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丰乐亭记教案

丰乐亭记教案

丰乐亭记教案
丰乐亭记教案

《丰乐亭记》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2、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学习时数】1课时

【课文分析】

《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一、导入新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

二、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1、通假字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刬”通“铲”,铲除)

2、古今异义

(1)修既治滁之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本其山川(古义:于是,就;今义:因果连词)

3、一词多义

(1)始

①始饮滁水而甘(才)

②燕赵之君,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起初,开始)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曾经)

(2)爱

①又爱其俗之安闲(喜欢)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疼爱)

③齐国虽偏小,我何爱一牛(吝惜,爱惜)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爱慕)

(3)既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已经)

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既然)

③言未既(尽,完)

④既而得尸于井(不就)

4、词类活用

①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之为乐)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每天,天天名词作状语)

③掇幽芳而荫乔木(名词作动词,荫庇,乘凉)

④风霜冰雪(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霜,结冰,下雪)

⑤遂书以名其亭焉。(名词作动词,命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应译出“所以”、“安”、“幸”)

三、思考讨论

1、第一节介绍了作者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1:“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

讨论2: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明确: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讨论3: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相同之处吗?

明确: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略)

二、思考讨论:

1、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明“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

2、第三段“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问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3、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他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明确:(1)“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的“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2)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4、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明确: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第二段并不接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问……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第四段,直接第二、三段写今之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太平时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

5、本文怎样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丰乐亭”的“乐”意?

明确: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提示:也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处时之“乐” ——机遇与幸运;处人之“乐”——井然与融洽。)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日牛马嘶

答案:D ( 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意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2、下列每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 )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答案: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涂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答案: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 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 合作探究, 训练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探究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3、理解“满招损, 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意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并以此为“触发点”, 让学生进行写作, 做到读写链接。 教学重点: 1、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2、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和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 2、导读法; 3、学生自主学习法; 4、讨论法等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 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项羽之死》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他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内容讲析 1、整体感知。

丰乐亭记优课教案

《丰乐亭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二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3、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二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2、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到滁洲后,写了《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这两篇记文中,《醉翁亭记》更为知名,然而,古今都有人对《丰乐亭记》做出了更高的评价: “以五代之滁与今日之滁相形凭吊,最有深情,而其旨归于宣上恩德,又何正也。公诸记此为第一。” ——【清】储欣 “永叔文以序跋杂记为最长,杂记尤以《丰乐亭》为最完美。” ——【清】陈衍 苏轼因景仰欧阳修,曾将《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写成了碑帖,供后世临摹。究竟这是篇怎样的妙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觅“乐之况” 研读:文章题为“丰乐亭记”,究竟如何围绕“乐”字行文? 引导:看看文本中哪几个段落提到“乐”?写“乐”的主要集中第一节和第三节。 (1)处地之乐 1、作者在首段说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乐的是什么呢?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译文: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在这里,欧阳修介绍了丰乐亭周围的环境。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令人心旷神怡。 2、除此以外,文章第3段也有一段对丰山美景的描摹: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有人评价此句说:作者仅用15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显示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尤其让人钦佩。你能谈谈对此评价的理解吗? “掇幽芳”,采摘幽香的花草,自然是指春季了;“荫”本是名词,指树阴,这里用作意动,以……为隐蔽,“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自然是指夏天了;“风霜水雪”指秋冬,因秋冬季节草枯叶落,故而山上岩石清晰地显露,显得格外清爽俊秀。 不用对偶,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四季美景却一气呵成,如在目前。无独有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有一段四季景物的描写: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两段描写异曲同工。 (2)与民同乐

丰乐亭记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1.选出加粗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安此丰年之乐安于畎亩衣食B.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朝而往,暮而归C.幸生无事之时也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D.四方宾客之所不至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翻译句子。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3.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5.本文段选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________6.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________(不超过5个字)。答案:1.D 2.①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②又幸好当地百姓为他们获得丰收的年景而高兴,因而爱和我一同游玩。3.夫宣上因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4.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5.因为当地百姓获得丰收,生活和美快乐,作者又与民同乐,所以以此命名。 6.与民同乐

丰乐亭记(教案)

《丰乐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杂记类散文的阅读. 2.鉴赏欧阳修散文的风格. 教学重点: 杂记类散文的阅读训练 教学难点: 景(事)物特点,思想情感 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读<<“唐宋八大家”的由来>>(P111),明确: 唐宋八大家. 2.自读<<唐宋八大家小传>>之“欧阳修”(P113),了解作者。 二.阅读、鉴赏: (一)指导方法: 1、通读杂记,勾划专有名词,把握线索、景(事)物特点、思想情感。(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线索是“丰乐”。 (2)文章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还写到了什么事物的美? 明确:刻露清秀的山川美。滁州的风俗美。 (3)文章抒发了什么思想情感? 明确:居安思危,乐不忘忧。 2、再读杂记,推断实虚词义,分析题目,理解内容、语言艺术(特色)。(1)文章在语言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叙事、描写、议论熔为一炉,涉笔成趣。 (3)你体悟到欧阳修散文的风格是什么? 明确:婉曲平易,妙丽轻柔。 3、仔细答题,斟酌文言翻译,准确畅达,书写工整、美观大方。 (二)阅读训练:

1、阅读《丰乐亭记》,完成(1)-(4)题.(18分) ⑴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人穷则反本.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为动用法,可译为“为?…而乐”。B动词“根据”,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推求”;名词,可译为“根本”。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⑵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⑶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②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③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4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安”、“幸”各1分)】 (4)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作用?(2分) 【作用是对比、衬托丰乐太平,为主旨伏笔。(2分)】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氵翁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以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应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瞭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醉翁亭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醉醉醉醉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组织模拟旅游活动,激发同学的想象力,感受旅游的乐趣。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而”,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4.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节奏韵律;二读课文,疏解文意,要求读得通顺;三读课文,读出“也”“而”的不同语气和轻重音,推究文理,要求读得流畅。品读课文,鉴赏美点。比读课文,比较鉴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语文教案全集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一、分析课文: 1、第一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 讨论: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讨论: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相同之处吗?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2、第二段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候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 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 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 【课程标准分解】 1、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2、通过本专题四篇杂记类散文的学习,归纳出杂记类文体的范围、功能和特点。 3、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 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能准确说出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如“治”、“胜”、 “俯仰”、“故老”“之”、“于”等。 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说出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3、通过对课文逐层深入地分析,说出作者创作本文的目的. 【教学时数】1课时 【课文分析】 《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说出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导入新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 三、诵读全文,落实部分疑难字词。 四、思考讨论 1、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法 学法 朗诵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集体智慧第一课时个人设计教学反思 预习导学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环滁.()林壑.()尤美琅琊 ..()() 岩穴暝.()伛偻 ..()()提携山肴 野蔌.() 觥筹 ..()()交错颓.()然阴翳.() 林霏.()弈.()者胜酒洌.() 2.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 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 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 外几位散文家是。 课前检测 较好,能督 促学生充 分预习。 介绍一下 “唐宋八 大家” 由成语“醉 翁之意不 在酒”导 入,让学生 谈谈对这 句话的理 解。 先示范,然 后让学生 自行翻译 课文,教师 及时点评 或纠正。 本文语言 骈散结合, 读起来上 口。因此, 朗读、背诵 确定为教 学的主要 目的。背诵 一定的名 篇,对学生 是终身受 益的,也是 语文教学 的重要内 容之一。本 文教学在 读背的基 础上,不能 忽视引导 学生对全 文基本内 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 抓住一个 “乐”字, 体会作者 所乐的内 涵。 学习研讨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三、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四、听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 学生读课文,读通顺,读准节奏 教师出示重点读音 滁(chu)壑(he)琅琊(langya)潺(chan)酿(niang)僧(seng)辄(zhe) 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疏通课文大意,不懂问题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教师可出示参考译文作为学习辅助)。

丰乐亭记教案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丰乐亭记》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并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2、品味散文语言,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说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学习时数】1课时 【课文分析】 《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作品,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一、导入新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这位被贬官员纵情于清水秀水,“与民同乐”,其不凡的胸怀意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学习他写于同一时期的《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走过这位千年古人,感受他崇高而丰沛的精神世界。 二、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1、通假字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刬”通“铲”,铲除) 2、古今异义 (1)修既治滁之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本其山川(古义:于是,就;今义:因果连词) 3、一词多义 (1)始 ①始饮滁水而甘(才) ②燕赵之君,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起初,开始)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曾经) (2)爱 ①又爱其俗之安闲(喜欢)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疼爱) ③齐国虽偏小,我何爱一牛(吝惜,爱惜)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爱慕) (3)既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已经) 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既然) ③言未既(尽,完) ④既而得尸于井(不就) 4、词类活用 ①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之为乐)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每天,天天名词作状语) ③掇幽芳而荫乔木(名词作动词,荫庇,乘凉) ④风霜冰雪(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霜,结冰,下雪) ⑤遂书以名其亭焉。(名词作动词,命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应译出“所以”、“安”、“幸”) 三、思考讨论 1、第一节介绍了作者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1:“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 讨论2: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明确: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讨论3: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相同之处吗? 明确: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译文) 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 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 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 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 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 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 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 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 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百年 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注释: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数:计算,列举 C.道其风俗之美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名其亭焉名:命名 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耸然而特立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B.辟地以为亭不然,籍何以至此 C.盖天下之平久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吾其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8课 丰乐亭记(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体”。杂记的内容很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记亭台名胜 这类记文以某些历史名胜或建筑物为描写对象,篇幅短小,表现方式也较为自由,在形象生动地记叙的同时或发表议论,或借题发挥,或抒写情怀,将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丰乐亭记》属于台阁名胜记。 二、记书画器物 这类记文一般篇幅短小,其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以书画的内容及艺术特点为记述对象;一类是以某些物件的形状、特点和制作工艺为记述对象。在写法上,这类文章有的偏重于记述、描写,有的则是由记述而生发开去,借此怀人或抒发感慨,议论事理。《木假山记》属于书画器物记。 三、人事杂记 人事杂记以记人叙事为主,其中部分记文以“志”名篇,这里的“志”

与“记”同义。人事杂记文与其他记文相比,在内容和写法上更显得 丰富多彩。南宋之前,这类记文往往重视记人叙事的周详和声色的描 绘。南宋之后,人事杂记的数量增多,而且多在记人叙事的同时寄寓 感慨、抒发情怀、针砭时弊,其思想性和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越州赵 公救灾记》就属于这种体裁。还有记游山玩水类文章,如苏辙的《黄 州快哉亭记》等。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 盖所以备不忘”,即目的就是以备忘记。“杂记”在表达方式上多种 多样,有的重记叙,有的重议论,有的重抒情,有的重描写。宋代“杂 记”在结构和立意上都更趋成熟和完善,宋人善于在所记事物中概括 抽象出关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因此,宋代散 文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个性化的性情感受和深邃的哲思意蕴。 第8课丰乐亭记(自读课) (对应学生用书P22) 走近作者 欧阳修(见《朋党论》) 相关背景 本文作于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40岁,在滁州任上。庆历五年春,朝廷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因行“新政”触犯保守势力的旧官僚,因此被斥为“朋党”而相继罢去。这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的欧阳修上书极谏:“夫正士在朝,群邪所忘,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御史中丞王拱辰等素来忌恨欧阳修,企图加害而未找到把柄,恰巧这时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犯法,欧阳修因财产牵连而吃官司,虽经查验无涉,“群邪”仍以此加罪欧阳修,罢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为知制诰,谪为滁州知州。滁,水名,因水为州,宋代属淮南东路,州治在今安徽省滁州。丰山,在滁州西南五里,以幽谷中有泉,名幽谷泉,一名紫微泉,泉旁有丰乐亭。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中有所描写:“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滁州志》中也有记载:“欧阳修谪守滁上,明年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诵读课文,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感受文中令人神往的美景。 3.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析文章写景的句子,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3、文章结构:(1)层次: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2)线索: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4、内容分析:①第一自然段:(1)滁州的地理特点?明确:“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明确:“林壑尤美”。(3)琅琊山的特点?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明确:“临于泉上”。(5)“来饮于此”中“此”指?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②第二自然段:(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③第三自然段:(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a、滁人游山之乐 b、众宾宴饮之乐 c、太守宴醉之乐(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④第四自然段:(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明确:“醉能同其乐”

古诗丰乐亭记翻译赏析

古诗丰乐亭记翻译赏析 文言文《丰乐亭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ORg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 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县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苏轼曾将《丰乐亭记》书刻于碑。《舆地纪胜》:“淮南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庆历中,太守欧阳修建。”清《一统志》:“安徽滁州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玡山幽谷泉上。欧阳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有《幽谷泉》诗。 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 窈然:深幽的样子。 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丰乐亭记》阅读及答案

丰乐亭记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所不至 ( ) ②乐生送死 ( ) ③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 ( )④名其亭 ( ) 【小题2】下列句中的而与仰而望山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而年又最高B.水落而石出C.朝而往D.而吾蛇尚存【小题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民生不见外事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5】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答案 【小题1】①到②以&&为乐③&&的原因④命名 【小题1】C 【小题1】民/生不见外事 【小题1】(1) (我)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2) 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好的)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 【小题1】与民同乐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词不离句,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如果孤立片面地理解某个词语,往往会出现错误。所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4)中的名为动词,命名的意思;(2)中乐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乐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而这个连词的用法的能力。A、表并列。B、表并列。C、表修饰。D、表顺承。例句中而的作用为表修饰,所以选C。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的时候,除了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结构。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1)中乐、简、之以及(2)中芳、秀、繁阴等重点字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完整性、准确性。所以翻译句子时,第一步: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醉翁亭记》通过作者外出游玩来表现与民同乐的情怀,本文中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以及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来分析与《醉翁亭记》与之相似的政治思想。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八级下8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 ?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 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 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 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 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 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 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 下棋的“宴酣之乐”。 6 ?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丰乐亭记教案

《丰乐亭记》导学案 一.背景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滃.然()刬.()畎.亩()涵煦.()商贾.()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修既治.滁() 2. 耸然而特.立.() 3. 修尝考.其山川() 4. 按.其图记() 5. 涵煦 ..于百年之深.也()() 6.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7. 因为本.其山川() 8. 遂书以名.其亭焉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民生 ..不见外事() 2.修既治滁之明年 ..() 3.以乐生送死 ..() 4.因为 ..本其山川() 五.翻译下列句子 1.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2.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3.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4.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六.思考下列问题 1. 1.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样的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