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文学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因《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又称“春秋三传”,该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三百四五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33篇,分12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的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鸿门宴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罢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悦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仓猝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围绕

6.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鸿门宴

1.距关“距”通“拒”把守

2.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3.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5.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6.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8.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进入,使动,使……进入

9.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一般引申为宴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携带的(装有衣物,食品等的)包裹,箱子等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距离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离开所在地方去往别处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夫fú,那个人

今义:夫fū,多用于外交场合,尊称一般人妻子

荆轲刺秦王

士皆垂泪涕泣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击今义:用手拾起

断其左股

股:古义:小腿今义:量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处境困难,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至陛下

陛下:古义:殿前台阶的下面今义:大王,皇上,皇帝左右既前

左右:古义:大臣今义:方位名词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

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探路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一方鸿门宴

范增说项羽曰

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指崤山之东今义:山东省

相去四十里。

去:古义:离开,距离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离开所在地方去往别处

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结成亲家今义:结婚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秦时与臣游

游:古义:交往今义:游玩、游览

四人持剑盾步走

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太、很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辞之

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3.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二)介宾后置

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晋无礼)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三)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有什么满足的。注:“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四)判断句

1. 君之所知也

2.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五)被动句

1. 夜缒而出

荆轲刺秦王

(一)省略句

1.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2.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二)被动句

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2.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三)介宾后置

1.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2.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四)判断句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

鸿门宴

(一)被动句

1. 吾属今为之虏矣!

2. 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判断句

1.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 亚父者,范增也。

4.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7.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8. 此天子气也。

(三)省略句

1. 沛公军(于)霸上

2. 为(我)击破沛公军!

3.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4.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5.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6. 卫士仆(于)地

7.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8. 毋从(其)俱死也。

9. 则与(之)一生彘肩。10. 竖子不足与(之)谋。

11.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2.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四)宾语前置

1.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客何为操

3.大王来何操(五)介宾后置

1. 贪于财货

2. 具告以事

3. 长于臣。

烛之武退秦师

(一)使动用法

1.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

2. 若不阙秦阙:使……侵损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4.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兵

5. 阙秦以利晋利:使……有利

(二)形容词作名词

1. 越国以鄙远远:偏远地区

2.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三)意动用法

1. 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

(四)名词作动词

1.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

(五)名词作状语

1. 既东封郑东:把东部

荆轲刺秦王

(一)名词作状语

1. 函封之函:用匣子

2. 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3. 发尽上指冠上:向上

(二)名词作动词

1.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丧衣、戴白帽

2. 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3. 又前而为歌曰前:上前

4. 乃朝服服:穿上上朝的礼服

(三)意动用法

1. 太子迟之迟:嫌|认为……迟慢

2. 群臣怪之怪:感到……奇怪

鸿门宴

(一)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3.亡去不义义:讲信义

4.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5.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讲信义

7.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8. 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

9. 籍吏民籍:登记

(二)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连夜

2.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翅膀那样

3.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4.头发上指上:向上

5.间至军中间:从小路

(三)使动用法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2.臣活之活:使……活

(四)形容词作名词

1.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情

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

封 1.名词,疆界:又欲肆其西封

2.名词作动词,使……成为边境:既东封郑荆轲刺秦王

请 1.请求: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丹请先遣秦武阳

兵 1.武器:不得持尺兵

2.士兵、武士:不及召下兵

穷 1.穷尽:图穷而匕首见

2.穷苦困厄、走投无路: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私 1.自己的、私人的:丹不忍以己之私

2.私自:乃遂私见樊於期

还 1.回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环”,围绕:秦王还柱而走

愿 1.要:臣愿得谒之

2.希望:愿足下更虑之

顾 1.回头看:荆轲顾笑武阳/终已不顾

2.不过、只是:顾计不知所出耳

陈 1.陈说、陈述:恐惧不敢自陈

2.陈列、排列:皆陈殿下

鸿门宴

军1.动词,驻军:沛公军霸上

2.名词,军营:从此道至吾军

言1.动词,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名词,话: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幸1.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妇女无所幸

2.副词,幸亏:故幸来告良

去1.动词,离开:亡去不义

2.动词,距离:相去四十里

当1.正当……时候,介词:当是时

2.对等,比得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故1.形容词作动词,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2.连词,所以:故遣将守关者

意1.动词,料想:然不自意

2.名词,意图:其意常在沛公也

辞1.动词,推辞:卮酒安足辞

2.动词,告辞:未辞也

3.动词,计较、讲究:大礼不辞小让

坐1.动词,坐下:项王、项伯东向坐

2.名词,座位: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谢1.动词,感谢:哙拜谢

2.兼告辞和道歉义:乃令张良留谢

3.动词,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从1.动词,跟从:张良是时从沛公

2.动词,带领、使……跟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胜1.形容词,尽:刑人如恐不胜

2.动词,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杓

虚词

烛之武退秦师

而1.表承接“才”:今急而求子/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表转折“却”:因人之力而敝之

3.表修饰:夜缒而出

且 1.并且:且贰于楚也

2.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以 1.来: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3.把,与“为”连用,以之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之 1.代词:公从之(代指佚的建议)/许之(代指这件事)/将焉取之(代之土地)/唯君图之(代指这件事)/杨孙戍之(代指郑

国)/子犯请击之(代指秦军)

2.位于句子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邻之厚,君之

薄也/行李之往来

3.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

4.的:是寡人之过也

焉 1.句末语气词:子亦有不利焉/朝济而夕设版焉

2.疑问语气词:将焉取之(哪里)/焉用亡郑以陪邻

其 1.代词:以其无礼于晋(代指郑国)/君知其难也(指示代词,那)/共其乏困(代指他们)/又欲肆其西封(代指晋国)

2.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吾其还也

荆轲刺秦王

之1.助词,的:而报将军之仇者/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而伤长者之意

2. 位于句子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秦之遇将军

3.代词:太子闻之(代指“樊自杀”)/函封之(代指“樊的头”)/太子迟之(代指荆轲)/唯大王命之(代指“燕使来见一事”)/秦王闻之(代指“蒙嘉的话”)/群臣怪之(代指“秦武阳色变振恐”)/愿大王假借之(代指秦武阳)/为之奈何(代指“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秦王购之金千斤(代指“樊的头”)/愿足下更虑之(代指办法)

于1.在:使毕使于前

2.对: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岂1.怎么:岂可得哉

2.难道:荆卿岂无意哉

3.副词,是否、是不是:将军岂有意乎

以1.介词,因为: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目的连词,来: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得将

军之首以献秦/皆白衣冠以送之/遂拔以击荆轲

3.通“已”,已经:日以尽矣

4.介词,依、按照:以次进

5.因此:以故荆轲逐秦王

6.用:可以解燕国之患

为1.介词,被:皆为戮没

2.动词,发出:为变微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3.动词,替: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4.动词,当:愿举国为内臣

5.动词,做:乃令秦武阳为副

6.动词,对:为之奈何

7.动词,打点、准备:乃为装遣荆轲

而1.表转折,可是、却: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今日往而不反者/而伤长者之意

2.表并列,并且、和:而报将军之仇者/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3.假设关系,如果:今行而无信

4.表修饰,着: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荆轲和而歌/倚柱而笑/自引而起

5.提起连词:而秦法

6.表承接,就:图穷而匕首见

7.表因果关系:而为留待

鸿门宴

因1.副词,趁机:因击沛公于坐

2.副词,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为1.wéi做、干:客何为者

2.wéi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3.wéi是:我为鱼肉

4.wéi被,介词:吾属今为之虏矣

5.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以为“呢”:何辞为

6.wèi替、给,介词:为击破沛公军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讲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 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一

人教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既东封郑() 6.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6.侍医夏无且()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

(完整)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作名词 1.动词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 一、通假字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4、.词亦类去活之用 (一)名词活用 古:离开; 今 :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三)③形烛容之词武的退活秦用 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①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③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1.名词作状语

5.微 2.鄙 1.肆 4.阙 6.敝 四④ 、一词且多 贰义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一)重要实词: 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 (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作坊,名词) 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 ① 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 )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③北④蛮夷我之皆鄙有人礼,未夫尝犹见鄙天我子。(看庸不俗起,,鄙轻陋视,。目) 光短浅)。(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鄙人(谦称)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 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 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qu ē 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④卑幽贱微,(精例妙:。《史微记言·大曹义相(国成世语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成语“敝帚自珍”) 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二)重要虚词 ③疲惫 (例 :⑤衰《资治通鉴民》生:凋“曹敝操之众,远来疲敝。”)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大全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像梦一般地, 彷徨在悠长、悠长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中飘过 我希望逢着一枝丁香地, 一个丁香一样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她是有到了颓圮的篱墙, 丁香一样的颜色,走尽这雨巷。 丁香一样的芬芳,在雨的哀曲里, 丁香一样的忧愁,消了她的颜色, 在雨中哀怨,散了她的芬芳, 哀怨又彷徨;消散了,甚至她的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太息般的眼光 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惆怅。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独自

像我一样地彷徨在悠长、悠长 默默彳亍着又寂寥的雨巷, 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希望飘过 她默默地走近,一个丁香一样地 走近,又投出结着愁怨的姑娘。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翻译.

逍遥游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 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 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 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 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 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 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 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 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再 说水汇积不深, 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 那么小小的芥草 也可以给它当作船; 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 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 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 狂风就在它的 身下, 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 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 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 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 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 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 郊野去, 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 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 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 灵的大龟, 它把五百年当作春, 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 它把八千年 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 有一个很深的大海, 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 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 穿过云气, 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

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至五【词类活用】总结归纳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烛之武退师》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荆轲刺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④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⑤ 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 ① 前为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②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 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⑤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 则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 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鸿门宴》 1、名词用作动词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 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3、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良(善,对……友善)

必修一至五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梨树。)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必修五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文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 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放肆,动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2.古今异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 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 1.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已, 通“矣” ,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 ,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 ,侵损, 削减。 5.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说, 通“悦” , 高兴。 6. 失其所与, 不知 (知, 通“智” ,明智。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 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例句 (一名词活用 1. 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 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 在早上, 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 在东边 2. 名词作 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 结盟、订立同盟 3. 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 (封:疆界。名作使动, 使…… 成为疆界②阙 秦以利晋 (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 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名词 作意动, 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 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动词作名词,恩惠 2. 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 形容词作动词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 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 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 ? 解蔽》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 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 鄙①边邑, 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 鄙陋。 (例:《左传 ?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 ? 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 我。” 3. 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 不知何许人也。” 4. 阙① qu a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

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 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 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 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 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 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 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 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 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