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醒心录》[明]傅振商

《地理醒心录》[明]傅振商

《地理醒心录》[明]傅振商
《地理醒心录》[明]傅振商

《地理醒心录》[明]傅振商

《地理醒心录》[明]傅振商著目次巻一龙部冀集论龙愽山篇又论龙泄天机寻龙入式歌全局入式歌寻地要诀总论寻龙经寻龙山论管氏指蒙歩龙认格歌龙格歌寻龙口诀并断乐道歌龙法捷径寻龙记形势解四神口诀达僧问答诚意伯定龙诀寻龙歌寻龙经审龙论寻龙论辨贵贱五星龙法五星形歌五星变形歌附五星歌

五星变九星歌并图示九星正形歌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星诀** 辨九星山水阴阳五星九星九曜九星三九曜四凶五星三势緃五吉避四凶。卷二龙部兖集太袓少袓起袓立宗父母本身胎息开帐过峡论干枝剥换卫从龙格支龙旁正老嫩长短真假贵贱驻脚行止

护送面背分擘枝棹兄弟龙主仆龙无中生有有中倐无行中蔵住相住处引行踪草蛇灰线雪梅波月三吉六秀

四势四府察龙难动静篇聚散篇顺逆篇生死篇分合篇浮沉篇饶减篇曾杨问答天宝篇天元一气寓论杨公子金龙论地元篇人元篇山元篇水元篇主元篇势元篇形元篇催官辨龙篇审气辨气章审龙阴阳五行长生顺逆图

吴公指南详补审等定例亥龙壬子癸龙卯巽龙寅甲乙龙丑未艮龙坤辰戍龙巳丙丁龙午龙庚酉辛龙申干龙总口诀四要诀四好诀四正四无情富地古地武官地宜

忌地卷三龙部青集地理总要诀认太极土色堪舆秘诀出脉真伪要诀水口拿龙虎砂官曜上拿穴过峡处审穴立穴要诀认枝干要诀论天星蓬莱歌七十二龙紫微垣天市垣天贵星太微垣天乙星少微垣南极星天理星二十四山验龙定局歌诀()林赋何知经卷四穴部徐集论穴穴星篇穴法玄微阴阳二叶到头之图穴法寸金赋怪穴赋一粒粟下手边穴点穴赋四真论四真三法义立标准四字经穴中精义接迎放送六交法玄中仙歌黍米珠歌论顶论化生脑论穴认穴难葬口十字五星正体葬法盖窟插凸五星峦头葬法又木水火土断窝钳乳突四体罗纹土宿尖圆凹凸牝牡雌雄裀裖虾须蠏眼金鱼蝉翼点穴歌卷五穴部荆集认太极分两仪求四象倍八卦三势九格五星五体九星九体山头动体明堂证八观定穴至宝经葬法辨明杖法离杖等阴阳颠倒阴受阳受愽花接木顺取逆取斜捉正捉缓来急来左插加插弃死挨生串财接禄眠干就湿饶龙减虎乘金相木穴土印木斟酌深浅理气等横受直受入首向首贵贱五大乘气穴骑龙穴** 奇怪穴论天皇评穴章审穴篇辨穴章司马头陀结穴阴阳形论分金穴法二十四片锦卷六穴部杨集纂定二十四龙立向释义十二宫分野图天星二十四龙之穴山运要泊归论四课生旺的以五行为注墓运变运山向方道九星断曜星龙穴断例秘传穿山透地等四十八图卷七

砂部豫集论砂砂格砂法论砂蝉翼砂龙虎砂消砂入式歌明堂入式歌九星正变堂气歌堂诀论龙虎歌龙虎断论玄武论朱雀论案山钳口砂案论朝案应乐屏乐论鬼星官星门户捍门北辰关轴内形外势罗城砂法急见砂断二总论笔山消砂断法论进退笔砂断论文星论禽鬼歌五方应对明堂五星断禽星论曜星兽星罗星应照串财接禄交度杨公千金砂论登科及笫砂拜相砂兵权砂剑曵砂印星大富旺人砂中富旺人砂寿星砂神童砂印星泊落吉砂方位凶砂方位八卦储精收山出杀收山出杀葬法论明堂三阳论三劫八山应对篇总论三阳六建逐吉赋砂法吉凶辨砂章催官评砂章论下手砂催官砂破局砂正禄大局朕珠禄马正印正马禄马同乡催官八马山大小赦文天恩赦文星大金鱼局卷八水部梁集论水水法急见消水入式歌辨水分格歌水格论水城青襄经附攺正玄空五行正奇三奇禄马等例催官例青襄奥语双山五行诗双山五行总论并图双山阴阳起例盘式鉴向水法七星例消水并五行生克五行收山法论水口界水一滴金五星宜忌大小中三神例虾须水金鱼水蠏眼水三合水得水为上水势水道山水令遇水城歌催官评水章水法吉凶天机赋辨水章水经刘国师收水断玄空五行论三合水神方位六建水三乂九曲水法二阳水四贵水官曜水又十七样贵水九星水法倒水大概水法宜论相替不

论星卦水法宜五行相生水法宜阴阳不杂贪狼水辨武曲水辨文曲水辨禄存水辨廉贞水辨巨门水辨破军水辨附玄空水法黄泉凶水附煞曜凶水又瘟煞水纂二十四水法定局水局火局金局水土局补催官水破局水白虎黄泉八卦消灭论龙四墓九星三合九星坐下九星向上九星大都红旗天禄学堂江东捷见夹竹桃花水路又水法控制阴局控制阳方砂水法阳局控制阴方砂水法决水二十四山洪范砂水歌诀卷九杂部雍集阴阳五行五行化气八卦五气八卦位变曜图盘针玄空五行双山五行又截诀统论阴阳释义先后天五行释义各家五行用法天星分阴阳原龟甲孤虚旺相原龟甲空亡天绝二十六大吉龙坐穴二十四半吉龙坐穴地纪穿山十六大吉龙理气论风射方位坟天乙贵人官星贵人福星贵人正禄食禄官禄飞禄食禄食马借禄借马正马驿马即病方正借马催官使催官火赦文天恩赦文腾云太阳曜星尊星单干梅花搥鼔旗马大都红旗五凶恶砂八山忌风入地忌风扫地空风八山曜气四墓黄泉八山瘟忌放水勾阵大煞忌放水杨公总诀八山克应断八山克应日家之时克应断例又论方位望门断秘诀又住宅总断断出贼水法二十四向值低断法秘传断何为男女坟口诀断招出寡妇等同居阳龙断坟秘诀阴龙断坟秘诀论二十四破军例论九星断卷十杂部幽集论阳宅论阳基总论阻基论山谷阳基论龙至头

结阳宅阴地诀论风射方位宅坟一理断宅龙龙忌砂应水口水应相址宅木墙篱池塘天井宅道基征坏验宅

气屋忌屋宜四兽宅病宅缺吉凶图宅基长短阔狭吉凶

歌东西四宅装门天井放水法开门阔狭开门歩数论开

门法论取路法门路论移向法门路凶砂断诀龙袓经开庵庙门例门楼经图起诀玉辇门楼经图表公门楼经图天机十字朩星局图牧奍栏方图开井吉凶方图阳宅缺风大忌之图造序屋水碓磨二十四山开门放水穿井造灶分金透

地图断宅折水法宜忌断宅四围方上缺陷诀断宅附:《地理醒心录》之龙虎歌[明]傅振商撰龙势住,看左右,一手不回终有咎,左龙右虎两边齐,儿孙兴旺多田土。左有龙,右有虎,此地须教厚福久,左右龙虎有凹风,寡母主家男夭寿。龙要隆,虎要伏,虎驯龙蟠方是福,若还龙虎不相饶,兄弟相争难共屋。虎要湾,龙要关,龙虎包藏似玉环,此是福龙来结穴,家中金玉积如山。龙要昂,虎要降,穴如闺女守兰房,此是真龙来作穴,下之必定出朝郎。龙首低,虎雄欺,虎高龙矮不相宜,长子贫穷小子富,盖缘山水不相齐。虎如弓,龙如峯,龙虎湾湾似有容,更得财禄山势徤,其家富贵福兴隆。龙为瓠,虎为匙,左右环抱一两枝,此是横财山作势,其家厚积旺蚕丝。青龙贵,起峯尖,迭迭排来势插天,产出子孙多富贵,为官食禄位三公。青龙高,起楼台,儿孙官职此中来,定出长房人及弟,马前

喝道状元回。青龙湾,似楼船,宛转如弓欲上弦,定主因商得财宝,家中万顷置庄田。青龙尖,如按剑,横在面前人恶见,儿孙定主法场下,尺出割喉人不善。龙山凶,势粗恶,带石巉岩似牛角,长房必定出凶人,年纪周年瘟火作。青龙窜,摆转头,向外随流水不收,定生儿孙离乡土,三年五载走他州。龙上路,纵横行,定主年年灾祸生,儿孙定主悬梁死,只因龙上有人行。龙尖斜,似茅叶,此是神龙带鬼劫,家招盗贼此中生,更出凶败家业。青龙倅,三两片,崩碎切忌穴前见,儿孙贫之受孤寒,定主提箩觅食遍。白虎贵,牛角湾,又似银匙搭饭山,此是官砂人罕见,佐辅佐社稷入朝。班虎山鳯如半月,又似银梳来向穴,此是贵砂人罕识,三房及第朝金阙。白虎吉,有秀峰,磊磊排来似覆锺,定主小房人发积,门阑喜气闹匆匆。虎山雄,三猫儿,回头望穴欲衔凡,定主儿孙遭虎咬,时师遇此要先知。白虎觜,如人指,灾生官非来点纸,儿孙赌傅卖田园,又主妇人花酒苑。白虎头,似縄长,主人自缢吊高梁,若是断坑头落水,子孙遭溺丧乡泉。虎山窜,如反手,又似娥眉风摆柳,妇人淫乱有风声,花酒丧身人夭寿。虎嘴长,似持鎗,儿孙破败盗凶强,鎗头向外外乡苑,向内家中自杀伤。白虎尖,如把笔,切忌尖随流水出,儿孙把穴卖田庄,妇女随人逃走失。虎山高,生恶石,穴内见时终不吉,儿孙挂甲去投军,必在中子房中出。龙虎两平正,富贵天然定,

龙虎似楼舡,典积放生钱,龙虎两分飞,父子各东西。龙虎两直处,儿孙损妻室,龙虎两纯和,子息便登科,龙虎两尖射,儿孙遭树打。龙虎两低落,卖田无坵角,龙虎两腰低,子媳受孤恓,龙虎屈曲去,游食路死是。龙虎尖射坟,内返自家迍,龙虎欺玄武,子孙常受苦,龙虎两排衙,富贵达京华。龙虎拳头起,搥胸应哭子,龙虎两交鎗,法死命湏偿,龙虎如垂掌,乞食常游荡。龙虎两门丫,赌博不归家,龙虎似连珠,家门富有余,龙虎如瓜瓠,资才常追取。龙虎直下坑,少死入黄泉,有虎又无龙,长子受孤穷,有龙无虎应,路死茅丛定。龙长虎直促,卖田并卖屋,龙短虎直长,卖屋及卖塘,龙畔三尖入,三子命中急。虎畔三尖长,媳妇受灾殃,龙畔山微出,家有鼠头贼,虎畔见微微,常被贼人欺。虎低龙顷黏,衣食其家贵,龙眠虎口高,口舌闹嘈嘈,龙尖来射虎,刺面他乡去。虎尖射龙头,还是配他州,龙外一山随,养子定奸非,虎外一山随,养女被人迷。青龙若直去,断定卖田筸,虎出似拖鎗,暗地被人伤,龙上尖笔起,子息登科第。虎上两尖峰,无子把孙拱,只可龙欺虎,不可虎欺龙,龙畔重重起,长男多富贵。虎畔迭峰高,小子尽英豪,青龙随白虎,连并卖田庄,白虎赶龙行,何虎有营生。龙山回抱虎,尊卑淫欲事,白虎抱龙头,淫欲不知羞,青龙生恶石,长子遭恶死。白虎头昂藏,小位主瘟蝗,龙上起尖峰,长子结钱笼,虎上

起尖峰,养女似芙蓉。青龙为吉神,宜起库而蜿蜒,白虎为凶神,宜俯伏而驯俯,无龙,要水遶左边,无虎,要水居右畔,先到后到,湾环抱穴,遮蔽八风,勿令吹散,生气始佳,自本身生出圆净,逆水插上者力重,顺水弓抱者力轻,逆水不忌雄强,顺水最嫌弱软。十吉格曰:降伏比和,逊让排衙,带印,带笏,带剑,带牙刀,交会开睁是也。十凶格曰:相斗,相吞,相射,飞走,推车,折臂,反背,短缩,顺撺,交路是也,更有高压强硬摆面,断腰嘟尸,嫉主破碎,巉岩粗恶生石,瘦弱露筋,插落投河,内抱员墩,腋下夹尖砂者,皆忌之,虎手尤可畏。温馨提示:转载请注明出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第1题【单选题】 宋词“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反映了宋代( ) A、地域性商帮的崛起 B、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手工业水平的高超和专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政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 A、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 B、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C、农业是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 【解析】:

解读 《明夷待访录》 脱水精华版

解读《明夷待访录》脱水精华版 忠实传递价值,解读全球好书你好,这里是洗马讲述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叫做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的明主,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哲学著作,为什么说它不可多得呢?首先,它的诞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国古代的政论书籍大多成熟,在东汉以前,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当中归入子部,像孟子、荀子这些书啊,都是如此,随着历史的推进,汉以后的专制王权步步高涨,评论政治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到了明清一怔,几乎已经不可能了。其次呢,本书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末的时候,维新派的梁启超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曾经印发此书,孙中山和革命党也曾用此书推动革命,我们常说,知人论世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横空出世,自然有它的道理,这就与黄宗羲所处的独特时代有关了,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他生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去世,去世的时候呢,已经是85岁高龄,从1610年到1695年,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17世纪。这个17世纪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黄宗羲一生经历了明末党争、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重要历史节点,他性格刚烈,前半生始终为国难奔走,清军入关之后,他一直率军抗清,直到确认复明无望,他才回乡著书立说,一生没有当过清王朝的官,退居田园之后呢,黄宗羲著书近两千万字,涉猎广泛,堪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到了晚年,黄宗羲对弟子说,我死之后,不要给我置办棺材,我身遭国变,不求不朽,只求速朽啊,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觉得国家在自己手里,王乐内心非常痛苦,黄宗羲写作明夷待访录,就是对明代的政治制度,甚至整个传统帝制时代的政治思路作出全面反思。希望由此呢回复上古中国的理想社会,当时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另一位顾炎武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呢,对黄宗羲佩服至极,她喟然而叹说,这本书啊,他读之再三才明白,原来天下并非无人要整理凋敝的政治局面,重新回到夏商周三代的理想状态,还是有希望的。那么,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让顾炎武如此兴奋呢,这就要提到这本书的观点了,明夷待访录在学理上否定君主专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构想,一种近似于二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思想,这在当时不可不说是惊世骇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先来看一看这本书的标题啊,所谓明夷光明的明,匪夷所思的一明一,这两个字出自周易的第36卦,一的意思是伤害,明一就是说,光明受到了损害,明夷卦的卦辞说明一粒坚贞,这是说君子即便处在艰难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安排了读一本名著并就这本名著写一篇读书报告的任务,其中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名著,不乏有《菊与刀》、《中国士绅》、《沉思论》以及钱穆先生写的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等。究于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政治制度的一些粗鄙之见,我强烈建议我们小组选择《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当然事实也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下面我将具体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的一些看法,虽然算不上真知灼见,但起码也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读完之后,我发现发现这本书道理说得不深,观点也有不少,内容较浅,通俗易懂,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但作者阐述清楚,脉络清晰,能称得上是这本书一大优点。不过作为像我这样的一般综合读者来阅读,是很可以的了。这绝对是一本好书,纵论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打开了系统了解和学习历史的一扇大门,可以作为学读史书的基础知识来学习,即使不喜欢读史,读读此书也有利于把历史电视剧看得明白一点。其中有很多对于历史和政治规律的突破性认识,比如,到底中国这些官员部门如何分工的?财政制度是如何演绎的?为何宋朝无法抵御外侮?...... 书中重点介绍了汉、唐、宋、明、清等五个主要历史朝代的社会制度,而每个社会制度,又分为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方向。对于政府制度,重点在于阐述君权和臣权的分布与制衡,此处的君权,毋宁称之为贵族特权为好,而所谓贵族,就是依

靠祖宗继承下来的天然的权力,自从一出生就注定其不同于常人的命运;而此处的臣权,也最好理解为民权,因为掌握这部分权力的大臣,都是从社会的底层通过个人努力尤其是通过科举达到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因为与其说这些人维护百姓利益,还不如说是维护他们从小所接受的儒学教育,而儒学的政治核心理念之一便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在这个所谓“臣”的群体道德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中国从秦汉开始大一统的国家以后,就一直存在着帝王,而君权和臣权的制衡,也就成了中国社会制度的最主要的构架。另外,臣还分为内臣和外臣(内臣一般多为皇帝私人利益服务,而外臣的职责则更应以国家为重,这是内外臣的言论倾向性的出发点的区别),而权力也要区分地方和中央。更进一步从人事制度来说,君(或者贵族)自然是要世袭的了,而臣从何而来呢?如何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呢?所以作者紧接着谈论了选举制度。我们注意,作者说的是“选举制度”而非“科举制度”,其意义就更加深刻了。再进一步,社会总是有阶层的,广大老百姓要生活,就要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总有另一批人要生活,却又想不劳而获,所以作者紧接着告诉大家,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是如何不劳而获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制度。最后,任何一个国家都期望四海升平,而一直四海升平却又不太可能,时时刻刻都有“攘外”和“安内”的任务,所以政府必须豢养军队,作者最后关注了兵役制度。关于兵役制度作者最关心的是两点,一个是兵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学者认为十五年之内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大国崛起的路径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然而同时又能发觉中国是个矛盾重重的国家,人们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却跟自己没多大关系。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在三十多年里、在一个市场化的取向里不断往前走,但这些年我们又看到了像国进民退这样的景象,看到了权贵资本主义苗头的出现。然而这些弊病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全部都有,我们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顿,中国自己的逻辑在哪,这是本次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重要观察点。 两个分析工具(从经济角度分析两千多年来中国治理的内在逻辑)——“四个利益集团”与“四个基本制度” 一、利益集团的象限分析法 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的兴衰波动全部是四个利益集团的互相竞争、互相博弈、互相妥协的结果。 这四个利益集团也可以用来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中国有两点特殊性。第一,中国是全球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他国家是联邦制、邦联制、共和政体等,而且这个中央集权制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的,保持了两千多年。这是中国在政体上的一个重大不同。第二,要管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制度上形成了国有企业体系,即国家以盈利的方式控制能源型、资源型行业。这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国家与公民的单纯的赋税关系外,国家又要自己来经营一块“自留地”。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这与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演变有很大关系。如果将中西方的历史放到两三千年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历史演变非常相近:在早期这两个地方都是部落制国家,通过不断的战争、兼并而变大。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希腊时期,都是各国纷乱的城邦制;然后中国开始搞一个集权制改革的实验,即公元前360年的商鞅变法,在西方,公元前354年,亚历山大开始购并整个希腊城邦,中西方同时出现了帝国思路,进行集权制改革;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之间,比如汉武帝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方几乎在同时西方罗马出现了凯撒大帝,罗马由共和政体走向帝国政体,两边都慢慢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从公元二世纪到五世纪,中国出现大分裂,三国魏晋南北朝,几乎同时西罗马瓦解,自此之后中西方走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上去。中国在六世纪以后隋唐又统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分裂过,但西罗马瓦解后再也没有统一过。如果说它有过统一的特点的话,就是2002年欧洲地区出现了欧元,在货币意义上进行了一次统一。 中国从汉以后,我们的文字、语言是一样的,一直处在统一的语言状态下(以及统一的宗教、道德认知状态下)。但是在欧洲,当年罗马地区用的拉丁文已经变成死文字,出现了英语、德语、法语等等各种各样的语言。中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当统一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之中的时候,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就有了天然的土壤。我们相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城市一个政党一个利益集团能够以他的力量管制住这个国家,保持这个国家不产生分裂。这个问题仍然是未来中国所有搞顶层设计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即在中国搞任何一个经济变革和政治改革,会不会影响到中国的统一,这是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逻辑。如果会影响到统一,那么经济变革和政治改革还能不能走下去,以何种方式走下去。 当中央集权制变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模式,在这个国家建立以后,所有的经济变革都是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的。那么这四个利益集团要一次一次的进行利益调整。因为大家不能决裂,简单的话分成N多个国家就完了,但中国必须在一锅里讨论这些问题。所以中国就出现了几个大的问题。 比如四个利益集团不断地发生变形。可以分为三种大的变形。 A、在某些时候当中央政府非常强大,无产阶层数量非常多,而地方政府没有话语权,有产者很弱小,就出现这种结构。它有如下表现:国家非常稳定;经济活力非常缺乏;有产者逐渐减少;国民经济由非常强大、稳定逐渐走向衰竭,然后又慢慢开始变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 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 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在作者看来,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有绝对的利或者弊。“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的制度,结果别人的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这就道明了我们需要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政治制度,“这种历史的特殊性必须深入到

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七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十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点74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4) 考点75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5-7) 本试卷共七道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119年,桑弘羊和张汤向武帝提议,向全国有产者征收资产税,是为“算缗”。根据颁布的“算缗令”,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有无“市籍”,都要据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数字,规定凡二缗抽取一算,即一次性征收百分之十的财产税。而一般小手工业者,则每四缗抽取一算。“算缗令”颁布后,有产者大多不愿主动申报,出现了“富豪皆争匿财”的景象。两年后武帝颁布“告缗令”,鼓励举报,有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令一出,中产以上的家庭几乎都被举报,社会秩序顿时大乱。朝廷内部对这一法令颇多非议,武帝不惜用杀戮的办法来对付所有的反对者,武帝委派张汤、杨可、杜式等酷吏严格落实“告缗令”。 这场举报运动持续推行三年之后,“告缗遍天下”,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大多被告发抄产,政府没收了难以数计的民间财产以及成千上万的奴婢,连皇家园林上林苑里也堆满了没收来的财物。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税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税制改革的影响。 2、(15分)材料公元前385年,公子连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在位期间致力于社会改革。秦献公元年,废除“井田制”而继续推行“初租禾”,即按实际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同年,下令废除实行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 秦献公二年,将都城从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城迁到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秦献公六年,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秦献公七年,秦国初行为市,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秦献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葬于嚣困,其子秦孝公继位。

《明夷待访录》与黄宗羲的非君思想

《明夷待访录》与黄宗羲的非君思想 专业:中国古代史 姓名:范黧 学号:M070494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使他颇为自负的一部书。 在书中,黄宗羲阐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和建国理想,总结了过去各朝,当然主要是明朝的经验教训,体现了超凡的政治气魄。 黄宗羲思想的来源,首先是对明王朝的失望,这在《明夷待访录》中也多次体现出来,当然还有对满清外族统治的不满;此外,黄宗羲的思想中有“工商皆本”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工场手工业及商业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最后,在明朝后期,西方的传教士、商人以及殖民者开始进入中国及周边地区,他们的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国的士人。 《明夷待访录》分为21篇,分别是《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其中包括了政治体制、土地赋税制度、文化教育、官制、军事、法律、财务等方面的内容,基本包含了治理国家所需的方方面面。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明夷待访录》为“怪书”,主要原因是这部书中包含的强烈的反对君主专制的非君思想和民主思想。在那个君权至上,三纲五常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非君思想的产生,不能不说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也可以称为中国的启蒙思想的萌芽。 黄宗羲是通过几个层次来阐述他的非君思想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原君》、《原臣》等篇中否定了“家天下”的个人专制制度。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天下是君主的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方的“朕即国家”都体现了这一点。在这种思想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①(《原君》篇)这正是黄宗羲首先要否定的。 在书中,黄宗羲首先将“君王”与“天下”区别开来,从“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②(《原君》篇)这句可以看到,他所说的“君王”,就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室家族,而“天下”,则存在于亿万百姓之中。 接下来,黄宗羲又从两个层次否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第一个层次是论证君王与天下究竟孰主孰客的问题。他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③(《原君》篇)我们知道,古人尚古,到了清代更是如此。但是,同是尚古,这中间也有区别。有些迂腐之士事事以古为准,教条盲从,拒绝变革;而另一些有识之士则是托“古”而抒发自己的理想,而着眼点却是现实和将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P/2 ②同上,P/3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xx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前不久看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以为它会如以往看过的一些名著那样枯燥乏味的。谁知,事实并非如此,从序、前言到汉唐宋明清五讲而至总论,我都无不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提起了满满的兴趣,津津有味的拜读了两遍,故而兴趣之所至,自觉从中获益良多。 《论语》中有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得有失的。而中国的几千年一言以蔽之曰“封建专制”,则是钱穆先生所最反对的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这本书里,钱先生论得论失,但主要的是要肯定其得,即中国历代(自然主要是先生所详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在政治制度、人事上的建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何应钦邀请,为台湾“战略顾问安全委员会”所作专题演讲的合集。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因截稿期限急迫,遂以讲稿稍加补充修改,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付梓成书。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要言不烦,论述精辟,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论及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历代之始,不论汉唐还是明清,都如一张张白净的纸,在英明的君主的励精图治下,总能创造出一个个辉煌。而在历朝之后期呢,多因了因循守旧、骄奢淫逸、小人干政、内忧外患等等,经济、文化、军事上或多或少地陷入了无可自拔的困境当中,再想恢复到过往的繁荣昌盛又谈何容易呢?这不就是教我们要懂得发展、懂得开拓进取吗?否则,就只能是见到最初时那美丽的昙花一现,没法持久。推及政治制度,钱穆先生说“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好久下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民主思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内容摘耍:黄宗羲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民主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他的启蒙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这部书的后世影响非常巨大。黄宗羲在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思想和“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口号,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黄宗羲还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学校议政”,限制君权,废除科举,工商皆本等。 关键词:封建专制民主思想启蒙学术思想政治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唯一的政治专著,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斗争实践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明夷待访录》“明夷”一词取自《周易》“明夷卦”,是由晦而明之意,黄宗羲认为自己的学说能把国家由黑暗引向光明。在这本书中,黄宗羲深刻地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封建法统的罪恶,探讨了社会治乱的根源,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1、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 自封建社会产生之时起,专制作为伴生物就深深地扎根于封建制度的土壤中。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废封建立郡县为专制制度开了先河。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专制统治也愈来愈发展。黄宗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 ----黄宗羲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明确提出合理的君、臣、民关系。 道学家把封建君主美化为“居天下之至中”,“有天下之纯德”,足以为“至极之标准”的“圣王”(朱熹《皇极辩》)。黄宗羲则纵观历史,力陈君主专制主义的危害,公开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什么长期以来,“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明夷待访录》?《原君》,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呢?黄宗羲说: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丁?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篇一】 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块,几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 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

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而已。只能说有变动,却不能说有建立。宋之于唐,似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无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这个对于太祖本身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给后面的皇帝埋下了祸根。取消宰相意味着皇帝专制,对于打江山取得政权的太祖来说,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后代,实际上是很多困难的。虽然后来也新设

《原君》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原君》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作品原文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1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2,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

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3,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4,非导源于小儒乎!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5,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6!”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词句注释1、许由、务光:传说中的高士。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就隐居箕山中。商汤让天下于务光,务光负石投水而死。2、“汉高”句:《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与读后感 樊子悠 这是一本我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向身边人强烈推荐的书。被称为神作不是没道理的,很少遇到过让我在短时间内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划了又划的书。 书虽然很薄,可是知识点之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你也必须承认看他的书能长很多见识。 对于汉唐为何而强,明清为何而颓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谓的黑暗专制并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更多有当时人的妥协平衡与无奈,能够体会到钱常说的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严格说起来,钱穆是经学家,而不是专业的史学家,这本书难免会有史料上的未及之处和漏洞,我们看个总体的分析就好。 从分权和集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的过程。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优秀的,地方大员和中央官员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体上平级。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则比汉代要更政府化一点,地方权力开始减弱。表现在地方大员的下属也必须由中央安排。 宋代开始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靠拢,地方官员的权利也进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财政。 明代则更加集权,地方官员的权利进一步分拆细化,进一步削弱地方财政清代因为是部族统治的缘故,将集权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分权也不一定是好事,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无法控制地方的豪强化,进而反过来下克上,造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乱象。宋代也是总结了这个教训而进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好处在于使得地方衰弱,无力对抗中央;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却难以形成凝聚力,一旦中央政府被击破,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整体灭亡。 当代商业上可以参考中国移动在各地分公司权力大的时候,展现出的活力和创新力,以及在权力回收总公司后,展现出来的官僚化和迟缓化的表现。 从皇权和相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最后完全吞并相权的过程。 汉代的皇权相权是共治关系,甚至相权在实权方面更多,管得也更多。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前天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不厚,仅160多页,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等制度。读罢,仿佛重游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而且是之前很少触及的中国政治史。毕竟,中国历史更像是一部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甚至军事史,惟独少有谈及政治的部分。读书时学唐诗宋词,所谓政治,也无非是作者被罢黜,郁郁不得志,如此作为讲述其文学价值的大背景而已。 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这恰恰表明了钱穆先生写书时的环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今,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其实,这种倾向现在也没有完全终止,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中国人,一遇到问题就开始抱怨“中国文化如何如何不可取,如何如何落后”,好似中国害了他。) 与那时相比,现今的中国自信了,也更理性了,我们能够正面自己的问题,也理直气壮的接受自己的优点。百家讲坛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它是否在以娱乐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但它毕竟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传统、对历史乐于接触和探求了。 但这种理性在当时尚不存在。对于当时抹杀历史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书中说: "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书中随处可见从历史角度分析当时人所处的情境,以及对现代的影响。比如,对于中国没有专以政治思想成名的人物,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只因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了。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他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于是中国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 关于中国缺少西方的“民主精神”,钱穆先生认为: "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见《左传》)。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不贤而仅凭数量,是无足轻重的。" 关于明朝始创的八股文,钱穆先生认为其本意在于公平的录取人才,只是后来变坏了(是不是有点像当前中国已经实行了30多年的高考?如果我们简单粗暴的抹杀高考,那就是犯了武断的毛病):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训练三

小题训练三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质……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制 D.郡县制 2.《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 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 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 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 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 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3.右图是《明清时期国内各区域市场分布示意图》,它较为充分地反映出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5.19世纪末,定居温州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曾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测试,老师与他的回答如右图中所示。这一对话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国人A.对西方的了解加深 B.已经接触西式教育 C.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民族自大心理尚存

6.下表为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补注:日本在1920年达4278家,1928年达8 926家)。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各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一战后各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C.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D.各国开行户数可直观地反映各国实力 7.“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材料中的“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指的是 A.管制经济资 源以达成真平 等B.致力 劳资和谐以求 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8.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 D.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9.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几点感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xx: 关于xx古代政治制度的几点感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鲁红杰一钱穆先生所说: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事实上汉朝时期,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而非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实际领袖。“三公九卿”制度为政府高效有序的运作提供了先决条件。在唐代,相权被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会议决定。换句话说,唐代的宰相实行的是“委员制”。唐代的定旨出敕之权,实际上是被中书省所操控,皇帝只同意画敕即可。宋朝时期,皇室蓄意减夺宰相职权,设立“政事堂”、“三司”、“考课院”等机构。同时,君权与相权之间也有相应的调节: 皇帝——>宰相——>谏官——>皇帝。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 明代则废宰相而设九卿,包括六部尚书,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院。经过这一系列的改变,一系列的大权,就集中到皇帝身上。清代延用了明朝的六部尚书、内阁的制度,并且清代的专制程度与明代相比明显要加强了。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至于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钱穆先生举在书中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唐中宗因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而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当时唐中宗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之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政治,并不是全由皇帝专制。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钱穆先生在《前言》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 篇一: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一部简明中国商业史——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齐国宰相管仲翻开历代经济变革的新篇章,实行“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盐铁专营”等政策,一时间,民众安居乐业,齐国一跃成为霸主。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当政54年,一改前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治武功,一举把帝国拉回到高度专制集权的轨道上,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律令,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来强兵,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当世界步入工业革命时期,因种种原因,它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备受欺凌,成为“东亚病夫”。经历百年跌宕之后,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在21世纪初,中国重回强国之列。 …… 两千多年间,中国历经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代经济变革,基本的衍变逻辑是什么? 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用一副六字对联加以说明:上联——“发展是硬道理”;下联——“稳定压倒一切”。这两句名言都出自20世纪末的大改革家邓小平之口。在吴晓波看来,就是发展与稳定 的辩证史。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吴晓波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雄厚的笔力,由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开始,横跨了2700年,最后到当代改革开放,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比照和叙述了历代经济变革和工商变迁,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深入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是第一部整体叙述中国商业史的编年体著作。 吴晓波在导论中引用了熊彼得的名言:“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前不久看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以为它会如以往看过的一些名著那样枯燥乏味的。谁知,事实并非如此,从序、前言到汉唐宋明清五讲而至总论,我都无不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提起了满满的兴趣,津津有味的拜读了两遍,故而兴趣之所至,自觉从中获益良多。 《论语》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得有失的。而中国的几千年一言以蔽之曰“封建专制”,则是钱穆先生所最反对的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这本书里,钱先生论得论失,但主要的是要肯定其得,即中国历代(自然主要是先生所详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在政治制度、人事上的建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何应钦邀请,为台湾“战略顾问安全委员会”所作专题演讲的合集。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因截稿期限急迫,遂以讲稿稍加补充修改,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付梓成书。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要言不烦,论述精辟,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论及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历代之始,不论汉唐还是明清,都如一张张白净的纸,在英明的君主的励精图治下,总能创造出一个个辉煌。而在历朝之后期呢,多因了因循守旧、骄奢淫逸、小人干政、内忧外患等等,经济、文化、军事上或多或少地陷入了无可自拔的困境当中,再想恢复到过往的繁荣昌盛又谈何容易呢?这不就是教我们要懂得发展、懂得开拓进取吗?否则,就只能是见到最初时那美丽的昙花一现,没法持久。推及政治制度,钱穆先生说“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好久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失好制度的呢?”不正说的世界是发展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落后的道理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生是政治得失的关键指标。也不记得是何时何地听来的这句话了,但总觉得说的挺好的。在《中国政治得失》这本书里,钱先生论述了汉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很显而易见的就是先生最赞汉,次褒唐,再次谈宋明,而末仅就全贬清似的了。若问其间的原因,我想不同的读者一定会有各异的理解的。而在我看来,先生如此,很大原因是从民生角度思考、评论的。而至于民生方面,又是可由许多处所见的。在此,我想主要就从历代的兵役制度来看。从本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汉代的兵役制度确是比较人性化的,这在当时所规定的壮丁服兵役的年龄上就可见一斑。“一个壮丁,到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这里,正是汉统治者充分考虑到壮丁以及他的家庭负担的体现,既是一种经济的考虑,也是一种道德的决定。唐初是实行“寓农于兵”政策的,也可谓之为府兵制度,较之于汉制,这似乎比较好一些。但是后来府兵制度也失败了,士兵却变成了苦工,这不得不说一定会造成民不聊生的境地的。“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在那时,凡当兵的,都要面上刺花字,是不被国家所重用的,因而也是被世人所瞧不起的。明代的兵制呢,先生说“明代武功,较之唐代相差并不远。”由此或许也可见,实行卫所制的明代兵制,在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而国家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