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打印版)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打印版)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打印版)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打印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绪论

一、单项选择

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

19、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二、多项选择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形成这种统一文化的原因是:A、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B、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交流、渗透、促进C、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D、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

3、本教材所采用的中国文化的分类法是四分法即:(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4、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的区别是:A、文化现象据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B、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C、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经过抽象的D、文化现象有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而文化事象不但有外在而且有观念的特色

5、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潮主要有:(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

6、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于:(人类文化学、国别文化学、民族文化学)

7、哪些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相适应:(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文化现象)

8、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9、人们观察文化现象,在诗歌题材的问题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律诗盛行于唐代、

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

10、《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和人

文分别指的是(自然、社会)规律和现象

1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和创造分别属

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改造的范畴

1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它包括:(物质产品、

精神产品)13、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有彼此类似的性质,同时又有在传播

过程中的某些变异。所以,内容和形式分别称作文化事象的:(类行性、变异性)14、

我们一般都把文化归纳为(上层文化、底层文化)几个层次。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单项选择

1、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是(地理环境)。

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3、吐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天的(西藏地区)。

4、吐蕃民族在我国史书中记载的最早时间是(南北朝时期)。

5、吐蕃因与印度较近,最流行的文化是(佛教)。

6、在中国,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方是(山西)。

7、在秦朝,人们开凿了一条把湘江和漓江沟通的水渠是(灵渠)。

8、《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

9、在古代,分割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帕米尔高原)。

10、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失学,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

物是(黄宗羲)。

11、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印象最大的典范人

物是(戴震)。

12、中国实施文化“大一统”的朝代是(秦汉)。

13、比较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特色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

传)。

14、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

因地理之便,长期称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

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凉州文化)。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林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的作者是(孟子)。

16、明清时期,为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所以盛行采用(区田

法)。

17、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主要得益于大量兴建(陂塘水利工程)。

18、从唐朝中期以后,维系唐帝国命运的经济交通线是大运河的(通济渠)

19、。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是(南北)。

20、淮河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而变成害河的时间是(明清以后)。

21、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难河,主要原因是(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

22、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这部

书的作者是(陈寅恪)。

23、我们要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2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是中华民族祖先(历史)实践的结果。

25、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林浩瀚的(太平洋)。

26、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地势是(西高东低)。

27、在我国云贵高原上,是古代(西南夷)少数民族的杂居区。

28、四川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大量居住在

这一地区。

29、蒙古高原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

原)地区的要冲。

30、在山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中间,有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

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31、东北平原通过(辽西走廊)与华北平原接壤。

32、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33、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区,从(唐宋)时代开始称为中国的经

济中心。34、中国的地理面积差不多和地球的(欧洲)一样大。

35、中国的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几千年历史发展的

大趋势。

36、中国最早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的文献是《尚书·禹贡》。

37、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38、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

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以时观念)。

39、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

1、历史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蕃人、羌人)。

2、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吕梁山)。

3、在东北平原上,居住过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

重要作用的人群是(满、鲜卑、契丹、金人)。

4、古代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秦汉以后有(匈奴、契丹、党项、突厥、鲜卑)。

5、长江中下游平原与丘陵相间,它是由哪些平原构成:(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

长江三角洲平原)。

6、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所以自然灾

害比较多,最常见的有(旱灾、洪涝、蝗灾、病虫害)。

7、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

(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

8、中国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巴比伦古代文明各自发生在哪些水域:(黄河与

长江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流域)。

9、明清时期,安徽桐城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许。“桐

城派”的典范人物是:(方苞、姚鼐)。

10、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

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最著名的有:(广州、福州、泉州、上海、天津)。

11、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地

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和竞争意识、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12、我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13、汉武帝时期,为了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曾积极推广(区田法、代田法)。

14、先秦两汉时期,为了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在西北地区曾兴修过:

(郑国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1、春秋战国时期,楚、吴、齐、魏诸国都有

运河的修建,最著名的是:(邗沟、鸿沟)。2、从文献记载看,秦汉以前在蒙古高原

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严狁、北狄)。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运河网连接的

主要河流有:海河、(长江、淮河、黄河)。4、北宋的运河以汴京为中心,主要以汴

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另外,还梳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

民河)。5、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在

宋代,称得上当时最富裕的城市有(汴京、扬州)。6、元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沿

河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最繁荣的城市有(通州、临清、济宁、淮安)。7、古代开

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过量开垦、林木过量砍伐)。8、司马迁在《史

记》中把先秦时期的楚地划分为(东楚、西出、南楚)。9、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

自古以来都是(中原、草原)人在争夺。10、东北平原的东西两侧的山脉有(大兴

安岭、长白山脉)。11、华北平原直接与(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

相连。12、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帝王们最注重的大事是(备荒、救荒)。13、

元朝进行了大运河的开通,它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单项选择

1、(甲骨文)不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之一。

2、中国古代传说中尧舜的都城平阳,是在今天的(山西襄汾)。

3、“羲和敬顺昊天”这件大事,最初记载在(《尚书》。)

4、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5、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所在地

(阳城)。

6、从夏代开始,形成了族群相处的新的关系模式是(战争征服)。

7、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夏禹)。

8、商朝的鼎盛时期是(武丁时期)。

9、殷人好鬼神,他们祭祀的主要对象是(祖先神)。

10、中国统一文化的历程开始于(西周)。

11、兼爱、尚贤、节用、非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思想核心。

12、先秦百家争鸣中,主张超然物外的是(道家)。

13、“上约君,下约民”,“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理论主张。

14、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后期的法家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15、称作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对后世文化发生过深刻影响的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

16、“文景之治”出现于(汉代)。

17、西汉初期,南方的南越国一直与汉朝保持关市贸易,互通有无。最早的南越王是(赵佗)。

18、汉武帝为了独尊儒术,在选择丞相时,就任用了通晓儒家经典的布衣儒生(扬雄)。

19、西汉文景时代的大赋《七发》,其作者是(枚乘)。

20、在汉代,第一个实行内发外儒的皇帝是(汉武帝)。

21、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

22、东汉末年,仲长统针对腐败的社会进行批判,最著名的文章是(《理乱篇》。)

23、在中国,首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皇帝是(魏文帝)。

24、魏晋南北朝时代,南北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是(既是汉化,又是胡化)。

25、西晋末,匈奴贵族刘渊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6、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迭立并混战的局面,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27、永嘉之乱发生后于(西晋末)。

28、以崇“玄学”、尚“清谈”为名士交际中的风雅,表现在(魏晋时期)。

29、记载魏晋时期名士“清谈”之风故事最多的书是《世说新语》。()

30、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修回答“将无同”。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就任他做掾,人称“三语掾”。这个故事出于(《世说新语》。)

31、加快开发江南地区始于(孙吴政权)。

32、东晋对南方大开发后,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

33、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张经》。)

34、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有了正式的出家人的时间是(三国时期)。

35、东晋以后,佛教涅盘学的代表人物是(僧肇)。

36、《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作者是(汤用彤)。

37、南朝的黑白论之争主要争的是儒与佛在义理上的长短,以文章《黑白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慧琳)。

38、南朝最富于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以文章《神灭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范缜)。

39、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称(政事堂)。

40、佛教在唐代建立了许多宗派,它们各呈异彩,分流并进,但最终形成独占天下局面的是(禅宗)。

41、“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是中国古代(宋太祖)制造的。

42、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毕昇)。

43、我国记述各种农具的《耒耜经》,出自(陆龟蒙)之手。

44、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沈括)。

45、在中唐思想界打出“攘斥佛老”大旗的代表人物是(韩愈)。

46、元朝统一中国后,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地位最底下的是(南人)。

47、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基督教在中国的流传,开始于(元代)。

48、孟德高维诺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49、元朝特别重用国际商人,被任命为扬州政府官员的外国人是(马可波罗)。

50、从元朝开始,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广泛传播的宗教史(伊斯兰教)。

51、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今阿富汗喀布尔考察的道教领袖是(邱处机)。

52、元明清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带有(学者)气象。

53、元朝设立“儒户”这个社会阶层,是(耶律楚材)的建议。

54、儒家被称为儒教是在(元朝)。

55、中国的戏剧发祥于(市井社会)。56、元朝文人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57、“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个自比“铜

豌豆”的人是(关汉卿)。

58、《哨遍·高祖还乡》用极端滑稽的笔法,对汉高祖无赖的本质,进行无情的嘲讽

和鞭挞,它的作者是(睢景臣)。59、《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的历史揭示,指出了人民在封建社会不论怎样改朝换代总不能摆脱痛苦的境地。这

支散曲的作者是(张养浩)。

60、在明代,开创王学的人是(王阳明)。

61、明朝以八股文取士,题目就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

62、在中国哲学中,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和“知行合一”观点的是(王阳明的心学)。

63、《童心说》的作者是(李贽)。

64、宋明时期,与朱熹理学相对的学派是(王阳明的心学)。

65、在明朝,与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有过来往的思想家是(李贽)。

66、《船山遗书》的作者是(王夫之)。

67、清代王锡阐、梅文鼎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天文历算)。

二、多想选择

1、从远古到先秦这一漫长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模和相当稳定的观念体系,

其主要表现是(生活理想、社会观念、思想法则)。

2、新石器文化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这三大时期是(仰韶文化以前时

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3、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经历过的重要阶段有(贴塑、泥条盘筑、慢轮加工、快轮

加工)。4、依据文献记载,有些学者把上古文化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炎黄、

苗蛮、东夷)。5、自五帝时期始,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祇、祖先神)。

6、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以周室同姓为多,异姓较少。主要的封国有(齐、鲁、

卫、晋)。7、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儒、道、法三家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韩

非子)。

8、春秋战国诸子的思想核心是:A、庄子哲学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B、墨家创始

人墨翟提倡的“兼爱”C、阴阳家主张五行相生相克D、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9、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前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管仲、李哩、吴起、商鞅)。

10、韩非子主要是把哪些人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最后发展处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

争服务的法术之学的:(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

11、儒家论述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主要是在(《孟子》《大学》《中庸》。、、)

12、先秦早期的“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

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记载这种理论的书有(《商君书》《管子》。、)

13、为了开辟疆土,汉武帝曾先后三次通使西南夷,使者是(唐蒙、司马相如、张

骞)。

14、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

15、秦朝的最高权利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6、秦汉时期,县一下的基层组织有(乡、亭、里)。

17、秦汉时期,乡、亭的主要官吏是(三老、啬夫、游徼)。

18、西汉成帝时,为了集权,则把宰相的权力分为(司马、司徒、司空)。

19、两汉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

20、两汉实行三科取士,这三科是(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

21、两汉时期,朝廷选拔官员除了三科取士以外,其他科目还有(治剧、明经、明

法、尤异)

22、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熔多种学说为一炉的,这些学说是(儒家学说、阴阳家学说、

黄老学说、名法家学说)。

23、东汉后期,针对社会的弊端,出现了一批深思之士。他们对秦汉以来的历史、

现状进行反思和批判。其中对社会批判最具深度的人是(仲长统、崔寔、王符)。

24、从西晋末到南朝的宋代,百余年间北方汉族的南迁,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内

侵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5、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阮籍、嵇康)。

26、东晋士人最热衷的“家常”摆设是(清谈、诗赋、书法、佛理)。

27、南朝的重要城市有(建康、荆州、益州)。

28、东晋以后,佛教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有(道安、鸠摩罗什、僧肇)。

29、北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曾进行大规模的灭佛,主要有:(北魏太武帝拓

拔焘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

30、佛教在南朝流传时,经常出现义理之争,主要的争论有:A、夷夏之争B、沙门

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C、黑白论之争D、神灭神不灭之争

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的各民

族之中。南朝被融合的主要城市有(蛮、傒、俚、僚)

32、从汉武帝到隋唐,统治阶级培育了(经学士流、科举士流),对当时中国正统高

层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33、佛教在唐代建立了各种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

34、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除了佛教、道教外,还有(伊斯兰教、袄教、摩

尼教、景教、儒教)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信众。

35、唐宋两代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的南方城市有(明州、扬州、成都、

泉州)。

36、唐宋时期,由于商业贸易的发达,货币在交换过程中比重增大,所以就出现了

新的货币,主要有(僦柜、飞钱、交子)37、在宋代,杂剧和南戏南北相应,很受

市民欢迎。但还有一些戏种也在市民中找到了自己的观众,它们是(滑稽戏、傀儡

戏、影戏)。

38、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它们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

之际)。

39、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西藏的松赞干布,这样的事表现了(开放的民族政策、

对夷夏一视同仁、对边地民族采取宽松方式)

40、唐朝末年,由于华夏种族意识的觉醒,有(田神功起义军、黄巢起义军)杀死

或攻击过外商和胡商。

41、41、柳宗元、刘禹锡是中唐思想界、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论文主要

有:(《封建论》《非国语》《天论》《天对》、、、)

42、42、北宋实行文官政治,士大夫集(政治家、诗文家、学问家)于一身,本着

各自的道德学问及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为政。

43、43、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44、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陆象山、朱熹)。

45、中国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6、46、在元朝,中国的科学技术传播到西方,主要有(花布印制技术、印刷术、

火器制造)。

47、在元朝,回回的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主要有(天文历算、天象仪器、医药

学著作)。

48、在18世纪,西方形成了一个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介绍中国的书籍主

要有(《中国文明史》、《耶稣会士书简》《中国志》、、《中华帝国全志》。)

49、49、现代学者常用“资本主义萌芽”来指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因为那里有

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大城市之外,还发育出不少工商城镇,所以,以省和地区为

名的商人蔚然成群,主要有(右江商、徽商、晋商)。

50、50、明朝末年,欧洲人从美洲带回来的稳产高产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

甘薯)。

51、51、元代杂剧剧本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52、52、清王朝对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最突出的就是文字狱,它主要发生在(康

熙、雍正、乾隆)三朝。

53、53、理学在南宋就明显的分为两派,一派重理,一派重心,这两派的代表人物

是(朱熹、李贽)。

54、54、明代关注国计民生的著作主要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

物》、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55、55、明代的文字名著主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

56、56、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清朝的统治者都努力地学习中原文化,在这方面做

得好的皇帝主要有(康熙、雍正、乾隆)

57、57、清朝文学艺术有巨大成就,其杰出代表作品如:(曹雪芹小说《红楼梦》、

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

58、58、清代最著名的小说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蒲松龄《聊

斋志异》。)

59、59、清代最著名的戏剧有(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单项选择

1、农业是以(种植农作物)为基础的生产型经济。

2、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在(仰韶文化)时期出现农耕业萌芽的。

3、中国农耕生产达到一个新水平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

4、考古发现青铜制造的农具、兵器和乐器,是在(二里头)。

5、我国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是在(南宋)时期。

6、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阶梯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7、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地坛)。

8、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首位的是(孔子)。

9、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思想在(宋代)得到归纳和整理。

10、农业社会,水土平衡的观念渗透到中国农业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珍惜水土)既是官方观念,也是民众观念。

11、11、在中国农耕文化史上,人们把(文化昌盛)当做民族的骄傲。

12、12、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发展,并开始使用货币是在(商周)。

13、13、我国制盐业的迅速发展是在(汉唐)以后。

14、14、老君李耳是(铁匠行)崇拜的祖师。

15、15、伶人行的祖师是(唐明皇)。

16、16、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是在(原始公有制)形成的。

17、17、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道”是宽(十六尺)的路。

18、18、古代最宽的道路是(路)。

19、19、我国“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早的是(指南针)。

20、20、我国火药的发明大约在(唐朝)时期。

21、21、我国大医学家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是《本草纲目》。()

22、22、我国发明的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北宋)时期。

23、23、我国发明的最初的指南针——司南是在(战国)时期。

24、24、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

25、25、中国文化的形态是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的。

26、26、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

27、27、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势,是手工业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商贸易)。

28、28、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可见初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有较大的村落,有群体组织活动。

29、29、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淮南子》。)

30、30、丝绸之路,是由西汉的(张骞)代表国家打通的。

31、31、中国北方传统居民形式比较普遍的是(四合院)。

32、32、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有八大菜系之说,其中在中国地位较高,遍及全国的菜系是(川菜)。

33、33、人们把乡土气息较浓的烹饪精品称为“名特小吃”,如北京涮羊肉、广州龙虎斗、天津的是(狗不理包子)。

34、34、北京名吃涮羊肉,是受(蒙古人)的影响而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35、35、我国传统封建社会,形成了(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家族体系。

36、36、我国传统的孝祭规定,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的是(同宗)。

37、37、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是(北宋)的人。

38、38、中国服饰的功能、要素、形制与不同的环境、生理和群体心态特征等信息相结合,构成了中国服饰习俗的(文化标志)。40、《饮膳正要》是元代的食谱,它的作者是(思慧)。

二、多项选择

1、证明中国早期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是(仰韶遗址、龙山遗址、屈家岭遗址)。

2、、西汉中期,朝廷将(立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定下来,成为统一的历法定制。

3、、在汉代,由帝王颁令劝农,并采用其他什么方法,鼓舞天下农夫勤劳耕作:(定岁时、祷雨水、祀社稷、议庆典)

4、、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黍、麦、稷、稻、棉)等多种农作物的字样,能看出当时已实行分类栽种。

5、5、在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属于春季(农历)的节气是(雨水、谷雨、惊蛰、春分)。

6、6、我国铁器的普遍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到(战国末期)铁器成了社会剧烈变动的物质基础。

7、7、鲁班是(石匠、木匠、泥匠、瓦匠)崇拜的祖师。

8、8、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即(具有手工艺性、唯一性、缺乏与机器生产的合作性)。

9、9、我国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建筑仪式)。

10、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主要包括(民本思想、人格教育、食疗观、节约粮食)。

11、人类服饰是人区别去动物的独特创造,其功能是(装潢装饰性、实际使用性)。

12、12、由血缘关系形成的传统美德包括(祖宗观念、乡土观念、家庭观念、孝养

观念)。

13、13、属于我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指南针、火药)。

14、14、在中医学上有“五脏”、“六腑”之说,五脏是指(心脏、肝脏、肺脏、肾脏)。

15、15、中医学上的“六腑”是指(胃、大肠、胆、膀胱、小肠)。

16、16、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长江流域已经有了农业定居生活,这是从(河姆渡

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得知的。

17、17、我国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是在(宋朝、元朝)。

18、18、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属于农历八月的节气是(白露、秋分)。

19、19、我国古人根据什么运转的变化制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太阳、地球、月亮)。

20、20、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上层文化中,还形成了一套农政思想,农政思想的

核心是(政绩观、勤农观)。

21、21、在史籍中保存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神话,它们是(后稷教民稼穑、神农尝

百草、伏羲制鱼网、龙神布雨、土地神赐给土地和丰收)。

22、22、在中国农耕文化史上,人们把安居乐业视为太平盛世,其标准是(文化昌

盛、丰衣足食)。

23、23、我国古代居民的庭院,其用途是(人与自然相处、人神相处、迎神祭祖、

日常生活活动)。

24、24、我国的居住格局,从西周起,就形成了(前院后屋、前园后室)的建筑风

格。

25、25、中国的桥有很多种,从架桥的材料看,我国古代有(石桥、木桥、藤桥、

铁桥、风雨桥)。

26、26、按照中国民间传统习惯,人生礼仪一般分为(诞生礼、成年礼、寿礼、葬

礼、婚礼)。

27、27、中国日常生活文化习俗可归纳为(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人情社会的公益

传统、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28、28、中国烹饪的地方差异被人们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9、29、我国传统算学中,至今流传于民间的游戏有(七巧板、韩信点兵)。

30、30、隋唐时期孙思邈编写的医书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一、单项选择

1、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2、标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3、君主专制政权有一套严密的人身控制方法,将人们紧紧地固定在一定的位置内。

君主专制政权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什伍里甲制度)。

4、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是(汉代察举制度)。

5、中国科举制度成熟的时期是(唐宋时期)。

6、周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这就是(宗法分封制)。

7、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时期是(秦汉)。

8、8、“贤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是第一个

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诏令。下此诏的是(刘邦)。

9、9、人们一般以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其标志是

(进士科的设置)。

10、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魏国的李俚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

总结而制作的(《法经》。)

11、11、用儒家经义改造法律的最好方法是通过立法把儒家精神、礼制原则以及礼

的规范直接融入法律之中。因此,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

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是(《唐律疏议》的颁行)。

12、12、传统礼仪最根本的特性是(规范性)。

13、13、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即所谓“五礼”。五

礼大约定制于(周代)。

14、14、古代的“周公六礼”是指(古代婚制贵族婚礼的六道礼仪)。

15、15、中国传统的民俗大节是(春节)。

16、16、《尚书》有“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之说。“列爵惟五”指按诸侯地位的轻重,

封地的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17、17、人们为了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

体系是(制度文化)。

18、18、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

19、19、西周宗法制是以亲亲为基础,但这种亲亲原则主要强调的是慎终追远,自

下而上的孝悌之道。孝悌的最高层次就是孔子所说的(无违)。

20、20、中国封建专制时代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是(户籍管理)。

21、21、中国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2、22、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23、23、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国家法律是(《汤刑》。)

24、古代男子的成人礼,又叫(冠礼)。

二、多项选择

1、《尚书》有“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之说。“分土惟三”是指(天子封土诸侯、诸侯

封土大夫、大夫封土于士)。

2、2、秦朝统一后,皇帝随即就建立起一套以三公、九卿为主要官员的中央官吏系

统。所谓“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3、隋唐以后,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郡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

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4、4、两汉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汉武帝以后,除了贤良文学这一察举科目外,察

举增加的新科目有(秀才科、孝廉科、明法科、明经科)。

5、5、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把“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

本原则。这“三纲“是指(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6、6、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是(等差性、调和性、规范性)。

7、7、纪录及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节,俗称“三礼”。它们是(《周礼》《仪礼》

《礼记》。、、)

8、8、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包括(诞

生礼、丧礼、成年礼、婚礼)。

9、9、岁时礼俗具有社会伦理属性,家族亲情与家族伦理在节日中得到强化。下列

民俗节日中最典型的两种是(清明、春节)。

10、10、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

特色。其最鲜明的特点是(血缘关系、君主专制)。

11、11、在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宗族祭祀、军事征伐)。

12、12、《周礼》列入吉礼祭祀的种类有(天神、地只、人鬼)。

13、13、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

14、14、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一、单项选择

1、“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宜。”《庄子》这句话的思维模式属于(整体思维)。

2、《吕氏春秋》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3、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曹上之风,必偃。”《论语》这段话的思维

模式属于(类比思维)。

4、4、“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这句话的思维模式属于(辩证思维)。

5、5、“一分为二”之说的提出者是(朱熹)。

6、6、“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

7、7、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张载)。

8、8、提出“天人交胜”观点的人是(刘禹锡)。

9、9、“天人之分”观点的提出者是(荀子)。

10、10、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中庸)。

11、11、“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提出者是(孔子)。

12、12、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人士(程颖)。

13、13、“行先知后”说的提出者是(王夫之)。

14、14、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强调的是(身体力行)。

15、15、道教的倡导者是(张道陵)。

16、16、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17、17、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

18、18、在“仁”的丰富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

19、19、“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20、20、最早提出“学思结合”的人是(孔子)。

21、21、中国戏曲虽然剧种纷繁,但在总体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表演方式的程式化)。

22、22、中国戏曲发端于(远古时期祭祀神鬼的仪式)。

23、23、《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

24、24、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

25、25、“文以载道”这一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周敦颐)。

26、26、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五常之道”是指(仁、义、礼、智、信)。

27、27、在钟嵘看来,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则是(自然之美)。

28、28、首先明确提出文章为“经过之大业”的人士(曹丕)。

29、29、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

30、30、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是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式)。

31、31、《诗经》的比、兴是运用的(类比思维)。

32、32、荀子在《天论》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是(天人之分)。

33、33、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是(天人交胜)。

34、34、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

35、35、墨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兼爱)。

36、36、在东汉顺帝时,倡导道教于四川鹤鸣山的人是(张道陵)。

37、37、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是(王重阳)。

38、38、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

39、39、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40、40、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主要表现为(谦让)。

41、41、诚的最高境界是(真)。

42、42、君子的根本标志是(仁)。

43、43、《诗经》中风、雅、颂的划分,所依据的是(音乐)。

44、44、中国戏曲发展到元代,出现了(杂剧)。

45、45、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二、多项选择

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2、2、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点是(重整体、重体悟、直观性、以经验为基础)。

3、3、《易》总结的对立物变化的规律有三条:(相反而相成、趣时、“生生”与“日新”)。

4、4、古代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有(“天人合一”、“天人交胜”、“天人之分”)。

5、5、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主要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庸之道”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6、6、古人关于执行关系的观点主要有(“知易行难”,“知轻行重”,“行先知后”,“知先行后”,“知行并进互发”)。

7、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主要有(上帝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

7、8、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是(中观宗,瑜伽宗,密教)。

8、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苦,道,集,灭)。

9、10、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0、1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即“三母德”)(仁,礼)是义,。

11、12、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王道之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12、13、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13、14、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仁爱孝悌,重45义轻利,真诚有信,谦和礼让)。

14、15、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16、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或曰“三大目标”、“三大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5、17、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民族性,地域性,民俗性)。16、18、下列画家,属于唐代的有(吴道子,阎立本,张萱,周昉)。

17、19、下列画家,属于宋代的有(张择端,苏轼,米芾)。

18、20、礼的标准与保障是(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

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19、21、传统礼制强调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制约与规范,让人们在家族、社会的活动

中时刻遵守先贤训诫,这些训诫主要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20、22、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

产活动及其所造成的(精神财富,社会关系)。

21、23、《吕氏春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

糅合为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统一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是(天道,

地道,人道)。

22、24、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道德修养,道德实践)。

23、25、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思想而形成了

中国话的佛教宗派,其主要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

24、26、孟子的伦理思想主要是(仁,义,礼,智)

25、27、儒家仁爱思想呈现出的特点是(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26、28、中国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很有交至的教学原则和方

法,主要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27、29、《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28、30、中国舞蹈最初起源于原始人对劳动场面的模拟,主要模拟的场面有(狩猎,

农耕)。

29、31、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是(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与诗、书、印密切配合;不要求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

30、32、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致用精神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命题有(诗言志;文

以载道;乐以教化)。

31、33、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主要有(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

32、34、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描绘出一个什么美妙境界:(心

与物遇,情与景融,物我两忘,天然淡泊)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一、单项选择

1、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有(80)多种。

2、2、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24)

个。

3、3、在5000种左右的世界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4、4、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5、5、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

6、6、汉语的声调是一种(构词手段)。

7、7、我国古代的“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8、8、从音义对应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9、9、春节的时候,人们往往用在年画中画上鱼在莲叶间戏游表示“连年有余”,用

在门上画五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这里所用的表达心愿的方法是(谐音双关法)。

10、10、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仓颉)。

11、11、秦代的“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

12、12、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是(楷书)。

13、13、“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鲁迅《祝福》这段话,用的修辞手法是(顶真)。

14、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

暝》)这四句诗用的修辞手法是(对仗)。

15、15、自隋唐至明清,皆被采作儿童教材的《千字文》,其作者是(南朝·梁·周兴

嗣)。

16、16、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语言)。

17、17、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18、18、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

19、19、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最重要的是(语言)。

20、20、建国后,我国为现代汉民族规定的共同语言是(普通话)。

21、21、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语言平等)。

22、22、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

形变化)。

23、23、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是(形声)。

24、24、就汉字纪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25、25、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

26、26、人们对语言的崇拜表现在利用语言来(趋吉避凶)。

27、27、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这就是(语言禁忌)。

28、28、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唐宋)剩余。

29、29、古人对语言政治伦理作用和认识世界价值的重视,必然会关注(言语修辞)。

30、30、世界上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是(汉字)。

31、31、“河图洛书说”代表文字的(神赐说)。

32、32、“仓颉造字说”代表文字的(圣人造字说)。

33、33、利用刻有文字的甲骨进行占卜,把一些带有“吉祥”义的文字当作“吉祥”的象

征,表现出人们对文字的(崇拜)。

34、34、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35、35、用字数想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意思

的修辞格是(对偶)。

36、36、将前一语言片段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段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修辞是

(顶真)。

37、37、换掉词的排列顺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是(回文)。

38、38、汉字起源于(图画)。

39、39、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来的。

二、多项选择

1、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将我国的民族语言分别归入

(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

2、2、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新创文字的有(壮族,瑶族,纳西族,布依族)。

3、3、汉语的特点有: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汉语是有声调

的语言,而声调又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汉语的

词在句子里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4、4、汉字的特点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汉字是在一个

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5、5、下列语言,受汉语影响极大,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的是(日本语,朝鲜语,

越南语)。

6、6、古人利用汉字进行避讳的方式有:通过字形(如缺笔、拆字、删字等)进行

避讳;通过字义(同义或近义)进行避讳;通过字音(同音或近音)进行避讳

7、7、下面的现象,属于汉字崇拜的有:说文字是神赐的;说文字是圣人造的;把

带有“吉祥”义的文字当作“吉祥”的象征;说对写有文字的纸不敬惜,乱撕乱扔会倒霉、

会遭报应;商代用刻有文字的甲骨来占卜

8、8、为了给将来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作准备,建国后,我国提出了文字改革的三

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9、9、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汉字在信息处理上又一次面临考验,再一次引起人们

对汉字的思考和论争。这次论争的成绩有(重新评价汉字,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

10、10、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三本传统儿童识字教材是(千字文,百家姓,

三字经)。

11、11、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子训练,修辞训练,作文训练)。

12、12、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对联,姓氏文化,预言,字谜)。

13、13、使人脱离了动物属性具有了文化属性的特征是(使用语言,制造工具)。

14、14、汉民族根据汉字二维构形的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汉字艺术,主要有(书法,

玺印)。

15、15、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

是借助于(虚词,次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16、16、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音,表意)两大类。

17、17、语言禁忌产生于人类对语言灵物的(崇拜,信仰)。

18、18、在我国古代,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

19、19、通过字义进行避讳,主要是用什么字代替诲字(同义字,近义字)。

20、20、通过字音进行避讳,主要是用(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诲字。

21、21、为了取得好的语言传达效果,古人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分寸)。

22、22、在言语形式方面,人们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华美)。

23、23、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写字)。

24、24、诗歌节奏中的“平”指平声字,“仄”声字包括的音调(上声,去声,入声)。

25、25、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主要表现在(名与字的联系,姓与名的联系)。

26、26、字谜是谜语的一种,具有(娱乐性,益智性)。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一、单项选择

1、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名族性)。

2、2、人类文化史(后天获得的)。

3、3、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是(东汉时印度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的过程)。

4、4、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魏晋时期)。

5、5、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禅宗)。

6、6、中国著名的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的题材来自(佛教)。

7、7、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宋明理学)。

8、8、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

9、9、鸦片战争后,在“新学”与“就学”的斗争中,洋务派中一批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提出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0、10、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制度文化主要是(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

11、1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12、12、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等观念说的都是(互主体性观念)。

13、13、20世纪是(发展与破坏、辉煌与失落并存的世纪)。

14、14、全盘西论化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

15、15、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是(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16、16、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17、17、世界新型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

18、18、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从汉到唐这段时间是佛教的传入,它是由(印度)传入的。

19、1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次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是由(欧洲文化)传入中国的。

20、20、禅宗传说是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的。创立的时间大约是在(南朝宋末)。

21、21、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印度文学)。

22、22、据资料统计,世界上的660多种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有(136种)。

23、23、科举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间是(魏晋)。

24、24、对日本“明治维新”起推动作用的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学说。

25、25、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

二、多项选择

1、中国哲学史上和宗教史上所说的“三教合一”中的“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

2、2、属于宋明时期新儒学派的有(朱熹,程颢,程颖)。

3、3、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是:(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交汇时间长;交流反差大)

4、4、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两方面的事情: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5、5、宋元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是向西方传播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纸和造纸法;火药;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

6、6、对世界影响较大的中国制度文化,主要有:(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中国古代公开竞争的科举制度)。

7、7、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8、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国家和地区是(台湾、新加坡)

9、9、未来世界新型文明的特点是: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世界性与民族性共荣;超越西方近现代主体性观念并确立新型主体性观念;东方文明压倒西方文明

10、10、在人类历史上,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革命与战争的世纪;第三世界觉醒和奋起的世纪;发展与破坏、辉煌与失落并存的世纪

11、11、19世纪以来,影响重大而深远的中国文化思潮有: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综合创新论、儒学复兴论

12、12、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13、13、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融合).

14、14、佛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东汉魏晋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发展阶段;隋唐繁荣阶段;宋元明清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15、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程颖,程颢,朱熹,王守仁,周敦颐)。

16、16、中国的哲学内容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17、17、戊戌变法虽以六君子遇难而终,但维新风气不可遏止,主要表现在(兴学堂,开书局,办报纸)

18、18、据记载,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科技对西伯利亚的卡拉苏文化产生了影响,这些技术是(制陶,铸铜)。

19、19、宋元时期,中国向西方传播的科学技术主要是(造纸法;雕版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0、20、对世界影响较大的中国制度文化,主要有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

21、21、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对西方的(议院、考试)制度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

22、22、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外在征服)。

23、23、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又是一个多种矛盾并存的世纪,主要体现在(革命与与破坏并存,辉煌与失落并存)。

24、24、“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25、25、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的三种思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

26、26、1949年以后,现代新儒学的中心由大陆转移到(香港,澳门,海外)

27、27、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儒学研究呈现出(整体性,国际性)趋势。

28、28、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文化建设基本战略的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29、29、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性,民主性)。

30、30、抗战时期,现代新儒学在西南大后方所办的书院有:马一浮的复兴书院;梁漱溟的勉仁书院;张君励的民族文化书院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四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 A.文化思潮 B.文化传统 C.文化观念 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A.和睦 B.团结 C.和平 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 A.原始采集业 B.原始捕捞业 C.原始狩猎业 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 C.夏代 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 A.教师 B.官吏 C.说客 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 A.出入相补原理 B.等差原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A.查 B.验 C.测 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l2世纪 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 A.周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A.选举政治 B.世袭政治 C.伦理政治 D.文官政治 l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 A.五帝时期 B.夏朝 C.周代 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 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 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 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 A.《左传》 B.《周礼》 C.《论语》 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A.《周礼》 B.《庄子》 C.《周易》 D.《诗经》 l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A.知行合一 B.天人合一 C.重义轻利 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 A.张道陵 B.张角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 (民放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 A.文化现象 B.文化内涵 C.文化事象 D.文化思潮 2.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 A.古巴人和鲜卑人 B.古巴人和羌人 C.鲜卑人和吐蕃 D.吐蕃和羌人 3.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A.修身B,勤业C.孝梯D.尊师 4.《诗经》编成于 A.春秋时切 B.战国时期 C.汉朝 D.唐朝 5.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产生于 A.元代末期 B.明代中叶 C.清朝中叶 D.民国初年 6.在中国古代教育程序的八个步骤中,最终阶段是 A.“正心”B“修身”C“平天下”D“治国” 7.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A.坚持语文独立 B.坚持语文互助 C.坚持语文平等 D.坚持语文分类

8.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隋唐确立的 A.孝廉制度 B.九品中止制 C.科举制度 D.官吏选拔制度 9.在诗歌题材上,律诗盛行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0.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 A.黄帝、鲧、高辛,尧、舜 B.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C.黄帝、仓颉、高辛、尧、舜D、黄帝、高辛、尧、舜、蚩尤 11.中国铁器的普遍使用始于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2.唐代以后科举制的主要形式是 A.民间推选制 B.官员推荐制 C.面向社会的公开考试 D.门阀世族世袭制 13.在中国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 A.人定胜天的观念 B. 物竞天择的观念 C.天人之分的观念 D.天人合一的观念 14.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汉字是 A.岩壁文 B.石鼓文 C.青铜文 D.甲骨文 15.注重人的心态部分,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的是 A.广义文化 B.狭义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16.古代识字课本《百家姓》出现于 A.唐代初年 B.北宋初年 C.明代初年 D.清代中期 17.中国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是 A.水利开发 B.农具应用 C.农业政策 D.农耕灌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1、试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 与融合。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识与华夏气相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 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世纪前后,欧洲不少启蒙思想家纷纷 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思想理论武器。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 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如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老庄“柔弱 胜刚强”的学说,深受德国戏剧家莱布尼茨的关注。 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日本早在信使开端就大量的引进中国文化。七世纪的“大化革新”实为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念中的“尊崇自然”,并结合具体的文学形式展开 其分析。 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 念。艺术家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 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 题。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们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 作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题 情感与自然同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巧夺天工。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应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他的《归园田居》细 致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的表达了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心 情。 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对此宗白华 在《美学散步》中有过一段描述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超然玄远的意境。 这种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钟嵘重视艺术表现 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藻饰之美,把自然之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 则,要求诗歌要充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 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 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 3、试述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在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 1. 百家争鸣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 A.邓析 B.邹衍 C.惠施 D.墨瞿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各家思想特征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统计 刷题次数 : 1530 错误率 : 60% 2.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统计 刷题次数 : 2295 错误率 : 51% 3.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B.玄学 C.般若学 D.涅槃学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玄学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不过他们的贵无尚虚的取向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 统计 刷题次数 : 2037 错误率 : 51% 4. 两税法得名因为征税在()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两税法的作用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内容核心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统计 刷题次数 : 1683 错误率 : 42% 5. 中唐以后兴旺起来的白话小说之祖是()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中国文化概论(定稿)期末复习资料

一、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区别及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二、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另一方面又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三、“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四、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

最新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_试题及答案

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 A.文化内涵 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 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D) A.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D.清代的考据学3.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D) A.秦末 B.两汉C.唐末D.明初 4.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 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5.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 A.《滑稽列传》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D.《游侠列传》6.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D) A.农业 B.牧业C.手工业D.商业 7.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 A.夏代 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8.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A) A.黄帝 B.伏羲C.后稷D.鲁班 9.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 A.“本草”B.“房中”C.“难经”D.“四诊” 10.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 A.伦理政治 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D.民主政治 11.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 A.前期的禅让制 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12.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 A.口试 B.策问C.笔试D.殿试 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A ) A.天神祭祀 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D.四时祭祀 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D) 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 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A) 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D.抽象思维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主张“行先知后”说的思想家是(B) A.荀子 B.王夫之C.程颐D.王阳明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 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 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 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 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 现,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 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 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 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 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 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 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 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 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 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 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 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 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 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 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 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 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 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 立诸侯国家,史称封 建,所形成的社会制 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 (311年),匈奴贵族刘 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 虏晋朝皇帝,西晋灭 亡,史称“永嘉之乱”。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 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 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 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 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 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 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 佛教、道教、穆斯林、 景教、阴阳先生、萨满 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 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 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 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 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 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 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 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 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 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 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 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 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 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 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 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 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 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 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 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 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 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 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 律,《春秋》经义不但成 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 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 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 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 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 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 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 地、人、社会看做密切 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 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 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 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 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 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 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 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 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 本义是“错画”,也 就是花纹。②引申为 后天形成的品德、修 养。③在政治领域 里,引申为“文治教 化”。④天文指的是 自然现象和规律,人 文指的是社会现象 和规律。“化”的本 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 的分野作为立论的 依据。狭义的文化又 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 文化、华夏文化、炎 黄文化,它属于国别 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 性、区域性、历史性、 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 两个层次:上层文化 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 层文化是以文字典 籍为媒体的,而底层 文化主要靠口头传 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 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 头、中国境内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长期历 史发展所积淀的文 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 性、延续性、普遍性、 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 于中国国别文化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课程,是中国传统 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 用四分法: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 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 东低,地形呈阶梯状 分布。地势最高的是 青藏高原,号称“世 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 塞之地,黄河在它的 西、北、东三面环绕, 南面是秦岭山脉,西 北有六盘山、贺兰

最新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最新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0月) 第一部分代年考题 1.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2.九流十家: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 3.血缘九族制:(1)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2)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4.家天下:(1)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可是她并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她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 5.中庸:(1)“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2)“中庸”的含义是指可常行常见的最高的德。 6.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7.“大一统”意识: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8.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宗。 9.引经注律: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法律的依据。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引经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进行儒家化的改造。 10.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她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收到崇拜。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11.文化内涵: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可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能够属于文化范畴;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12.“三皇五帝”:“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她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创造者。“五帝”是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13.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业为本的原则和指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勤农观是和统治者具备农耕灌溉与农业历法等知识结构分不开的。 14.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人们一般将隋大业三年(6 )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科举制度不但造就了中国的官僚阶层,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5.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意在发掘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涵。 1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17.《阿房宫赋》:作者杜牧。该作品的撰写虽是带有文学夸张,但未尝没有触及历史实情:“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对统治阶级滥砍乱伐林木,在北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揭露。 18.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据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19.什伍里甲制度:是古代中国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最早是春秋齐国推行。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闾里治安。后代里甲制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20.仁爱孝梯:仁者,爱人也;梯者,顺也。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处理家庭成员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基本准则,是中华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最终稿)

1. Eight Taoist Immortals 2. The Book of Songs 3. Sima Qian 4. The Four Literary Eminences 5.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6. Huangmei Opera 7. Official schools 8. Eight-part Essay 9. Compass vehicle 10. G oldbach's Conjecture 11. Shadow boxing 12. Spring Festival 13. Cowherd and Weaver Maid 14. Efang Palace 15. Beijing quadrangles 1.The Eight Taoist Immortals were popularly worshipped by Taoist believers as well asordinary people. They were Han Zhongli, Zhang Guolao, Lu Dongbin, Tieguai Li, He Xian'gu, Lan Caihe, Han Xiangzi and Cao Guojiu. 2.The Book of Songs is a collection of China's 305 oldest poems from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is regarded as the earliest realistic literature in China. In the light of rhythms, the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Feng ,Ya and Song. 3.Sima Qian was the first historian to record and narrate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form of individual biographie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is a monumental work that recording the Chinese history from the time of the legendary figure Yellow Emperor to the Han Dynasty, over a period of about 3,000 years, in 130 chapters. 4.The Four Literary Eminences refer to the four pre-eminent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ang Bo, Yang Jiong, Luo Binwang, and Lu Zhaolin, the pioneers of Tang poetry. Their poems, in a refined language, boast beautiful tonal patterns and rhyme schemes. 5.Written by Cao Xueqin,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is the pinnacle of Chinese novels. It has long been acknowledged as the greatest novel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novel describes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a large feudal family. The central thread of the novel is the tragic love story between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Instead of telling the love story, it taps the social origins of the tragedy through probing deeply into the characters' minds and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The novel contains poems, ci, lyric verse and prose essays, which fit the plot and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6.Huangmei Opera has been performed for over 200 years. It is a local opera in Anhui Province and evolved from the "Caicha Tune" (tea-picking tune) of Huangmei County, Hubei Province. The music of Huangmei Opera is its core attraction: light and lyrical. Huangmei Opera i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