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的社会理想及其转变

论《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的社会理想及其转变

经验交流

论《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的社会理想及其转变

姬玉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清代是瓦解与新立的交点,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冲击,百姓们的思想观念与精神世界也有了新的诉求,但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们精神上的腐朽堕落刺激了吴敬梓,加之自幼接受的儒家教育与新兴的人文精神、自由思想产生了碰撞,所以他借作品表达出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期望,从塑造士林众人百般丑态,到描写杜少卿等几位真正符合儒家文化的名士,再到推出市井四位奇人,人物及故事的深入发展也展现了吴敬梓对社会未来更新的期望。

【关键词】仁义礼乐;真儒名贤;市井四奇人

一、“仁义礼乐”的理想社会

吴敬梓自幼接受传统儒学教育,他自我认知中构建出的理想社会是遵循传统儒学要求一方面,《儒林外史》中描述了一段庄绍光与嘉靖皇帝的对话,嘉靖皇帝曾经问庄绍光:“朕在位三十五年,幸脱先帝祖宗,这教养之事,何者为先?”于是庄绍光把构建理想社会的文书详细呈给皇帝,陈述了“礼乐兵农”等标准。庄绍光这一人物的原型是被世人大为赞叹,认为是议论辉光,肆映如伟炬烛天的清溪居士程廷祚,其治学受“颜元学说”影响至深,文木先生本人也深受颜元学派思想的影响,追求“经世致用”的仁政。“义”也是文木先生的一个理想,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义”算是个经典的课题,书中多有描写杜少卿对有困难的人常常自掏腰包帮助,虞博士帮助一位可怜人拿着钱回家安葬父亲等情节。

另一方面,吴敬梓在社会秩序上主张以“礼乐”为尊。他理想的环境是各司其职,人们恪守阶级的底线,等级制度在他看来有合理之处,它可以保证社会按照该有的方向发展而不偏离轨道,如书中褒奖泰伯和讽刺朱棣就是为强调他对“礼乐”制度的推崇。虽然现在看来这种社会理想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不能说代表着最好的社会形态,但他追求以“礼乐”为尊的社会秩序放在充斥着僭越行为和虚伪不实的现实环境中,是有其正面意义的。

二、由笔下人物观社会理想

吴敬梓在创作时多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间,文中各色人物多是其在金陵结识或者观察到的人的化身,于书中或用自己的角度观世,或借他人之手书理想。作品从开篇就塑造了王冕这位颇有魏晋名士风度的人物,他是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角色,具有不畏世俗不为权动的“狂士”精神。而后文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各有不同的人,这其中有为醉心于功名利禄,一心渴求飞黄腾达大富大贵的士林人氏,也有保持自己的天地,讲求人格独立与精神富足的真儒名士,更有作者在经历了半世希望与失望后创造出的几位品格超高的奇人。

(一)寄寓批判的丑恶士林

鲁迅对古代小说有着独到的评价,他曾言:“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各色沉迷于追求富贵荣华的痴人形象是他为通俗文学所做的独特贡献。如第三回描写的老童生范进,他是一位饱受科举制度荼毒的可怜人,在意外中举前家境贫寒,遭人白眼,参加了二十多次考试也不过落得个落榜的下场,还因为没钱赶考向老丈人借盘缠,却被他一顿羞辱。放榜当日他还抱着老母鸡在集市上卖,当旁人告知他中了举人后,这位老童生痴笑着拍手道:“噫!好了!我中了”,说完这句话,就“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了。”这样的丑态也让人发笑之余更感悲凉。中举之后平日嘲笑范进的人们惶然换了一副面孔,赶着来奉承或是投奔,丈人胡屠夫也“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这前后的对比将讽刺艺术运用的相当精巧。

(二)社会理想的寄托

众多文人学子在赏析和研究此文时都偏向于将杜少卿视为

文木先生精神的寄托。杜少卿在精神上信奉传统儒家思想,不

以地位区分三六九等,平等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信仰着传统儒

家所要求的孝悌与兼济,是传统美德的坚守与传承者。但吴敬

梓对社会理想的构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杜少卿还未登场时,书

中就先写了别人对他的评价,家中兄长把他评为呆子,对他颇有

讽刺;但在书中同一回里韦四爷却称赞其为豪杰,这看似矛盾的

人物评价也引得读者带着强烈的好奇去品读。书中杜少卿出场

后给我们展示的是与封建教条格格不入的叛逆者形象,他在旁

人看来是“狂”士,是“傻”子,散尽钱财,不遵守封建纲常礼教,平

日生活亦是不拘小节豪放不已,经常牵着妻子的手一同游山,并

不在意旁人的指指点点;他又是一位有着家国天下的志士,甚至

还为了祭泰伯祠几乎变卖所有家产,只是希望通过修祭这件事

来教导百姓。

(三)“市井四奇人”的光芒

吴敬梓受“颜元”学说影响很大,他原本是寄希望于真正的

儒家名士改变社会上不正的风气,追求自由与人格的独立,但“破”而未“立”的现实使他不自觉地将视线投放在文人之外的底

层劳动者身上。《儒林外史》最后十回时推出了“市井四奇人”,这

四人的身份变成了日常生活中处于社会阶级金字塔最末的市井

平民,通过对四人潇洒不羁性格的描写,对他们身怀的才气的赞

美,表现出他社会理想的转变。

这四位奇人各有各的妙处,季遐年是一个自幼无父无母的

孤儿,靠寄居寺院才得以存活。但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在书法方

面有非凡的天赋,书的一手好字。一般人如果拥有这样的技能,

在面对旁人尤其是大富大贵之人的青睐后就该以此为自己谋取

一席之地。但季遐年是个不在乎此等虚名的人,就算是有地位

显赫的人请他写字,都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若是不合他意,

就算是天皇老子,万般银钱送到他跟前,他也不会多瞧一眼。施

御史看中他的字,差人来寻时就被他一顿痛骂赶出去了。这样

一位狂士,也是文木先生自我性格的一个侧面展现。而荆元虽

为一介裁缝,却是真正的风雅之士,琴棋书画几乎样样皆通。在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多是遵循着传统的“士农工商”阶级观

念,但荆元并不在意这种阶级之言;再看靠卖火纸筒子为生的王

太,这人外表清贫如洗,连件完整衣服都少有,却在棋艺上不逞

多让,但他对输赢并不在意,赢了也不像他人一样过于兴奋,是

下棋这件事让他感到快乐,这是一位有能而未以能居的人,是文

人墨客心目中典型的高人形象。还有个名为盖宽的小茶馆经营

者,他本身是一位小有财产的当铺老板,按理说生活非常安逸舒

适,但偏偏心肠好,为了帮助有困难的人而变卖了自己家中的财

务器皿,在变卖器物的同时,又没本事把当铺经营好,最后就只

能靠小茶馆来维持生活,一天只赚得几十壶茶糊口。盖宽在自

己过的如此清苦的情况下,也没有听从友人劝他去找当时被他

帮助的人求助的建议,因为他看的十分透彻,非常明白穷嫌富攀

的通理,乐得潇洒自在。

三、自由精神的花火

吴敬梓最初是寄希望于传统的真儒名士来构建他心目中完

美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书中名士的失败双线并进,与

“社会风气愈来愈恶劣,一代不如一代”相对应,在金陵的所见所

109

2019年第16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