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藏式建筑设计说明

藏式建筑设计说明

藏式建筑简述

由于时间、地理等诸多因素,我公司不能派员亲临鄂尔多斯地区的施工现场进行施工指导,故对藏式建筑做出必要的简单介绍,使建设单位施工队伍对工程的建筑设计的情况进行粗略的了解,以便顺利的完成该施工项目。

藏式建筑历史沿革

从当代考古科学成果提供的资料,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时期,昌都卡若遗址的考古发掘提供了丰富的建筑遗存,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半地穴平顶建筑。而阿里古格洞窟建筑,始建与什么事情迄今尚无定论,但大家一致认可的它是象雄文明的产物,那么至少在三四千年前。公元前一百年,吐番第一代国王聂尺赞布时期修建了西藏第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宫殿雍布拉康。但是对西藏阿里地区的洞窟建筑的研究无可非议地是藏族建筑领域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吐番第三代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实行开放政策,公元七世纪以后,西藏建筑出现了一个大的繁荣发展阶段,其代表性作品有布达拉宫建筑的前身拉萨红山顶上的一千间宫殿建筑,这是西藏宫堡式建筑大力发展的产物。直到公元八世纪中期,也就是西藏历史上公认的佛教前弘期,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完全确立了它的地位,在建筑上,寺院建筑已经有了规模,有了规范,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由于前寺庙建筑中大部分是神殿建筑,而没有气势宏伟的百柱诵经大堂和星罗棋布的僧宿,阿里托林;寺中的迦萨拉康寺庙,山南桑耶寺,拉萨大昭寺,是典型的前弘时期寺庙建筑。然而让人惊奇的是,上述三个寺庙建筑设计理念完全是明显的曼陀罗形制,公元九世纪中期,即西藏后弘期时建筑中体现得并没有这么充分。前宏期寺院规模很大的建筑大多严格按照曼陀罗形制建造。

后宏期早期建筑承袭了前宏期建筑特色,但从形制上出现了变象的曼陀罗,建筑风格追求宏大,密乘为主的宗教思想内容体现的更加充分。建筑规模仍与前宏期建筑相似。后宏期晚期,公元1357年宗喀巴大师诞生,寺院从早期朝拜神佛的宗教活动场所,开始转向学习佛经知识的学院式场所,从事终生学习佛法的僧侣云集寺院,寺院有了正规的建制,那就是措钦,扎仓,康村,米村的单位形成。寺庙建筑分集会大殿,佛堂,护法神殿,辩经场和僧居等多种类型。

桑耶寺和大昭寺建筑,其曼陀罗设计思想体现在外装饰上。而托林寺迦萨拉康的曼陀罗设计思想却体现在平面布局上,建立于公元十一世纪的萨迦寺,不仅有了神殿建筑,而且有了供奉灵塔的灵塔大堂。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宗喀巴大师创建了格鲁教派。他主张僧人学经必须显密二通,不可偏颇一方,同时又给僧人提出了必须严格宗教戒律的要求。宗巴不仅有了实践自己主张的一整套理论著述,而且还创建了格鲁教派主寺甘丹求。格鲁教派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加上当时西藏建筑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寺院建筑无论从规模上、行制上、功能上、装饰上都走向完善,集庄严的神殿、高大的诵经大堂,小巧的僧舍、花木苍翠的露天辩经场、舒坦别致的活佛府为一体的寺院建筑群,在西藏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建筑作品把西藏建筑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代表这一建筑水平最高成就的作品就是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完成于公元十七世纪的布达拉宫建筑。代表西藏建筑发展的主流建筑是寺庙建筑,这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寺庙建筑外,贵族府院式建筑,也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有了较快的发展。贵族的权威不能高于代表神权的僧侣高层集团,正式这种思想理念,决定了处在俗人世界中的贵族的办公、住宅建筑无论规模、层高、装饰都不能在寺庙建筑之上,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贵族建筑的发展。从装饰上贵府建筑楼顶装饰绝不允许出现类似金顶、宝幢、宝瓶类的装饰品,就连三楼墙面上深红色的“边玛”女儿墙,一般贵族不能享受,只有达赖家眷公馆建筑才能享有,首先贵族宅院式建筑是单家独院,它是由三层楼的主体建筑,二层楼的附属建筑,宽敞的大院这三件要素构成。大门前立一块高约50厘米的骑马垫脚石,在人们眼中成了贵族宅院建筑的特殊标志。

藏式建筑设计思想

藏族传统建筑设计思想自始至终遵循了这样一条原则,那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传入西藏,其后佛教思想逐渐深入,影响了藏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在建筑设计思想中,出现了佛教宇宙观的须弥山中心说,以须弥山为宇宙中心,四周有四大洲,八小洲,及日月殿等。是曼陀罗宫殿设计思想在西藏建筑实践中的起点。这些高水准的建筑设计已在西藏佛教前宏期形成规模,并走向完美,藏传佛教中普遍盛行的“顶礼膜拜”和“朝圣转经”行为对寺院建筑设计提出了转经回廊的要求,于是寺院建筑中出现了“回”字型的封顶回廊,有人认为这是藏传佛教前宏期寺院建筑重要的建筑特色。建造于公元1310年的大昭寺金顶歇山构架,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原建筑设计思想。始建于公元八世纪的山南地区桑耶寺,其建筑设计思想受佛教影响,按照曼陀罗的形制建造。而主殿三层楼房的建筑样式分别采用藏式、印式、汉式三结合手段,难怪桑耶寺有“三样寺”之别名。

藏式建筑基本特色及结构特征

藏族建筑无论传统建筑或现代最基本的特点是与雪域高原雄壮、伟岸、美丽、神奇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表现出纯朴、自然、粗犷的美感,具有独特、鲜明的特色。

一、坚固稳定

收分墙体和柱网结构是构成藏式传统建筑在视觉和构造上坚固稳定的基本因素。藏式传统建筑使用两个木梁接口下面用雀替,用柱子支起雀替,连续使用几个柱、弓、梁构架,形成了柱网结构。柱网式结构扩大了建筑空间,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墙体的砌筑采用以下三种方法:A收分墙体。墙体下宽、上窄,墙体收分角度一般在5度左右,建筑物中心下移,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定性。

B加厚墙体。藏式建筑墙体砌筑材料主要以生土和毛石为主,为保障建筑高度的安全,采用了加厚墙体的作法,使得建筑物十分坚固。

C做边玛墙。即在墙的上端部用一种当地生长的边玛草做一段墙,既减轻了墙体荷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坚固和稳当的作用,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一)砖式结构

公元七世纪,吐蕃松赞干布从尼婆罗迎娶尺尊公主,从中原大唐迎娶文成公主。她们相继进藏带来许多工匠,引进很多新的技术,烧制砖瓦就是其中一项。文成公主时候的桑耶寺在修建过程中大量使用青砖,红砖和琉璃瓦,主殿飞檐和屋顶都用琉璃瓦制作。制作砖瓦的技术从吐蕃时期一直保持到现代,但由于烧制燃料的缺乏,这项技术未能大量推广。

(二)夯土建筑(本案设计或将用于建筑部份墙体)

阿里古格地区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用夯土建成的,其主要原因除了当地缺乏石材外,当时石墙砌筑技术不那么发展也有关系。

(三)石墙建筑(本案设计或将用于建筑平台部份)

石墙建筑是西藏最主要的结构形式,西藏绝大部分地区石材资源充足,加上藏民族砌筑石头的技术很高明,因此,石头建筑遍布各个地方,成为藏式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早期的石头建筑基本采用片石和砾石砌筑,石材比较缺乏的地方也有扁平卵石砌墙的房屋。公元十四世纪左右的石墙建筑,选用一些方块石砌筑。乃东王朝时候所修建的十三座宗山城堡都是类似建筑。

(四)木头建筑(本案设计将用于外廊柱子,及其他构筑物)

木头建筑主要在木材充足的林区出现,分为圆木或半圆木的井干式建筑和板式建筑两种。木头建筑修建快,抗震性能好,可以搬迁;但防火性能差,防腐能力弱,这是致命的缺点。在传统藏式建筑中,梁柱雕刻,门窗的花纹都在木构件上做文章。另外藏式建筑的木构件在建筑维修中,任何一个构件都可以更换,这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现代结构中是不可能的,先进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寿命也不过一百多年,可是作为石木结构的藏式传统建筑可以保持上千年。

二、形式多样

从空间上划分,有依山建筑、平川建筑、峡谷建筑等;从结构形式上划分,有土木结构、石木结构等;从建筑类型划分,有一层平房、多层楼房等;从屋面形式划分,有平顶房屋、坡面房屋等;从平面形式划分,有矩形、圆形和多边形等。从地区上划分,牧区有生土夯垒的平方;林区有圆木做墙,屋顶坡面的藏式房;农区有土木结构两层楼房带院子的独家户;城镇有石木结构的二、三层楼房,多户住一院的居民楼房。

窗是建筑立面的主要部分。窗的大小和窗在墙面的位置,主要根据房间的功能而定。居室的窗比较大,而且尽量朝南,附属用房的窗就比较小,而且窗的排列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建筑立面上窗的大小和排列的高低所具有的。不规则性和随意性,突出表现了藏式传统建筑形式多样的特点

三、装饰华丽

藏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是集宗教艺术、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为一体的综合体现。藏式传统建筑装饰运用了平衡、对比、对称、韵律、和谐和统一等构图规律和审美思想。比如:大昭寺中心大殿建筑屋内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柱子,柱头,托木,檐椽,门框,门楣等木构件上,人物以及几何图案,把整个殿堂变成木雕艺术世界。

四、色彩丰富

藏式传统建筑的色彩运用,手法大胆细腻,构图以大色块为主,表现效果简洁明快。通常运用白、黄、红、黑四种单一颜色。《藏汉大词典》说:“佛所具备的二十五果法之一类;息业、增业、杯业、伏业和任运业。即五等业。”在藏式传统绘画中表现佛之五业的时候,白色象征息业,黄色象征增业,红色象征杯业,黑色象征伏业,而任运业没有具体象征色。

藏式建筑的外墙色彩,基本上分为白色和红色。其中白色用法较为普遍,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民居都广泛使用。而红色的用法则较为严格,主要用在寺庙的护法神殿,供奉灵塔的灵塔殿及个别重要殿堂的外墙面上。红,白二色与藏族几千年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红白色彩形成了这样的概念:“白”指的是“乳品”,藏语为“噶尔”;“红”指的是“肉类”,藏语称“玛尔”,

在所有藏族牧区目前仍然是这种概念。在宗教供神仪式上,祭神用的食子,藏语称“朵玛”,也分“红”,“白”两种颜色。供奉其神则为“素供”,藏语称“噶尔曲”,即用“三白”(酪,乳,酥油)供之,其烧香称“素烟”,藏语里称为“噶尔桑”。西藏古代的本教,十分盛行杀生祭神,一次较大规模的祭神活动要杀上千只牲畜。藏式建筑涂红的做法是由古时杀生用热血泼“赞卡尔”的做法演变而来。在藏族的概念里,红总是和“赞”联系起来,莲花生把本教上的一些传统做法吸收到佛教密宗中,把古时候简易的山间“赞卡尔”,逐步发展为护法神殿。另有一种涂红的建筑是灵塔殿。无论面对谁,怀着一颗纯洁无暇的心来对待,比得好果。这就是哈达的用意。藏式传统建筑外墙粉刷白灰,其用意是否于此有关,还不能肯定,因为后藏萨迦地方的民居刷成花色的也有。藏式传统建筑每年藏历新年前夕,把房屋粉刷成白色,同时把旧的经幢、祥布换成新的,以崭新的面目过新年,这是约定俗成的一种习俗,藏族人认为这样才能福运升腾,晦气冲散。黄色认为是高贵、脱俗的象征。寺院、僧舍、活佛府、家庭佛堂等宗教场所的屋内装饰色彩主调为黄色,绝不会用其他颜色,而俗人家庭屋内装饰颜色也不会用黄色,因为黄色被认为是高贵的、脱俗的场合运用的色彩,俗人没有享用这种颜色的资格。有人研究吐番国王松赞干布标准的头饰布带是红色,象征权利的威严,而布达拉宫红宫意味着至高无上人物的尊严。

藏式建筑的种类分析

藏式建筑从功能上分析,可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城堡建筑,庄园建筑,民居建筑以及园林建筑等很多种类。

一、碉楼

碉楼建筑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建筑,在西藏境内可以看到一些残存的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的是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境内秀巴村的几座碉楼。我们把碉楼建筑列在古堡式建筑一节中,考虑到这两部建筑历史十分久远。它们是设计思想有共同之处,都是为了抵御外来势力的侵犯,把建筑搞成全封闭式。

二、古堡式建筑

城堡建筑,一听就知道是防御性建筑。藏语叫“宗”,宗的含义是“堡”。城堡建筑一般都在山上修建,依山而建,增加了它的体量,也便于观察四周。为增加其稳定性和牢固性,墙基十分宽大,墙体逐渐收分,收分比例最大的可以达到墙体总高的百分之十左右。这种恰当的收分比例在人们视觉感观上也是比较舒服的。这种建筑是西藏特有的一种形式,其砌筑技术和装饰手法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下介绍几类具有代表性的古堡式建筑:

1、雍布拉康:拉康――即古堡式建筑。雍布拉康建筑底部石砌工艺中可以看到早期雍布拉康原貌的痕迹,但是建筑楼层石砌已经有了晚期建筑的特征。从石块形状的规整,加缝片石的减少,都与底部石砌工艺有明显的差别。至于楼顶边玛墙、楼顶金顶、金属胜利宝幢、布质伞盖等装饰,很明显是后来修复中添加上去的,并不是早期建筑的内容。

2、宗府建筑:“宗”是藏语音,指的是旧西藏的县级行政机关办公地点。“宗”这个行政机关构成行于西藏历史上帕木竹巴王朝时期(公元1354年至公元1618年),后来延续下去,直至公元1959年消亡。宗府建筑既没有像寺庙建筑那样离开民居而独立存在,又没有融合于民居之中,而是从高度上与民居拉开距离,这样就具备了古堡式建筑的某些特征。宗府建筑虽然规模不小,但没有寺庙建筑那么辉煌、壮观、华丽,这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性质所决定的。

3、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建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座闻名遐迩的建筑,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完成于公元十七世纪,历史一千年。布达拉宫建筑高117年,东西长370米,南北长100余米,共计十三层,是西藏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宫殿式建筑。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大部分:红宫为历世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白宫则是达赖的宫殿、地方政府办事机构。布达拉宫是西藏后弘期佛教建筑的杰出代表。

a白宫:白宫共计七层,平面大致呈梯形,主要为达赖的寝宫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二层内部几乎无柱,内砌有很多矩形的地垄墙,形成小巷,其平面形式可承受巨大的压力。四层根据三层墙体走向设柱,增大开间。第五层局部以薄墙分隔,内设有北立付室、堪布仓、主内库、立付局等。六层设有玉宫、雪嘎、经师住处、嘎厦,本息收发室等。

b红宫:红宫是在白宫建成后的第45个年头,即五世达赖圆寂后的第八年,开始建造五世达赖灵塔的同时兴建的。红宫共计四层,一层设有西有寂圆满大殿、世袭殿、地母堡、骄子库、灵塔殿等。二层设有西有寂圆满大殿、持明殿、世袭殿、灵塔殿、菩提道次殿、药师殿等。三层设有灵塔殿、法王洞、经书库、供养室、响铜殿、释迦能仁佛殿、时轮殿。布达拉宫完整的建筑应当理解为山上的宫殿和山下城墙的建筑群。

4、萨迦南寺:(藏传佛教后宏期晚期建筑)

萨迦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境内,萨迦寺建筑分南北两寺,位于萨迦冲曲河北岸山上的北寺始建于公元1073年。八思巴统治全藏建立萨迦王朝时,扩建北寺,并于公元1268年南寺奠基。南寺

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建筑集汉,藏建筑风格之精华,独具一格,整体布局结构相似于佛教密宗的‘坛城’(即曼陀罗)。直径最大的约1.5米,4柱各有其名:猛虎载,野牛载,忽必烈柱,墨血柱。

5、哲蚌寺:哲蚌寺主要建筑由措钦大殿,四大扎仓,颇章大殿三大建筑系列组成。措钦大殿,罗赛林,诵经大堂有102根柱子组成,有强巴佛堂,古玛扎仓,德洋扎仓(不断扩建的僧舍和厨房建筑),阿巴扎仓(是哲蚌寺密宗学院)颇章大殿(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建筑,四周高墙耸立,屋顶装饰豪华,是哲蚌寺最宝贵的建筑之一颇章主体建筑三层,这一地方政权被称为噶丹颇章政权,噶丹颇章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力的中心)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强巴林寺,四大寺院始建于公元15世纪,在几百年间获得发展,属于格鲁派重要寺院。

三、宫殿建筑

在西藏传统藏式建筑中,宫殿建筑应当理解为王宫建筑,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权性质决定,在讨论宫殿建筑的时候,眼光必然移向萨迦王朝时期的萨迦王宫,帕木竹巴王朝时期的帕竹王宫,噶丹颇章王朝时期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夏宫。萨迦王朝曾经一度统治西藏,统治西藏一百多年后,政权被帕木竹巴代替。萨迦王朝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帕木竹巴从十三世纪以后统治西藏近三百年,第五世达赖哪嘛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布达拉宫建筑是噶丹王朝政权的象征,这里不仅有从事宗教活动的佛殿,大堂。而且有行驶政权的首脑部门,更重要的是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冬天居住的地方,围绕达赖喇嘛的起居,宗教,政治活动布置的房间,成为西藏典型的宫殿建筑。在噶丹颇章王朝期间,就有了哲蚌寺宫殿建筑,布达拉宫宫殿建筑,历代达赖喇嘛夏宫罗布林卡宫殿建筑,扎什伦布寺历代班禅宫殿建筑,扎什伦布德庆颇章夏宫宫殿建筑等。冬宫一般都在高层,夏宫都在平地园林中,它们的特点是庄严,肃穆,宁静,简洁,不求华丽,宏大,威严。

四、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藏传佛教前宏期寺院;一类是藏传佛教后宏期寺院。而前后时间以吐蕃最末国王朗达玛灭佛为界,也就是公元901年,其分界点为格鲁派的诞生之日。

1、集会大殿(我们主要展现后弘时期设计形式的建筑)

集会大殿是属于公共建筑,藏语叫“杜康”。“杜”是聚的意思“康”是房屋,就是“聚集的房屋”。是用来全寺僧人共同集会,诵经祈祷等集体活动的场所。如拉萨哲蚌寺措钦大殿有183根柱子,可容纳一万多僧人,享有“东方第一大殿”之美称。

2、佛堂

佛堂是专门用来供奉佛像,佛经和佛塔的房屋,是整个寺庙最神圣的地方。有的寺庙有一座或几座佛殿,如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殿就是一个例子;也有同集会大殿连接起来的佛堂,如哲蚌寺强巴佛殿和色拉寺强巴佛殿等等。这些殿堂也叫“静堂”,藏语里叫“藏康”,“藏”是里面的意思,“藏康”就是“里屋”的意思,其功能都是一样的。

3、护法神殿

护法神殿是每座寺庙不可缺少的,但规模大小不一。如拉萨哲蚌寺山脚下的乃琼护法神殿,本身就是一座寺庙,人们也称为乃琼扎仓。但很多寺庙的护法神殿还是比较简单的,有的在集会大殿的某一个配殿里供奉护法神,这种神殿规模不大,但其意义应该是同样的。

4、辩经场

辩经场是一种园林式建筑,三大寺的辩经场就是这种类型,这是僧人们用来学习和辩论经文的场所。这里种植一些树木,夏天遮住太阳,冬天可以起阻挡风沙的作用。但是很多寺庙不一定设有专门的辩经场。我们建筑将辩经场设在神树下方,在僧侣辩经时,同时可可供游人观摩,成为一个游客观赏的内容。平时僧侣也可在辩经堂辩经。

5、僧居

僧居建筑就是僧尼们所居住的地方,除了寺庙里有特权的高僧们所居住的房屋比较宽敞外,普通僧居面积很小。如拉萨三寺的一般僧居每间只有四平方米左右,而且还要住师徒两人。

6、佛塔

藏传佛教前宏期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寺庙建筑是阿里托林寺建筑和山南桑耶寺建筑,托林寺释迦拉康殿堂四周筑有八座塔,称之为内四塔,外四塔。这八座佛塔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观而建立。在曼陀罗形制中肯定有其特殊意义。这种塔墙建筑在后宏期格鲁派寺庙建筑中很难见到。佛塔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塔座,塔因,塔果。这三部分的名称概念选用本,因,果这样思辩逻辑学上的概念,这不是巧合,而是刻意安排,表明佛塔作为佛意象征物的重要性和完整性。三大部分每个区域内的各个细部都有专用藏语名称,并有严格的尺寸规定。在绘制,塑造,砌筑佛塔作品时按照这一尺寸比例放大或缩小,但规定比例尺寸不得随意更改。

从一个信仰佛教的信徒来讲,他所供奉的对象应当具备三德,即佛身,佛言,佛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佛的身,语,意三德。而佛像,佛经,佛塔代表了佛的身,语,意,它们是佛陀三德的象

征物。具备了佛的三德,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供奉崇拜对象,可见大到寺院,小到藏民家庭佛堂都要尽量让供奉对象完整无缺。佛像,佛经,佛塔等有关佛事作品的制作必须严格统一,工艺考究,切忌粗制滥造,不允许有任何所谓的创新。

江孜白居寺明珠万佛塔,是西藏佛塔建筑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据说西藏境内从规模上,可与江孜白居寺万佛塔相媲美的还有三座塔,那三座塔现今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建筑遗存。那三座塔分别是江崩木齐佛塔(据说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境内)觉囊古崩齐木大佛塔,(据说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境内),强巴林大佛塔(据说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

根据佛塔建筑造型原理,一个完整的佛塔作品由三大部分组成,对这三部分有统一的名称,即:塔座,塔因,塔果。这三部分的名称概念选用本,因,果这样思辩逻辑学上的概念,这不是巧合,而是刻意安排,表明佛塔作为佛意象征物的重要性和完整性。三大部分每个区域内的各个细部都有专用藏语名称,并有严格的尺寸规定。在绘制,塑造,砌筑佛塔作品时按照这一尺寸比例放大或缩小,但规定尺寸不得随意更改。

五、庄园建筑

庄园藏语叫“溪卡”,旧社会地方政府,各大寺庙,大活佛,世袭贵族都有自己的庄园,遍布全西藏。有势力的贵族家院,以庄园为基地,独霸一方,有的还有一定的武装力量。

六、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民居因地区和气候等原因,有几种不同类型:藏北和阿里等牧业区长期以来一直在牛毛帐篷里过冬,一年四季都一样。阿里的古格和普兰等农业地区,民居大多采用窑洞和房屋相结合的方式。林芝和察隅,以及亚东森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屋顶做法不同,采用木板或石材盖起坡屋顶,因为林区降雨量很大,平屋顶是承受不了大量雨水冲击的。另外房屋墙体也有木头制成的井干式或木板钉成板墙式建筑,亚东和聂拉木夏尔巴村的木板房大多为两层楼,楼下关牲畜,上面住人,使用较为方便。昌都一带的民居,尽管房屋质量度不算好,但大部分修建成两层楼房。除少数石墙建筑外,大多是夯土墙的建筑。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藏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名副其实的提高,各地群众重建家园,建起了一座座崭新的民居建筑,从建筑材料,外观造型都有了很大提高。如墙体大多采用石头砌筑,木构件断面加大,柱距,梁距都有加宽,使房内活动范围增加。

七、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在西藏还不是很普遍,但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古时候西藏的生态环境比较好,到处生长着树木,藏民族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喜欢自然的风景。因此,不需要建造什么园林建筑。后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生态环境,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场,使很多地区的气候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种植树木,人为地制造树林。同时在树林中建造一些小巧别致的建筑,供使用者夏天休养度假,这就是西藏园林建筑的来源,藏语叫“林卡”,是园林的意思。

对藏式建筑的理解总结

藏传佛教认为未来佛与现在佛释迦牟尼地位等同,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过去以后,出来拯救六界众生普渡苦海的救世主。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四大洲,八小洲及日,月殿,五塔及金刚围墙。其建筑平面明显的“回”字形布置。

(一)以建筑艺术的形式体现佛教的宇宙观

(二)汉、印、藏式三种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三)建材的产生和应用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四)壁画中反映历史和民间习俗的内容比重较大,而且特色鲜明

(五)佛塔:外四塔,塔楼外又有四个塔,内四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