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

总论

第一章起源与发展

《神农本草经》:东汉,365,第1部,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朱写墨写

《新修本草》:=《唐本草》,李责力苏敬等,84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1558

《开宝本草》:宋,983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892,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

学大成世界自然科学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921(增716)

第二章产地、采集、储藏

道地药材:确定依据临床疗效是关键

第三章炮制

第一节目的

1.减毒:eg.巴豆去油制霜,附子煎煮成制附子

2.增效:eg.蜜制百部增润肺止咳,醋制延胡增止

3.存:eg.干燥处理之肉苁蓉茎含汁半埋沙,黄芪

切片干燥

4.净:eg.刷枇杷叶背面绒毛切成丝

5.好吃:eg.水漂海藻,昆布,紫河车腥味

6.类似配伍作用:eg.生地黄酒煎成熟地

寒清热凉血温补血滋阴,

生首乌泻下通便制首乌专补肝肾

第二节常用方法

水飞:

炙:液体辅料拌炒

掸:药快入沸水潦过

淬:煅红入冷水/液辅料(打铁)

第四章作用

第五章性能

第一节四气

寒凉温热平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

逆等

第二节五味

……

药性歌

酸涩收敛固涩,

苦有泄燥之功,

甘补和中缓急,

辛发散行气血,

咸能软坚泄下,淡能渗湿利尿,

第三节升降沉浮

辛甘温热升浮,

酸苦咸凉沉降。

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

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

沉降: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第四节归经

药物作用定位概念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第五节有毒无毒

第六章配伍

eg……

七情:单行:

相须,使:增效(并列,主副)

相畏,杀:减毒(被动,主动)

相恶:减效

相反:增毒(十八反,十九畏)

第七章用药禁忌

十八反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妊娠禁用:eg.砒霜,芫花,麝香

第八章用药剂量、用法

1.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水牛角、生石膏、生磁石、

珍珠母、龙骨、石决明、龟

板、鳖甲、牡蛎、代赭石、

附子、川乌、生自然铜2.后下(芳香类):薄荷、生大黄、砂仁、白豆蔻、肉桂、

沉香、番泻叶、钩藤、鱼腥草、青蒿3.冲服:芒硝、竹沥、琥珀(沉香粉)

4.泡服:番泻叶

5.不入煎剂:雷丸(蛋白酶)、琥珀、芦荟、朱砂、牛黄、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蟾蜍)

6.只外用,不内服:升药、炉甘石、土荆皮

7.入丸散:麝香、冰片、苏合香、蟾蜍、朱砂、牛黄、琥珀、芦荟、巴豆、马钱子、雷丸、羚羊角、

血竭、甘遂、雄黄、硫黄、砒石、鹤草芽

8.包煎:车前子(成熟种子)、海金沙(成熟孢子)、蒲

黄(花粉)、五灵脂(粪便)、(枇杷叶)、 (飞)滑石、旋覆花、葶苈子、赤石脂、辛夷 9.不宜久煎——钩藤

10.另煎兑服——羚羊角、人参、西洋参 11.烊化兑服——阿胶 12.制霜内服——巴豆 13.醋制——甘遂 14.焗服——肉桂

一.解表药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表寒实证。

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喘家圣药。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风寒表证(营卫不和表虚自汗)。

发汗解表,解鱼蟹毒,行气宽中,行气安胎。 外感风寒证兼气滞,脾胃气滞证。

呕家圣药(多胃寒呕吐)。

夏月麻黄;阴暑证。

微温;风寒风热表证;药性缓和。

微温;风寒风热表证;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外感风寒表证较重(夹湿);风寒湿痹(上半身)独活(下

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湿痹;巅顶头痛。 祛风散寒,通鼻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外感风寒表证,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齿)。

性善走窜。 阳虚外感风寒;鼻渊;少阳头痛;牙痛。 细辛不过钱(1钱=3g

)0.5-1g ;入丸散。

鼻渊要药。 鼻渊头痛要药。 =木笔花;包煎。

发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解毒,疏肝解郁。 入煎剂多后下。

音哑;用量小。

平肝明目,清肺,润肺止咳。 黄菊清热解毒,白菊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要药。

头痛。 解表升阳,疏散退热,疏肝解郁,清胆截疟。

少阳,疟疾。

升阳清热解毒。 升阳止泻。

湿热泻痢脾虚久泻,外感表证发热头痛项背强痛。

二.清热药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打碎先煎。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实热,虚热。

根不包煎煎服。

清心火。 清三焦郁火。

清热利湿-湿热黄疸,

凉血解毒-血热吐血丑,消肿止痛。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降压。 目珠疼痛入夜尤甚肝阴不足。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 上焦(肺热),血热胎动不安

紫苏气滞胎动不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中焦(心肝胃火),湿热泻痢要药。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下焦(相/肾火)。

肝胆湿热,肝胆实火。 杀虫,利尿。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疮家圣药。

菘蓝干燥叶。 菘蓝叶

/茎叶。

菘蓝干燥根;利咽。 乳痈;

=黄花地丁。

疔疮要药。 毒蛇咬伤要药;=七叶一枝花

=重楼。

清热解毒里强于黄菊(疮痈肿毒)。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肺痈。

肠痈要药。

肠痈,疮痈,肺痈。

热毒血痢要药;可配黄连黄柏秦皮。 咽喉肿痛要药;

=乌扇。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梅毒要药。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清热凉血要药。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解毒。

偏于滋阴解毒。

凉血不留淤、活血不动血。 无汗骨蒸。 凉血不留淤、活血不动血。

虚热,凉血,解暑(实热),截疟。 有汗、无汗骨蒸。

不宜久煎。 虚热,凉血,清肺(实热)。 有汗骨蒸。

凉血退蒸佳品。

虚热,疳热。 虚热,疳热,湿热(实热)。 阴虚/产后发热。

**虚实两清: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地骨皮,胡黄连,秦艽

三.泻下药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 胃肠积滞大便秘结尤热结便秘,火热上炎之头痛目赤咽痛牙龈肿痛,

血热出血,疮痈肿毒丹毒肠痈烧烫伤,淤血诸证,湿热黄疸淋证。

泻下软坚,清热消肿。 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咸;冲服。

热结便秘。

热结便秘,肝经实火。

润肠通便(尤老、妇之肠燥便秘)。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脚气浮肿)。

醋制降毒性量小;煎服1.5-3,丸散0.6/次。

醋制降毒性量小;丸散0.5-1;泻下逐饮峻剂。

醋制降毒性量小;煎服1.5-3,丸散1/次。 去油制霜降毒性;丸散0.1-0.3;热;寒积便秘(冷秘)。

四.祛风湿药

消骨鲠要药,用30-50g 。 性猛善走。 风寒湿痹;止痛力强。

大毒;内服制用;先煎

0.5-1小时;1.5-3g 。

大毒;入丸散0.3-0.6g 。 祛风,通络,止痉,攻毒。

性善走窜、内走脏腑、外达皮肤、搜风,风湿顽痹。 化湿和胃,舒筋活络,消食,生津止渴。 吐泻转筋要药。

祛风湿,通络止痛,清湿热,退虚热。 风药之润剂(辛散不燥烈,苦泄不伤阴)。 木/广防己:祛风湿,止痛。 汉防己:利水消肿。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体虚乏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

南五加=五加皮。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降血压。

腰膝酸痛尤腰痛 长于补肝肾,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善祛脊背之风湿,强腰膝。

化湿,解暑,止呕。

醒脾快胃振动清阳要药,长于和中止呕。

化湿,解暑。 脾瘅要药。

燥湿健脾,明目,祛风湿,祛风散寒(少用)。 燥湿健脾要药燥湿为主,夜盲。白术?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梅核气。

化湿行气, ,理气安胎。 妊娠恶阻气滞胎动不安。 入汤剂后下;量小。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湿温初起湿邪偏重。 入汤剂后下;量小。 腹痛泻痢。

六.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安神。 一切水肿,尤湿痰。 菌核;平。

利水消肿渗湿好于茯苓。 菌核;平。

利水消肿渗湿好于茯苓,泄热。 寒;下焦湿热。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水中小便不利脚气,痰饮,脾虚泄泻,风湿痹筋脉拘,肺痈肠痈。 药食两用。

利湿退黄-黄疸。

北五加=香加皮-利水渗湿,有毒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热淋常用药,利小便实大便止泄泻。 包煎。 利尿通淋,清热解毒,

。 善热淋石淋。

水飞滑石包煎,块状不需包煎。

善热淋。

尤尿道疼痛,诸淋涩痛要药。 孢子粉;包煎。 善膏淋。

湿退黄药

善湿热阳黄。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沙石热淋。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烫伤。

**烧烫伤三大中药:大黄,虎杖,白芨

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药。 走而不守。

毒内服需炮制;乌头子根。

温中散寒。 能走能守。

配附子相使助回阳救逆and 减其毒性。 命门火衰要药。 鼓舞气血生长。 引火归源要药。 守而不走。 2-5g ;后下。

树皮;桂枝嫩枝不需后下

**桑叶-干燥叶;桑白皮=干燥根皮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杀虫。

寒凝疼痛、厥阴头痛、厥阴肝经要药,五更泻。

寒疝腹痛;睾丸胀痛。

温中降逆-胃寒呃逆要药。 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实。 果皮。

椒目:种子;苦寒;利水消肿,降气平喘。

理气健脾-气滞;燥湿化痰-治痰要药(尤湿痰)。

疏肝破气-肝郁气滞。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破气行滞止痛。

行气调中-脾胃大肠肝胆气滞。

温肾纳气平喘-虚喘证。

行气;疏肝泄热。 肝郁化火所致诸痛证。 苦寒。

尤疏肝解郁;理气调中。 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 通阳散结-胸痹要药

另瓜篓。

尤肉食积滞。

米面食积滞。

米面食积滞;回乳。

降气化痰。

化石-沙石淋证、胆结石。 生用研末;1.5-3g 。

蛲蛔。

炒香嚼服,小儿每岁1-1.5粒,总量不超过20粒,大量

服会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忌饮热茶。 蛲蛔钩。

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 蛲蛔钩姜片绦。

槟榔60-120常配南瓜子

60-120g 治绦,先南后槟。 绦。

研粉,勿煎,冷开水调服。 绦。

研粉,勿煎(因有效成分几不溶水)

。 蛲蛔绦。

入丸散温开水调服,研粉冷开水调服,勿煎(因蛋白酶加热60度易破坏);菌核。

十一。止血药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强)。 上部出血。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下部出血,善利尿。

下焦之下血(便、痔);烫伤。 酸涩。 下焦之下血(便、痔)

涩。

利尿生津善尿血。 止血,安胎,清热。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补虚强壮。 出血证,跌打损伤。

凉血化瘀止血,活血通经。 尤血热夹淤各种出血。 苦寒。 化瘀-淤血痛证,与五灵脂相须。 花粉包煎。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尤肺胃内出血。 涩,粘腻。 =脱力草。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温煦气血透达经络。 虚寒性出血尤崩漏,月经不调痛经,虚寒充任不固之胎动不安,温灸。

十二。活血化瘀药 1.

活血止痛药

,丹参(微寒)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上行头目、中开瘀结、下行血路;各种头痛(除高血压)。

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醋制后有效成分溶解度增而加强止痛。 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 寒;郁金,莪术,姜黄 块根。

**利胆退黄:郁金,金钱草,虎杖,茵陈,大黄,栀子

风湿臂痛。

根茎;片姜黄:浙江郁金根茎。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偏行气伸筋。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偏散血化瘀。

粪便宜包煎。

活血调经,趋于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月经不调、痛闭经、产后淤滞腹痛,血瘀心痛、脘腹痛、积聚、风湿痹。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止咳平喘:桃仁,杏仁,紫苏子

活血;利水;妇女经产要药。 活血利水,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 瘀血阻滞之痛闭经、包衣不下、跌仆伤痛、水肿小便不利,腰膝酸痛下肢痿软,火热上炎、阴虚火旺之头痛眩晕齿痛

口舌生疮吐血丑血。

怀牛膝:善补肝肾强筋骨。 川牛膝:善活血祛瘀通经。 活血补血 另当归。

=

猴/毛/申姜。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偏于破血。

偏于破气。 破血。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 脾胃寒湿痰;有毒。

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 寒湿痰,经络顽痰风痰;有毒。

风痰,口眼歪斜;=白附子。

皮里膜外痰。

降肺胃气化痰;微温;包煎。

顽痰,痰壅。

降气化痰;寒热内外皆可用;微温。

降气化痰,宣肺,散风热;微寒。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肺虚久咳,肺热燥咳,瘰疬乳痈肺痈。 甘润。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开郁。

风热痰热咳嗽,瘰疬瘿瘤乳痈肺痈疮毒。 苦泄;象贝母。 瓜篓

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肠燥便秘 胸痹另薤白。

瓜篓根即天花粉;瓜篓皮利气宽胸;瓜篓仁润肠通便。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痰热,胃热。 肺胃经。

清热豁痰力强。 小儿惊风多用。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宣肺通便。

肺经引经药,诸药之舟楫;平;过量易致恶心。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各种咳嗽气喘。

小毒慎用;入汤剂后下。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各种咳(新久、虚实寒热、百日、老年、肺结核)。

润肺化痰止咳。 善化痰。

润肺止咳化痰。 善止咳。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大肠热痔疮注意用量。

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 胃热呕吐。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肺热;桑树根皮。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肺中饮邪、痰。

药性猛(大寒)。 敛肺-化痰止咳平喘遥中唯一收涩药。

十四。安神药

尤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0.3-1g 。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纳气平喘,聪耳明目。

心神不宁惊悸怔忡癫痫,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肾虚气喘,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心神不宁心悸怔忡癫痫,肝阳眩晕,滑脱诸证(遗精滑精遗尿崩漏等),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

无润肠通便作用。 心血不足之心神不宁。

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

十五。平肝息风药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平肝疏肝。 平肝息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火上炎目赤头痛,温热病壮热神昏温毒发斑。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热病神昏惊厥抽搐,痰热入心包、中风、惊风、癫痫致神昏、口噤、痰鸣,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痈疽疔毒。

息风止痉,清热透邪,清热平肝,凉肝止惊。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外感风热头痛目赤、斑疹透发不畅,头痛眩晕,小儿惊啼夜啼。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肢体麻木中风不遂风湿痹痛。 息风,通络,平喘,利尿,降压。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祛风止痉,祛风通络,祛风散热,祛风止痒,化痰散结。

开窍醒神,消肿止痛,活血通经,催产。

闭证神昏,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血瘀闭经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头痛,难产死胎包衣不下。 入丸散0.06-0.1,不宜入煎剂。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入丸散。 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十七。补虚药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肺脾心肾气虚,热病气虚津伤口渴消渴,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服人参不宜喝茶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高血压禁。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另煎兑服;=花旗参。

补肺脾气,补血生津。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肺气虚表虚自汗气虚外感,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虚疮疡难溃难腐溃久难敛。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脾气虚,脾虚所致痰饮水肿,

气虚自汗(常配黄芪、防风),脾虚胎动不安。

利水生用,补气健脾炒用,健脾止泻炒焦用。

补肺脾肾。 脾虚泄泻。

补脾和中,化湿力强。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用量大)脾气虚,咳喘,

脘腹四

肢挛急痛,熱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 湿盛涨满水肿者不宜用。 脏躁(似更年期综合症)。

壮肾阳益精血,调冲任,强筋骨,托疮毒。

肾阳虚衰精血不足 ,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五迟,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守而不走(守于肾阳);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

补肾助阳,祛风湿强筋骨,止咳平喘。

补肾壮阳,祛风湿强筋骨。

养血益气,补肾益精,纳气平喘。 补脾止泻,温肾壮阳,固精缩尿,纳气平喘。

五更泻。

**肺肾两虚咳喘:紫河车、补骨脂、蛤蚧、冬虫夏草、沉香、磁石、胡桃肉

纳气平喘。

肺肾两虚咳喘,自汗畏寒。 蝙蝠蛾幼虫身体中长的草。

纳气平喘,补肺益肾,助阳益精。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胎动不安或习惯堕胎。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开胃摄唾。 平补阴阳,养肝明目,补肾固精,止泻,安胎。 ,肝肾不足胎动不安。

平补阴阳,养肝明目,补肾固精。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当归头——止血;

当归身——补血;当归尾——活血;全当归——和血。

补血养阴,益精填髓。 滋腻碍胃。 柔肝止痛,敛阴止汗。

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固肾乌须。

生首乌——解毒截疟,润肠通便;制首乌——益精血,固肾乌须。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5~15g ,滋腻碍胃,入汤剂烊化冲服。

补肺胃。

补肺胃(力强于北沙参)。

补肺心。

补肺胃心。

养阴润燥,清火生津。

补胃肾。

补肺胃。

补肺脾肾,补气养阴。

补肝肾,凉血止血。

补肝肾,乌须明目。

补肝肾,明目。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精止血。

肝肾阴虚所致阴虚阳亢阴虚内热阴虚动风。

温病后期邪伏。 遗精滑精久泻不止, 山萸肉。

拨毒化腐。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二).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二 4.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通过加工分等,对药材制定等级规格标准,使商品规格标准化,有利于药材的国内外交流与贸易。 5.有利于包装、运输与贮藏。经过产地加工,应使药材形状符合商品要求,色泽好,香气散失少,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适度,纯净度高,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用药的安全。 二、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1.捡、洗 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等。鲜用药材洗后晾干,进行保鲜处理。 2.切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有的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如大黄、鸡血藤、木瓜。但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 3.蒸、煮、烫 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同时使一些药材中的酶失去活力,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但加热时间的长短不等,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天麻、红参蒸至透心,白芍煮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有些动物药,如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4.搓揉

有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而使药材质地松泡,在干燥过程中要时时搓揉,使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柔软或半透明等目的。如玉竹、党参、三七等。 5.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6.干燥 除少数药材,如石斛、鱼腥草、地黄、益母草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中国药典》规定药材产地加工的干燥方法如下: (1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 (3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 (4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近年来常使用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下燥、冷冻干燥等新方法干燥药材。 第五章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 第一节中药的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32条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 1.四气:寒、热、温、凉。 2.五味:辛、甘、酸、苦、咸。 3.归经药性: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在于指明作用部位和范围。 4.向上:呕吐、喘咳; 向下:泻利、崩漏(bēnglòu)、脱肛(gāng); 向外:自汗、盗汗; 向内:疹(zhěn)点隐没; 能够改变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性能,称为升降沉浮。 5.七情: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反、相恶、单行。 6.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叁、沙叁、丹叁、玄叁、细辛、芍药。 7.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宫桂畏石脂;人叁畏五灵脂。 8.特殊煎服方法的目的: ◆后下:防止芳香性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防止药液发粘糊锅或刺激咽喉出现咳嗽; ◆另煎:避免药液被其它药渣吸收而影响疗效; ◆洋化(即溶化):防止糊锅或形成糊状,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煎出; ◆冲服:充分发挥药效、避免药材浪费。 9.中药: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10.中药鉴别方法:显微鉴定。 11.中药鉴定的依据:《中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12.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 ◆100件以下,取样5件;◆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无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1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1年。 14.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15.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16.中药害虫防治方法: ◆经验贮藏;◆利用温度贮藏;◆化学试剂处理;◆气调养护和钴辐射灭菌。 17.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8.主要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为我国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即《唐本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19.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同学们考得一个好成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 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 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 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 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 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 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确立依据:1.药 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 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 一、中药的概念 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的典籍为“本草学”。 中药分类: 天然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 无机药品类、 生物制品类 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药学的内容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劳动创造了医药 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 《诗经》 《山海经》 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 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 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 (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三品分类法。 (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 (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 (4)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 (5)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6)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 《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载药730种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抱扑子》:晋,葛洪,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T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全收药844种,新增药物 114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 5、明代 《本草纲目》, 李时珍,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 第1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 一、药物与药物命名 (一)药物来源与分类 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 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 二、药物剂型与制剂 (一)药物剂型与辅料 1、制剂与剂型的概念 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制剂: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胶丸等。 药用辅料的作用:赋型、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3、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控制温度、调节pH、改变溶剂、控制水分及湿度、遮光、驱逐氧气、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制备稳定的衍生物、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4、药品有效期: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 (三)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 1、配伍变化的类型 2、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溶剂组成改变、PH值改变、缓冲剂、离子作用、直接反应、盐析作用、配合量、混合的顺序、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四)药品的包装与贮存 药品包装的分类

三、药学专业知识 1、药物化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生物学内容。 2、药剂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5个方面的内容。 3、药理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物分析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确认、质量研究与稳定性评价,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标准制定,体内药物的检测方法研究与浓度监测及数据评价。 第2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一、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间经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要求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将药物分为四类: 内吸收就取决于该因素。 (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

中药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中药学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桂枝:辛甘温,归心、肺、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归心肾脾经, 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 归肾肝经。补肾阳, 调冲任, 归肝肾经。 补肾阳, 归心脾经。 微寒, 归肝肾经。 。 。

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资料全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资料重点总结.doc

石河子大学2012 级中药学 中药资源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 科学。 2.民间药:也称草药。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加工 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 3.民族药: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 其加工品。 4.蕴藏量: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可分为总蕴藏量 和可利用蕴藏量 5.年允许量: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既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6.最大持续产量: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即在正常自 然更新时所允许采收的最大产量。 7.3S 技术:是遥感( rs)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三种技术的简称。其中,遥感 技术是基础,地理。。。起辅助信息处理作用,全球。。。用于辅助空间定位。 8.就地保护:是将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地加以维护,从而达到保护药用动 植物资源的目的。 9.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即将珍稀病危药用动植物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保护 区,动物园植物园等,进行引种驯化研究。 10.道地药材 11.外业调查:实地调查是取得中药资源蕴藏量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要在充分掌握被 调查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农业林业牧业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切可行的调查路线和 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 12.内业整理:是对野外实地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资料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并分析研究药材 的历史资料和数据。 13.维药:维药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采阿拉伯、古希腊等民族医药之所长,并受到中 医学的影响,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历史上为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过重要 贡献。 二、简答题 1.中药资源九大区域(关怀南海,浙川藏蒙维) 2.主要民族药种类:藏蒙维傣壮药五大类 3.药用植物的濒危程度划分为:我国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将濒危植物分为三个 保护等级:即一级保护植物,指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稀有濒危种类;二 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稀有或濒危种类;三级保护植物,指在科研或 经济上有一定意义的渐危或稀有种类。 4.植物类中药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类。 5.中药资源学研究内容: a 中药资源调查技术; b 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 c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 d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 究; e 积极寻找和扩大要用动植物新资源; f 濒危用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与监测。 中药资源的地位与价值: a 中药资源是人类健康事业的物质保障; b 是中药产业发展的物质

2020年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提纲(全册)

2020年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提纲 (全册)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一.第一部政府修订的本草,本草学的巅峰,南北朝、清代的本草,宋代最被政府推荐的本草 1.世界第一部政府修订的本草是《新修本草》(657年长孙无忌等组织,实际是苏敬主编) 2.《经史政类备急本草》是宋代最被政府推荐的本草,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简称《证类本草》 3.南北朝 《神农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502年左右,南朝齐、梁间陶弘景著,记载了七百三十种药物。认为医药知识来源于劳动人民。首创“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 4.清代 清代医学主要成就集中在温病学上 药学代表著作有: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共10卷,载药921种《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赵学敏所著,他于1759年与民间“铃医”(走方郎中)赵柏云合作写成《串雅》。是医学史上一部罕见的适合广大群众需要的很有实用价值的著作。 5.本草学的巅峰 明代是中草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载药1892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二.道地药材的定义、四川,东北、江苏、云南、浙江的道地药材。 1.道地药材: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质高,疗效好,素有盛名 2.川:连贝母附子甘肃:当归 宁夏枸杞子内蒙古甘草 吉林人参山西黄芪党参 河南牛膝地黄山药江苏苍术薄荷 浙江白芍白术云南三七 广西肉桂广东砂仁等 三.水飞法适用的药材,西瓜霜的制备。 1.水飞法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2.西瓜霜:将西瓜皮切碎(约10斤)和皮硝(5斤)拌匀,装入黄沙罐内,盖好,挂于阴凉通风处,带砂罐外面有白霜冒出,用干净毛笔或纸片刷下,装入瓶内备用。有清热、消肿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及口疮等症。外用吹患处,适量。咽下并无妨碍。并可点眼,以治目赤肿痛,加蒸馏水化作眼药水尤良。

中医学重点整理

重点整理 1、五行得相生相克次序 五行相生得规律与次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得规律与次序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脏六腑得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五脏 (1)君主之官——心脏 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明 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与小肠相表里,五行属火 (2)相傅之官——肺脏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在华为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与大肠相表里,五行属金 (3)仓廪之官——脾脏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其华为唇 与胃相表里,五行属土 (4)将军之官——肝脏 生理功能:主疏泄、肝藏血 在体合筋、在华为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与胆相表里,五行属木 (5)做强之官——肾脏 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在华为发、开窍于耳与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与膀胱相表里,五行属水 六腑 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与。 小肠:主受盛与化物,就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贮尿与排尿,依赖肾得气化功能。 三焦:通行元气,总司气机与气化,为水液运行得道路。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得发展与病机得变化,以及邪正消长得差异,机体得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得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得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得证候,可以采用相同得治法治疗。 宗气、营气、卫气得主要生理功能P70 宗气:基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得范畴。宗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得气,就是血液得重要组成部分。“营阴”。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得气。“卫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得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原气”、“真气”。元气推动与调节人体得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元气继发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得生理活动。】

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汇总【一】

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汇总【一】 执业药师考试时间已经逐渐接近了,为了帮助考生在最后的备考阶段更好记忆知识点,下面由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汇总【一】”,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汇总【一】皮类中药别名 苦楝皮:为楝科植物苦楝的树皮或根皮。处方别名:楝皮、苦楝皮、苦楝根皮 紫荆皮:为木兰科植物盘柱南五味子的根皮。处方别名:子荆皮、紫荆皮、紫今皮、紫金皮 姜皮:为姜科植物姜的块茎皮。处方别名:姜皮、姜衣、生姜皮石榴皮: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处方别名:安石榴、酸石榴、石榴皮、丹若、若榴川槿皮:为锦葵科植物木槿的茎皮。处方别名:木槿皮、川槿皮、白槿皮、川荆皮 地枫皮:为木兰科植物地枫的树皮。处方别名:地枫、地枫皮、钻地风 扁豆衣: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皮。处方别名:扁豆衣,扁豆皮、眉豆皮 绿豆衣: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皮。处方别名:绿豆衣,绿豆皮 大腹皮: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处方别名:大夫皮、大茯、大腹皮、槟榔皮、大腹毛、大腹绒、伏毛、腹毛、腹皮、槟榔毛、槟

榔衣、枣儿槟壳 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二】中药鉴定的取样规定 依据:《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 取样规定: 1、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1)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2)100——1000件,按5%取样; (3)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4)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5)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破碎或粉末装药材的取样 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 (1)一般药材100——500g; (2)粉末状药材25g; (3)贵重药材5——10g; (4)个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供试品。 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一年。 2020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考点【三】中药的贮藏方法 1、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重点(第一章)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 习重点(第一章) 的更新。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 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2)燥指苦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归纳 6

中成药配伍(新增内容)注意实例 (二)内容(注意病例) 1. 功似配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以增强药效。病证单一,症状较重多用功似配伍。 (1)同为内服的如治中风后遗症,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颗粒+活血通脉的愈风宁心片或银杏叶片等.又如治高血压,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丸或平肝清肝息风的羚羊角胶囊等, (2).同为外用的如治混合痔,复方荆芥熏洗剂,或痔疮外洗药熏洗;然后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塞入或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 (3).内服与外用并施的如治不孕,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或妇科万应膏。治瘰疬痰核,内服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西黄丸和夏枯草膏;外贴化核膏。治痔疮肿痛,内服槐角丸;局部外敷九华软膏。治筋骨折伤,内服跌打丸;外敷七厘散或正骨水。治咽喉肿痛,内服六神丸或喉症丸;外用冰硼散 2. 功异配伍:功效相异的中成药同用。多种病证,病情复杂多用功异配伍。 (1)同为内服: 如某男,年过不惑,既溏泻、脱肛,又阳瘘、肢冷,证属中气下陷兼肾阳虚,可将补中益气丸与金匮肾气丸同用,以收补气升阳与温助肾阳之效。 又如某女,年过天命,既面色萎黄、乏力多汗,又带下黄臭,证属气血双亏兼湿热下注,可将八珍益母颗粒与白带丸同用,以收补气养血、清热燥湿止带之效。 再如某男,四十有五,平素便秘,近日又因交通事故致左腿骨折、瘀肿疼痛,且口干、口渴、尿黄、大便两日未行,.脉弦滑有力,舌红苔黄,证属跌打伤损、

瘀肿骨折,兼肠热便秘,可选用跌打丸与三黄片或麻仁润肠丸同用,以收活血散瘀止痛、清热通便之效。 (2)同为外用: 如某女,年过不惑,既患外痔肿痛瘙痒,又患冻疮,可嘱患者每日用能祛毒止痒、消肿止痛的痔疮外洗药熏洗肛门30分钟,再取能消肿止瘁的治冻灵软膏,按其使用说明涂抹冻疮。 又如某女,年过而立,脚气红肿疼痛数日,当日又不慎被开水烫伤手背,可嘱患者每曰外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獾油,按其使用说明涂抹手背的烫伤处;再取能杀虫止痒的复方土槿皮酊,按其使用说明涂搽脚气。 (3)内服与外用并施: 如治脚气肿痛,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热燥湿的二妙丸或三妙丸,或能清热 利湿的四妙丸;选配外用药时,患处未溃烂者可外涂能杀虫止痒的 复方土槿皮酊,已溃烂者可外涂能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脚气散。 治妇女带下黄臭,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湿热、止带下的白带丸:外用能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的治糜灵栓或治糜灵泡腾片,或能清热解毒、燥湿杀虫、去腐生肌、化瘀止痛的妇宁栓,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