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特点:1、体现了社会学的整体性
2、体现了社会学的综合性
3、体现了社会学的现实性
4、体现了社会学的具体性
5、体现了社会学的动态性
社会学的功能:1、描述功能——社会是怎样的
2、解释功能——社会为何这样
3、预测功能——社会将会怎样
4、规范功能——社会应该怎样
奥古斯特·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1838年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时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
(1)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
(2)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
(3)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赫伯特·斯兵塞: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学创立时期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社会静力学》、《进化的假设》、《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有机论,二是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有的译为杜尔凯姆或涂尔干。于1896年在法国创办《社会学年刊》,并在法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了社会学课程。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社会学教授职称的人,被西方誉为“第一个对日常生活的特定现象进行社会学研究并形成一套富有生命力的方法的学者”。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等
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
(1)社会事实论
(2)社会团结论
(3)宗教伦
(4)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韦伯:德国早期杰出的社会学家,其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等。
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
(1)理解社会学
(2)“政治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传入时期(1891—1930)
1891,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以“群学”之名开讲社会学。
1896,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最先采用“社会学”一词。
严复是介绍、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的第一人。
社会学从日本传入中国。
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时期(1931—1951)
中断时期(1952—1978)
恢复重建时期(1979至今)
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流派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正统流派唯实论。主张一般脱离个别,先于个别而存在。认为一般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主张一般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社会唯实论是唯实论观点在社会理论中的贯彻或表现。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的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机体
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
2.交流的功能
3.导向的功能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社会结构的构成
1.社会地位
2.社会角色
3.社会群体
4.社会制度
文化的核心观念(要素)
1.价值观念
2.语言和符号
3.社会规范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5.物质产品
文化的功能
1.社会整合功能
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
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巩固社会向导的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
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的区别
主文化:多数人所接受,影响极大
亚文化:部分成员所接受或特有
反文化:对主文化的否定与抵抗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有侠义和广义之分。
从侠义的角度看,一般来说,“社会化”是指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主要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从广义的角度讲,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
1.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2.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社会化的条件(为什么人能够实现社会化)
1.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4.人有语言能力
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在做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进一步反应
对待代差的态度:
1.代差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化在延续的过程中与创新是同是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代差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教育,一代人的文化对另一代人的文化的差异和扬弃,代差是文化发展链条上的关节点。只要社会化过程存在,代差便不可避免。
2.对代差的性质要作具体分析。我们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代差的一方。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必然的老年人就代表保守和落后,青年人就代表创新和先进,也不必
然地老年人就代表成熟和智慧,青年人就代表幼稚和简单。应该对代差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要任意夸大,而要科学的引导。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互动:是指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
社会互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是结构性的条件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动才产生互动,不论是直接间接,亲和还是排斥
3.是有意识和一定计划的,基于一定需要与利益,对对方抱有某种“期望”的社会行动
4.是在特定的情境和具体规范引导下进行的
5.共享定义
暗示与模仿的关系
是一对基本的社会互动方式。暗示是模仿的对象,模仿是暗示的结果。它们是互动行为的两个方面:从刺激方面看,是暗示;从反应方面看,是模仿。二者不可分离。
从众与模仿的区别
表面似乎没什么区别,但在性质上不同的
1.模仿是一种主动的自愿的行为,而从众并非是行动者自愿的行为,具有消几性
2.模仿是行动者在没走外部压力下的一种行为,而从众是在行动者受到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可以说从众是一种有压力的特殊的模仿。
3.模仿的对象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但从众一般是多数人。
社会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有共同的活动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相似的群体归属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为什么会形成社会群体
1.生物性需要,人是群居性动物,不喜欢过孤独的生活。
2.工具性需要,单独的个人无法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借助群体来表达自己的目的。
3.表意性需要,交流情感,发泄情绪,爱、自尊、获得认可、价值等精神需要的满足。
初级群体的特征:
1.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
2.一定的群体规模
3.人与人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4.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依赖
5.非正式的群体规范
6.群体意识强,整合程度高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称为核心家庭
扩展家庭:是指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家庭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
2.生育功能
3.感情功能
4.性爱功能
5.经济功能
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1.经济依赖的减低
2.离婚的社会成本降低
3.期望过高
4.社会流动速度的加快
西方社会非主流模式的家庭形式
1.非婚同居家庭
2.“丁克”家庭
3.同性恋家庭
社区的几本要素:
1.一定的人群
2.共同的地域空间
3.共同的利益
4.共同的情感联系
社区与社会的区别
1.社区的同质性较高
2.社区更注重地域的概念
3.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关系更紧密
4.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社会分成的含义
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社会地位和职业向上层社会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社会地位和职业向下层社会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水平流动:是在同一地位类型中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的移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代内流动:又称作个人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等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指两代人之间职业和社会地位等的流动,具体操作室通过测量子代的职业与父代职业的异同程度表示出来的。
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3.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社会控制:通常是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发展和发展需要的过程。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中产生和客观存在的,影响或妨碍社会生活和社会机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期望予以解决,且需要和只有以社会力量解决的社会失调现象。
鉴定社会问题的条件:
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事实”即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2.社会问题是一种“公共问题”,即相当范围普遍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并
影响社会机能、社会生活的现象。
3.社会问题是一种“公共认定”,即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期望予以消除或解除的
现象。
4.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行动”,即需要并且只能以社会力量才能消除或解
决的现象。
几个主要的社会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2.人口问题
3.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