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下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第五,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四,学校即社会

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身身心发展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段。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2、环境

3、个体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

学样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让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义务教育:

概念——是指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强制性,又称义务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动作了“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是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工作的体制”等到一系列制度。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中学课程

课程的作用:

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学科中心课程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金蒂斯·布厄迪(批判理论)

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

目标

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

高年级课程目标

6.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课程计划:

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指导性文件。

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材:

作用——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都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课程开发

概念——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期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课程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的要求,受一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则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

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

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话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状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三章中学教学

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相配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以主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1、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学生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2、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3、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应该包括课程标准推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的教学笔记中以便于工作上课时参考使用。

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8.量力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贯彻的要求:

1.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和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涵义——启发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

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巩固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

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

涵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提出的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

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进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个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

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量力性原则:

涵义——又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贯彻量力性原则的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

难度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参观法

6.练习法

7.自觉指导法

8.实验法

9.实习法10.以情

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11.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点——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区分“注入式”教学与讲授法——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讲授法的要求——1.讲授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有上提高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语速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

谈话法:

也要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供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优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区分“启发式”教学与谈话法——1.谈话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简单机械地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优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谈空说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被我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参观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自学指导法:

都是指导学生通过自觉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自学指导法的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自觉的方法3.加强评价和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自学心得

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基本依据: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而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的是全班同学,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主题:

1.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并重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3.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

4.一般能力

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课程形式的发展,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1.有效地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结合2.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3.强化隐性课程对显示课程的积极作用课程内容更新上应注意两点——1.协调好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的关系2.协调好内容要求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工作也难以进行下去;如要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参与

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以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信息加工观点)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

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风)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

6.动机的强度。除了上述因素外,个

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定势——即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解决相似或相、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应,从而能提高反应和解题的速度。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3.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的关系,动机强弃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学习动机的理论:

行为强化理论——巴浦洛夫、斯金纳

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达到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高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人因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

成就动机理论——个体成就动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高成就动机者有追求成功的倾向,往往选择有50%成功机率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往往会选择最简单或最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行为结果的归因

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3、有助于从特定的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习得性无助:一个总是把失几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的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学习迁移对新知识、新技能原学习作用: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如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对学习起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一、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二、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认知策略是,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试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迷箱实验

强化——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惩罚——当有机体做了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意义学习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知识观——1、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处处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特点: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适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主导地位。

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速度日趋成熟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到的应用能力上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中学生应当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培养中学生对立正确的人生观

3、锻炼身体,形成健康的体魄

4、培养中学生的幽默感

5、培养中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1、教会学生开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

气质:

认知风格——1、场独立型-场依存型2、冲动型-深思型3、同时-继时型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综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理论特点——1、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腔期:从出生至12-18个月左右2、肛门期:大约从12-18个月至

3岁左右3、性器期:大约从3岁至5岁4、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5、生殖期:大约从12

岁至成年。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8个月-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3-6、7岁是学前期限,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7-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18-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5-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繁殖感受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2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

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1、加强教育,理解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2、更新观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

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式。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惦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2.人际交往问题3.学业发展问题)二、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2.恐惧症3.焦虑症4.强迫症5.网络成瘾)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的途径:

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心理辅导内容: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强化法2、系统脱敏法3、认知疗法4、来访者中心疗法5、理发-情绪

第七章中学德育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其中,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道德意志是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

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否一致: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开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除上述所

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

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德育: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丢弃。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生命教育:

含义: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的意义: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教育的基本要求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所有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六条途径来开展: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

3、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

4、老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

5、家庭、社会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总之,在探索生命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各条途径的作用,有机整合生命教育资源,构建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四个教育支点在内的综合教育体系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1、生命教育2生活教育3、生存教育4、安全教育5、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中学德育过程概念: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工作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式,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到方面和谐发展。

中学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导向性原则:

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

含义——是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

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含义——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教育的一致必与连续性原则:

含义——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本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中学德育的途径:

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

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作工作

中学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应注意几点——1.要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2.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3.要做好引导总结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班集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集体与班级一字之差,却具有不同的意义。简单来说,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班集体的形式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

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

论和良好的班风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

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课堂情境结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规划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划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学生的因素——1.适应不良2.厌烦3.挫折与紧张4.寻求注意与地位5.过度活动6.性别差异;教师的因素——1.要求不当2.滥用惩罚手段3.都是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环境的因素——1.家庭因素2.大众媒体3.课堂内部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

学秩序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6.协调同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

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活动是对表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

的广阔天地3.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4.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

班级课外活动内容:班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其他班级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854294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必考14个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必考14 个知识点 学习是一种习惯,更应成为一种积累。提前备考,下半年教资笔 试才能得高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资格证笔试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资格证笔试知识点 NO.1 教育教学观 ( 一) 素质教育观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二) 新课改的教学观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N0.2教师观 (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

发展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 二) 教师行为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NO.3 学生观 ( 一) 学生是发展的人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 三)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初中数学口诀)

编号考点摘录答案要点 1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4) (动手课教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手段 2 确定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3) (单元课标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具体数学知识点 3 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4) (心理内涵现状)学科内涵、社会发展现状、学生心理特征 4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3) (吉普车展) 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5 “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哪些问题(3) (是什么,为什么,得什么) 6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5) (双内教学评技术) 课程内涵、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技术与数学课程 7 数学课程核心概念(10) (星空感应符合分算模拟) 8 初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4) 四基 (智能验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活动经验 9 初中数学课程学段目标(4) (智能思考问情)(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10 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关系(3) (总学四过结)总体学段目标、总目标四方面、过程与结果目标 11 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4) (数形统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2 综合与实践——设置必要性(3) (定义+学生能力+学科联系) 综合与实践——教学特点(5) (综合实践放生自主) 综合、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综合与实践——新课标教学要求(8) (暑假用心刻度河流心域反思问法) 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3) (合作实施发现问题+报告论文总结+探讨关联应用意识)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4) (合作探究抽象问题) 综合与实践——课程本质及要求(2) (解决问题活动+独思自探+合流)(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尊重自主) 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要点(3) (综合探索实践) (突出实践、强调综合、以探索为主线) 综合与实践——课程作用主动、个性、学习方式、探究、情感价值、能力、创新、经验 13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建议(6) (施主标地基验情态) 14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4) 预设生成、全体个体、合情演绎、现代技术与手段多样 15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要点(6) 见后 16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形式(8) (口述成长两课三后) 17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实施建议(7) 见后 18 教学原则(4) (抽烟公论)抽象具体、严谨量力、理论实际、巩固发展 19 数学教学过程(5) (北外教学评上985)备课、上课、课外、成绩考核、教学评价 20 五段教学法(5) 引入、讲解、联系、总结、应用 21 数学教学方法定义加后 22 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5) (自发讲论坛)自学辅助、发现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23 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需要考虑什么(5) (课目+学生+教学内件法) 24 概念间的逻辑关系(2) (相容:全同\交叉\从属;不相容:对立\矛盾) 25 概念下定义的常见方式(4) (公鼠秒揭)公理性、属加种差、描述性、揭示外延 26 概念教学基本要求(3) (内涵表达+运用+关系分类体系) 27 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4) (引确固用) 引入、明确、巩固、运用 28 命题教学的基本要求(3) (理解运用系统) 29 命题教学的一般过程(5) (引证明雇佣) 1.引入 2.证明 3.明确 4.巩固 5.应用 30 命题教学的策略(5) (被提问生过情) 31 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教学规律)(5) 间直、技能能力、技能与数学观、认知与非认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2 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3) (可行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33 数学学习概述及特点见后 34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内因(2) 非认知因素+认知因素 35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外因见后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精品word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 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 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 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 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 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归纳

实用标准文档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归纳.txt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本文由夢落幽渘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师职业道德 1 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 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职业道德:2 职业道德:是指在执业围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该遵循的特定规。职业道德的特征:3 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教师职业道德的涵: 4 教师职业道德的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从总体上说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的等因素构成的。 5 教师职业道德特征: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性、严格的标准性。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 6 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 7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教育劳动始终,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P7)- 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P10) 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P15) 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22)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P24)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26)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1)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P40) 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观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教育观的核心)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观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终生的。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4.素质教育观产生 20C 80-90年代末提出。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5.素质教育观发展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6.29,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标志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6.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初中:人的自我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教师资格证考点重点整理

1、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著名思想家。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1、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15、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一、职业理念 ㈠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㈡学生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1. 永恒性。(人在教育就在) 2. 历史性。(古今不同) 3. 相对独立性。 a. 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b. 不平衡性(可超前、可滞后) 三、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论:生物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2. 心理起源论: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孟禄 3. 劳动起源论: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1. 公平、无阶级性。 2. 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1.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 2.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征: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3. 私学兴起:春秋时期,特征:自由。 ?封建社会:1. 战国:私学繁荣。 2. 隋唐:科举制兴起。 3.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近代社会: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 3. 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20世纪之后教育的新特点。(口诀:全民多献身) 1.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1. 《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教学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 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a.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b.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c. 学校即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