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修订稿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修订稿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修订稿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修订稿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

心理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个性: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

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独特性—心理面貌上的差异

整体性—是ㄧ个统ㄧ的整体

稳定性倾向性

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艾森克—非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外向

代—情绪稳定—内向

表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

人卡特尔特质有规律性

物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阿尔波特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个性的理论(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

观点:特定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

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类似行为的观察

在成长过程中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

有些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分析论荣格: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象型

阿德勒:意识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

个性类型论(荣格麦迪)

麦迪高忧虑低忧虑

外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

爱社交依赖

镇静有信心信任适应

热情爱社会依赖

内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

害羞

镇静有信心信任适应

温和冷淡害羞

婴幼儿期—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时期—家庭因素(最初根源)

·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

个性的形成过程·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

及影响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

·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

真善美与假恶丑

社会时期—阶级和阶层因素

(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个性差异)

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先天)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特征:是与生俱有的

最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使有变化也是比较缓慢的

多血质(活泼型) —适合当宇航员驾驶员

类型(巴甫洛夫)粘液质(安静型) —适合当书记

胆汁质(兴奋型) —适合当总经理

抑郁质(抑制型) —适合医疗工作

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 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的行为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的动机和态度

①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不能简单的评价一个人的气质类型

关键是充分认识其气质类型固有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②气质不能决定一个的的成就高低

③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体现:通过气质的动力特征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产生影响

通过气质的心理倾向性对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产生影响

2、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所以不同气质类型之间存在着互补性

②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制要求的互补性

③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第三节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后天)

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

性格: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个性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都是人脑的技能其共同基础是神经类型

·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同时形成的由人脑同ㄧ活动实现的区别:·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

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色彩

·性格对气质也有影响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使其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气质更多的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

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

性格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

·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但性格有优劣、好坏之分

因为性格决定和影响着人行动的方向和内容

性格的特征结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二、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性格类型: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内倾型

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独立型

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

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

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阿尔波特)

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克里斯·阿吉里斯)

?

第四节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

能力: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务的心理特征

是人们顺利完成和胜任工作的相关心理特征

能力与气质、性格的关系:相互制约彼此统一

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某种性格特点的形成

性格的特点能补偿能力的某些弱点

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

二、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

皮尔曼:能力二因素

代表人物赛斯登:群因素

吉尔福特:“智慧结构”学说

能力的个别差异:

质的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

—完成同一种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

量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低下→ㄧ般能力→才能→天才

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其才。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知觉: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世界作用于感觉器官

而在大脑产生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知觉与思维的关系:·思维是人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

是对客观事物间接、抽象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直接、具体的反映

·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

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

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获得一定意义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人的直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选择性)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

需要和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有目的活动的内驱力)

兴趣和爱好

主观因素个性特征

过去经验

知识结构

?

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社会知觉:人对人的知觉

(布鲁纳) 人对群体的知觉

群体对个人的知觉

群体对群体的知觉

个人与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对人的知觉赋予了更多社会意义

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分类人际知觉: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情感因素进入知觉过程

角色知觉:培养敏感的角色知觉

对提高特定角色的责任感具有积极意义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第一印象晕轮优先、近因定型)

第一印象效应:·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定义)

·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其作用

发挥其积极一面克服其消极一面

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

(阿希)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

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

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克服: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价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

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

优先效应: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近因效应: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意义:·在人际交往中对初次认识的人要注意给他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组织社会活动和开展宣传工作中

充分利用两种效应的作用强化效果

(接上页)

定型效应: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定义)有助于人们对他人作概括的了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实践管理中·要注意利用其积极作用

·要注意克服其消极作用避免认识上的偏差

以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节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

归因:根据人的外部行为特征解释和推测其原因

归因的内容:心理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二、归因的模式(海德)

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个人倾向归因

核心:只有先弄清楚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内在还是外在

才能有效地预测和控制行为

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把失败归于内因会使人产生内疚和无助感

把失败归于外因会产生气愤和敌意

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会提高工作积极性

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可能会提高或降低积极性

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三、归因偏差及其克服

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常见的归因偏差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归因偏差的克服:归因偏差会影响人们努力程度

从而影响工作绩效

作为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效果和绩效

必须注意应道组织成员克服归因偏差

(接上页)

A、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

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B、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

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

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C、要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归因

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归因

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

第四节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一、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存在于社会知觉之中

两者在心里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作用·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

离开社会知觉,就不存在自我知觉

·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对社会知觉具有影响作用

二、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也称自我)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物质自我(对自己外貌身体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构成社会自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精神自我(自我意识的核心)

关系:既互相区分又密切联系

是自我意识的有机构成部分

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作用、相得益彰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特点:个体主动管理自己而不依靠他人

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由人们自身具有的自觉能动性决定

自我思想管理:自我管理的首要内容

内容自我心理管理:自我心理保健和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行为管理:做法律允许的行为

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

·自我意识为自我管理提供根据

·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

·自我意识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第一节价值观及其作用

一、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

价值观:是个人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含义·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价值观具有个体性

·每个人对各种事物和行为的意义及重要程度会有所评价和判断形成·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影响

·价值观的形成受早期经验、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地位的影响

·价值观一旦形成是稳定持久的

·价值观的稳定和持久是相对的

二、价值观的分类及其特点

迈尔斯

阿尔波特:理论的经济的惟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

格雷夫斯:反应型宗法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已见型

玩弄权术型(喜欢操纵他人或事物达到个人目的)

社交中心型(重视集体和谐)

存在主义型

三、价值观的作用与应用

价值观的作用:动力作用标准作用调节作用定向作用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要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管理目标或组织目标

就必须改变个人价值指向的事物、行为

或者改变个人的价值观

·成功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人的价值观稳定性和可变性

及其弟经营管理方式和目标实现的影响

?

第二节态度及其作用

一、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识、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对行为有很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

洛凯奇:态度是个人对于ㄧ共同对象的数个相关联系信念的组织

强调主体对客体对象的认识所形成的一些信念或判断偏重于认知

构成及关系:认知—态度的基础

意向—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

评价和情感—态度的核心

有内在联系是协调一致的

否则态度就不能成为一种稳定有规律的现象为人们所研究

对象性:主体的态度总是指向特定对象的

社会性:人对的态度不是天生的离开社会便无所谓态度

个体性

二、态度的特性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不能直接被人们所观察

它只是行为的意向、行为的心理准备

通过人的行为间接推断得知人的态度

稳定性

系统性:一个人所有态度合起来称为态度群

三、态度的作用或影响

·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一旦形成会称为个人习惯性反映或心理定势

·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非绝对的正相关关系

·态度对人的忍耐力的相容度的影响

第三节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态度的两种类型:一致性改变不一致性改变

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变化越大个体的态度变化也越大

·团体因素:个人态度的改变常起因于加入了ㄧ个新团体

·态度系统特征因素·顺从型和外倾型:容易信任权威

顺从别人一件改变自己的态度

·内倾型和独立型:较固执不肯轻易接受别人劝告

态度不易改变

·意志型:易于通过明确目的来改变态度

·理智型:善于通过人事因素改变自己的态度

·情绪型:易受情感因素影响而改变态度

二、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

1. 参与改变理论及应用(勒温)

改变态度的方法离不开群体的范围和价值

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其他参与活动的方式

2. 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费斯汀格)

一个人持有两个彼此互相矛盾的认知

而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情况

(协调失调)

3. 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凯尔曼)

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最稳固的

而内化在态度的形成过程中也是最持久和最难转变的

4. 学习理论及应用(弗鲁姆)

·经典条件反射:认为经典条件作用是形成和改变态度感情成分的最基本机制·操作条件反射:若个体态度受到社会赞同就会受到强化

·社会学习观点

5. 沟通对态度理论及应用(墨菲)

沟通对态度改变的会发生作用

第六章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

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1. 需要的定义与产生过程

恩格斯:认为需要时个体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

需要的产生过程:需要作为客观需求的反映就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

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并表现出来的 2. 需要的种类

·按需要的起源划分: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按需要的对象不同划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按需要的内容及满足条件划分: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二、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

被看做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1. 动机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动机的表现形式:

·从动机再现的程度差异看:兴趣、意图、愿望、信念、理想等

·从动机表现的信度差异看:真实动机伪装动机

2. 动机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

活动成效=能力×动机

三、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理论的分类:

·内容型激励理论:从激励过程的起点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从激励的中间过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

弗鲁姆—期望理论

代表人物:洛克—目标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从激励过程的重点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

亚当斯—公平理论挫折理论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内容—低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高级: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需要层次论为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对人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优势需要具有转移性并起决定性作用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双因素的划分与各自构成

划分:满意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

不满意因:良好的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良好的上级监督

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2、双因素的理论分析

双因素的性质:满意因素主要与工作任务本身相关

双因素的作用:·满意因素可激发人们在工作中努力进取、

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所以称之为“激励因素”

·不满因素可以预防出现不满或消除职工的不满意感

所以被称为“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是内在的保健因素作用是外在的

双因素的需要结构:激励因素内涵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保健因素内涵是个人避免不满意的需要

双因素的非对应关系:导致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对应关系

(二)对双因素论的评价

1、双因素论导致了工作设计的变革: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弹性工时

2、双因素论的不足:可信度普遍性可靠性

三、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基本观点

·成就需要:渴求和重视成就积极设定挑战性目标的心理需求

行为表现:自己主动设定富有挑战性目标愿意付出不愿冒险

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解决问题不依赖偶然机遇

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得到明确、及时和持续的反馈】

成就感培养:教会参加者用成就感强烈的人惯用方式思考、交谈和行动

鼓励参加者为今后设定较高但经过仔细认定的目标

运用各种方法让参加者更好的认识自己

共同分享每个人的成败

·社会交往需要:人们寻求情谊和相互沟通的心理需求(合群需要)

·权力需要:欲只会和控制他人希望掌权的心理需求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弗鲁姆)

1. 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

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激励程度:工作积极性的强度

·期望值: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式表明:若ㄧ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的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愿望越高

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烈激励作用就越大

2. 对期望理论的评价

贡献:推进了对组织中个人行为和动机作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为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二、目标理论(洛克)大多数激励因素都是通过目标进而影响工作动机的

1. 目标理论的基本观点

·目标与激励的关系:与人的一定需要相联系的目标是银器行为的最直接动机

·合适目标的分析:具体的、难度较大但被人接受的目标具有的激励作用最大

标准: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性目标的可接受性

·设置合适目标

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

目标可按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2. 目标理论的评价

·目标理论对目标与激励关系的新研究

有利于管理者重视目标具有的动机作用,重视目标管理。

·目标理论关于设置合适目标的研究

为管理者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技术。

·目标理论为目标管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三、强化理论(斯金纳)

1. 强化理论:人的行为与外部刺激间有可控关系只有掌握这种关系

才能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达到调节人的行为之目的

2. 强化: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及其对该行为是否重复的影响程度

强化的类型: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

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

惩罚:对不良行为给予不利回报

消退(也称衰退):撤销对某种行为的积极强化

3. 强化的程序:连续强化间断强化

4. 强化的基本原则: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奖人所需:奖励内容、实际、程序应因人而

第四节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公平理论(亚当斯)

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公平性对职工产生积极性以及工作态度的影响(一)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1. 报酬分配与不公平感的产生

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

2. 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

·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

·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

·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二)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

·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

·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转变的关系。

·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和比较标准的关系。

二、挫折理论

(一)挫折的概述

1、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

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挫折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有三个必备条件

·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其行为动机是强烈的。

·个人认为目标原本是可能达成的。

·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3、挫折产生的原因

·外部原因(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

·内部原因(个体生理原因与个体心理原因)

4、挫折反映的个体差异

·个体的抱负水平

·个体的忍受力

·个体对挫折的经验

(三) 应付挫折的方法

·正确对待挫折: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总结经验教训

正确对待挫折的影响

·改变情境:包括客观环境、工作关系、心理环境

·适当的精神发泄:书写法、谈吐法、替代泄愤法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生产与技术系统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市场营销与公关系统 财务经济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 研究与发展系统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输入、转换与输出过程。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机制与方法。 根据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规律、行为规律;运用动机与激励、竞争与压力、规范与约束、保证与保障、选择与培养、组织与团队环境影响等形成与建立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主观能动性、生命的价值、生存的需要、团队意识、个人素质)2、在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的重要资 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 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强调其主体地位。依靠员工个人、团体、组织和领导行为来实现企业目标。 4、关系资本(市场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与结构资本形成良好的互动 关系。 内部人际关系、市场与公共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形象、文化建设。 2、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一)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基本理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关于个体心理研究(核心)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他涉及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问题。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 心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个性: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 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独特性 — 心理面貌上的差异 整体性 — 是ㄧ个统ㄧ的整体 稳定性 倾向性 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特质论 :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艾森克 — 非情绪稳定(神经过敏)— 外向 代 — 情绪稳定 — 内向 表 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 人 卡特尔 特质有规律性 物 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阿尔波特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 个性的理论 (代表人物:米勒 达乐 罗特 班图拉) 观点:特定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 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类似行为的观察 在成长过程中 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 有些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心理分析论 荣格:敏感型 感情型 思考型 想象型 阿德勒:意识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 个性类型论 婴幼儿期— 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时期—家庭因素(最初根源) ·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 个性的形成过

程·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 及影响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 ·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 真善美与假恶丑 社会时期—阶级和阶层因素 (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个性差异) 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先天)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特征:是与生俱有的 最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使有变化也是比较缓慢的 多血质(活泼型) —适合当宇航员驾驶员 类型(巴甫洛夫)粘液质(安静型) —适合当书记 胆汁质(兴奋型) —适合当总经理 抑郁质(抑制型) —适合医疗工作 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 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的行为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的动机和态度 ①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不能简单的评价一个人的气质类型 关键是充分认识其气质类型固有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②气质不能决定一个的的成就高低 ③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体现:通过气质的动力特征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产生影响 通过气质的心理倾向性对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产生影响 2、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所以不同气质类型之间存在着互补性

华工管理心理学随堂练习

第一章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_____。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病理心理 参考答案:D 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_____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40 B.50 C.60 D.70 参考答案:B 1.()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B.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D.管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C 2.()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B.管理心理学是在现代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D.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参考答案:C 1.()下列哪项不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_____。 A.主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相关性原则 D.批判吸收与继承原则 参考答案:A 2.()研究者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引出所要研究的某些现象,以此得到关于这一现象发生所起作用规律的研究方法是_____。 A.实验法 B.访谈法 C.个案法 D.观察法 参考答案:A

3.()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_____。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参考答案:C 4.()在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中,可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查,花钱费时不多,但效果较好的方法是_____。 A.实验法; B.测验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参考答案:C 5.()研究者通过感官直接或间接的观察并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按后分析记录,判断可能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被称为_____,与被研究对象面对面得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的方法被称为_____,采用标准化的测验或量表来调查被研究者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从而做出评价的方法被称为_____。 A.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 B.视察法;访问法;度量法 C.观察法;面谈法;测量法 D.视察法;访谈法;度量法 参考答案:A 6.()提出社会测量法的人是_____。 A.亚当斯; B.莫雷诺; C.韦伯; D.马斯洛; 参考答案:B 第二章 1.()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_____。 A.斯特恩 B.斯科特 C.罗利斯伯格 D.闵斯特伯格 参考答案:D 2.()美国心理学家斯特伯格的代表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包括三部分,以下不包括在内。 A.最最合适的时间 B.最最合适的人 C.最最理想的效果

《管理心理学》形考答案(2020年九月整理).doc

一、单项选择题 1、()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A.莱维特 2、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理论 B.人际关系 3、()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D.实验法 4、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D.勒温 5、能够提供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的详尽分析,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的方法是 C.个案法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个体心理B群体心理D.组织心理 2、管理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E.个案法 3、霍桑实验主要包括()几个阶段 A.照明实验 B.福利实验 C.访谈实验 D.群体实验 4、谈话法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要使谈话有效,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A.事先拟好提纲 B.注意把握内容与方向 D.对谈话内容的记录应该系统、完整、详尽 5、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古典管理心理学 B.行为管理心理学 E.现代管理心理学 三、判断题 1.闵斯特伯格被称作“工业心理学之父”。√ 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正是诞生于美国。 50年代 3.勒温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搬铁块”实验 泰勒

一、单项选择题 1.“鸡尾酒会效应”说明知觉具有()A.选择性 2.“一俊遮百丑”属于社会知觉中的()C.晕轮效应 3.有人对女性的评价是“年轻时唧唧喳喳,结婚有了孩子拖拖拉拉,老了婆婆妈妈”,这属于社会知觉中的()D.社会刻板印象 4.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属于()自我认知方式A.他人评价 5.一个身穿泳衣的人在海滨打水仗或游泳,不会有人注意他,但如果他以这身打扮去商场购物就会被认为不成体统甚至被拒绝进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收到了()的影响 C.知觉情景 6.对“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原因分析中,得到的信息资料是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者应该归因于()B.李厂长的所作所为确实值得称赞 二、多项选择题 1.知觉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恒常性 2.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主要有()等几种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投射效应 E.社会刻板印象 3.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与()等方面有关 A.职业 B.地域 C.年龄 D.性别 4.印象管理可以通过()等方式实现 A.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B.角色置换 C.相互支持 D.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 E.自我显示 5.知觉者的()是影响知觉的主管因素 态度经验兴趣 6.维纳认为()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得几种主要原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管理心理学2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69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评阅教师 第 2 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管理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2(群体心理与行为) 10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__ 角色_是指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工作上的方便和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3.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 4. 虚拟团队是指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成员之间主要通过电子技术进行沟通的跨功能团队。 5. 沟通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交流,它具有社会性、选择性、主动性、互动性、符号性、干扰性等特性。 6. 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依然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符合群体的期望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是服从。 7.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P(parent, 父母)、A(adult, 成人)、C(child, 儿童)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 8. 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通过研究,提出了对群体中的异议者施加压力的几种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舆论压力、心理隔离。 9. 模仿心理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0. 从众产生的原因有: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10二、单项选择题(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进表格): 1. ()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A.角色 B. 行为规范 C. 角色知觉 D. 角色期待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属于()

最全江苏开放大学的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完整版.doc

《管理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1(个体心理与行为)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1912 2. 根据霍桑实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该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3.1935— 1937年, 行了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 4.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思维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与逻辑思维。 5. ___ ______的个性结构理论是以本能性欲为核心构成的。他认为个性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 7. 态度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 是由认知、 8. 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9. 美国心理学家_____ _在1943年《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10.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_ 。 二、单项选择题(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进表格): 1、1958年,()出版专著《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A.莱维特 B. 马斯洛 C. 闵斯特伯格 D. 泰勒 2.()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被研究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A.观察法 B. 问卷法 C. 访谈法 D. 个案法

3. 机器设备的表面采用浅灰、浅蓝或浅绿色,可以削弱对比,以减少视觉疲劳。这是利用了感觉的()。 A.适宜律 B. 适应律 C. 练习律 D. 对比律 4. 林黛玉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 胆汁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5.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A.个性 B. 价值观 C. 态度 D. 思维 6. ()提出了ERG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存在三类核心需求,即生存需求、关系需求、成长需求。 A.赫茨伯格 B. 阿尔德弗 C. 麦克利兰 D. 亚当斯 7. ()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 A. 压力状态 B. 不良状态 C. 心理障碍 D.心理问题 8. ()是微弱、持久、具有沉浸性的情绪状态。其主要特点是渲染性和弥散性。 A. 心情 B. 激情 C. 应激 D. 心境 9. 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A. 兴奋型 B. 活泼型 C. 安静型 D. 抑郁型 10. ()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A. 埃森克 B. 卡特尔 C. 艾里克森 D. 斯皮尔曼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每题1分,共10分): 1. 霍桑实验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桑于1924—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屋电器公司进行的。() 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3. 美国学者凯尔曼研究了在社会环境中个体态度形成的过程,提出态度形成包括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4.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

管理心理学1答案

管理心理学形考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闵斯特伯格 2. 梅奥 3. 周先庚 4. 具体形象思维 5. 弗洛伊德 6. 霍兰德 7. 行为倾向(意向) 8. 认知失调 9. 马斯洛10. 道德健康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A 2.C 3. D 4. D 5. B 6. B 7. B 8. D 9.C 10.C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 4. √ 5. √ 6. ×7. √8. ×9. ×10. √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16分) 1.双趋冲突 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2. 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3. 内在性激励 内在性激励:通过工作本身所能提供的某些因素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内在性激励又可分为工作活动本身的激励和工作任务完成的激励。 4. 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多存在于情感密集型行业,是指劳动者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以营造出公众可以观察并接收的面部和身体上的动作表现。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 什么是人际关系理论? 1933年,梅奥出版《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主要观点: (1)人是社会人,应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 (3)组织内部存在非正式群体;

(4)新型领导的能力在于:通过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来提高生产效率。 2.什么是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在调查中发现:造成员工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从外界的工作环境中产生的,赫茨伯格将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这些因素即使改善了,也不会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只能消除员工不满。 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等等,这类因素的改善,往往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赫茨伯格将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念是不确切的,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 3.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哪七个方面? 总体而言,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较好的社会适应。 4.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包含哪几个方面?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包含五个方面: 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 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 4)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六、案例分析(每题15分,共30分)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讲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本讲要求: 1.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学习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3.了解和掌握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定义: 管理心理学也称组织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行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效能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狭义:指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 广义: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 企业管理过程的两个系统: 一是技术系统,由物质资料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组成的,包括管理劳动工具和生产、经销过程,通过专业化与机械化,使人适应机器的特点以及制造的机器要适应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提高生产效率。(劳动工具与成产过程) 二是社会心理系统(即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过程),主要强调人的行为动机、人际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结构及领导行为等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2.对象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技术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生活系统)和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 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改进管理工作,并充分调动人积极性的学科。 3.管理心理学内容范围: (1)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基本观点与看法。 (2)研究个体心理:个体的认知、需要、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包括人的气

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还包括组织中个体具有的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如共同的认知规律、共同的需求、态度改变的共同规律等。 人类行为八大基本规律:目标律、动机律、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本我律。 其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 (3)研究群体心理:它是指群体成员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特点的总和。其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包含人际关系测评,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障碍与改善等。(4)研究组织心理:组织心理是指在实现同一目标而组合起来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群体在组织环境影响中所构成的心理或行为。组织结构形式对个体效率的影响。(5)研究领导心理:它揭示领导者的素质、行为模式与被领导者的工作效率的关系,揭示领导者正确选择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效能的途径和方法。 (6)员工心理健康研究:指导员工工作减压,正确面对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总之,管理心理学是以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因素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科学。 二、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1.提高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传统的管理方式强调“权威”和“服从”,管理手段提倡“恩威并施”,管理者个人说了算,是独裁式、专制型的管理;对人才的使用、选拔是主观随意的,很少考虑人的心理特点和差异。现代化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科学化的管理,是指符合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意想的管理、经验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是完全不同的。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强调推行“合乎人性”的管理-----人本管理。 (1)在管理方式上,强调要尊重职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职工的感情交流; (2)在管理手段上,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个各种需要去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3)在管理制度上,强调民主管理,提倡职工参与决策与管理; (4)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上,强调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个性差异合理用人,人尽其才。

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江苏开放大学管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实践性教学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69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评阅教师 第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管理心理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 一、通过学习,就你对管理心理学的认识与意义写一写心得体会。 字数不少于300字。 通过在江苏开放大学平台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因素是影响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差异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爱好、兴趣及个性特征,这使人眼中的事物被打上了主观的烙印,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管理主要是针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学必须涉及个体行为的管理问题。人的个性是个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了解了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管理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重视态度的作用。目标管理的概念扩大到整个企业,它是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企业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检验目标实施情况和事实结果的管理方法,今天,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激励技术,成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这一学期的最大收获,让我知道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也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这点是来自生日的那个打赌,还有也对我自

己做了个小小的分析,知道什么我的第二象限是什么,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二、观察你所在的学校、单位、工厂、公司等组织(也可以前往其他组织)在员工激励方面的举措,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实践并形成一篇调查报告。报告中,你可以陈述现象、分析该组织员工激励的方法、得失并提出建议。字数不少于2000字。(作业辅导见下页) 关于员工激励举措的调查实践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本次调查意在了解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问题。实践证明,员工激励机制调查是对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满意度的晴雨表。如果企业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本企业在员工激励机制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找出员工对该企业管理上满意度下降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例如,企业近年来受离职率高的困扰(即吸引力不大),通过激励机制调查可以找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虚拟公司 偶像公司 北京知馨国际心理咨询机构 简介北京知馨国际心理咨询机构,是专业致力于情感婚恋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各类神经症、儿童心理的综合性国际化心理咨询机构。坐落于北京,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尊重事实,真诚仁爱,专业专注”的服务理念,为来访者提供最专业的咨询服务和心理救助。机构采用国际化心理咨询行业的标准服务规范,拥有一支由北大、北师大、中科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总医院等多家高校机构的专家老师组成的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咨询团队,打造国内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个体咨询、团体心理、企业员工EAP项目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个体咨询案例累计达36000人次以上,各种团队心理、培训讲座,受众人群累计10万人次。与多家大型企业合作,为其长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军队、公安系统、监狱系统多次提供专业的心理讲座。与各社区合作,长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 制度文化: 规章制度 第一条:遵守国家各项法规,严守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条:热情、真诚,尊重、关心和理解咨询者。 第三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保密。 第四条: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咨询者有危害其自身生命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咨询工作者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第五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在自身处于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回避接待来访者促进其成长。 第七条:对来访者认真负责,咨询结束后,需及时整理、完善咨询记录表。 第八条:保持和维护咨询室的干净、整洁。 精神文化: 独特理念:贴心、温馨、专业、高效 服务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事实,真诚仁爱,专业专注

管理心理学形考2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角色 2.假设群体 3. 逆反心理 4. 虚拟团队 5. 选择性 6. 服从 7. C(child, 儿童) 8. 理智讨论 9. 班杜拉 10. 寻求行为参照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C 2. B 3. C 4. B 5. C 6. C 7. B 8. C 9. C 10. D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 2.×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群体转移又称群体决策的风险转移现象,有时候又称作群体极化,是指在讨论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2.从众: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 3. 去个体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时,被群体的行为意识和目标控制,失去大部分的自我意识和评价,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我控制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加入群体中情绪化的、冲动的行为的现象。 4. 团体迷思:是一种与群体规范有关的心理症状,它主要是指群体成员由于受到从众的压力,对那些不寻常的、少数人的观点难以充分表达出来,群体对其又不能作出客观评价的情况。 5. 社会助长:又称社会促进,是指人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 人们对冲突的看法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人们对冲突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有一个变迁的过程,迄今为止,概况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1)传统观点:所有冲突都是消极的、不良的、有害的,是应该避免的。 (2)人际关系观点:对于所有群体和组织来说,冲突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着。建议接纳冲突,使它的存在合理化,应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 (3)相互作用观点:鼓励管理者要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从而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推陈创新。

(新)江苏开放大学管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实践性教学作业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69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评阅教师 第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管理心理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 一、通过学习,就你对管理心理学的认识与意义写一写心得体会。 字数不少于300字。 通过在江苏开放大学平台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因素是影响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差异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爱好、兴趣及个性特征,这使人眼中的事物被打上了主观的烙印,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管理主要是针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学必须涉及个体行为的管理问题。人的个性是个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了解了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管理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重视态度的作用。目标管理的概念扩大到整个企业,它是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企业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检验目标实施情况和事实结果的管理方法,今天,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激励技术,成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这一学期的最大收获,让我知道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也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这点是来自生日的那个打赌,还有也对我自

己做了个小小的分析,知道什么我的第二象限是什么,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二、观察你所在的学校、单位、工厂、公司等组织(也可以前往其他组织)在员工激励方面的举措,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实践并形成一篇调查报告。报告中,你可以陈述现象、分析该组织员工激励的方法、得失并提出建议。字数不少于2000字。(作业辅导见下页) 关于员工激励举措的调查实践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本次调查意在了解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问题。实践证明,员工激励机制调查是对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满意度的晴雨表。如果企业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本企业在员工激励机制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找出员工对该企业管理上满意度下降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例如,企业近年来受离职率高的困扰(即吸引力不大),通过激励机制调查可以找

《管理心理学》形考答案

《管理心理学》形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A.莱维特 2、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理论 B.人际关系 3、()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D.实验法 4、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D.勒温 5、能够提供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的详尽分析,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的方法是 C.个案法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D.组织心理 2、管理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E.个案法 3、霍桑实验主要包括()几个阶段 A.照明实验 B. 福利实验 C. 访谈实验 D.群体实验 4、谈话法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要使谈话有效,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A.事先拟好提纲 B.注意把握内容与方向 D.对谈话内容的记录应该系统、完整、详尽 5、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古典管理心理学 B.行为管理心理学

E.现代管理心理学 三、判断题 1.闵斯特伯格被称作“工业心理学之父”。√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正是诞生于美国。 50年代 3.勒温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搬铁块”实验 泰勒 一、单项选择题 1.“鸡尾酒会效应”说明知觉具有()A. 选择性 2.“一俊遮百丑”属于社会知觉中的()C.晕轮效应 3.有人对女性的评价是“年轻时唧唧喳喳,结婚有了孩子拖拖拉拉,老了婆婆妈妈”,这属于社会知觉中的()D.社会刻板印象 4.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属于()自我认知方式A.他人评价 5.一个身穿泳衣的人在海滨打水仗或游泳,不

《管理心理学(Ⅰ)》第二次答案

《管理心理学(Ⅰ)》第二次答案 你的得分: 100.0 完成日期:2016年05月24日 18点06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发组成的革新小组属于(B )。 A.临时工作组 B.非正式群体 C.正式群体 D.统计群体 2.群体规模的大小与群体拥有的总体信息量、知识和技能的复盖面成(A )。 A.正比 B.反比 C.无关 D.正、反比均可能 3.在群体发展中,成员依赖领导,缺乏坦然自主的人际关系发生在群体发展 的(C) A.集力阶段 B.组织阶段 C.形成阶段 D.成熟阶段 4.沟通中受讯者向发讯者表明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反应叫( C)。 A.编码 B.解码 C.反馈 D.强化

5.信息传递者非正式交往的多少与信息传播的速度(A)。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正反比不定 6.下列沟通网络中,民主化、分权化程度最高的沟通网络是( D)。 A.“Y”式 B.圆形式 C.轮形 D.全频式 7.同一员工接到两项以上目标不一致的工作时、因无法兼顾而发生的冲突是 (C) A.工作分派者本身的冲突 B.工作分派者之间的工作 C.工作与工作的冲突 D.人员与工作的冲突 8.群体团结程度与其决策质量的关系是( C)。?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正负相关均可能 D.无关 9.巴纳德认为,只有当下级服从上级时,上级的命令才有权威,这是其主张 的(B )。 A.权威下级说 B.权威接受说

C.权威认可说 D.权威上级说 10.组织依靠各种规章制度指挥和管理员工程度的高低指组织结构的(D )。 A.集中化 B.趋中性 C.复杂性 D.正规性 11.传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 A.泰勒 B.梅约 C.福莱特 D.韦伯 12.指明变革的方向和方法,使组织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这是勒温 变革模式中的(B )阶段的任务。 A.解冻 B.变革 C.巩固 D.再冻结 13.下列强化方式中,巩固新行为效果最优的是(A )。 A.连续强化 B.定时强化 C.定比强化 D.计时强化 14.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使人对组织变革产生抵触,其心理机制(B )的影响。 A.认知 B.情绪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在西方又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管理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逻辑及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为后面的章节奠定基础。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不同的教材和专着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这些定义尽管在内容上有所区别,但就其实质而言则是相同的。一般说来,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这个定义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管理心理学既探索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又揭示这些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机制。它把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机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其原因在于人的行为与心理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的指导下进行的,它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要想真正了解人的行为,就要探索其背后潜在的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理又是行为的内在动因,是调节、控制行为的内部过程,要想揭示人类心理的奥秘,就必须分析人的外在行为。由此可见,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机制都是管理心理学所要探讨的对象。 第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换句话说,管理心理学不是探索一般情境下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而是把研究范围严格限定在组织管理活动这一特定情境中,这里的“组织”不仅包括企业组织,还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组织。 第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社会管理实践,也服务于社会管理实践。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充分挖掘人的发展潜力,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应基于人的心理活动而展开,并辐射到行为和组织层面的相关问题。基于此种考虑,本书将以组织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为主线来安排相关内容,旨在突出管理心理学的心理学特色,增强其心理学色彩。除了“总论”部分(第一篇)介绍管理心理学基本问题的三章内容之外,其余五篇内容将按顺序分别讨论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等主题。下面分别对这五个主题做一简要说明。 (一)动机管理 动机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如何有效激发员工的动机,充分调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