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危险源辩识与风险控制

危险源辩识与风险控制

浅析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

陈春旭

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而预防的核心就是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必须高度重视其重要性,充分辨识和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的发生。本文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感悟,谈谈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以期为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危险源分类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传统概念的危险源就是引起事故的一些不安全因素,一般是指纯粹的物。而这里指的危险源不仅有物、能量的载体,还包括“灾变信息”。

安全科学理论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以下两大类:

1、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通俗理解:危险源是指能量载体,或者是危险物质,这是事故发生的物质性前提,它影响事故发生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事故发生的物质根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2、第二类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通俗理解:危险源包括物的故障、物理性的环境因素、个体人的失误,这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出发条件、必要条件,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物的故障

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从安全功能的角度,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人的失误

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环境因素

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

3、两类危险源的辩证关系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

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4、第三类危险源

根据最新的危险源分类方面的发展和认知,将不符合安全的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程序、组织文化、规则、制度等称为第三类危险源。

这就好比行驶中的汽车,高速行驶的汽车本身就是危险源,里面的汽油等是第一类危险源;司机的违章,汽车的部件失灵,天气不好,能见度比较差,这属于第二类危险源;而安全安文化理念方面缺失,或者是有关的交通规则或者是安全培训缺失、交通安全管理松懈、或者是司机的单位对汽车的维护管理或者是司机的挑选、考核、配备方面的问题,这些就称为第三类危险源。

二、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且危险物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一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此处的危险物可以是能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一种或若干物质的混合物或结合体;临界量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一种或一类危险物质的使用或储存数量。

1、《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相关要求

该标准是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工作具体辨识要求说明书,是开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方法

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就是对现场存在的各种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全面辨识,提前采取控制措施进行预控,并结合具体生产活动,不断优化和持续改进各项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实现风险的可控、在控的目标,减少或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方法很多,其中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最充分、最系统。

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的重要概念

危险源辫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采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对风险源进行辨识,并判定其可能导致事故的种类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这种识别过程就是风险源辨识。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其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确定:由组织自行决定;

可容许风险: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法律义务:作为一个组织,它要承担遵守有关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义务。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是保障劳动者免遭伤害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对于组织来说,可允许风险,应是以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为最低要求。

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避免带来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发生的过程和结果为安全。

识别危险源的三种状态、时态和七种类型: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状态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七种类型:人、机、物、料、环、建筑、管理。或者:(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

2、需建立的程序要求

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这些程序应包含: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提供还是由外界提供)。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时,考虑这些风险的结果和控制的效果,将此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

——依据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进行

——规定风险分级识别可通过“4.3.3(目标)”和“4.3.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中所规定的措施来消除或控制的风险;

——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当;

——为确定设施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和(或)开展运行控制输入信息。

——规定对所要求的活动进行监视以确保其及时有效地实施。

以上所述都是原则性要求,实施过程中在符合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方面容易出现偏离或欠缺情况,所以,编制针对性的实施指南、方案或细则就显得不可或缺。

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方案编制

对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和规范需编制相应的方案:

(1)分析辨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

(2)对装置运行过程中辨识出的各类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价,判定其风险等级;

(3)提出可实施削减及控制风险的对策措施,以实现预防管理;

(4)为建立和评审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提供依据;

(5)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6)为风险控制的重点和风险的优先提供依据。

4、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流程

(1)全员危险源辨识调查表法初始评价,是对生产性作业活动危害性的初步调查辨识评价和对生产场所(设施)及工艺操作安全现状的符合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2)系统安全检查表符合性评价,主要是对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查找不符合(项)的偏离状况。

(3)一般作业活动危害性评价,列举作业活动的清单为基本输入事件进行风险评价。

(4)设备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评价,设备与设施故障(失常)状态下的危害,采用故障类型与影响(FMEA)分析方法进行危害的辨识与评价。

(5)对生产工艺的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评价,主要是对涉及流量、温度、压力、反应单元、操作性、安全保护装置等产生偏差(风险)的单元和对公用工程水汽供应系统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分析方法。

(6)对工作场所职业健康危害性评价,就是对一切涉及职业健康有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如尘、毒、噪声、高低温、射线危害按国家有关分级标准评价。

(7)对典型风险的附加评价,包括对“重大危险源”火灾爆炸风险指数评价(推荐使用),主要是针对具有火灾爆炸风险的单元进行评价;对评价出的重大风险选用事故树分析方法进行风险成因的进一步分析,以采取针对性的削减控制措施。

通过以上7部分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和分析方法,以达到对工作场所的固有风险、设备故障(失常)状态和各种活动过程中(包括所有的人员)的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5、危险源辨识方法

(1)直观经验法

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害辨识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

1)对照、经验法

调查表、现场观察、专家风暴头脑、对照有关标准、法规、安全检查表等。

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

2)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职业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多用于危害因素和作业条件危险因素的辨识过程。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害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

事件树(ETA)、

事故树(FTA)、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等。

为了有序、方便地进行分析,防止遗漏,宜按厂址——平面布局——建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危险几部分分别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列表登记、综合归纳。

6 、风险评价方法

一般常用的方法为LEC评价法(LEC=D半定量评价法)

三要素:后果的严重程度、发生危害的可能性、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次。

控制优先等级:

( D )>320 极其风险, 不能继续作业

( D )=160~320 高度风险, 需立即整改

( D )= 70 ~160 显著风险, 需要整改

( D )=20~70 一般风险,需要注意

( D )<20 稍有风险, 可以接受

此外,还经常用到:

安全检查表

事故树FTA

事件树ETA

作业场所危险性评价法(LEC)

道化学公司法(DOW)

帝国化学公司蒙德法(MOND)

7、判别准则

(1)凡严重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危害一律列为重大风险;

(2)凡评价出的危险等级在重大(高度、不可承受)以上风险均列为重大风险;

①风险矩阵危险度RAM≥III级(不可承受的);

②一般作业活动风险值LEC≥160(高度危险);

③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致命度点数CE>4(重大的);

④火灾、爆炸危险指数F&EI>128(很大);

⑤有毒作业指数C>24,在三级以上(高度危害);

⑥噪声作业危害为III级(高度危害);

⑦粉尘作业危害为III级(高度危害)。

以风险管理为主线,明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流程相关流程。

8 、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并实施控制

(1)消除或替代——禁用剧毒物质或以低风险源物质替代等。

(2)工程控制——自动化、通风、机械安全防护、隔音墙等。

(3)管理控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程序、工作许可、监督、培训等,个人防护用品、警示。

(4)应急控制——紧急应变措施、风险预知训练。

评审控制计划是否充分有效并达到控制目标

风险是否已降低到可承受的范围,是否带来了新的风险,受危害者的反应。

9、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

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将安全技术措施分为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等。

(1)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和失误;

(2)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隔离、设置薄弱环节、个体防护、避难与救援等。

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原则:必要性和可行性、自力更生和勤俭节约;

(3)其他措施:

1)作业许可证管理:动火作业、起重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爆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实施许可证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2)变更管理:对机构、人员、工艺、设备设施、作业过程等的永久性变化或暂时性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履行变更审批程序,并对变更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和控制。 3)安全警示标志管理:在危险因素较大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划定警戒区域,进行危险的提示、警示、告知、应急措施等。

4)资质管理:不同的作业必须有满足工作需要的具有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实施,企业要进行资格预审、选择、评估。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只有掌握了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作者简介

姓名:陈春旭

工作单位: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安全生产部

职务职称:部长助理/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

通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陕西路22号邮编:400011

办公电话:023-********

传真:023-********

电子邮箱:1193560167@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486636.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