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知识论与认识论

知识论与认识论

知识论与认识论
知识论与认识论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内容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 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的(从主体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皮亚杰 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探讨了人类认识的来源、可靠性等问题,这是西方哲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几乎是所有哲学家都要涉及到的。到了近代,认识论则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根据对于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在英国形成了经验论学派,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后天经验。但不同的哲学家之间又存在着分歧,洛克和霍布斯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休谟则是怀疑主义经验论。在欧洲大陆形成了唯理论,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知识的源泉,才能够提供可靠的真理,而理性认识并不依赖于经验。有笛卡儿的二元论唯理论,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唯理论和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 传统的认识论停留在哲学层面上,对于认识的发生问题的探讨很笼统,没有经过试验验证,是一种粗糙的认识理论。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修正了传统认识论的这一缺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探讨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内在机制,并研究了认识发生的成因。无疑,这是认识论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人的认识存在着一个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了成熟的认识,是从幼儿阶段逐渐建构起来的。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上,认识建构的方式、人的认识能力都是不同的。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水平(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时的幼儿没有任何自我意识,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或者说,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这个时期的认识活动是建立在感知活动之中的。这种感知活动完全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把一切事物都与之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我们观察的结论,作为幼儿本身则没有意识到这种自身中心化。这种活动的特点是:还没有把不同的活动协调起来,每个活动都形成一个孤立的整体,不同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 到了十八个月到二十四个月左右,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革命:主体的活动被联系起来,被协调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意识到自己是空间中诸种客体中的一个。虽然这还只是在实物水平上进行的,这表明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原来的自身身体的中心化,并且具有了主动性。主体活动的协调,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分化的根源。 前运演阶段(两岁到六、七岁左右)。这个阶段发展的结果,是儿童能够运动概念符号来进行思维和描述世界。儿童对于主体内部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初步不完全的逻辑结构;对于外部客体的协调则导致了因果观念的出现,表现为儿童总是问“为什么”。儿童的思维是定向的,不具有可逆性,不能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也没有守恒的概念。比如,如果不是同时看见的三对棍子,而是在一个场合看见A小于B,另一个场合看见B小于C,他不能由此推论出A小于C,只有把它们同时摆在一起他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说,他的思维还具有直观的特点。 具体运演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进行逻辑运演,虽然是在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情况下进行的。与上一阶段相比,一个重大的进展是可逆性的出现和守恒概念的建立。他处理问题时可以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能够把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能够进行预见和回顾。表现为他不是在犯了错误以后再进行纠正,而是能够对错误预先进行纠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 “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 .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 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咼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

知识论论文

基础主义 至少存在两个原因关于认识正当的理论,其中之一是即使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并且广泛被人接受的针对盖梯尔难题的解决方法仍然是难懂的,许多哲学家认为在知识与正当性之间有重要的关联。而另一个原因是正如我们对知识感兴趣一样,我们也对认识正当的自然性感兴趣。 基础主义和正当的基础信念:我们的许多信念被认为正当的是以我们的其他信念为基础的,一个侦探有正当的理由相信史密斯是一个小偷; 那么是每一个正当的信念都源于其他信念的正当性吗?B是一个正当的基础信念,即B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独立的正当性,是“直接的正当信念”或“非推理性的正当信念”。而正当的非基础的信念完全取决于其他信念的正当性,即“间接的正当信念”或“推理地正当信念”。 传统来说,正当的基础信念的例子包括两种:一种是关于逻辑和数字的事实;另一种是我们自己感官精神的陈述的信念,例如我们对一些命题怀疑或相信的信念经常是直接正当的;关于我是否开心、伤心、充满希望、或者害怕的信念对我来说总是直接正当的;最后,关于我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看起来是正当的基础信念。 基础主义的两个重要论点:存在许多正当基础信念;并且所有的正当非基础信念最终取决于正当基础信念的正当性。 然后,根据基础主义,我们正当的基础信念是一种非基础正当的信念的上层建筑依赖的。 一个关于正当基础信念的存在的历史性的重要争论是一个回归的争论。许多信念有非基础的正当性,许多信念是在在其他信念的基础上是正当的。我们非基础正当性的信念被一个充满证据的或正当的链条支撑着,所有正当性的链条(1)、或者以一种不正当的信念结束;(2)、无限地长;(3)、不断循环;(4)、或者以一种正当的基础信念终止。观点(1)(2)(3)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观点(4)是正确的,即许多正当的链条以正当的基础信念终止。 让我们分析上述4项 观点(1)告诉我们这个有证据的链条能一种非正当的信念结束。对许多哲学家来说,这个观点看起来难以置信,一个自身不正当的信念怎么能给其他信念授予正当性呢?一个非正当的信念怎么能成为其他信念正当性的源泉呢?观点(2)告诉我们有证据的链条能够无限地长,并且因此它们不需要终结。这个观点的一个困难就是对我们来说拥有无限个信念心理上看来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没有信念能够被一个无限的证据链条支持。观点(3)认为一个证据的或正当的链条是循环的,它将许可正当的链条例如:B1←B2←B3←B1. 对于一个信念来说,授予自身正当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5)是唯一可接受的观点。 这个回归性的争论是一个重要的争论。尽管,它保持争议。真理融贯论可以挑战争论假定的正当性的直线概念。 相反而言,一个真理融贯论的支持者可以提出一个正当性的整体概念:如果某人的信念,B1,B2,B3、、、Bn,形成一个信念的有效的全面的真理系统,那么B1是正当的。 真理融贯论也挑战没有信念能支持和授予它自身正当性的观念。例如,假设某人的许多信念相互支持。真理融贯论者用步枪堆积靠在另一个步枪上或一房子相互倾斜、相互依赖的卡片来阐明相互支持的观念。 许多哲学家争论观点(5),并且对存在正当基础观念也是有疑问的。许多哲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让·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自我调节系统勇敢地面对环境,但不受它的左右,这一系统仍然运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忽略它,或者把自己的程序强加给环境”。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成熟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2941066.html,/journal/as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2941066.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294106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发生认识论原理

3008发生认识论原理(卷名:心理学) J.皮亚杰著。它是一本研究认识的起源的重要著作.3卷本,1950年出皈。伦敦G劳持利奇和基根·保罗出版社1972年出皈w梅斯的英译本The PrIntiple5 0f Genetlc Epistemolcigy。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王宪钿等的中译本《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在书中用缝的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连结的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认识的发生和 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说:“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本书是他几十年来研 究儿童智力发展所取得的科学成果的理论总结. 皮亚杰主要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但他指出其研究“在本质上是认识论的。”而认为“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不满意传统的认 识论只颐到高级水平的认识,即只颢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因此,他确足“发生认识论的 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 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掌思维。”凡是熟悉皮亚杰工作的人,都会发 现正是这一理论思想指导着他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的。 本书共分3章:第l章为认识的形成。作者应用了逻辑、数学的概念术语对所得的研究 资料作了结构性的分析。他以运算为标志区分出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从而阐明了认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构过程而 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向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过渡的原理。第2章为原初的机体条件。作者分析了认识获得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他首先评述了J—B.de拉马克的经验主义,指出拉马克学说主要缺乏的是关于变异和重新组合的 内在能力的概念以及关于自我调节的主动能力的概念,而提出S—R(刺激一反应)公式的行为主义学派正是坚持了拉马克学说的精神的,他主张对这一公式应作彻底的变革:把S—R 公式改写成S:R,或更确切地改写成S (A)R,“其中A是刺激向某个反应格局的同化,而 同化才是引起反应的根源。”他还对“天赋论”、“从本能到智力”和“自我调节系统”问题 作了分析。第3章为古典认识论问题的重新考虑。作者对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古典认识 论问题分别作了考察,他认为各门科学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但认识的发生离不开继续不断 的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不仅为研究认识论的读者建立了一个可供经验验证的方法.也提供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用跨学科的知识阐述认识起源问题的范例。

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

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 Popper's Theory of Knowledge in China 金吾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波普尔的知识论与他的哲学一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涌进中国。中国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哲学讨论会的主题就是波普尔科学哲学讨论会,时间是1981年秋天。一段时间内,波普尔成为中国学者所特别关注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知识理论和证伪主义方法论与《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样在中国学术界,尤其在青年学者中得到广泛传播,也引起深刻的共鸣与认同。 本文将就波普尔的知识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作一简略回顾,以表示对这位20世纪伟大哲学家的深切怀念。 (一) 波普尔对知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而巨大的贡献。正是波普尔,打破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们精心编织的科学知识的静态罗网,使知识研究驶向动态的历史航程;正是波普尔,把认识论研究转向对科学知识增长的研究,使知识论成为研究知识的发现与增长的理论,并建立起了呈严密理论形态的科学发现发展的方法,即"猜想与反驳方法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证伪主义方法论。 波普尔的知识论有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知识是猜测性的,可错的。波普尔常常谈到爱因斯坦。"按照爱因斯坦新的引力论,一切以往关于科学工作和科学知识的本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科学理论总是假设性的,总是要被更好的理论所取代。"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消除错误的批判方法进行学习。波普尔认为,"哲学的真正任务是批判地检查我们通常意识不到的哲学偏见,在需要纠正的地方就纠正这些偏见。"[2] 波普尔关于知识的观点直接对自柏拉图以来的关于知识的经典定义提出了挑战。柏拉图提出,"知识是证明了的真的信念",直到英国哲学家艾耶尔给出的知识的定义都是:某人S知道命题P 当且仅当 (1)P是真的; (2)S确信P; (3)S相信P是经过证明的。 但是在波普尔那里,(1)P是猜测性的; (2)S要反驳P; (3)S相信P是可以否证的。 波普尔批判了关于人类知识的本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观点,并提出"第三种知识观"即,"科学理论(知识)是真正的猜测-关于这个世界的提供丰富信息的猜测,它们虽然不可能证实(即不可能表明其为真),但可以付诸严格的批判检验。"因为"科学家绝不可能确凿地知道他的发现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虽然有时他可能有一定的把握确定他的理论是虚假的。"[3] 所以,在波普尔那里,柏拉图关于知识的定义,"某人S知道命题P"被修改成了"某人S 猜测性地知道命题P"。波普尔对知识的定义是破坏性的,而这种有限的破坏性对我们中国的绝对性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波普尔的否证主义知识论给我们向陈腐观念进击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例如,中国曾经有过一种绝对真的据说是经过无数次证明了的知识,叫物质无限可分论的知识,这种知识被当成

心理学名著

十二、心理学名著 第1部《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 第2部《实验心理学史》林波 第3部《心理学史》黎黑 第4部《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威廉冯特 第5部《荣格自传》荣格 第6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 第7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 第8部《性学三论》弗洛伊德 第9部《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伊德 第10部《梦的解析》英文版弗洛伊德 第11部《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第12部《弗洛伊德自传》弗洛伊德 第13部《理解人性》阿德勒 第14部《超越自卑》阿德勒 第15部《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 第16部《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 第17部《智慧心理学》皮亚杰 第18部《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 第19部《行为主义》华生 第20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埃里克森 第21部《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班杜拉 第22部《成为一个人》罗杰斯 第23部《超越自由与尊严》斯金纳 第24部《人猿的智慧》苛勒 第25部《教育心理学概论》桑代克 第26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考夫卡 第27部《拓扑心理学原理》勒温 第28部《教育论》思想简介斯宾塞 第29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哈特曼 第30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加涅 第31部《心理学原理》詹姆斯 第32部《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 第33部《认知心理学》(第七版)罗伯特.索尔索第34部《人对意义的寻求》维克多.弗兰克 第35部《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布勒.艾伦 第36部《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 第37部《教育心理学》奥苏伯尔 第38部《记忆》艾宾浩斯 第39部《机体论》戈尔茨坦 第40部《分裂的自我》R.D.莱恩 第41部《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维纳 第42部《道德发展的心理学》科尔伯格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 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原理总结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尚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1)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的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三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 证主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知识论导论题库整理

1.【判断题】知识是关于真理的学问。(对) 2.【判断题】知识与信念有关。(对) 3.【判断题】有保证的可断定性意味着真的。(对) 4.【判断题】真理符合论与我们的常识直觉有关。(对) 5.【判断题】斯多葛学派是怀疑论的对手。(对) 6.【判断题】斯多葛学派的知识论是为了得到确实性。(对) 7.【判断题】古典怀疑论倡导一种宁静的生活。(对) 8.【判断题】怀疑论是与独断论完全对立的。(对) 9.【判断题】对怀疑论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怀疑论的论证。(对) 10.【判断题】常识是通过我们的五种感官认识世界的。(对) 11.【判断题】现象是与实在不同的。(对) 12.【判断题】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都属于物理对象。(对) 13.【判断题】贝克莱的现象主义就是一种唯心论。(对) 14.【判断题】当代的现象主义只承认感觉的存在。(对) 15.【判断题】笛卡尔确信可以得到真的知识。(对) 16.【判断题】休谟的知识论是一种怀疑论。(对) 17.【判断题】盖梯尔认为传统定义不是知识的充分条件。(对) 18.【判断题】信念的真假用于决定知识三要素分析的成功。(对) 19.【判断题】三要素条件仅仅提供了知识的必要条件。(对) 20.【判断题】语境论无法解决盖梯尔问题是因为其概念模糊。(对) 21.【判断题】多元论坚持知识三要素定义。(对) 22.【判断题】多元论是以承认传统定义为前提的。(对) 23.【判断题】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基础主义。(对) 24.【判断题】笛卡尔的自然之光确立了上帝的存在。(对) 25.【判断题】所有信念可以分为基本信念和推知信念。(对) 26.【判断题】基本信念是无需从其他信念中推导出来或得到确证的信念。(对) 27.【判断题】无穷倒退问题是基础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对) 28.【判断题】经验信念是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对) 29.【判断题】内在主义论证主要诉诸于所与物观念。(对) 30.【判断题】所与物观念受到了塞拉斯的批判。(对) 31.【判断题】黑格尔是一位真理融贯论者。(对) 32.【判断题】一致性是确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 33.【判断题】输入反驳是指融贯论缺乏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对) 34.【判断题】信念的目的是获得知识。(对) 35.【判断题】历史上的大多数知识论者都是内在主义者。(对) 36.【判断题】我们往往对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无法给出合理的说明。(对) 37.【判断题】我知道他人的疼痛是因为我有同样的经验。(对) 38.【判断题】强的确证也可以被看做是客观的确证。(对) 39.【判断题】你不相信魔鬼的存在是因为你有强烈的反驳理由。(对) 40.【判断题】可以相信创世说是因为它在主观上是可以得到确证的。(对) 41.【判断题】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认知功能出了问题,这不是你的错误。(对) 42.【判断题】笛卡尔的魔鬼是内在主义的产物。(对) 43.【判断题】疯子的话也可以有证据。(对) 44.【判断题】认知机制必定会是好的筹划。(对)

唯物论和认识论答题规律总结

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答题要点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从“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材料?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①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6、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

柏拉图的知识论

柏拉图的知识论 绪论 有关知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那时,很多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提出有关知识论的几个问题:人能否认知?人如何认知?人的认知所能达致的有效范围和程度是什么?真理极其标准是什么?虽然说有关知识论的探讨很早就已经存在,但是一直没有对于认知问题做过深入地讨论,也没有为知识论专门写过一部著作。柏拉图亦是如此,没有把知识论当作专题来处理,虽然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没有一篇有系统地专门处理知识问题,但我们可以在《特亚特陀》与《理想国》中看到柏拉图对知识的论述。下面就让我们从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回忆说、洞穴的比喻、知识的等级和知识的传达五个方面来探索柏拉图的知识论: 一、知识的定义 关于知识是什么,柏拉图很难给出一个详细而又正确的答案,但是柏拉图首先告诉我们知识不是什么!从知识的反面去看知识的定义。 1、知识不是感官知觉 知觉是借感觉器官的功能而把握外在事物的经验,就是我们的感觉经验。而知识不是感官经验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是可以残缺的,这个世界上有聋子瞎子坡子,如果知识是感官可以经验的话,那岂不是说知识是可以改变的吗?而知识应该是“恒常不变”的和“正确无误”

的。而且被我们感官所知觉的对象也是易变的,有错觉的可能。“知识是因人而异的,事物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又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1”例如一阵风吹,我感到冷,你却感到舒畅,同样的食物,病人感到反胃,而健康的人感到有味。所以知识不是感官知觉。当然在柏拉图说知识不是感官知觉时,并不是说知识中没有感官知觉的成分,而是说知觉不是知识的全部,当我们感知到一个事物时,我们并不能确定该事物是否存在,所以我们要借反省、理解和判断来确定该事物。只靠知觉本身不能构成知识,我们还要靠反省来把握知识,感觉知识只是达到知识的一个过程而已。 2、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 当我们给一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时,这并不代表我们熟悉该事物,也许是偶然也许是误打误撞也许是歪打正着也许是巧合。总之,正确的判断不一定是知识。 3、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加上一份说明或解释 因为一份说明或解释可以有三种可能:它可以是语言表达,是一份出自个人信仰的语言表达,一份被表达的信仰始终是信仰,它不因为被表达而成为知识本身;它可以是对判断的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检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因而认识到判断的涵义;它可以是特点的陈述,一份说明可以是把一事物的特点凸显出来加以陈述,但是那些特点早已包含在你的判断内容之上,去强调它们并不见得对你的知识有所增加。所以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加上一份说明或在解释。 1洪汉鼎陈治国·主编《知识论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58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