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对历史文献加以整理和研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门学问。而历史文献学作为一个学科纳入历史科学的体系之中,则不过数十年时间。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对这个学科的确立,起到过重要作用。回顾他对历史文献学理论的若干认识及其实践,对我们今天探讨新世纪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及发展方向,不无启迪意义。

究校雠学古义阐述学术渊源流别

张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30岁刚出头时写就的《广校雠略》。顾名思义,书中内容是推广发扬宋代郑樵的《通志·校雠略》,自然是一部文献学著作。其自序称:?少时读书,酷嗜乾嘉诸儒之学,寝馈其中者有年。其后涉猎子史,兼览宋人经说,见书渐广,始欿然不自慊,泛滥群籍,于汉、宋诸儒,独宗二郑,以为康成经术,渔仲史裁,譬诸灵海乔岳,无以益其崇深。两家涂辙虽殊,而所以辨章学术之旨则无不同。?于是,?温经校史,流览百家,穷日夜不辍,积之十年,始于群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稍能辨其原流,明其体统?。[1](P1)从这段话,可以窥见张先生的学术趣向。书中形成的若干见解,为其一生所恪守。所以,这部书虽仅10万余言,却是他一生学术探索的一个坚实的基点。

《广校雠略》凡5卷,分为19论100篇。其中尤可注意者,为以下3论30篇:

其一,?校雠学名义及封域论二篇?。近世学者于审定书籍之际,约分三途,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张先生上承郑樵、章学诚、朱一新的见解,主三者之合,其首篇《目录板本校勘皆校雠之事》论述说:?校雠之事,始于周宣王时宋大夫正考父校商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秦火之后,书尤残缺,汉成帝时诏刘向等校书秘阁,此业乃称专门。校雠之名,亦自刘向定之,所谓‘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是也。向每校一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后又集众录,谓之《别录》,盖即后世目录解题之始。向校书时,广储副本,有所谓中书,有所谓外书,有所谓太常书,有所谓太史书

,有所谓臣向书,有所谓臣某书,博求诸本,用以雠正一书,盖即后世致详板本之意。观向所为《战国策叙录》云:‘本字多脱误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然则向校雠时,留心文字讹误之是正,盖即后世校勘之权舆。由此论之,目录、板本、校勘,皆校雠家事也。但举校雠,自足该之。语其大用,固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次篇《目录学名义之非》论述清代以目录自雄之士,?校其所至,上者但能校勘文字异同,审辨板片早晚耳,盖已邻于书贾之所为,难与语乎辨章学术之大。?在引述章学诚、全祖望的有关论述后,张先生发出如下议论:?夷考世俗受病之由,盖原于名之不正耳。夫目录既由校雠而来,则称举大名,自足统其小号。自向、歆父子而后,惟郑樵、章学诚深通斯旨,故郑氏为书以明群籍类例,章氏为书以辨学术流别,但以校雠标目,而不敢取目录立名,最为能见其大。?

张先生关于目录版本校勘不必独自称?学?的观点,学者中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一点并不重要。他称举校雠的大名,旨在强调三者的联系,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标。这一学术宗旨,是大家都认同的。他关于文献学的若干理论建树,便是他上推校雠古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辨成果。

其二,?著述体例论十篇?。跟一般的著述体例介绍不同,张先生论著述体例,旨在对诸类典籍作推本潮源的探讨。只看10篇标题,便一目了然。如?古人志在用世不得已而后著述?、?古代著述皆可目为史料?、?拟古著书之始?、?著作编述钞纂三者之别?、?编述体例?、?太史公书为编述之正体?、?钞纂之书日盛而后著述日衰?、?官修之书无关著述?、?施教之书与著述异体?,涉及到大量古书的起源及其流别,他在博览群书后,自出机杼,加以论断。这里,仅举《著作编述钞纂三者之别》一篇为例。张先生发挥王充《论衡·对作篇》中的群书区分法,认为?载籍极博,无逾三门:盖有著作,有编述,有钞纂,三者体制不同,而为用亦异。名世间出,智察幽隐,记彼先知,以诱后觉,此之谓著作;前有所因,自为义例,熔铸众说,归一家言,此之谓编述;若夫钞纂之役,则惟比叙旧事,综录异闻,或订其讹,或匡其失,校之二科,又其次也。?以先秦两汉著述而论,《五经》前无古人,可谓著作;《史记》《汉书》前有所因,而在熔铸剪裁后成为一家之言,可谓编述;桓谭《新论》、王充《论衡》则在比叙旧事、综录异闻之类,属钞纂之书。

对群书作了这样的区分,张先生认为可以使读者知道学术之深浅,意义不小。?试循时代以求之,则汉以上之书,著作为多。由汉至隋,则编述胜。唐以下雕板术兴,朝成一书,莫登诸板,于是类书说部,充栋汗牛,尽天

下皆钞纂之编。昔人每教学者多读唐以前书,非贵远贱近,蹈人情之通患而不知返也,诚以先唐之书,多关作述,犹少空言。唐以下杂钞日广,语皆枝叶。本末先后高下浅深之分,学者所宜详辨也。?[1](P8-9)

其三,?汉唐宋清学术论十八篇?。张先生强调校雠学的功用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因而他的目光便不仅仅停留在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官私目录上,龂龂于版本早晚,汲汲于考订文字异同,而是集中精力,把握学术发展趋势,明辨各类著述的脉络源流。?汉唐宋清学术论?在诸论中,篇幅最长。从辨章学术始于太史公、郑玄校注群经实寓辨章学术之意、经师家法亡于东汉、唐初诸儒论学有不同于后世者、唐代史学实有承先启后之功、昌黎韩氏实开两宋学风、宋史分立儒林道学二传之故、两宋诸儒实为清代朴学之先驱、宋人经说不可尽废、宋世私门校书之盛,到清代兴起之师、乾嘉诸儒囿于治经之弊、乾嘉诸儒著述非初学所能读、道咸以下清学渐衰、道咸以下学者依附乾嘉之弊与模拟著书之非、群经新疏未必尽善、专精与博通之辨,各个专题,皆一一扼要论述。可以说,这实际上是一部提纲挈领的文献学史。从汉至清两千年中的文献整理与研究状况,都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举列在这里了。张先生首正校雠之名,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另外70篇,为著述标题论8篇,作者姓字标题论5篇,补题作者姓字论4篇,援引古书标题论8篇,序书体例论5篇,注书流别论2篇,书籍传布论2篇,书籍散亡论2篇,簿录体例论4篇,部类分合论7篇,书籍必须校勘论2篇,校书非易事论4篇,校书方法论6篇,清代校勘家得失论3篇,审定伪书论3篇,搜辑佚书论5篇。单从篇目,已足见内容之丰富。

对《广校雠略》中的见解与内容,张先生后来又有所发挥与扩展。为了指导后辈校读古籍,他在50岁时写出《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一书。全书分为通论、分论、附论三部分。由于分论的篇幅较多,又分为上下,共成四编。第一编,通论校读古书的基本条件,从识字谈起,以至辨识版本诸问题。第二编分论上,专谈校书,涉及到校勘的必要性、校书的依据和方法等文献学理论问题。第三编分论下,专谈读书方面的问题,论述了古人写作中的一般现象和古人著述体要,提出了阅读全史的重要性和具体读法,归纳了整理史料的一般方法。第四编,附论有关辨伪和辑佚方面的问题。全书写作的初衷虽只是普及文献学知识,但持论谨严,内容丰富,在文献学理论的研究上有所发展。如论辑佚书,首先从书籍本身的产生、发展、变化,从社会的变迁分析古书散佚的原因,然后阐述辑佚作品的展开和取材的依据,并归纳出五条途径和方法,即取之唐宋类书,以辑群书;取之子史及汉人笺注,以辑周秦古书;取之唐人义疏,以辑汉魏经师遗说;取之诸史及总集(如《文苑英

华》之类),以辑历代遗文;取之一切经音义(以慧琳《音义》为大宗),以辑小学训诂书。张先生还从过去学者在辑佚工作中所犯的错误(漏、滥、误、陋等),指出读者在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告诫初学者:?至于自己动手搜辑佚书,更是学问成熟以后的事。因为读书不多,见闻不广,虽对这方面有兴趣,但难免挂一漏万。加以这种工作,做起来很费时间,耽误了读书的岁月,尤为可惜。初学似不必在这里面投下太多的劳动,等到业务基础打好以后,再谈此事,比较容易着手。?[2](P310)

书中此类见解甚多,以致顾颉刚先生称赞此书?纲举目张,显微索隐,为初学引导正路,谆谆以教,苦口婆心,俾其于摸索之中,得见明灯。?[3](P405)

赋文献学新意建构学科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学术界欢呼进入?科学的春天?的时期,张舜徽先生恰好在此时进入到他学术研究的丰收季节。1979年,他与学界同行在桂林发起,成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被推举为会长。1980年,国务院颁布学位条例,他随之被评为全国首位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导师。客观形势催促着他继续思索,为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提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不久,他就完成了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中国文献学》。这部书的主要贡献,在以下几方面:

一、确定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

在20世纪,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声、郑鹤春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他们认为:?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4](P1)从全书内容看,涉及的是文献整理的一些问题,和真正意义上的文献学还有一段距离。60年代,王欣夫先生的《文献学讲义》,主要是目录、版本、校勘的知识介绍。张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中,开宗明义,就是确定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他从?文献?原来的含义和范围出发,认为文献应该是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和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自然是有区别的。?进而,他指出:?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典文献的

工作,都是由校雠学家担负了起来。??我们今天,自然要很好地继承过去校雠学家们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在提出基本要求和任务后,张先生认为这还不够,应该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总结性的著作来。?只要我们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为整理而整理,而是心怀大志,朝着一个宏伟目标而努力不懈,不仅大有出息,而且可以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5](P3-4)

二、总结前人整理文献的经验和业绩

书中,用四编介绍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以及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版本、校勘、目录。虽然他人书中也有同样的内容,但张先生写得简明扼要,很有特色。他还概括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像抄写、注解、翻译、考证、辨伪、辑佚等;归纳前人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像修通史、纂方志、绘地图、制图表、编字典、辑丛书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重点介绍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通过他们的事迹来体现文献学的丰富内容。从汉至清,他介绍了刘向刘歆父子、郑玄、陆德明、郑樵、章学诚、纪昀等人的成就。比如郑玄,张先生认为历来把郑玄看成是一位经学家,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这是不够的;他认为郑玄所整理、注释的书,不限于六艺经传,也还注《纬》,注《律》,可算是在整理古代文献方面,做了极其广泛而又深入的工作。?经学?二字,本不足以范围他。又如唐代陆德明,他在校理群书的基础上,对厘析异同,审定高下,取得很大成绩,其巨著《经典释文》是涉览几百家音义专著、取长补短而写成,它不仅是考证旧音的渊薮,而且保存古文异体,使经传起源、传授本末、注家姓名、音义述造,一一详叙。?《经典释文》的《序录》部分,乃是全书的纲领,寓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微意。?[5](P250) 对于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张先生也从语言文字、经传、史实、周秦诸子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使读者对于清人的业绩,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对近代学者,他肯定整理文献最有贡献的人,一为张元济,一为罗振玉,皆列举大量的事实,使人心悦诚服。这些,都是以介绍前人业绩的形式,示人以整理文献从入之途。

三、提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

对于整理历史文献,张先生认为,不是单纯地校勘,注释几本书就完了。?更重要的,在能从丛杂的资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内容相近的合拢来,不同的拆出去,经过甄别审断、整理纂集的过程,写定为简约可守的新编。让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方面,能够节省时间、精力,较有条理有系统地了解过去,这诚然是文献学工作者的重任。?[5](P343)比较迫切的任务,他认为有4项,即甄录古代遗文、改造二十四史、整理地方志书、融贯诸子百家。

所谓甄录古代遗文,就是对流传至今的典籍,要详辨其真伪。真伪可以分开的,应重新写定,加以整理。如《尚书》,只应把确切的28篇汇编在一起。古书中还有一些专门性的单篇文字,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说明书《禹贡》在《尚书》内,专谈科技制造的《考工记》在《周礼》内,记载时令气候的《夏小正》在《大戴礼记》内,诸如此类的文字,非常宝贵,?自可从原书中抽出来,加以整理和阐述。?[5](P345)

所谓改造二十四史,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首先宜将后人附加的话,以及错简、衍文、注语窜入正文等不符合原文的现象,加以改正删订,重新写定。??其次,便是整理旧注的问题。?[5](P348-349)要对旧注有所损益,同时旧注还有个排列的形式问题。此外,对于世称?芜杂?的《宋史》,要有改修气魄。

所谓整理地方志书,意思十分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方志名目繁多,而其中的?州县志?,记载比较详尽,内容比较丰富,可供采摭的资料很多。?整理方志,必须首先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其次,一些正史中不详的社会制度、礼俗习尚、民生利病资料,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史实,应?择取其中最为重要的材料,分类撮录,然后纂辑成书,写出一部可供采摭的史料丛编。替撰述理想中的中国通史提供素材,作出贡献。?[5](P355-356) 所谓融贯诸子百家,是指对周秦诸子加以研究,?找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共同认识,由此考明问题的实质以及对当时和后世所起的作用。?[5](P357)对于两汉以后的子书、文集、笔记,区别其高下浅深,?假如我们能就历代文集中甄录出许多有价值的政治论文,都为一集,何尝不可继《明经世文编》、《清经世文编》之后,编出《宋经世文编》、《唐经世文编》、《先唐经世文编》呢??对明清文集,?假如我们能分类辑录,也可编出一些专门性的《丛钞》,如前人所辑《经义丛钞》之类,这自然是极有意义的工作。?[5](P359-360)此外,对诸种笔记,也要有所甄别,凡是?朴学功深,富有价值的,自当进行综合整理。?[5](P361)

除了专著,张先生晚年有若干篇文章,都对80年代初兴盛起来的古籍整

理工作提出了通达的见解,其中有不少富有启发性的建议。这也属于他建构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具体工作。他的最基本的主张,是强调整理古籍不单是标点注释校勘,而应该包括研究成果、总结性论著,整理古籍的方法与门径应包括论著、编述、注释、钞纂四个方面。[3](P132-134)一句话,古籍整理与研究必须结合起来,以使整理工作达到更高的水平。

80年代初期,张先生还选编过一部《文献学论著辑要》,旁搜博求古人近人文献学专论凡120目。其自序中指出:?整理文献,必先于群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辨其原流,明其体统,然后能识古书之真伪,审版本之先后;旁及校勘、目录、辑佚、避讳诸端,皆当洞达其理,庶几有着力处。若于此类全无所知,遽谈古籍整理,将见其昏昏冥冥,不解何从下手也。?[6](P1)《辑要》之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籍整理工作者?何从下手?的困难。

倾数十年心血撰作文献研究名篇

张舜徽先生不仅长期探讨文献学理论,而且身体力行,实践自己的文献学观点,在整理研究历史文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学术界贡献了若干文献研究佳作。大体说来,偏重于对文献本身加以整理研究者有以下几个类别。

一、通释类

在目录类著作中,《汉书·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张先生对二书皆作了逐句笺释工作。于前者为《通释》,于后者为《提要叙讲疏》。

《汉书艺文志通释》是在早年《释例》的基础上写成的。张先生自少爱读《汉书·艺文志》,常置案头,时加笺记,欲疏证全书。至晚年重温是书,复有笺记,于是加以整理,成《通释》一书。这是一部?循文通释?的疏证之作,?凡前人之说有可取者,悉甄采之,句读之有误者正之,史证之偶疏者补之,亦间附论说以评断之。?[7](P1)如《六艺略》一开头,就对通常的标点?《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提出异议,认为?此应读‘《易》’字自为句,乃冒起下文之辞。?做了一番论证后,又推寻?经?的本义,认为?经者纲领之谓,原非尊称。大抵古代纲领性文字,皆可名之为经。?[7](P10)随之又解说?经十二篇?的篇名与内容、汉代《易》学的传授情况、?施、孟、梁丘三家?的盛衰。这种立足于史实而有见识的疏证,与一般的文字疏通不可同日而语,对读者掌握学术的变迁大有裨益。

《四库提要叙讲疏》是在课堂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其自序称:?往余

为大学文科讲授‘国学概论’,即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四十八篇为教本。昔张之洞《輶轩语》教学者曰:‘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余则以为此四十八篇者,又门径中之门径也。苟能熟习而详绎之,则于群经传注之流别,诸史体例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衍,释道之演变原委,悉了然于心,于是博治载籍,自不迷于趣向矣。因与及门讲论而疏通证明之。首取《提要》本书以相申发,次采史传及前人旧说藉资说明,末乃附以愚虑所及而讨论之……迨讲毕,始自录所言,述为《讲疏》。?[8](P1643)《讲疏》不是一般的文字注释,而以发表见解为主。如《提要》首句:?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讲疏》云:?此昔人尊经崇孔子之说也。自司马迁以来,儒者莫不言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然无征于《论语》,复不见于孟、荀,秦火以前,无此说也。《论语》为孔门所记,于其师一言一行,乃至饮食衣服之微,喜乐哀戚之感,无所不记。使果有删定之弘业,何其弟子无一语及之?史迁尝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然《管子》中已云‘泽其四经’,可知以《诗》、《书》、《礼》、《乐》为教者,不自孔子始。此四经者,皆旧典也。孔子特取旧典为及门讲习之,所谓‘述而不作’也。善夫龚自珍之言曰:‘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仲尼曷尝率弟子使笔其言以自制一经哉?’必具此识,而后可以不为俗说所惑。盖自汉世罢黜百家,独崇儒术,言及六籍,必推尊孔子所删定,此犹言易卦者,必托名于伏羲;言本草者,必托名于神农;言医经者,必托名于黄帝;言礼制者,必托名于周公;莫不高远其所从来,以自取重于世,后先相师,如出一辙,学者可明辨之。?[8](P1648-1649)这样的疏释,明显是在做学术源流的考辨工作。

二、叙录类

叙录类的代表作是《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的文集甚多,张先生30多年中所寓目者,便有1100余家。不用说,数量如此之多的文集,不是一般人所能读到,即使能够读到,也不一定抓得住要领、理得出头绪来。张先生有感于刘向校书时写作叙录的深意,每一文集读毕,便考订作者行事,记录书中要旨,推究其论证得失,核定其学识深浅,各为叙录一篇,欲附以校雠流别之义,以推见一代学术的兴替。最后,他从写出的670多篇叙录中,选出价值较高的600家,汇为《清人文集别录》24卷。这600家文集以儒林、文苑中人物为多,大抵清人在碑传志状、刻书序跋、金石跋文以及诂经、证史、议礼、明制、考文、审音、诠释名物等方面有价值的文集,都收罗进来了。而于诸家考证之语,凡论断审密,确有发前人所未发者,皆特为拈出,着意介

绍。全书的编排,略依时世先后,系联而下,其有家学、师承或友朋讲习之益者,务令比叙,以见授受濡渐之迹。可以说,这是一部罕见的汇集清人文集精华的提要性质的佳作。以至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交口称赞。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在评价此书与《广校雠略》时说:?先生所作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实在张香涛《yóu@③轩语》、《书目答问》之上。然彼二书,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也。?[3](P406)张先生另有一部《清人笔记条辨》,可算是叙录的变体。清人的笔记,虽不及文集之多,张先生几十年中所寓目者,也有300多家。若无别择去取,则榛芜不翦、靡所取材。于是,张先生对那些专载朝章礼制、但记掌故旧闻、讲求身心修养、阐扬男女德行、谈说狐怪、称述因果等等之类的笔记皆屏不取,而对一些学涉专门、宜有专书以集其成的亦所不取。经过这样的筛选,最后收书100家,分为10卷,略依时世先后而编排。每家皆先述其生平,而后言其著述。因笔记体裁与文集有别,张先生所做工作,也与《别录》有些差异,即?择其义之可采者,分条件系,加以考辨,亦有综述而论列之者。?[9](P1)书中所录百家笔记之言,有辨章学术者,有考论经术者,有证说名物制度者,有订正文字音义者,有品定文艺高下者,有阐述养生方术者,得失互见,多可商榷。为平亭是非,张先生?凡遇精义美言,则为之引伸发明;或值谬说曲解,则为之考定驳正。?[9](P2)对清人笔记的这种条辨形式,可以说是?叙录?的一种创造性运用。

三、校注训诂类

对于基本典籍,张先生用功尤深。阅读过程中,做了不少校注和训诂工作。比较系统的成果,收载在《旧学辑存》中的,计有11种,即《唐写本玉篇残卷校说文记》、《尔雅释亲答问》、《小尔雅补释》、《急就篇疏记》、《异语疏证》、《释疾》、《字义反训集证》、《两戴礼记札疏》、《读书笺释之余》、《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勘记》、《中论注》。其中,《唐写本玉篇残卷校说文记》为校勘之佳作,《异语疏证》、《两戴礼记札疏》为注释之佳作,《释疾》、《字义反训集证》则是汇集相关资料后加以注释的名篇。

《周秦道论发微》一书中,收有《老子疏证》、《管子四篇疏证》、《太史公论六家要指述义》三文,篇幅占了全书一大半。这些疏证之作,本身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她们主要还是为?道论?作注脚,是为正文服务的。这种疏证,显然有别于一般注释。

四、纂辑类

将相关联的资料汇集到一起,可省却读者不少翻检之劳。张先生在治学历程中,善用纂辑之法,留下不少纂辑之作,计有《声论集要》、《经传诸子语选》、《清儒论学语录》、《清儒论学文选》等10来种。尤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为《声论集要》,收载于《旧学辑存》中册。张先生自少好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读刘熙《释名》,恍然有悟于声训之理,至精至确。后涉览300年来儒先著述,发现已多先己而言之者,于是从戴震至黄侃、钱玄同20人著述中,撮录精语,成《声论集要》一卷。亦间述已意附于其尾,以见昔贤所论,固无二致。

二为《郑雅》,收载于《郑学丛著》。张先生治毛郑《诗》,喜陈澧《毛传义类》,隐括有条例,与《尔雅》相表里。效其体,成《郑笺义类》,后治《三礼》,钻研郑注,仍斯例为《三礼郑注义类》。复博采郑氏群经佚注之可考者,裒录为《郑氏佚注义类》。后合此数种,成《郑雅》19篇。《郑雅》体例,一仿《尔雅》,将郑玄注解汇编,使?北海精诣,粲然大备?。张先生在序中对素志克酬,喜不自禁,称?此编训诂名物之繁赜,倍蓰于《毛传》、《尔雅》、《说文》。苟能贯通郑学,则群经莫不迎刃而解。斯一编也,不第六艺之钤键,抑亦考古之渊薮也。?[10](P198)

三为《周秦诸子政论类要》,收载于《旧学辑存》中册。张先生博考前史,深服历代大政治家之所施为,以其雄伟之气魄,毅然任天下之重,坚于自信,不以世俗毁誉动其心;刚断果毅,卓然有以自见于当时而永传于后世。若霍光、诸葛亮、王猛、魏徵、王安石、张居正之侪,治国处事,无不具有法家精神。实皆自周秦法家书中取得政治理论以自敦厉者。法家职志,以富强国家为已任,管、商其中之尤魁杰者耳。周秦诸子书中言富强之术者多,有以功业自白于世者,有以言论垂之久远者,皆坐言而可起行,宜其为后世政治家所服膺而不欲斯须舍弃。遂用前代录要之法,成《周秦诸子论政类要》三编。上编为《周秦诸子政论之总精神》,中编为《周秦诸子论法》,下编为《周秦诸子论政》。每编之下,又各立8至10个小题以相统括。于是周秦诸子之言治道者,精义名言,多在其中。

以上几种纂辑之作,实际上已经将钞书和著述合为一体。中有所主,非一般泛滥无归的比辑纂录之编可比。

从张舜徽先生的历史文献学理论及其实践,我们不难体会到,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范围是极其广阔的。在任何一个领域沉潜书卷,伏案数十载,都可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即使是在传统的研究领域,用传统的著述方式,也可

以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他格外重视文献学工作者的胸襟和视野,早年谈校雠学,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鹄的,晚年谈文献学,强调要做总结性的工作。他的不少具体论述,或许有着缺陷,但他坚持?中有所主?,从大处、高处着眼,把文献整理与研究看成一种创造性劳动,终于在所有他钻研的课题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对于后辈文献学工作者来说,张舜徽先生的治学途径值得借鉴,他的历史文献学理论及其实践也应成为人们继续前行的一个阶梯。

【参考文献】

[1]张舜徽.广校雠略[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张舜徽.讱庵学术讲论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4]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6]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7]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8]张舜徽.旧学辑存下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8.

[9]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张舜徽.郑学丛著[M].济南:齐鲁书社,1984.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考研考古学排名前10院校

考研考古学排名前10院校 复习到今天,很多考生对于院校专业目标都有了基本定位,至少对于专业和方向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就是院校选择的问题了,逐步临近9月考研预报名,大家也要早点准备。凯程考研和大家分享专业排名前10院校,可供考生参考。 凯程教育张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 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方法二:互相监督。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安排计划复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方法三:定期考核。定期对自己复习情况进行考察,灵活运用笔试、背诵等多种形式。 2.分配好各门课程的复习时间。 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同学们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每天的学习,使时间得到最佳利用。一般来说上午的头脑清醒、状态良好,有利于背诵记忆。除去午休时间,下午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并且下午人的精神状态会相对低落。晚上相对安静的外部环境和较好的大脑记忆状态,将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据科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完整word版)2020复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考试科目、参考书目、真题等汇总,推荐文档

一、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 考研研究方向: 07中国文献学史 08古文字学 09古文献与古文字 10文字学 11敦煌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 ④810目录版本学(07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7古汉语与上古史 ④812古文字学(08、09、10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35敦煌文献学; ④891古代汉语(11方向) 二、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官网不公布参考书目,以下书目仅供参考: 古代文学用的是袁行霈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 外国文学是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配套崇文书局出的外国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现当代文学就是以三十年、洪子诚和陈思和老师的当代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东西: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文学理论 大量复旦老师的专著论文 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新中国文学史 复旦出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分体文学史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辞海》文学卷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 郭锡良老师的《古代汉语》 ps:欢迎后台留言补充书目~ 三、复旦大学2016古籍所【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702+803真题回忆

702 文史知识 一、填空:2分×11个 1、对联:__________,青山无古今。 2、明代唐寅字____号____。 3、明天启七年干支丁卯,则天启辛酉是天启____年。清乾隆五年干支庚申,则乾隆五十五年干支____年。 4、《瓯北诗话》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元丰类稿》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 二、名解:6分×8个 1、等因奉此 2、歌行体 3、朴学 4、会稽 5、光禄寺 6、《通鉴纪事本末》 7、燕行使 8、南怀仁 三、问答:40分×2个 1、4选1作答,用浅近文言,写500字左右提要: 《史记评林》《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石渠宝笈》 2、阅读文本:(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首阳山采薇那一段,好像以前看过,哭,考试时紧张的忘记出处了,还好不用答出处,百度了一下,是《史记·伯夷列传》,原文:简体,横排,左-右) 夫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1)简转繁,标点(包括专名号); (2)运用学过的文史知识,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对短文写1000字左右札记————然后我可耻的只会大作文+对联干支…丢人啊~选了《世说新语》竟然没写完五百字~———— 803 古籍校读 一、选段:(原文:繁体,横排,左-右,有标点,标点正误夹杂) 是书首有自序云凡三十篇为二十卷今自忠志至肉攫部凡二十九篇尚阙其一考语资篇后有云客徵鼠虱事余戏摭作破虱录今无所谓破虱录者盖脱其一篇独存其篇首引语缀前篇之末耳至其续集六篇十卷合前集为三十卷诸史志及诸家书目并同而胡应麟笔丛云酉阳杂俎世有二本皆二十卷无所谓续者近於太平广记中抄出续记不及十卷而前集漏轶者甚多悉抄入续记中为十卷俟好事者刻之又似乎其书已佚应麟复为抄合者然不知应麟何以得其篇目岂以意为之耶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其曰酉阳杂俎者盖取梁元帝赋访酉阳之逸典语

历史学考研学校排名推荐

历史学考研学校排名推荐 历史学考研学校排名 (一)、历史学一级学科最新排行:重点优势学科单位: 1北京大学2南开大学 (二)、历史学一级学科中的专业排行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研究范围包括历史哲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现代史学思潮、现当代史学研究、史学名著研读、学术大师研究、方志学、历史研究法、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西方史学史等。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门人才。最终成为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历史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的高级人才。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单位任职。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天津师范大学等。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研究范围包括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人类学和环境考古等。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人才。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保护与管理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文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吉林大学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等。 历史地理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及阅读建议(转)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及阅读建议(转) 一、阅读书目 文献学讲义王欣夫 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 以上为古典文献学学科综论,可认真阅读,明确本学科的性质、内容、涉及范围等。 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 校雠学史蒋元卿 目录学发微余嘉锡 古典目录学来新夏 校勘学大纲倪其心 中国古籍版本概要施廷镛 古书版本常谈毛春翔 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 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 古书通例余嘉锡 古籍索引概论潘树广 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 书林清话叶德辉 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范希增 以上为学科史和方法论以及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论著,重点学习古典文献学学科发展史,以及目

录、版本、校勘及古书体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 汉书艺文志总序、小序 隋书经籍志总序、小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序、类序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校雠通义通释王重民 文史通义校注叶瑛 以上为文献学理论及学术思想论著。 困学纪闻王应麟 日知录顾炎武 读书杂志王念孙 经义述闻王引之 十驾斋养新录钱大昕 陔馀丛考赵翼 观堂集林王国维 管锥编钱钟书 以上各书,用通读或选读方式,重点学习文史考据的方法。 小学考谢启昆 国学讲演集、小学述略章太炎

文字声韵训话笔记黄侃、黄焯 字诂义府合按黄生、黄承吉 义府续貂蒋礼鸿 各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杨树达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 诗词曲语话汇释张相 问学集周祖谟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等 古书读法略例孙德谦 标点古书评议吕叔湘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一~~五)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古书句读释例杨树达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阮元等 中国字典史略刘叶秋 注释学纲要汪耀楠 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 以上各书,用通览或选读方式,重点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研究以及古书辞例,句读、注释和校勘实践等。 与青年朋友谈治学中华书局编 文史专家谈治学中华书局编

历史文献

编年体 一.概述 1. 编年体:按年月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它可以给人以完整的时间概念并有利于考察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先秦时各国的编年体史书都叫“春秋”,孔子写的《春秋》是据鲁国的改编而来。 2.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1)编年体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史书体裁2)编年体史书是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3)《春秋》之后,出现“春秋三传”,特别是其中的《左传》,对《春秋》的编年体裁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到战国魏国的史事,此书今有辑本 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汉魏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取得长足发展 1)出现大量编年体史书前所未有,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记》今仍存世;今以亡佚的有:张番《后汉纪》干宝《晋纪》裴子野《宋略》等2)体例的新突破荀悦《汉纪》在编年体例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预先确立编书的凡例(编写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序言》集中明确阐述写作原则和条例,不同于《春秋》《左传》意例散见书中;其次,改纪传为编年创立断代编年史书。《汉纪》约编《汉书》将史事归于十二帝纪中,仅相当于原本四分之一,开缎带编年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继者很多(汉纪创作原因:给皇帝编一本简明历史教科书,汉献帝命荀悦给他编一本简编教材,是根据《汉书》改编;再次,《汉纪》以前的史论,多随文而发文辞简略,《汉纪》有许多长篇大论,评人评事议论得失,表现作者历史哲学思想,把史论推向一个新高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实源于此。3)编年体类型日趋增多出现了起居注和实录等新的编年体史书,起居注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言行录;实录是一代帝王的编年大事记。二者都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 隋唐时期编年体进入一个低谷 1)数量少隋唐开始禁止个人修史,魏晋以来的私家修史的风气骤然衰落,官修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因此这个时期所产生的编年体史书数量较少2)质量差未出现卓越的编年体史家和具有特色的编年体史书,所产生的几部编年体史书也没有流传下来 两宋至清明复兴繁荣时期 1)数量空前丰富各朝都有以编年体形式编纂的史书,卷浩繁数量庞大,以往无法比拟2)出现具有典范意义的巨著,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编纂体例、叙事方法、编修凡例、工作程序等多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继承之作丰富,该书起到振兴编年体的作用3)使编年体足以与纪传体相提并论如:刘赎《通鉴外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毕远《续资治通鉴》夏燮《明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杨帆整理编辑 一、名词解释 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当时发掘的 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 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 初顾炎武撰。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 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 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6.《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乾隆三 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7.周原甲骨闻:197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周代甲骨文,因这一地古 称周原,因而被称为周原甲骨文。其主要记载的是西周早期的事情,涉及周文、武、成王时期的祭祀、征战、田猎、农业、卜卦等内容,以微雕、内容简略为特点。周原甲骨文对于甲骨文中“易卦”的数字研究以及西周早期社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今字使用后而古字 不废,在意义或用法上各有分工。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引用和汉字的假借,出现了古今字。而古今字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四种:①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可以区别字义的义符;②改换古字的义符;③完全改换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无关;④对古字字形略加修改。对古今字的了解和研究对于我们阅读古文有一定帮助,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价值。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来源:李士彪柘人的日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据说是北师大教授郭英德推荐的书目。不是很多,但看完这些也就够了。) 通用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古籍编纂学书目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古籍版本学书目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古籍校勘学书目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古籍目录学书目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补:《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洪泽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2019西方经济学考研院校排名及26所主流院校推荐

2019西方经济学专业考研院校排名及26所主流院校推荐 2019考研的考生开始备考了,但是对专业院校还不是很清楚,西方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主要国家流行的经济理论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在西方国家,该课程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该专业属于基础专业,适合为进一步深造细分专业打下良好的经济学基础。在就业方面,名校就业情况较好。 1.2019西方经济学专业考研院校排名 跨考教育老师整理了2019西方经济学考研院校排名。 2.2019西方经济学考研全国26所主流经济学院校推荐 厦门大学:近年来又有一批有海外留学(微博)经历、导师均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轻名师加入,使得经济类研究生培养形成“传统+现代”相和谐的互补学习平台。 复旦大学:经济类学科在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1+1”交换交流互补研究班就体现了精髓

所在。 浙江大学:积极汇聚政府、行业、产业等方面的资源,开创了“企业实践+科研”双向互动培养模式的先河。 南开大学:在经济类学科人才的培养中形成了“中国+世界”的独特视角,实行聘用国外著名学者客串带班制度,使得全球化在学科内部得以实现。 西南财经大学:其地处西部经济中心成都的地理优势,使其经济培养又极具西部特色,深入调研农村经济的“基地化”培养模式将这一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武汉大学:在经济类学科研究生培养中推进多元化导师队伍,实行复合导师制,这在众多经济类院校中独树一帜。 中山大学:经济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注重国际化,强调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观念,大力开拓对外交流的途径。采用双语教学。 吉林大学:教育特色可以概括为“第一线、应用性、高素质、技能型、零距离”。 湖南大学:经济类学科是在坚实的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培养形式具有严谨的理性化色彩,授课方式具有模型化特色。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是我国经济学学科领域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顺应专业的发展趋势,大力整合资源,力图培养创新型经济人才。 江西财经大学:结合江西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学习历史结合起来。 深圳大学:养原则为“宽学识基础,与就业零距离,应用学科与理论学科兼容,以应用学科为主”。 山西财经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建设,一般学科统筹建设。 浙江财经学院:以系列讲座“学术沙龙”为平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在经济类学科的建设中探索建立了“以学院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文化中兼具浓郁的法治文化气息,用法治机理实行教学的“法式管理”,“厚基础、高素质、宽视野、强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类学科建设有三大优势:师资、影响力和农业优势,具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复习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 1、蝴蝶装 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五代到宋盛行。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面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页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面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来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采用蝴蝶装。 2、校勘四法 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本做底本,然后用其他异本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勘,并记其异同。 本校法:以本书校对本书,即本书的前后文字互勘,比较异同,判断其中错误。 在无异本可供对勘,或无他书可供比勘的情况下,专从本书的上下文着手,互相比较推寻,发现底本的的讹误矛盾之处。 他校法:同一事用其他的书来比勘。(所采前人之书,后人所引之书,同时之书并载的内容)(他校法中所言的他书,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本书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本书相关的典籍类书。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的讹误。(需要古代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文例、历史、制度等多方面知识手段) (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有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 对古今校勘方法的总结系统全面,缜密清晰,至今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 3、类书 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类书的产生早于丛书,一般认为《皇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类书的编纂基本上采用辑录原书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的方法,在保存古代佚书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古代版本资料方面,以及在古籍校勘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但有些类书基本上是在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所引资料未必都是从原始文献摘录而来,辗转引录,不及核校,存在引文脱误、书名错乱等缺陷,故使用时尤需注意。 4、善本 善本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比较鉴别后,选出来的内容完善、刻印精良、装帧精美的古籍版本。 关于善本,不同时代有不同定义。宋人所指的“善本”是精校的本子。清代除此外还关注书籍的文物鉴赏价值。认为一是“足本”(即不缺不漏,不经删削改写的原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无讹的);三是旧本(旧刻本、旧抄本)。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规定:只要在学术资料性,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中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有特殊价值的,就是善本。黄永年先生则认为凡校勘精审即接近古籍本来面目的可称之为校勘性善本,凡已成为文物的古籍可称之曰文物性善本。 5.丛书 丛书是将原单本流行的书籍汇编在一起,别题一个总名,以供人们检阅的一种文献形式,可分为专科性丛书和综合性丛书两类。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

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

建筑学考研院校排名完整版

2012年全国建筑学专业分档排名 2011年学科目录调整后,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出不再是建筑学下的二级学科。人居环境科学群由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独立的一级学科组成。这样建筑学作为一级学科就只包含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学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三个二级学科。本排名只考虑这三个二级学科,参考了建筑学硕士、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授权情况,分档意义大于排名顺序。四挡、五档学科意义实为一档。 2011年初教育部新批准了一批一级学科博硕士点。目前有8个高校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54个高校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第一档) 院士领衔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清华大学 2同济大学 3东南大学 4天津大学 5华南理工大学 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准一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7重庆大学 8哈尔滨工业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 建筑学一级学科: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培育) (第二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博士点:9华中科技大学 10浙江大学 11湖南大学12大连理工大学 13武汉大学 14南京大学 (第三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有建筑学硕士学士授权院校):15厦门大学 16西安交通大学 17西南交通大学 18合肥工业大学 19北京工业大学 20武汉理工大学 21郑州大学 22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3沈阳建筑大学 24昆明理工大学 25华侨大学 有建筑学硕士授予权的学校(共25所):老八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华侨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第四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有建筑学学士授权重点院校):26上海交通大学 27中南大学 28 北京交通大学 29中国矿业大学 30太原理工大学 31中央美术学院 32福州大学 33河北工业大学 (第五档)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有建筑学学士授权普通院校):34深圳大学 35南京工业大学 36 北方工业大学 37山东建筑大学 38青岛理工大学 39吉林建筑工程学院40内蒙古工业大学 41广州大学 42河北工程大学 43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44苏州科技学院45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汉纪》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宾客集》卷十) 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刘禹锡于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一直住在洛阳。分司官,除御史外皆为闲官,这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正相吻合;刘禹锡分司东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谈笑有鸿儒"正相吻合;据《全唐诗》和《刘宾客集》,刘禹锡还喜音乐,通佛学,这与"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相吻合。 欧阳修、李德裕、刘禹锡都曾作《秋声赋》 古今文集,后人发现佚诗佚文者,并不罕见。 厉鄂《樊榭山房全集》 大前提:《参同契》的本质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以 论作丹。 小前提:葛洪《抱朴子》所论作丹的真正含义是外丹。 结论:《参同契》是外丹著作。 《抱朴子》中经常将“金丹”与“大药”连称。“金丹”与“大药”乃同义语。《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洪所论金丹大药除了指外丹外,亦可指“宝精行炁”的内丹 大前提:葛洪之前养性之书,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小前提:《参同契》在葛洪前。 结论:《参同契》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葛洪曾经披阅了已见于世的差不多所有的炼丹著作和养性之书,其基本内容莫不皆是还丹金液。 葛洪披阅群书,发现养生长寿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却以"还丹金液"为最重要。 《灵宝毕法》:"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人肺中,以补泥丸之官。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据此,"还丹金液"除指外丹外,亦可指内丹。 养性神仙之术包括:以恬静寡欲为主的养神之道;行呼吸行气之术,以求长生益寿;爱养精气,使无漏泄,以求髓满骨坚;除情去欲,炼养神明等项。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院校排名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院校排名 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有多种看法,但被普遍接受的是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的这一观点。 其中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称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排 名学校名称 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称 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称等级 1华中师范大学A +6湖南师范大学 A 1 1华东师范大学 A 2中山大学A +7复旦大学 A 1 2武汉大学 A 3南开大学A +8中国人民大学 A 1 3山西大学 A 4北京大学A 9四川大学 A 1 4河南大学 A 5南京大学A 1 0北京师范大学 A 1 5苏州大学 A

B+等(23个):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吉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延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B等(23个):清华大学、湘潭大学、安徽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聊城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C等(16个):名单略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

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