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主要内容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产、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问题。

3、环境污染带来危害:危害人体健康;使许多物种频临灭绝;毁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4、人们常提到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指: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资料:发生于1952年,仅加利福尼亚州,有190万棵松树受害,其中30%枯死);3)英国伦敦烟雾事件(资料:发生于1952年冬,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4)日本的水俣病事件;5)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6)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7)日本米糠油事件;8)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5、我国森林的长年砍伐,造成近年两大灾害:水灾频发 2、沙尘暴增多

6、工业“三废”指(废气、废水、废渣);生活”三废”指(粪便、垃圾、污水)

7、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水资源危机5)资源、能源短缺;6)森林锐减;7)土地荒漠化;8)物种加速灭绝;9)垃圾成灾;10)有害化学品

污染

8、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哪些不良影响? (各种资源危机;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等)

9、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

10、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可归结为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污染问题。

11、破坏森林带来恶果: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化、物种减少

12、水污染中常说的“五毒”物质是:酚、氰、汞、铬、砷。

13、对绿色植物损伤最大的五种气体是:氧化氮、乙烯、氯气、氟化物和二氧化硫。

14、水体被污染的途径有: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含有农药、化肥、有机物的农田,大气沉降

物,放射性散落物及酸雨等。

15、环境污染主要有:(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土壤污染(4)食品污染(5)放射性

污染(6)噪音污染

16、中国政府把“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国家重点

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

17、臭氧层的作用?(在距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高空,分布着一层臭氧层,尽管它在空气中

的含量很少,但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地球表面形成保护层,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18、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1)自然资源总量大,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多、门类全、数量丰富。是世界第三资源大国(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

(2)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3)资源的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匹配;

(4)低劣资源比例较高;

(5)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严重。

19、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影响;(3)对能源供应的压力;(4)森林资源的困扰;(5)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6)环境污染空前加剧(7)对矿产资源的压力(8)对海洋资源的压力20、98年长江发洪水就是由于大量森林被砍伐,洪水之后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天然

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有力措施来恢复生态环境。

21、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高时,被称为“厄尔尼诺”(圣婴),

而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低时,被称为拉尼娜(圣女),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22、为什么说森林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还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因为森林不仅给人类提供木

材、药材、花果、植物、动物等,还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

源、调节气候、制造氧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杀灭细菌等作用)

23、一公顷森林制造的氧大约可供多少人呼吸? (1000人)

24、一个城市居民要多少平方米的绿化面积才可以吸收其全部所呼出的二氧化碳? (10平方米)

25、湿地: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6、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

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防止盐水入侵,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教育和科研价值:

旅游休闲;航运;保持小气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27、我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国的哪一类植物资源占据全世界首位?哪一类动物的

种类是世界上最多的?(裸子植物;鸟类)

28、我国所特有的珍稀动物有哪些?(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麋鹿等),我国特有

的珍稀植物有哪些?(银杉、金钱松、珙桐等),哪一种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熊猫”?(银杉)

29、生物入侵:生态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入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

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或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进入到另一个新环境,

并在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

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农林牧渔业生产、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30、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

的统一整体。

3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

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4、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

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35、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

沫,称为“水华”。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蓝藻爆发的原因:天气变暖,水质富营养化。富营养化产生原因:1 农田化肥2 牲畜粪便;3 污

水灌溉;4 城镇地表径流;5 矿区地表径流;6 大气沉降7 水体人工养殖

36、水土流失:在水的侵润和冲击作用,以及重力和风力等外力的联合作用下,土壤的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被水流带走而遗失的现象。

37、水土保持是指以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8、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39、节能减排: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40、绿色食品是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分A级和AA级,A级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41、绿色能源又称清洁能源,可分为狭义和广为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将煤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煤与成“煤”油,通过高新技术严密控制的燃烧转变成电力)和核能等。

42、生物多样性一般是指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或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43、环境保护,是指公民、团体、国家及国际社会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

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和。

44、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1)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2)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3)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4)污染者负担、开发者保护的原则;(5)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45、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46、现代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科学预测与决策;(2)污染控制;(3)清洁生产;(4)节约能源;(5)生态农业;(6)综合利用技术;(7)环保产业

47、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为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座里程碑。

48、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3日-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会议还签署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申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文件。

49、我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于何时何地召开?答: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

我国于2006年12月12-13日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

50、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是什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集体、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51、我国已颁布了十部环境保护法律,它们是:环境保护法(1989年颁布)、水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沙治沙法。

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7部:《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自然保护区法》、《生物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遗传资源保护法》、《生态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

52、“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53、许可证制度: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才能从事该项活动。

54、征收排污费制度: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55、环境监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影响人类和生物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质量的某些代表值实施现场监视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定的过程。

56、环境标准:是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物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水平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或技术规范。

57、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两级组成。三类是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方法标准。两级是指国家和地方两级。

58、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民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而制定的,规定其环境要素中所含有害物质或者因素的最高限额的标准。

59、环境污染指某地区的环境质量达不到适用的环境质量标准的状况。环境质量标准也是判断排污者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的根据。

60、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或者环境特点而制定的,规定污染源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最高限额。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61、方法标准,是指为确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工作而制定的各种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以及关于抽样、分析、试验、监测的方法。

6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6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4、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65、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66、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67、可持续发展观本质是一种创新观——环境创新、经济创新、社会创新、文化创新。

68、可持续发展有哪四个方面关系?1、生存与发展的关系。2、现实与未来的关系。3、机会与

公平的关系。4、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69、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当代人类发展的需要,而是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保持自然资源的潜在能力,以满足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是只顾发展不顾环境,而是尽力使发展与环境协调,防止、减少并治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自然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持续不断的,它既能满足当今的需要,又不致危及人类未来的发展。

70、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

71、可持续消费: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

72、可持续消费观:指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包括在对商品的选择、消耗到废弃的全过程中考虑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

73、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观

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关系。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另一个社团的利益为代价,这种平等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当代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社团与社团间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上。

74、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

可持续发展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区域环境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持续供给的能力,有赖于其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协调,有赖于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部门之间的协调行为以及民众的监督与参与意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它部分可持续发展进程。在考虑社会发展战略时,需要打破部门和专业的条块分割以及地区的界限,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

75、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过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上世纪50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10年后,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由美国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生物学家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主编完成的《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境界既可持续发展的境界,这是第一本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最完整的报告。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

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76、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较晚。我国环保工作始于1972年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72

年6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开

始认识到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环保工作主要围绕“三废”治理展开。奠定了我

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基础;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京召开,确立了环境保护是

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初步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初步走

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保道路;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京召开,确定了我

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77、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是奥地利人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

78、现代环境主义的先驱——卡逊,其著作——《寂静的春天》,发表于1962年。

79、马寅初: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和人口学家,著有《新人口论》等数十种著作。

8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81、中国环保人物:唐锡阳先生——第一代环保活动家;梁从诫先生——“自然之友”的创始人;廖晓义--要做草根的人;田桂荣——回收电池600万多节;姚远——16岁高中生当选我国

环境大使;奚志农——滇金丝猴的私家摄影师;刘章华——30年天天植树不止,书写绿色人生82、世界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野生动物援助;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IFAW)国际

自然保护同盟

83、中国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地球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

84、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201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主题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

世界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国际湿地日——2月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

中国植树节——3月12日

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是:12369

昆明受理自来水业务的咨询、投诉及管网报漏报修电话:96106

2008年5月14日,美国内政部长德克·克姆斯若恩宣布将北极熊列为濒危动物,该动物成为

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被列入濒危物种的动物。

85、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5亿。

86、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87、自然保护是对自然环境和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其中心是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和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

88、我国城市主要以煤烟型的空气污染为主。

89、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是指某个地区的气温显著高于周围地区,就像大海中的孤岛那样,形成温度的“孤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90、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

城市绿地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绿地能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少。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环境空气的温度。

水面、风等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水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温值最小,表现出比其他下垫面的温度低;水面蒸发吸热,也可降低水体的温度。风能带走城市中的热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

91、解决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前提

大力发展经济,奠定解决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的物质基础;加强环境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发动公众积极参与,发挥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环境立法,加强执法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92、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93、碳循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地圈、水圈及大气中交换。碳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分别是大气、陆上的生物圈(包括淡水系统及无生命的有机化合物)、海洋及沉积物。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94、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9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96、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97、我国“十二五”规划确定节能环保指标体系: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其中,非化石能源比例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森林蓄积量,是第一次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也是人们关注和热议的

重点。

98、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解决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生态农业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促使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提高农民素质。生态农业成功地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产品质量提高的目标,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进步,取得了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99、什么是国际环境法及其基本原则?

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国际社会关系的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国际环境法由大量的多边、双边和区域性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议定书、协议等组成,其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公约和条约,保护臭氧层的公约和议定书,防止气候不利变化的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公约,防止国际河流污染的公约和条约,防止越境大气污染的公约和条约,防止核污染的国际公约等。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为各国所公认且普遍适用于国际环境关系各个领域的对国际环境保护有指导意义、构成国际环境法基础的根本准则。

100、我国参与的环境保护的公约、议定书和双边协定主要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该议定书的修正;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防止因倾倒废物及其它物质而引起的海洋污染的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关于油类以外物质造成污染时在公海上进行干涉的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国际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核材料的实质保护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禁止在海底洋床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它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

101、我国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可行性

必然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环境保护压力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经济强国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行性:(1)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始认识到,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资源和环境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

(2)目前,全党全国人民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基本上取得了共识,这种共识是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的长期反思而得到的,它为我国走出环境与发展问题恶性循环怪圈提供了必要条件。

(3)我国的经济已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2009年中国GDP为335353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这为我国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4)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质量也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5)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决策、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以及保护环境的手段。我国拥有一支颇具水平的科技队伍,并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技术保障。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中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有可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6)国际形势对我们比较有利,国际社会对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和积极的响应。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面临的挑战就是全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如果中国成功了,它可成为世界的榜样;如果失败了,全世界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102、水资源的重要性。你是否认为人类需要在水资源利用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改变,并谈谈你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想法

103、自然资源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04、论述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意义?

105、中国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06、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意义,云南大学如何实施节能减排?

107、为什么说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08、谈谈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某一个问题,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简述湿地的主要功能 答:(1)湿地的生态效益a 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B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C 降解污染物。(2)湿地的经济效益a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b提供水资源。c提供矿物资源。d能源和水运。3)湿地的社会效益a观光与旅游。b教育与科研价值。 2、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答:(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在人类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涵义是: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这一代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内涵。布伦特兰夫人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 3、形成酸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答: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 一般说来,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就越高,导致PH值越低。2. 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3. 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N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 4.天气形势的影响 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4、臭氧层及其保护途径有哪些? 答:爱护臭氧层,要求我们每个人都采取实际行动去少用或者不用对臭氧层有损害的氟氯碳、哈龙、氯氟烃、甲基溴等物质,因为使用包含这些物质的产品会导致对臭氧层的消耗。 下面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含有消耗臭氧层物质或生产中使用这些物质的物品: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包括家电、运输制冷、工商制冷)、泡沫(大量存在于沙发、一次性发泡餐盒、汽车内饰发泡件、保温喷涂)、灭火剂、气雾剂(摩丝、杀虫剂、外用药喷雾剂)、清洗剂、膨胀烟丝等。 以下是有助于保护臭氧层的个人行为: 爱护臭氧层的消费者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 爱护臭氧层的一家之主合理处理废旧冰箱和电器,在废弃电器之前,除去其中的氟氯化碳和氟氯烃制冷剂; 爱护臭氧层的农民不用含甲基溴的杀虫剂,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选用适合的替代品,如果还没有使用甲基溴杀虫剂就不要开始使用它; 爱护臭氧层的制冷维修师确保维护期间从空调、冰箱或冷柜中回收的冷却剂不会释放到大气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护与期待 摘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等有害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仍然随意丢弃垃圾,乱砍滥伐,排放污物等。因为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这个美丽家园从此不再美丽,使得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望无际,见不着边的空地。如何能使得这个问题得以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的到有效的保护。 关键字: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法 一、环境 1. 我国的资源 1.1 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1.2我国境内的资源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环境污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结合中国的实践得出关于我国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对策。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 一、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1)环境污染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广义而论,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生态系统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从狭义上讲,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调。这里的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二、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密度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不同,面对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同。中国巨大的人口构成,特有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正在迅速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这一切都对环境和资源构成了超乎异常的压力,使中国面对着超乎异常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势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历史环境欠债与新增环境问题并存。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严重破坏、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水资源出现危机、矿产资源大量流失、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面广、废弃物污染成灾、噪声污染超标等。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

(完整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时:72 专业:地理教育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含了五部分内容:地球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环境伦理观,保护环境的行政、法规、经济和技术手段,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当全面地阐述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工业革命以来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和实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类行为方式的重大影响,在提出问题和介绍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特别重点介绍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这些内容涵盖了当今国内外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所有热点问题,学生建立了这样的基础,就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并进行实践,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贡献。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校地理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讲授涉及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实践途径,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它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明了

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由来和目前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 教学目的: 1.要求了解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及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当前人口发展状况及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要求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 3.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掌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了解国内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些做法。要求了解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念和主张。 4.要求了解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5.认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重点了解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自己专业领域自觉渗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期培养学生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姓名:学号: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 1.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性描述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1.2环境现状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几个方面 2.1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2.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2.3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生存面临挑战 由于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而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一些物种的绝迹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 2.4 地表森林面积锐减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 编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编版)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

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 __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__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

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

浅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提上了日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入手,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建议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之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保证,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1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1.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一:温室效应 1、定义: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温室”作用相似。 2、温室气体:二氧化碳(2)、氧化亚氮(N20 )、甲烷(4)、氟氯烃化物()和水气等。 3、温室气体来源:主要是燃烧石化燃料(例如:石油、煤)所产生的。 4、4:增长很快: :原来在大气中不存在,完全来自人为排放 5、全球变暖的危害 ①地球表面温度增加②海平面上升 ③全球气候转变④农业减产、粮食危机 ⑤动物大迁徙和物种火绝⑥海洋生态的影响⑦伤害人体抗病 能力 二:酸雨 1、定义: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值小于 5.6的雨叫酸雨 2、我国酸雨的分布:华中、西南、华南和华东四大酸雨区。 3、酸雨类型:「湿沉降」与「干沉降」 4、我国主要为硫酸型酸雨,成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酸性气体所致。 5、酸雨的危害 ①受酸雨刺激,易导致红眼症和支气管炎。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吃下这些动物对人类的产生严重影响。

②酸性粒子也会沉积在建筑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蚀和文化资产的破坏。 ③硫酸随着降雨落到地球而造成严重损害,土壤中的养分也会流失,因此树木会因为维持生命所必须的钙和镁的流失而枯死,阻碍叶子的气孔进行光合作用,破坏森林,减产农业。 6酸雨形成过程 2会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硫酸根。首先,二氧化硫与氧产生反 应,造成三氧化硫。其过程非常复杂,有时还会涉及碳氢化合物及锰、铜、铁等金属离子。若有水蒸气存在时,三氧化硫会溶在水蒸气中,形成硫酸,在空气中凝结成水点。或者,在空中被雨水溶解,成为雨水中的硫酸根。 可与空气中之02或02及金属催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2、无机性硝酸盐或过氧硝酸乙醯脂()等物质。2可被微粒表面吸收,转变为无机性硝酸盐或硝酸,硝酸再与氨(3)反应生成硝酸铵(43)而得;或经由水滴直接吸收,将溶解的2转变为3-。 7、酸雨防治措施 (一)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2排放总量控制,征收2排污费,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大气污染的治理。(二)调整能源结构,改进燃烧技术 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A、人类 B、人类和其他生物 C、人类、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物质 D、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 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 3、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4、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 A、土壤 B、淡水 C、动植物 D、太阳能 5、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无生命物质 6、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A、第一环境问题 B、第二环境问题 C、原生环境问题 D、第三环境问题 7、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十分之一定律 B、生物放大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生物量金字塔 8、一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

A、火山爆发 B、臭氧层耗竭 C、城市污染 D、公害 9、可以纳入环境与资源保护发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是()。 A、大气 B、太阳 C、宠物 D、人工养殖的花卉 10、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 A、酸雨 B、二氧化碳 C、氟氯烃类化合物 D、汽车尾气 11、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不包括()。 A、环境投资 B、乡村 C、城市绿地 D、古墓葬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人工环境的有()。 A、城市 B、名胜古迹 C、风景游览区 D、社会风气 E、水库 2、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 A、大气 B、海洋 C、矿藏 D、自然保护区 E、人文遗迹 3、以下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阳光 B、土壤 C、空气 D、水 E、野生动植物 4、以下属于环境法保护对象的有()。 A、池塘里的青蛙 B、马戏团里的大象 C、农民种植的庄稼 D、草原上放牧的牛羊 E、人工栽种的次生林 5、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A、自然环境的破坏 B、食物公害 C、环境污染 D、自然资源的开采 E、交通拥挤 6、在环境科学上,人类环境的分类标准主要有()。 A、环境的形成 B、环境的功能 C、环境的性质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答案)

?【1】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各种问题. ?【1】环境污染。 又称”公害”.它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量或生物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环境系统原有组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干扰和危害的现象. ?【1】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什么。【直接或间接;自然因素】(填空) 通常所指的环境是指人类这一特定主体周围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里所说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一级野生动植物等,由包括经过人类社会改造与建造的各种自然物,同时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1】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点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动态性与可调控性、区域性与时间性等方面。【社会经济;】 ?【1】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会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国环境保护史迄今已召开了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人类环境会议; 六】。 ?【1】环境问题的实质.【索取资源;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盲目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极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过度消费和浪费,甚至枯竭. ?【1】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积重难返 (2)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性环境性污染新阶段 (3)环境和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加剧蔓延 (4)新污染物潜在影响难以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逐步显现(5)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 (6)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1】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新形势下,做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换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2】2.气候变化。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题目 姓名专业学号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系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前言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

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1]。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四号) 2.1 (小四) 2.1.1 (五号) 2.1.2 2.2 2.2.1 2.2.2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人均资源不足, 加之违反生态规律, 滥用资源, 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重建生态平衡, 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施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是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从资源方面看,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环境方面看,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整理资料全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如有问题,欢迎指正 一、绪论 【环境的基本概念】 法律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的基本组成】 自然环境:物质(空气、水、土壤、动植物)能量(气温、阳光、引力、磁力)自然现象(地壳运动、太阳稳定性、大气力量、水循环) 社会环境:物理社会环境(建筑物、道路、工厂)生物社会环境(驯化、驯养的动物和植物)心理社会环境(人的行为、风俗习惯、法律和语言) 【人类和环境的基本关系】 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依赖自然环境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2、人类又是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类还是环境的破坏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染物,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变化。 【八大公害事件】 日本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汞 马斯河谷事件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 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大气中尘粒和二氧化硫 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碳氢化合物 日本富山事件骨痛症污染物:镉 日本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

日本四日事件污染物:二氧化硫、金属粉尘 【环境发展史上的两大著作】《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作者观点:1、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 2、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寂静的春天》明天的寓言生物富集作用,DDT等农药的滥用危害人类环境,导致农药在生物体的富集最终导致所有生物的死亡 她通过对污染物的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与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她告诉人们: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各种致命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 【环境保护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里约热卢会议、哥本哈根会议 斯德哥尔摩会议:1 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会议提交文件:《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 是联合国首次研讨保护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里约热卢会议:1984年的“臭氧空洞”,引发了新一轮世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卢举行。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首脑亲自与会。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国际合作的指导原则 《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题目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发展的条 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2、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 经济协同发展为目的,对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治理、调控、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 4、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5.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6.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7.人口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8.沙漠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使原来不是沙漠的地区,也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环境朝沙漠景观演变的现象和过程 9.水体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聚集体,是由水本身,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胶体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10.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污水灌溉、工业废料、城市垃圾和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农药和化肥的不当施用、污染大气沉降物和汽车尾气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任课老师:上课时间:周一晚上11,12,13节 学院:工程学院学号: 姓名:年级专业: 广东省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中国是世界的农业大国,广东省虽然经济十分发达,但是支持GDP增长的背后是地区农业的兴盛。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安居乐业,与整个省的命运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才有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可循环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农村循环经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保护

广东省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广东省整体经济实力雄厚,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但是,当前广东农村农业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二广东农业发展过程与现状 广东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外,位于粤东,粤北的大部分山区经济发展仍相当慢,经济还比较落后如果农村问题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妥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我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1】 由上图可以知道:加快村经济发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当前我省地区差距和城乡

差距和工农差距扩大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2】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消费结构的升级相对缓慢,消费结构不尽理消费结构通常表现为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食品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为恩格尔系数。广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如下 虽然广东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但依然在0.5左右,说明广东农村总支出的主要部分依然是食品支出;居住支出稳中有升;衣着基本不变;而家庭设备品及服务和文教娱乐品及服务的支出比例却呈下降趋势。总体上,广东农村居民消费还停留在物质生活消费和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满足于生存需要,对精神消费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严重不足,甚至还呈现下降的趋势。【3】 2.1保持农村农业发展潜力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广东农业种地兼业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主要内容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产、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问题。 3、环境污染带来危害:危害人体健康;使许多物种频临灭绝;毁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4、人们常提到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指: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资料:发生于1952年,仅加利福尼亚州,有190万棵松树受害,其中30%枯死);3)英国伦敦烟雾事件(资料:发生于1952年冬,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4)日本的水俣病事件;5)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6)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7)日本米糠油事件;8)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5、我国森林的长年砍伐,造成近年两大灾害:水灾频发 2、沙尘暴增多 6、工业“三废”指(废气、废水、废渣);生活”三废”指(粪便、垃圾、污水) 7、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水资源危机5)资源、能源短缺;6)森林锐减;7)土地荒漠化;8)物种加速灭绝;9)垃圾成灾;10)有害化学品 污染 8、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哪些不良影响? (各种资源危机;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等) 9、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 10、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可归结为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污染问题。 11、破坏森林带来恶果: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化、物种减少 12、水污染中常说的“五毒”物质是:酚、氰、汞、铬、砷。 13、对绿色植物损伤最大的五种气体是:氧化氮、乙烯、氯气、氟化物和二氧化硫。 14、水体被污染的途径有: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含有农药、化肥、有机物的农田,大气沉降 物,放射性散落物及酸雨等。 15、环境污染主要有:(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土壤污染(4)食品污染(5)放射性 污染(6)噪音污染 16、中国政府把“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国家重点 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 17、臭氧层的作用?(在距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高空,分布着一层臭氧层,尽管它在空气中 的含量很少,但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地球表面形成保护层,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18、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1)自然资源总量大,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多、门类全、数量丰富。是世界第三资源大国(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 (2)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3)资源的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匹配; (4)低劣资源比例较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