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一册[崇祯]长沙府志十卷(存卷一—卷三、卷五—卷九)(卷一—卷三)明? 雷起龙修明? 吴道行纂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册[崇祯]长沙府志十卷(存卷一—卷三、卷五—卷九)(卷五—卷七)明? 雷起龙修明? 吴道行纂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册[崇祯]长沙府志十卷(存卷一—卷三、卷五—卷九)(卷八—卷九)明? 雷起龙修明? 吴道行纂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一)清? 苏佳嗣修清? 谭绍琬等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册[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二—卷四)清? 苏佳嗣纂清? 谭绍琬等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册[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五—卷八)清? 苏佳嗣纂清? 谭绍琬等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六册[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九—卷十二)清? 苏佳嗣纂清? 谭绍琬等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七册[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十三—卷十六)清? 苏佳嗣纂清? 谭绍琬等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八册[康熙]长沙府志二十卷(卷十七—卷二十)清? 苏佳嗣纂清? 谭绍琬等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九册[乾隆]长沙县续志十二卷清? 李大本修清? 周宣武等纂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册[民国]长沙县志稿十一篇(第一篇—第二篇)长沙县文献委员会编民国三十七年(1948)稿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一册[民国]长沙县志稿十一篇(第三篇)长沙县文献委员会编民国三十七年(1948)稿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二册[民国]长沙县志稿十一篇(第四篇—第七篇? 上)长沙县文献委员会编民国三十七年(1948)稿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三册[民国]长沙县志稿十一篇(第七篇? 下—第八篇)长沙县文献委员会编民国三十七年(1948)稿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四册[民国]长沙县志稿十一篇(第九篇—第十一篇)长沙县文献委员会编民国三十七年(1948)稿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五册[康熙]鼎修湘阴县志四卷(卷一—卷三)清? 唐懋淳修清? 谭绍琬纂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六册[康熙]鼎修湘阴县志四卷(卷四)清? 唐懋淳修清? 谭绍琬纂抄本[康熙]湘潭县志七卷(卷一—卷四)清? 郑有成修清? 郭金台纂清? 姜修仁续修清? 唐世起等续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增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七册[康熙]湘潭县志七卷(卷五—卷七)清? 郑有成修清? 郭金台纂清? 姜修仁续修清? 唐世起等续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增刻本[嘉庆]攸县志五十五卷(存卷一—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卷四十四、卷四十七、卷四十九—卷五十五)(卷一—卷八)清? 赵勷万在衡纂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八册[嘉庆]攸县志五十五卷(存卷一—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四十四、卷四十七、卷四十九—卷五十五)(卷九—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卷三十六)清? 赵勷万在衡纂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十九册[嘉庆]攸县志五十五卷(存卷一—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四十四、卷四十七、卷四十九—卷五十五)(卷三十七—卷四十四、卷四十

七)清? 赵勷万在衡纂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十册[嘉庆]攸县志五十五卷(存卷一—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四十四、卷四十七、卷四十九—卷五十五)(卷四十九)清?赵勷万在衡纂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十一册[嘉庆]攸县志五十五卷(存卷一—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四十四、卷四十七、卷四十九—卷五十五)(卷五十—卷五十五)清? 赵勷万在衡纂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康熙]茶陵州志二十三卷首一卷(卷首—卷十五)清? 赵国宣修清? 彭康纂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十二册[康熙]茶陵州志二十三卷首一卷(卷十六—卷二十三)清? 赵国宣修清? 彭康纂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十三册[民国]湘乡乡土地理志成希蕃纂修民国九年(1920)抄本[嘉庆]永兴县志五十五卷首一卷(卷首—卷三十六)清? 刘统修清? 曹流湛等纂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十四册[嘉庆]永兴县志五十五卷首一卷(卷三十七—卷五十五)清? 刘统修清? 曹流湛等纂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十五册[乾隆]宜章县志十三卷(卷一—卷十)清? 杨文植姜顺修清? 杨河储早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十六册[乾隆]宜章县志十三卷(卷十一—卷十三)清? 杨文植姜顺修清? 杨河储早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十七册[雍正]衡阳县志二十四卷(存卷一—卷九、卷十二—卷十三、卷十七—卷十九、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一—卷九、卷十二—卷十三、卷十七—卷十九)清? 杨纯修清? 徐玑纂清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十八册[雍正]衡阳县志二十四卷存卷一—卷九、卷十二—卷十三、卷十七—卷十九、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三—卷二十四)清? 杨纯修清? 徐玑纂清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二十九册[道光]衡山县志五十五卷首一卷(卷首—卷十二)清? 侯钤等修清? 萧凤翥等纂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十册[道光]衡山县志五十五卷首一卷(卷十三—卷三十六)清? 侯钤等修清? 萧凤翥等纂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十一册[道光]衡山县志五十五卷首一卷(卷三十七—卷四十)清? 侯钤等修清? 萧凤翥等纂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十二册[道光]衡山县志五十五卷首一卷(卷四十一—卷四十九? 上)清? 侯钤等修清? 萧凤翥等纂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十三册[道光]衡山县志五十五卷首一卷(卷四十九? 中)清? 侯钤等修清? 萧凤翥等纂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十四册[道光]衡山县志五十五卷首一卷(卷四十九? 下—卷五十五)清? 侯钤等修清? 萧凤翥等纂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十五册[嘉庆]零志补零三卷清? 宗霈纂修抄本[乾隆]邵阳县志四十二卷首一卷(存卷首—卷二、卷六—卷二十七、卷三十一—卷四十二)(卷首—卷二、卷六)清? 萧聚昆修清? 邝永锴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十六册[乾隆]邵阳县志四十二卷首一卷(存卷首—卷二、卷六—卷二十七、卷三十一—卷四十二)(卷七—卷十六)清? 萧聚昆修清? 邝永锴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十七册[乾隆]邵阳县志四十二卷首一卷(存卷首—卷二、卷六—卷二十七、卷三十一—卷四十二)(卷十七—卷二十五)清? 萧聚昆修清? 邝永锴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十八册[乾隆]邵阳县志四十二卷首一卷(存卷首—卷二、卷六—卷二十七、卷三十一—卷四十二)(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三十一—卷四十二)清? 萧聚昆修清? 邝永锴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三十九册[嘉庆]邵阳县志四十九卷首一卷(卷首—卷九)清? 柳迈祖唐凤德修清? 黄崇光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十册[嘉庆]邵阳县志四十九卷首一卷(卷十—卷十四)清? 柳迈祖唐凤德修清? 黄崇光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十一册[嘉庆]邵阳县志四十九卷首一卷(卷十五—卷二十一)清? 柳迈祖唐凤德修清? 黄崇光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十二册[嘉庆]邵阳县志四十九卷首一卷(卷二十二—卷三十一)清? 柳迈祖唐凤德修清? 黄崇光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十三册[嘉庆]邵阳县志四十九卷首一卷(卷三十二—卷三十七)清? 柳迈祖唐凤德修清? 黄崇光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十四册[嘉庆]邵阳县志四十九卷首一卷(卷三十八—卷四十九)清? 柳迈祖唐凤德修清? 黄崇光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十五册[民国]城步县志稿不分卷湖南省文献委员会编民国三十六年(1947)稿本[光绪]城步县乡土志五卷清? 程起凤修清? 张汉渠纂蓝格抄本[光绪]辰州府乡土志十二章清? 觉罗清泰编蓝格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十六册[民国]沅陵县志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卷二十四)许显鋹修承浩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稿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十七册[民国]沅陵县志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二十五—卷末)许显鋹修承浩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稿本[嘉庆]会同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卷首—卷二)清? 朱澍陈心炳修清? 夏昌言罗琳之纂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十八册[嘉庆]会同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卷三—卷八)清? 朱澍陈心炳修清? 夏昌言罗琳之纂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四十九册[嘉庆]会同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卷九—卷十二)清? 朱澍陈心炳修清? 夏昌言罗琳之纂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十册[民国]安乡县志初稿二十六卷末一卷王熛纂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十一册[康熙]桃源县志四卷(存卷一、卷三—卷四)清? 陈洪范罗人琮纂修清康熙四年(1665)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十二册[民国]石门县乡土志申悦庐编民国二十七年(1938)油印本[民国]益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存卷首—卷四、卷七—卷八)(卷首—卷一?上)李裕掌张翰仪纂修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十三册[民国]益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存卷首—卷四、卷七—卷八)(卷一?下—卷四?上)李裕掌张翰仪纂修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十四册[民国]益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存卷首—卷四、卷七—卷八)(卷四?下—卷七?上))李裕掌张翰仪纂修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十五册[民国]益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存卷首—卷四、卷七—卷八)(卷七?下—卷八?上)李裕掌张翰仪纂修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十六册[民国]益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存卷首—卷四、卷七—卷八)(卷八?中)李裕掌张翰仪纂修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十七册[民国]益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存卷首—卷四、卷七—卷八)

(卷八? 下)李裕掌张翰仪纂修抄本[民国]益阳乡土志清? 吴庶熙编民国焕文堂抄本[民国]南县志备忘録十卷(卷一—卷二)段毓云纂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十八册[民国]南县志备忘録十卷(卷三—卷六)段毓云纂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五十九册[民国]南县志备忘録十卷(卷七—卷十)段毓云纂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六十册[乾隆]望都县新志八卷(卷一—卷六)清? 陈洪书修清? 王锡侯陈启光纂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六十一册[乾隆]望都县新志八卷(卷七—卷八)清? 陈洪书修清? 王锡侯陈启光纂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元贞]类编长安志十卷(卷一—卷七)元? 骆天骧纂清张燮抄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六十二册[元贞]类编长安志十卷(卷八—卷十)元? 骆天骧纂清张燮抄本[道光]南丰县续志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卷二十一)清?徐江等修清? 徐湘潭纂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六十三册[道光]南丰县续志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二十二—卷三十一)清?徐江等修清? 徐湘潭纂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六十四册[道光]南丰县续志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三十二—卷三十八)清?徐江等修清? 徐湘潭纂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六十五册[道光]南丰县续志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三十九—卷末)清?徐江等修清? 徐湘潭纂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同治]重修英山县志十卷首一卷(卷首)清? 徐玉珂修清? 王熙勋等纂清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六十六册[同治]重修英山县志十卷首一卷(卷一—卷七)清? 徐玉珂修清? 王熙勋等纂清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六十七册[同治]重修英山县志十卷首一卷(卷八)清? 徐玉珂修清? 王熙勋等纂清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

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六十八册[同治]重修英山县志十卷首一卷(卷九—卷十)清? 徐玉珂修清? 王熙勋等纂清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

地方志年报资料模板

地方志年报资料 ***年度 承报单位:****集团有限公司报送时间:***年***月***日

**县地方志资料年报验收表 备注:1、1至3栏由承报单位填写。 2、此表一式两份与年报资料一起报送,承报单位与县志办各存一份。

**县地方志年报资料目录 ( ** 年) 承报单位(全称): ***集团有限公司 汇同报送资料的下属单位: ******* 第一部分主体资料 (1) (一)、机构 (1) 1、单位(含汇同报送资料的下属单位)全称 (1) 2、单位性质、级别、内设机构、人员编制 (1) 3、单位主要职能 (1) (二)、领导职数 (1) (三)、主要工作 (2) 1、生产经营管理情况 (2) 2、员工队伍建设情况 (3) 3、企业党建工作情况 (3) 4、****-------------------------------- (4) 第二部分大事记资料 (4) 第三部分人物资料 (5) 第四部分专题资料 (5) (一)、重大事件 (5) 1 、 (5)

2、 (5) 3 、 (6) 第五部分图片音像资料 (6) (一)、*****洪灾及复产情况 (6) 第六部分附录资料 (7) (一)、荣誉称号表 (7) (二)、***集团公司**年工作总结 (8)

***县地方志年报资料 (2012年) 一、主体资料 (一)机构: 1、*****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个:。 2、***县小水电集团有限公司是县属国有企业,按正科级单位管理,内设有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纪委、工会、党委办、行政办、人事部、生产经营部、财务审计部、物业部、妇委会、团委、公司机关在岗人员42人。 3、主要职能:县属国有小水电企业经营管理、销售、小水电国有资产经营。 (二)领导职数 公司党委委员**人、行政班子**人。 ** 年班子成员任(免)职情况表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俞慧军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5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的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指出:“每地修志,主要目标在于补行政官吏之鉴览,以订其发施政令之方针。”刘世锋:《浅谈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4期。李铁映指出:“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1997年第5期。笔者认为,撰修方志是为了经世致用,造福桑梓。修志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资料服务社会的过程,志书编成出版后,方志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志书,使志书进入社会,进入大众视野,进入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方志的服务功能越大,服务的对象越多,服务的范围越广,方志的社会效益就越大,存在的价值也就越大。以笔者浅见,在新时期,方志和地方志机构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中有六大功能。 一、服务政治的功能 方志要服务好政治,成为本地党政领导管理一方的参考书。“资治”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一大传统功能。新方志所记述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有助于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1992年1月,《沙洲县志》张家港市的前身为1962年建立的沙洲县,故1992年第一轮出版的志书为《沙洲县志》(下限至1985年),1986年9月撤县建立张家港市。出版后,成为张家港市历届党政领导了解全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政地情书。首先,《沙洲县志》主要记载本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活动情况,并对1962年建县至1985年历届人代会的情况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这给历届党政领导在政策的制订时提供了主要的参考依据;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提供了参照,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从而促进全市(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其次,《沙洲县志》作为社会主义新方志,还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沙洲县志》除了记载机构设置演变的情况及历届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更替情况外,还着重记载了各个时期干部的编制变化情况和分布情况、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工龄情况、文化程度、调动和分配情况、退职和离退休情况等,这些为总结干部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资料,从而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政府机构的自身建设。再次,司法、执法的民主化,是小康社会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沙洲县志》所记载的刑事、检察、民事调解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执政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司法、执法公开、公正和民主的程度。新方志服务政治的功能更集中地体现在二轮修志的实践中,二轮修志中对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构、司法和执法机关、政党、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客观记载,对一个地方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多年来,在历届新任市领导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 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 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 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 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 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 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 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 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 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 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 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 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 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 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 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 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 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强调神似、强调写意 ②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③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 “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一般”限制范围,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中国戏剧

明代县巡捕官初探

明代县巡捕官初探 第25卷第5期 2010年9月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J0URNAL0FJIANGSUPOLICEOFFICERCOLLEGE Yo1.25No.5 Sept.2010 ? 法史研究? 明代县巡捕官初探 王泉伟 摘要:中国古代从秦汉时期即在县中设立县尉,负责巡捕事宜.明代取消了县尉这一职官,设 立巡捕官来负责维持县中的治安和秩序.明代的县巡捕官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县级官员的序列中 没有巡捕官这一具体官职,处于一种有职无缺的状态.其运行方式是从知县以下的县级官员中选择一 员来担任巡捕官,由担任者来履行巡捕职权.这个担任者就是县巡捕官.这一人选一般从县丞,主簿 和典史三者中产生.三者担任巡捕官的情况都有,因地方而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明嘉靖之后,随 着典史职权的变迁,县巡捕官职权有逐渐向典史集中,典史也开始被广泛地称为"县尉".至此明代 的县巡捕官制度有向古代回归的趋势.但终明一代,统一的县巡捕官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关键词:县尉巡捕官制度明代治安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10)05—0093—06

美国政治学家利普森在分析国家的作用时,认为国家的三个基本职能就是安全,秩序与公平.①三 者呈现一种递进关系,越前面的层次越低,但是也越是必不可少.从人类的历史来看,维持社会的安 全与秩序始终都是国家的一项基本任务.一个国家如果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要有能力维持社会 的安全与秩序.社会治安职能是政府职能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从这个角度上说,只要有国家的存在就 有维持社会治安的需要.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历代王朝都在县一级设置了负责治安的官员.在 明代以前,这一职能主要由县尉负责.县尉一职始于秦汉,"尉,古司寇官.至秦汉,改今名.义取除 奸,尉安良民".汉朝进一步明确了县尉的职能,"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 案察奸宄,以起端绪".县尉在以后的王朝中一直延续.虽然添革不一,设置人数也有所区别,但是 其作为一个官职一直存在于县级政治体制中.而且县尉的职能也大体保持不变,一直是县的治安官员, 负责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明代取消了县尉,这一持续了将近两千年的职官才从此消失.但是明代的 收稿日期:2010-08一l0 作者简介:王泉伟(1987一),男,浙江温岭人,汉族,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天 津,300071. ①[美]莱斯利?利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2页. ②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六《修吴县尉衙纪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范晔:《后汉书?百官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23页. 一 93.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流渡中学严庄坤 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三、地方志的特征 1、地域性。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2007-04-18 14:47:58 大中小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一、地方志的性质 1、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方者,方域, 地方;志者,记也,述也。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史、志有密切联系。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2)内容不同:史重宏观,举大弃小,志的内容更广泛详备,宏微俱备;史重分析论述,志重资料说明;史重过去,志重现状,所谓“隔代修史,当代修志”。(3)体例不同:史纵志横,即史以时间为经,纵向论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志则横分门类记述各方面情况。史、志均有纵横,但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

最新整理最新xxx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全文.docx

最新整理最新xxx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全文xxx省地方志工作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地方志的组织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书,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地方综合年鉴,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健全地方志工作机构,保障地方志工作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规划,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和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订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制定地方志工作制度; (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 (三)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和地方志文献; (四)组织地方志书的审查验收; (五)组织培训地方志编纂人员; (六)搜集整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 (七)组织整理旧志,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

(八)组织地情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第六条本省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中直驻粤省驻各地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地方志工作规划,确定机构和人员,参与地方志编纂,并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按照地方志工作规划承担地方志书编纂任务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编纂地方志书所需经费应当列入单位年度预算。属当地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单位的,由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征求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意见后核拨;不属当地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单位的,由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统一编制预算,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向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核拨,再由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向有关单位发放。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各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报送地方志资料。 第八条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第九条地方志编纂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参加地方志编纂业务培训。 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其他组织应当支持科研人员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工作。 第十条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列入规划的地方志书经审查验收,方可以公开出版。地方志书的审查验收分初审复审和终审。 以县(县级市区)和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由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初审上一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复审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的地方志书审查验收机构终审。 以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由各承修单位初审,省人民政府地方志

方 志 历 史 渊 源 和 新 方 志 的 作 用

【内容摘要】我国编修地方志延续了2000多年,据统计,历代存下来的旧志书达9000余种,10万余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从秦汉发轫以来,唐宋大体定型,至清而称极盛。这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编修地方志的规模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新编地方志在更加开阔的领域将会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以山西为例探讨编修地方志的历史和新编地方志在当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方志历史当代作用 一编修和使用地方志历史悠久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地方性百科全书,它以丰富 的资料和特殊的价值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格外重视。 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曾视方志为“博物之书”。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典籍,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称其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被誉为“一方之全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还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古代的地方志,源于记载考察各地的历史、地理。秦代以前偏重于历史,唐汉时期偏重于地理,宋以后史志合一。历代存下来的旧志书达9000余种,10万余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这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精神财富。 田智红 方志历史渊源和新方志的作用 —— —以山西编修地方志为例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2011年) 我国地方志发轫于秦汉,成型于唐宋,造极于元明,到清代中后期形成编修地方志的鼎盛时期。纵观古代编修地方志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编修。秦统一六国后虽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但仍下令各地官员上报地情资料。汉魏六朝时编修地理志、郡书、都邑志已有较大的发展。到隋唐,编修地方志成为官方的一项要务,强调“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书成为各级当政者必读的典籍。清朝时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都曾亲自过问修志、用志大事。当时的统治者,视地方志为“资治之书”、“致用之书”。在现存的千余种10万多卷地方志书中,清代的有5700余种,其中康、乾两朝最多。即使在战乱不断的民国年间,各地也编修地方志书1200余种,辑录古方志100余种。 山西自古以来素有“文献之邦”称号。自魏晋以来到明清两代,编修地方志始终不衰。山西最早的方志为魏晋时期的《上党记》。若以《上党记》为起点,山西方志的编修,至今已延续了1700多年。从魏晋时期起至民国时期,山西的地方志编修共计898种,其中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前共修65种。永乐十九年后共修志301种。清代共修志441种。民国共修志91种。若除去山、水、寺等志,仅按行政区划(从省至村)编修的志书,山西共有方志460种,约占全国现存方志数的1/20,居全国各省、市、区第八位。在这些志书中,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和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两部《山西通志》,一直被方志学家公认为是地方志的精品之一。成化《山西通志》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的存目中。光绪《山西通志》全面记载了上起唐虞三代,下至清末的山西历史及与山西有关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化教育、金石古迹、风土人情等,是古代山西6部通志中内容最丰富、考证最精要、体例最完备、资料最翔实的一部,梁启超在其《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中称其为“出自学者之手,斐然可列著作之林者”。《续四库全书提要》则评价它“不独为《山西通志》之模范,且可为它省志书之准绳”。该书中由山西洪洞人王轩撰写的《山西疆域沿革图考》和杨笃手订的《山右金石记》,专门印成单行本发行,至今仍被海内外地理学家、金石家、考古学家所重视。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在继承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历来都十分关心和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和利用。新中国成立后,编撰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任务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6年国务院在制定我国第一个12年社科远景规划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就提出,要将编修地方志列入20个国家重点项目之中。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再次倡议各地要编修地方志。同年8月9日,周恩来在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邓衍林教授谈话时提出,要“系统整理县志”。1959年7月,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召集有关部门研究编写山西现代史、整编地方志。会议通过由专人起草整理和编写历史资料等问题的方案。到1960年秋天,全省已有原平、离石等50余县开始编修新县志。这标志着山西省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撰正式起步。在这次新方志的编撰中,

地区志材料报送制度

地区志材料报送制度 为全面、客观地记载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为修志积累、保存资料,并通过对资料年报进行整理,及时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地方志资料收集、整理、积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客观、具体、准确地反映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宗旨 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为下一轮地方志编修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并通过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内容包括每一年度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情况。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适用于《县志》各承编单位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报送地方志年报资料。 三、组织实施 (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是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对资料年报的总体框架、资料提纲、体例规范、工作步骤、任务分工、质量标准、审查验收等提出要求,对全县各承报单位的资料年报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对各单位提供的年报资料进行审查验收; (二)为保证地方志资料年报的全面、客观、准确和及时,县直各单位、驻县有关单位及各乡(镇)人民政府为承担地方志资料年报的责任单位,均有责任承报相关行业、系统的地方志资料。县直各单位应做好下属、归口、对口单位的组织协调,协助县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检查、督促、落实好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 (三)由若干单位共同承报地方志资料的行业、系统,由县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明确一个单位为承报牵头单位。牵头单位负责本行业承报单位的组织协调,包括提纲修订、资料收集、汇总整理以及合撰报送; (四)各承报单位要把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列入工作职责和议事日程,明确

和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和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周正刚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善文化是其基本内核和精神瑰宝。 和善文化源于上古文化和诸子百家,其丰富思想蕴藏和贯通于儒佛道显学,在中华大地传承数千年,历经沧桑,弥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基石和瑰宝。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和善、和平型文化,和善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在思想观念上,推崇和彰显和善理念,以和善作为其思想与学说的出发点或哲学根基。儒家学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仁者爱人。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慈悲”,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家强调“清静无为”,提倡循道以行,率理而动,一切顺其自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要求兼爱互利,兴利除弊。这些无不体现着和善的理念和思想,表明和善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和要义。 其二,在理想信念方面,崇尚和谐、和善,以和善为基本信念和道德追求。中国古代早就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是迈向“圣人”的起点,强调“君子喻于义”,要求人们都自觉当“君子”,积德行善,养天地浩然正气。道家的最高典范是“真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是只为社会、大众谋利益而不追求个人名利的人。“协和万邦”、“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历来是中华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理想目标的追求和期盼。 其三,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文化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追求和善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儒佛道三家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自治其心”。在价值取舍上,孔子把“民信”看得比“足兵”、“足食”更重要、更不能舍弃,强调“民无信不立”。佛家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约束人们弃恶从善。道家要求返朴归真,其旨意无不体现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身心和谐的基本取向。从古至今,和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信奉的普适价值,其核心思想不因时空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其四,在思维方式上,以和善为致思的方向和路径,强调知行合一,在思维中展示和善的精神和人文关怀。儒佛道三家都强调“中庸”、“中和”、“中道”、“圆融”,反对二元对立思维。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不走极端,适中和善地看待和处理问题。道家坚持相对思维,强调祸福相倚、苦乐共生、盛极而衰,要求人们中庸、平和、淡定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禅宗要求“禅修入心”,讲究“顿悟”,“心中有佛即佛”,强调通过直觉思维平衡慰藉心理。 其五,在行为规范上,主张“和为贵”、“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以和善为根本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主张“欲而不贪”,力推“三戒”,即戒色、戒气、戒得;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标准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 一、地方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2)时间性。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3)门类性。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4)综合性。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二)地方志的作用 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但随着修志实践的不断深入和修志理论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将“资政”作用前移到第一位,同时又增补了信息作用和窗口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信息、窗口”5种作用。我个人认为这5种作用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志书一经出版,就必然肩负着为统治者(执政者)的决策提供历史的基本资料、对社会人群尤其是对下一代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家乡的传统教育、传播历史和现代化信息、扩大本地区(本系统或本行业)的对外宣传以及为后世留下翔实可靠的丰富史料这5种作用。 (三)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 常见的地方志书和地方志类书按名称大致可分为7种,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只要书籍名称在这7种之的书籍,一般都可以认为是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 1. 《××图》、《××图经》、《××图志》、《××图记》。“图”在代时较多,如《地图》;“图经”出现于汉代,到唐代时为极盛时期,东汉时有《巴郡图经》、唐代有《沙州图经》;“图志”和“图记”在隋代至宋代时曾流行一时,如隋代的《区宇图志》、宋代的《长安图记》等。因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志书或地方志类书是以图为主,并配有一定的说明文字而成书的。以后才逐步发展到以文字为主,配以一定的图表而成书。这里的“经”、“志”、“记”都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模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萧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中,“这些”一词指代怎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曲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强调神似;(2)强调写意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3)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2.中国戏曲舞台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确定,自由变化的,但也不排除偶尔使用布景,使用。 3.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民族艺术和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

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

县衙是明代县级政府的办公官署,可以说是一县的政治中心。县官、佐贰、首领等朝廷职官和六房书吏,按规定都要在县衙中居住和办公,大量的执事差役也在县衙中听候官吏差遣,县级政府的刑名、钱谷等日常政务主要是在县衙中完成的。此外县衙内外还有监狱、仓库、县学、宾馆、驿站、递运所等相关机构和设施。考察明代县衙的布局和结构,以及日常政务在其中的运行流程,对于我们理解明代县级地方政府的实际运作当是极有助益的。(注:关于明代县衙及其政务运转的研究,此前主要有柏桦的《明代州县衙署的建制与州县政治体制》(《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刘鹏九的《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李志荣的《元明清华北华中地方衙署建筑的个案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及美国学者Thomas G. Nimick的博士论文《晚明的县、县官与衙门》(The County, the Magistrate, and the Yamen in Late Ming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3)。以上成果对研究明代县衙的建筑格局和衙门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对明代县衙的具体规制和政务运作流程还缺乏深入细致的说明。) 一、明代县衙的规制 据学者的新近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地方官衙的建筑格局到明代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这就是明初太祖颁行了地方衙署建设应遵循的“范式”。这一规制与前朝的主要不同在于“府官居地及各吏舍皆置其中”。[1](P22) 洪武初王祎《义乌县兴造记》载:“今天子既正大统,务以礼制匡饬天下。乃颁法式,命凡郡县公廨,其前为听政之所如故,自长贰下逮吏胥,即其后及两傍列屋以居,同门以出入,其外则缭以周垣,使之廉贪相察,勤怠相规,政体于是而立焉。命下郡县,奉承唯谨。”[2](卷九) 这样的建筑格局反映了朱元璋惩前元之旧弊,力图整顿吏治的思想。《大明律·工律·营造·有司官吏不住公廨》规定,有司官吏必须居于官府公廨,不许杂处民间:“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杖八十。” 虽然明初颁布了地方衙署建设的规制,但明代县衙的建筑格局还要受历史遗留下来的衙署格局的影响。从文献记载来看,许多在明初新修或重修衙署的格局的确遵循了新的规制,但也有些地方限于经济条件或历史格局的影响,并不完全符合新的规制,比如在一些地方吏舍并未被纳入到县衙之中。总的来看,明代县衙根据所在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有的较为宏敞,有的则较为简陋,但大多数县衙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封闭性,四周以高墙与外界相隔;二是形制四方规整,中间有一条显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县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要建筑。中轴线大致可分为三段:仪门之前主要是礼仪性的建筑;仪门至二堂或三堂为县衙的核心区域,为知县审案、办公之所;二堂或三堂之后,为知县内宅。中轴线上的院落一般遵守对称的准则。中轴线两侧,则分布着佐贰官县丞、主簿和首领官典史的衙门和宅邸,以及吏廨、监狱、仓库等建筑。 以下试以隆庆《仪真县志》所载仪真县衙[3](国朝县治图) 为例,来说明明代县衙的具体构造。 县衙前有照壁一道,照壁后为牌坊,仪真县衙牌坊上有匾额题“忠廉坊”。牌坊以里为大门,大门两边的墙呈“八”字形,所谓“八字衙门”即由此而来。八字墙上可张贴告示、榜文,公布科举考试录取结果等,有的加上顶棚和栅栏,称“榜廊”或“榜棚”。牌坊以里,设有医学、阴阳学,右侧设有总铺(急递铺),以便于县衙公文的快速递送。牌坊正北为鼓楼或谯楼,为两层,是县衙中最高的建筑,便于报时和瞭望。鼓楼外墙左右,分别建有申明亭、旌善亭,或申明在左、旌善在右,或反之,无一定之规。嘉靖《太平县志》:“申明亭:在县治门外,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 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史工作 【发文字号】南府办[2012]41号 【发布部门】南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28 【实施日期】2012.02.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的通知 (南府办〔2012〕4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驻邕有关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南宁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南宁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

为全面、客观记载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为修志积累、保存资料,并通过对资料年报进行整理,及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地方志资料收集、整理、积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全面、客观、具体、准确地反映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宗旨 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为下一轮地方志编修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并通过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内容包括每一年度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情况。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适用于市、县(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南宁市志》各承编单位向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报送地方志年报资料。各县(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应参照本《制度》加强地方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积累。 三、组织实施 (一)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是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对资料年报的总体框架、资料提纲、体例规范、工作步骤、任务分工、质量标准、审查验收等提出要求,对全市各承报单位的资料年报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对各单位提供的年报资料进行审查验收。 (二)为保证地方志资料年报全面、客观、准确和及时,市直各单位、驻邕有关单位

探寻中华文化的瑰宝_小学作文

探寻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探寻中华文化的瑰宝,感谢您的阅读!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过许许多多令人啧啧称奇的智慧结晶,有通俗易懂的歇后语,还有举世无双的汉文字,更有博大精深的诗歌……在我看来,能称之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并不是奇妙多端的汉字,而是令人如醉如痴的诗歌。 我喜欢诗歌,我们六(5)班的同学们都喜欢诗歌。诗歌令我们陶醉:它的朗朗上口令我们陶醉;它的字字珠玑也令我们陶醉;它的高深莫测更令我们陶醉。但是,正因为它的含义深远,大多数人就只能迈进它的门槛,领略一下它的韵味,就无法再继续前行了。今天,天赐良机,杨老师要给我们上一堂关于古诗的教研课。同学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上课铃一响,就迅速找好了自己的位置,端端正正地坐好啦! 杨老师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她将本次的教研课设计出了重重关卡,令同学们眼前一亮,真是有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啊!大家精神立刻振奋了起来,都想像开班会那样直接“KO”杨老师提出的每一道难题,成为传说中的“独孤求败”。 杨老师首先给我们上了一道“开胃菜”—清炒组名。每个组都以最洪亮的声音,无比自豪的将自己那充满激情的组名和口号报了出来。它们那诗情画意般的称号,个个都蕴含着同学们智慧的结晶,也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然后,我们的古诗“三剑客”闪亮登场了,他们就是同学们公认的古诗小能手:聂臻、龚洲、冯心竹。他们带来了许多名扬中外的古诗赏析,令所有同学都迅速记住了它们。《将进酒》中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豪迈气概,让同学们记住了它;《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忧国情怀让同学们记住了它;《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勃勃雄心,让同学们记住了它……他们的赏析都十分到位,表演得非常成功。在最后的评比中,龚洲的《龟虽寿》惊险地获得第一名,其他俩位虽然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也只好退居二线。 当答题环节开始的时候,浓浓的火药味更是迅速地蔓延起来,每个人都是分秒必争、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假如答题机会被对手抢走了,同学们立刻锤胸顿足、唉声叹气起来;当好不容易抢到答题机会之后,心急火燎的我们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用最大的嗓门,不,几乎是咆哮着回答完问题。那一双双小手都像闪电般快速举起,说话时也快得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教室里几乎是“硝烟弥漫”,同学们那熊熊燃起的热情之火把整个课堂都烧了个“热火朝天”。 最后,伴随着龚洲所在一组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诗歌的旅行。在这次充满激情的诗歌赏析旅途中,我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拿到了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有了它的帮助,我们相信今后一定能更好地在诗海中遨游,去探寻中华文化的这个瑰宝。

!!!跋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刻本《两镇三关通志》

跋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刻本《两镇三关通志》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7-31 14:57:00 ] 作者:特木勒居蜜编辑:凌月仙仙 【内容提要】 本文在比较国会图书馆、天一阁和东洋文库本的基础上判定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刻本《两镇三关通志》是迄今所见存世最好的刻本。同时围绕和田清和司律义有关明代蒙古史研究的成就与缺憾,检讨《两镇三关通志》的史料价值。以明朝为正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是《两镇三关通志》文本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两镇三关通志》/尹耕/翁万达 一、国会图书馆所藏《两镇三关通志》 从1918年4月到1919年7月,美国农业部植物学专家施永高(Walter T. Swingle,或译“施永格”)在中国和日本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以下简称“国会”)搜购了大量典籍。在中国,他通过张元济等版本目录学专家的帮助,收集了413种地方志,其中包括2种省志、87种府志、324种县志。根据《国会图书馆馆员1919年年度报告》(Report of the Librarian of Congress and Report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the Library, 1919.以下简称《报告》)的描述,在上述400余种方志中,有很多种在当时“即使在中国都已经非常稀罕”,《两镇三关通志》(以下简称《通志》)就是其中之一。关于《通志》的价值和入藏“国会”的由来,《报告》说得很简略: 除了官修地方志,(施永高)还购买了大量的非官修地理著作,其中很多即使在中国都已经非常稀罕,佚名明朝官员纂修的《两镇三官通志》就是一例。该书是有关中国北方边界的记录,记载了迄至十六世纪上半叶的蒙古人和满洲人的入侵。也许是由于书中的反满倾向,此书没有被列入乾隆的帝国文献目录。①《报告》所谓“乾隆的帝国文献目录(Ch'ien Lung's imperial catalogue)”,应该是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该书没有收录《通志》的原因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原因绝非所谓“反满倾向”(anti- Manchu tendencies)。《通志》是产生于16世纪中期明朝西北边镇的地方志,所反映的是长城中部沿线地方的历史沿革,其重点是明朝开国迄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的明朝西北长城沿线的明蒙关系。《通志》虽然片言只语提及北宋末年金朝军队对北方边镇的占领,却完全没有涉及,也不可能涉及远在辽东边外,迟至17世纪初才崛起的满洲。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讲,《通志》都不会出现什么“反满倾向”,对于上引《报告》的后一段话,我们不必过于认真,但是《报告》的前一句话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诚如《报告》所说,在施永高搜购的大量方志中,《通志》的确是一种非常珍稀的中国地方志。近来的共同研究使我们对“国会”所藏《通志》数量上的稀有程度和精良的版本质量有了新的更多的认知。 早在20世纪30年代,王重民先生为国会善本书撰写提要,他最早研究了“国会”所藏《通志》,现征引他的描述如下: 《两镇三关通考》,残,存十三卷,八册,(国会)。明嘉靖刻本[十行二十一字(23* 16.2)]。按千顷堂书目卷八载是书作二十三卷,后来殊少著录,日本东洋文库亦有残本,缺卷十四至十八,比此书犹多五卷。考卷内叙事至嘉靖二十八年五月,当即纂于是年。《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