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毕业论文】科学技术哲学论文-浅谈科学技术哲学

【完整版毕业论文】科学技术哲学论文-浅谈科学技术哲学

【完整版毕业论文】科学技术哲学论文-浅谈科学技术哲学
【完整版毕业论文】科学技术哲学论文-浅谈科学技术哲学

浅谈科学技术哲学

姓名:曾丹学号:201007014224

摘要:技术学是以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学科的统称,是介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又性学科门类。仿照科学

学的学科结构,可将技术学的分支学科区分为理论技术学、

专门技术学、应用技术学三个学科系组。技术学经历了长期

的孕育过程,同技术哲学、技术史有着难分难解的交叠关系。

技术学与技术哲学、技术史既有研究视角、基本内容的差异,

又有某些共同性的研究课题。

关键字:技术学、哲学、科学、工程技术、工程观

正文: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指理论化了的知识体系,旨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之产物,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技术则是指关于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系统知识。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叫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对科学的评价主要视其创造性、真理性,对技术的评价则首先看是否可行,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在现代,一方面表现为密不可分,几乎被看作是同一范畴;另一方面二者的任务、目的和实现过程不同,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又相对独立地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技术发明需要科学理论支撑,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科学提出发展的可能,技术变“可能”为“现实”;技术发明推动科学进步,科学的成就推动技术进步。现代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其内在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大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1948年钱学森发表了“工程与工程科学”的论文,提出了工程科学的概念,论述了工程科学的思想。工程科学的学科特征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复杂性科学的特征、交叉科学的特征及综合科学的特征。

工程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就是创造能够满足人类所需要的新存在物,工程活动作为一项具有科学内涵和技术内容的人类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人类满足生活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工程技术是工程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或者为工程活动服务的技术,是具体地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则和方法,是工程和技术的统一体。

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世界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由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指有较大规模且有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不可分离,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技术是工程的支撑与基础,工程是技术的载体和应用。工程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技术的使用范围,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可以说,科学活动的核心是科学发现,技术活动的核心是技术发明,而工程活动的核心则是工程建造[2]。

讨论到这里,形成了“哲学—科学—技术—工程—生产力”的一条知识链,哲学指导及影响科学,科学推动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实

践转化为工程,最终工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反过来生产力的需求推动工程和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科学反作用于哲学,影响人们的哲学观和哲学逻辑思维,于是各个单元有机统一,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其中,“科学、技术、工程”这三者相互联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从科学理论到工程技术实践的飞跃,体现了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3.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转化

从在大学阶段学习基础课程,到研究生阶段进行相关研究工作,这一路走来,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程技术的概念以及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转化关系。简单来说,在大学时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基础科学,到了大三大四也开始接触一些技术科学,但是这些课程都比较理论化,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一般较为间接;而到了研究生阶段,我所在的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把我们所学的理论化的科学知识工程技术化,如何将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

在这里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大学时我上过《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这是一门基础性的、有关控制理论研究的学科。控制理论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对火控系统的研究提出以来,在这几十年里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经典控制理论中,其思想精髓为:对于被控量的控制,采取反馈作用,得到误差信号,以达到期望水平[3]。例如,自动温控系统,通过被控温度的反馈与指令值的差值,进入系统对被控量进行控制,使误差趋近于零。为形象说明控制系统,下图给出一个控制系统的最简化模型:

系统

指令 误差实际值反馈

图 1 控制系统示意图

我们实验室的特长就是如何利用控制理论的相关思想,去精确控制导弹的飞行,从而击中目标。导弹的自动驾驶仪就是这样一种器件,它和上述的温控系统一样,只不过是利用控制思想去控制导弹的过载、速度以及姿态,使得导弹在空中保持稳定,进而准确地击毁目标。

首先,我们要进行理论设计,运用我们所学的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建立起一套理论的自动驾驶仪模型;随后要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验证,通过相关软件搭起自动驾驶仪仿真模型,结合弹体、气动数据进行模拟仿真,得出我们所期望的仿真结果;接下来进行模型的实物搭建,用电路板和各种电子器件搭建成与之具有相同功能的系统,然后安装到导弹系统中;最后进行导弹打靶试验,检验这套自动驾驶仪系统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达到我们之前的预期结果。

这样一来,从整个过程来看,我们就把相关的控制科学转化成为了工程技术实现,成为了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从科学到工程技术的质的飞跃。

4.树立正确的工程观

作为一名将来从事航空航天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在读研究生,我所要学习的不光是将大量且相互联系的基础科学转化成为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工程技术,最重要的是树立起一种工程思想和工程观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385289

浅谈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工程技术 摘要:本文从哲学、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专业以及所在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阐述和分析了科学技术中的工程技术环 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举例说明了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转化关系, 同时讨论了工程技术人材应该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 关键字:哲学、科学、工程技术、工程观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1] 。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工科研究生,深刻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身拓展逻辑思维,加强综合分析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所在的实验室所做的研究工作基本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的,然而什么是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专业及实验室所涉及的航空航天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探讨。 1.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指理论化了的知识体系,旨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之产物,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技术则是指关于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系统知识。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哲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哲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最好引用成熟的理论术语来构造。下面是搜集的哲学专业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借鉴。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___基本原理 ___哲学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匠,他不仅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深刻变革,而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分析和研究文化问题,创立了 ___文化哲学。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目前,我国人民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进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要成功地开展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开展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首先,有利于坚持和发展 ___文化哲学。 ___文化哲学是唯一科学的文化哲学。现代西方文化哲学虽然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总体上,明显缺乏科学合理性。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特别是西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正确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文化哲学。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有助于夯实 ___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把握 ___文化哲学的思想实质,并运用它去批判吸收中外文化哲学中的合理成分,坚持和发展 ___文化哲学。 其次,有利于推动 ___哲学的学科建设。 ___哲学博大精深,除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还包括 ___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生态哲学等。过去,学术界对 ___文化哲学的研究还不够重视、不够深入。因此,深入开展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有助于拓宽 ___哲学的研究范围,推动 ___哲学的学科建设。 再次,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文化理论,它既是对各种具体的文化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各种具体文化理论研究。离开了文化哲学的指导,文化理论就会迷失发展方向。 ___文化哲学正确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文化理论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加强马克思

江苏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含封面格式)

江苏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是基础理论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主要手段。毕业设计管理按“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2004]30号”执行。 1、学位论文内容及顺序: 论文内容及顺序一般为:封面、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论文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2、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用按江苏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要求撰写,统一计算机打印,纸张大小一律使用A4复印纸,格式要求见摸板,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3、内容要求 3.1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课题的研究内容。论文题目一般不应超过25个汉字。 3.2 摘要与关键词 3.2.1 摘要 摘要是对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概括设计(论文)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要求一般不少于300汉字。 3.2.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关键词一般列出3-5个。 3.3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3.3.1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绪论一般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也可只写国内情况);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3.3.2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内容可因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等不同而不同,一般可包括研究对象、理论原理与方法、设计方法和结果、计算方法和结果、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得出的结论等。要求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无误,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本研究内容的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论证; 本研究内容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计算; 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3.3.3 结论(或结语) 结论包括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包括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

哲学类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464829.html, 哲学类论文题目 一、最新哲学类论文选题参考 1、关于高职院校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的思考 2、航海院校哲学类课程working paper教学模式探索 3、论提升科技哲学类公共课的课堂合法性水平 4、天津市继续教育哲学类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5、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隐含的内在逻辑——论近代哲学人类学的构筑要素与延异路径 6、人性哲学类论说性散文的翻译分析 7、动态顺应:人生哲学类文本翻译技巧探讨 8、顺应论视角下社科哲学类文本的翻译 9、哲学人类视野下的大学课程研究 10、哲学类研究生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1、论人的哲学、社会哲学和哲学人类学 12、论坛荟萃——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的研究 13、建构完整的哲学人类观——读《当代哲学人类学》 14、科学及其两个特征的哲学分析——一种哲学人类学向度的思考 15、“哲学人类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哲学即人本学或人本主义 16、《阿Q正传》和《子夜》的哲学类型比较 17、从调查历届毕业生中看哲学类的教学改革 18、关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哲学类的分类方法 19、解放前全国主要报刊有关哲学类论文索引选辑 : 1901-194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464829.html, 20、解放前全国主要报刊有关哲学类论文索引选辑 二、哲学类论文题目大全 1、国家精品课程-哲学-哲学类 2、现代哲学人类学 3、当代哲学人类学 4、论海德格尔的人类观──兼论存在哲学与哲学人类学的关系 5、中国哲学与人:传统哲学人类学思想及其启示 6、人类学的主题与哲学人类学——读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 7、新世纪:总体人的生成——现代哲学人类学论纲 8、专家品评《当代哲学人类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人类学的有益探索 9、现代哲学人类学批判 10、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评韩民青新著《当代哲学人类学》 11、追寻人类的来龙去脉——读韩民青《当代哲学人类学》 12、CNKI-CAJD核心期刊所载中国哲学类论文统计分析 13、读《当代哲学人类学》 14、现代哲学人类学的遗产 15、寻求人类的光明结局——写在《当代哲学人类学》出版之际 16、奥哈根博士谈当代西方哲学和哲学人类学 17、《当代哲学人类学》的五个特点 18、全面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探究 19、全面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再探

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是对学生位论文选题工作的论证和审核,是高校生培养与管理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哲学开题报告,供大家阅读查看。 论文题目:现代语境下自觉消解类人学本质的第一人――论施蒂纳哲学及其重要价值 研究目的及意义 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 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科学论文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论文:探析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论文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论文:探析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摘要:哲学和科学在当代是两个及其重要的学科,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最终归宿,而科学涉及到了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哲学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科学,作为推进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条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解释和反思,同时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 关键词:科学;哲学;融合 哲学从古希腊发源开始,始终没有哪位哲学家能对哲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这其实反映出了哲学的一个特征,即,哲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而每个时代都有伟大的哲学家,即使他们是思想能影响整整几个时代,但他们也只能是自己那个时代伟大的哲学家。科学也一样,没有哪位科学家得出了可以令整个科学界都信服的结论。现在对哲学和科学关系的研究却又很多,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如:“改造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应该归功与科学方法的使用,因此,只有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传统的哲学,使其如同科学一样具有“实证性”,哲学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并行论”,这种观点认为:哲学与科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有各自独特的问题领域,二者并不

相悖。哲学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科学研究对象世界的内部关系;以及“对话论”,这种观点主张“哲学既不是凌驾于全部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也不是作为全部知识基础的第一原因,而只是与科学、宗教、艺术等各种文化形式平起平坐的一种文化形式。”我个人认为在不明了哲学和科学是什么的情况下,似乎更应该从他们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其关系进行梳理。 一、科学源于哲学 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相信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早起的古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对于世界本质的哲学追问总是与其关于“终极实在”的科学假设交织在一起,由此,自然哲学成为了哲学与科学的共同载体。柏拉图也曾经说过,“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科学一而二,二而一,初无区别。” 在反思自然哲学的同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寻求哲学概念的确定性。“在苏格拉底以后的文献中,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中,哲学一词得到了明确的意义,而这个哲学指的恰恰就是德语中wissenschafe(即科学,多指自然科学)一词。”在当时的知识体系中,作为狭义哲学中重要的形而上学的知识是至高的知识。数学、逻辑学等知识都是对形而上学知识的获得起辅助作用的知识。柏拉图在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是研究生实施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哲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供大家阅读查看。 一、立论依据(所选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所选课题的学术价值 1、系统地梳理文化领导权思想,理性认识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在十七大报告 中提出的,因此所选课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2、在国内外,既有研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学者,也有研究文化领导权的学者,但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实属首创,本文试图建构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突出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时代性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所选课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3、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本文在分析文化软实力 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几个方面,所选课题对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二)所选课题的现实意义 葛兰西立足于20世纪人类实践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解读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时代的紧密联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主题的现代化转变。 在全球化时代,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靠经济和军事力量还不够,还必须有政治、文化等力量。当前中国处于市场开放、观念更新、社会转型、文化重塑的特定历史时期,要实现现代化,要完成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离不开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在实力建设方面,最大的缺口在文化领域,但最大的资源也在这个领域,近年来,中央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问题,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构建的层次。十七大报告提出:“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课题。”建设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构成当代综合国力发展的基本任务。 然而文化软实力是具体的, 不是抽象的, 所谓具体就是必须与社会主义的现实相一致,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即坚持不懈 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

科学技术哲学结课论文

科技的负面性与法律的规制 ——以克隆技术为分析范例 姓名张超学号2120101920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 摘要:进入新世纪已十载,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科技在推动着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跟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技本身是由矛盾组合而成的,科技与人之间也是矛盾着的,科技对于人类除了积极作用之外其风险也不容忽视。现代社会,实行法治已经成为民主国家的一种必然选择,面对科技的负面性,必须依靠法律对其加以规制,使科技不偏离造福人类的轨道。文章首先分析了科技的负面性,之后以克隆技术为例,具体分析了克隆技术的负面性,并探讨了法律对于克隆技术的规制,进而说明法律规制对于克隆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 关键词:科技负面性法律规制克隆技术 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同时也经历了三个时代,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了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诸多领域,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然而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在机遇背后还隐藏着极大的挑战,与科技积极效果相伴相随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克隆技术就是在全球科技革命大背景下产生的一项新技术,尤其是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成功克隆出世界历史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之后,克隆技术更是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走进了人类的视野。但是,这项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类伦理、法律带来了一次冲击。我们必须对克隆技术的负面性进行全面客观的剖析,进而利用法律对其加以规制,使其朝着服务人类的方向发展。 一、科技的负面性存在依据 (一)理论依据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技术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对于科技的负面性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科技的负面性是科学技术自身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客观存在;还有一种认为是因为人类(这一使用者)的不当使用使得科技具有了负面性,带有主观色彩。我们应该赞同哪一种观点?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矛盾,均具有其理论依据,下文将具体阐释。本文所讨论的科技的负面性指的是后者。 科技本身是矛盾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

哲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哲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浅析哲学视野下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一、从认识论角度看,“四个全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对三大规律、三种意识认 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根据对中国和世界的实践新认知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对我国国内形势已经进入了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要顺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培育新常态,必须要有新的战略思维,需要有新的战略筹划 和战略结构。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当今中国与世界关系呈现的新格局的重大判断。这格局关 系必然要求有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战略布局来保障国际关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新的实践条件下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四个全面”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 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是对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第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对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担当意识感知的进一步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小康是关键一步。这一步我们该怎么走,在全面小康过程中我 们会遇到哪些障碍,如何通过改革破解这些障碍,如何通过依法治国确定规矩,如何通过 从严治党锻造核心,这都要求“四个全面”必须紧紧围绕问题进行战略构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使命的存在,让我们遇到问题就不能去回避,而必须迎头而上,去化解、解决问题,这自然也突出了担当意识。 二、从方法论角度看,“四个全面”既内涵丰富,又重点突出,既注重整体规划,又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但往往会有一种矛盾 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 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那些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 作用的就是非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 矛盾的解决,要学会弹钢琴,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方法论上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报告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五个方而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 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良好。这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全面回应。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目标表达,体 现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把握我国社会矛盾上的“重点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 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大举措,体现了“四个全面”战 略思想在方法论上的“两点论”思维。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

哲学科学论文作品

哲学科学论文作品 从治国哲学到哲学治国 摘要:治国哲学较之一般哲学理论具体而集中地着力解决治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治国哲学的基础上直接形成治国纲领和指导性 原则,通过制度设计,保证政策、策略的实施和落实。《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蕴涵了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原理构建的 治国哲学,展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也寄托和承载着他 治好国、理好政的信念和愿望,但是在实践中却滑向了哲学治国, 造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连串政策策略的失误。 关键词:毛泽东;治国哲学;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168(2011)06-0014-04 哲学是实践的最高概括和总结,为具体领域提供理论指导。治国离不开治国哲学的指导以及对国情世情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治国哲 学具体而集中地解决治国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其基础上形成治国纲 领和指导性原则。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 下简称《正处》)蕴涵了依据唯物辩证原理构建的治国哲学。 一、毛泽东基于矛盾理论构筑了治国哲学,其社会主义治国理念也由此展开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和易发期,社会利益格局 剧烈变化,问题异常突出,能否驾驭它是对政党执政能力的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一套新的制度,并期望动员 社会力量将其转化成现实秩序。然而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 发展的矛盾运动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内容和特点,国际、国内错综复 杂的矛盾交织成纵横交错的矛盾网络。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实践中 妥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复杂矛盾,尤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不仅成为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成 为治国的主题,更是治国哲学的新命题。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学院机电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学号SX1605133 姓名张区委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6年12月12日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技术发展的作用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哲学也就是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

哲学论文题目

哲学论文题目 篇一:湖北大学哲学论文选题 2021级哲学专业学年论文参考选题 一、哲学概论 1.哲学的价值 2.中西哲学的差异(从本体论视角、认识论视角、价值观视角、范畴论视角、语言学视角、人生观视角等进行一个限定) 3.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关系研究 4.“反形而上学”研究 5.海德格尔的哲学观 6.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 7.“吾心即宇宙”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比较研究 8.黑格尔和朱熹关于“理”的思想比较研究 9.高尔基亚的三个哲学命题研究 10.哲学何谓 二、美学 1.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2.美学的科学性与超科学性 3.美如何存在 4.“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5.认识态度、功利态度与审美态度的差异 6.审美移情

7.悲剧的审美意义 8.美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9.优美与崇高 10.审美距离 11.审美情感的基本特征 12.“审美无功利”学说再释 13.艺术人生的美学意义 14.论优美 15.论崇高 16.美学的对象 三、西方哲学 1.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及其逻辑嬗变 2.自然状态说的哲学价值 3.斯宾诺莎的自由观 4.康德的主体性思想 5.黑格尔关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思想 6.康德哲学的哲学史地位 7.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史地位 8.休漠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9.笛卡儿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方式(即主体与客体)的影响 10.试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11.奥勒留的哲学智慧

12.恩披里克的怀疑论哲学 13.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 1 14.海德格尔的良知经验及其阐释 四、逻辑学 1.类比推理与创新思维 2.先秦名辩学思想研究 3.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4.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研究 5.弗雷格逻辑思想研究 6.Constants and Vanables (常项与变项) 7.Propositions and Propositional Functions (命题与命题函项) 8.Operators and Quantifiers (算符与量词) 9.the logistic method (逻辑斯谛方法) 10.Syntax and Semantics (语形与语义) 11. 穆勒的名称理论 12. 皮尔士的三种推理类型 13. 莱欣巴哈的日常语言分析 14. 论空名称 15. 论定义 16. 斯特劳森对归纳的辩护 五、符号学

《科学简史》结课论文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启示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应用化学(1)班 马殿凡(201306050121) 摘要:尽量在最短的篇幅内为人们揭示科学发展史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问题。 关键字:科学史;规律;启示 自然科学与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其发展规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这些规律的探索有助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是很有意义的。关于这个课题,很多前辈已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如蜚育之先生的《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一书、李约瑟先生的大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和洪啸涛先生的《试论自然科学加速发展规律》的文章,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在这里我就不复述他们的观点了,我只就我所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概念说明 这里所说的科学特指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工艺。 2. 科学发展历程 从人类文明初始到现在,科学大致经过了五个大的发展时期。第一时期为东方四大古老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科学成就有: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术和天文学、古埃及的医学、古印度的数学和古中国的农业科学和冶炼技术。第二时期为希腊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先说希腊古典时期,希腊的奴隶制和城邦民主制使希腊科学迅速发展并超过东方。由于系统的抽象概念的形成,这一时期完成了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是科学史上的最重要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伟大的自然哲学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等。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人注重实际的性格使得一些实用技术(如交通、建筑方面的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第三时期为中世纪东方科学的再辉煌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柏拉图学院被封闭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西方科学逐渐衰落,与此同时,东方的一些国家(如中国、阿拉伯)由于有了比较稳定的政权等原因,其科学再次达到辉煌。在这一时期(大约从唐朝到明朝后期),中国的科学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并没有发展出“数理实验科学”,这确实是中国的一大遗憾,就像有人说的“科学选择了中国,中国却并未选择历史”。第四时期为近代科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开花结果,成为助推欧洲科技革命的一大源动力。“数理实验科学”便是在这一时期形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 虽然今年的毕业生已过了写论文,但是明年的毕业生还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下面请根据小编提供的仅供参考哦! 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智慧 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 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 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其意义在于人类对自然开始有了理性思考,推动了哲学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对西方后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基础意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 中国的自然哲学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显然,在老子的道家学说中,“道”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论文——土木学院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目: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师: 姓名:学号: 专业:土木工程类别:(学术)上课时间:2014 年 3 月至2014 年 5 月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浅谈科学技术哲学对土木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摘要:科学技术哲学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科学技术哲学作为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本文联系所学知识和研究方向具体探讨了科学技术哲学对土木工程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土木研究生;指导意义 1引言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1]。纵观历史,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都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技术哲学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处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而,科学技术哲学是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2科学技术哲学的形成和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他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2]。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科学必定要受到哲学思想(辩证法)的支配。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

哲学论文题目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论文题目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论文 题目一:科学技术哲学 1.对科学的崇拜与批判:两种对峙 的科学观 2.近代自然科学为何未能诞生于中国从科学自身的原因看 3.科学价值中立可能 4.试析科学发现中的机遇现象从现代物理学中的实验发现看 5.从近代科学未能诞生于中国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以及此问 题之现实意义 6.科学与技术关系的一种阐释 7.“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评析 8.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9.当代科技的价值论分析 10.论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 11.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 12.科学与政治的张力 13.试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14.祁克果生存哲学研究 15.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论研究 16.尼采的“权利意志”研究 17.看待尼采的“超人”

18.尼采与叔本华哲学比较 19.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研究 20.柏格森眼中的道德与宗教 21.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研究 22.狄尔泰的释义学研究 23.何谓“现象学”? 24.胡塞尔眼中的“逻辑学” 25.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26.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 27.海德格尔是区分存在与存在者的? 28.海德格尔存在哲:内容与影响 29.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研究 30.海德格尔看待“艺术”?。 3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吗? 32.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33.哲学、科学与宗教34.试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35.试论“人工生命” 36.自然科学的价值研究 37.技术与人关系的演变 38.“技术双刃剑”评析 39.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无可能? 40.科学技术的发展需不需要受到约束?

41.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吗? 42.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 43.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 44.试论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 45.克隆人的哲学研究 哲学论文 题目二:应用伦理学 1.西方应用伦理学兴起的思想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分析 2.通过应用伦理学与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之关联性,分析论证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建构 3.环境伦理与社会伦理关系之辨析 4.人类基因研究面临的伦理问题 5.克隆人面临的伦理学问题 6.安乐死的伦理学之维 7.分析器官移植中的伦理学问题 8.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经济效率和分配正义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 9.分析说明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10.当代中国的企业伦理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11.分配公正 12.中国家族企业的伦理动因研究 13.国有企业改革的伦理分析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徐晨晖 SA15005028 [摘要]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相一致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它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三个层次。科学技术哲学从自然辩证法演化而来,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正确看待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区别;联系 目前国内理论界出现的片面强调自然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片面强调“应用研究”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片面强调“和谐”而回避矛盾、否认“斗争”以至否认辩证法,甚至以“科学技术哲学”取代“自然辩证法”等现象,在本质上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其不利,必须予以纠正。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两者有何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相一致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看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辩证法”——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其原意是指通过揭示和克服对方论辩中的矛盾而求得真理的方法,以后逐步演变成通过分析事物内在矛盾的变化和发展,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辩证法”在整个哲学史上主要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三种形态的辩证法,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其中的共同点,就是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也就是说,“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古代朴

哲学类的论文

哲学类的论文 再议科学与哲学 摘要:科学与哲学之争历来已久,对于二者之关系,牟宗三先生分别从中西方哲学家思想中去找寻。通过辨析,他将哲学与科学做 了较为明确的区分,指出了自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哲学概念的错误 理解。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哲学对科学所产生的引导意义,开启 了当代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心思哲学科学 一、“哲学底科学之误” 1.科学的兴盛与哲学的萎靡 用“底”这个助词来表示所属,已是一些哲学家的所爱。“哲学底科学”,即哲学是依附于科学而诞生、发展的。这种观点对于我 们学习哲学的人来说,真乃大谬。他们真不知哲学。那么,何为哲学?哲学与科学又有何关系?此间,又回到何为哲学该问题上来。牟 宗三认为:“科学是为人之学,哲学是为己之学。己以外即为物, 我以外之人也是物。科学在忘己而取物。”此处,他虽没有很具体、明确的给哲学下定义。然而,却以比较的方式,将哲学与科学做了 细致、明白的划分。这种区分就表现在“内外的划分与物我的合离”。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科学多是与思(意识)有关,哲学则 和“心”同在。依科学而言,对象是思维运行的前提条件,对象不现,思维便无法运行,目的就不可能达到,科学的意义也荡然无存。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看,思,无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的。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交往最密切的仍是无限量的物(外)或对象。 因次,在急需物欲的社会之中,一些人“预言”哲学将会消失。然而,就事实来看,哲学并不因科学的繁华、压制而退出历史舞台。 2.现当代的“玄学”

此处所言之“玄学”并非魏晋时期的玄学,而特指科学之后之对象之学。言科学之后,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推论出在目前已 发现的最新之物(对象)之背后必然还“有”(隐藏)着一个“对象”。只是该“对象”在目前之科学的能力下尚不可破解。因此,将其悬 起而称之为“玄”。也即是该“对象”还看不见,摸不着。———“存而不实有,内而不外现。”比如:在物理学中,已能通过数学 方法推出“超旋”的表达公式。然而,就目前物理学的情况来看, 其尚无能力凭借实验、作用以将其找出。因此,超旋也暂时被赋予“至小”的概念。但若仅仅从理论上来推断,那么,则又可分析出 在超旋之下必也有更小之“对象”而将其构成,使其成为可能。由此,这些只可通过理论推出但仍无法科学验证的“存在”——“科 学之后之对象”便成为所谓的“玄学”或“哲学”领域的分子。依 此言说,那么,此处所谓之“哲学”实质与科学无异。这就好比是“已开花但尚未结果之大树一般”;“开花之树”为科学,“未结果”则为“哲学”。因此,牟宗三说:“但以为整个哲学即在依附,则 不是好事。因为依附科学,从科学的根据上抽绎出道理,这无异于 锦上添花,仍是锦耳,于锦之本质并无所增益。同样,于科学根据 上抽绎道理,亦仍是科学耳,于科学本身并无所增益。” 二、上下合一,一体平铺 此处言“上下”是指形而上与形而下。《周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将科学划归为形而下,而把哲 学归于形而上则未有不可。目前,人们对“道、器”的解释不少, 取任何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结合本文,“形”可作为“两境”之界线。“两境”——即形上之世界与形下之世界,“形”暂 定为具体事物。其,上可归宗于其之所以存在之依据,保障(向内); 下可探究为对其他存在所发挥之功用(向外)。冯友兰讲:“一物之 存在是以整个宇宙作为其存在之依据、背景。每一事物之本身功用 又反作用于整个宇宙。”正所谓:万物一体,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犹如亚马逊“蝴蝶 效应”——亚马逊蝴蝶扇动翅膀,美国西海岸将产生飓风。若依此说法,那么将会陷入一个不可调和之境。先设一命题:你以非你 作为你存在之保障;我以非我作为我存在的依据。那么,按照数学原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的范式正在进行一次新的转变,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从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从自然辩证法的功能来看,它既包含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又包含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对于加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当代自然辩证法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 首先,自然辩证法始终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主体要反映和改变客体。人类要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就需要借助于科学和技术的中介,正是由于人是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界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还包含着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自然并不是抽象的、与人相分离的自然,而是现实的人化了的自然。所谓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作用过的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化了的自然界,是纳入了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的自然界。这种人化了的自然界也是进入人的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它构成了人类文化或文明的一部分;第三,自然辩证法虽然是在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因此,如今它已不再单纯地、一般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联系在一起考察的;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当代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对象已经不完全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而是扩展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变化相适应,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也拓展成 第1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