现代医学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西药基本分类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成分明确,对人体作用机制清晰。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比较精确。

西药的研发思路,是通过对病症某个关键指标的进行分析,用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对照等试验方法,客观评价一个药物对该指标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应用到临床中进行相关治疗。

例如:西医治疗,某病人出现腰背酸痛的症状,首先是进行相关检查,诊断是否为骨密度降低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如果确诊,对症给予能够调节骨代谢的相关药物,以升高骨密度。进行几个疗程治疗后复查骨密度指标,如果能够达到正常指标值,则可以判断为该病症已经治愈。后期再进行药物维持治疗,以保持骨密度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西药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的治疗都是类似的思路。

西药优点:

1、药物作用机理清晰,对疗效指标改善作用确切。

西药存在某些不足:

1、针对于某项指标的改善,不能完全评价对身体整体机能作用。

2、药物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为了排除安慰剂等干扰因素,严格规定了病例的入组要求,及合并药品的范围。该试验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出实际治疗中复杂状况。

3、对于多病症的复杂、慢性病情,多种药物长期联合应用的情况下,虽然对单个指标有改善作用,但可能会导致新的药源性疾病,加重病情。

二、中医、中药(中药材)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两个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目的是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因此中医的治疗重点是人体整体状况。类似于一棵植物叶子蔫啦,中医关注的重点是解决根出现的问题,认为只有根治好了,自然

叶子也就好啦。如果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解释,中医重点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脏器功能及整体机能,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还是以病人腰背酸痛为例,中医大夫首先会四诊合参,判断证候,辨证施治,如果诊断为肝肾亏虚,则采用对应补益肝肾的药物进行治疗,待肝肾机能调节正常后,自然可以起到改善腰背酸痛症状的作用。而在中医治疗期间,骨密度等仪器检测指标只被作为参考。

还有一些中、西医明显区别的例子:

例1:某些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根据西医理论完全无法解释,同种物质不能对人体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如果根据中医理论则完全符合,该药物通过改善人体免疫、脏器功能,把过高过低的状态都向身体机能平衡的方向调节,自然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例2,中医大夫普遍比西医更加强调,病人需饮食清淡均衡,生活作息规律、调节心态等等。不是因为中医比西医有耐心,而是以上要求符合中医养生的理论,能够改善身体的免疫力及整体机能,因此被作为中医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

中医按照辨证施治的要求,针对个体进行治疗,多采用中药饮片配伍,煎制汤药服用的方法,以下简称为“汤药”。

“汤药”的优点:

1、符合辨证施治原则,不断调整处方,更符合个体差异情况,更有针对性。

2、适合于复杂病的调理,通过机能改善,能够改善病人症状,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3、汤药的剂量普遍大于中成药,起效时间更快。

“汤药”的缺点:

1、中医因辨证施治等要求,使其传承学习的难度加大。因此中医比西医更依仗于大夫的个人能力。好中医非常稀缺。

2、汤药应用中,对疗效评价多依靠于病人的自我主观感受。无法排除安慰剂效应,以及个体差异情况。降低了中药疗效的客观性。

3、汤药服用量大,口感差,部分病人很难长期坚持服用。

4、汤药使用剂量大,加上大家普遍缺乏相应安全性意思,导致部分出现肝肾损伤的事件。

强调:汤药长期服用中,朋友们一定要有安全意识,每三个月至少要检测一次肝肾功能,如果处方含有何首乌、马兜铃、木通、厚朴、粉防已、细辛等可能引发肝肾毒性的药物,至少每月检测一次肝肾功能。

三、中成药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确切、适应面广、服用方便等特点。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多个年销售额上亿的中成药品种,也从侧面证明了中成药的疗效及应用。

再以病人腰背酸痛为例,如果被诊断为肝肾亏虚,可以选用具有补益肝肾、健骨作用的中成药,通过机体功能的改善,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慢性疾病治疗中,中成药更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更利于长期服用。

中成药优点:

1、符合中医理论,通过调节免疫及机体功能改善症状。对于病人主观症状方面改善明显。适合于老年性、复杂性疾病防治。

2、相对于汤药,服用更加方便,易于接受。更适合于慢性病的预防治疗。

3、因为适应面较广,可以开展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能够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客观严谨的验证。因此安全性较好。

中成药的缺点:

1、不能进行辨证施治。

2、中成药因为基于中医理论,还是着重于整体机能调节,该类指标

的客观评价体系,目前还不完善。相对西药而言,中成药临床疗效指标还在摸索建立过程中。

3、大部分中成药对于客观疗效指标改善方面,不及西药明确。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

1、中医、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优势。不可能出现中西医结合这样的兼容状态。

2、中药汤药因辨证施治的原因,无法与西药、中成药进行疗效对比。长期服用要高度关注安全性问题。

3、中成药与西药进行疗效对比时,因理论基础不同,西药着重于客观指标的改善,中药着重于机能调节,目前很难采用同种指标比较,因此无法将中药与西药相互替代。

4、中成药与西药的联用,目前具有一定临床可行性,两者在临床治疗中互为补充。但是验证中成药与西药是否具有协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5、对于药企而言,如果已有某领域领先的中药品种,建议研发同领域的西药品种。因为中药与西药不能相互替代,不会影响公司现有品种的销售,还可利用现有销售渠道,节省推广成本。

6、药企对中成药进行上市后研究时,建议将中、西药联合应用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浅谈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 张海胜

浅谈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张海胜 发表时间:2018-11-14T17:16:37.3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张海胜 [导读] 还要针对患者的情况如生理、病理状态等,不要盲目的自购,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配伍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渭源县莲峰中心卫生院,甘肃定西市748208) 【摘要】中西医学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以中西药联用来防治疾病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如何安全有效的配伍使用中西药,已经是临床医生不可忽略的非常重要问题,研究和总结中西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保证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西药合理应用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41-01 一、前言 中西药合理配伍应用的意义深远只有当前临床上所体现的意义,若以此为突破口,不仅有利于推动中、西医理论的发展,而且加强了我国药品在国际市场的竟争力,为把中医药推向世界提供了广阔充分的机会,使中医药、西医药及其它民族医药吸收彼此精华、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因此,研究中西药配伍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不仅有深远的学术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的研究概况 自西医理论及医疗产品广泛传入我国,当时的一些医家将西方医学与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相结合,并由此孕育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构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中西药联合运用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不仅对我们现代临床应用,而且对研究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配伍就是使临床用药达到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目的。它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特点,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组合而成,并具有一定的功能主治,对某些病症有很好的疗效,而又无不良反应(或较小的不良反应)的相对稳定的方药。现在已经成为临床用药的基本形式。中西药配伍就是在患者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联合使用中药和西药,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的一种配伍方法。也是目前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配伍方法。 中西药的相互作用:指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中成药或汤剂)与西药合用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中药、西药或两者)作用与效应的变化。基本的包括协同和拮抗作用。 1.2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的研究进展 目前中西药联用发展到了几乎涉及临床各科的趋势。中西药合用的效果正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中西药联用,在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均十分普遍,在许多医院已成临床用药的常规。中药在我国的运用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已积累起极其丰富的药物作用知识。中药学产生、丰富和发展的全部历史表明,其主要内容如药物的产生、用药理论、药物选用等都体现着医药结合的整体观思想,中西药联用的意义深远只有当前临床上所体现的意义,若以此为突破口,不仅有利于推动中、西医理论的发展,而且加强了我国药品在国际市场的竟争力,为把中医药推向世界提供了广阔充分的机会,使中医药、西医药及其它民族医药吸收彼此精华、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因此,研究中西药配伍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不仅有深远的学术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二、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研究的主要任务及内容 2.1中西药配伍应用的目的与原则 中西药各有特点,各有长处,中西药联用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得优于单独使用中药或西药的综合疗效,使其优势互补,兼顾全面,增强疗效,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及其不良反应,从而缩短疗程,减少药物的用量或扩大药物的适应范围,从而降低医疗成本,这是中西药联用的优势所在,也应是中西药联用的目的,理应作为界定中西药联用是否合理的标准。中西药联合应用绝不是简单的将相同药效的中西药物简单相加,一定要根据中西药各自的特点,对中西药物进行理论的、科学的、系统的分析,取长补短,努力使中西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共同的疗效,但是在临床上,由于中西药联用不当而发生事与愿违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中西药联用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应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合理使用。 2.2中西药合理配伍应用优势研究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尽管是在不同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然而一种疾病并非只有一种药可治,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中西药的联合运用,已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备受青睐,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安全,副作用较小,而西药见效快,但副作用大。两者并用,“西药治标、中药治本”双重保险,从而形成了中西药合璧的用药模式。但是,综观中医、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不同特点,根据中西药相互作用的机理,中西药联合运用并非简单地叠加而是具有其合理的内核,有其真正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临床用药的目的和标准。 2.3中西药合理配伍应用的临床应用研究 近年来,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情况已日趋广泛,在许多基层医院已成临床用药的常规,但是中西药联用既有缺点又有优点,关键是在于如何深入开展中西药联合运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扬长避短,经济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西药物。 2.4中西药合理应用禁忌研究 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西药也有各自的合用禁忌。而在中、西药结合使用上同样讲究配伍问题,配合得当,能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若配伍不当,则会降低药效,甚至引起毒性反应。合理的配伍,有益于疾病的治疗,而不合理的配伍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这应该引起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注意。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中西药合理应用存在的问题 中西药合理应用药物之间会发生物理、化学的变化,因此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也会受到彼此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药效的变化。 3.2中西药合理应用建议 中西医药合理应用在临床中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人们在治疗疾病时,喜欢采取中西药物合用的方法,以期获得较好的疗效,但

浅谈中西药区别

浅谈中、西药区别 因为工作原因,有机会与中、西医临床专家接触,因此对中、西医区别,及中、西药各自优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西医、西药 西医,就是指西方国家的医学。关于在现代社会里发展的西医学,该学科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我理解其为:对抗医学,是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论,对身体异常指标进行纠正的过程。 西药则指指现代医学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西药基本分类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成分明确,对人体作用机制清晰。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比较精确。 西药的研发思路,是通过对病症某个关键指标的进行分析,用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对照等试验方法,客观评价一个药物对该指标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应用到临床中进行相关治疗。 例如:西医治疗,某病人出现腰背酸痛的症状,首先是进行相关检查,诊断是否为骨密度降低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如果确诊,对症给予能够调节骨代谢的相关药物,以升高骨密度。进行几个疗程治疗后复查骨密度指标,如果能够达到正常指标值,则可以判断为该病症已经治愈。后期再进行药物维持治疗,以保持骨密度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西药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的治疗都是类似的思路。 西药优点: 1、药物作用机理清晰,对疗效指标改善作用确切。 西药存在某些不足:

1、针对于某项指标的改善,不能完全评价对身体整体机能作用。 2、药物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为了排除安慰剂等干扰因素,严格规定了病例的入组要求,及合并药品的范围。该试验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出实际治疗中复杂状况。 3、对于多病症的复杂、慢性病情,多种药物长期联合应用的情况下,虽然对单个指标有改善作用,但可能会导致新的药源性疾病,加重病情。 二、中医、中药(中药材)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两个特点,一是,二是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目的是协助恢复人体的平衡,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因此中医的治疗重点是人体整体状况。类似于一棵植物叶子蔫啦,中医关注的重点是解决根出现的问题,认为只有根治好了,自然叶子也就好啦。如果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解释,中医重点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脏器功能及整体机能,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还是以病人腰背酸痛为例,中医大夫首先会四诊合参,判断证候,辨证施治,如果诊断为肝肾亏虚,则采用对应补益肝肾的药物进行治疗,待肝肾机能调节正常后,自然可以起到改善腰背酸痛症状的作用。而在中医治疗期间,骨密度等仪器检测指标只被作为参考。 还有一些中、西医明显区别的例子: 例1:某些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根据西医理论完全无法解释,同种物质不能对人体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如果根据中医理论则完全符合,该药物通过改善人体免疫、

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作者:————————————————————————————————日期:

浅谈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摘要:中西药合用是目前临床应用中极为常见的治疗手段, ,然而如何合理的发挥中西医的药物作用,降低药物合用的不良反映,提高药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如果中西药物合用不当,不但会降低药效,还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因此,本文重点对中西药物合用致不良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提高中西药物合用效果。 关键词: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协同作用,相互影响 引言 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某些疾病临床治疗的效果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通常来说,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是目前临床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西药合理的使用,能够超出各自的功效,对某些病症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不正确的使用会导致药效的降低,严重时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我们应 当正确认识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 中西药合用产生的作用 中西药合用过程中,其药理作用可能发生拮抗、协同及相加。拮抗反应不仅会造成药效变化甚至减低,还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和毒性反应,诱发一些药源性疾病。磺胺类药与含有有机酸的中药合用,酸性环境就会大大降低乙酸化磺胺的溶解度,引起结晶反应,出现结晶尿等不良化学反应;小儿咳喘灵与异烟肼合用,因异烟肼的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而储存于神经末梢的甲肾上腺素,会在麻黄碱的作用下被大量释放,引起运动失调、高血压危象等药源性疾病;协同作用对治疗能发挥较好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减少疗程,使患者尽快康复,协同作用是中西药合用治疗疾病追求的理想效果,尤其采取西药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合用中药不仅能拮抗西药的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力,同时还对抗肿瘤起到辅助作用。部分中药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现状与问题的分析目前我国已形成中 医、西医两大医疗体系并存的状况。由于中医药在临床上的良好治疗效果, 中药不仅中医医师在使用,而且西医医师也在使用,这种状况不仅在我国存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在我国中药与西药联用的情况几乎涵盖了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合理的中西药联用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报告发表。但不合理联用非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重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问题,充分发挥中西药合理配伍的优势,避免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对于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正确评价中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现状以及对文献资料的调查与分析,主要从以下4 个方面进行讨论。①中成药中含有西药成分的状况调查;②临床上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③在中药制剂或保健品种非法加入西药的现状与危害;④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提醒临床医生重视中西药联合使用问题,安全合理用药。 1 中成药中合法添加西药的情况分析按我国现行的药品审评体系以及药品标准, 经过研究并通过审批得到批准文号的中成药中, 有些也含有西药成分。我们对我国2000版药典及中药部颁标准1~20册中收载的有关含有西药的中成药的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含西药的中成药有200余种,其中所含的西药主要有8大类:①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中含有格列本脲;②解热药及治疗感冒的中药中含有西药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抗病毒药等;③止咳平喘中药中含有麻黄碱、氯化铵、克仑特罗等;④降压药中含有氢氯噻嗪、盐酸可乐定、芦丁;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中含有普鲁卡因、阿托品、次硝酸铋、硫糖铝等; ⑥含有抗生素;⑦含有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药物; ⑧外用药中含有水杨酸甲酯、普鲁卡因、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1]。此外有些按西药审批的药品,也含有中药,并且名称也貌似中药, 如复方罗布麻片等。 2 中药与西药临床联合使用的情况分析2·1中药与西药临床联合使用情况中药以及中成药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机会,大多为合理的有益的联用,但是也存在不合理使用问题。如李钟勇等[2] 对其所在医院门诊处方4207张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中西药联用处方1802张,中西药联用处方占了42·38%,不合理用药8·51%。两种及两种以上处方401张,占中西药联用处方总数的22·25%。联用情况在内科、儿科、五官皮肤科、外科中均存在,分别达到38·51%、30·41%、18·65%和12·43%。其中以内科比例最高。中西药联用两种及以上的处方也以内科为最高,达到62·34%,其他科室分别为8·73%、14·96%和 14%。陈彪[3]对其所在医院门诊中西药房2006年的305 243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处方中既有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联用, 也有治疗不同种疾病的中西药联用。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中医、简易诊室等。在他分析的处方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中西药成分重复,此类情况主要是西药成分重复,如给患者开了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如维C银翘片(已含氯苯那敏),又给患者开西药为氯苯那敏片,西药成分重复的患者有29人次,中药成分重复的有7 人次。西药成分重复的29人次中, 15人次为解热镇痛类药物重复。从中可以看出医生对于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的成分不够了解,导致重复用药。2·2中药与西药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2·2·1中药与抗凝药配伍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方华等[4]报道了1例因东菱迪芙(巴曲酶注射液) 联合丹参、血塞通,应用5d,出现多浆膜腔出血。患者女,

常见中西药配伍禁忌.

常见中西药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西药也有各自的配伍禁忌。而在中西药合用中同样应注意配伍问题,配伍得当,能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若配伍不当,则会降低疗效,甚至引起毒性反应。中西药合理的配伍,有益于疾病的治疗,而不合理的配伍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注意。 下面列举几类不能合用的常用中西药。 1 形成难溶性物质,影响吸收,降低药物疗效 1.1 中药当归及其中成药苏子降气丸、补中益气丸等不宜与抗结核药异烟肼联用,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如石膏、瓦楞子、牡蛎、石决明等及其中成药猴头健胃灵,颈复康颗粒,也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结构中含有肼类官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会产生螯合反应,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抗结核杆菌代谢的作用,从而降低疗效。 1.2 人参、三七、远志、桔梗、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皂苷,不宜与维生素C、胃蛋白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西药联用,如复方阿胶浆、逍遥丸、归脾丸、因皂苷在酸性环境及酶的作用下,极易水解失效;也不宜与含有金属的盐类药物如硫酸亚铁,枸橼酸铋钾等合用,可形成沉淀。 1.3 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如五倍子,地榆,柯子,石榴皮,大黄等及其中成药摩罗丹、麻仁丸、地榆升白片、三黄片等不易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等消化酶类药物联用,因这些酶类药物的化学成分主

要为蛋白质,含有肽键或胺键,极易与鞣质结合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氢键络合物而改变其性质,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纳呆等症状;也不可与维生素B1 合用,合用后会在体内产生永久性结合物,并排除体外而丧失药效;不可与去痛片、克感敏片、红霉素、利福平、氨苄西林、麻黄碱、小檗碱、阿托品类药物联用,因鞣质是生物碱沉淀剂,同用后会结合生成难溶性鞣酸盐沉淀,不易被机体吸收;不可与西药如钙剂,铁剂,氯化钴等合用,因同服后可在回盲部结合,生成沉淀,使机体难以吸收而降低疗效。 1.4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如石膏、珍珠母、磁石、牛黄清心丸等,不能与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联合使用,否则会在胃肠道形成不溶性盐类和络合物而失效。如需联用,其间隔时间以3-4h 为宜。 2 产生有毒化合物,危害健康 2.1 含汞类中药及其制剂,如朱砂、轻粉、朱砂安神丸、磁朱丸、仁丹、紫雪散、补心丹等,不能与碘化钾、西地碘片、溴化钾、三溴合剂等同服,因汞离子与碘离子在肠中相遇后,会生成有剧毒的碘化汞,从而导致药源性肠炎或赤痢样大便;不能与具有还原性的西药如硫酸亚铁同服,同服后能使Hg++还原成Hg+,毒性增强。 2.2 含雄黄类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牛黄至宝丹、清热解毒丸等,不能与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及亚铁盐类西药合服,因雄黄所含硫化砷具有氧化还原性,遇上述无机盐类后即生成硫化砷酸盐沉淀物,既阻止西药的吸收,又使含雄黄类的中成药失去原有疗效,并有导致砷中毒的可能。

大专药学毕业论文

大专药学毕业论文 中西药配伍禁忌探讨 摘要: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今天,怎样联用中西药才能增强疗效、避免产生不良反应,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已经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也是临床药师研究的重要内容。本 文将就不恰当的中西药联用时药物所发生的理化性质的改变、药理变化,导致药物的治疗 效果的降低、毒性反应的增加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配伍用药安全 引言: 中西药配伍,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的一个手段,中西药配伍,有此能提高疗效,降低 毒副作用,但有些却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中药的应用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 长期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中西药的配伍禁总在临床上却重视不够,常存在不合理用药 现象。现从药理化学和药理学两方面讨论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一、理化性质改变。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1、形成沉淀含有鞣质的地榆、石榴皮、五倍子、大黄等中药以及麻仁丸、利胆片等 中成药与某些西药制剂联用会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与四环素类、红霉素等甙类,麻 黄素、阿托品等生物碱以及亚铁盐制剂、碳酸氢钠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影响吸收。 2、形成络合物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柴胡、桑叶、槐角及含有这些中药的制剂与含各种 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会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3、酸碱中和五昧子、女贞子等酸性中药与氧氧化铝、氨茶碱等碱性西药合用,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杨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会起中和反应,使药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二、药理变化。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1、药动学变化 1硼砂、海螵蛸、瓦楞子、皂角等碱性中药及其制剂与心得安、氯丙嗪、硫酸亚铁等 联用会使其吸收降低,与奎宁、氯奎、强力霉素、新斯的明联用会使其从尿排出,促使血 药浓度降低,与奎尼丁联用会导致排出减少,血药浓度增加而引起中毒。 2碱性中药如硼砂、煅牡蛎等,使尿液酸化药等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 作用强度降低。

浅谈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一)

浅谈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一)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中西药合用的趋势,阐述了中西药的合理、不合理用药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关键词】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 当前,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物并用,在诊疗上日益广泛应用。根据统计,应用汤剂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服用汤剂患者的13.63%;用中成药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服用中成药患者的24.70%;用西药为主并用中成药的患者占用西药患者的86.74%,可见中西药并用的几率是相当高的。中西药并用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1〕。 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和药理实验证明,中西药合理并用或组方制剂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扩大适应证范围、缩短疗程、标本兼顾、减少用药量、节省药材以及有利于剂型的研制、改进的特点;并能发挥单独使用中药或西药所没有的治疗作用,显示了合理并用药物的优越性。相反,不合理的中西药并用,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地高辛和中成药六神丸并用后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据报道,五种药物合用副作用为18%,六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副作用可达80%〔1〕。因此,研究中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并用中药药物,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并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对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无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合理配伍 1.1相互协调,增强疗效如香连丸与广谱抗菌效剂TMP联用后,可使其抗菌活性增强。 1.2相互制约,降低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如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与链霉素合用,能降低及消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中药在治疗化疗毒副反应方面,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减少化疗的毒副反应的作用。 1.3减少用量,缩短疗程中西药配伍使用后,由于药效提高,一般药量可相应减少。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应用中药清热解毒合并病毒唑,可使病程缩短,明显减轻临床症状。 2不合理配伍 2.1生成新的化合物疗效及增强不良反应 2.1.1含有朱砂(主要含氧化汞)成分的中药如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人丹、保赤散、苏合香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等)联用,因朱砂中的汞离子可与溴、碘生成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物,从而严重地刺激肠壁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2.1.2含有皮素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含有铝、镁、钙、铋、亚铁盐类的西药(如硫糖铝、氢氧化铝、胃的铋镁、三硅酸镁、钙镁片、硫酸钙、硫酸亚铁等)配伍。因为皮素为五羟基黄酮类,而多羟基黄酮可与上述金属形成螯合物,而改变其性质和作用,使疗效降低。 2.2产生拮抗作用,使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强 2.2.1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如半夏露,通宣理肺丸,气管炎咳喘丸等不宜与抗肾上腺素相似,故两者会产生拮抗作用。 2.2.2鹿茸、犀角、珍珠成分较多的中成药如鹿茸胶、参茸片、牛黄镇静丸、犀角丸、珍珠粉等不宜与降血糖西药(胰岛素,降糖灵)、黄连素等配伍,因鹿茸中含有原蛋白质激素样物质,可使血压升高,从而减弱降血糖药的疗效;犀角、珍珠中所含的原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多种氨基酸),可使黄连素的抗菌作用降低或消失,因此临床上不得同用〔2〕。 2.2.3产生酸中和反应,降低疗效含有酸性成分的中药(如山楂、五味子、乌梅、山楂丸、保和丸等)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合用,因为这类抗生素在碱性尿液中抗菌活性强,在酸性尿液中抗菌效力下降;治疗消化道溃疡时不宜与制酸西药胃舒平、盖胃平、胃必治、乐得胃等同服,因会发生酸中和反应而

临床常见的几种中西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

临床常见的几种中西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 临床常见的几种中西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 (1)双黄连粉针与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配伍出现浑浊与沉淀<5>;与注射用氨苄西林钠配伍溶液颜色加深,pH值下降<6>;与青霉素、头孢拉啶、地塞米松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分别增加2、23、94倍<7>;(2)穿琥宁注射液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药物配伍可有沉淀产生<8>。因为穿琥宁注射液是二萜类酯化合物,其水溶液易水解氧化,尤其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酸后易产生沉淀;(3)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拉啶配伍后含量下降,溶液可变为棕色<9>;(4)葛根素注射液与三磷酸腺苷、辅酶A、利巴韦林配伍pH值有显著改变<10>,故不宜配伍应用;(5)刺五加注射液与双嘧达莫、维拉帕米注射液配伍后可有沉淀产生;清开灵注射液在pH6.8~7.5时稳定,而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在pH5.34时澄清度下降,如与丁胺卡那霉素、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配伍时可立即产生沉淀;(6)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益心丹等中成药与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可致心跳骤停;(7)麻仁石甘片、止咳定喘膏、防风通圣丸等含有麻黄的中成药与降血压药同服,可因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素的收缩动脉血管作用而致血压升高,会抵消降压药的疗效,甚至会升高血压;(8)中药桃仁、白果、杏仁与安眠酮、利眠宁、安定等镇静催眠药合用会抑制呼吸中枢、损害肝脏;(9)乌梅、蒲公英、五味子、山楂等含有机酸的中药与磺胺类药物合用,会使磺胺药在尿中结晶,发生尿闭、尿血等不良反应;(10)含雄黄的中成药与酶制剂、硫酸盐、硝酸盐类西药(胃蛋白酶、淀粉酶、多酶、菠萝蛋白酶、硫酸镁、硫酸亚铁、硫酸锌等)合用,可因雄黄中所含的硫化砷会与某些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因巯基结合使酶失活,降效或失效;硫化砷被硝酸盐、硫酸盐类药物氧化而使毒性增加;(11)含甘草、鹿茸的中成药如甘草合剂、镇咳宁胶囊、鹿胎膏、参茸安神丸等,与降血糖西药如胰岛素、优降糖、甲苯磺丁脲、降糖灵等合用,可因甘草、鹿茸中所含有的糖皮质激素样物质,能使血糖升高,抵消了降血糖药物的部分降糖作用,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12)含麻黄的中成药大活络丹、九分散、半夏露冲剂等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呋喃唑酮、优降宁、闷可乐、苯乙肼等)及强心苷类的洋地黄、西地兰和硝苯吡啶等西药合用,前者可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口服后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而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介质不被酶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中,而使上述中成药中麻黄所含的麻黄碱促使被贮存于神经末梢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严重时可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合用的后果可因麻黄碱对心肌的强大兴奋作用,使心率明显加快,且对心肌的毒性加大,以致引起心力衰竭;(13)含乙醇的中成药如国公酒、藿香正气水、风湿止痛药酒、人参酒等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安乃近及降血糖西药合用,则因乙醇的药酶诱导作用,增加对肝药酶的活性,使上述西药在体内的代谢加快、半衰期缩短,以致显著降低疗效。 除了以上药物的配伍禁忌外,各位同行在临床上遇到的或是了解到对药物配伍过后出现的哪些反 应及时处理,并对此处理,能否说说起感受!~!!! 中西药配伍禁忌————转载***网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某些抗生素石膏、珍珠母、磁石、牛黄清心丸等中药含金属离子,不能与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联合使用,否则会在胃肠道形成不溶性盐类和络合物而失效。如需联用,其间隔时间以3-4小时为宜。 含钙的中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与钙离子结合,若与含钙中药如龙骨、牡蛎、海螵蛸、鹿角、枸杞等联用,会增加氨基糖苷类药的神经毒性。

中西药配伍禁忌探讨

中西药配伍禁忌探讨摘要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今天,怎样联用中西药才能增强疗效、避免产生不良反应,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已经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也是临床药师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就不恰当的中西药联用时药物所发生的理化性质的改变、药理变化,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的降低、毒性反应的增加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配伍用药安全引言中西药配伍,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的一个手段,中西药配伍,有此能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但有些却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中药的应用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中西药的配伍禁总在临床上却重视不够,常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现从药理化学和药理学两方面讨论中西药的配伍禁忌。一、理化性质改变。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1、形成沉淀含有鞣质的地榆、石榴皮、五倍子、大黄等中药以及麻仁丸、利胆片等中成药与某些西药制剂联用会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与四环素类、红霉素等甙类,麻黄素、阿托品等生物碱以及亚铁盐制剂、碳酸氢钠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影响吸收。2、形成络合物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柴胡、桑叶、槐角及含有这些中药的制剂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会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3、酸碱中和五昧子、女贞子等酸性中药与氧氧化铝、氨茶碱等碱性西药合用,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杨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会起中和反应,使药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二、药理变化。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1、药动学变化1硼砂、海螵蛸、瓦

楞子、皂角等碱性中药及其制剂与心得安、氯丙嗪、硫酸亚铁等联用会使其吸收降低,与奎宁、氯奎、强力霉素、新斯的明联用会使其从尿排出,促使血药浓度降低,与奎尼丁联用会导致排出减少,血药浓度增加而引起中毒。2碱性中药如硼砂、煅牡蛎等,使尿液酸化药等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3中西药配伍后,不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其组织结合。如含有鞣质类化合物的中药在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导致血及肝脏内磺胺类药物浓度增加,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肝炎。4尿酸碱度影响药物的重吸收,酸化或碱化体液,从而影响药物的排泄。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合用,双黄连竞争性抑制氨苄青霉素从肾小管分泌,从而提高了氨苄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并经试验测定的血药浓度高于单用。2、药效学变化1麻黄及含有麻黄碱的中药制剂可使心肌受体兴奋而加强心肌收缩力,使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类药物作用增加、毒性增加,致心率失常、心衰等不良反应。2乙醇能增加肝脏药酶的活性,故与含乙醇的酒大黄、酒当归及药酒等乙醇制剂同服,会使上述西药在体内代谢增强,半衰期缩短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此类中药亦不宜与水合氯醛同服,因乙醇与水合氯醛能生成具有毒性的醇合氯醛,使毒性加剧,严重者可导致死亡。3甙类中药,如人参、苦参,大黄等以及罗布麻片、速效救心丸等鹿茸制剂与可待因、吗啡、杜冷丁联用会加重医学专用,抑制呼吸,而与强心甙联用会导致药效累加,增加毒性。祖师麻以及含有瑞香素的中药制剂与维生素联用也

中西药合用利与弊论文:关于中西药合用利与弊的探讨

中西药合用利与弊论文:关于中西药合用利与弊的探讨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合理的中西药合用在疗效及作用时间方面有着互相调节,取长补短的功效,且可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现就中西药合用利弊粗浅论述,仅供同行参考。 一中西药合用有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之利。 西药大多成分单一,针对性强,力专效宏,药效迅速,中药大多成分复杂,能宏观调节(多功能,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疗效稳定持久。两者合理结合,不但能显示出各自的优越性而且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 1 增效:消炎解毒丸、六神丸与地塞米松合用,在对小鼠抗内毒素休克方面有增强疗效之功,而且消炎解毒丸与地塞米松合用,对内毒素性心脏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药菌陈及含菌陈的复方(如中成药利胆片,利胆排石片等)与灰黄霉素联用,可增强后者的疗效。这是因为菌陈含有对羟基苯与酮,可促进内胆汁分泌,而胆汁能增强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促进其吸收,增强其抗霉菌作用。 山莨菪碱能改善微循环,增加心率;生脉散中,人参可补益元气,麦冬养阴,五味子可收敛耗散之肺气,且能敛阴止汁,丹参注射液有扩张血管,抗凝血和治血化瘀的功能。因此,山莨菪碱与上述中药并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既可适度提高心率,又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缺血缺氧,从

而收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功效。 青霉素与金银花合用,金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效应。 健胃片、胃痛粉等碱性中药,与胰酶片同服可造成中性或碱性环境,使胰酶活性增强,提高其药效。临床在治疗慢性胰腺炎引发的食欲不振时。可将此两类药同用,以增疗效。 二减毒 人们在接受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各种毒副作用的损害,这在西药尤其突出。中西药联用往往能克服这点,既使药物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又可减轻毒副作用。 甘草与呋喃妥因或链霉素等合用,可降低呋喃妥因的胃肠道反应,以及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毒害,使原来不能坚持链霉素治疗的病人80%可以继续使用。 氯丙嗪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而与珍珠层粉配伍,治疗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氯丙嗪。两药合用于轻度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对肝功能不仅无害,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珍珠层粉保护氯丙嗪所致的肝损害。 雷公藤及其总苷有抑制骨髓等副作用,若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用,这种副作用既可减轻,如有人用这种方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不但疗效较好。而且副作用小。 含麻黄类咳喘药与巴比妥类西药联用,可减轻前者能导致中枢神经兴奋的副作用,如中医临床常使用含麻黄类平喘

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联用在临床上产生的作用包括:协同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排泄、拮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增加毒副作用五类。 一、协同作用 中西药的协同作用是临床所追求的。事实上,许多中西药联用后均能使疗效提高,有时是很显著的,呈现协同作用。如: 1.甘草和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用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考的松在体内的灭活,使其在血中浓度升高。 2.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常使疗效提高。 3.枳实与庆大霉素合用治疗胆道感染可提高其抗菌效果,因枳实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作用部位。 4.猪苓、泽泻和双氢克尿塞、速尿在利尿方面有协同作用。 5.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葡球菌的抑制作用。 6.蒲公英与TMP合用,可使疗效增强,对扁桃腺炎、气管炎效佳。 7.丙谷胺与甘草、白芍、冰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已制成复方胃谷胺。8.甘草与链霉素、碳酸钙治疗胃窦炎能增强疗效,已制成复方甘链片。 9.麻黄与青霉素在治疗细菌性肺炎时有协同作用。 10.复方丹参注射液加氯霉素可加强其治疗百日咳的痉咳的疗效。 11.丹参注射液加强的松治疗结节性多动脉炎有协同作用。 12.1%高锰酸钾加木芙蓉叶洗液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可增强其疗效。等等。二、影响药物吸收和排泄 中西药联用可以通过影响吸收和排泄这一重要环节,使药物在体内停留得时间改变,这样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对身体有利,可增强药物的治疗效用;另一种是对身体不利往往是降低药物的治疗效价,甚至使药物失效,应禁止联用。如: 1.黄芩、砂仁、木香、陈皮对肠管明显抑制,延长地高辛、维生素B12 、灰黄霉素等在小肠上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吸收,提高疗效。 2.茵陈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能增强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使其在胃肠道吸收增强。3.硼砂碱化尿液,增强青霉素、磺胺类的排泌,使血浓度下降,但与四环素族、红霉素合用则使吸收增加,血浓度上升疗效增加。相反,五味子、山楂、乌梅等可酸化尿液,使碱性的四环素族、红霉素排泌增加,疗效下降,而与酸性的抗生素合用则吸收增加,血浓度上升,疗效加强。 4。四环素族、异烟肼与含钙镁铝铁离子的石膏、海螵蛸、赤石脂、滑石等合用时,可产生螯合物,不易被胃肠道吸收,降低利用度。 5.抗生素、麻黄素、颠茄町、洋地黄、氨基比林、异烟肼、维生素B1、硫酸亚铁与五倍子、柯子、地榆、虎杖、大黄等合用,可与其中鞣质结合,失去活性,也难以吸收。 6。血余炭、艾叶炭、棕榈炭、煅瓦楞有强大的吸附力,可减少抗生素在倡导的吸收,不宜合用。 三、拮抗作用 中西药联用后,出现拮抗作用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如: 1 甘草与双氢克尿塞均排钾,可加重低血钾症。

药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范文三篇

文一: 中西药配伍禁忌探讨 摘要: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今天,怎样联用中西药才能增强疗效、避免产生不良反应,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已经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也是临床药师研究的重要容。本文将就不恰当的中西药联用时药物所发生的理化性质的改变、药理变化,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的降低、毒性反应的增加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配伍用药安全 引言: 中西药配伍,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的一个手段,中西药配伍,有此能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但有些却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中药的应用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中西药的配伍禁总在临床上却重视不够,常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现从药理化学和药理学两方面讨论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一、理化性质改变。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1、形成沉淀含有鞣质的地榆、石榴皮、五倍子、大黄等中药以及麻仁丸、利胆片等中成药与某些西药制剂联用会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与四环素类、红霉素等甙类,麻黄素、阿托品等生物碱以及亚铁盐制剂、碳酸氢钠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影响吸收。 2、形成络合物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柴胡、桑叶、槐角及含有这些中药的制剂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会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3、酸碱中和五昧子、女贞子等酸性中药与氧氧化铝、氨茶碱等碱性西药合用,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会起中和反应,使药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二、药理变化。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1、药动学变化 (1)硼砂、海螵蛸、瓦楞子、皂角等碱性中药及其制剂与心得安、氯丙嗪、硫酸亚铁等联用会使其吸收降低,与奎宁、氯奎、强力霉素、新斯的明联用会使其从尿排出,促使血药浓度降低,与奎尼丁联用会导致排出减少,血药浓度增加而引起中毒。

浅谈中西药配伍禁忌

合理用药 浅谈中西药配伍禁忌 刘晓云1,邱祖全2,陈 刚1,戴成容1,王琼芬1 (1.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四川邻水638500;2.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关键词] 中药;西药;药理;配伍;禁忌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6)22-3116-02 近年来随着中药成分化学、中药药理学现代研究的深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开展,中西药物联用在临床频繁出现。尤其是中成药和化学药物的配伍极为普遍,而制剂中特别是内服制剂,中西药联合组方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中西药物合理应用大多可提高疗效,扩大适应证范围,缩短疗程;有的也可降低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用量;有的甚至会出现意外疗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然而,中西药的联合使用同样可能产生配伍禁忌,很多医师对中成药只是肤浅了解其用途,对所含成分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很少过问;而有些患者认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要求医师为其使用化学药物的同时使用中药或中成药;加之近年来由于药商对医师的诱导,使中成药在临床中有盲目使用的倾向。故越来越多的中西药物配伍禁忌也随之出现,为此,笔者对临床常见的中西药配伍禁忌作一综述。 1 中西药联用后产生的物理化学配伍禁忌 1 1 中西药联用后产生氧化还原反应 含汞的中药及其中成药,如朱砂、牛磺及朱砂莲、磁珠丸、安宫牛黄丸等不能与具有还原性的药物如巴氏合剂、碘化钾、硫酸亚铁等联用,否则会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多数含黄酮类药物,如金银花、忍冬藤、水飞蓟素、银杏叶、葛根素及其制剂具有氧化性,不能与具有强还原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氯丙嗪、维生素E、维生素B1等联用,否则会使后者失效;含糖的中药及其制剂,一些具有营养、强壮作用的中药,如山药、何首乌、大枣、黄精等均含大量糖类,经水解成单糖后具有还原性,含挥发油的中药如薄荷、莪术油、艾叶、菖蒲等也具有还原性,都不能和具有氧化性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联用,否则会使后者失效;含蒽醌类的中药,如大黄、虎杖、何首乌等,不宜与碱性药物联用,因蒽醌苷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失效。 1 2 配伍后产生酸碱中和反应 酸性较强的中药,如五味子、番泻叶、山楂、乌梅、山茱萸、茵陈等及其制剂如五味子糖浆、山楂冲剂、甘草合剂等,不能与碱性较强的药物如胃舒平、碳酸氢钠、氨茶碱等联用,因发生中和反应后,两者都会降低或失去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也不能和磺胺类药物联用,因磺胺类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不会加速乙酰化的形成,从而失去抗菌作用。碱性较强的中药,如朱砂、黄连、瓦楞子、麻黄、海螵蛸等及其制剂,不能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合剂及部分喹诺酮类药物等联用。1 3 中西药联用后发生水解反应 含有皂苷成分的中药,如桔梗、远志、甘草、人参、白头翁、薯蓣、七叶一枝花、三七等不能与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因为皂苷在酸性或酶的作用下可发生脱水、双键转位、构型转化等水解反应而失效。 1 4 中西药联用后形成络合物 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及中成药,如诃子、石榴皮、五倍子、茶叶等不能和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等联用,因蛋白质结构中的肽键或胺键与鞣质结合发生氢键络合而改变其性质,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甚至引起消化不良,纳呆等症状;同时,此类药物与生物碱和铁剂联用可生成难溶性化合物,影响吸收。 含钙、铁、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如牡蛎、龙骨、海螵蛸、石决明、石膏等,不能和四环素类、多数喹诺酮类药物联用,因金属离子可与此类药物生成络合物而不易被吸收。 1 5 中西药联用后产生吸附作用 中药炭类以及牡蛎、瓦楞子等具有强吸附作用的药物不能与多酶片、胃蛋白酶、活菌制剂联用,因为前者可吸附酶类及活菌而降低疗效。 1 6 中西药注射液联用后微粒数与颜色发生变化黄淑清等[1]研究表明,将川芎嗪与维生素C分别加入到5%葡萄糖液中,其微粒数少于两者混合后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微粒数;张玉广等[2]在双黄连注射液中加入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庆大霉素可出现棕黑色沉淀,加入氨苄西林钠可致溶液颜色变深,提示两者不宜合用。 2 中西药联用后产生药理性配伍禁忌 中西药在药理上的配伍禁忌分为药效学和药动学上的配伍禁忌。中西药联用对西药药动学的影响大多不会出现问题,但如果西药安全范围窄的话,这种联用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3],地高辛、环孢菌素A(CsA)、氨茶碱、华法令、卡马西平等药物的安全指数较低,与中药联用时要特别警惕;中西药联用后产生的药效学配伍影响相对较多,也较易诊察,而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降低疗效或增加毒副反应。 2 1 中西药联用后产生药动学上的配伍禁忌 2 1 1 中西药联用后影响化学药物的吸收 中西药联用后胃肠pH值发生变化、胃肠蠕动和排空时间的改变、形成络合物等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刘蔚等[4]的实验表明,羟基喜树碱可促进CsA的吸收,对提高CsA的血药浓度有一定作用,提示两者合用须减少CsA的用量,否则可能引起CsA的中毒;不仅如此,黄连素、汉防己素、贯叶、连翘都可增加CsA的

浅谈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

浅谈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 发表时间:2012-03-31T16:32:30.9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8月总第197期供稿作者:李冉[导读]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西药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很多疾病的治疗都采取了中西药结合的方法。 李冉 (邯郸市第一医院河北邯郸 056000) 【摘要】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很多疾病都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法。在中西药合用或先后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相互作用,笔者在文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西药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很多疾病的治疗都采取了中西药结合的方法。在中西药合用的过程中,二者合理配伍,其有益的影响可以提高药效,促进疾病尽快恢复,二者不合理配伍则可能使药效减弱,甚至产生毒性。笔者对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现阐述如下。 1 中西药合用可能产生的作用 中西药合用过程中,其药理作用可能发生拮抗、协同及相加。拮抗反应不仅会造成药效变化甚至减低,还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和毒性反应,诱发一些药源性疾病。磺胺类药与含有有机酸的中药合用,酸性环境就会大大降低乙酸化磺胺的溶解度,引起结晶反应,出现结晶尿等不良化学反应;小儿咳喘灵与异烟肼合用,因异烟肼的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而储存于神经末梢的甲肾上腺素,会在麻黄碱的作用下被大量释放,引起运动失调、高血压危象等药源性疾病[1];协同作用对治疗能发挥较好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减少疗程,使患者尽快康复,协同作用是中西药合用治疗疾病追求的理想效果,尤其采取西药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合用中药不仅能拮抗西药的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力,同时还对抗肿瘤起到辅助作用。部分中药和西药合用能够起到相加的作用,两者之一借助另一方面的功效增强自己的药效,或者取长补短。 2 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2.1 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对代谢的影响 可对代谢产生的影响的药物包括药酶抑制剂和药酶诱导剂,药酶抑制剂如西咪替丁、氯霉素等,会使与之配伍的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致使血药浓度增高,从而产生毒性。药酶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巴比妥、英钠等,会加速与之配伍的药物的代谢速度,血药浓度达不到疗效标准,导致药效减弱。 2.2 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排泄的影响 胃液酸碱度、水解、吸附、螯合都可能影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速度。中西药合用时,可能对上述生化因素发生影响的药物就会使药物吸收速度产生改变。含有多个酚羟基和酰胺基的氢化并四苯的衍生物,与含有等金属离子(Ca2+、Mg2+等)的中药合用时,酚羟基和酰胺基会与这些金属离子形成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的、溶解度小的螯合物,影响与其合用药物的吸收,致使疗效减弱。又如会减慢胃蠕动和胃排空的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与洋地黄类强心甙合用,就会增加洋地黄类强心甙的吸收量,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引起中毒反应。肝脏、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部位,部分药物会碱化或酸化肾小管内尿液,影响与其合用药物的离解,导致吸收减少或增加,引起排泄速度的变化。水溶性高的离解型药物难以透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类脂质层,无法被肾小管吸收而排泄较快;大多数弱酸性或弱碱性西药均以非离解型或离解型状态存在于肾小管滤液中,脂溶性高的非离解药物可透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类脂质层,因此易于被肾小管重吸收而排泄缓慢[2]。碱性西药氨茶碱、碳酸钙、碳酸氢钠、TMP、生物碱、氢氧化铝、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可碱化尿液,与酸性中药山茱萸、山楂、乌梅、女贞子、五味子等合用,会因尿液酸碱度影响中药吸收和再吸收[3]。 2.3 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中西药合用其相互作用会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增加药效或减弱药效,甚至造成药源性疾病。中药硼砂与氨基糖苷类西药如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合用时,会使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增加,其毒性反应是引发前庭紊乱,引发儿童或青少年患者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耳聋及行动蹒跚[4]。 3 避免中西药合用发生问题的对策 3.1增强临床医师药理知识 针对当前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趋势,中医、西医对彼此药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了解不足的现状,院方应加强培训和学习,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努力提高临床医师的药理知识,医生自身也应有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从为患者负责的立场出发,加强自身对药物有效成分,药理知识的了解,中西药合用时,不仅要考虑到二者合用的协同作用,还应重视二者的拮抗作用。尽量避免因中西药合用产生的不良影响给患者带来伤害。 3.2 加强中西医及药剂各科之间的沟通 药剂师应认真核对中西医所开药方,对于可能发生问题的药方,应及时与医师沟通,提供中西医合用的指导。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在对患者用药前,需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正在服用的中药或西药,并结合实际情况和用药配伍知识,科学给予治疗,避免不合理中西药合用给患者造成的伤害。 综上所述,中西药合用能起到协同治疗,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不良反应的作用。中西药合用需在临床医师了解药物有效成分,具备丰富的中西医药理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从而避免不合理配伍造成的拮抗反应、毒副作用给患者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曾莹,饶凡,宋毅. 浅述中西药合用配伍禁忌[J]. 华西医学, 2009,(04) . [2] 彭博,李建荣,贺蓉.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分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02)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