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

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因为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经验。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赏。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我个人认为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朱先生最后讲到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美是什么?言论不一。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德拉克洛瓦

这里又可以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朱先生在此提到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略有分别但究其观点都是“模仿自然”。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的美是以自然为内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单纯的自然是无法定义其美还是丑,因为有了人的感受或说移情作用,才有了自然美这个概念。理想主义虽说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要的是经过理想化后的一种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东西。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模仿自然。艺术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过是借境抒情、借物俞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才变得美,这种美也是人的一种再创造,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推崇的模仿自然的美和我们讲的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排列组织它就会变得和谐,变得有美感,简单的说人以自然为元素,不同的情趣会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艺术美,而只模仿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多是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也可以释为感受欣赏,然后有了感觉便把他表现一番,或诗或画或唱或书等等。创造不是凭空出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作。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游戏的过程包含着纯粹的自由状态,既是游戏便可天马行空般的来去自由,包含着大量的人的想象、情绪、感觉,就是再创造一种状态,它以自然生活为载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方式,这游戏的行为是没有社会性的、不具备传达创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艺术要有社会性因为作品的评定有一半儿还要社会中的大众来参与才算完整。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自在的艺术表达方式,又不失其一颗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打动人的。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既是创造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和作者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作者在创作时有些时平时观察的印象再现,但这种单纯的自然还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不足的或是原素材不足以表达其情感时,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次创造,敢于创造的想象,能够用平时所看所得经过重新组合,把不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的想象,当然这些需要积累和对生活的沉淀。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朱先生讲:艺术的任物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这里谈到的情感就是有感而发的状态,创造需有饱满的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一挥而促。艺术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在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等等。情感可以说是创造的原动力,因为有情感才有了表达的欲望,创作也由此而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我理解朱先生说的格律就是不同艺术表现的某种特有的形式。艺术要创造、又要有格律岂不是有些矛盾?其实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真切切表达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能随心所欲的表现有不会跳出一种表达的方式。即――格律。这种境界是经历无数困惑及磨砺,历练而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规范内表达无限的内容。因为艺术是有一定规范的具有社会性的一种情感表达,规范在真正的艺术家哪里不是束缚而是一种事物共性的展示,而其中的才气或是天才或是迂腐将表露无疑。格律不能成就庸人,也不会牵绊才子,合理的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才是根本。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同朱先生其说不谋而和。其实创造与模仿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创造中有模仿,而模仿中也带有创造的成分,艺术创作应该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有感而发必能有所成就,这里的“感”是别人无法模仿得来的。创造与模仿只要把我好一个“度”才好。大多艺术家都从模仿开始逐渐磨砺技巧,进而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境界。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目的。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有灵感。朱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可以映射出一个天才,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文章结束,对于朱先生说的人生的艺术化在本节中已经分析的及其透彻了。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谁知道如何把握一种“度”,谁懂得“和谐”的规律谁就能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种驾驭生活的本领,要辛苦要勤奋,有所得有所失,得失来去全赖一种心境,心多宽路就多宽,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有情趣的生活、带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再次向朱先生致意,精神再次被梳理了一番,深感收获颇多。

(一)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以与她相媲美,因为朱光潜先生把枯燥、复杂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倘若如今“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们看见七十多年前朱光潜先生的作为,不知道他们是否会赧颜。《谈美》全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她就像一个耐心的长者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与你交谈。读罢此书恍然大悟:美学也是一个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东西。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大意——《开场话》开门见山地表述了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在。医治社会腐浊、人心俗不可耐的良药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话语使读者体验“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面去。《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推而广之,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它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而已。人不但移情于物,而且极易模仿物的形象。《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快感”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作者把弗洛伊德派心理学也纳入享乐主义。“美感”过后伴随着“快感”。《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

而在形式。《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考证、批评都不是欣赏(美感),但欣赏却要有考据学、批评学作基础。《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美是外物、人心婚媾后所产的婴儿,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但是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错误地承认自然中本来有“美”,它们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通常所谓“自然美”指事物的常态,“艺术美”是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但是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但是因为艺术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想象多半是再现的,即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想象也有创造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创造的想象又可分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有选择时就已经是创造。联想可分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又有“拟人”“托物”两种结果。《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情感的阴驱潜率使诗人对于出于己者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旧经验的新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原来似散漫、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散漫、不重复。《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借用写诗词必须受格律约束的道理,说明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后来都做到脱化规律的境界。《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遗传和环境对于天才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这只是一种本钱,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的,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纵观全书,先生博学多才的本事已经领教过了,无论是古典诗词、传说典故,还是艺术流派都信手拈来。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为先生系统地阐述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的关系时竟然把王昌龄的小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优带昭阳日影来。”分析得令人叹为观止:王昌龄使用接近联想写到“团扇”,“寒鸦”是拟人的手法隐喻赵飞燕,“昭阳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宠,长信宫四周的许多事物之中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境。《长信怨》前两句拆开来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两句,但是如果没有前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长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龄的独创,但是“七

绝”这种格律却不是他的特创,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许多诗人用它。这忽然给我一个启示,通过心理学和美学的分析,原来唐诗如此值得玩味啊,原来文章也可以这样作。(二)读《谈美书简》有感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这本书是以信件的方式组成的,大多都是给读者的回信。(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比较浅显易懂。在“知识链接”一栏中,编者提到了许多有关学术方面的美的知识。这让我们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关美的知识。虽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例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此段有些摘录于原文)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详谈了。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

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以前读书时候随手记下来的,在电脑上敲出来,也算是对自己的交待吧。我早想整理一下手边那一大堆看书时兴致所致记下的文字,哎,真是乱七八糟,扔的到处都是,又舍不得丢掉。

1、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2、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

把这种生命流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

把它流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3、“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4、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5、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严肃而不知豁达。

6、老实说,我对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都只能当作艺术品去看。哲学与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科学家和哲学家对于他所见到的一点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一美感对象了。

7、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事实,穷到究竟,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未隔阂。

8、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9、微笑是一种不动的笑,是一种看不尽的笑;

缘分是一种不可求的联系,是一种不能断的关系;

觉悟是一种不清醒的感知,是一种不可说的透彻。

10、真正的科学家,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具有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 导读: 谈美书简读后感(一) 朱光潜是中国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着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谈美书简》是什么?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着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

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与美同行读后感300字 - 读后感大全

与美同行读后感300字-读后感大全 【第1篇】 读了与美同行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我原先以为只有漂亮的人才能算得上美,但是自从读了这一本书我就感观了,我现在认为与美同行中的美远远地超过了外在美,与美同行中写道:向善的美,诚信的美,崇尚的美,务实的美。我觉得这种美才是人人都要学习的。我身边就有一个拥有诚信美的人。那就是我的叔叔。 有一次,我的叔叔与别人一起去杭州。当天,我们邀请叔叔来我们这里吃饭,叔叔答应了,我坐在叔叔的旁边,我听了叔叔以前的生活,我听得津津有味,到了吃饭的时候,叔叔突然想起了他和朋友约定的事情,连忙起身,不知是巧合还是老天与叔叔作对,下起了大雨,这个时候,我拉住叔叔说下这么大的雨还是不要去了,叔叔对我说‘我告诉你,做人一定要有诚信,答应别人的事应该要完成,要不然会变成失信之人,到时候,不会有人来找叔叔了。说完,叔叔便走了。我还是坐在那里但心里却对叔叔产生了佩服之情,这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 叔叔这种诚信的美,让我感触良多。我一定会向叔叔学习,我总有一天一定也会有与美同行中所有的美。虽然可能做不好,但只要我努力,就一定可以做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人能互相帮助,社会一定会更美好。 读了与美同行这一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事情,与美同行中的故事,不管是真是假,都让我明白,那些事情做的人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第2篇】 美,是什么?冉冉升起的朝阳?娇艳欲滴的花朵?还是艳若桃花的笑靥?读完《与美同行》这本书,我发现最震撼的美,是人的心灵和品质。 《与美同行》这本书把美分成了四部分,诚实守信、感恩向善、爱学善思、踏实能干。诚实的孔子,诚信的胡雪岩,勇于认错的小男孩,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大文豪鲁迅惜时如金的故事。鲁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三岁时父亲患病,家里很穷,他一大早要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开始上课,老师很生气,批评了他,第二天,鲁迅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不能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鲁迅的担子更重了,可他真的再也没有迟到过。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而我平时,妈妈让我再多弹几遍曲子,多读几本书时,我总是说,“没时间,我还有很多作业要写,写完了还要出去玩。”我总觉得,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大把的时间在等待着我!殊不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同学们,从今天起,一定要珍惜时间了! 第四章,做个踏实能干的人!第二节,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告诉我们认准了一个方向,决定了一件事情,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最典型的人物当属孙扬,孙杨上小学时,每天训练到晚上7点多,8点半才吃饭,等做完作业,已经快10点,太累了,但小孙杨从来不说累,每天坚持按时上学。20××年全国游泳冠军赛开始前十几天,孙杨发烧了,他没有退缩,硬是每天坚持训练,一举获得大赛200米、400米、800米个人冠军。这样,孙杨从少年到青年,每一天都克服了不同的困难,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在20××年奥运会上,获得400米自由游奥运金牌,是中国28年来第一枚游泳金牌。同学们,坚持,或许你就是下一个冠军!让我们一起加油! 读完《与美同行》心中是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与美同行,把这份美德温暖每位人,更温暖着自己,让我们山清水秀的家乡——浙江,百花盛开,春色满园! 【第3篇】 今天我看一本书,书名叫做《与美同行》。书中有四个大标题:分别是一、做个诚实守

《谈美书简》读后感800字作文

《谈美书简》读后感800字 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 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习。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

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

【心得体会】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共产党宣言》有感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共产党宣言》有感 近日,宣传系统第44期青干班学员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聆听了“《共产党宣言》文本导读”课程。徐帆老师深入浅出地从《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背景、文书梳理、综合序言(上升到方法论)三个方面,带领我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说实话,在党校安排这堂课之前,我是没有完整通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仅限于它的引言。与平时上课不同的是,这堂导读课,徐老师允许我们随时提问,随时交流,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因为回答学员问题而来不及讲完全部课程,由此可见当时大家提问的踊跃。其中我也提了两个问题,通过老师的解答以及自己的感悟,我希望通过这篇感想来内化互动学习成果。 问题一:“共产主义社会”与宗教创造的“美好社会”的区别何在? 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是“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的区别。“共产主义信仰”,即对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尊敬和崇拜。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全部理论、思想和行动都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之上的,因此,“共产主义信仰”其实是对唯物主义的信仰。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理论”,这也就从本质上将“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区别开来。 “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共识范围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它首先必须

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这同样也与宗教创造的“美好的世界”建立在精神基础上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有“共产主义信仰”呢?《论语》里有一段“子贡问政”。子贡请孔子说3个最重要的东西。孔子的回答是“足食,足兵,民信”。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之”,先去掉哪个?孔子说:“去兵。”子贡说还必须去掉一个。孔子回答:“去食。”可人若不食,怎么活?那就等于“去死”啊。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信仰、信誉、信念是最重要的。国家可以不搞军备,人民可以忍饥挨饿,但不能把信仰丢掉。共产主义信仰就是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精神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身奋斗的理想;要将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来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问题二:《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在欧洲诞生,参照的也是当时欧洲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落寞了,却在亚洲,特别是中国被广泛认可和运用?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欧洲国家比较发达,不需要,而亚洲国家,比如中国,比较落后,所以才需要? 从本质上来说,这个观点是成立的,因为欧洲的国家比如法国、德国、英国之类发达国家,他们可以运用许多手段去修正、去镇压,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维护资产阶级的权益,比如殖民其他国家获取劳动力等等;而不发达的国家则没有这些手段,因此就加速了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 但是从历史的规律来说,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一本系统性的美学著作,是由朱光潜老先生所编著而成。《谈美书简》一共收录了13封信,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美学方法研究;二是美学范畴研究;三是美学实践研究。而我所选择阅读的是第八封:关于形象思维。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潜认为文艺创作应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他认为形象思维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罗马的菲罗斯屈拉特,近代英国的培根都强调过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屈原在《远游》中和杜甫在《咏怀古迹》里都使用过想象这个词。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但它们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过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们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不同的是它们所运用的形式。思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声、色、形、味等,通常称之为感觉、印象、观念或表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经历了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便显出不同的特点:形象思维把从感性认识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维是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形象思维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维则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抽象的概念或结论。 文艺创作就不能单单依靠形象思维。因为文艺不仅要用形象去思维,还要对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体。文艺创作一般都有个构思阶段,思想情感白热化阶段,还有一个修改阶段。 对于我们学设计专业的同学,了解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创作时也要学会用形象去思维,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学了这么久的美学,也看过一些关于谈论美学的书籍,而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书简》是为了回答美学爱好者陆陆续续提出的问题而写成的,由于特定的读者对象,作者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让读者能够读懂看透,从而使艰深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没有采用学术专著的形式。精确的语言解释抽象、深奥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让初学者能融会贯通。

以与美同行为题的高中作文800字5篇

以与美同行为题的高中作文800字5篇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这样我的身边就会时时有美,处处有美。现在,让我们一起与美同行,下面是橙子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与美同行为题的高中作文800字5篇。 与美同行 大家一直在说要与美同行,但这不是说说就够的,我们要做到向善、诚信、崇学、务实。 向善其实很简单,在别人口渴的时候,递上一杯水;看着别人手里东西太多是,上前帮她提一些;别人的东西掉了,帮忙捡一捡。我们或许做不到像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利丽,最美战士高铁成……他们一样,但我们可以尽自己微弱的力量,为他人做出贡献,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国家做出贡献! 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修养,我们要诚实守信,就像韩愈说得:“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我们只要心地正直、怀揣诚意,将来必定有所作为,所以我们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要诚心诚意。我们要向那十名杭州学生学习他们能做到,我们难道做不到吗? 崇学就是推崇、崇尚学习,这是我们现在的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努力学习,要记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习就像往一个瓶子里装东西一样,装了大石头还可以装砾石,装满了砾石可以装沙子,装满了沙子还可以装水,装满了水还可以装……这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要以忙为借口,时间是

要靠我们自己挤出来的。 务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讲究实际,实事求是。我们要实事求是,说出了就要做到。我们只要做好自己要做的,自己应该做的,并全力把它做到最好,就做到了务实。我们认真地学习,老师尽责的教导我们,爸爸妈妈认真地工作……每个人都做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让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做到最好,与美同行,为杭州添加一份亮丽的光彩! 与美同行 舞蹈是一种艺术,一种从视觉到感觉的美。舞蹈的魅力是值得我们欣赏的! 小时候我最喜欢跳舞了,一直缠着妈妈带我去学舞蹈。5岁那年,妈妈便带我去青少年宫学舞蹈。那天,我和妈妈一起来到舞蹈室,看到一个漂亮的老师正在教学生跳舞。只见老师扬起双手,踮起脚尖,做出旋转的动作。这时,老师像一只在天空中飞旋的天鹅,又像一只在地上翩翩起舞的孔雀。老师那婀娜的身姿,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柔软的身体展现出美妙的舞姿。那舞姿像磁铁一般深深的把我吸住了,从此,我便爱上了舞蹈。 两年后,我转到了茉莉花群艺馆继续学舞。不久,我们的舞蹈《我的偶像》在厦门歌剧院举行的一次比赛中获得金奖。《我的偶像》这支舞蹈演绎了雷锋叔叔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精神。之后,我们参加了多场义演活动。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作者晚年皈依马克思,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来建构自己的新美学体系的一次尝试,因此从朱光潜个人美学思想发展来看也是最重要的。为大家带来了《谈美书简》,欢迎大家参阅。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书中,老先生“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也算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在《谈人》里,老先生指出“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美学,原生活,贴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其实,冥思细想,美无处不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传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国画、笔酣墨饱的书法、国之精髓的京剧、名扬四海的瓷器工艺……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文学美,就是人类先进思想的结晶,中间许多个性鲜明饱满的人物更是成为了美的代表。《巴黎圣母院》中年轻貌美的吉卜赛女郎在危急时刻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给他救命之水。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之后屡救吉卜赛女郎,为她报仇雪恨。你能说卡西莫多不美么?《老人与海》中穷困交加的圣地亚哥终日与海为伴,与比船还大的枪鱼奋战两昼夜,并击退啦鲨鱼无数次的攻击,虽然最后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们能说他不是美的代表吗?还有《弱种子也要发芽》里的老农,得知“我”的孩子听力受损,看到他把弱种子抛弃很难过后,“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让它们“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此刻的老农在震撼人心的感动中能说不美吗?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与美同行(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与美同行(800字)作文大自然以山和水展示着他的美;语文以文字诉说着它的美;数学以规律搭建着它的美;音乐以音符和旋律传递着它的美。生活中处处是美,可在我的经历和记忆中,人心却是最美的。平凡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现出了不平凡的美。一个下午,我躺在沙发上百无聊赖地看着电视。过了一会儿,妈妈在厨房里喊道:宝贝,去把垃圾倒了。哦。我应了一声,可我却还是在沙发上躺着,丝毫没有起身的意思。半晌,突然有人把我的电视关了,谁呀!话还没出口,妈妈那张拉长了的脸,怒目圆睁,我感觉到了暴风雨的前夕。一看到妈妈,就立马变成了一直温顺的小猫,提着垃圾噔噔地下楼扔垃圾了。在路上,我前后甩着垃圾袋,东看看,西看看,最后望向了垃圾桶哪儿,却看到了;一位小男孩正在用双手捡着垃圾桶旁边的果屑、垃圾,稚嫩的脸蛋上,竟没有一点的厌烦之情,反而却流露出了认真的表情。他的额头,泌出了细细的汗珠,就像雨后草地上的晶莹的露珠。我震撼了,复杂的心情织上我的心头,心里也在不断地想着:他是谁?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让他这样做的?&&我想了许多许多,脚步竟不由自主迈向他。当看清了他的样子时,我发现他竟然是邻居家的小孩子。我问道:你干嘛要这样做?不嫌脏吗?我今天上了一课,他抬起头,说道:老师说,我们要爱护环境,见到垃圾要捡起来,放进垃圾桶。一句朴实的话语,又让我震撼了,同时也很羞愧。我虽然比小男孩大,但我的环保意识却薄弱许多,对身边的垃圾视而不见,垃圾没扔进去,也不管&我弯下腰捡起来。可真难捡啊!纸片都黏在地上,捡都捡不起来,一些踩扁的水果,令人作呕,发臭的味道实在呛鼻,呆了不一会儿,就令我头昏脑涨。终于捡完了。我和小男孩相视一笑,他的笑真是天真无邪啊!一个稚嫩的小男孩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美。视觉上的美,感觉上的美,不是真正的美,而金子般的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六年级:孟鸿 篇一:与美同行作文优秀开头 与美同行开头: 1.美,一个多么平凡的字眼。那些带来芬芳与蓬勃春天;那些带来绚丽与炽热夏天;那些带来灿烂与凉爽的秋天;还是那些带来素雅与洁净的冬天??这些都是美。可是我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美。 2.草地上数星星的情节是美,童年的发音盒是美,追逐阳光春风的日子是美,我们生命中的一次次艰辛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3.我们身边有许多最美的人,他们是最美的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他们是诚实守信的人,感恩向善的人,踏实能干的人,我们也要向他们一样,做具有这样品质的人。平时,在公交车上,我们看见爷爷奶奶们,要起身让座,做个懂事的孩子;在家里,要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比如;扫地,拖地,擦桌子等力所能及的活。 4. 生活中有很多美:善良是美,诚信是美,诚实是美??成长过程中,美也一直伴我同行:学校里有最美老师张丽莉;公交车上,有最美司机吴斌;小区里,有最美妈妈吴菊萍。他们用最美的行动诠诠释着什么是热爱祖国,什么是热爱人民,什么是乐于助人,什么是无私奉献。 5.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在哪里?美在爱的付出过程中,美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的那一瞬间,美在为残疾人推车的汗水里??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我们要与美同行,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让美丽的事、美丽的人、美丽的心灵,构成这丰富多彩的世界。 6. 近几年来,最美湖州人,最美浙江人,以及烈日下的最美工作者等等被媒体曝光出来,而这些拥有光荣称号的都是社会中的不起眼的平常人。所以,生活中不缺美,只是缺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已!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谈美》一书作为美学入门名著,是由朱光潜先生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为爱好美学的青年精心打造的。全书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文字明白晓畅,充满了真知灼见,指引读者一条认识美学的“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自问世以来深受好评,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 纵览全书,从美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谈美是要达到人生净化这一目标,我认为应先了解美从何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 首先,美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个事物摆在众人面前,在场的人看法自然各不相同。因此,众人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多种多样了。 拿书中一个例子来说,同样一棵古树摆在植物学家、木商和画家眼前,他们得出的看法必定不同。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是从“美”的角度去看,用“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由此可知,要具有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形象,它的形象是随着欣赏者的思维和情趣的变化而变 化的。各人所见到的古松,都是各人所产生的定向思维方式的反映。可见,在欣赏一件事物时,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而客观的东西之中又都带有几分主观的成分。因此,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想发现它的美,就必须抛开其它因素,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其次,要真正融入美的事物、美的作品,就必须达到物我同一,使自身性情得到陶冶,不落俗套。 《庄子?秋水》里有一个“濠梁之辩”的故事,说的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滨游玩,庄子“推己及鱼”,感悟到鱼在水中遨游的快乐。这个故事说明人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了解外物的,这种心理活动也被称为“移情作用”。 我认为,在审美的过程中,应该推己及物、设身处地,在一些用理智无法判断和理解的地方发挥移情作用,才能与“美”和谐。庄子能够看出鱼的快乐,正是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处,所以他们都有俗话所说的通感。假如庄子因为不是鱼,就无从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要各自形成孤立世界,个体之间交流的缺失,会导致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可言。 所以,在欣赏外物的同时,可以把自身的情感,主观移动到外物身上去,推己及物,建立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就人的美感经验而言,往往含有移情作用在里面,即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回环往复。 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 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才能真正做到物我同一。 此外,在审美过程中要分辨美感和快感,只有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自身审美层次得到升华。 大部分人对“美”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美”就是指“好看”、“愉快”,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首先,“美”的意象和实际人生中是有一定距离的;其次,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无意之中以自身情趣移注于物,以物姿移注于我。 结合上述观点,在我看来,美感和快感的分别在于: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比如,人饿的时候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得到快感;

读原著悟原理读书心得体会

读原著悟原理读书心得体会 读原著悟原理读书心得体会读书能够启迪心智,陶冶性情,提升其人文素养,有助于带动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的好转,思想贫困往往源自理论贫困,而理论贫困往往是不学习的结果,加强读书学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面对当今新形式,我们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判断形势的能力,提高加快发展、推进改革、维护稳定的能力。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来说,加强理论学习就是一种职责,就是一种态度,就是一种任务。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加强理论学习,才是最能体现党和中央理论精髓、思想精髓、指导思想的有力思想武器。任何学习,都需要一个循环往复、逐步上升的过程。我们学习 ___ 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应如此,没有捷径可走、不可一蹴而就。 ___的重要讲话,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彼此联系、互相贯通、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所以,我们必须是全面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空洞的,要持续地学习。在把每个专题都学深、学透、学懂的基础上,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重大思想理论观点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才会把孤立的认识变为系统的认识,把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 ___ ___把握时代大趋势,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治国理政新的实践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 ___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以 ___ ___的 ___以非凡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和担当精神,审时度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然而学习不能盲目、不能盲从,怎么学习?如何学习?读原著、学原文就是要确保学习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更是防止跑偏的最好办法。读书读文不是根本,根本在于悟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文字领精神。学原文、悟原理也正是学习理论的三个层面,读的虽然是字面,可深学才会领悟内涵,最终悟出来的才是原理。只有达到这三个层面,才能够更好的学习 ___ ___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学以致用。 要充分认识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的重要性,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思想贫瘠往往源自理论贫瘠,而理论贫瘠往往是不学习的结果。作为一名XX班长,工作中能够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扎实履行好监督控制职责。认真遵守岗位纪律,严格执行上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忠于职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任务。时刻通过学习党章

书籍与美同行读后感

书籍与美同行读后感 《与美同行》是一本好书,非常好看。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和教育。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诚信是一种美德,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是 最知丽的外套,诚信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做人要以诚为本,以信为天。做到言行一致,不弄虚作假就是“诚信”, 讲信用,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就是“守信”。只有真心诚意地待人处事,在 社会上立足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与美同行》这本书中讲的都是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 讲的是一个勇于认错的男孩。 有一个男孩,出于顽皮,划伤了小区里几十辆轿车。这件事被他妈妈知道了,就主动打电话给派出所说汽车是她儿子划伤的,他们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这个男孩在妈妈的耐心教育下主动写了一封又一封致歉信,张贴在小区所有的 出入口和楼梯口。又在妈妈的陪同下主动到所有被划伤汽车的车主家登门道歉,并告诉人家划伤的汽车他们家愿意出钱修理,说了很多对不起,态度非常诚恳。开始怒气冲冲的车主们都被男孩的诚实所打动,露出了宽容的笑脸。 这个勇于认错的男孩是多么得真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当被疑难问题 困扰时,要虚心求教,老实善待,当我们犯了错误时,也要向这个男孩学习, 做一个敢于认错,诚实的好孩子。 一代伟人周恩来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花朵,只要我们以最真实的自己,最真心 的笑脸,最真切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我们不能忘记诚信的重要意义,诚信能让 我们人与人之间融洽得更加亲密;诚信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诚信能让我们 的前途更光明。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在生活中诚信的彩绸始终牵系着我们,诚信并 不是一朝一夕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诚信需要用时间去鉴定,需 要用行动去证实,需要用事实去认可。 《与美同行》里面的每一篇故事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使我受益匪浅。同 时也充分地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好的道德行为。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诚 实守信的人,在今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愿这种美好的行为伴我左右,与我同行。 文昌路小学502班:宋蕊

我读《谈美》有感

我读《谈美》有感 一.写在前面 在我没有真正拿到这本书前,我一度认为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可能会有些枯燥,至少不会是我这个90后喜欢的风格。然而,在仔细研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一直想找到的东西,可谓受益良多! 二.我的收获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老先生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这本书带给我的东西很多,我还在图书馆阅读了其他几本美学书,唯独《谈美》是我的美学入门书。 一是:学会“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很平实,却更具振聋发聩之用。 谈美,必须从人开始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现代社会所谓的价值,都要在人这个主体的影响之下,才能有所表现。 你我都是人,在现实的生活中,都在发现美,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是发现不美的美,即我们所说的隐含在内部的美。美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所发现的美具有影响的广阔性,即被大部分的人所接受,而那些隐含的美,却是在少数人的发现之后,才被广大的人所接受。伯乐会相马,因为伯乐懂马,而这也正是伯乐存在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在进行着这项工作,这个问题我在上面的一篇中有提到。 《谈美》一书旁征博引,其中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自己感服。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蹈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罢: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

关于谈美书简读书笔记字

关于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字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1000字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书中,老先生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也算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在《谈人》里,老先生指出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美学,原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其实,冥思细想,美无处不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传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国画、笔酣墨饱的书法、国之精髓的京剧、名扬四海的瓷器工艺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文学美,就是人类先进思想的结晶,中间许多个性鲜明饱满的人物更是成为了美的代表。《巴黎圣母院》中年轻貌美的吉卜赛女郎在危急时刻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给他救命之水。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之后屡救吉卜赛女郎,为她报仇雪恨。你能说卡西莫多不美么?《老人与海》中穷困交加 的圣地亚哥终日与海为伴,与比船还大的枪鱼奋战两昼夜,并击退啦鲨鱼无数次的攻击,虽然最后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们能说他不是美的代表吗?还有《弱种子也要发芽》里的老农,得知我的孩子听力受损,看到他把弱种子抛弃很难过后,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让它们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此刻的老农在震撼人心的感动中能说不美吗?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读谈美有感600字五篇

读谈美有感600字五篇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读谈美有感,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读谈美有感一 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 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习。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

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读谈美有感二

学生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课外阅读心得体会 有许多教育家明确地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然而要说最重要的习惯,那就应属良好的阅读习惯了。阅读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形式,是吸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人的知识与能力都直接取决于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只有当一个人接受的信息量足够大时,才能加以系统的分析组合,产生创造性思维,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说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对包括语文在内的一切功课产生持久而强劲的促进作用。旺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学好语文的根本。做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要在课堂上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更应下大力气去引领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立足教材,向课外拓展。 、引导学生去读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 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之作,在学完一篇后教师如能及时向学生推荐其他作品,学生往往会很乐意接受。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后,我又给学生介绍他的《我的祖国》,还记得当我读给他们听时,教室里静极了,无需老师多讲,作者那份对祖国的深情已打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再后来,乔羽的另外一些歌词,也被我逐一推荐给了学生。至于在学习了《哪吒闹海》之后,借机向学生推荐《封神演义》这部作品,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2、引导学生读原著。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是从整部书中节选出来的,这样的课文学生往往会读出许多问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去原著中寻找解答,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定了方向。例如在第五册教材中,从《哪吒闹海》到《封神演义》等。 3、引导学生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 例如在学完了《一夜的工作》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大地的儿子》一书,学习了积累运用中的“手不释卷”,再问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也来自《三国演义》?”学生便可由此生发开去,多了解不少东西。 (二)大力向学生推荐优秀儿童读物。 经常听学生家长说:“我们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书好!”“家里作文选那么多,他又不看!”学生不爱看书,不爱看家长认为应该看的书,其中原因很多,有不少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所在,一味要求他们去读那些有意义的书,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对于孩子来讲,阅读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开始,先感受到读书带来的愉悦,乐在其中,喜欢上读书,然后才能谈得上读什么样的书更合适的问题。 另外,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还应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以使学生有能进行课外阅读的条件和空间,因此,每次家长会,我都会把学生的读书问题当做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