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通假字、古今异义

通假字、古今异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725170.html,

通假字、古今异义

作者:王寿波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1年第40期

【技法指津】

一、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者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中的“指”通“旨”(主旨,旨趣)。如果我们没有看出通

假现象,只依照它们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就会解释不通或把句意理解错。因此必须把握通假字的基本特点。

通假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完全同音,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二是声母相同,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的“涂”通“途”,“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的“孰”通“熟”;三是韵母相同,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的“邪”通“耶”。

中学课本将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如“莫”,在“至莫夜月明”一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按“暮”字解。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辨别通假字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或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二是不能互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通“悬”,反之则不行;三是有的字按今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弟子趣之”的“趣”通“促”,古音相同,但现在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解答有关通假字的试题,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一般来说,某个字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不通,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我们可以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判断通假现象。

二、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而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词语从古到今的词义变化很大,其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