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ESC2014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新亮点_李晓

ESC2014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新亮点_李晓

ESC2014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新亮点_李晓
ESC2014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新亮点_李晓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5年3月第4卷第1期 ? ?

? 肺栓塞与心电图?ESC 2014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新亮点

李晓 张海澄

[ 中图分类号 ]R563.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095-4220(2015)01-0001-02

[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溶栓;肺动脉高压

急性肺栓塞(AP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在心血管疾病中排第三,年发病率100/10万~200/10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由于肺栓塞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故诊断、治疗方法及其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推出了第1版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进行了更新。2014年ESC年会上发布了第3版APE诊疗指南。与前两版比,新指南在危险分层、溶栓治疗、新型抗凝药物治疗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其更实用,也更贴近临床。下面就该指南的亮点进行解读。

1 明确诱发因素风险分类

1856年,RudoIf 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的3个因素,即血流停滞、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ESC2014年新指南对血栓栓塞的诱发因素进行了明确的风险分类。

1.1 强诱发风险因素(OR>10) 下肢骨折、近3个月因心力衰竭或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住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严重创伤、近3个月内心肌梗死、既往静脉血栓栓塞、脊髓损伤。

1.2 中等诱发风险因素(OR 2-9) 膝关节镜手术、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中心静脉插管、化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红细胞生成刺激药、激素替代疗法(取决于药物配方)、体外受精、感染(尤其是肺炎、泌尿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炎症性肠病,肿瘤(肿瘤转移风险最高)、口服避孕药治疗、瘫痪性脑卒中、产后期、表浅静脉血栓形成、易栓症。

1.3 弱诱发风险因素(OR<2) 卧床>3 d、糖尿病、高血压、长时间坐位静止不动(如长时间乘汽车或飞机旅行)、年龄增长、腹腔镜手术(如胆囊切除术)、肥胖、妊娠、静脉曲张。

2 进一步简化了危险分层

2.1 简化判断标准 急性肺栓塞事件严重性的分类是基于肺栓塞早期相关死亡风险的估测,定义为住院期

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张海澄,E-mail:pkuzhc@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1004061.html, 间和30 d肺栓塞相关的病死率。该风险分类对指南推荐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最早是将肺栓塞分为大面积或次大面积,2008年指南分为高危或中低危,而2014年新指南将判断标准进一步简化,使临床能快速判断出高危病人。

2.2 新危险分层依据 新危险分层以患者就诊时临床表现为依据,出现休克或持续低血压则疑似或确诊高危肺栓塞,无休克或持续低血压则为非高危肺栓塞(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90 mmHg,或收缩压下降≥40 mmHg,持续15 min,而非新发的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或脓毒血症导致)。

2.3 非高危严重与指数评分 对于非高危患者,新指南简化了肺栓塞严重指数评分(PESI),对其进一步危险分层,简化PESI(sPESI)只纳入年龄、肿瘤、慢性心力衰竭/肺部疾病、脉搏≥110 次/min、收缩压<100 mmHg和动脉血氧饱和度<90%这6个项目,每项计1分。sPESI0分和≥1分提示30 d死亡率分别为1.0%和10.9%,据此将患者进一步分为低危和中危。而对于中危患者(sPESI≥1),根据右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新指南将其进一步分为中高危(二者均阳性)和中低危(两者之一阳性或均阴性),从而更有利于将其治疗策略进一步细化,同时也有助于决定下一步诊疗策略。

2.4 诊断与治疗 对于高危患者,强调尽早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明确诊断,然后进行再灌注治疗,首选溶栓治疗(ⅠB)。

对于中危的肺栓塞患者,新指南并未常规推荐将静脉溶栓作为首选治疗,其中中高危患者需密切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血流动力学失代偿征象并及时开始补救性再灌注治疗(ⅠC),首选溶栓治疗(Ⅱa B),对有溶栓禁忌证或溶栓失败者,可行外科肺动脉血栓切除术(Ⅱb C),也可推荐经导管近端肺动脉血栓切除术或碎栓术(Ⅱb B)。

3 采用年龄校正D-二聚体标准

D-二聚体对于排除和提示肺栓塞均有重要作用,但其诊断PE的特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稳步下降。新指南推荐,对D-二聚体在年龄>50岁的人群中,需进行年龄矫正,即测定值+年龄×10,代替以

? ?Journal Of Electrocardiogram(Electronic Edition),Mar,2015,Vol.4,No.1

往500 μg/L的临界值,排除PE的可能性由6.4%升至29.7%。

4 更新治疗策略或治疗药物

4.1 治疗策略方面 2008年指南是溶栓治疗排在抗凝治疗前边,而新指南将抗凝治疗排在溶栓治疗前边。即所有肺栓塞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疗,而是否溶栓治疗则应根据患者血压情况。

4.2 治疗药物 方面也结合新药物开发做了相应的更新和推荐。2008年指南中的药物除了溶栓、抗凝药物外,未提及其他药物;新指南溶栓、抗凝药物外,又首次把新型口服抗凝药在APE中的应用作了全面推荐,4种新型口服抗凝药均可替代华法林用于初始抗凝治疗(Ⅰ B)。其中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可作为单药治疗(避免了合用低分子量肝素),达比加群和依度沙班必须在急性期胃肠外抗凝后才能应用。对急性期胃肠外抗凝药物,新指南新增了达肝素和那屈肝素,以上4种新型口服抗凝药均不能用于严重肾功能损害者(Ⅲ A)。另外,新指南还提高了阿司匹林在肺栓塞预防中的地位,对不能耐受或拒绝服用任何口服抗凝药者,可考虑口服阿司匹林(Ⅱb B)。

5 关注长期并发症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它是以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力减低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是APE的长期并发症,APE后前2年内约0.1%~9.1%的患者会演变为CTEPH。对于APE抗凝治疗3个月后仍合并呼吸困难、体力减退或右心衰竭的患者,均应评估是否存在CTEPH。但新指南并不推荐对所有的无症状APE患者筛查CTEPH(Ⅲ C)。CTEPH的诊断需满足2个条件:①右心导管术测量肺动脉平均压≥25 mmHg,肺小动脉锲压≤15 mmHg;

②至少一个肺段灌注缺损,或肺动脉CT成像或肺动脉造影发现肺动脉闭塞。

核素肺通气/灌注(V/Q)扫描是诊断CTEPH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97%、90%~95%,可证明源于血栓栓塞的1个或多个不匹配缺损肺段;CTPA和右心导管术也是CTEPH诊断的必要检查,前者可确定机化血栓位置,后者可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明确肺血管解剖的“金标准”,可判断是否存在慢性血栓栓塞、栓塞位置及外科手术可行性,并排除其他诊断。

6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新指南强调,对于CTEPH患者,必须由一个多学科专家团队评估是否行手术或药物治疗(Ⅰ C)。所有CTEPH患者,推荐终身抗凝治疗(Ⅰ C)。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持续存在(或再发)的CTEPH,可使用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利奥西呱(Ⅰ B)或其他已批准的靶向药物治疗(Ⅱb B)。新指南对肺动脉球囊成形术等新技术未作任何推荐。

7 关注妊娠或肿瘤患者

妊娠期疑似PE,要注意检查方法,应该避免辐射性检查。静脉加压超声发现近端血栓即可确证PE (Ⅱb C),D-二聚体可协助排除诊断(Ⅱb C)。治疗方面,对于没有低血压或者休克的患者,应根据体重调整低分子肝素的用量。华法令能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新生儿出血,应避免使用,上述4种新型口服抗凝药亦不能使用,指南中明确指出未进行妊娠期用药试验。

对于肿瘤病人,前3~6个月低分子肝素的用量应该根据体重来定,后期的治疗应该无限期延长(直到癌症治愈)。

参 考 文 献

[1] Konstantinides SV,Torbicki A,Agnelli G,et al. 2014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J]. Eur Heart J, 2014 Aug 29.

pii: ehu283.

[2] Adam TC,Arnaud P,Stavros K,et al.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 Eur Heart J. 2008, 29(18):2276-2315.

(收稿日期:2014-12-06)

(本文编辑:崔俊玉)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1],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2]。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最常见的PE 类型,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占PE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引起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多发于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PTE常为DVT的合并症。由于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本指南相关推荐主要针对血栓性PE,非血栓性PE发病率低,临床证据很有限,暂不做相关推荐。 近年来,对PE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误诊、漏诊或诊断不及时,以及溶栓和抗凝治疗等不规范问题。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专家组编写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3],对规范我国急性PE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提高我国急性PE的诊治水平起到了极大了推动作用。在此后的5年中,肺血管疾病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PE患者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过去的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医师的需要。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专家组在2010年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新近出现的临床证据系统研判,并参考国际最新急性PE诊断和治疗指南[4],经认真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制订了本指南。与我国2010年专家共识相比,本指南在易患因素、危险分层、诊断治疗策略、新型口服抗凝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并对妊娠期和肿瘤患者PE的治疗给出正式推荐,旨在为PE的诊治提供依据和原则,帮助临床医师作出医疗决策,但在临床实践中面对每一个具体患者时,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诊疗措施。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多因素权衡利弊,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仍沿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 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那些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 一、流行病学 急性PE是VTE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多数情况下PE继发于DVT,现有的流行病学多将VT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危险因素、自然病程等研究,其年发病率100-200/10万人[5,6]。 PE可以没有症状,有时偶然发现才得以确诊,甚至某些PE患者的首发表现就是猝死,因而很难获得准确的PE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流行病学模型估计[6],2004年总人口为4.544亿的欧盟6国,与PE有关的死亡超过317,000例。其中,突发致命性PE占34%,其中死前未能确诊的占59%,仅有7%的早期死亡病例在死亡前得以确诊。PE的发生风险与年龄增加相

2019年整理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资料

2014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 2014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是由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Q)袖珍指南之一,网上主要是关于它的解读,很少有完整版本,这个中文完整版是胡大一教授主审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概述 2.1流行病学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其年发病率为100-200/10万,为第三大常见心血管疾病。其中急性肺栓塞是VTE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其发病、死亡及住院的主要因素。2004年,通过对六个欧洲国家的总人数约四亿五千四百余万人口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有超过317,000人死于VTE。其中,34%的患者死于突发致命性的PE,59%的患者死于生前未诊断出的PE,在早期死亡的患者中仅有7%在死前明确诊断出PE。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发生PE的风险较高,并且其危险度每十年将会提高近一倍,预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诊断出(或者死于)PE。 2.2危险因素VTE是患者自身因素(长期因素)及环境因素(临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些临时或者可逆的危险因素(如手术、创伤、制动、妊娠、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等)的作用下,6周到3个月内发生的VTE被认为是诱发型,其它则被称为非诱发型。PE也可能发生在没有任何已知危险因素的情况下。与临时因素不同,长期因素可能影响PE患者的长期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

2.3病理生理 急性肺栓塞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关键因素

2.4临床分期和初始危险分层 急性PE发生的严重程度的临床分级是根据对PE患者院内发生的早期死亡风险或者30天死亡率。这个分层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来划分,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发挥重要作用。存在休克或者持续的动脉低压的情况为高危PE。

2019年整理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资料

2014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 中文完整版 2014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是由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Q)袖珍指南之一,网上主要是关于它的解读,很少有完整版本,这个中文完 整版是胡大一教授主审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概述 2.1流行病学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其年发病率为100-200/10万,为第三大常见心血管疾病。其中急性肺栓塞是VTE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其发病、死亡及住院的主要因素。2004年,通过对六个欧洲国家的总人数约四亿五千四百余万人口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有超过317,000人死于VTE。其中,34%的患者死于突发致命性的PE,59%的患者死于生前未诊断出的PE,在早期死亡的患者中仅有7%在死前明确诊断出PE。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发生PE的风险较高,并且其危险度每十年将会提高近一倍,预计在 未来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诊断出(或者死于)PE。 2.2危险因素VTE是患者自身因素(长期因素)及环境因素(临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些临时或者可逆的危险因素(如手术、创伤、制动、妊娠、口服 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等)的作用下,6周到3个月内发生的VTE被认为是诱发型,其它则被称为非诱发型。PE也可能发生在没有任何已知危险因素的情况下。与临时因素不同,长期因素可能影响PE患者的长期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

2.3病理生理 急性肺栓塞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关键因素

2.4临床分期和初始危险分层 急性PE发生的严重程度的临床分级是根据对PE患者院内发生的早期死亡风险或者30天死亡率。这个分层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来划分,对临床诊断及治疗 方案发挥重要作用。存在休克或者持续的动脉低压的情况为高危PE。

2018版《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精要解读(4)——特殊情况篇

2018版《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精要解读(4)— —特殊情况篇 急性PTE临床处理面对的情况复杂多样,会给临床工作者带来众多的困惑与矛盾,新版指南针对六种特殊情况的PTE的诊断与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妊娠合并PTE、恶性肿瘤合并PTE、PTE合并活动性内出血、围手术期PTE、PTE 合并右心血栓、血小板减少合并PTE。妊娠合并PTE的诊断与处理 【推荐意见】1. 妊娠期,如果疑诊急性PTE:(1)建议进行D-二聚体检测,若阴性可基本除外急性PTE【2C】;(2)建议行下肢CUS检查,一旦确诊DVT,即可按照VTE进行处理【2C】;(3)如下肢CUS检查阴性,临床仍高度怀疑PTE,建议行肺V/Q显像【2C】。2. 妊娠合并急性PTE的治疗:(1)妊娠期间抗凝药物首选LMWH【1B】。产后建议切换为华法林【2B】;(2)溶栓治疗仅限用于危及生命的高危PTE【2C】。【推荐意见说明】对于疑诊急性PTE的妊娠妇女,需要平衡潜在的致死性风险和放射暴露带来的损伤。肺V/Q显像和CTPA对胎儿的放射暴露为1~2 mSv,但CTPA对孕妇乳腺组织的放射暴露高达10~70 mSv,为肺V/Q显像的35倍,会增加孕妇的乳腺癌风险。此外,CTPA检查所需要的碘造影剂可以诱发胎儿甲状腺功能减低,所以诊断妊娠合并PTE

优先选择肺V/Q显像。恶性肿瘤合并PTE 【推荐意见】1. 恶性肿瘤患者疑诊急性PTE,D-二聚体检测阴性具有除外诊断价值【2B】。2. 活动期恶性肿瘤合并PTE,建议给予LMWH抗凝治疗至少3~6个月【2B】。3. 活动期恶性肿瘤合并PTE,在抗凝治疗3个月后,若出血风险不高,推荐延长抗凝时间,甚至终生抗凝【1C】。【推荐意见说明】临床上肿瘤栓塞与血栓栓塞症状相似,应注意鉴别。恶性肿瘤合并PTE,急性期抗凝治疗结束后,需要权衡血栓复发的风险和出血的风险,评估是否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抗凝,后续长期治疗方案包括继续应用LMWH、转换为华法林、DOACs 或停止抗凝治疗。PTE合并活动性出血 【推荐意见】1. 急性PTE合并活动性出血,建议评估出血严重程度,并采取不同处理策略【2C】。2. 活动性出血评估为小出血,建议在抗栓治疗同时积极进行局部处理【2C】。 3. 如活动性出血为大出血或临床相关非大出血,建议暂停抗凝治疗,并积极寻找出血原因,同时对出血原因进行治疗【2C】。【推荐意见说明】活动性出血是抗凝治疗的禁忌。对于PTE合并大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首先应停止抗凝治疗,针对出血原因进行相关治疗,为抗凝治疗创造条件。小出血对于全身影响较小,比如牙龈出血等,如能通过局部治疗起到止血作用,可暂时不停用抗凝治疗,如局部处理无效,仍应权衡对全身的影响、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制定治疗方案。

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

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

2014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 中文完整版 2014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是由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Q)袖珍指南之一,网上主要是关于它的解读,很少有完整版本,这个中文完整版是胡大一教授主审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概述 2.1流行病学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其年发病率为100-200/10万,为第三大常见心血管疾病。其中急性肺栓塞是VTE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其发病、死亡及住院的主要因素。2004年,通过对六个欧洲国家的总人数约四亿五千四百余万人口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有超过317,000人死于VTE。其中,34%的患者死于突发致命性的PE,59%的患者死于生前未诊断出的PE,在早期死亡的患者中仅有7%在死前明确诊断出PE。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发生PE的风险较高,并且其危险度每十年将会提高近一倍,预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诊断出(或者死于)PE。 2.2危险因素VTE是患者自身因素(长期因素)及环境因素(临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些临时或者可逆的危险因素(如手术、创伤、制动、妊娠、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等)的作用下,6周到3个月内发生的VTE被认为是诱发型,其它则被称为非诱发型。PE也可能发生在没有任何已知危险因素的情况下。与临时因素不同,长期因素可能影响PE患者的长期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

2.3病理生理 急性肺栓塞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关键因素

2.4临床分期和初始危险分层 急性PE发生的严重程度的临床分级是根据对PE患者院内发生的早期死亡风险或者30天死亡率。这个分层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来划分,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发挥重要作用。存在休克或者持续的动脉低压的情况为高危PE。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1],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2]。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最常见的PE类型,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占PE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引起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多发于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PTE常为DVT的合并症。由于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本指南相关推荐主要针对血栓性PE,非血栓性PE发病率低,临床证据很有限,暂不做相关推荐。 近年来,对PE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误诊、漏诊或诊断不及时,以及溶栓和抗凝治疗等不规范问题。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专家组编写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3],对规范我国急性PE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提高我国急性PE的诊治水平起到了极大了推动作用。在此后的5年中,肺血管疾病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PE患者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过去的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医师的需要。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专家组在2010年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新近出现的临床证据系统研判,并参考国际最新急性PE诊断和治疗指南[4],经认真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制订了本指南。与我国2010年专家共识相比,本指南在易患因素、危险分层、诊断治疗策略、新型口服抗凝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并对妊娠期和肿瘤患者PE的治疗给出正式推荐,旨在为PE的诊治提供依据和原则,帮助临床医师作出医疗决策,但在临床实践中面对每一个具体患者时,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诊疗措施。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多因素权衡利弊,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仍沿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 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那些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

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5-5-9 1.一、前言(略) 二、名词与定义 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 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 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PTE为PE的 最常见类型,占PE中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PE即指PTE。肺动脉发生栓塞后,若其支配区的肺组织因 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PI)。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PTE常为DVT的并发症。PTE与DVT共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为VTE的二种类别。 三、危险因素(略) 四、病理与病理生理(略) 五、临床征象 1.症状:PTE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不同病例常有不同的症状组合,但均缺乏特异性。各病例所表现症 状的严重程度亦有很大差别,可以从无症状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或发生猝死。以下根据国内外对 PTE症状学的描述性研究,列出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出现的比率:(1)呼吸困难及气促(80%~90%),是 最常见的症状,尤以活动后明显。(2)胸痛,包括胸膜炎性胸痛(40%~70%)或心绞痛样疼痛(4%~12%)。 (3)晕厥(11%~20%),可为PTE的唯一或首发症状。(4)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55%)。(5)咯血 (11%~30%),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少见。(6)咳嗽(20%~37%)。(7)心悸(10%~18%)。需注意临 床上出现所谓“肺梗死三联征”(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者不足30%。 2.体征:(1)呼吸急促(70%),呼吸频率>20次/分,是最常见的体征。(2)心动过速(30%~40%)。 (3)血压变化,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4)紫绀(11%~16%)。(5)发热(43%),多为低热, 少数患者可有中度以上的发热(7%)。(6)颈静脉充盈或搏动(12%)。(7)肺部可闻及哮鸣音(5%)和(或) 细湿罗音(18%~51%),偶可闻及血管杂音。(8)胸腔积液的相应体征(24%~30%)。(9)肺动脉瓣区第 二音亢进或分裂(23%),P2 > A2,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 3.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与体征:注意PTE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并考虑PTE诊断的同时,要注意发现是否 存在DVT,特别是下肢DVT。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浅静脉扩张、皮 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约半数或以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无自觉临床症状和明 显体征。 4.动脉血气分析:常表现为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增大。部分 患者的结果可以正常。 5.心电图:大多数病例表现有非特异性的心电图异常。较为多见的表现包括V1-V4的T波改变和ST 段异常;部分病例可出现SIQⅢTⅢ征(即I导S波加深,IE导出现Q/q波及T波倒置);其他心电图 改变包括完全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等。心电图改变多在发病后 即刻开始出现,以后随病程的发展演变而呈动态变化。观察到心电图的动态改变较之静态异常对于提示 PTE具有更大意义。 6.胸部X线平片:多有异常表现,但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变细、稀疏或消失, 肺野透亮度增加;肺野局部浸润性阴影;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肺不张或膨胀不全;右下肺动脉干 增宽或伴截断征;肺动脉段膨隆以及右心室扩大征;患侧横膈抬高;少至中量胸腔积液征等。仅凭X 线胸片不能确诊或排除PTE,但在提供疑似PTE线索和除外其他疾病方面,X线胸片具有重要作用。

肺栓塞诊治指南解读

解读2008 ESC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指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熊长明 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推出第一版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1),对于推广和规范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急性肺栓塞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以及一些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完成,为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此,欧洲心脏病学会2008年推出了新版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该指南与ESC2000年指南相比,在危险分层、诊断策略及流程、溶栓和抗凝治疗等方面有一些更新(Eur Heart J, 2008;29:2276-2315)(2),且更为实用,可操作性强。本文将针对新指南中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诊断策略、溶栓及抗凝治疗指征和方案作一简要介绍。该指南中的推荐级别和证据水平见表1,表2。 表1 推荐级别 表2 证据水平

一、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分层 由于肺动脉内血栓量的多少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因此以往多根据肺动脉内血栓的形状、分布及血栓量的多少来评估急性肺栓塞的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准确。急性肺栓塞的严重程度应依据急性肺栓塞相关的早期死亡风险(即住院或30天死亡率)来评估,因此,新指南建议用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高危、中危、低危)替代以往“大面积”、“次大面积”、“非大面积”肺栓塞术语。依据危险分层指标(包括临床特征、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及心肌损伤标记物)对急性肺栓塞相关的早期死亡风险进行危险分层(表3)。并根据上述危险指标存在与否,可在床旁快速地将急性肺栓塞分为高危和非高危(中危、低危)患者(表4),这种危险分层将有助于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最佳的诊断措施及治疗方案。 表3 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主要指标 临床特征休克 低血压a 右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扩大 运动减弱或压力负荷过重表现 螺旋CT示右心扩大 BNP或NT-proBNP升高 右心导管术示右心室压力增大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脏肌钙蛋白T或I阳性b a:低血压定义:收缩压<90mmHg或血压降低>40mmHg达15分钟以上,除外新出现的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或败血症。 b: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新出现的标志物,尚待确认。 表4 根据急性肺栓塞相关早期死亡风险的危险分层 早期死亡风险危险分层指标推荐治疗 临床表现右心室功能不全心肌损伤 (休克或低血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