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届大二轮通史复习课时作业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

2016届大二轮通史复习课时作业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

2016届大二轮通史复习课时作业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
2016届大二轮通史复习课时作业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doc

第一编第二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试卷)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卑微,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更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到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解析:宗法思想涉及血缘关系,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儒学强调仁,注重礼治,与材料无关,故B项不符;材料中先秦名臣出生卑微,魏晋则强调出身,反映了魏晋时期选官注重门第,说明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官吏的选任,与天下大同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5·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查)“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2013年以来“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解析: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是按照血缘来分配政治权利,反映的是世卿世禄制,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故A项错误;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反映的是察举制,选官权利操纵在官员手中,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故C项错误;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反映的是科举制,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5·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宋人胡致堂说:“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分为两省,而尚书守成,颁之有司。”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奉行流程式分工B.实行职能式分工

C.架空皇帝的决策权D.强化君主专制独裁

解析:结合教材,可知材料的意思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而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事实上按照行政事务的流程依次分工,故A项正确;“出令”“封驳”“守成”三个环节是按照办事流程来划分的,而不是按照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对皇权的架空,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但是本题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个侧重点,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5·永州市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解析:地方“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武将拥兵自重现象已经改变,故A项错误;“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三岁一易”,中央扼制了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北边患的威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事权分割,但没有反映出冗官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5·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广东连县一座西晋古墓中,曾出土了一方陶质犁田、耙田模型,水田呈长方形,中间有一田埂将田地分为两块,一块田中有一人用牛犁田,另一块有一人用牛耙地,水田四周筑有拦水田埂,四角有漏斗状排水、灌水设施。据此可知,西晋时当地()

①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征②曲辕犁技术已经全面推广③农田配套了合理的水利排灌设施④陶制品在社会生活中仍占一席之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据材料“曾出土了一方陶质犁田、耙田模型,水田呈长方形,中间有一田埂将田地分为两块,一块田中有一人用牛犁田,另一块有一人用牛耙地”可知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征,故①正确;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②错误;据材料“水田四周筑有拦水田埂,四角有漏斗状排水、灌水设施”可知农田配套了合理的水利排灌设施,故③正确;据材料“曾出土了一方陶质犁田、耙田模型”可知陶制品在社会生活中仍占一席之地,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6.(2015·福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

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

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

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

解析:“商贾多居住于市内”,不是严格的坊市分离,故A项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项正确;仍是“坊市制度”,材料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C项错误;仍是“坊市制度”,没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5·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考试)《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

解析: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5·潍坊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发展

C.征收赋税的需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

解析: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 划分,等级观念的影响、征收赋税的需要、社会管理的需求不是主要原因,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9.(2015·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解析:材料只反映诸葛亮勤政廉洁,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对诸葛亮的影响,C项过于夸大化,故C项错误;“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体现出西汉确立的“君为臣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5·吉林市高中毕业班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解析:汉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地位,为官方意识形态,材料体现了除儒学之外的“魏晋风流”,可知文化观念不是单一的,呈现多元化,故A项正确;儒学在魏晋时期,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不能体现出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故C项错误;佛教、道教和儒学三教合一有了新发展是在宋代形成理学,故D 项错误。

答案: A

11.(2015·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宋代张载等人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解析:根据材料“张载等人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可知学者们重视宗法思想的作用,但是不等于主张重建上古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社会矛盾激化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达到强化户籍管理的作用,故C项错误;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环境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强化儒学重忠孝、讲廉耻的社会伦理道德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5·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

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是()

A.心外无物B.知行合一

C.致良知D.天人合一

解析:心外无物是指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良知是指人人具有的一种内在力量,“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与“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相符,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图二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沙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二,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图二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来看,宋代宰相与其他高级官员地位平等,材料二对宋代行政体制进行了解释,宰相权力被分割。第(2)问,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从权力机构运行机制上分析,众多平级机构分割了相权,也导致矛盾、分歧出现时各机构无决定权,这就需要皇帝介入,皇帝掌握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

答案:(1)特点: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掣肘。(6分)

(2)影响: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既能集思广益,却又降低了行政效率;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宰相处理的民政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三司使未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施行。(8分)

(3)中央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级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抬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上的地位。(6分) 14.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是思想家的讲学之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

材料二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材料三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四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盟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书院内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影响深远。

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1)根据材料一曲线图,指出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思想、经济、科技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表格,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朱熹书院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2分)

(4)依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解析:第(1)问,关于“朝代”,由图示可知为宋明两朝;“条件”则需紧扣限定语“思想、经济、科技”,从宋明理学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三个角度作答。第(2)问,“变化”由表格数据可知宋元两代民办书院呈增长趋势且民办书院数量超过官办,而明清时期民办书院数量急剧减少,官办书院数量增加且从数量上超过了民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思想控制愈加严厉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3)问,由材料三中的信息“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即可归纳出来。第(4)问,依据材料四中的“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等关键信息进行对比即可概括而出。

答案:(1)宋代和明代。

思想条件:理学的发展(宋代程朱理学、明代心学形成)。经济条件: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科技条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8分)

(2)变化:从宋代到清代,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民办书院比例总体下降。到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在比例上超过了民办书院。

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思想控制加强。(6分)

(3)目标: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2分)

(4)倡导经世致用,有浓郁的爱国思想意识;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思想干预,趋向应试功名。(4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2018 中国近代史提纲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 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讲古代文化习题

第三讲古代文化 ,课标要求 1.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2.了解隋唐时期的诗歌、书法和绘画成就。 3.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4.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5.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7.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自主复习 自主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第16课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七年级下册教材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光耀千古的诗坛、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第13课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二)》、第21课和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二)》,并完成下列基础练习。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甘肃天水出土的__西汉__早期用麻做的纸。东汉时期,__蔡伦__改进了造纸术;张衡制造的__地动仪__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__张仲景__,其代表作是

《__伤寒杂病论__》。 2.佛教起源于__古印度__,在__西汉__末年传入中国;__道教__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__东汉__时兴起。司马迁代表作《史记》记述了从__黄帝__到__汉武帝__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__纪传体__通史。 3.唐代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有《__历代帝王像__》和《步辇图》;吴道子的代表作品是《__送子天王图__》;开后世__写意画__先河。 4.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__高峰__时期,重大科技成就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__指南针__和__火药__的应用。北宋司马光的《__资治通鉴__》记叙了从__战国__到__五代__时期的历史,是一部__编年体__通史。北宋张择端的《__清明上河图__》,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成为__风俗画__的代表。 5.明长城东起__鸭绿江__,西至__嘉峪关__,全长六千余公里。明李时珍的《__本草纲目__》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__药物学__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宋应星的《__天工开物__》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__罗贯中__的《__三国演义__》。曹雪芹的《__红楼梦__》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__思想性__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__汤显祖__,其代表作为《__牡丹亭__》。 ,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 1、隋朝的建立:581年,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 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

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 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四.问题探究 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 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 年,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渊就是唐高

古代史编年体-整合人教版必修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启夺取了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了。 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2、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耒耜—商周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战国开始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使用。 农业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发达: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繁荣—西周已有铁器。 原始瓷器在商朝已经开始烧制。 商朝已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4)经济政策 a、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井田制。 春秋时期:私田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重农抑商 商周时期:国家鼓励和支持商业发展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3、文化 (1)思想 商周时期: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民间,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子百家。 (2)发明和发现 书写材料:龟甲和牛骨—青铜铭文—竹书和帛书 天文学: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 战国时期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800多颗恒星的位置。 历法:夏朝的《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3)文学 《诗经》、屈原和《离骚》 (4)书画和戏曲 书法: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1、政治制度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自称“始皇帝”。 虎符制度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以皇权为中心的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2)汉朝 中央集权发展:郡县和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 君主专制演进: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 2、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耦犁到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耕作技术:赵过推行代田法。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烧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开始我国丝绸远 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3)商业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西汉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 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 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税收等。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3、文化 (1)思想。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任用儒士,习“五经”, 兴办太学。 (2)发明和发现。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九章算术》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张衡的《二京赋》

历史通史复习_先秦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导言 复习思路:以文明史观为核心引领一轮复习思路 史观专题: 一、文明史观(核心) 1、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侧重于社会转型) 2、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必修二)、政治文明(必修一)和精神文明(必修 三)三部分。政治上由专制到,由人治到法治。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精神上由愚昧迷信到科学理性。 2、唯物史观、近(现)代史观、整体史观 二、文明史体系包含以下三种史观。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这是传统的常用的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容: 1、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有反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用阶级分析方法去研究各阶级各阶层领导的重大政治运动。 ③改革的理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政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②历史观:一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时代特征),决定着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文化特征),而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3、群众和英雄的关系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起重大作用,前者是根本的。 4、中国近现代毛、邓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①的群众史观: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人民战争路线。文艺的源泉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②的生产力史观:白猫黑猫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最根本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2)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其分析历史事件主要从以下角度: 1、政治上——化、法制化角度 2、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角度 3、思想上——理性化、科学化角度 4、社会生活上——城市化等角度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不同于传统历史只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而是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整个世界的历史。 全球史观认为,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 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材梳理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九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下)课时作业

主题训练(九)___中国古代文化(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所示文物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项重大科技发明(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2.北宋王安石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 A.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 D.造纸术 3.“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说的是赵州桥( ) A.设计科学 B.造型美观 C.桥面平坦 D.坚固实用 4.《天工开物》是我国的一部古典科技巨著,对于它的正确评价是( ) A.“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巨著 5.《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选项中,哪一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A.郑和下西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D.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6.目前,在预防和治疗埃博拉等疫病过程中,下列著作中可能提供医治方法的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7.端午节到了,青青想上山采些艾草(一种中药),她应查阅的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8.全书网罗“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著作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金刚经》 D.《贞观律令》 9.唐朝时期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高度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A.科举考试重视考核诗赋内容 B.繁荣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C.唐朝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对唐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D.隋朝亡国的教训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10.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题材源于( ) ①史书《三国志》②民间传说③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1.“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A.《水浒传》 B.《西游记》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 一、中华文明的兴起 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是;我国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古人是。使用石器。 2、原始农耕人类:最早种植水稻的是,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的是 3、中华文明的勃兴:华夏之祖是,其中人文初祖是; 二、中国古代经济 1、生产工具(生产力进步的标志:石器—青铜器—铁器) 时期铁器出现并逐渐推广。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唐朝出现的农耕工具是,灌溉工具是。 2、农作物及经济作物 半坡人种植,河姆渡人种植。唐朝时,农耕技术发展,南方水稻广泛运用栽培,蔬菜品种多从引入,饮之风盛行。宋朝,引进越南,水稻居首位,棉花扩长江。 3、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管仲改革(齐发展生产)——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唐朝(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元(忽必烈禁止圈占农田,重视农业发展;治理黄河) 4、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苏湖熟,天下熟”)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②③ 1、纺织业:唐朝丝织业技术高超——北宋蜀丝冠天下,御用自江浙;南宋棉纺 扩东南。 2、制瓷业:人开始烧制“彩陶”——唐朝的是世界工艺的精品(越窑 青瓷,邢窑白瓷)——北宋是瓷都,南宋江南是重心,代表浙江窑的瓷。——明朝青花瓷 3、造船业:宋代造船居首位,广、泉均发达。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反映高超 的技术。 4、手工业著作:朝末,(作者)的《》,总结明代的农 业和手工业技术,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商业大都市:唐朝大都市长安,市坊分明,市为区。——北宋东京(开封)与南宋临安(杭州),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出现专门娱乐表演的场所“”。《》反映了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元朝大都市,《》描述了该都市的繁荣。 2、货币:秦统一中国,使用。——汉武帝时,统一使用。——北宋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与铜钱。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世界近代、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一、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此时,没落的清王朝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走向衰亡。 (1)政治领域:①1840~1900年伴随着外国列强对华所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②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军民展开勇敢的反侵略斗争和进行各种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济领域:①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农业文明遭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外国列强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探索新知,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思想,《资政新编》)。②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③维新改良道路的失败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清政府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通史版)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1 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 二世而亡) 1、隋朝的建立:581 年,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 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 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 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 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 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 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 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 .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 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 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历史现象中发生在今山东省的有①公元前594年,某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纳税②范蠡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③临淄成为西汉时的著名商业中心④“交子”的最早发行⑤出现实力强大的商邦晋商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 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5.《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 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岳麓版高三历史三轮考前基础篇:第2课近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含解析

第2课近代史通史整合 ?中国近代史 【历史主线】 两个时期: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两条主线: 1.西方列强的侵略 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1.外国列强的侵略: ①政治(军事):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八国联军侵华(原因、条约―内容、影

响) →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侵华罪行) ②经济:鸦片战争后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输出为主→抗日战争日本经济掠夺→解放战争美国经济掠夺。 ③文化:传教士传教,日本同化政策。 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①地主阶级:——迟钝的反应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背景、内容、影响)→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背景、口号、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局限、实质) →20世纪初的清政府:1901“新政”(内容、影响)→1905∽1911“预备立宪”(经过、结果) ②农民阶级:——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明显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原因、经过、两个革命纲领的异同点、影响、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背景、口号、影响、失败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支持革命 ③民族资产阶级:——渐进的觉醒 →革命派:辛亥革命(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失败原因、为什么说失败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首次合作)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背景、标志、内容、影响) →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④无产阶级: →五四运动:(原因、口号、经过、初步胜利、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经过、奋斗目标、中心任务、意义。) →国民革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背景、经过、评价、失败原因、启示) →土地革命,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背景、经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第五次反围缫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结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