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课件-九日齐山登高公开课汇总

精品课件-九日齐山登高公开课汇总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诵读探究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作者介绍 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三、诗歌诵读,翻译诗歌 1、可以先听录音,再个人和集体朗诵。 2、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四、诗歌鉴赏 1、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明确: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 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 “江涵秋影雁初飞” (1)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2)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明确: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大江:包容开阔。“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江水:清澄肃静。“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3、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用)

【课题】《九日齐山登高》 【备课时间】2011-9-8 【上课时间】2011-9-10【课型】新授课【执教】严勇【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 4、背诵并默写全诗。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法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道具】 多媒体、教材、学案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投影1) 由照片(二十四桥)导入 (投影2)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 (投影3) (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先明确本首诗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投影4)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第一步是看标题,看它属于哪一种类别的诗) 三、解题 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诗两首学案 《九日齐山登高》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背诵两首诗 二、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见课本p45) 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2.默写下面两首诗,并总结“登高”这一意象一般表达的“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 王维杜甫 总结: 3.自读检测 ①注音 涵酩酊晖霑迢 ②解释 涵:翠微:酩酊: 不用登临恨落晖: 牛山何必独沾衣: ③通过标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④“恨落晖”和李商隐《乐游原》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表达的情感很相似;(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

原。……”)后来朱自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改为 “”。 三、学习过程 (一)《九日齐山登高》 1.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 2.第一句写了什么?所写对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在第一句诗中,“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4.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5.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 6.最后一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7.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二)《寄扬州韩绰判官》 1.写作背景 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九日齐山登高最终版

九日齐山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 4、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照片(二十四桥)导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 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 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解题 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 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 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 (又叫“登临诗”) 三、关于登高诗的主题 “登高”成为传统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而且这种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尤其是知识分 子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传统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多悲秋伤春之感。这是登高诗歌的一大特色。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把登高的万千心绪与悲秋的无边凄楚交融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愁苦 和深沉的悲凉之感。 登高联系伤春的代表性作品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以春之丽景衬托国之多难。以美景反衬愁思,数倍增添其哀愁。 (二)多思古哀今之痛。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此类代表作品有王安石的《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 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词作一扫五代旧习,摆脱纤细绮靡 词风,雄浑开阔。 (三)多登高怀远之思。登高怀远的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触目可见。怀远之作又可简单分为怀人 作品和怀乡作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