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浙教版(

第一章

第1节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

1、观察形状、颜色

2、晶体的溶解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3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

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

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

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质

重点难点:酸的性质

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

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

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

一、什么是酸

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

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通式:酸=H++酸根阴离子

思考:NaHSO4=Na++H++SO42-NaHSO4是不是一种酸

二、酸碱指示剂

强调:在实验室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简单而快速地知道哪一种溶液是酸性的呢

――使用酸碱指示剂

看课本第7页,了解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

演示:分别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液测试水、酸果汁、白醋、盐酸。将显示的颜色填入课本第7页的表中。

结论: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剂溶液是否显酸性

三、酸有哪些性质

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酸+碱→盐+水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2、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

――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思考:上述演示2中,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那么产生的气体是否是盐酸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探究实验)

`

学生: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酸+金属→盐+氢气

演示:1、把鸡蛋壳投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现象

――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

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要求写出以上两个反应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酸+盐→新酸+新盐

*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

小结: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练习:课后练习第1题

反思:在讲解胃舒平的时候,可以再延伸讲解其他治疗胃酸的药剂如有些药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另外在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并非是溶液变成蓝色而是绿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给与适当的解释。

第2课时

演示:稀硫酸酸性的实验分别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反应

]

学生:观察现象,并结合盐酸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老师:对照课本第11页的图,向学生介绍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酸的个性

过渡:盐酸和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共性,是因为它们都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同的酸由于酸根离子不同,也显示出各自的个性。

㈠盐酸的个性

演示:打开浓盐酸的瓶盖,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并用手扇动,闻一下气味――瓶口出现白雾,为盐酸小液滴;并有刺激性气味

`

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演示:往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观察

结论: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HCl+AgNO3=AgCl↓+HNO3

*Cl-的检验:用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检验,能产生白色沉淀

㈡硫酸的个性

演示: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感受烧杯的外壁,并注意观察实验操作细节

结论: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溶解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

演示: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杆和滤纸上,过会儿观察变化

~

――火柴杆和滤纸上涂有硫酸部分都变成了黑色

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使木村、纸张脱水碳化

介绍:浓硫酸还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用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总结:酸的个性

作业:①课后练习②作业本

反思: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区别脱水性和吸水性。这是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第3课时

一、自制指示剂

实验原理: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

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用自制的指示剂演示实验。

/

二、作业讲评,知识点复习、巩固

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4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

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

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火腿,面包,小麦,奶油,油炸豆腐

常见食物的碱性:

萝卜,苹果,洋葱,萝卜干,大豆,香蕉,草莓,蛋白,菠菜,海带;

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

一、碱有哪些性质

演示: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

试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结论: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呈一定的颜色: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结合多种可溶性碱的电离产物进行判断

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1、在反应中使用酸碱指示剂

2、反应所得溶液进行蒸发,观察蒸发皿中留有的固体

结论: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

实质

H++OH-=H2O

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胃酸过多等

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

――使用指示剂

演示: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

: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SO2+2NaOH=Na2SO3+H2O

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SiO2+2NaOH=Na2SiO3+H2O

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

.

CO2+2NaOH=Na2CO3+H2O

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CuCl2+2NaOH=2NaCl+Cu(OH)2↓――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FeCl3+3 NaOH=3NaCl+Fe(OH)3↓――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总结:氢氧化钠的几条化学性质

作业:作业本-1

[

第2课时

归纳:碱具有的共性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注意:⑴只有可溶性碱才能满足以上四条性质,难溶性碱只能满足第2条

~

⑵第4条参加反应的盐只能是可溶性盐

练习:以Ba(OH)2为例,分别写出它与CO2、HCl、H2SO4和CuCl2、FeCl3的反应

二、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演示:在表面皿上放一块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几分钟后再观察其表面,有何现象

――表面变潮湿

演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实验

――溶解时会放热

*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演示:把一小撮兔毛放入盛有烧碱溶液的试管中,加热煮沸后观察现象

――兔毛溶解

2、氢氧化钙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

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变化)》

――应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观察到变化

演示:在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何变化

――产生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

思考:有人用石灰乳刷墙,并在室内烧一个炭盆,开始墙面变得潮湿,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硬又白了。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练习:第21页,练习与活动

反思:各种碱的应用归纳后要加以强调。

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3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

2、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的方法

3、从元素分析角度了解某些无机盐(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盐的溶解性

药品器材: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

课堂引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氯化钠和水

通过蒸发结晶出晶体,也就是食盐晶体。

一、什么是盐

出示图片,几种常见的晶体(注意:有的晶体不是盐,有的晶体是盐),

并强调盐并不仅仅是食盐。

绿柱石橄榄石锆石

二、几种盐的性质

1、碳酸钠Na2CO3

△俗名:纯碱或苏打

△晶体暴露在空气中易风化,而失去结晶水

△演示: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发现什么现象

△碳酸盐的检验:加盐酸后能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练习:写出碳酸钾、碳酸钡、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介绍侯氏制碱法

2、碳酸钙CaCO3

<

△几种常见的形式

汉白玉大理石石灰石蛋壳贝壳

△性质

写出二氧化碳、碳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寻找两者相同之处。

3、食盐NaCl

△食盐的来源:井水制盐、海水晒盐

△用途:制生理盐水(%)杀菌化工上制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

;

△性质――演示: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并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作业:作业本(一)

第2课时

三、盐的制取

演示:在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产生白色沉淀

讨论:结合上述的实验,以及酸和碱的通性,能否推断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⑴酸+盐→新盐+新盐

⑵碱+盐→新碱+新盐

⑶盐+盐→新盐+新盐

练习:根据上述三个反应规律,请同学们分别写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以这三个化学方程式为例,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复分解反应――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份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强调:不是任何的化合物混合在一起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除了要遵循上述的反应规律外,还需要考虑产物的特点。

·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产物须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强调:对于气体或水能否生成可按反应规律来判断,产物是否为沉淀则须根据溶解性表来判断了。

溶解性口诀介绍:钾钠钡铵四碱溶

钾钠铵硝盐全溶

盐酸盐,除银盐

硫酸盐,除钡盐

碳酸盐,唯有钾钠铵可溶。

练习:给出几种物质,判断它们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思考:根据酸的共性和碱的共性,以及盐的有关性质,小结能够获得盐的途径有多少比一比,谁想的多!

四、盐与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

介绍:什么是化肥以及化肥有哪些类型

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

读图:课本第24页图1-30,连线题

1、氮肥(铵盐为主,还包括硝酸盐和尿素)

作用: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制取:酸与氨气反应制得

举例说明氨与硫酸氨与碳酸等

铵盐的性质:

演示:铵盐与碱溶液反应

结论:铵盐与碱(强碱),都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放出,此法用于铵盐的检验。

思考练习:课本25页

2、磷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要系发达,增强吸收养份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满等。

代表物:过磷酸钙(混合物)

3、钾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

代表物: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成份K2CO3)

使用注意: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所以需要施一些农家肥料(有机肥)小结:盐与铵盐

课堂练习:课本第27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第3课时

学生实验:碱和盐的性质

教学目标:1、把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指导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探究

2、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的盐的一些性质

3、学习含SO42-或含Cl-化合物的检验方法

4、巩固试管和滴管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根据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设计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探究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

注意: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操作、现象和结论)

二、认识盐的一些性质

1、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______。再往这3支试管里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后观察现象__________。

2、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观察其现象_________。

三、讨论

1、检验一种溶液是否呈碱性,可以用哪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

2、我们知道可以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稀硫酸,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稀盐酸,为什么在本实验中,还可用这两种溶液分别检验含SO42-或含Cl-化合物

反思:在练习中经常用到检验含SO42-或含Cl-化合物,所以在这节课中要给与反复的强调和练习。另外还可以加深,如H2SO4或HCl如何检验的练习。

第4节:作业讲评(作业本、讲义)

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哪些物质是金属。

2、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3、了解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4、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

5、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

6、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7、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重点:了解置换反应,了解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置换反应的特点,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药品器材:

教学过程:

一、哪些物质是金属

1、}

2、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除汞外,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请举出几种常

见金属的实例。――金、银、铜、铁等。

思考:你知道金属汞的中文名称上为什么没有金字旁,而却是个水字底

3、读图。

在课本P28部分金属图中,你知道其名称的有哪些,你曾用过金属制品的金属有哪些

4、金属的用途很广,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工具、以及医疗设备都

离不开金属。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金属讨论后交流。

二、探究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1、金属的用途非常广泛,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用途。

而金属的用途是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为了研究金属的性质,推测某些金属的用途,或根据应用的需要去寻找具有某种特性的金属,我们能否初步建立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2、根据常见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推测:

有金属光泽―――可以做装饰品

比较硬―――可以做钻头、机器等。

有延展性―――拉铁丝、打锄头、做铝箔等

有导电性―――铝丝、铜丝等做导线。

导热性―――铁锅、铝茶壶等

铁磁性―――永久磁铁等。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具有一定的熔

点和沸点等特点。

3、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或调查来分析金属的物理性质,证实它们有哪些用途。

(1)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

例如:纯铁是一种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为χ103千克/米3,熔点为1535℃。

有良好的延展性,有导电性、导热性、铁磁性。纯铁较软,含有杂质时较硬。

(2)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用途。―――

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作导线、电缆;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作一些导热器皿,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拉成铜丝等,

(3)分析常见金属的用途与它们具有的物理性质间的关系。

主要物理性质用途

金属名称

铜易导电做电线

铁硬度好)

做机械

铝韧性好、导热性好做铝锅

5、把你的探究结果与同学交流,看谁获得了更丰富的证据和更准确的结论。

师讲述:有些金属的用途不是直接由某一性质决定的,如合金的性质。(如保险丝的材料需要熔点低、电阻率大的特点。所以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做成的,铅、锑两种金属熔点都低,纯金属的电阻率低,而铅、锑合金却提高了电阻率,符合了保险丝的要求。

小结:

反思:在作业本中出现一题要区分延展性和可锻性的题目,在上课中要注意讲解两者的区别。/

第2课时:

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思考:我们已学过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铁会生锈、锌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这些都是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

实验1、

1、将一根镁带、一根铜丝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银白

色镁带很快燃烧起来,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红色铜丝不会燃烧,但表面变成黑色)

2、将不燃烧的铜丝插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溶液变成篮绿色)。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Mg+O22MgO 2Cu+ O2 2 CuO

CuO +2HCl == CuCl2 + H2O

结论:有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如镁;有些金属能在纯氧中燃烧,如铁;有些虽不能燃烧,但也会反应,生成氧化物,如铜、铁、铝等分别能生成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膜。

②金属跟酸的反应

实验2、将铝片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____________。

^

(铝片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

思考1:铝制容器在实用时应注意些什么―――铝制容器在使用时应注意,不可盛酸性或碱性物质,否则容器会被腐蚀。

思考2、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被酸腐蚀

实验3、

1、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镁条、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却没气泡产生)。

2、产生气体的试管口点燃,会发生爆鸣声,说明产生的是氢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2HCl==MgCl2+H2↑Zn+ 2HCl==ZnCl2+ H2↑

3、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镁

条、锌粒表面产生气泡。铜片没有气体产生)。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H2SO4==MgSO4+H2↑Zn+ 2H2SO4==ZnSO4+ H2↑

结论:铝、镁、铁、锌等金属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等却不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实验4、

1、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洁净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2、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进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

______________(铜丝表面没变化)。说明铜与硫酸亚铁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

在盛有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的试管中,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物质生成,而浸入硫酸锌溶液中的铜丝却没有发生变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思考:上述反应与前面学过的化合、分解、复分解反应有什么不同

④置换反应

1、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

应。

2、通式:A+BC=AC+B 或A+BC=BA+C

3、金属跟酸、金属跟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思考: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这是不是置换反应为什么

}

思考: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比较铜、银、锌的活动性大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小结:

第3课时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1、知识回顾: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②金属跟酸的反应;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从上述反应中知道,不同的金属它们的活动性________(不一样)。

2、实验讨论:设计实验比较镁、锌、铜的活动性,并从大到小列出镁、锌、铜的活动性顺序。如果把氢也列入其中,应如何排列

(1)试剂的选择:镁、锌、铜三种金属和稀盐酸。

(2)…

(3)实验:将镁、锌、铜三种金属分别放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可

观察到:____________(铜表面无气泡产生,镁和锌表面产生气泡,但镁产生的气泡的速度比锌要快)。

(3)结论:镁、锌、铜(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

经过许多实验,人们总结出一些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4、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规律:

①)

②金属跟酸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

置换出来。

③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

把另一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有什么意义―――见P33图1-38用铜、银、金等不活泼金属制造的钱币。

思考:1、能否用锡壶盛装酸性物质

2、用铁制的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硫酸铜)为什么

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知识回顾:电子、原子、离子的符号及概念。

实验:把金属锌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银白色的金属锌表面镀上了一层紫红色的铜)。

思考:为什么铜离子会从溶液中析出变成金属铜,而金属锌则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

师分析:在上述的化学反应中,金属锌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而铜离子从金属锌表面得到了电子变成了金属铜,上述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电子转移的过程。

2e

Zn + CuSO4 == ZnSO4 + Cu

说明:金属锌失电子的能力比铜强,锌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或者说铜离子得电子得能力比锌离子强,反应就发生了。

H2 + CuO Cu + H2O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如氢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如氧化铜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

氧化剂:失去氧的物质,如CuO。

还原剂:得到氧的物质,如H2。

结论:在反应物之间电子发生转移的反应,又称为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点燃:

0 0 +1—1

2Na + Cl2 == 2NaCl

还原剂氧化剂产物

电子——化合价——过程——物质——产物

失去——升高——被氧化——还原剂——氧化产物

得到——降低——被还原——氧化剂——还原产物

小结:

练习:

1、下列各组金属中,按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是()

A、Na、Fe、Mg

B、K、Cu、Fe

C、Al、Zn、Hg

D、Ca、Ag、Zn

2、下列物质中能够由金属和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A、CuCl2

B、AgCl

C、FeCl2

D、FeCl3

3、有X、Y、Z三种金属,将X、Y、Z分别浸入稀硫酸中,Z溶解,X和Y不溶解;将X 浸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由Y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Y、X 、Z、X 、X、Y 、X、Z

4、已知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金属,甲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而腐蚀,乙在空气中加热后仍保持金属光泽,丙需保存在煤油中,以防止氧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关系为——()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5、X、Y两金属都能跟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置换出银;X跟稀硫酸不反应,Y跟稀硫酸起反应生成氢气,由此判断X、Y两金属可能依次是()

A.铜、锌

B.铁、锌

C.铜、汞

D.铁、汞

6、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反思:在教学金属活动性时,可渗透要辨别3种金属活动性,可选用活动性中间选用盐溶液,两侧的选用金属单质,或者相反。

第5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1课时)

教学目标:1、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2、知道一些简单有机物的性质

3、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

4、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循环

重点难点:会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了解对生命活动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药品器材:酒精灯、指甲、镊子、头发

教学过程:

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很多种,其中绝大多数的是有机物,如甲烷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有机物的主要成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一、一些简单的有机物

介绍:自然界本来都是无机物,根据原始大气的模拟实验显示,这些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这就为地球上生命体的诞生提供了一种依据。

什么是有机物――一类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外。

[

1、甲烷CH4

自然界中的甲烷存在于沼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中,

火星的大气层也发现有很多的甲烷。

演示:甲烷的可燃性

点燃甲烷气体,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的发生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同时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甲烷具有可燃性(结合甲烷的用途)

(可要求学生根据反应的现象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点燃之前,必须进行纯度的检验

2、丁烷C4H10

性质――易被液化(思考:打火机中的燃料是丁烷,它是如何生产的使用的)具有可燃性(试写出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乙炔C2H2

!

性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产生3000度以上的高温(试写出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用途――可以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结合性质说明)

小结:根据三种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可以推断有机物普遍具有可燃性。

另外,许多常温下是液态的有机物也是很好的溶剂。(见课本图1-44)

介绍:生活中的小常识(妙手去污)

二、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人体中重要有机物的介绍:

1、糖类: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来源,合成人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原料。

常见的糖类有葡萄糖(单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2、蛋白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演示:燃烧指甲、头发和棉花纤维,观察现象的发生,有何区别

――-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臭味!

3、脂肪:摄入的脂肪,一部分通过氧化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以贮存能量的形式存在于体内(皮下脂肪)。

意义:人摄入的有机物,经过消化、贮存、转化、消耗等过程不断地变化,实现各种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移。――对人体的意义

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不断地变化和相互转化。――结合上一册课本中介绍到的氮、碳、氧的循环。

@

课堂练习:课本38页1-3题

作业:作业本

,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3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

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

药品器材:无水硫酸铜、碳酸钠溶液、食盐、冰醋酸、试管、酒精灯、色拉油、滴管、高锰酸钾、烧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

引入: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

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氧

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

小结: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

第2课时

*探究: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

1、提出问题: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

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2

未知物质的特性

1234"

5

67

状态}

颜色[

3、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水溶性之处,还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加热后是否熔化加热是否变色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方法

小结: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是什么

――是否含碳元素(组成上的区别);

大多数有机物易燃,固体发热会变黑,难溶于水(实验现象中的区别)

二、常见的物质

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略,如上图)

三、区别金属与非金属

观察:如图2-7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思考有何不同并填于表格中。

小结: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

△小结:⑴金属能导电、导热,但能导电、导热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

⑵在常温下非金属一般呈固态或气态,但溴呈液态;金属一般呈固态,但汞呈液态。

~

△思考⑶银的导电性能要优于铜、铝,但实际应用中,为什么导电设备通常用铜、铝,而很少用银解析:银的价格昂贵。

⑷讨论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

解析:利用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特别是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判别。如利用这种金属是否能导电,是否能导热,是否具有延展性等性质来确定。

三、金属的用途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 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九年级上科学(浙教版)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九上科学期中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Na:23 Fe:56 Ag:108 N:14 S:32 Cu:64 Mg:24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我们每天都要喝水,都要用水,纯净的水是一种( A ) A 、氧化物B、非金属C、元素D、混合物 2、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D ) A.水银Ag B.纯碱NaHCO3C.胆矾 CuSO4D.烧碱NaOH 3、下列生活用品中,哪个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 ) A、铁锅 B、塑料盆 C、玻璃杯 D、砖块 4、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下面是他们研究烯烃 反应的示意图: 该反应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 D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市面上出售一种装有太阳能电扇的帽子(如图所示)。在阳光的照射下,小电扇快速转动,能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 丝凉意。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A ) A.太阳能→电能→机械能 B.太阳能→机械能→电能 C.电能→太阳能→机械能 D.机械能→太阳能→电能 6、x、y、z三种金属中,只有z能和稀硫酸反应,当把y放入x的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则x、y、z三种金属 的活动性顺序为( C ) A.x>z>y B.y>x>z C.z>y>x D.y>z>x 7、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增加的是(B) A.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B. 锌和硫酸铜溶液 C. 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D. 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8、关于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小 C、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9、将混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铁粉,放入盛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有部分铁剩余,过滤,滤液中含有溶质的是 ( B ) A、只有FeSO4 B、有CuSO4和FeSO4 C、有H2SO4和FeSO4 D、有H2SO4 10、在下图所示的实例中,其中没有做功的是() 11、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为:①NaOH、②CuSO4、③MgCl2、④Na2SO4,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而要将它们一一检验出 来的正确顺序是(C ) A、③①②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12、下列化学知识运用错误的是( B ) A、施加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钠溶液清除餐具上的油污 C、用活性炭可除去冰箱异味 D、被雨淋湿的自行车应立即擦干以防生锈 13、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Na+、Ba2+ 、Cl-、SO42- 、CO32-。现取200ml溶液 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得沉淀质量为2.33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对混合物的水溶液说法正确的是(B ), A、一定含SO42-和Na+,一定不含Ba2+和CO32-,可能含Cl- B、一定含CO32-和SO42-,一定不含Ba2+和Na+,可能含Cl- C、一定含CO32- 、SO42-和Na+,一定不含Ba2+,可能含Cl-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1《能量及其形式》优秀教案

《能量及其形式》优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太阳能、核能等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各种形式。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设计实验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难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教学过程: 活动1:新课导入 是什么使下图的物体动起来 ) 1.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动起来。 2.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3.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 4.风车叶片的转动时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 …… (

活动2:教师讲解 任何物体的工作都需要能量,那么什么是能量呢 能量简称“能”,指用作功的本领量度的物质及其运动的属性。 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者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活动3:玩“溜溜球”。 提问:溜溜球在我们手中时具有什么能为什么 生:重力势能,因为溜溜球被举高了。 进一步提问:我们投放溜溜球时,溜溜球又具有什么能 ! 生: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提出问题:生产生活离不开能量,那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利用的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呢 活动4: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利用 比一比:哪组知道的能量形式最多 (分组讨论,记录下来哦!)实物投影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并作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常用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板书在黑板上:电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机械能…… 讨论: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的 (1)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电能的 ^ (学生列举利用电能的方法,即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用电器工作。)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电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电能→化学能…… (2)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化学能的 学生列举利用化学能的方法,如:汽车利用汽油行驶;利用天然气加热;利用干电池给手电供电……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化学能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物理化学 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新物质的产生 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 沸点;晶体的熔点 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酸碱性;可燃性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寻找未知物质、建立物质变化模型等。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一、一些物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 H+;产生的阴离子叫这种酸的酸根离子。 二、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三、酸碱指示剂 1) 定义: 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作酸碱指示剂. 2)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3) 作用:可以定性地测量溶液的酸碱性. 4)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 碱性溶液(PH>7) 石蕊试液(紫色)红色蓝色 酚酞试液(无色)无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3 3 4 3 4 4 结论:①pH 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酸碱指示剂则只能指示溶液是否显酸性。 ②酸能使指示剂变色,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四、酸的共性(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酸+碱= 盐+水 ⑤酸+盐 =新盐+新酸 五、CO 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Ca(OH)2 + CO 2 = CaCO 3 ↓ + H 2O 六、SO 42-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钡(Ba(NO 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硫酸钡(BaSO 4),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l -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银 AgNO 3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氯化银 AgCl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检验 Cl -和 SO 2-时,要加几滴稀硝酸,目的是除去 CO 2—等杂质离子的干扰。因为CO 2—与 AgNO 3 或 BaCl 2 溶液接触时,也有白色沉淀 Ag 2CO 3、BaCO 3 生成,但这些沉淀都溶于稀硝酸。 七、溶液有可能同时存在 Cl -和 SO 2-时,应该先检验 SO 2-,而且用 Ba (NO 3)2 溶液和 稀硝酸代替 BaCl 2 溶液和盐酸作试剂。且需将 BaSO 4 沉淀滤去,再往滤液中加AgNO 3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 Cl -。 因为硫酸银微溶于水,如果溶液中 SO 42-浓度较大, 先检验 Cl -,加入 AgNO 3 溶液时,会生成 Ag 2SO 4(微溶)沉淀,而干扰 Cl -的检验。 八、盐酸(氯化氢溶液) ①重要的物理性质:a. 纯净盐酸是无色液体(工业盐酸由于混有 Fe 3+而呈黄色), 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b. 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 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的小液滴)。 九、硫酸 H 2SO 4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粘稠液体、不易挥发。 ②稀 H 2SO 4 有类似稀 HCl 的化学性质。 ③浓 H 2SO 4 的特性 a . 吸水性:可吸收气体含有的水分。常用作不与它反应气体的干燥剂,如 CO 2 等 b . 脱水性: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 2:1 的比例从上述化合物中夺取出来,使之发生碳化现象。 c . 氧化性:浓 H 2SO 4 的氧化性很强,它与金属起反应时,一般生成水。 d . 浓 H 2SO 4 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实验操作: 把浓 H 2SO 4 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进浓 H 2SO 4 里(危险!)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

专题 电能 电功 一、定义:电流可以做功,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 二、物理意义: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计算公式: 1.定义式:W=UIt 即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2.导出公式:W=I 2 Rt ,W=t R U 2 (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四、电功单位: 1.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2.通用单位:千瓦时,符号kW ?h ,俗称度,且有1kW ?h=1度= 3.6×106 J 五、电功的测量 1.测量仪表:电能表(1户1表) 2.读数方法:电能表表盘上先后两次示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即电流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 例1 (天津市中考试题)电能表是测量________的仪表.1 kWh 的电能可供标有“220V 40W ”的灯泡正常工作________h . 精析 电能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仪表.考查能否灵活利用W =Pt 进行计算. 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以简化计算. 解 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题目给出:W =1kWh P =40W =0.04kW 时间:t = P W =kW 04.0kWh 1=25h 如果选用国际单位,则计算要麻烦得多. 答案 电功,25 电功率 一、电功率的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科学量 二、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电功叫做电功率 三、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t W 四、电功率的单位:1瓦=1焦/秒 五、 电功率计算公式:P=UI 电功率的推导公式: U= I P I=U P 对于纯电阻电器(只有电阻在做功): P=UI P=I 2 R (已知I 和R 求P) (已知U 和I 求P) P=R U 2 (已知U 和R 求P)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测试-第一章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满分为18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共6页,有4大题,39小题。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班级、姓名、学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 4.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0-16 CI-35.5 N-14 Ca-40 H-1 Zn-65 Mg-24 Na-23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1-10每小题3分,11-20每小题4分,共7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 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古代“山顶洞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采集野果 B 、钻木取火C、狩猎捕鱼D、缝制衣服 2、下表列出了部分食物的pH,其中显碱性的是▲ A、古代湿法炼铜:Fe+CuSO== FeSO4+Cu B 金属去锈:Fe2Q+6HCI== 2FeCl 3+3H2O C用氢氧化钠除去大气中的二氧化硫:2NaOH+SO=NaSQ+HO D 实验室制取氢气:Zn+ H2SQ== ZnS04+ H 2 f 5、自来水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氯气与水反应如下:Cl 2+H>0=HCI+HCI0 , 市场上有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蒸馏水)出售。你能用来鉴别 纯净水真伪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氯化钡溶液 6、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 A、盐酸和硝酸银 B、硫酸和硝酸钡 C、盐酸和氯化钡 D、铁和稀盐酸 7、下列气体在收集时不能用氢氧化钠做干燥剂的是▲ A、氢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8、下列各组物质中,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化学式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苛性钠、氢氧化钠、NaOH B、盐酸、氯化氢水溶液、HCI C 烧碱、碳酸钠、Na2CO D 、食盐、氯化钠、NaCI 9、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且质量增加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 D、碳酸钠晶体 10、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 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 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7教案

(一)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电饭煲、电热壶等),生活中的部分家电在使用中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新课教学 1、电流的热效应 提问:电热器的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你还能再举其它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电器吗?电热水器、电热毯、电烘箱、热的快、电取暖器等等… 电热器:用来加热的设备。主要元件是发热体,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体上制成的。、 2、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学生讨论:热效应的利与弊。 优点:无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 缺点:①在家庭电路中,由于长期的电流热效应,导线外的绝缘层会加速老化,甚至会烧毁绝缘层而引发火灾; ②同时,由于电流热效应,会影响家电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防止措施:加装散热系统(如散热电扇)或为了更好散热而特别设计的结构(散热窗)。(学生讨论举例) 3、电热的计算 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想:可结合生活经验,并说明简单的理由 (3)设计实验:出示实验装置,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和如何利用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 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①控制t、I相同,研究电阻与热效应的关系 ②控制t、R相同,研究电流与热效应的关系 ③控制I、R相同,研究时间与热效应的关系 (4)进行实验:略 (5)获得结论:当电流相等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当电阻相等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通电的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109第一、二题。 2、作业本第7节第一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39 个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40 个

九年级科学上册 3.2 机械能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2节机械能》 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能的单位是焦耳。 2、知道什么是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哪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及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及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材料准备 斜槽,不同质量的铁球,木块;一把刻度尺,外形相同的一个铁球和一个木球,一个装有细沙的金属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2、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在描述物体的状态时,我们说物体或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似乎比静止的物体有“优势”,我们来分析一下。流动的水会使浮于其上的竹排变得运动,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运动速度很快,能将靶面击穿,运动的物体到底有什么“优势”? 这些运动的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这就是动能的定义。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例如,行驶的汽车,抛出的石块,踢出的足球,坠落的陨石等,都具有动能。 如图所示,铁球A从斜面上滚下,碰到木块B时,会将B撞出一段距离。在同样的斜面上滑下,并使木块在同样的平面上滑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木块 B移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铁球A的动能大小,很显然,木块B滑出得越远,表明铁球A的动能就越大。 以上就是我们进行探究实验的原理。所用的器材, 还应再加一个铁球C,A与C的质量不同, m A>m C。准备好器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在进行实验时,你注意一定要使用“控制变量法”。因为我们想研究的是动能分别与运动速度、质量的关系,所以应先将不参与研究的变量保持不变才行。 当铁球A在斜面上的位置越高时,它滑下后运动速度就越大,这样我们将铁球A放在斜面不同的高度,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运动速度。但做实验时,用同一个铁球才行,因为这样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恒星的一生》

大唐镇中备课用纸 课题 6.1.3恒星的一生 教学目标1、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3、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恒星的一生 教学难点恒星的一生 学具准备图表 教学教法图表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复习:地心说:托勒密及核心内容 日心说:哥白尼及核心内容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点: 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过渡: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也是由星云形成的。 图:太阳 设疑:太阳是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 生答:不能 师: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3恒星的一生。 板书:1.3恒星的一生 师:恒星有很多种,你认识以下这些恒星吗? 图:

生答: 师:分别讲解各种恒星 红巨星: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 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 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 般比太阳大100倍。 行星状星云:质量大于太阳质量1.4倍,外围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环一样,天文学家叫行星状星云,而剩下 的核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 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发,所释放的能量,发出的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爆炸将星球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发射。每一颗恒星一生 之中最多只可能发生一次。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白矮星是一颗已死亡的恒星,中心的热核反应 已停止。 中子星:质量约是太阳4-10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的过程,遗留下来的核心变成一颗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的中子星,由中子构成,密度为水的1014倍,仅 1cm3的质量就有全球人类那么重,直径仅为30km。 黑洞:质量比太阳大10倍以上的恒星,超新星爆炸后会形成“黑洞”。黑洞会把附近所有的物质都吸进去,就连光线也会被吞没,所以我们是看不见黑洞的。但是 如果黑洞附近有另外一颗恒星,我们可以从这颗邻近恒星的物质被吸入黑洞时 的情形,证明黑洞的存在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期末试卷答案

九年级(上)科学试卷 满分:200分时间:12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有:H一1 C一12 O一16 Ca—40 Na一23 卷一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均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以下有关酶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B.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学反应 C.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pH的影响 D.酶是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 2.下列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 3. 核电站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 ) A.核能→机械能→内能→电能 B.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机械能→核能→内能→电能 D.核能→电能→内能→机械能 4. 科学课本上“食物与能量”的教学内容中,为了比较体内不同种类的有机物在呼吸作用中释放 的能量多少,通过分别燃烧等量的花生仁、大米、牛肉干来加热试管中的水,并比较水的温度 变化的实验来推测三种食物所含能量的高低。下列选项与这个实验的科学原理、方法无直接关 ....系.的( ▲) A.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B.变量控制C.氧化反应程度D.同化作用 5. 食盐、食醋、纯碱、鸡蛋等均为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小明同学欲利用这些物质进行下列实 验,你能完成的实验是( ▲ ) ①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②鉴别食盐和纯碱 ③制取少量二氧化碳④制取少量氢气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6. 为了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材中设计了“小钢球撞木块”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让静止的小钢球从斜面滚下,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错误 ..的是( ▲ ) A.该实验的没计思路是采用转换法,用木块移动的距离来表示动能的大小 B.该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如分别控制小球滚下的高度、小球的质量等 C.在实验器材的选择时,可以不考虑斜面的光滑程度,被撞术块的质量和软硬等因素 D.实验过程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目的是为了让小球获得不同的运动速度 7.下列各组气体中均混有水蒸气,其中可以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 、H2、HCl 、CO2、HCl 、O2、N2、H2、CO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 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变化、状态变化等。 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寻找未知物质、建立物质变化模型等。 第二节探索酸的性质 一、一些物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H+;产生的阴离子叫这种酸的酸根离子。 二、酸:酸就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就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三、酸碱指示剂 1)定义: 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作酸碱指示剂、 2)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 紫色石蕊试液与无色酚酞试液、 3)作用:可以定性地测量溶液的酸碱性、 4) 结论:①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酸碱指示剂则只能指示溶液就是否显酸性。 ②酸能使指示剂变色,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四、酸的共性(通性)、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酸+碱=盐+水 ⑤酸+盐=新盐+新酸 五、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Ca(OH)2+ CO2=CaCO3↓+H2O 六、SO42-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钡(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硫酸钡(BaSO4),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l-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银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氯化银AgCl,再滴入稀 硝酸,沉淀不溶解。 检验Cl-与SO42-时,要加几滴稀硝酸,目的就是除去CO32—等杂质离子的干扰。因为CO32—与AgNO3或BaCl2溶液接触时,也有白色沉淀Ag2CO3、BaCO3生成,但这 些沉淀都溶于稀硝酸。 七、溶液有可能同时存在Cl-与SO42-时,应该先检验SO42-,而且用Ba(NO3)2溶液 与稀硝酸代替BaCl2溶液与盐酸作试剂。且需将BaSO4沉淀滤去,再往滤液中加 AgNO3溶液与稀硝酸检验Cl-。因为硫酸银微溶于水,如果溶液中SO42-浓度较大, 先检验Cl-,加入AgNO3溶液时,会生成Ag2SO4(微溶)沉淀,而干扰Cl-的检验。 八、盐酸(氯化氢溶液) ①重要的物理性质:a、纯净盐酸就是无色液体(工业盐酸由于混有Fe3+而呈黄色), 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b、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就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的小液滴)。 九、硫酸H2SO4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粘稠液体、不易挥发。 ②稀H2SO4有类似稀HCl的化学性质。 ③浓H2SO4的特性 a、吸水性:可吸收气体含有的水分。常用作不与它反应气体的干燥剂,如CO2等 b、脱水性: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2:1的比例 从上述化合物中夺取出来,使之发生碳化现象。 c、氧化性:浓H2SO4的氧化性很强,它与金属起反应时,一般生成水。 d、浓H2SO4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实验操作: 把浓H2SO4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进浓H2SO4里(危险!) 十、硝酸HNO3 ①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挥发;能在空气中形成硝酸小液滴而成 白雾。 ②硝酸也有类似盐酸的化学性质。 ③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产生H2,而就是水,能强烈腐蚀衣服与皮肤,使用时小心。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 教学目标 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 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 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 (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 (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 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 播放FLASH小动画 解释抗原和抗体 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问: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 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归纳:在体液中(细胞外)消灭病原体——体液免疫 再看FLASH,介绍B淋巴细胞的记忆功能。 问:B淋巴细胞是在体液中起作用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内时,人体还有什么免疫方法? 观看动画,T淋巴细胞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释放淋巴因子 归纳:在细胞内消灭病原体→细胞免疫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产生新的物质。有新物质产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注意: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气球或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2、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的硫酸铜、以及白色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都属于化学变化。 3、鸡蛋清(蛋白质)遇到硫酸铜会凝固,利用这性质可以用硫酸铜检验蛋白质的存在。(考点:重金属铜、铬或铅中毒可以喝牛奶、豆浆或鸡蛋清缓解)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1、酸的定义: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 2、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注意:紫色石蕊遇中性溶液是紫色而不是无色。酚酞遇中性溶液是无色,因此不能用酚酞区分酸溶液和中性溶液) 3、酸+ 碱---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胃舒平(氢氧化铝)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AlCl3+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H2SO4 === CuSO4+ 2H2O。 4、金属氧化物+酸----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盐酸除铁锈Fe2O3+ 6HCl === 2FeCl3+ 3H2O ②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2SO4==== CuSO4+ H2O 5、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 ①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Fe + H2SO4= FeSO4+ H2↑(注意:铁不管是与盐酸还是硫酸或者硫酸铜反应生成的都是+2价的亚铁,不是+3价的铁!) ②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ZnSO4+ H2↑ 6、酸+ 盐----- 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氢氧化钠变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变成了碳酸钠和水,质量会增加,检验是否变质的实质就是检验氢氧化钠中有无CO32+离子,可以使用酸、BaCl2、或者CaCl2等) ②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HCl + AgNO3=== AgCl↓+ HNO3(AgCl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③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H2SO4+ BaCl2==== BaSO4↓+ 2HCl(BaSO4也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但是碳酸钙和碳酸钡都会溶解在稀硝酸里) (注意:某溶液加入BaCl2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不能证明该溶液一定含有SO42-,因为也可能溶液中有银离子产生的沉淀是AgCl,只能说该溶液可能含有SO42-离子或Ag+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1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而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 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形状、颜色。___蓝色固体 2、 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能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3、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写出化学方程式) 形成蓝色絮状沉淀 2NaOH +CuSO 4= Na 2SO 4 +Cu(OH)2↓ 4、 另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在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写出 化学方程式)蓝色固体逐渐变白 CuSO 4·5H 2O = CuSO 4 + 5H 2O 5、 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白色粉末中逐滴加水, 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白色固体逐渐变蓝 CuSO 4 + 5H 2O = CuSO 4·5H 2O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 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2、3、 4 、5,原因是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有沉淀产生的实验是3,原因是发生化学变化; 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2、3、4、5,原因是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软硬 物质的溶解性 液体的沸点 晶体的熔点 酸碱性可燃性 化学性质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酸的通性 1、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2、酸+ 碱---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胃舒平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AlCl3+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H2SO4 === CuSO4+ 2H2O。 3、金属氧化物+酸----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盐酸除铁锈Fe2O3+ 6HCl === 2FeCl3+ 3H2O ②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2SO4==== CuSO4+ H2O 4、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 ①生锈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Fe + H2SO4= FeSO4+ H2↑ ②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ZnSO4+ H2↑ 5、酸+ 盐----- 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②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HCl + AgNO3=== AgCl↓+ HNO3 ③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H2SO4+ BaCl2==== BaSO4↓+ 2HCl 二、碱的通性 1、碱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酸+ 碱-----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烧碱中和石油中的硫酸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3、非金属氧化物+碱--- 盐+ 水 ①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Na2CO3+ H2O ②用烧碱溶液吸收工厂二氧化硫2NaOH + SO2== Na2SO3+ H2O 4、碱+ 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配制的波尔多液农药不能久置Ca(OH)2+ CuSO4==== Cu(OH)2↓+ CaSO4 ②氯化铁与烧碱反应3NaOH + FeCl3==== Fe(OH)3↓+ 3NaCl 三、金属的性质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的方法。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板书设计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 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 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 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难点物质分类。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1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注意: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 物。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1.1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1.2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3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1.4盐: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