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20060213 贺桂芬【摘要】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其各自的地位、任

务及规范行为的不同,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

系。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田国秀,2000)。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心理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从其研究方法上看,经验总结与纯理论分析是大多数研究者惯常使用的方法,实证性研究占的比例很小。但近几年来,从心理学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越来越多,实证研究得以进一步的充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生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的重点是对师生关系质量的测量,师生关系类型的探讨,以及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一、师生关系的基本概念

1.1师生关系的界定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情景,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成效。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的关系和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李谨瑜(1996)认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黄希庭等 (2004)认为,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类型,指在教育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因其各自地位、任务及规范行为不同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一般有教师中心(集中型)、学生中心(松散型)和师生互动(温和型)三种典型的方式。

杨继平 (2005)认为,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关系,即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2)社会伦理关系,即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师生共同遵守和学习的道德经验以及各自履行的道德义务;(3)人

际关系,是以心理交往为基础的,包括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由于情趣相投而形成的非正式个人关系。

郑效全(2005)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1)师生间的教与

学的关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发展智力与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学生则从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当中,掌握“双基”,并从中学会学习、修养的方法。可见,双方任务不同,地位各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2)师生间的道德关系:即双方应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师爱生、生尊师,各尽其责,教学相长。(3)师生间的认知和情感关系。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比如,小学生总是倾向于尊重、信任、服从老师的要求,喜欢那种热爱、尊重学生,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启发诱导、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身作则、平易近人的老师,不喜欢缺乏同情心,动辄责骂、体罚学生,上课马马虎虎,方法枯燥乏味,主观傲慢且有偏见、不公正的老师。

1.2师生关系的类型

以往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大多从教师的行为特点出发,如根据教师的领导行为、课堂教育行为来研究师生关系。

Lippitt与White (1943)从教师权威的程度将师生关系的分为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

Siberma n( 1969)曾从学生特点和教师行为两个方面考察师生关系的变异,将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分成以下四种类型:(1)友好型(attachment); (2)冷淡型(indifference); (3)关怀型(concern); (4)拒绝型(rejection)。

在友好型师生关系中,学生表现为较高学习成就,对教师顺从、合作,喜欢接近老师;教师则喜欢这类学生,但与学生的交往中大多并不表示公开喜欢与偏袒。在冷淡型师生关系中,学生在班上表现为被动与退缩并不引人注目,对教师无个别交往要求;教师与这类学生相互作用频率较低,对他们反应较为冷淡或无甚关心。在关怀型师生关系中,学生表现为低成就,但迎合老师要求,企望教师关心;教师则在合理的范围内接纳学生的要求,公开关心或互动较多。在拒绝型师生关系中,学生表现为低成就,并有违纪和不遵守纪律的倾向;教师对这些学生期望消极,较多注意其行为问题,忽视其学习努力,师生互动较多。

依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我国有研究者(时蓉华,1993)把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其一是友好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显著特点是学生愿意亲近老师,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内心的欢乐与痛苦主动地告诉老师。其二是对立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疏远老师,与老师缺乏交流,有的甚至于故意与老师作对。其三是一般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介于友好型与对立型关系之间,表现为学生平时除了学习上的问题请教老师外,一般不主动接近老师,在校外看见老师总是尽量避开,不主动向老师问好。

我国研究者王耘等人(2001)运用编译Piana的师生关系量表施测,对结果进行快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小学生的师生关系表现出亲密型、冲突型和冷漠型

三种类型。其中亲密型表明该类学生与教师亲密的情感联系比较多,与教师是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关系。冷漠型师生关系具有冷漠反应的特点,没有亲密和谐的情感联系。冲突型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情感联系,但对教师的冲突性较强。在其研究中,亲密型、冲突型和冷漠型师生关系的比例分别为43.3%, 33.7%, 23.0%。

我国研究者屈智勇(2002)在王耘等人(2001)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Piana的师生关系量表,认为: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和冲突性四个方面。笔者以为,仍然可以按照屈智勇所指出的师生关系的这四个方面来对师生关系的类型进行区分。

二、师生关系的主要测量方法

就师生关系这一课题的实证研究不多,已有的师生关系研究一方面是关于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师生关系与学生状况的相关研究。

2.1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据屠荣生 (2001)在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8.95%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谈话处于表面,12%的学生认为师生处于紧张对立的状况。

倪美琪 (1996)在一次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师生关系多于半数的(54 .94%)处于淡漠、缺少关心和爱的状况。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谈得最多的是纪律问题和学习,缺少心对心的坦诚交流.

在沃建中等人(2001)的一项全国性中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与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中学生与父母、教师的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迅速下降,到了高中阶段有所改善。

李彩娜、邹泄、杨晓莉(2005)的从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冲突性(其中,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为正向维度,冲突性为负向维度)等四个维度对青少年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以师生关系的四个维度为聚类指标,综合考虑类间均方与类内误差均方之比及各类别分数特点等因素,发现三类别的聚类最为合理.各类型的名称、所占比例及含义分别为:类型I:亲密型(33.3%),正向维度(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得分高,负向维度(冲突性)得分低;类型n:一般型,四个维度的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类型II:冲突型,正向纬度的得分低,负向维度的得分高.一般型所占比例最大,冲突型的比例最低。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对师生关系的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即以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但这些研究也向我们显示,师生关系并不融治。

2.2师生关系测量工具

(1) 明尼苏达教师态度问卷(MTAI)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流行的一个师生关系的测量工具是《明尼苏达教师态度问卷}(Minnesota Teacher Attitude Inventory,简称MTAI)。这是一个测量教师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的态度的问卷。后来有人对它的结构进行因素分析,发

现有5个因子:学生免责倾向,师生兴趣冲突,处理学生问题严厉,僵化程度及学生顺从教师。然而这一量表容易引起作伪反应,而且其准则关联效度有问题。(2)Barrett-Lennard关系问卷(BLRI)

Barrett- Lennard根据Rogers的当事人中心理论发展出《Barrett-Lennard 关系问卷》(Barrett-Lennard Relationship Inventory,简称BLRI),可以用来评估师生关系。其测量维度分别是关怀的程度,同感,无条件性和真诚一致。然而这一量表没有做过结构的因素分析,在教育研究中很少被使用。

(3)师生关系量表(STRS)

90年代以来,Pianta等研究者在依附理论的基础上对低幼学童的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发展出师生关系量表(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简称STRS)来测量教师意识到的师生关系.这是目前在低幼儿童的师生关系测量上

应用较广的工具。STRS量表为三因子结构,分别为:冲突、亲密和依赖,并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亲密(安全型),依赖(不安全一抗拒型),冲突(不安全一回避型)。由于这一量表是根据依附理论发展而来,而与依附模式相关的研究及所涉及的人群主要是学龄前的儿童,故该量表不适用于较大年龄的学生的师生关系研究。

(4)师生交互量表(QTI)

Wubbels等研究者们在临床心理学家Leary的人格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的基

础上发展出一个教师交互量表(Questionnaire of Teacher Interaction,简称QTI)。QTI来源于Leary (1957)的人际间行为的“交流模型”,该模型有亲密性与影响力两个维度。亲密性维度,也叫合作性/敌对性维度,反映了师生交流中的合作程度:影响力维度,又叫支配性/服从性维度,反映了师生交流中的控制程度。分别以这两个维度为横轴和纵轴,可以将平面空间分为四部分,在此基础上,将每一部分平分两部分,共得到八部分,分别代表八种行为类型,它们是领导、友好帮助、理解、学生自主、犹豫、不满、惩戒、严格八种行为,对于每种行为都有若干种陈述项目,这样就组成了QT工问卷。多年以来,Wubbels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研究师生交往的有效工具。在应用中,QTI不但有100,65,48等不同项目数的多个版本,而且还被译成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使用,我国己有相关的修订本(辛自强等,2000)。经过检验,QTI 的各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多在0.80以上,而量表之间的排列分布也与理论推论相吻合。

(5)中小学生师生关系量表

刘万伦,沃建中(2005)依据R.C .P ianta等人的依恋理论和师生互动理论将师生关系剖析为三个质的特点:亲密、冲突、依赖。在此基础上,对结构作了调整,将量表按照亲密性、合作性、主动性三个维度编制,共24个项目。要求学生

按5点量表回答。试测后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运用主成分分析,通过方差极大旋转,获得3个因子,其中因子1(亲密性)包括9个项目,因子2(合作性)包括8个项目,因子3(主动性)包括6个项目。原量表中的1个项目难以解释被删除。三个因子的总变异解释率为42.39%,旋转后的因子模型与原设计维度相符。量表三个维度的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72, 0.79, 0.80。二周后再测的Pearson相关分别为0.73, 0.59, 0.64,相关的显著性在0.01水平上.以教师对学生与教师交往的亲密性、合作性、主动性上的评分为效标,求量表测量得分与教师评定分的效标关联效度,所得Pearson相关分别为0.25, 0.28、0.30,相关的显著性在0.01水平上。

(6)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阳德华 (2001)自编了师生关系调查问卷,该问卷是参照国内外有关理论和研究确定维度自编的,其过程是首先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然后初步形成问卷维度和项目,最后进行专家评定与项目分析。该问卷由23个项目组成,由被试从1-5在五点等级上进行自我评定。经检验其同质性信度系数,结果表明其信度较好(总问卷及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支持与帮助、参与、约束与控制五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74, 0.79, 0.75, 0.78, 0.78, 0.79);其结构效度亦较好(项目的因子载荷范围为0.50 3-0.82 6,特征根均大于1,它们的方差解释之和为53.507%)。

(7)师生关系问卷

屈智勇(2002)在王耘等人(2001)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Piana的师生关系量表,形成了师生关系问卷,该问卷包含23个项目四个维度(正向维度: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负向维度:冲突性),四个维度的Cronbach' s a系数在0.71-0.87之间,量表采用五点计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发生着直接和间接的交往和联系。在师生的交往和联系中,教师与学生因其各自的地位、任务及规范行为不同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情景,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成效。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的关系和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而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资料】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

2.

2.高厚,现代教育学北京师大出版社,1995

3.韩洪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前提四川民族教育报,2006年7月22日

4.何晓燕,张雳,等.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3 1( 1):1 52-158.

5.姜立利.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相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李彩娜,邹泄,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7中国临床心理学

7.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57 - 6 1.

8.李壮成,张丽.大学师生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 88-91

9.刘静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教育探索,2003,(3)

10.倪美琪关于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1996,(4) : 36-38

11.阂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教学研究。2006,29 (1): 26-29.

12.孙炜,王欣,李隽琼.师生关系调查现代教育报,2004年12月22日第003版

13.屠荣生.师生关系现状解放日报,2001年5月12日

14.汪馆琪.谈师生关系教育探索,2001,(2): 66

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报告 师生关系是大学校园里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决定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长期以来,有许多学者以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用多样的手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又有着各异的文化背景,就导致这成为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那要如何构建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一些问题提出建议或意见。 二、调查对象 我校学生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网上的调查方式。 四、调查容 1. 您的性别是? A男生 B女生。 2. 您是大几的学生? A大一学生 B大二学生 C大三的 D是大四的 3. 你觉得老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多选) 90.8%的学生选传道授业解惑者;45.4%选示者;13.1%选管理者;20%选研究者;28.5%选学习者;37.7%选朋友家人。 4. 您印象中最深刻的老师是出现在您哪个学习阶段上

3.8%学生选幼儿园;1 4.6%小学;32.3% 初中;4 5.4%高中;3.8%大学。 5. 现阶段有没有令你钦佩或欣赏的老师吗? 13.8%的学生选较多;76.2%选为数不多;6.9%选没有;3.1%选没想过这个问题。 6. 令你敬佩的老师;通常是(可多选) 70.8%的学生选专业课老师;11.5%选选修课老师;23.8%选公共课老师;13.1%选辅导员老师;16.9%选其他老师。 7. 您能叫出多少任课老师的名字? 10%学生选全部;43.1%选大部分;26.2%一般;20%很少;0.8%没有。 8. 您会主动与任课老师交流吗? 7.7%的学生选经常;32.3%选一般;53.1%选很少;6.9%从不。 9. 您与老师交流的容多是: 51.5%的学生选课程疑难问题;7.7%选关于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和意见;13.8%请教人生道理及经验;13.1%随便聊、拉家常;13.8%几乎没有交流。 10.您对现阶段的师生关系满意吗? 10%的学生选满意;59.2%选一般;21.5%选不满意;9.2%选无所谓。 11.您与现阶段大部分老师的关系 7.7%的学生选很好,就想家人和朋友般;66.9%选一般,偶尔有所交流;21.5%选淡漠,老死不相往来;0.8%选不好,经常和老师闹别扭; 0.8%选其他。

小学阶段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小学阶段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丁茂洲 (汉滨区瀛湖镇三星小学,陕西安康 725012)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当前我们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是学 生难教,教师难做,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 到有效的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 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 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尤 为重要。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尊重学生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学生的功课负担过重,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被残酷扼杀,从而导致有些学生个性叛逆、厌学逃学、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另一方面,“升学率”给老师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如果完成不了上级下达的指标,就拿不到更多的奖金,甚至可能保不了“铁饭碗”,于是学校教育还是追求“升学率”,所谓的素质教育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完全流于形式。题海训练、数不完的考试、排名次,让学生承受过重的学业负担。因而出现学生不想学,教师硬要学生学,对立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而生。有些学校出现老师和学生矛盾很激烈的场面,甚至出现老师打学生或者学生打老师、辱骂老师的现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本位主义,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彼此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师生关系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在现代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重,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善师生关系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校于2007年6月申报立项了《高中政治课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省级课题。2007年9月1日正式开始实验研究。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本学年来课题组成员按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课题活动与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新光学校前身是南平造纸厂职工子弟学校,现为省级、国家级体育传统示范校,也是南平唯一的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由于我校与南平市少体校联合办学,承办少体校学生文化课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延平区定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生源差异较大,家庭背景与素质的差异明显,尤其是高中生源素质差异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学生讨厌老师,老师看不惯学生的现象广泛存在;老师体罚学生,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结合我校实际,在我校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我校新一轮课改的关键环节点,是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的着力点,也是我校“外求发展,内抓管理”的核心点和突破口;同时,也是打造一支师德高、技艺精,具有教研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有效载体,该课题的研究存在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该项工作的有效展开,必将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师生之间紧张对立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先从教师着手。 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变化和发展,力图寻找

师生关系的现状反思及教育对策

师生关系的现状反思及 教育对策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师生关系的现状反思及教育对策 摘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教育活动的诸要素中,教师与学生是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师生关系的状况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素质教育的成败,关系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应高度关注师生关系,积极促进师生关系向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关系转变以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文章通过对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解决师生关系现状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师生关系应试教育现状对策 在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计划,并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以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终身学习型人才。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教育活动的诸要素中,教师与学生是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其他要素都围绕它们来进行,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结成的关系即师生关系,其状况如何则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教学关系,还有情感关系、法律关系等。长期以来,受赫尔巴特“三中心说”的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关系模式一直普遍存在,课堂教学主要呈现“你说我听,你讲我记”的状况,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想象、思考、表达及质疑的机会和条件。而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创造。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称之为有效的教学。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的

对当今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再思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对当今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再思考 作者:范志慧, 马洁 作者单位:范志慧(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马洁(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刊名: 教育与职业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2010,""(21)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毅弘.LI Yihong互动与对话:研究生德育中的师生关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特殊联系,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德育过程中必然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的发挥必须寄寓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研究生德育中理想师生关系为研究切入点,提出互动与对话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理想的师生关系,并就该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2.期刊论文许慧琳.庄建林.田芳.罗嵇宁.邵波.宁勇.包江波.黄葭燕医科研究生师生关系调研与浅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该研究通过专题问卷调研,从研究生基本情况、师生交流状况、师生在科研中的状况、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状况、研究生培养模式等6个方面了解目前医科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3.学位论文王晓辉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2010 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使人们愈来愈关注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主渠道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正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不高。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导师因素影响还是个人因素影响的充分发挥,都需要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来实现。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是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研究,论述了师生关系影响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类型,以及民主和谐型师生关系如何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第三部分从问卷调查入手,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状。第四部分从师生关系视角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展开探讨,重点分析了导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交往质量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即更新导师教育理念、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师生交往质量。
本文认为,师生关系不和谐,既有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因素,还与师生交往质量有关。师生关系不和谐,将极大的影响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不利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从导师、研究生和师生交往三个方面做出努力,良好的师生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生成和提升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4.期刊论文匡维.杨杰文化反哺中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文教资料2009,""(23)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预示着后喻时代将要到来,在这场社会文化变迁当中,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等教育必然会受到影响.本文立足于文化反哺基础之上,探讨了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变化. 5.期刊论文李凤兰.张俊如何构建研究生培养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 师生关系的研究是教育研究领域里一个久远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已逐步由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这一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定位问题.而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师生关系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对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作出分析与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6.学位论文王青导师与研究生之师生关系的伦理学分析2008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实施以导师制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因此,研究生导师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独特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在教育学和伦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实际,主要从导师的角度,探讨导师与研究生之师生关系的伦理基础,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应具备的职业伦理素养。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的方法,通过对已有理论成果的梳理和综述,分析了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性质、特征和作用,论证了导师将“研究者”与“教育者”身份统一于一身的角色特征,阐述了导师与研究生之师生关系的特点,即身份上的师生关系、科研上的合作关系、教学上的相长关系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苏南某高校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围绕当前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频率、对导师的满意度、喜欢/反感的导师类型和指导类型等问题,对部分在学的研究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了当前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研究生导师在科研伦理和教育伦理两方面应具备的职业伦理素养,揭示了这两种伦理素养在导师作为一个整体角色中的内在的-致性,并从“生产”与“再生产”的关系方面论述了这种一致性的基础。根据以上理论分析,针对当前我国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实际,论文最后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导师职业伦理素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政策性建议:(一)加强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二)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三)废止数量化科研评价办法,建立正确的研究生导师评价标准和机制;(四)制订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规范,转变导师的研究生指导方式;(五)严格控制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招生规模。 7.期刊论文朱成康.董华青.范青明浅谈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多种因素中,导师和研究生这两个主体因素的基本素质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进程.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日常生活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为表述简洁,本文称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偶有出现,笔者通过调研所在学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8.期刊论文张静.Zhang Jing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7,""(9) 良好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其间的和谐关系有很重要的意义.影响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有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导师的指导风格与素质、研究生培养目标等.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有权威型、松散型、功利型、和谐型等几种类型,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仍然是师生关系,其本质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和谐"导学"是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 9.期刊论文侯维建立理想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促德育发展-大众商务(投资版)2009,""(6)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影响新时期研究生德育的关键因素.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传统单一导师制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分析导生与研究生关系现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新时期研究生教育中理想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对策,以促研究生德育取得实效.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当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针对60年代科技至上教育的精神弊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提倡创建了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他们提出了“四个R的教育”,采用背对法、沟通、拟情等教学策略。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和知情意整合发展;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最著名的代表罗杰斯则认为;构成道德教育的条件是感情和态度,是教师的真诚、坦率与学生的和谐一致,提出用真诚、接受和移情性理论来构建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除此以外,国外专家Pianta、Steinberg、Moos和Ladd等人也对师生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 同时,国内教育界也纷纷展开研究。2007年,宋德如、刘万伦从学生角度去探讨中小学师生关系在亲密性、主动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总体随年级升高呈下降的趋势,女生在师生关系亲密性上得分比男生高;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合作性和主动性三方面并非平均发展,合作性表现最高,主动性表现最低,亲密性居中;2005年,刘万伦、沃建中以学校喜欢、环境适应和学校适

应为指标,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发现师生关系与以上三个指标有显著相关。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学校中的环境变量(如班级环境)与学生的态度、情感有很高的相关,但对学生的行为的解释率很低(10%以下)

;2010 年,张野、李其维考察了初中生师生关系、归因方式、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学绩组学生的师生关系显著优于低学绩组的学生,并且和教师的情感联系密切,这可能与高学绩组的学生有更高的成绩目标定向水平,能够更多地得到教师的接纳和认可有关。 这些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师生关系结构类型、发展特征以及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心理健康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势在必行 1、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是改变教育现状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现行的师生关系越来越束缚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被深深烙上了师道尊严的烙印。主要体现在:重教师的主导性不重学生的主观性,重教师传授不重学生的能力发展,重知识记忆不重学生的探究学习,这种传统的师生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能培养出具有依赖性、缺乏创造性的学生,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师生关系的现状反思及教育对策

师生关系的现状反思及教育对策 摘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教育活动的诸要素中,教师与学生是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师生 关系的状况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素质教育的成败,关系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应高度 关注师生关系,积极促进师生关系向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转变以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文章通过对当前中小 学师生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解决师生关系现状 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师生关系应试教育现状对策在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谁掌握了21 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等战略计划,并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以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终身学习型人才。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教育活动的诸要素中,教师与学生是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其他要素都围绕它们来进行,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结成的关系即师生关系,其状况如何则直接影响着整个

教育教学活动,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及问题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 。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教学关系,还有情感关系、法律关系等。长期以来,受赫尔巴特“三中心说”的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关系模式一直普遍存在,课堂教学主要呈现“你说我听,你讲我记”的状况,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想象、思考、表达及质疑的机会和条件。而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创造。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称之为有效的教学。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的就是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通过对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话教学占主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言、满堂灌,学生只是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专心听讲,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教师掌控着话语霸权,学生属于被动的接受者,大脑被视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很少被给予消化吸收和思考及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 2.工具主义价值盛行

浅谈小学教师如何积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教师如何积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山东省嘉祥县金屯镇大孙小学杨志宏 高素质的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支柱。而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有效的教学工作便难以开展。当今新课程改革中对师生关系更为重视,其中明确指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我就简单阐述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有学者强调,学校应该是个“文化生态园”而不能是一个灌输学生的场所,教师作为个“生态园”的管理者,应该积极引导,使师生关系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人文素养之上。所以作为新课程下的教育者,要学会等待,宽容,分享,选择,合作和创新。 等待宽容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所谓等待,就是说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针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指望一次耐心的说服教育就能使他们改掉积习,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做到宽容,就要用从容的心对待自己的工作,

也许我们百分之九十的工作都是“徒劳”的,但是正是这百分之九十的“徒劳”奠定了那百分之十的成功。所以在工作中,对学生要少一点苛刻,冷漠,失望;多一份理解,信任,亲切。学会等待,努力做到“温故知新”,“知新温故”,在工作中耐心教育,致力于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适合的,良好的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不能是一方教,另一方被动学习的关系,新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具体到教学中,以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学习时代。教师只有和校长合作,和家长合作,和学生合作,善于沟通,具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才能够“求大同,存小异”,用一种平等的、不夹杂优越感和施舍意味的爱去爱学生,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得到学生的爱。在爱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和学生分享,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课余时间,多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创造一种新的,适合自己的分享方式和表达方式,在学校生活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既要分享他们的快乐与烦恼,也要拿出自己的快乐和困惑和学生一起交流,让学生感到爱和温暖。这样的引领和给予更令学生乐于学习的氛围。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寻求发展的时候都要面临选择,要想更好的发展,还必须学会创新,新课程标准下的师生关系也要选择和创新。教师在不断体改自己的理论水品和业务素质的同时,要有丰富的阅历和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才能够正确的选择教育的途径,方法,时机,内容。也才能做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向导。才能

研究生导师和师生关系

研究生导师和师生关系 伴随着高校扩招浪潮,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其中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研究治学的方法,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而研究生阶段又是“精神成人”的重要时期,德育同样不容忽视。因此,研究生教育本应该是教(教学)、管(管理)、导(德育)三方面的结合,但由于很多高校教、管、导分工过于细致,且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机制,最终导致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全面的关怀。 首先,需要明晰教育工作者在学校运作过程中,承担着何种职责,其中研究生导师尤为重要。导师一词,源自佛教语tutor,导引众生入于佛道者的通称。这和现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老师导引学生进入研究领域的意义有相通之处。研究生教育,导师之“导”体现在教导、引导、劝导三方面。教导重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播和积累;引导立足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劝导强调导师对学生治学态度的影响以及高尚人格的塑造。这三方面的指导应是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潜移默化,融为一体。 其次,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这里强调“受教育”而非“被教育”,就是希望实现本科学习被动接受的地位向研究生学习主动探知的地位的转变。本科教学是工厂化的流水线批量生产,毕业贴上合格的标签便向社会输送了一个标准化产品。而研究生阶段则是导师制下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旨在突出个性的精雕细琢。但随着扩招人数的逐渐增多,导师面对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生产周期不变的要求下,只能缩减工时,几乎很少给学生单独予以指导。于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只能束之高阁,终成为理想蓝图。基于此,研究生更应该自发主动的争取资源,而不是消极抵抗,置之不理。 再次,建立以导师为主导,以研究生教学秘书、辅导员为辅助,以研究生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全方位、互动式培养模式。老师的职责功能不同,却都抱着教书育人的同样目的。如果说研究生是一只开往成功彼岸的船,那么导师则是舵手,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充当了水手的角色。船只有不断的优化结构,提高安全性和功能性才能较好地避风避险,前行万里。舵手要掌握前行的方向,是徘徊于湍流蜿

师生关系的现状

一我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经过调查了解我校师生关系得知如下内容:主要表现为一师生交往意愿较明显, 但实际交往的频率不高。(二)师生交往关系不密切,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低;师生交往内容单一, 情感方面的交流较少;)师生能够互相尊重, 但角色期待和客观现实间存在不小差距;某些教师社会化,热衷于社会交往活动,而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不足,工作和教学质量不高,引起了学生的不满;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不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人格,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加剧等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个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利益化,一些学生利用家庭或自身担任学生干部等优越条件,与教师和管理人员形成亲密关系,在学生中成为“特殊阶层”,使其他同学受到不公正对待。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交往环境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高校间资源共享,高校更多地承担起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任务,加强了高校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扩大了教师的活动空间,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教师更多地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经不起利益的诱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赚钱和拉关系上,放松了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和与学生接触的要求。而有些学生则受社会环境中趋利、趋势、利己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和自我中心感,以及贫困、单亲家庭的生活压力、孤独感、自卑感等等,都会造成学生的沟通障碍。2.交往条件的变化 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工作和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变,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师与学生从自然的群体性交往转向了间接交往和单向交往。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师任务结构的变化也使师生间直接交往时间减少、频率降低、感情因素减弱。另外,与教师交流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上网、阅读、与同伴交流同样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求知需要而与教师交往的要求大大减弱;多媒体设备的大规模使用,导致了高校教师的惰性和对数字设备依赖性的提升,学生也很少按照常规记笔记、抄板书,只需考试复习时拷贝打印出教师使用的课件即可,这大大降低了教师课堂讲解的作用;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办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降低,也使教师的作用大打折扣,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的现实原因。2008年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高校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导致其心理产生变化,很多学生读书的目的由汲取知识转变为谋求职位,往往只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对课堂越来越不重视,对教师越来越不尊重,师生关系恶化似乎走向必然。3.教育体制的变化 教育的竞争使教师承受了教学、科研以及职务、职称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常常会导致教师减少或者放弃某些长线工作,而转向集中精力于周期短、收效快的工作,如科研、社会工作等等。学校出于追求某些硬指标的需要,也会有意无意地降低对教师接触学生方面的要求和对教师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要求,客观上降低了师生间交往的频率。学生也面对学业、经济、就业、婚恋等各方面的压力,争取获得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条件,包括入党、考研、考取各种证书、获得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等等,自然成了学生热衷的目标。 解决方法: 1.理性认识高校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问题存在于教学和生活等诸多领域,有多种表现形式且程度差异明显。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认识到师生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要全面检查师生交往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检查师德和教风方面的问题,检查师生交往的各个环节,客观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各种因素,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不能忽视或加以隐瞒,这样才有利于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良好环境。而且,仅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检查是不够的,参与者往往更能够给出正确、全面的评价,建立学生评教系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好办法。可采取匿名的方式,对各位授课教师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数据和资料。 2.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反思师生关系 认真分析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就会发现,师生关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有关,尤其是很多教师和高校管理者都把师生交往的意义局限于传授知识和维护校园秩序的层面上。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仅要遵从法律和制度的规定,关注具体问题,更要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关注其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要理解学生,接纳他们的情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等,才能在平时对学生多加以关注和关心,才能在出现异常情况时有所觉察并加以预防。 3.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并征服学生。目前,高校教师及辅导员趋于年轻化,其工作方法、师德素养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有效的培训工作成为必需之举。 4.积极拓展师生交往的新领域、新方式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处于混乱无序状态时,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与沟通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就随之出现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对师生之间的私人交往加以舆论引导和制度约束,另一方面要加强师生交往渠道的建设,丰富教学形式,增加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社会调研活动的指导,加强学生活动的教师参与度,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等等。 5.努力创造师生交往的公平环境 就师生关系来说,环境公平主要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以及发展机遇是否有序等方面。要通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保障师生交往环境的平等,从而减少导致师生间矛盾发生的各种人为因素。应该从制度层面对重大成果的认定程序等加以完善,尽可能地在民主基础上做出决定,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采取公开公正的措施。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在学校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它的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老师和同学都不要回避,而应该正确面对。一方面,老师要很好关心了解学生,多用些鼓励的方法去激励他(她)们,同学生交朋友,学生就会尊敬老师;另一方面,学生更要理解老师教育的艰辛,老师的所有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老师有时批评重了点是为了你好,学生一定要理解老师的苦衷。只要相互理解,彼此都能给予宽容,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调查报告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的调查报告 06春教育管理(本):李国营 一、调查研究意义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教育的需要,就必须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构建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发生重大转变。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依法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利和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提高依法执教的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相处。尽可能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发问质疑,给全体学生以展示自己个性与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问卷调查 我在工作期间,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师生关系大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题目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 由此可见,学生最需要的即是朋友般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反之,抓住师生关系问题,就是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教材为师生发展提供了平台,以此为媒介必须搭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忌。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1、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科教育的本位不在学科而在教育。 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而且,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更体现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 2、新教材使用中的师生关系 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备大纲和教材,教师不敢也不能超越教材,教教材上的知识就变成了目的。以往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但没有规定

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认识

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认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业与研究指导,提供学术及其他方面的资源支持,研究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双方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对研究生而言,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其研究生学习乃至今后学术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 一、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课题研究,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师徒、导学关系。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指出研究生与导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共同研究的关系,二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导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科研伙伴关系[2]。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类型,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纯粹师生型,即职业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以专业指导为主;(2) 亦师亦友型,兼有师生与朋友关系,除学习上的联系外,还有思想、生活等其他方面;(3)老板雇员型,接近于公司雇用的金钱交换关系;(4) 松散疏离型,导师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关系松散。 纯粹师生型,此种类型的师生关系通常发生在学术至上或具有高度权威的导师和他的学生之间。导师专注于自己的学术或行政工作,或是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关注学生学业以外的事务,因此师生关系主要围绕学生的课业、论文和导师的科研工作,基于学术任务而开展。导师也会定期举办读书会,根据学生的兴趣、背景和能力,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研究计划,但是在互动中导师定位为课题的指导者、知识的传授者,而研究生是接受者。导师拥有绝对的知识权威,始终居于支配地位,而研究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查资料、做实验,处在受教育、被管理的服从地位。这种师生关系较为传统,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往往只局限在学术上,因此处于这种师生关系的研究生应该更加注重与导师的交流学习。 亦师亦友型,此类师生关系中,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全方位的。导师一般精力旺盛,非常活跃,不仅注重学术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注重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情况。通过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不仅学生可以取

当代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代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分析与对策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学生和老师正是纷繁角色中特殊的两种,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师生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由彼此所处的地位与彼此的交往所构成的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新时期,我国提倡社会主义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师生关系在整体和谐下仍然仍存在着矛盾。 据彭国元老师有关《各年级师生关系状况调查表》的调查显示: 50%以上初、高中老师认为目前的师生关系融洽,平均77.7%的初、高中生认为目前的师生关系一般。虽然只是在怀化部分地区对学生和老师进行的抽样调查,但也可以反映我国目前中小学师生关系是不容乐观的,必需引以重视。从调查分析,一、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有: ⑴大部分教师是爱学生的,只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感受到师爱或感受不充分,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感受力随年龄增大而减弱,师生间沟通不足。这份调查表中还有一份关于中学生“有心理话向谁说”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4.4%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教育这个问题上有近5.1%的同学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虽然这份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报复,更有甚者对老师实施拳头棍棒。由此可见,师生间的理解沟通缺少,师生间的信任度不高。 ⑵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感受力随年龄增大而减弱,孩子在逐渐成长过程中会有着逆反心理。 15、16岁的青少年,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智逐上,他们都渐走向成熟。青少年的思想与成人不同,处于过渡期的他们既不想让人认为幼稚又不想受人约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们往往对自身认识不足,却又极力相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熟。因此,他们在行为上会有意或无意的模仿成人。一些青少年为了更凸显自己的成熟,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方式,比如打架、吸毒、抢劫等等。部分老师在传道过程中忽略或者轻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未能及时有效的给予帮助和正确引导。 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以分看学生,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是凭分而定。对待高分学生,教师会表扬嘉奖,行为言语上会有意无意的表露出偏爱。对待低分学生,老师会厌倦、不闻不问甚至怀疑,导致师生关系生疏,不协调。

当前大学生师生关系现状的报告分析-最新资料

当前大学生师生关系现状的报告分析 一、大学生师生关系调查研究的情况说明 目前大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普遍和老师缺乏沟通,学生们也经常秉持“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观念。大学生经常是平时不积极,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很多人在大学都抱着混日子的态度,特别是经过的“高压”的高中生活后,觉得大学就是用来放松的。本报告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向大家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师生关系现状。 (一)调查研究的意义 老师与学生,是大学里的两个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能不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成长,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不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高校师生关系是当代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它反映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良好,对于高校的教育发展质量以及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调查研究的目的 这次调查主要是想要了解大学生师生关系现状,并且通过学校性质、专业类型、年级、性别和毕业后的打算这五个因素来分析大学生师生关系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案,为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出一份力。(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进行研究。(其中问卷由教师篇与学生篇两部分组成)。对于数据的处理方法,我们采用SPSS19.0录入、管理及分析。 (四)调查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含法商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文华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江工商学院等武汉高校师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共发放1120份问卷,回收的问卷数量为1093份,回收率为97.59%,有效数量为

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徐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等维度,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师生关系; 述评[中图分类号] G6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2)03-0066-04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建立的心理关系,它体现了儿童的人际交往力、社会适应力,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课业成绩和学校教育行为。[1](873)昭幼明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还有减压的功能。[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这些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等维度,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的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第一是采用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等思辨性的方法进行理论探索,第二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调查主要对师生关系的特点进行描述性研究,目前主要采用的测量工具是: 1.教师评定量表。 目前国外测量工具多采用 Pianta 等人编制的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STRS), 分为亲密性、冲突性和依赖性三个维度。这是一个教师评定量表,目前被广泛使用。比如王耘等在参考 Pianta 等人的师生关系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适合小学生的师生关系量表,量表有 28 个项目,由班主任老师按照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实际情况,在五点量表上逐一回答,每个项目从“完全不是这样”到“完全是这样”分别计为 1~5 分。各维度计平均分,各维度分数之和为量表总分。[3] 2.学生评定量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