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成绩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ETH109

课程名称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

学号 201420069

姓名佳琦

学院法学院

专业法学

考试时间 2015年6月16日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佳琦

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甚至相关领域学科(比如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结构的三个层次,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个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引言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当作人格的总体,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再进一步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其各自的涵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

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它是唯一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直觉直接感知的方面。我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自我意识主要起辨别的作用,意识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客体、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等。正是因为意识的发

展和分化才使得我们的人格有了一定的持续性,但又使人格的前后有了一定的一致性。

“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这种对立物的分离产生一种衡量好坏、取舍的价值标准,从而使人摆脱原始状态并具有特殊的人类尊严i。

对人类而言,意识具有一种象征性的光明,它的充分发展与分化导致个体意识自我的产生,为人格赋予了一致性和连续性,人们才会感觉到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是同样的人。人类的个体化成长进程正是意识的发展过程,随着更多的未知之物被意识发现、掌握,个体越来越独立、完善。意识光明性的另一重要价值与人类承认、同化无意识的努力相关。无意识变成意识是一种创造过程。荣格认为,从古代起,这一过程的创造意义就是英雄神话的主题。这些英雄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品质,抗争并击垮企图消灭自己的黑暗势力。其行动的象征意义在于,人类被精神再生的欲望所驱使,进行艰苦而冒险的征战,企图征服无意识的致命的吸引,实现新生活和明。荣格说,英雄的升华意味着光明的更新,因此表明了意识从黑暗(即回归到无意识)中获得再生。ii 对实践而言,因为意识是作为我们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光明的那一面存在的,因而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实践中显的尤为重要。在教育方面,我们个体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有意识的扩展自己的学习围,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在心理治疗方面,有心理方面疾病的病人也只有通过自己的意识控制自己的辨别能力才能使自己康复的更快,最终,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始终是意识。

二、个体无意识

个体无意识指一切在个人意识中曾经被意识到而后被压抑(遗忘)的经验或一开始就不够形成意识印象的经验。荣格认为用以组成情结的主题经常不断地在人生中再现,对人的行为起着不均匀的影响。

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含和容纳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等。还有一些经

验,它们与人们不甚相干或显得无足轻重,由于本身强度太弱,当人们经历它们时达不到意识层,或者不能留驻在意识之中,因而都被贮藏在个体无意识里。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无意识的容,当需要时,这些容通常会很容易地到达意识层面。

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试发现,在无意识之中存在着与情感、思维、记忆相互关联的种种族丛,他称其为情结,任何触及到这些情结的词都会引起不自觉的拖延反应,表明情结是一种自主结构,具有自身的驱力,就像总体人格之中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自我构成了意识领域的核心,是个体一切意识行为的主体,表现出高度的连续性和同一性,但自我绝不是人格整体,它只是一种观念情结,与其他情结相并列,它们彼此联系而又相对独立,某些情结甚至根本不会同自我发生联系,或者说这种联系极其罕见。情结隐于无意识中并积聚能量,一旦能量足够大、条件成熟,便冲击自我。情结通常是由与个人经历的创伤相关的意象和记忆所组成的,具有自主性和有一定的能量,在某种情境下可以削弱或吞噬意识自我的力景而成为主宰人格的主导力量iii。

详细来讲,自我情结产生的精神紧密交织作用保证了人格的统一,由此维系着人类心理健康。只要自我意识同其他情结构成的无意识背景相融洽,它就会继续保持其人格中心特征而发挥作用,但如果自我情结同无意识基础相分离,结果就会导致一个或更多分裂情结的发展,也就是说,自我情结不再是人格的中心,同它并列存在着另一个或多个情结中心,它们自行其是地活动,追求自己的目的,同自我情结的意向竞争,妨碍自我口标和对象的实现,打扰自我的发展。这时,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的症状便出现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分裂倾向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精神性质,它在健康者以及病人中都有可能出现。因此,所谓人格先天统一是指这种统一作为一种意象只是潜在的存在于人的精神中,绝不是从生命之初就己完满地实现了,而是是个体发展的目标。

荣格后来发现,情结还具有更积极的意义,任何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以及其他导致情结产生的个人生活经历,都可以当作有利条件来加深个人见识,使之更清醒,人格更充实。情结常常是人类灵感和驱力的源泉,对伟大的艺术家而言,为了取得卓越辉煌的成就,这些灵感和驱力是必不可少的:凡高、毕加索为绘画之境癫狂,莎士比亚、郭沫若为文学之美着魔,伟大的艺术作品莫不由艺术家心情结的驱使喷薄而出。

三、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个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却又对人类心灵产生着一定影响的心理容。集体无意识所说的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集体的经验,指从人落地的那一刻起,他的行为就有了一套预定的模式,而这个模式就是我们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所赋予他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式这样的预定模式早已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所以我们才能很容易的感知到我们并未见过的东西,但却能根据我们的经验做出反应。

提出集体无意识的根据又何在呢?荣格说,集体无意识对个人而言,是比经验更深的一种本能性的东西,它的存在与人类生理结构的存在同样古老。荣格不同意将本能的围仅限于人体的几项生理功能上,他认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而对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和反应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而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1如同蜜蜂凭借本能构筑起高度复杂完美的蜂巢一样,人类诸多被文饰的复杂行为背后,往往是本能在发挥作用,尽管人们并不自知。本能定义围的扩大,使荣格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即本能活动会带来对自身的感知—这就是直觉,直觉是本能的另一而体现,与本能同属一个充满生气的活动过程,并无先后之分: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面。

荣格还发现,人类存在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即知觉和领悟的原型,或可称为原始意象。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必需事先具有的决定性因素。像本能把一个人强行逼入特定的生存模式一样,它们“把人的知觉和领悟方式强行纳入特定的人类型”。这些原型是本能的自画像,“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在最深的深处,本能和原型彼此决定”,每一种本能都有一种原型与之相对应,本能与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荣格提出,在集体无意识的容中包含了人类往昔岁月的所有生活经历和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就此而言,集体无意识既是人类经验的贮蓄所,又是这一经验的先天条件;既是驱力和本能之源,同时也是将创造性冲动和集体原始意象结合起来的人类思

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它们的表现形式就是集体无意识原型。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容是原型,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童话、传说中,荣格找到了大量这样的原型,包括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儿童原型、英雄原型、骗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者原型、原型、母亲原型、巨人原型,自然物原型、人造物原型等等,每一原型对所有人都具有普遍一致性,宛如磁石一般吸引着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活经验,形成影响个人发展的情结,进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荣格重点讨论了对人类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原型,包括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以及自性(self)。

首先是人格面具,又称从众求同原型,它是个人在公众场合为求得社会悦纳展现出的面貌,使得一个人去扮演并不是自己本人的角色。人格能够使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成为社会和团体生活的基础。但当自我被人格面具主宰,将自己与面具完全等同时,则会产生妄自尊大的夸或自我贬抑的折磨,导致心理冲突,带来人际关系紧。

与人格面具相对立的是阴影原型,它深深根植于生物进化的历史中,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作为人类心灵中一切本然的高尚与优美、丑恶与卑鄙的源泉,阴影在一切原型中能量最大,潜在最危险。社会通过发展人格而具驯化个人,抑制阴影显现,这种维护文明的代价便是降低并削弱了人类本能的创造力,使生命变得贫乏没有活力。但阴影从不会因为社会的压抑而消失,当这种抑制过于严厉,没有为它提供适当的发泄途径时,阴影就会以战争等灾难形式爆发出来。最佳的处理方式是疏导而非阻碍本能释放出的能量,使意识自我与阴影和谐紧密地互相配合工作,将个体投入到更令人舒心惬意、更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中去。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又称为男女两性意向。阿尼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尼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这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的经验而产生的。再次不作为重点论述。

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原型是“自性”,或称为无意识自我,它是秩序、组织和统一的原型,犹如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一样,吸引着所有原型到它身边,使所有的原型和谐一致,也使在意识和无意识情结中的原型显现和谐一致。它是意识自我得以维持人格外在统一的基础和根据,就此而言,只有获得关于自性的认识后,整体性人格才能

真正实现。在此之前,自我的一致性、统一性不过是一个空壳或幻象,不堪一击。荣格说,自性是我们称之为个性的联合体的命中注定最为完整的表现,达到这种自我圆满与自我实现之境,应当是我们生活的口的,但它必须以对无意识容的认识和感知为前提,即以情结、原型被充分意识化、个体化为前提。

荣格用自性来指称埋藏在自我意识之下的原型.它是所有原型意象的源头与中心,也是与生俱来的心灵倾向性的源头和中心。自性属于一个人个体在的、从一开始就有的潜在因素,是产生控制作用的组织中心,致使个性不断地发展和成熟。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潜藏着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具有使患病的机体趋于自救、自愈和自我发展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是把自性看做是导致整体性的一种先天倾向,看做是自我情结和个性化发展的一种潜能。iv“人”或“个体”,只是一个意识中的自我,这只是构成人格的一个主要部分,荣格称其为“主人格”,此外还有一些“次级人格”。荣格所用的“整体性”这一个概念,就是指个体经过发展感受到的对心灵复杂性及其整合的涌现感。而自性化过程正是指导致对这种“整体性”产生的心灵发展过程。“超越功能”则是在自性化过程中,通过梦的分析或积极想象等方法创造出来的心灵连接,它对于人后半生的自性化过程特别重要。“超越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个足够强大的自我,否则就会影响这一功能的实现。

显然,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看来,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因为,它意味着个体方方面面发展的和谐,意味着人身体与心理的和谐,意味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和谐,它意味着知识、技能、智慧、德性的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和谐,意味着情结等次级人格与主人格之间的和谐,意味着心灵整体一主要包括自我、情结、人格面具及阴影、阿妮玛与阿妮姆斯等部的和谐,意味着心灵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和谐,意味着意识与无意识间的和谐,意味着成为那个原本就存在着的“潜在的你”的整体的和谐。

而这一切,原本就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那里,即每一个人原本都具有一种和谐的潜在倾向性,只是后来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潜在的和谐的倾向性便被破坏或者受到了干扰。教育正是要恢复这种倾向性,使分离的各个部分重新获得整合,使潜在的和谐呈现出来。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一意义上,荣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