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矿系统研究及其资源_环境意义

成矿系统研究及其资源_环境意义

成矿系统研究及其资源_环境意义
成矿系统研究及其资源_环境意义

第8卷 第1期 高校地质学报 Vol.8 No.1 2002年3月 G 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March2002 

成矿系统研究及其资源、环境意义

翟裕生,邓 军,彭润民,王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地质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过

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它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成矿系

统理论要点是:①成矿是一个由发生、持续到终结的开放的复杂动力系统;②成矿作用产物包括

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它们共同构成矿化网络;③成矿系统研究的是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全过

程;④成矿系统的研究,必须与成矿背景环境的研究一体化,并按构造动力体制进行分类。成矿系

统研究的三重意义在于:①推动成矿学的深入发展,并有利于矿床学与地球科学其它分支学科的

相互渗透;②在找矿预测中建立战略观点和整体思路,促进区域找矿和资源潜力评估工作;③研

究成矿系统中有害组分的污染程度,为矿区环境质量评估和环保工作提供科学资料。论文指出以

系统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使资源和环境服务的成矿系统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 键 词:成矿系统;结构;演化;预测找矿;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P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Ο7493(2002)01Ο01Ο08

已经有百年历史的矿床学在进入21世纪后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为满足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兼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矿床学研究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拓宽领域。因此,既要深入研究成矿规律,以更有成效地指导矿产勘查;又要主动服务于矿业环保,参与研究和构筑新的资源-环保相融合的知识体系。这是新世纪中矿床学研究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方面。而新近兴起的成矿系统及演化理论研究可以兼顾这两方面的基础内容,将能为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提供科学依据,发挥积极作用。

1 成矿系统研究要点

成矿系统观念是在长期的矿床研究和矿产勘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试图运用系统观和历史观综合研究复杂的成矿现象,深入认识成矿规律的一种科学探索。成矿系统研究涉及成矿物质来源、流体运移通道、矿石堆积场所等一系列地质体、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强调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变等的融合与统一。这也体现了矿床学向系统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近10年来,李人澍[1]、翟裕生[2~7]、於崇文[8,9]、关广岳[10]等对成矿系统理论和方法有较深入的论述。

据作者理解:“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地质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变化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动力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是具有成矿功能的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专题(No.:K1.42125);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No.200110200069)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翟裕生,男,193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矿床学、矿田构造和区域成矿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2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8卷

一个自然系统”[4]。

由上述可见,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学的基本内容。成矿系统理论的要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成矿系统是地球物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产在一定地质构造环境中开放的复杂动力系统,与所在的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成矿物质高度浓集。成矿系统的发生起因于多种成矿因素的耦合和临界转变;成矿系统的持续是由于它具有非线性反馈的动力学机制和自组织能力,从而能自动排除作用过程中的各种干扰,保持完整的成矿过程;成矿作用的终结或由于成矿物质消耗殆尽,或由于成矿能量过大,或自组织能力减退,而使系统进入“混沌”的无序状态,从而结束了成矿过程。

(2)成矿系统的作用产物包括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两个部分。矿床系列包括不同矿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矿床(点),它基本相当于常用的成矿系列一词,是指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异常系列是指与矿床伴生的各类异常(地质的、地球化学的、地球物理的…)的组合。之所以将异常系列包括在成矿系统之内,是由于这些异常是成矿作用产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多种有关成矿系统的信息(如矿源环境、流体类型、作用强度、作用时、空范围等)。研究各种异常的组成和分布,有助于认识成矿系统的全貌和全过程。各种异常又是最有效的找矿标志,尤其是异常的浓集区、转变区和叠加区等。

(3)成矿系统理论还包括了矿床形成后的变化、破坏和保存等内容[11]。这是因为,成矿系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除现今大陆热泉成矿系统和洋底热液成矿系统外,绝大多数成矿系统不能直接观察,成矿系统作用过程及以后经历地质变化的各种信息被保存在现存矿床及有关异常中。因此,研究成矿系统要从现在的矿床特征及现存的地质环境入手,再反推其原来的成矿环境和成矿过程。地质科学是历史性科学,将今论古也是研究成矿系统的重要方法。反之,在对成矿系统的发生和演化历史有了基本认识后,对于预测各类矿床的保存和分布情况以及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估就更有科学依据。因此,成矿系统研究包括成矿后变化内容,是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的。

(4)成矿作用与成矿环境统一研究是现代成矿学的特点之一。众多的研究实例表明,在成矿环境诸因素中,构造运动是最基本的因素。大型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不仅控制着有关的沉积、岩浆、变质和流体作用,它还是成矿系统的热动力来源之一,是导致各类成矿物质迁移、富集以形成大矿、矿集区的基本条件。因此,作者提出,从构造-成岩-成矿和构造-流体-成矿的观点出发,以构造动力体制(tectono2dynamic regime)作为划分成矿系统大类的依据。其可分为:①伸展构造成矿系统类;②挤压构造成矿系统类;③走滑构造成矿系统类;④隆升构造成矿系统类;⑤沉降构造成矿系统类;⑥大型韧性剪构造成矿系统类;再加上由地外动力引起的;⑦陨击构造成矿系统类[5]。每一类构造动力体制都有其特定的构造组合、岩石建造和成矿系统。在上述分类基础上,再按成矿机理划分出岩浆成矿系统、热液(水)成矿系统、沉积成矿系统、生物成矿系统和变质成矿系统等,在每一成矿系统中可再进一步按含矿建造和产出环境划分亚系统。

上述各要点可以概括在成矿系统及演化的结构图中(图1)。图中显示了成矿系统中各部分、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也表现了成矿系统研究是着重从区域尺度探讨矿床的成矿背景、形成过程和后来演变的。

3 1期 翟裕生等:成矿系统研究及其资源、环境意义

4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8卷

作者曾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热液成矿系统[12,13]和华北古陆边缘代表性成矿系统①[3]为典型实例,具体剖析了区域成矿系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2 成矿系统研究的找矿意义

成矿系统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测找矿和资源评价。如何运用成矿系统理论指导找矿,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现提出几点认识供参考。

2.1 区域找矿目标———由单个矿床到矿床系列

在过去的找矿工作中,常以单个矿种和单个矿床类型为目标,如找寻金矿、铁矿、铜矿,找斑岩型铜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等。这种“单打一”的找矿对象,在计划经济时期多个工业部门分列和专门找矿工作中是常见的,无可厚非,但这终究限制了找矿者的广阔视野,也造成了有可能避免的浪费。

当今,我国的综合性区域矿产调查评价工作正全面展开,找矿的目标就不只限于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而应该是找寻该区存在的矿床组合或矿床系列,即由一定成矿系统产生的全部矿种和矿床类型。例如,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找寻Cu、Fe、Au、Ag、Mo、Pb、Zn等的斑岩型、矽卡岩型、角砾岩筒型、热液脉型和层控型等矿床。这样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可以胸有全局、举一反三,线索较多,信息量大,回旋余地也大。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来比较,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例如,安徽冬瓜山大型铜矿的发现就是运用了矿床组合、成矿系列的思路[14]。

2.2 从矿化网络入手逐步缩小靶区

在区域找矿中,一般是先发现示矿异常,再据以追溯矿体。因此,深入研究矿致异常,应该成为区域成矿找矿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成矿作用中产生的各类异常———地质的、地球化学的、地球物理的异常,或直接由矿体因素引起,或由矿化蚀变岩石及含矿地层、岩体、构造等引起。它们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是密切关联的。例如,很多地球物理异常就是由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引起的。这些异常伴随着矿床系列在形成时间上常显示阶段性,在空间上组成有序结构,表现为分带性,形成三维的矿化-异常网络或简称矿化网络(包括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而这种矿化网络正是进行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有关成矿的信息,因此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一步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矿床的目的。

2.3 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

矿床是地质历史的产物。成矿系统作用过程结束后,所产生的矿床系列及异常系列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这些产物经受后来地质作用的变化和被改造的阶段。主要的地质改造作用有构造变形、流体溶蚀、变质作用和地表风化剥蚀、搬运和掩埋作用等。作为一个矿床,其经受的后来变化有变形、变质、变位、变品位、变规模等,其结局有几种可能:(1)保存完好;

(2)部分保存,即矿床规模缩小;(3)转变为其它类型(如岩金矿转变为砂金矿);(4)消亡。

目前,已知的地表和近地表的很多矿床都是经过众多地质事件磨难后的“幸存者”。一个区域①①翟裕生,邓军等.古大陆边缘成矿系统与成矿构造动力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报告,2000.

中的矿床“幸存者”越多,找矿的潜力就越大。

用历史分析方法研究矿床和成矿系统的“来龙去脉”是很必要的。对每一个矿床都要予以探讨:曾经历过哪些遭遇?是原状,还是残破状?是原来的规模(储量),还是剩余储量?以及被损失的储量到哪里去了……?调查和基本摸清这些问题,对于正确评价矿床是很有帮助的。由此还可进一步认识到,过去的区域成矿研究工作中,多只注重成矿条件,即有利成矿地质因素的研究,而对于矿床形成后保存条件的研究是忽视的。基于前述理由和实际找矿经验,区域成矿研究应该“两手抓”:既要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又要研究矿床保存条件。即矿床保存条件研究不是附带任务,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项并不亚于成矿条件研究的重要内容。扩展来说,不只要研究单个矿床的破坏保存,还要研究一个成矿系统产生的矿床组合和异常系列的被改造过程和整体保存条件,包括哪些矿床类型被破坏了,哪些被保存下来,保存在哪些地段?等等,这对于区域矿产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除上述的预测找矿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意义外,成矿系统研究还可提供有关矿产共生、伴生的精细资料,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服务。

3 成矿系统研究的环保意义

新世纪的矿业既要提供足够的矿产资源,又要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好环境,这就对矿床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5,16]。矿床地质工作者要为发展低能耗、无废物、高效益、无

污染的“绿色矿业”发挥其应有的基础作用。也即矿床学研究不仅要“瞻前”

(矿床的形成环境、条件和作用过程)、“知今”(矿床地质特征及现有环境),还要“顾后”

(矿床开发过程及以后诱发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面临着矿区环境保护问题,可以从多方面探索解决的途径。本文试从成矿系统的角度,对成矿与环保二者的结合研究提出一些思考。总的想法是:成矿系统研究不仅要为找矿评价服务,也要为矿床环境质量评价和实施矿业环保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作者认为,为了服务于环保,成矿系统研究可突出下列内容。

(1)矿床的物质成分 研究矿石中的有害组分,特别要查清对人畜有害的元素如S 、Cd 、Hg 、As 、U 等的含量、赋存状态,以及它们在矿床开发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扩散途径等,并提出处理这些有害物质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参与革新采、选、冶和环保技术,将有害物质变为无害的或有用的。

(2)矿床构造及矿体产状 研究矿体及围岩的组成、形态、产状,断层、裂隙和孔隙发育程度等,既控制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方向、速率和水/岩反应强度,又有益于掌握与采矿过程中的地面沉降、滑坡、地震等灾害密切相关的问题。

(3)矿床的表生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 依据矿床地质特征及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等条件,研究矿床自然暴露地表或开采露出后遭受表生作用变化及可能诱发的污染现象和机理,区别短期影响因素和长期影响因素,提供整治矿山及毗邻地区生态环境的地质依据。

上列的地质因素,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成矿控制因素、成矿作用、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后矿床的变化改造所引起的。这也正是成矿系统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如前所述,成矿系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区域尺度的矿床形成和分布,因此成矿系统研究不只对单个矿区的环保工作有益,还能为成矿区带和矿业发达区的区域环境质量评估、发展趋势预测以及区域环保规划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而且这种“宏观”上的研究意义将日显重要。

总的来说,成矿系统研究对矿区环境保护的意义还只是初步提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51期 翟裕生等:成矿系统研究及其资源、环境意义

研究内容和提高理性认识。

成矿系统研究的资源、环保效应可概括如图2

。图2 成矿系统研究的资源、环境效应

Fig.2 Mine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stud y on metallogenic system

4 成矿系统研究的理论意义

成矿系统研究除上述的资源、环保意义外,其理论意义包括2个方面。

(1)推动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 成矿系统分析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万千的成矿作用以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过程、动力、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整体加以研究,这有利于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矿床形成演变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推动矿床学研究进一步从现象到机理,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局部到整体,因而是提高矿床学科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2)有利于发挥矿床学对整个地球科学的功能 成矿系统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地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定功能是成矿物质的高度浓集。这种浓集显示了自然作用的神奇,高度成熟的有机质集中在人体大脑中使人类成了万物之灵,而金属、非金属元素的高度富集产生有用性质而变成了贵重的宝藏。可以认为,成矿系统的发生、演变到终结是更大尺度、更高层次的地质系统(地球系统、岩石圈系统、地壳系统等)的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结果。每一个成矿系统都发生在一定地质时代和特定的地质环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化石”“地质记录”的作用,可以将某类矿床或成矿系统的出现作为成矿当时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事件性质的“指示剂”。例如,南非古元古宙含金铀砾岩型矿石中碎屑状黄铁矿的出现可以作为当时大气圈中缺氧的证据。又如,中元古宙和显生宙的一些Sedex 型矿床的发育说明成矿时当地处在拉张构造环境(裂谷、裂陷槽等)。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但在过去,非常丰富的有关矿床和成矿作用的信息和观点多只限于应用在找矿勘探和矿山地质工作,而忽视了将这些有用信息应用到地学其它学科的研究中去,也即忽视了成矿系统与其它地质系统(如构造、沉积、变质、大气、流体)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这对于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相信由于矿床学家和其它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上述现象将能有显著改变。而加强成矿系统研究,有助于辩证认识成矿系统与其它地质系统的关系,有利于矿床学和其它学科的互相影响、渗透和促进。

总之,成矿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现了现代矿床学和矿产勘查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发展趋势。以系统观和历史观为研究思路,以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为服务目的的成矿系统研究尽管目前还处在初步阶段,但它将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6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8卷

致 谢 蒙学报主编王德滋院士和编辑部盛情约稿;蔡克勤、肖荣阁、杜杨松、崔彬等教授多次参与论文有关内容的研究,一并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李人澍.成矿系统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9220.

 Li Renshu.Theory and practice of metallogenic system analysis.Beijing :G 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6,19220.

[2] 翟裕生.古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和成矿系统.见:北京大学地质系主编.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

京:地震出版社,1998.7692778.

 Zhai Yusheng.Tectonic evolution and metallogenic systems in paleocontinental margins.In :G eolog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ed.A 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G eosciences at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Seism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8.7692778.

[3] Zhai Yusheng ,Deng J un ,Xiao Rongge and Peng Runmin.Tectonic setting and metallogenic system of North China Block

margins.J 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9,10(1):30233.

[4] 翟裕生.论成矿系统.地学前缘,1999,6(1):13227.

 Zhai Yusheng.On the metallogenic system.Earth Science Frontiers ,1999,6(1):13227.

[5] Zhai Yusheng ,Peng Runmin ,Deng J un and Wang Jianping.Analysis of mineralization system and prediction of new 2type

ore deposits.J 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0,11(2):1072121.

[6] 翟裕生.成矿系统及其演化———初步实践到理论思考.地球科学,2000,25(4):3332339.

 Zhai Yusheng.Metallogenic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from preliminary practice to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Earth Sci 2ence —J 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0,25(4):3332339.

[7] 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王建平.区域成矿学与找矿新思路.现代地质,2001,6(2):1512155.

 Zhai Yusheng ,Peng Runmin ,Deng J un and Wang Jianping.Regional metallogeny and exploratory thinking.Geoscience ,2001,6(2):1512155.

[8] 於崇文.成矿作用动力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地学前缘,1994,1(3):54282.

 Yu Chongwen ,Ore 2forming dynamic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methodology.Earth Science Frontiers ,1994,1(3):54282.

[9] 於崇文,岑况,鲍征宇,等.成矿作用动力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223.

 Yu Chongweng ,Cen Kuang ,Bao Zhengyu ,ed al.Ore 2Forming Dynamics.Beijing :G 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8,1223.

[10] 关广岳.地球面临混沌边缘.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69274.

 Guan Guangyue.Earth towards the edge of chaos.Shenya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00,69274.

[11] 翟裕生,邓军,彭润民.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地球科学,2000,25(4):3402345.

 Zhai Yusheng ,Deng J un and Peng Runmin.Rea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for post 2ore changes ,modifications and preser 2vation.Earth Science —J 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0,25(4):3402345.

[12] Yusheng Zhai ,Y ongliang Xiong ,Shuzhen Y ao and Xinduo Lin.Metallogeny of copper and iron deposits in the East

Y angtze Craton ,east 2central China.Ore Geology Reviews ,1996,11,2292248.

[13] 翟裕生,姚书振,崔彬,等.成矿系列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12198.

 Zhai Yusheng ,Y ao Shuzhen ,Cui Bin ,et al.Study on Metallogenic Series.Wuhan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logy Publish 2ing House ,1996,12198.

[14] 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2872293.

 Chang Y info ,Liu Xiangpei ,Wu Y anchang.The Copper 2Iron Ore Bel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 angtze River.Beijing :G 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1,2872293.

[15] 翟裕生.矿床的环境质量———一个新的地学研究领域.现代地质,1998,12(4):4622466.

 Zhai Yusheng.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ore deposit —a new research field of geosciences.Geoscience —J 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8,12(4):4622466.

[16] 翟裕生.21世纪矿床学研究展望———矿床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几个领域.中国地质,2000,第3期:14217.

 Zhai Yusheng.Prospective on the study of ore deposit ge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several serving fields on sustainable de 2velopment for ore deposit geology.Geology of China ,2000,No.3,14217.

71期 翟裕生等:成矿系统研究及其资源、环境意义

8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8卷

Study on Metallogenic System and Its Signif icance to

Mineral R esource and E nvironmental Protection

ZH AI Y u2sheng,DE NG J un,PE NG Run2min and WANG Jiang2ping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Metallogenic system refers to a natural system with ore2forming function and within certain geological time2space zone.It includes the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ore2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the ore2forming processes and their products.The essentials of metallogenic system theory contain four major points:①Ore2formation is a complex dynamic process including its on2 set,continuation and finish;②The products of ore2forming processes include ore deposit series and anomaly series.They together compose the ore2forming network;③Metallogenic system studies the whole process of formation,change and preservation of mineral deposits;④The met2 allogenic systems are investigated under certain ore2forming geological settings,and classified by tectono2dynamic environments.The significance of metallogenic system study lies in:①to pro2 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tallogeny and benefit the mutual penetration between ore deposit geol2 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geosciences;②to build strategic view and integrated thought in ore prediction and prospecting to accelerate regional ore exploration and mineral resource potential as2 sessment;③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e for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studying noxious contents in metallogenic systems and thei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898108.html,bining the systematic and historical points of view,the study on metallogenic system will develop further to serve the mineral resource suppl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 ey w ords:metallogenic system;structure;evolution;ore prediction and prospecting;environ2 mental protection.

(收稿日期:2002Ο01Ο03)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论述题 1、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概念、发展历程、特点、 概念:是指资源环境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信息传播以及辅助管理的决策系统。 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有: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3S技术(GIS、RS、GPS)、图像处理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等。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是面向资源和环境应用领域的信息技术系统。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开始出现,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开始形成。 7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概念提出,加拿大建设世界上第一套CGIS系统。 80年代,全球定位系统投入使用,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体系,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 90年代,资源环境信息与信息技术产业化。美国就业人口中52%从事直接信息产业。 1998年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世界各国响应,数字农业(精确农业)、数字国土……等概念纷纷提出,国家级信息工程纷纷上马。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成了水质档案系统; 保加利亚开发的农业综合管理系统(Integrated Computerize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CAMS)系统从80年代初开始运行; 198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 1989年美国土壤保持局运用土壤信息系统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控制土壤污染; 1994年我国完成第一个省级环境信息系统; 全球性环境信息系统:国际环境资源查询系统、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等。特点: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 2、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应用模式概念: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手段,进行环境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和表达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环境空间信息支持和管理决策依据的计算机系统。 特点:多技术集成特性、环境空间特性、动态变化特性、广泛实用特性、可视化特性 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科学研究工具的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管理的应用模式;作为公共服务的应用模式。 3、环境数据分类:环境监测数据、工业污染与防治数据、生活及其他污染与防治数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环境管理数据。 4、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GIS的主要数据源,而其获得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环境监测体系。目前环境监测大体分为三个类型:①要素型:按不同的环境要素建立的监测网络;②管理型:按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的监测网络,我国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③混合型:上述两种网络的综合,如重点流域,长委、黄委。 5、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的分类 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主要有三大类:污染源空间信息、环境质量空间信息和自然生态空间信息。对这些空间信息进行查询和处理是环境GIS应用的最基本的功能。 ①环境质量空间信息:环境质量测点发布信息查询与处理、水质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区域噪声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历年环境质量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②污染源空间信息:点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线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面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背景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废水、气、渣排放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能源消耗信息查询与处理、工业用水量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③自然生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9·全国卷Ⅱ·T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选A。题目要绘制的是数量金字塔,夏季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牧草的数量远远大于羊的数量,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符合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不如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多,一棵乔木树上往往有许多昆虫,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2.(2019·江苏高考·T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解析】选C。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错误;西部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项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项错误。 3.(2019·北京高考·T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考点17--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0%量一般需提高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③/②表示同化量/食入量,圈养动物一般要求短时间内长大,如养猪,育肥速度越快越好,同化量高就意味着长得快,这个比值高意味着用同样的饲料能够让圈养的动物长的更多。食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绝大部分不能被同化,食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等,绝大部分都可以被同化,即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要高于食草哺乳动物。 2.(2010·北京高考·T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同时涉及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思路点拨】理解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概念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思路图如下: 【规范解答】选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

物之间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3. (2010·天津高考·T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命题立意】本题以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调查为材料,结合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种的丰富度等知识,综合考查考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分析表中数据,得出三种生态系统中物种数、旱生植物比例等数据,并能分析计算出所需数据。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在命题形式方面,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非选择题的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3.新考纲无变化。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关系图的判断技巧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 考向预测

“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1)分析图示需注意: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某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只获得了“10%~20%”的能量,“所有狼”捕获“所有狐”时,获得的能量才是10%~20%。 例1.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约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关于以上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它们中的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它们中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它们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题思路】矮小的草本、垫状植物、木本植物是生产者,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猎隼等是消费者,秃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但是,生态系统除包括上述组成成分外,还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A错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但有些植物(如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其进行是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秃鹫可以是分解者,C错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正确。 【答案】D “三判”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腐生型”,凡腐生型生物均属分解者。 例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思考题整理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 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0.5℃/年); (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 (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 (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 (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 (9)空气污染严重; (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50%以上 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 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 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 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 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大多数资源与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

2010研究生复试试题-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

《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农业资源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通常农业资源主要指农业自然资源。即农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 6 资源科学: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数量、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保育及其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发展关系的科学。 2农业环境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7 农业环境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3 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实际和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8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讲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 4 生物富集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9 农业环境保护法:指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和改善农业环境、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 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 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0 农业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获取农业(牧、渔)环境质量信息,并据此提出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对策的过程。

环境与资源管理习题与答案的结合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资源与环境管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 2、生态系统方法: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 是综合管理土地、水和生物资源, 公平促进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包含参与过程的综合性方法。 3、学习型组织:始终不断地扩展其能力以创造自己的未来的一个组织,对这个组织而言必须是“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结合。 4、生命周期评价:是指一种通过分析生产或行动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体的评价其环境效应 的概念或手段。 5、伙伴关系:在两个或多个公共、私人或非政府组织之间相互达成共识的一种约定,以实 现共同决定的目标,或完成一项共同决定的活动,从而有利于环境和社会。 6、半结构性会谈:个人或团体以非正式的会谈方式,采用只记录会谈中关于关键问题重要 的想法和信息并期望探讨出意想不到的主题。 7、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所排斥,所不包容,比如原住居民、妇女及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等。 8、替代性争端解决(ADR ):是避免以法律或行政上的行动来解决争端的解决方式、程序和机制的总称。 9、环境审计:是一种系统过程,它客观地获取和评价关于某个环境事件可证实、断言之证据,确定这些断言与所建标准和指标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评价结果传达给客户。 10、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物性别(sex)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社会对男女特征、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和规范。 11、适应性管理:是制定自然资源政策的一种方法,体现了一种简单规则“政策就是尝试,并从中学习”。 12、从生态角度解释极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暗含极限,并非绝对的极限,而是由技术和社会组织现状强加在环境资源上的限制,以及当生物圈消纳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所决定的限制。 13、快速乡村评估:一种系统的、半结构的方法,由多学科成员组成的团队在野外进行,试 图快速获得有关乡村生活的新信息和新假设14、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 10、气候生产力 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 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 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 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1)实验室简介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 实验室致力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构建国家级行业重大应用示范系统,建立“数据-模型-软件-系统”一体化的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体系,对我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与目标: 1) 建立融图形思维、模型计算、知识推理于一体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论,形成时空数据挖掘、地理系统格局与过程分析的方法体系,发展国际一流的时空数据分析模型,服务于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2) 研究多源遥感信息的时空融合方法,建立高精度、定量化、高效率遥感智能计算与遥感地学分析模型,实现全国覆盖、高时序的地表参数反演与特征分析,服务于国家资源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 3)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时空信息可视化系统软件,为国家地学信息格网建设和公众地理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4) 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并发展成为国家级地学数据集成与共享中心,实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网络共享,服务于地学科研环境的信息化; 5) 构建以数据平台、地学模型平台、地学计算平台和虚拟可视化平台为基础的区域环境模拟网络平台,实现地学分析的超级计算和地学过程的动态模拟,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应急响应和科学决策; 6) 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建立和发展国家级行业重大应用与示范系统,促进地球信息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深化。

考点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考点--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作者: ————————————————————————————————日期: ?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 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7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一、选择题 1.(2010·山东高考·T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的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命题立意】本题以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图为考题形式,体现“在不同情景下识别信息,灵活运用知识”的高考要求,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利用问题。【思路点拨】关键点:④/③、③/①、③/②的含义。具体思路如下: 【规范解答】选C 。④/③表示有机物积累量/同化量,在同化量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恒温动物要维持自身的体温,所以其体内积累的有机物要少于变温动物,可见,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③/①表示同化量/获取量,而不是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根据图示确逐确

比值。③/②表示同化量/食入量,圈养动物一般要求短时间内长大,如养猪,育肥速度越快越好,同化量高就意味着长得快,这个比值高意味着用同样的饲料能够让圈养的动物长的更多。食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绝大部分不能被同化,食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等,绝大部分都可以被同化,即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要高于食草哺乳动物。2.(2010·北京高考·T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同时涉及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思路点拨】理解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概念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思路图如下: 【规范解答】选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资源与环境调查重点

资源与环境调查重点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肥力特征,据此提出改良利用该土地资源的依据、措施,此过程为土壤调查。 2.土壤制图: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此过程为土壤制图。 3.工作底图:指绘制土壤图的基础图件,具体指地形图,航、卫片。 4.土壤草图:指在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的土壤图称土壤草图。 5.地形图: a在常规调查手段中,直接用作草图绘制且成图时作为转绘成图的基础图料; b在遥感调查中,地形图可作为解释、纠正、转绘的基础。 6.土壤剖面:形式上讲是指一个观察描述土壤的垂直切面,代表的是具三维空间的立体图谱。来源分:a自然剖面;b人工剖面 7.主要剖面(基本剖面、代表剖面):是为全面研究土壤形状、特点与成土条件和改良利用之间关系的剖面。要求能看到所有的发生层(ABC三层),平原最少挖1米,挖完后要对主要剖面进行详细描述、记载。标记⊕1 8.检查剖面(对照剖面、次要剖面):为检查主要剖面中观察到的土壤属性的稳定性和变异程度而设置的剖面。要求(AB层)主要发生层,2-4个,标记⊙1-1 9.定界剖面:为了确定土壤类型边界而设置的剖面(土种边界)。标记× 10.土层:是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有异必分。 11.土壤发生层:是经过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用一定特殊特征归纳总结出。 12.诊断层:经过一定成土过程,在剖面上发育形成,能鉴定土壤类型特征标志的层次。 13.障碍层:对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长有特殊影响的土层。 14.土壤发生型:是土壤的发生发育类型,是发生学土壤层次生的组合形式,是划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志。 15.土体构型:在土壤发生范围内,具有各种性质,形态的土层的相互结合状况,是具有质和量的指标,用以确定基本分类单元。 16.路线调查法:按一定路线,分组、定向、齐头并进的方法。 17.放射调查法:不同起点,按不同路线,同时完成区域调查的方法。 18.土壤组合制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壤类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种土壤类型都不够上图面积,把这些无法单独构成图斑的类别组合到一起作为一个制图单元,勾绘出图,这种情况叫做土壤组合制图。 19.样块法:用其中任何一种代表图斑。 20.面积比法:选择最大面积的类型代表图斑。 2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的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2.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北人类利用的土地。 23.环境要素(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24.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25.环境调查:利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能够反映与组织有关的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完整版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完 整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12、光能利用率13、自然资源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6、农业投入产出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9、水资源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 度22、生长期23、种植业24、森林资源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32、农业环境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34、最高温度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 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和某些,在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利用,将和转化为,并释放出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 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生态系统在考纲中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包括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能力要求为Ⅰ,其他考点能力要求为Ⅱ.本专题内容在近五年天津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有出现.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集训】 考向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肉动物都为次级消费者 B.自养生物都为第一营养级 C.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 B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处于最高营养级 B.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消费者之间只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 C.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物群落内物质循环的渠道 答案 D 考向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3.(2015海南单科,23,2分)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 C 4.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 B.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 C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2020年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精编)

2020届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19·湖南省郴州市生物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 C.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苔原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 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正确;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 的间接价值,C错误;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C。 2.(2019·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 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 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 如在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实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定期召唤回棚以便防雨、防高温等的管理。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 和能量多级利用 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 为显著 D.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解析]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可能也会增加新的食物链,A错误;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了空间,实 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 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会出现抗药性,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C正确;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D正确。 3.(2019·安徽省淮南市生物二模)有人研究某弃耕多年荒地中的一条食物链:植物→田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习题集 一、简答题 1.简述农地保护的内容和措施。 2.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3.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有那些? 4.化肥污染的控制方法有那些? 5.阐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6.简述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 7.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什么? 8.简述植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问题。 9.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有哪些? 10.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是什么? 11.土地管理与保护的任务有哪些? 12.阐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农药污染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14.酸雨的综合防治对策是什么? 15.大田作物的减灾对策有哪些? 16.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 17.简述湿地的概念、类型、动植物及其保护。 18.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重要性是什么? 19.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基本对策是什么? 20.生态农业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2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 22.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3.简述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4.牧区畜牧业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是什么? 2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什么? 二、填空题 26.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是() 27.土地的功能有() 28.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是() 29.我国六大种植作物是() 30.我国肥料养分资源的特点是()

31.食物链的四种类型是() 32.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农业措施有() 33.按防治对象将农药分为七类是() 34.目前公认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是() 35.农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 36.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问题是() 37.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特性是() 3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 39.资源动物主要类型有() 40.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是() 41.水体人为污染源的类型有() 42.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有() 43.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是() 4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有() 45.温室气体的主要种类有() 4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 47.土地的经济用途类别有() 48.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有() 49.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是() 50.资源植物主要类型有() 51.沙漠化土地的改良措施是() 52.化肥中主要有害物质是() 53.“三同时”制度指() 54.森林火灾扑救原则是() 55.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有() 5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 57.土地的分类有() 58.我国水资源21世纪面临的问题是() 59.按生态类型生物资源可分为() 60.植物所需七种微量元素是() 61.污染土壤的改良措施有() 62.水质的六个主要指标是() 63.我国生产使用氮肥的主要种类有() 64.农业环境监测的原则是() 65.自然灾害系统通常包括() 66.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67.我国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68.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是() 69.生态系统的四部分组成是()

生态系统的功能(二)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系统的功能(二)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知识概述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氮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指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1)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2)这里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特点:带有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2、碳循环 (1)碳的存在形式 (2)循环形式:CO2。 (3)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CO2)生物群落(有机物) (4)碳循环平衡的破坏及后果 ①碳循环平衡遭破坏的原因: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迅速增加。 ②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可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氮循环 (1)氮循环过程 (2)氮循环中的几个重要代谢过程

比较 基本过程 相关微生物 代谢类型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生物固氮 N 2→NH 3 根瘤菌、 圆褐固氮菌、 蓝藻 异养需氧 异养需氧 自养需氧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硝化作用 NH 3、NH 4+→NO 3- 硝化细菌 自养需氧 生产者 氨化作用 含N 有机物→NH 3、NH 4+ 腐生细菌、 真菌 异养需氧 分解者 反硝化作用 NO 3- →N 2 反硝化细菌 异养厌氧 分解者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过程 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全球性 联系 ①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②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二)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以物理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如:鸟的鸣叫、萤火虫发光等。 (2)化学信息:以化学物质为传递形式的信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