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通感_的发生机制解析_一个视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_李有亮

_通感_的发生机制解析_一个视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_李有亮

_通感_的发生机制解析_一个视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_李有亮
_通感_的发生机制解析_一个视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_李有亮

“通感”的发生机制解析

——一个视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

李有亮

摘 要:人体感觉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整体性的动力结构系统,而视觉正是这一系统进行运作的“特殊中介”。视觉具有工具性特征,其它知觉都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才能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视觉还具有主动选择功能,这就使任何感觉都具有了某种

倾向性。这即是“视觉意象”在诸种感觉活动中所起的特殊作用。“通感”的发生,终

究是诸种感官活动在某种特定情态下,向视觉这一最重要、最能接近事物本质联系的感

觉形态转移的结果。

关键词:通感;视觉意象;特殊中介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6-0185-05

作者简介:李有亮,上海政法学院社科系教授 (上海 201701)

文学创造中的“通感”问题,一直是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富有交叉学科特征的文艺心理学领域更是如此。对于它的客观存在及种种特殊表现形态,学界早已做过充分的研究与揭示,在这一方面,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一直被视为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理论文本。

如今再次提及这个话题,是想借着学界前辈们铺就的坚实路基,尝试着再做一点延展性的思考,即集中来探讨一下“通感”的发生机制问题。因为对于“通感”,笔者一直心存疑问:既然人的感官彼此分置,各自发挥着明显不同的生理功能,为什么又能发生互通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已有的人类身体的知识表明,人体感觉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整体性的动力结构系统。从发生学意义上讲,一个整体动力结构系统要发生作用,不可能是诸要素同时发挥功能,而必然是由某一主导力结构要素率先施动而牵引诸力进行合作的结果。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批评家蒂尼亚诺夫曾对此作过精辟阐述,“……系统不是同等成分的自由相互作用,而是以突出一组成分(‘主要的’成分)而降低另一些成分为前提”①。尽管人绝对不等同于简单的物理机器,然而人的意识动力与机器的机械动力在力学结构原理上有相通之处,即人的意识动力也并不是能在毫无任何“外力”作用的前提下同时相向发生作用,其中必是借助了某个动力要素,某个类似数学中“参数”的东西,一个特殊中介——它应该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就是视知觉。

收稿日期:2007-03-19

① [俄]蒂尼亚诺夫语,见[英]安?杰斐逊《俄国形式主义》一文,转引自《当代国外文学理论流派》,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诸种感官之所以能发生相互转化甚至同时贯通豁达,就是因为“诸觉”于此实为“一觉”,即视觉——是因为视觉在其中发挥了一种特殊的帮衬或中介的重要作用。

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下列几句具有“通感”效果的诗: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弹琴》)。

这是几种具有一定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通感”发生情态。以上第一句是视觉转为听觉;第二句是听觉转为视觉;第三句是听觉转为触觉。

在实际鉴赏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无论是视觉转化为其它感觉,还是其它感觉转化为视觉,甚至还是视觉干脆未出场的情况,其欣赏过程的实现,都无法脱离“形象”(或简称“象”)。而“象”是唯视觉才能确立起其实体意义的——你并不能听“见”一只黄鹂鸟叫,除非你“看见”过它叫。所以,在以上诗句的欣赏中,无论其中所突现的终端形象是视觉的,还是非视觉的,是视觉出场还是视觉未出场,均有视觉形象的影子——不同只在于,由于从发端到终端的感觉形态转变各不相同,视觉于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便不同,如第一句视转听,视象作了背景(衬景);第二句听(以及其它非视觉)转视,视象被突出为前景;更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句所引出的情况:视象从发端到终端都未直接出场,然而却起了一个特殊的心理中介作用。

勿庸置疑,本文是将视觉在诸种感觉中的地位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当然,这种对视觉的特别重视与强调绝非从本文开始。我们以往已做过许多研究工作,以证明视觉在诸种知觉中位居第一。如我国现代心理学的早期倡导者、著名心理学教授张耀翔先生在其上世纪40年代编写的《感觉心理》一书中就指出:“视觉在人类为一切感觉中最有势力的,其次为听觉”;又说,“视觉活动的范围不可限量。世界文化和进步多靠视觉”①,可谓将视觉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了。为进一步证明此说并非妄言,张教授还分析了大量文学作品,从古人诗词中对诸感觉的形容次数之比较中,发现出视觉之形容为最多,且远远超过了其它感觉形容②。这样的工作后来还有人在做,也很有启发价值。然而,这种重视仍然只是将视觉作为一种知觉现象来看待,尚未显出理论意义上的突破。

而同样是对视觉的重视,西方一些研究或思考却很早就将视觉与人类思维联系起来。亚里斯多德就不无偏激地提出“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③的观点;20世纪上半叶的“意象派”诗人庞德也是对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情有独钟——这里所言“意象”无疑以视觉形象为基础。而真正革命性地将视知觉与思维统一起来的思考,是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物、美国当代著名审美直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发动的,他的《视觉思维》一书的问世,给予知觉的心理研究以全新的启示。

概括地讲,阿恩海姆就是在其理论中将视知觉直接解释为一种思维活动——“视觉思维”这一全新的概念。他首先对“知觉”一词作了一个新的界定,他说:“有些人取得是这个字眼的狭义,仅指感官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的那一刻所接受到的东西,这样一种定义,……是太狭窄了,因为它排除了一个人在闭上眼睛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下,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后果加以思考时的意象呈现活动。”④这便将视知觉从简单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录制性“视觉感知”层面提升到包含了人类理性活动的“视觉思维”层面,视觉形象于此也就实际成为了“视觉意象”,即其中充盈着人的主体意识活动内容。他进一步指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

①② 张耀翔:《感觉、情绪及其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137页。

③ 蔡锷:《视觉思维的主体空间》,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70页。

④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59页。

高级的其它心理思维的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成份。”①这等于对知觉和思维、形象和抽象之间的人类认识鸿沟作了一次大胆的弥合。在这个弥合意义上,视觉便凸显出了如下两个重要特征:

其一,视觉的工具性。阿恩海姆说:“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或)媒介”,因为“在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能为物体、事件和关系的全部特征提供结构等同物(或同物体)”②。视觉这种工具性特征在“通感”现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无论听觉,还是触觉、嗅觉、味觉,它们在主体把握对象、实现体觉的过程中,都不能单独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而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换种说法,即每当某一感官在接受外界刺激后,通过神经脉冲向大脑神经中枢(意识)报告时,都将同时引起一定程度的视觉神经兴奋,从而形成一种参与性。而正是这种视知觉参与活动又有着将对象具象化的突出功能,有助于脑意识把握和处理信息,所以,视觉意象可以说是脑意识与其它感官之间的特殊中介或“翻译官”。这一功能特征在诉诸听觉的音乐欣赏中最能得到体现。

《礼记?乐记》中说:“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于《礼记正义》中对之作了解释:“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态如此。”③这种“听声类形”的特点正是音乐欣赏之特点,即,是听觉诉诸于视觉并借助视觉思维的意象呈现活动而充分实现音乐的审美享受的。正是沿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对白居易《琵琶行》中一些妙语做出新的解释。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指出:“后世传诵的白居易《琵琶行》那一节,要添一层曲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水冰下难’;只是把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的小弦、大弦各种声音‘令人心想’这样和那样的事物‘形状’。换句话说,白居易只是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并非把听觉沟通于视觉。” ④这种诠释,也许更切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以声摹声”;然而,从实际的阅读接受角度来分析,视觉意象并不因作者未“令人心想”事物之“形状”就悄悄退场,它是作为听觉得以完美确立的工具和媒介而存在的,“珠”之圆润、“玉”之细滑,以及莺语、泉咽等均于阅读感受中呈现为不同强度的视觉意象,有了这样生动、具体的视觉意象的介入,对于音乐审美的真正实现只有无穷裨益,而无任何妨碍。

除了听觉,其它如触觉、嗅觉、味觉同样对视觉有很大的依赖性。嗅觉与味觉较明显,也较简单易解,如嗅出兰与菊之花香不同,是由于兰、菊在脑中“呈象”以助区辨;味觉如言“酸”而不禁令人心想嚼一颗青杏之状,“涩”则令人心生尝一生柿子之貌。触觉借助视觉要复杂一些。这倒不是说这方面缺少例证,相反,“光滑”一词总使人联想到平滑的冰面、地面、桌面、丽人之肌肤,不一而足。歌德于诗中就说过情人用“能瞧见的手抚摸”⑤。困难主要在于,当我们将“盲人”的触知世界方式拿来做分析时,就遇到许多唯专门性的心理实验才能解释的问题,尤其是先天性盲人,他们的思维与明眼人有何不同,他们是如何认知这个世界的,等等。现在已有的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先天盲人脑中的世界是“无视象”世界,他们除了靠触觉这种直接方式认知外物之外,还有一重要的间接方式,即借助他人提供的关于外界事物的知识和经验,依此可能建构起一个有触知特点的“形象世界”⑥。但后天性盲人的认知方式就清晰多了,由于他曾经“看见过”世界,使其后来的触知性活动直接地依赖于先在视觉经验的帮助而进行。“盲人摸象”的

① 汝信主编:《社会科学新辞典》,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837页。

②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第341页。

③④⑤ 钱钟书:《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6、67、77页。

⑥ [英]R.L.格列高里:《视觉心理学》,彭聃龄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章“S?B的案例”。

寓言大概应属此类。

视觉的这种工具性不仅对于一般感知活动有帮助,即便是在所谓抽象性思维活动中,视觉作为一种意象活动仍然潜在地、普遍地发挥着人们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比如我们说“关系紧张”、“矛盾尖锐”、“思想深邃”等等,均有视觉意象参与解释。阿恩海姆曾引用过另一位心理学家爱德华?B?铁钦那在上个世纪初一篇演讲稿中的一段话:“‘每当我读到或听到某某人在虚心地或严肃地、骄傲地、谦卑地和殷勤地做某件事情时,眼前就立即呈现虚心、严肃、骄傲、谦卑、殷勤等视觉形象,……一提到一个谦卑的随从,我眼前便闪现出一个弯腰曲背的形象,但这个形象的唯一清晰之处,却是他的弓形的背……’”①对这段话阿恩海姆评论到,“这种知觉抽象活动不是在脱离开具体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这样一种谦卑的弓曲形象,不仅仅被理解成一个谦卑的侍从,而是直接被看成是这个侍从本身”②。只是由于习惯性而可能使原作者不再关注语言中的意象含义,而只在惯性经验意义上来把握它。而艺术语言所追求的“陌生化”效应,在我看来也必然就是一个重新唤起语言中因阅读惯性而麻痹了的丰富的视觉意象,从而使一个鲜活的、立体的而非僵死的、线性的语言符号表达重新被关注的过程(关于此问题笔者已另文探讨,于此不赘)。

其二,视觉的主动性。阿恩海姆指出:“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正如它是任何其他具有理智的东西的基本特征一样”③。就是说,视觉从来都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而是在接受刺激之同时,积极进行选择、结构活动,以使信息由杂乱而变得有序,更利于脑意识掌握,“即使在生理水平上,视觉也在它要录制的材料上投射(或加诸了)一种概念性的结构或秩序”④。在以往关于视觉等感官机能的研究中,我们更侧重于将它们看作是为认识而存在的“认识工具”,而忽略了它们也是为生存延续而进化出来的生物器官,“从一开始,它们的目标就对准了或集中于周围环境中那些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那些妨碍其生存活动顺利进行的方面”⑤。正由于感官是因适应生存而进化来的,所以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倾向,而这种选择性在视觉那里最为积极。或者说,视觉总是积极参与别的感官的知觉活动,从而使得其它感官的知觉活动也都具有了更为显著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正是人类与动物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一个重大区别:人类更懂得在适应中主动去改造世界,而动物只是被动地适应世界。在这种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主动创造中,视觉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与其它感觉相比较,视觉媒介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的再现性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它所揭示的事物大都是立体的,二度以上结构的。视知觉最善于提供的是事物的结构特征。阿恩海姆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视知觉不可能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活动的过程,相反,视知觉从一开始把握的材料,就是事物的粗略结构特征。” ⑥这种多维度的空间结构意向是视觉最为突出的贡献,它相对克服或弥补了其它感官在提供对象时或一维线性结构(如语言文字),或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如触、嗅、听)等缺陷,从而能提供出“关于某些物理对象或物理事件的完美思维模型”⑦。

当我们了解了视觉这种工具性和主动性的功能特征之后,回头再来审视“通感”的基本内涵。在笔者看来,文学创造中的所谓“通感”,说到底就是“一感”的实现状态,就是诸种感官活动在某种特定的(审美意向的)心理状态下向视觉这一最为重要、最能接近事物本质联系的感觉形态自然转移的结果。在这一问题上,20世纪法国现象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梅洛-庞蒂也有着近似

①②③④⑤⑦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179、64、65、63、

341页。

⑥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的论述,他在论及“联觉”(即通感)这种特殊心理现象时指出:“当我说看到一个声音,我指的是我通过我的整个感觉存在,尤其是通过我身上能辨别颜色的这个区域),对声音的振动产生共鸣。”①而曾经深受梅洛-庞蒂思想影响的法国另一位心理学家、二战后欧洲最具才华与争议的结构精神分析学的代言人拉康,虽没有就“通感”(或联觉)概念做出直接阐释,但却引导我们将对视知觉问题的思考提升到“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精神现象分析的理论层面,尤其是对“看”与“注视”的深入区辨富有革命性意义②。联系到我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视觉图像为突出特征的传播方式正在替代传统的纸质传媒而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及精神形式,“视觉艺术”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左右人类命运的超级力量,日益丰富斑驳的视觉意象正构成一种特殊“镜像”,不断昭示出视觉活动固有的复杂的思维本质,以及这种本质背后隐藏着的现代人浮躁迷离的心灵世界。对于这种情况,我国学界已经在借鉴多种理论通过多种视角予以深入阐释,而本文借助视觉思维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主动性这两大特征,解析视觉在“通感”发生机制中的“特殊中介”作用,其现实用意亦是在为寻求破译这个“镜像时代”的隐秘符码探寻一条可行之径。

于此,在本文力所不及之处,笔者真诚期待着更多有关视觉活动的学理性探究,并将之最终落实到对当下的解释。我们不仅有必要对视觉意象在文学艺术创造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予以更深入的研讨,而且也应通过对国外视知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来进一步发掘其在审美创造活动乃至日常精神现象活动中的无穷的潜在价值和理论奥秘,以使我国关于视知觉的研究活动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都能有更大的突破。

(责任编辑:王恩重)

Analysis o n G enerating Mechanism o f G eneral S ensation

——Theoretical View on Visual Psychology

Li Youliang

Abstract: Physical sensation is a complicated and integrated dynamic system, while the visual sensation is a special medium of the operation of this system. Visual sens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ole of tool. And the other sensations depend on the visual images to establish their sensational images. Visual sensation has the function of active selection which makes all sensations have certain tendency. This is the special role played by the visual image in the various sensational activities. General sensation results from the transfer of various sensational activities, under the certain circumstance, to visual sensation—the sensational states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closest to the essence of the thing.

Key Words: General Sensation; Visual Images; Special Medium

①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99页。

② [法]拉康:《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5-128页。

艺术理论的论文锦集

艺术理论的论文锦集 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欢迎阅 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民间艺术色彩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在民间的色彩语言中,种族的、地域的区别也有时影响到色彩的象征意义。从本质上看,除非极特殊的环境所造成的特殊心态,一般都带有人类色感的共性。色彩完全按照民 间艺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理想,在不违背传统的既定的色彩观念的情况下,进行主观唯我的 创造;通过主观的选择和使用,做出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的创造和阐释。也就是说,老百 姓常常是依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色彩是一种喻意和心理暗示,是用色彩与形式的形象满足大吉大利,祈福纳祥,发财平安的心理。”所以就色彩象征而言,在民间艺术中形成了约定成俗的指代作用,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而色彩在现代平面设 计中极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又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我们不难发现在在我国节庆日时的 户外招贴广告的色彩,产品的包装、宣传册、影视广告等等中,红黄等纯度较高的色调被 广泛应用,体现出人们一种欢快的心理感觉,同时也传递出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祝愿。 比如从民间艺术杨家埠木版年画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 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 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例如年画门神。就是大面积的运用中国 传统的色彩,红、黄。门神根据双扇门的需要而多为对称式样,有武将、天官、美人、童 子等各种内容。也许那些虚幻的天神离人间世俗远了一些的缘故,后来人们创造了以鬼除 鬼的钟馗。最终人们还是意识到的人自身的力量,于是又创造了现实的人物――唐代名将 秦琼和尉迟敬德为门神的形象。而在历史的积淀进程中红、黄两色在人民心中形成了一种 根深蒂固的意识认为红象征喜庆、幸福、热烈、正直;而黄色象征帝王、崇高、高贵等。 因此人物形象的脸采用的是大面积的红,代表正直英勇,而黄是皇家用色,代表一种至高 无上的权利,夺目明亮的黄象征高贵而不可侵犯。而红和黄的搭配又是一种喜庆的感觉, 红红火火的景象也符合过年的气氛。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 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如果把杨家埠 年画民间色彩中原色和补色的强烈对比,视觉的冲击性、意象性等,呈现在现代设计中, 将体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艺术形式及审美心理,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我们知道,色彩的搭配只有谐调而缺乏对比,则易使色调平淡而缺乏生气,一味地追 求对比而忽视谐调的因素又易使色调杂乱无序。象民间艺术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艳而不 失俗,俗而不失枯”,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协调这一表现手法运用大面积的红、黄、青、紫,再配以粉红、草绿、柠檬黄、黑点缀其间,依靠色块大小、形状、空间距离来经营统一, 构成一幅幅视觉冲击力强烈的装饰性画面。我们知道民间色彩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象征性。装饰性色彩以色彩为基础,把自然的色彩加以强化、变化和转移,带上一定的主观意愿和 感情,在创作中以理想化的手法和浪漫的情调去自由运用色彩,根据表现的需要强调色彩 构成的和谐、夸张和变化,并讲究色彩的意向化处理及形式趣味。装饰色彩强调个性化的

快速免疫学系列检测临床意义

快速免疫学系列检测临床意义 一、甲状腺系列: 检测项目: 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甲状腺素)、hTSH(促甲状腺激素)、TG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M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临床意义: FT3:是循环中具有活性的甲状腺激素,能敏感而直接地反映甲状腺的功能。 增高: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降低: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FT4: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可以更灵敏、更准确地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增高: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降低: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hTSH:是由垂体前叶特异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是诊断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最灵敏的指标,这种患者由于甲状腺和垂体间的负反馈作用减少,因此TSH常明显升高。 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异源促甲状腺激素综合征、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肿瘤、地方性缺碘性或高碘性甲状腺肿、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等; 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下丘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非促甲状腺激素所致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 TGAb:阳性见于桥本甲状腺炎、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等,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阳性检出率高达80%--90%;某些肝脏病、各种胶原性疾病和重症肌无力;正常妇女随年龄的增长,阳性检出率增加,40岁以上妇女阳性率达18%。 TMAb:阳性见于桥本甲状腺炎、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有些患者TG阴性,但TM阳性,因此两种抗体周时检测可提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的阳性检出率。 二、肿瘤系列: 检测项目: CEA(癌胚抗原)、AFP(甲胎蛋白)、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CA-125(肿瘤抗原125)、CA-153(肿瘤抗原CA-153)、CA-199(糖类抗原CA-199)临床意义: CEA:增高:见于原发性结肠癌(45%--80%)、直肠癌、胰腺癌、胆管癌、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的肿瘤等。也见于肠梗阻、胆道梗阻、尿毒症、胰腺炎、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等,但均为暂时性增高。 AFP:显著增高:原发性肝癌; 明显升高:生殖腺胚胎癌;

制度变迁财政视角

制度变迁财政视角 学以致用,经济理论的最大用处是进行经济解释。从现实的观察开始,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用于对现实的解释,这是经济学研究 的基本路径。本文运用财政压力周期变动下的政府行为的理论,在一 个制度变迁的框架内考察了公共政策的变化。并用来解释中国五十多 年来的政策变迁,特别是对近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周期中政策变化的解 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这些研究已经引起了经济学界广泛的兴趣。国内外学者更多地从制度 变迁的成因、路径、成本收益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对未来进 行了积极的预测。经济学是对现实的解释,致力于中国经济学建设的 学人不应放弃对这一史无前例变革的探索。运用一种新的方法,一种 新的视角,在不同的视角下透视体制变迁的现实,则是一种贡献①。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樊纲(1995)、张军(1994)、程虹(2001)、杨小凯(2004)等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并得出 了令人关注的结论。对重大的变革,人们的认识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1929-1933年大危机过去了七十多年,经济学界对其成因的看法依然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中国五十多年的演化,特别是二十多年的 改革,我们尚处于山中,因此不识改革真面目则是常态。给摸着石头 过河的中国改革以尽可能多层面的理论解释是经济学的任务。多视角 的研究可以提升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 政府财政压力的水准是很难量化的,因此我们运用的是广义的财政概念,它不仅包括政府预算中经常账户的执行情况,还包括债务、铸币税、产权等所有能够引发公共收支变动的过程。财政压力周期变动就 是财政平衡到财政崩溃的过程,在委托代理的框架内,当委托人难以 承受代理人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价格时,便会终止代理关系。结果是财 政崩溃,政府失败。在我们对中国近六十年制度变迁和公共政策演化 的解释过程中,出于谨慎的原则,我们仅仅考虑财政压力的大小,不 进行质的区分。下面的分析,也仅仅一个学者从经济学视角的学术思考。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 二、新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以加尔布雷斯和缪尔达尔为代表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是相对前两个时期的新制度学派。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新的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出现,老制度主义便衰竭下去了。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爆发得更加频繁,社会问题日益尖锐,主流经济学还是不能对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承袭了老制度主义的思想传统的新制度主义,在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凡勃伦的传统,用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对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进行批评,虽仍以“异端”出现却又受到人们偏爱。 加尔布雷斯在《丰裕社会》(1958)、《新工业国》(1967)、《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中主要分析了:权力和权力分配,集团利益和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以及经济的不同组织结构。加尔布雷斯关心“公共目标”,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探究了这种社会存在种种弊端的原因,建立了“抗衡力量”—“二元结构”理论模式,并提出了社会改良的政策主张—建立“新社会主义”。缪尔达尔在《美国的两难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中,提出“循环积累因果联系”理论,指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黑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低下这两个因素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从而使黑人问题成为美国的困境。缪尔达尔进一步指出,循环积累因果联系还存在着“扩展效果”,即A的发展使B的状况不断改善和“回荡效果”,即A的发展使B的状况不断恶化。该理论精辟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 (一)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新制度学派对制度变迁的研究 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研究的制度,不仅包括各类组织(公司、工会、国家、企业主协会等等),还包括社会集团的行为准则,社会意识类型。加尔布雷思自称他的研究是所谓“结构改革”,而不是“量的增减”。他不考虑所谓“经济增长”,认为对“结构”的研究比对“增长率”的研究更符合实际,制度方面的目标比“增长率”的目标更为重要。加尔布雷斯认为,应当把重心转移到“质”的方面来,应当主要采取制度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1.对制度的解释 在新制度学派看来制度只是人类本能和外在客观因素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和广泛存在的习惯。现实的经济制度(私有制、货币、信贷、商业、利润等等),只不过是心理现象(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反映和体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法律关系,人们的心理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加尔布雷斯甚至“把人通常当作习惯和遗传下来的思想、态度的奴隶,这种习惯和遗传下来的思想、态度的合理性只是偶尔表现出来。”

与艺术理论相关的论文

与艺术理论相关的论文 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欢迎阅 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浅谈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艺术性 一、电视编辑的概念及内涵 在我国的电视业中,电视编辑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一是指对电视画面剪辑这 一环节的工作及工作者。而在电视业中,由于画面的组接,是利用电子编辑器来控制进行,将素材带上的某一段画面编录到编辑带上去,实际已无“剪”的行为,所以,将电视业中 相当于电影业中剪辑的工作及工作者,称为“编辑”。此外,在电视业中,“编辑”这一 概念最普遍的含义又另有所指。如,专题片中,担任文字脚本的撰稿人常常还担负与摄像 师配合,在拍摄现场为实现创作意图进行一定组织工作,常常也称为编辑。在新闻部中, 有的编辑既担负了画面剪辑的工作,又担负了配写解说词的使命。有的编辑,则除上述工 作外,还要组织采访规划、指导记者进行采访等。而有的编辑,确实又专门操作编辑机, 在编辑记者或艺术片导演指导下,从事画面组接的工作。 电影和电视的实践证明,在电视画面组接的这一工作环节,实际上除了具体执行剪辑 的剪辑师以外,常常总是包含着编辑、导演的劳动,包含着编辑、导演直接指示的通过画 面组接的特殊技巧来体现的艺术构思,包含着画面组接的电视艺术因素。因此笔者在这里 所论及的“编辑”,主要针对电视画面组接这一整个创作工作环节。它不仅是剪辑师,也 是编辑、导演在把握电视片的整体创作时,都应给予相当重视。 二、电视编辑的意义 电视编辑的意义,可以说同电影剪辑的意义在根本上是相同的。无论是电视片还是电 影片创作,都离不开剪辑。这首先是因为技术手段的局限,不可能一气拍完一部电视片或 电影片,极短的新闻片除外。第二是因为艺术的要求。“电影是省略法的艺术”[1],电 视同样如此。无数个镜头的电视素材,只有经过剪辑,才能将最合适的画面段落,按照最 理想的方式组合起来。电视和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在画面与画面的组接关 系中,蕴含着极有生命力的艺术因素。孤立存在而无意义的数个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及 方式组接起来,则会产生出艺术的意趣。同样的几个画面倘若按几种不同的顺序及方式组 接起来,则可能表现出几种迥然不同的含义。所以,电视编辑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完成其 最基本的使命,即将零散的、个别的画面素材按照电视语言规范和电视艺术要求组合成完 整的全片;另一方面还在于通过画面的组合,进发出艺术的火花,从画面与画面的组合关 系中,产生出画面内部本身并不包含着的艺术意趣。 三、电视编辑的艺术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word格式 精校版)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1 彭涛、魏建2 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成功地重新阐释了经济史中重大事件的经济逻辑,在收获关注和成功的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因为诺思将制度变迁最终归结为人口和相对价格变动等外生因素,这不仅使其理论存在不周延之处,而且严重削弱了理论解释力。 制度变迁的内生化处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度分析范式。内生化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坚持制度变迁是社会整体演进的结果,其中的任何因素及其变化都是内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制度变迁,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中任何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 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golu)、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和阿夫纳·格雷夫(Avner Greif)是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行内生化处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范式。总体上来看,阿西莫格鲁的分析较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分析更为狭窄一些,他主要侧重于讨论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之间的互动,突出强调政治权力的分配对经济制度的变迁起着决定作用。青木昌彦与格雷夫则倾向于建立一个统一、庞大的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制度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其中,格雷夫的分析更为一般化,因为青木昌彦将政治领域中制度均衡直接视为外生参数而不予以讨论。 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制度要素所涉及的不同层级(或者领域)、对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这使三个分析范式的内生化程度存在差异。同时,他们在处理制度变迁的内生化过程中遇到难题时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特色。内生化程度是制度变迁内生分析范式的理论主线,因此我们对三者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契合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明晰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三种前沿范式进行整体评述;第二部分从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制度变迁传导机制、多重均衡问题的处理等方面比较三者的异同;第三部分阐述制度变迁内生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2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生;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以Avner Greif研究成果为代表 (讨论稿) 钱滔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 内容提要: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是美国90年代以后兴起的研究方法。本文旨在综述其代表人物Avner Greif的理论研究。试图按制度在历史演进中所涉及经济问题的扩展秩序,来综述 Avner Greif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前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合约的执行问题,以及前现代社会交易 中存在的外地商人产权保护问题,Greif结合历史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方法分析了制度的出现 与本质,即制度自我实施的特性。然后Greif采用动态方法结合历史研究制度的含义与制度变迁, 即制度自我加强的特性。为了更好地理解HCIA方法,本文进一步从方法论的角度述评HCIA之 前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它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HCIA的框架与方 法论上的突破。最后是对全文做出简单的小结。 关键词:Avner Greif历史比较制度分析context-specific model 一、引言 就形式而言,无论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问题是基本相同的,即如何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这些不同的社会却运用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去解决它们的经济问题,而这些不同的制度安排又和它们在经济史上的兴衰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度的分析来增进对这种“兴衰”的理解。其实,这正是经济史所关心的基本现象与问题。 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在德国历史学派的归纳方法之后,是结合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理论,以价格(或利率)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即历史计量学(cliometric)。但由于这种研究框架本身不能包含制度,以及分析工具的局限,故并不能对经济史的基本问题给出全面的解释。在科斯(1937)提出制度的重要性之后,又出现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NIE)理论,以交易本身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但这种方法也并不能对制度的运行给出满意的解释(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行了私有化,但经济反而出现衰退的经济现象)。即为什么有些国家采用了理论上或在其他地区有效的制度,却不能获得经济增长。而且以上方法也没有解决理论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方法之间的二分性。 其实,历史演进过程是制度“生存检验”的现实环境,这其中存储着丰富的有关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制度本身和制度演进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洞见。A vner Greif就是通过前现代(pre-modern)经济史的研究,综合理论的演绎与历史的归纳方法来考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即制度的起源、本质及含义。进而试图解释市场与非市场的制度(non-market institution)之间关系这一经济史和制度分析的基本问题。1Greif通过两个 *本文主要是对Avner Greif研究成果的综述,若要对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进行较全面的述评,则须进一步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献,才能作出更客观的评价。而本文对历史制度分析的评述和附录中的观点是仅在Avner Greif的文献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有待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1对于市场需要制度基础,在学术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制度的定义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分析,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分析框架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这些分歧可分类为:有些是采

艺术原理论文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MFA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艺术原理》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陈晓云 系别:文学系 研究方向:电影剧本创作 学生:李非非 完成时间:2013年11月20日 艺术的语言与电影艺术 成绩: 评语:

谈到艺术这个词,就让我们不禁联想到美。它的美是通过它自己独有的语言来向外界表达的。 我理解的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它有两个基本要求:(1)准确地体现本门类艺术的特点; (2)表现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 艺术是众多语言中的一种,它可以表达我们心中的想法,喜怒哀乐,一种情怀或者某种感情。 艺术是语言,它不是学问,不是宗教,更不是职业。说它是学问是对它的尊崇给它地位,说它是宗教是对它的神秘不解给它神化,说它是职业是对它的亵渎。在学院派眼里艺术是学问,永远有太多的需要探索;在凡高心中艺术是宗教,让处于苦难中的灵魂得到解脱;在业外人士看来,艺术是职业,对他们来说艺术是属于特定的人——艺术家。 艺术只是语言,语言的学问、语言的宗教、语言家的职业,不同于大多数的语言,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让人难以理解。 艺术绝对是语言。语言,文字,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等,这是艺术,是艺术的种种形式,用它能表达出我们的感情,不是吗?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不只是希望能写好吧?要写的很美、很流畅、力求表达自己的想法,达到意境中追求的那种效果。诗人用心去体会,利用文字去描述,文字又是什么呢?书面的语言,文学语言,艺术语言的一种。歌者利用歌声去抒发,画者则利用美术去描绘,舞者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语言。我们在追求表达的东西,不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些感情和感受吗?艺术正是提供了这种便利,它只是种语言,只是个载体,我们才是创造的主体,真正艺术的,是人,有了工具,人们追求美好,追求梦想与力量的心愿得到了实现。 艺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可以区分为十几种门类,如更细致一些甚至可以区分为几十个品种。要想在这么多的艺术门类中都成为行家,成为高明的鉴赏专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精力、才能、生命都是很有限的,不可能成为“全才”。因此,我们要有重点地把握一两种艺术门类是必要的。同时,要求我们的审美眼光开阔一些,多涉及一些艺术门类,多掌握一些艺术语言,还是可以做到的。对多种艺术门类都略具一定的欣赏能力和趣味,也还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益的。特别是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等几种门类,在深层意义上是相通的。它们有各自的艺术语言,如音乐中的节奏、旋律,舞蹈中的人体造型、动作、绘画中的色彩、线条等,可以阐发自身之外的其它门类,所以我们欣赏建筑,很容易联想到凝固的音乐;我们欣赏绘画很容易联想到定格的镜头:我们欣赏舞蹈,又容易联想到流动的雕塑。在观赏战国青铜器《鸟盖瓠形壶》时,从它那弧形的轮廓和上收下放、略带倾斜的体形,可能使人联想到姑娘舞姿中轻盈的腰身和衣裙,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整理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是指细菌和红细胞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①直接~: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 ②间接~: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如正常人O型红细胞、细菌、胶乳颗粒等)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其敏感度高于直接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用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用抗原致敏的载体颗粒及相应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检测标本中是否存

智慧树知到《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免疫球蛋白的分类依据是: A.轻链恒定区 B.重链恒定区 C.轻链可变区 D.重链可变区 E.铰链区 正确答案:重链恒定区 2、IgG的补体结合位点位于: A.VH和VL B.CH1和CL C.CH2 D.CH3 E.CH4 正确答案:CH2 3、各种抗体单体分子共有的特性是: A.与靶细胞结合后能介导ADCC作用 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轻链与重链以非共价键结合 D.与抗原结合后能激活补体 E.与颗粒性抗原结合后能介导调理作用

正确答案: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4、以下哪种技术极大提高了免疫学检测的特异性? A.标记技术; B.单克隆抗体技术; C.计算机技术; D.分子生物学技术; E.细胞培养技术。 正确答案:标记技术; 5、最早用于标记免疫测定的标记物是 A.荧光素 B.放射性核素 C.酶 D.化学放光物质 E.胶体金 正确答案:荧光素 6、抗体的基本单位是: A.由2条不同重链和2条不同轻链组成的多肽链结构 B.由1条重链和1条轻链组成的二肽链结构 C.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D.由2条相同重链和2条不同轻链组成的多肽链结构 E.由4条相同的肽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正确答案: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7、木瓜蛋白酶能将抗体水解成: A.Fab和Fc B.F(ab’)2和Fc C.Fab和pFc’ D.Fab’和pFc’ E.F(ab’)2和pFc’ 正确答案:Fab和Fc 8、抗体中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的部位: A.仅重链可变区 B.仅轻链可变区 C.重链恒定区 D.轻链恒定区 E.重链和轻链的高变区 正确答案:重链和轻链的高变区 9、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正确答案:IgG 10、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是: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杨芳 () 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学者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变革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关键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其动力 对制度变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革命性质的制度变迁,而变革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所引致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改革性质的制度变迁。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度变迁,包含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意义。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变迁的意义等同于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的理解。V W拉坦(1978)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但这一系列变化须以成本—收益的法则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发生的可能,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这些变化就会被终止。诺斯在诠释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时更加表达这一含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这一获利行为可以通过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的强制性方式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团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性或自愿合作方式倡导和组织。一言以蔽之,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行为人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追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而诺斯从个体追求潜在利益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 制度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诺斯指出,人们在进行制度选择时存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诺斯认为,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而对个人来说,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就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代以来悄然发展起来的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文章首先上溯了理论的源头,阐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凡勃伦在阐述“缘由累积”时所隐含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萌芽;接着文章介绍了理论的正式提出者诺斯等人的论点;继而,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坎贝尔和瑞哲罗的观点,从而描述了1990年代中期路径依赖理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到的深入发展;最后,文章介绍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成果。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文献综述 一、理论的萌芽:凡勃伦 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 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1。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必然牵涉到变异(V ariation)机制、承袭(Inheritance)机制和选择(Selection)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当一个“复制体”(Replicating Entity)未能成功完全复制其自身时,达尔文进化(Darwinian Evolution)发生了。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进化主体总是受承袭机制影响,其发展演变是以对自身的承袭为基础和立足点的;(2)受初始条件区别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变异不可避免;(3)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换言之,不同方向的变异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存活的几率并不一样。这一作用过程适用于任何开放的演进系统。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探讨了将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可能性。贝奇霍(Bagehot, 1872)探讨了承袭和自然选择机制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及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效应;亚利山大和基德(Alexander & Kidd, 1892)探讨了伦理原则的自然选择效应;瑞奇(Ritchie, 1896)则将思想、习俗和制度的自然选择效应同个人和种群的自然选择效应做了区分2。而在经济学疆域内引入达尔文思想,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整体演进范式,并成为路径依赖理论先驱的,则是凡勃伦。 凡勃伦接受了达尔文的缘由解释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不仅是生物学的准则,而且是哲学准则。凡勃伦(1919)指出,“任何演化科学都是……自足的理论,是过程的、关于缘由累积持续进程的理论。……这些非个人的缘由累积和效应将因其累积性特征而在惬当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大行其道”。“现代科学将(因达尔文缘由解释方法的引进而)成为一门关于持续演化的学问,呈现出自我持续、 1参见A. Wolfe, “Functional Economics”,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s, edited by R. Tugwell, PP443-PP482,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24。缘由解释方法并不等同于决定论(Determinism),其间的区别参见Hodgson (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转引自Hodgson (2003),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

研究论文:艺术理论论文36454 浅析卡尔·斯塔米兹《单簧管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

艺术理论论文 浅析卡尔·斯塔米兹《单簧管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斯塔米兹《单簧管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入手,对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旋律特征进行研究,进而剖析单簧管的演奏技法,为后人更好地学习单簧管提供帮助。 一、第一乐章A段的曲式及演奏技法分析 斯塔米兹《单簧管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C大调44拍,引子以钢琴的一个温柔轻缓的主题开始。 在这一乐章中斯塔米兹以同一调性来呈现。在进入单簧管solo时,木管特有的音质与弦乐伴奏巧妙融合,连续跳跃的音符和节奏呈现出热烈且富激情的旋律。 在这一段落,我们最主要能听到的是连吐,连吐是单簧管中较难的一项技巧。吐音的方法各种各样,最常用的两种是: 1. 用舌尖去碰哨片的顶部。

2. 把舌尖贴到下牙,然后用舌头拱起去碰哨片。 然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有几条共同的原则: 1. 下巴和喉部保持不动, 2. 口腔和口型保持不动, 3. 保持不断的气流和气压。 在符合三种原则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正确的吹奏吐音。连吐时间和小节数相对较长,对于气息薄弱、舌尖力度小的演奏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它牵涉到两个音域,音区跨度大对于演奏者的呼吸要求很高。 主题在经过部后,渐渐回到进入高潮部分,节奏快速且激昂,从而推出主奏单簧管的旋律。在单簧管进入新主题时,这一主题进行了二十二小节,主题旋律重复变换发展,这一段落充分展示了单簧管高难度的片段,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连吐和变奏,都以及其精彩的方式呈现。 手指技巧是单簧管技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衡量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演奏时我们需要注意几点:

1.手型:手型呈半圆弧形,用指肚来按音孔,每个手指均可独立运动。左手大拇指要竖起来一点,这样可以保证其他手指的灵活运用。 2. 手指与乐器的距离:抬指时不可离音孔太远,这样有利于在连吐和华彩部分时手指的快速运转。 3. 运指:在演奏密集音符或复杂的节奏型时,应保持每个手指的运行速度均衡。 在本片段中出现了西洋管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颤音,颤音是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急速交替反复而构成的一种音型。 在演奏颤音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手指要平均而松弛,不要抽动,更不要使用胳膊来颤动 2. 右手颤指时,让左手拿住乐器使右手放松,使出来的音更为均衡,明亮。 3. 左手颤指时,左手向前微倾这样左右手均可微放松。

西方艺术论文

东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艺术的比较 摘要:所谓绘画语言,是作者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运用笔、刀、墨、纸、颜料等材料工具为物质载体,以色彩、线条、明暗、肌理等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创作描绘艺术形象造成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 关键字:绘画语言,中国山水画,西方现代艺术 Abstract: the so-called painting language, the author to record state, reflec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performance of conveying information or ideas for the purpose of using the pen, a knife, ink, paper, paint material tools for material such as the carrier, such as color, lines, light and shade, texture visual signals as the medium, by means of plastic arts, the writing style of depicting artistic image caused by visual experience. Key words: painting languag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western modern art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那么同样,中国绘画在这悠悠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中国绘画的提拔印章,是中国话独有的,也是区别西洋画的一大特点之一,中国话善于将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通过题款用印来提高或补充观赏者的鉴赏和理解,还可以丰富画面变化。起到相互衬映、点缀与平衡构图的作用。 随着西洋画的传入,现代的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国传入的绘画技法——包括素描、油画。水彩画等多种技法,大大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巧,有的画家在工具材料上也不断革新,把西洋画的技法巧妙地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融合在一起,这无疑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方向。 尽管这样,东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艺术还是有些区别的。 中国画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线条为其生命,散点透视,造型构图,赋物以神,故与十五世纪以来以油彩作于布上,注重色彩明暗、讲求焦点透视的西洋画迥然不同。 中国画与诗文相辅相成,互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降,更是诗书画印、长款短跋溶成一体,寄情感,吐心声,内涵丰富;或寓意,或象征,充满哲理,素称"无声诗"。 此外,中国卷轴画的特殊装裱形式与分门别类,与西洋画有所不同。东方的文雅含蓄,与西方的生动奔放,特色自具,难分轩轾。诚如画坛大师潘天寿所说,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_阿西莫格鲁_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解读

2011年第 2期总第 154期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 :阿西莫格鲁、 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 彭涛魏建 内容提要 :达龙 ·阿西莫格鲁 (Daron Acemgolu 、青木昌彦 (Masahiko Aoki 和阿夫纳 ·格雷 夫 (Avner Greif 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为制度变迁理论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在这三位学者中 , 阿西莫格鲁强调了制度变迁中的政治因素 , 青木昌彦突出了共同信念的核心地位 , 格雷夫则以文化的变迁为主线 , 三者共同将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的内生结果 , 但他们在研究视角、方法、制度变迁传导机制的界定和对多重均衡问题的处理上各不相同。 作者简介 :彭涛 ,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生。魏建 ,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2007年度招标课题 “ 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博弈” (项目编号 :07JJD790132 的阶段成果。关键词 :内生制度变迁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格雷夫 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成功地重新阐释了经济史中重大事件的经济逻辑 , 在收获关注和成功的同时 , 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因为诺思将制度变迁最终归结为人口和相对价格变动等外生因素 , 这不仅使其理论存在不周延之处 , 而且严重削弱了理论解释力。制度变迁的内生化处理是自 20世纪 9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度分析范式。内生化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坚持制度变迁是社

会整体演进的结果 , 其中的任何因素及其变化都是内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 ,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 共同推动了制度变迁 , 因此 , 不能简单地将其中任何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 达龙 ·阿西莫格鲁 (Daron Acemgolu 、青木昌彦 (Masahiko Aoki 和阿夫 纳 ·格雷夫 (Avner Greif 是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性学者 ,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 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行内生化处理 , 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范式。总体上来看 , 阿西莫格鲁的分 析较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分析更为狭窄一些 , 他主要侧重于讨论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之间的互动 , 突出强调政治权力的分配对经济制度的变迁起着决定作用。青木昌彦与格雷夫则倾向于建立一个统一、庞大的制度分析框架 , 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制度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其中 , 格雷夫的分析更为一般化 , 因为青木昌彦将政治领域中制度均衡直接视为外生参数而不予以讨论。 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制度要素所涉及的不同层级 (或者领域、对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 这使三个分析范式的内生化程度存在差异。同时 , 他们在 621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处理制度变迁的内生化过程中遇到难题时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 ,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特色。内生化程度是制度变迁内生分析范式的理论主线 , 因此我们对三者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 , 找出契合点和不同点 , 以进一步明晰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方向。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