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金融》第2版 复习重点

《网络金融》第2版 复习重点

《网络金融》第2版 复习重点
《网络金融》第2版 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网络经济概念:建立在网络技术和人力资本基础上的经济形式。

◆网络经济特点:以知识为核心,全天候运作,全球化,中间层次作用弱化,竞争与合作并存,速度型,创新型。

◆证券市场电子化进程:美国证券交易的信息发布阶段;美国证券市场指令自动传递和执行发展阶段;美国证券市场电子交易市场发展阶段

◆证券市场电脑化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私人实体经营的所有权交易系统,又称电子交易市场。

◆网络金融的现状:网络银行;网上证券;网络保险。

◆网络金融定义:网络金融是指借助客户的个人电脑、通讯终端或其他智能设备,通过银行内部计算机网络或专用通讯网络、因特网或其他公共网络,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金融机构。

◆网络金融与电子银行的关系:电子银行泛指银行利用电子化网络通讯技术从事与银行业相关的活动,包括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货币行为;网上银行是指互联网银行,是借助因特网作为传输渠道向客户提供银行服务的方式。

◆网络金融与传统银行的区别:①网络银行是虚拟化的金融服务机构,银行网络从物理网络转向虚拟数字网络;②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网络金融的主要销售渠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③传统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实力上,如资金和服务质量等;④传统银行业务的范围较为清晰,网络金融的业务范围正在处于高速扩张之中,因而具有模糊不清的特点;⑤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来自获取资金利差的盈利,网络金融将为商业银行通过信息服务拓展赢利机会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营业渠道;⑥网络金融使商业银行获得经济效益的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网络金融发展模式:①由传统金融机构为适应客户的需求,建立金融网站,是原有的金融机构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结果;②完全依赖互联网,由纯网络金融机构提供虚拟的金融服务。

◆网络金融的特征:经济特征(成本低,投入少而产出高);科技性;信息性;人为性。

◆网络金融的影响:①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结构和运行模式;②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③网络给规模效应以新的内涵;④促进了客户主体的变化;⑤信息的安全性和重要性问题更加突出;⑥对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挑战

◆网络金融存在的问题:①电子化应用程度不高、范围不广;②电子化风险控制滞后中国金融电子化服务普遍存在安全隐患;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专业人才匮乏);④统一标准问题;

⑤法律问题

◆解决方法:统一操作平台和数据库;协调发展统一的电子金融服务体系,加大网络金融服务人才培训力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第二章电子货币理论

◆电子货币定义:一种以电子脉冲代替纸张进行资金传输与储存的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的特征:①发行主体趋于分散;②流通突破主权范围;③交易行为更加隐秘;④交易过程更加安全;⑤交易成本更加低廉

◆电子货币与货币供需:

一、影响货币供给:①货币层次划分(模糊);②基础货币(减少);③法定准备金(变化);

④货币乘数(预测难度上升);⑤货币总供给。

二、影响货币需求:①利率(利率变化幅度下降,浮动期限缩短);②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③货币需求(提高,自馈效应)。

◆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

一、对货币政策目标:①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稳定物价为首,兼顾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下降)。

二、对货币政策工具:①公开市场操作;②贴现率;③发的准备金。

三、对货币传导机制:①对货币传导机制;②对货币传导途径(资产负债表、银行贷款、利率传导途径、汇率传导途径)。

四、对金融调控:①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跨国发行对货币政策影响。

五、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创新:①规范性与灵活性结合;②调控范围扩展到全部金融机构和全部资产;③对象是多样化的金融资产;④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

◆电子货币的管理内容:①电子货币发行管理;②金融认证管理;③电子货币工具管理;④安全电子交易管理;⑤电子货币运行监控管理。

第三章网络金融业务

◆网上银行定义:网上银行又称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服务,客户足不出户能够安全便捷管理金融资产。网上银行是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网上银行特点:①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基础,创建独特品牌;②应用电脑软件系统进行操作和管理;③需要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支持;④容易进行成本控制;⑤信息共享;⑥全天候的银行。

◆网上银行三要素:①互联网或其他电子通讯网络;②基于电子通讯的金融服务提供者;③基于电子通讯的金融服务消费者。

◆网上银行的三种形式:①没有传统的营业网点,建立在Internet上的银行,是虚拟银行的形式,如美国的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FNB);②传统银行专用网络系统与Internet联网,为客户提供帐户查询、资金转帐等金融服务;③传统银行在Internet上设立网站,介绍银行自身情况,发布有关金融信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银行。

◆票据电子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实现文件存储、查询、管理的完全电子化。

◆银行再造三层次:①业务流程(自动化、流程合理化、业务再造、异化);②组织结构再造;③经营范围再造。

◆网上证券含义:是指证券业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为媒介,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全新商业服务。

◆网上证券影响:①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②证券业的经营理念在实践中发生变化③证券业营销方式在管理创新中不断变化;④证券业经营策略发生变化;⑤金融业中介人的地位面临严重的挑战。

◆网上证券交易两模式:①营业部直接与互联网联接;②营业部通过网络服务商和互联网联接

◆我国网络证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一)问题:①费用问题;②网速及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③网络安全性与稳定性问题;④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性;⑤网上开户、网上资金划转问题。;⑥个性化程度低,网上服务未能及时跟上;⑦规范和监管问题。

(二)对策:①配套法律法规;②加强监管,建立符合网上交易特点的监管体系;③国家从战略高度提高网上交易的时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④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⑤引入保险机制,保障投资者切身利益;⑥券商应转换经营理念,以客户需要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市场信息服务;⑦促进和支持网上证券经纪业的发展;⑧积极推动网上业务的银证合作;⑨适时拆除行业进入壁垒,引入竞争机制。

◆网络保险定义:网上保险是电子商务环境中保险业创新的产物,即通过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给付、理赔等业务工作。

◆网络保险三模式:①保险公司提供网上保险服务;②专门公司经营的网上保险服务业务;

③各保险机构共建的网上保险业务。

◆网上保险的营销步骤:①市场定位和保险营销主页的制作;②建立互联网服务器(自建与托管);③宣传互联网营销主页;④网络营销和客户服务紧密结合。

第四章电子支付

◆CHIPS:纽约清算所协会经营管理的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主要进行跨国美元交易的清算。

◆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国际银行同业间的国际合作组织。

◆电子支付系统含义: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有时也称为清算系统。

◆电子支付系统特点:可接受性,匿名性,可兑换性,效率,灵活性,集成性,可靠性,可伸缩性,安全性,适应性。

◆电子支付系统的功能:①实现对各方的认证(有效性);②对业务进行加密保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③保证业务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④多支付协议支持多方交易。

◆第三方电子支付含义:第三方支付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资金“中间平台”,是在银行监管下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独立机构。

◆第三方电子支付优势:①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中介方,可以促成商家和银行的合作;②第三方支付服务系统有助于打破银行卡壁垒;③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提供增值服务,帮助商家网站解决实时交易查询和交易系统分析,提供方便及时的退款和止付服务;④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可以对交易双方的交易进行详细的记录,防止交易纠纷。

◆电子支付工具分类:电子现金类,电子信用卡类,电子支票类。

◆信用卡付款优点:广泛接受性,安全性,自由对兑性,方便性,易学性。

◆电子现金含义:一种以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它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一系列的加密数据序列,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交易金额的币值。

◆电子现金特点:可分性、具有金钱价值、可传递性、独立性、快捷方便、匿名性、安全性、不可重复花费。

◆电子支票含义:是客户向收款人签发的,无条件的数字化支付指令。利用数字传递将钱款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的电子付款形式,是以密文的方式传递的。

◆电子支票优点:节省时间,减少费用,减少支票被退回情况,不易丢失被盗,不需安全储存,易于被理解接受,适用于各种市场。

◆电子钱包含义:是一种支付软件(还有一种是小额支付的智能储值卡),是在小额购物或购买小商品时常用的,用以让消费者进行电子交易与储存交易记录的新式钱包。

◆电子钱包优势:安全性,自由性,方便性,快速性

◆中国国家金融网:①概述:1995年开始建立,连接中央银行及各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的全国性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此系统可为各银行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为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及金融监管提供了信息支持。

②结构:由国家处理中心、省市处理、县级处理中心3个层次节点构成,分为国家级主干网络和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网络两级。其通信网络采用专用网络,以地面通信为主,卫星通信备份。即实行“天”、“地”备份。

③功能:包括同城市清算系统、大额支付系统、银行卡授权系统、批量电子支付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

◆现代化支付系统含义: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

◆现代化支付系统内容:建有两级处理中心,即国家处理中心(NPC)和全国省会(首府)及深圳城市处理中心(CCPC)。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作用:①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②支撑多样化支付工具的使用,满足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③培育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④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⑤适应国库单一账户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⑥支持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强金融宏观调控能力;⑦支持货币市场资金清算,促进货币市场发展;⑧防范支付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第五章网络金融经营理论

◆网络金融的实现条件:①互联网的畅通和PC的普及应用;②金融网络系统的建立;③适合网络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经营策略:①成本领先策略;②产品开发策略;③品牌经营管理策略;④客户集中化策略。

◆网络金融产品生命周期:①导入期(高价高促销、可选择性渗透、低价低促销、密集性渗透);②成长期(完善、巩固、开辟、新客户);③成熟期(市场改革、产品改革、营销组合改革);④衰退期(集中持续、回旋)。

◆网络金融产品营销分析:①网络金融产品营销环境;②网络金融产品营销调研和市场预测;

③网络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④网络金融企业产品营销策略。

第六章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与监管

◆网络金融机构的基本风险:①系统风险:内外网络任何一方风险所导致,内外网络的人为攻击,专业人员非法盗窃,网络建设方案设计上的缺陷,业务外包导致的风险,设备陈旧导致的风险;②业务风险:操作风险,市场信号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③其他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评估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监控风险、跨国界风险的管理。

◆电子货币风险:欺诈风险、运行风险、制度风险

◆电子货币风险防范对策:①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技术);②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③完善电子支付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

金融学黄达版复习重点

第一章 了解:货币的各种定义 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的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 货币是最具有流动性的 1. 主流观点:肯定物品交易的发展,导致货币的出现。 也多有人强调,货币是由睿智的统治者制定的。但这样的论点也并不否定交换发展的背景。 2. 物物交易必然演进到通过货币的交易,为什么? 方便——方便交易、方便携带、方便储存、方便分割 “便利交易” 3.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明。基础理论:劳动价值学说; 具体推导:价值形式的发展必然导致货币的产生。 劳动—分工—交换 马克思对于货币起源的分析,是用最完整的劳动价值论揭示出了推动这一进程的本质矛盾,那就是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揭示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统一体,进而揭示价值的实质及其表现的必然途径。然后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导出货币这一范畴出现在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必然性。 4.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从交易社会成本角度的论证:出发点不是物物交易的困难,而是交易成本高的必然趋向交易成本低的规律。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交易分别需要的交易网点数量(设 n 指商品数量): 知道各种货币的形态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用纸做的货币→记账货币→电磁信号货币 铸币的含义 铸币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货币度量单位演进 知道:货币流通 个人有货币收支,经营单位有货币收支,财政、机关、团体有货币收支,金融机构有货币收支,有对内的货币收支,有对外的货币收支。这些货币收支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的现实的货币收支。 2.这些收支紧密连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收支对应,连绵不绝。 3. 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流,称之为货币流通。 市场经济的意义 银行券和纸币区别和联系 银行券多事大面额钞票国库发现的超频则都是小面额的 当代货币形态 1. 不兑现的银行券及硬辅币。 2. 账簿上的货币——存款货币:可签发支票的存款与定期存款。 3.以电磁信号为载体的货币。 货币的购买力 1.货币购买力基本是指对商品、服务的“购买力”。 2. 货币购买力与商品、服务的价格水平互为倒数。 马克思对于货币本质的分析 价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掌握 劣币驱逐良币定律 在劣币与良币同时流通,且劣币与良币之间维持法定比价的条件下,当劣币与良币之间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货币基本职能 1.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2. 作为购买和支付的手段; 3. 作为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货币需求公式 MD = PQ/V 本位币、辅助货币构成的基本要素 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主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其最小的规格就是一个货币单位。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允许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的国家,对于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本位币,不准投入流通使用,但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机构兑换新币,即超差兑换。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小额周转使用,通常用贱金属铸造。可以与主币自由兑换。辅币不能自由铸造,只准国家铸造,其铸币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 无限法定支付能力也称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的数额大小,不论属于 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有限法定支付能力也称有限法偿,特指辅币在一定的支付场合下,超过一定的金额时,收款人有权拒收。 一般来说,本位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而辅币则可能是有限法偿的。 第二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目录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三、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五、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六、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七、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九、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十、学习动机理论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1)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问题。 (2)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教育心理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来源于考试大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1)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2、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金融学-黄达-期末-重点

金融学-黄达-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是在银行信贷基础上产生的,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分为可兑现信用货币与不可兑现信用货币两种 2.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本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使货币流通的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简称为币制。 3.铸币: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质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4.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 5.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6.商业票据:是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证自己债权的书面凭证。 7.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个个人提供的信用。 8.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即国家发行政府债券以筹集财政资金。 9.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满足公众消费方面货币需求的信用。 10. 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为中介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11.利息:是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对借贷资金的报酬,是债权人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的一种补偿。 12. 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固定利率:在借贷期间内不做调整的利率。 市场利率:是由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直接决定的利率。 行业利率:是由金融业行业协会或公会确定的利率。 官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13. 金融中介:是指在经济运行中,为资金余缺者提供条件,促使双方实现资金融通,自身从事金融活动并为金融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总称。 14. 商业银行:是以吸收活期存款、经营短期工商业贷款为主的,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信用机构。15. 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是银行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是代理客户

黄达《金融学》历年考研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资本成本 2.信用配额 3.贷款证券化 4.保险深度 5.收益资本化 6.期权合约 7.金融控股公司 8.通货紧缩 9.货币化率 10.项目融资配股 11.商业银行最佳资本需要量 12.股指期货 13.开放式基金 14.多元增长模式 15.基准利率居民储蓄分流 16.直接信用控制 17.金融相关率 18.资本外逃 19.回购协议 20.可转换债券 21.特里芬难题 22.信贷承诺 23.指数基金 24.市场有效性 25.恒久性收入 26.流动性陷阱 27.货币政策时滞 28.金融压抑 29.联系汇率制 30. B 股股票 31.共同海损 32.保险理赔 33.证券市场线 34.道德危险 35.再保险 36.金融

37.货币面纱论 38.自动转帐制度 39.离岸金融市场 40.资本市场 41.融资证券趋势 42.利率期限结构 43.公开储备 二、简述 1.试分析赤字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2.简述有效市场理论,并谈谈研究市场效率的意义 3.简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出台的背景及其三大支柱 4.简述通货膨胀目标制 5.简述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途径 6.简述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7.简述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 8.简述货币市场与商业银行的互动发展的内在逻辑 9.怎样理解市场有效性?在证券投资领域中,市场有效性有什么含义? 10.现在各国政府都对证券市场有一定程度的监管,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11.归纳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脉络。 12.试述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作用迥然有异的原因。 13.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时,普遍存在“抑价”现象,为什么? 14.试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15.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16.阐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17.试析金融监管理论依据的“金融风险论” 18.如何全面理解金融市场实现其功能所必需具备的理想条件? 19.简述利率对货币需求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0.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1.我国批准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可以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的意义以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22.债券的种类以及与股票的区别 23.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和金融业务的影响 24.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25.试析存款货币银行调节其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动机 26.阐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和内容。 27.金融业国际化对一国国内金融可能带来哪些消极作用?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概念题 1.国际传播(湖南师大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8年研;南昌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南开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麦克布莱德报告(北邮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于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信息主权(兰州大学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9年研;山

西大学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重庆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4.“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上海财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阶段(北邮2009年研) 答:“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②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③从1984年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到现在。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旨在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新闻传播控制的行为,以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新闻传播不均衡、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既是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文化霸权(苏州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 答:文化霸权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二)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识记: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 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 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 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 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 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 为中介实施课程。 二、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 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 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 展的需要。 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领会与应用: 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 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 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 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 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 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 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 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 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 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

黄达金融学名词全书大全

黄达金融学名词全书大 全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马克思) 货币的主要职能: ①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②购买和支付手段;③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或者说: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交易媒介、支付手段、贮藏手段 货币的购买力:价格的倒数。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 流通中的货币=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手段的货币 本位币: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造的铸币。(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 辅币:由贱金属制造的非足值货币。 存款货币: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 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如何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在一次支付行动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不受法律保护。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资金流量的统计与分析对于实现经济的宏观调控的意义: ①对过去年份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从中找出信用运动的规律,并进而对整个经济进 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总结经验和教训。 ②对未来年份的规划和预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规划能否有足够的财力保证,并进而 重新考虑整体规划的合理性,一边做适当的调整。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有何特点、作用、局限性? 答:(1)商业信用的特点是: ①借贷双方都是企业; ②借贷的客体是商品; ③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紧密联系。 (2)商业信用的作用: ①能够克服流通中货币量的不足,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促使商品的流通; ②促使滞销商品的销售,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 ③加速短缺商品的生产,尽快实现生产的均衡。

2019金融考研参考书推荐:黄达《金融学》

2019金融考研参考书推荐:黄达《金融学》 感谢凯程微光老师 金融专硕中431金融学综合考试,绝大多数学校考察的知识点是金融学和公司财务,其中,一般来说金融学所占的比例比较大。由于各个学校自主命题,所以导致每个学校的参考书目都不一样。但是黄达《金融学》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431大纲的考察内容,是一本基础通用的参考教材。 1.教材介绍 本书以金融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和国际情况,充分反映了近年来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演进和金融学科建设不断取得的开拓性成果,提高了金融学的教学质量。 本书处导论外,一共分为五篇:第一篇,货币、信用与金融;第二篇,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第三篇,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第四篇,金融运行的微观机制;第五篇,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全书共28章,有附录有专栏,更好的联系实际,联系经济发展前沿,将基础理论更好的联系实践。 2.推荐理由 黄达的《金融学》作为考研大纲基础教程,被大多数学校定为参考书目,该书的内容完善,体系健全,考察的知识点广泛,知识内容很有深度,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跨专业的考生。但是掌握了这本书的知识点,再去理解其他的书目就是很容易的了,应对考研的专业知识内容也是很轻松的。举个例子,黄达的《金融学》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有87%的知识重合点,在考研当中,考察知识点的重复率更是达到了68%,所以,如果学校没有指定参考书目,黄达的《金融学》不失为一本好的选择。 3.辅助教材 ①陈雨露的《国际金融第四版或者第五版》,补充黄老先生书中的国际金融部分。姜波克的《国际金融第三版》也可以。主要是看看汇率决定理论 ②庄毓敏《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第三版》补充黄老先生书中的管理及各项业务的细节部分,选择题常见考点。 ③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第9版》,补充黄老先生书中对于利率决定理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和金融危机部分。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 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普及义务教育(2)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没有实现真正平等,教育存 在双轨制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战略化(2)教育现代化(3)教育人性化(4)教育一体化 四、教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1)教育经验积累阶段(2)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和深化阶段 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贵小学生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4)....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革新 六、教育对经济活动中再生劳动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把一般性的劳动 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 动者 七、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3).. 决定即爱哦与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与的内容 八、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保存作用(2)...活化、选择作用(3)...更新、创造作用 (4)...交流、交融作用 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者的数量(3)...影 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传递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十一、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教育可以调节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是改变人口 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十二、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极其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2)社会坏境是热的发展的现实制约 因素(3)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4)教育 十三、我国现行学制系统(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十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1)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人的全面发展是工 业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提供了可能性(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教 育与生产的相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十五、教育的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十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是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3982944.html,,请保留此标记人的唯一方法 十七、小学智育的实施要求(1)直接经验时间接经验相结合(2)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 十八、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科学性 十九、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2)家庭教育对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 有奠基作用(3)...的品德形成具有导向作用(4)...的性格形成具有塑造作用 二十、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示范性(3)感染性(4)丰富性(5)灵活性

《金融学》黄达 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货币政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宏观政策 (2)调节总需求 (3)间接调控 (4)连续性政策 6.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选择中介指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一、中介指标及其三大功能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其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测度功能 通过金融变量来测定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果。 2.传导功能 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承前启后的中介或桥梁来传导。 3.缓冲功能 根据有关信息,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力度,避免经济的急剧波动 二、选取中介指标的基本标准 1.可测性 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该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 2.可控性 该指标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 3.相关性 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住该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1.利率 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市场利率水平。 2.货币供应量 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供给量增长水平,以使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 3.超额准备金 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4.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直接对基础货币进行调节。 第一节 3.货币的定义?职能及相互关系?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动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也是货币历史上最先出现的职能。 4.货币制度及构成要素? 一个国家为保障本国货币流通的正常稳定,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各个要素所做出的法律规定的总和。 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 通过货币供给调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 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 多元化政策目标具有长期性特征,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重点笔记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一、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 5、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转移财富的手段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完善的货币制度能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三、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2、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3、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4、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这个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美元对黄金贬值,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第二章利息和利率 一、利率的决定 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的变化率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也不排除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或事实上成为负数的特殊情况。具体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黄达版-金融学-最全最简洁必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1、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经济极其重要的环节。(以美元为中心,以浮动利率为特征) 2、信用的概念: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商品经济和货币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是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与商品货币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3.在不同的信用形式中,你认为最广泛的信用形式有哪几种?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的产生又促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问题。结论:各种信用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银行信用不能取代其他信用形式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1)以金融机构为媒介 (2)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国家信用主要工具:国家债券发行国库券发行专项债券银行透支借款国际信用分类两类:国外商业性借贷国外直接投资 4、对金融范畴的界定:(1)货币与信用——主要是银行信用——紧密结合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难以分开的统一过程(2)这个统一的过程,从其形成之始就立即向一切它所可能覆盖的经济领域渗透 5、利率的含义:利息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6、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即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也会发生变动。 7、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关系: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风险在内的利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物价变动率r=i+p 我们所能看到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是我门所观察不到的.只有通过,经济学家的观察和计算,才能得到. 8、单利C=Pxrxn S=px(1+rxn) 复利S=Px(1+n)n C=s-p 终值同复利现值P=s/(1+r)n 9、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 10、所谓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可用做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并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和支付手段。我国对外汇的界定 1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 12、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13、汇率的决定:可比的基础;外汇作为外汇市场上的一种商品,存在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供求对比变化影响的因素有什么样的理论: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货币分析说,金融资产说 14、金融市场的类型:1、按金融交易的期限:货币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内;资本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2、按金融交易的程序发行市场:金融工具最初发行上市的市场。流通市场:已上市金融工具买卖转让的市场。3、按交割时间的不同现货市场:现金交易市场,当天成交、当天交割,最迟三日内交割完毕。期货市场:以标准化合约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4、按交易存在的场所:分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 5、按交易标的物不同: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6、按活动范围来划分: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学]《金融学》黄达版-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金融学 直击考点重点 1.什么是货币政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 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宏观政策 (2)调节总需求 (3)间接调控 (4)连续性政策 2.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选择中介指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一、中介指标及其三大功能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其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测度功能 通过金融变量来测定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果。 2.传导功能 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承前启后的中介或桥梁来传导。 3.缓冲功能 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 通过货币供给调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 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 多元化政策目标具有长期性特征,在短期内是难以 实现

根据有关信息,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力度,避免经济的急剧波动 二、选取中介指标的基本标准 1.可测性 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该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 2.可控性 该指标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 3.相关性 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住该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1.利率 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市场利率水平。 2.货币供应量 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供给量增长水平,以使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 3.超额准备金 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概念题 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 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 相关试题: (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 (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 答:信宿即受传者。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信宿是相对于信源而言的。信宿是信息动态运行一个周期的最终环节。其功能是接收情报信息,并选择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直接或间接地为某一目的服务。信宿可以把信息资源转化为人类的巨大物质财富,在信息的再生产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巨大的反馈作用。 4.精神交往理论(华中师大2019年研) 答:精神交往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生产和交往两类。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关系性的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它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该理论启示我们在考察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时,应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唯物辩证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