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5—18世纪欧洲传统园林轴线空间演变解析

15—18世纪欧洲传统园林轴线空间演变解析

15—18世纪欧洲传统园林轴线空间演变解析

*

Study on Transmutation of European Traditional Gardens Axis Space from 15th to 18th Century

朱蔚云 金云峰 ZHU Weiyun, JIN Yunfeng

摘 要 15—18世纪欧洲传统园林轴线空间从生成、探索到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空间结构,从内向孤立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过程。本文以具有时代先锋性的15—16世纪意大利园林、17世纪法国园林和18世纪英国园林为代表,归纳并总结了园林轴线空间形态与功能、轴线空间与建筑关系、视线与围合边界的关系、造园要素的处理等方面的演变,试图剖析演变过程中轴线空间对多种单元空间和造园要素统一的组织。

关键词 风景园林;西方园林;传统园林;园林轴线;空间演变;设计方法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merging, exploring and continuous developing during 15th to 18th Century, the spatial axis of European traditional gardens had passed through a period from simple to complex, and from isolated to integration.

Through deep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ve and typical garden cases from Italy in 15-16th, France in 17th and UK in 18th, 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xis form and function, axis and architecture space, vision and closed boundary, followed b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cape element.It tries to analyze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xis space for a variety of cell spaces and garden elements in transmut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estern Gardens; Traditional Garden; Garden Axis; Space Transmutation; Design Method

0?引?言

园林史研究中通常仅对风格和形式进行划分,忽视了对设计方法间连续性的关注。本

文意在削弱园林史中风格主义的定论,补充我国园林史研究中对案例间同一空间设计手法连续性忽视,从园林轴线空间演变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各时期的特征,给予欧洲园林史的初学者一定启发。15—18世纪欧洲传统园林轴线空间的生成与发展并未停留于固定的形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简单空间形式,经过不断的变形和复杂化并规整到有机统一性的过程[1-2]。人工轴线的几何结构通过组合自然造园要素逐渐融合于自然环境,轴线空间以不断创新的姿态和更强的适应能力活跃于造园历史中。

15—18世纪欧洲传统园林造园师通过改变轴线空间形态,统一造园要素并适应于基址环境。首先,欧洲各国政治背景与地域环境对园林轴线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同时,造园思想与设计形式经书籍和图像画册的传播,使得轴线空间设计方法在欧洲各国产生影响;造园师跨国跨地区间游历学习,推动了园林轴线在地区与国家间的相互交流与模仿[3],展现

DOI: 10.13791/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630915.html,ki.hsfwest.20170316

朱蔚云, 金云峰. 15—18世纪欧洲传统园林轴线空间演变解析[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03): 96-102.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7)03-0096-07

作者简介朱蔚云:上海浦东发展(集团)

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cathyweiyun@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630915.html,

金云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同济大学2017—2018年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20161214)

◎历史性景观

出造园师对轴线空间进行调整与改造的非凡创造力,运用拼接、剥离、重叠与交融等手法增强轴线对要素进行统一组织的能力,形成了整体复合的轴线空间结构。造园师在运用轴线造园理论时,总会遇到难以适应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的种种困难,正是他们尊重原址的自然状况与周边环境,利用当地特色的造园材料,在实践中不断寻求新途径融入当代新理论和技术。经过适时适地改造的园林轴线空间开放又内足,其内在包容统一性,以更活跃更具的创新性的方式呈现它所能达到的多种结构与形态。园林轴线演变的历史揭示了欧洲人时空观的变迁。

现今我们从历史案例中学习造园师的

设计精髓:一方面,从历史上轴线空间的多样理解与演变的过程规律中提取精妙的轴线空间设计方法,成为园林设计师们营造园林轴线空间的“工具箱”;另一方面,园林历史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镜子”,也反映出当代造园师们亟待思考的问题:如何从一种空间原型探索和发掘空间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如何从历史中获取利用场地情况营造合理空间的设计手法。

15世纪下半叶,以意大利园林将四分园庭园空间转化形成单向轴线空间生成为起点,本文分别从轴线空间形态与功能、轴线空间与建筑关系、轴线空间视线与围合关系,以及轴线空间造园要素处理四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意法英三国演变过程进行论

述分析。其中,法英两国吸收了意大利轴线空间设计方法,在本国的地域空间观影响下再进一步发展演变,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寻求轴线空间设计的突破。轴线的复杂化过程,如同逆境中生长,随时处于转化演进过程的“生命结构”,能够适用于山地、平原与丘陵地区等不同的地域环境。在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下,对轴线空间造园要素的处理则更多地体现了当地国土风貌与地域性特征,反映了空间塑造中的因地制宜,具有地域独特的力场特征和美学特质。

1?园林轴线空间形态与功能的演变

园林轴线空间形态与功能是轴线演变的基本特点,由15—16世纪意大利园林

从四分园中寻求突破,塑造了单向轴线空间—双向轴线空间—放射交叉林荫道轴线空间,17世纪法国将轴线空间进一步组合、重叠与交融改造成适宜于法国地域的园林轴线空间系统,18世纪英国园林将轴线的交通与视线功能相分离,形成动态的视轴线空间(图1)。

1.1 15—16世纪意大利园林轴线空间生成探索

1.1.1 四分园庭园空间转化

中世纪四分园庭园作为轴线空间生成的起点,通过十字轴控制全园以限定造园要素,形成四个方向均衡、简洁而规则的结构,以及合理的内外空间层次(图2)。

中世纪到15世纪中叶,在平面空间上,园林内部结构以四分园为原型,在某一方向上进行了线性拉伸与变形;同时随着场地基址的扩大,四分园空间单元排列组合形成2×2、2×4、4×4等格局的棋盘格布局种植池:平面的变形与组合使其能够适应于基地的特殊性,进而形成多个四分园空间单元并列组合,中心焦点的连线指向视觉焦点的方向(图3)。在竖向空间上,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园林开始选址于山坡视野开阔处,逐渐打开了园林台层边缘的围墙、围廊等对视线的限制,可以远眺山谷的全景(图4)。这些对变形、组合以及外向空间初步的尝试,虽然全园还未形成统一的轴线,

但三

图2?中世纪四分园(丰特奈修道院庭园)

Fig.2 Hortusconclusus in Middle Ages (Fontenay

monastery garden)

图1?15—18世纪意法英园林轴线空间形态与功能演变图示

Fig.1 the transmutation diagram of European garden axis form & function in Italy, France and England from the15th to

the 18th century.

图3?四分园变形与单元空间排列组合

Fig.3 Hortusconclusus transmutation & unit space

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

维空间上,通过台地间的挡土墙和台阶连接,上下台地间空间单元的中心焦点形成对位关系与线性的连续,为轴线的形成与延伸提供了方向[4]。

1.1.2单向轴线空间

1505年,贝尔维德雷花园(Giardino Belvedere)成为首例贯穿全园统一的单向轴线空间,但轴线空间停留在园林内部[5],并未形成向外延伸的视线(图5);法尔内塞花园(Ort i Fa r n e s i a n i,R o m e)建筑延伸的中轴线与城市形成视觉关系(图6);兰特庄园(Vi l l a L a n t e)和法尔纳斯庄园(Vi l l a Fa me se)进而形成花园外由林园包围,中轴线由内向外空间层次的逐渐过渡(图7-8)。轴线的形成表现出对

复杂造园要素的整体组织能力,由建筑延

伸贯穿于多层台地间焦点水景的中轴线,

通过各层台地的中央道路,以及连接一系列

垂直与平行的台阶和坡道形成联系全园的

轴线空间;园林轴线外向探索中,中轴线突

破围墙通过指向教堂和远处的视觉焦点,

与城市焦点形成视觉对景。这些造园实践

中形成了单向园林轴线空间特征:轴线连接

园林与建筑、城市、外环境间视线;全园并

非一览无余,通过轴向探索空间的层次性;

台地间高差形成透视焦点的视错觉。

1.1.3双向轴线空间

为适应面积较大或非规则园址,造

园师进而营造结构更趋于复杂的双向

轴线空间,它可以根据基址地形条件

改变结构,更适宜于处理轴线空间与

建筑外环境的关系,更具灵活性。玛丹

庄园(V i l l a Madama)、罗马的美蒂奇庄

园(Villa Medici,Rome)等尝试采用“T”、

“口”、“井”等多种双向轴线空间结构[6],

主轴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对称性(图9-10);

埃斯特庄园(Villa d’Este at Tivoli)强调建

筑统领主轴的“丰”字形双向轴线空间,主

轴延伸指向远处的萨宾山,整体轴线结构

主次分明清晰简洁,主次轴一体化设计(图

11)。其中主轴空间具备公共交流的性质,

开放度较强;次轴线则为相对私密而安静

图4?意大利台地园中去除台地间的围墙、围廊等围合物,形成了道路与视线的连续性Fig.4 The early Renaissance garden in Italy breaking through tenclosureand loggia, developed

consecutiveness of pathway and sight

图7?法尔纳斯庄园整体模型鸟瞰图Fig.7 a bird’s eye view of Villa Famese model

图10?罗马的美第奇庄园平面图Fig.10 the ichnography of Villa Medici in Rome

图11?别墅建筑控制着埃斯特庄园的中轴线

Fig.11 the building dominating the main axis in villa d’Este, Tivoli 图8?兰特庄园模型轴线透视图

Fig.8 the perspective drawing of Villa Lante model

图9?玛丹庄园平面图

Fig.9 the ichnography of Villa Madama 图5?贝尔维德雷花园轴线透视图

Fig.5 the perspective drawing of Giardino Belvedere

axis space

图6?法尔内塞花园轴线复原图

Fig.6

the picture of Orti Farnesiani axis space in Rome

空间。双向轴线空间具有自由性与空间层次性,及丰富的主次轴线空间变化,典型的“丰”字形结构具有明确的中轴线,并开始了对主次轴线衔接空间的探索,对全园整体有良好的控制力[7]。

1.1.4 林园中放射交叉轴线空间的初始化

16世纪末,外围林园限定了园林边界,为连接轴线与边界外的节点,形成便捷通道,产生了放射交叉林荫道轴线,同时林荫道也承担了与外环境的视觉连通作用,进一步强调轴线的景深感,例如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Villa Aldobrandini)。

15—16世纪意大利园林的轴线空间是从四分园—全园无统一轴线—单向轴线—双向轴线—放射交叉轴线的探索过程(图12),改变了四分园式和棋盘格式单一设计结构,成为能够组合与包容丰富多样空间

单元的整体轴线结构。意大利园林轴线已具备了视线、交通与场地三重基本功能,台地的高差形成轴线视错觉等基本特征。后世欧洲国家对轴线空间的发展是在此基础上的组合与变形,使得园林轴线空间更加适应于当地的基址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1.2 17世纪法国园林的轴线空间系统

法国园林中,轴线已经成为全园控制性骨架,通过主轴、次轴、放射性林荫道层层分级的轴线系统控制从花园到林园和周围环境的整体结构性(图13)。

首先,从全园的宫殿主建筑延伸出主轴线对全园进行整体的定位控制,主轴开阔性强,集中了全园公共交流的场地空间。

其次,主轴向两侧延伸出与之相垂直的次轴(横轴),则是相对静谧的空间,通过

次轴空间的营造如地形下沉和植物的围合,使得主轴线上视线的延伸并不受到遮挡。

最后,主轴的关键节点、广场放射出交叉林荫道轴线,林荫道骨架将主轴线与林园空间相连,通过林荫道的视线引导与快速交通功能,与周围环境相联系。

主轴线与环境相对位的设计方法仍然被延续深化,并且逐渐扩大其空间影响力,

向周围城市与自然环境延伸出放射性的林荫道轴线。作为组合式的轴线空间体系,法国园林的轴线空间具备更丰富的层次和组合空间的灵活度。法国园林中轴线场地功能更适合于作为公共社会活动空间,平缓

地形和大尺度空间场所可以容纳上千人娱

乐的“露天客厅”[8]。

1.3 18世纪英国园林变化的视轴线空间

以斯陀园(Stowe)为例的英国园林轴线是从基址原巴洛克林荫道轴线体系中变化而来。造园师将园林轴线的交通和视线功能分离,轴线仍作为视轴线起到控制全园视线结构的作用,注重于视轴线的视觉控制功能在实际场地中的灵活运用。形成了主体建筑控制园林主轴、道路引导的变化视轴线空间(图14)。英国园林中根据弯曲道路形成的视线变化控制视景框内的景致和空间,此种“如画式”造景在设计中的观景点形成有层次的前中背景构图,变化的视轴线打开了更广阔富有变化的可视范围,步移景异的动态视线效果[9]。

欧洲传统园林轴线从四分园空间结构的对位转化而来,使得一开始便与视线引导和道路交通功能融为一体。法国园林轴线进一步对视线感受与交通道路的层次等级的丰富度进行了深化;英国园林则跳出了道路平面上皆为直线,视线、轴线与道路位于同一直线的定律,转而强调视轴线的对景物。这均是融入了当地地域环境与文化政治的理解,对轴线空间设计方法进行的改造。

2?园林轴线空间与建筑关系的演变

15—18世纪,欧洲人对造园的理解是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从割裂人工性的生活空间与自然联系,到逐渐将建筑、

花园

图12?单向轴线空间、双向轴线空间及放射交叉

轴线的演变过程图示

Fig.12 the transmutation diagram of unidirectional axis space &?bidirectional axis space &?radial axis space.

图13?凡尔赛花园轴线空间系统分析Fig.13 analysis of Versailles axis space

图14?18世纪英国园林轴线空间图示

Fig.14

the diagram of English garden axis space in 18th century

与园外自然环境作为整体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园林成为人工化建筑和自然环境间过渡的联系和纽带,从中揭示自然观的转变。

随着欧洲园林从中世纪围墙内释放,建筑开始作为园林的核心以点状布局,所占面积比重逐渐减小。随着造园师对场地环境关注度的持续增加,从自然中开辟出具有方向和秩序的轴线空间,并与建筑之间形成相互呼应的关系(图15)。

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多为建筑师造园,关注建筑与园林轴线内在逻辑关系。园林中建筑作为轴线的控制点,并中沿用了建筑空间手法处理植物等造园要素。园林作为建筑与外环境的过渡,兼具人工化建筑和自然双重属性。建筑契合于园林轴线空间序列,延伸的主轴线注重建筑中心线与视轴线的对位关系,能远眺城市标志物。横轴线除了与主轴方向垂直外,与建筑间的关系具有相对的自由度。园林建筑所处位置虽因园址地形所限而不同,但此时造园师开始关注于将轴线与建筑一体化设计。除临近城市的大型庄园建筑位于底层台地,方便于与城市的联系之外,其余大多将建筑安排于全园较高处作为城镇的标志物,同时建筑也作为瞭望台便于取景园外。随着轴线中造园要素与建筑距离的增大,犹如水波纹般人工化空间处理手法逐渐减弱向自然过渡,并以建筑为观景点形成了轴线上深远的透视效果。

17世纪法国,建筑对轴线控制力已达前所未有的程度,宫殿建筑作为全园的中心常位于府邸入口处和全园最高处[10],以与轴线尺度相适宜的恢弘体量起到统领主轴的作用(图16)。主体建筑成为全园最佳观景位置,是轴线空间中观景与被观景的关键点。但素以严谨秩序著称的法国园林也并未僵化建筑与园林主轴间的对位关系,而是根据基址的建筑与地形情况来设计。如尚蒂伊园(Chantilly)原中世纪府邸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多边形,故未安排其作为园林中轴线焦点,而将其掩映在轴线一侧背景中,成为轴线空间的围合要素;取而代之以高台的雕塑,作为轴线视觉焦点(图17),维护了主轴视线通透性。统领轴线的

图15?中世纪至17世纪欧洲传统园林建筑与轴线空间关系演变图示

Fig.15 the transmutation diagram of European traditional garden building and axis spatial relationfrom Middle

Ages to the 17th century 图16?沃克斯园宫殿建筑在轴线中的控制性Fig.16 the palace building of Vaux-le-Vicomte

dominates theaxis space

图17?尚蒂伊园中骑马雕塑代替建筑成为中轴线上的视觉焦点Fig.17 Equestrian statue replacing the building to be the visual focus of axis space

in Chantilly 图18?斯陀园主体建筑延伸出园林主轴线,并保留主轴线的视觉通透性Fig.18 main building extending out garden main axis, and keeping the line of sight

permeability in main axis in Stowe

主体建筑具有较大尺度,以保证轴线结构统一性与壮丽的视觉感受;两侧围合的构筑物则体量较小,与植物造景形成统一的点状韵律,并不突出单一构筑物,而亭廊等以个体观赏性的建筑小品散布于林园中,如凡尔赛(Versailles)的柱廊丛林园。

18世纪英国园林中,斯陀园等保持了主建筑延伸出中轴线的视觉通透性,而建筑的主导控制作用相对法国园林已有所下降(图18)。古庙宇等点缀性纪念性建筑物被引入园林,与园林的自然风景相融合,成为园林中变化视轴线的视觉焦点[11]。

建筑除了是轴线重要的控制点外,还始终承担着景观与观景作用:从最初与轴线无对位关系,到统领园林主轴线并形成花园、林园的内外层次过渡,再到建筑引导视轴线融入自然环境背景中的,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化,从自由到统一再到与自然交融浑然一体的过程。园林建筑作为全园人工性最强的造园要素,与园林轴线空间的关系的演变也间接反映了欧洲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理解的转变。

3?园林轴线空间视线与围合边界的演变

视线引导是园林轴线最基本的功能特征,围合边界则是引导视线的空间造景手法。伴随着轴线的生成与发展,它与周围环境逐渐产生视线联系,并进而突破园林围合边界,从内向封闭空间走向外向开放空间(图19)。

中世纪庭园的高耸围墙和十字轴形成内在均衡感,视觉焦点从全园中心点垂直

指向天空,自给自足并不寻求与外界环境联系。文艺复兴园林选址于山坡,庭园回廊转为开窗的围墙和通透的廊架,视线向外延展到园外山谷。

轴线的生成过程随着视线延伸进而打开围墙边界,加强交通联系,成为园林边界的线性突破口,具备了明显的方向性,并且轴线的视觉焦点与外界标志物产生对位关系。园林轴线空间视线关系与围合边界的演变主要体现四方面的规律(表1)。

第一,轴线数量的增加。轴线由全园的单向主轴线逐渐扩展到双向,以及多条延伸至园外的放射性轴线,再到英国园林中引入园外风景不断变化的视轴线;第二,轴线向外延伸功能扩展。从台地边缘具备外向视野,到轴线与园外视觉标志物形成对景,再到轴线延伸出道路的连通性设计;第三,轴线边界设计策略的转变。从中世纪使用围墙内向封闭割裂与外界联系,到逐渐形成内外多层次一体化设计,再到融合建筑、轴线与围合要素整体动态设计;第四,园林轴线边界围合要素的变化。造园围合要素从生硬的建筑石墙转向更加自然化的绿化植物材料,如法国园林以小乔木灌木围合花园和高大乔木的林园内外

层次化设计,以及英国园林中引导视线的树丛和连通视线的隐垣。

4?园林轴线空间造园要素的处理

欧洲范围内不同地区对轴线空间造园要素的处理启发并作用于轴线形态、视线引导和围合边界等其他方面,体现了当地国土风貌与地域性特征,以及轴线空间塑造的因地制宜。造园要素的处理方式也在轴线空间的生成与演变中将其作为整体设计,并不孤立地对待单一造园要素。

意、法、英三国分别具有山地、平原和丘陵三种典型地貌特征,在处理轴线空间时十分尊重自然与基地的特征(表2)。法英在学习营造意大利园林的轴线空间初期遇到最大挑战是将既有的轴线空间融入到当地平原、丘陵地貌中,量体裁衣般地契合于基地的地形。也正是地形激发了造园师挖掘出轴线空间视觉特征——轴线线性透视产生差异性效果。对水元素处理方法,既顺应于基地地形,也体现出造园者对本土水环境的理解与再造。

植物常被作为竖向空间围合要素,特别是当地对于园林基础性本土植物材料品种的理解和植物栽培修剪方式,给予了轴线空间的独特性。

在演变中种植要素代替

图19?中世纪至17世纪轴线空间视线演变图示

Fig.19 the transmutation diagram of axis space in sight

from Middle Ages to the 17th century

图20?17世纪法国园林轴线空间图示

Fig.20 the diagram of France garden axis space in 17th

century

时期空间形态与建筑关系围合与边界

轴线与视线关系中世纪

建筑围墙围合,四分园

十字轴

围墙和回廊围合内向封闭的

四分园庭园

视觉焦点在庭园内,四个方向均衡,无明显的方向感16世纪意大利

四分园单元空间的排列,并未形成全园统一轴线

建于山坡,台地边界开窗的

围墙和廊架

视线沿轴线向园外延伸,在台地

边缘可俯瞰山下的全景建筑控制主轴线

单向轴线

花园由围墙和林园共同围合

轴线与园外标志物形成对景,台地间高差形成轴线透视的视错觉双向轴线

主轴线与园外标志物形成对景,

横轴高差较小。

17世纪法国

主体建筑控制主轴线,

空间尺度较大,形成主轴、横轴与放射性林荫道轴线

的轴线系统

联系周围环境进行整体设计,林园围合花园,形成清晰而具有

内外层次的边界(图20)视线沿轴线向远处延伸,指向地

平线和天空

18世纪英国

主体建筑控制主轴线,纪念性建筑作为视轴线点

景物

隐垣“哈哈”作为园林边界,全园无明显的竖向边界,花园与林园、园内外相互渗透相融合(图

14)

建筑控制主轴线方向,园内蜿蜒道路形成多变的视轴线,隐垣不阻隔

视线向园外风景多向延伸

表1?中世纪至18世纪欧洲轴线空间形态与建筑关系、围合边界、轴线与视线关系表

Tab.1 the relationship of European garden axis form &?building space,vision &?closed boundary, axis space &?sight from Middle Ages to the 18th century.

围合园林空间的建筑材料,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轴线空间和边界构成要素。

5?结?语

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长河中,轴线空间演变如一根时间轴将各地案例串联。虽然每个案例背后有设计师和基地自身的偶然性,各地相异特征很难总结出标准定式,但轴线空间在时间上呈现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形成整体复合的结构与自然相融的外在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园林轴线空间设计手法不仅没有衰落和消失,反而以更活跃更具创新的方式展现在园林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了它所能达到的多种结构与形态。第一,对混合式园林的影响。19世纪欧洲的大众公园运动,奠定建筑师在园林设计中的决定性地位,回归到重拾建筑化的园林,在结构上保留和模仿以前的形式,形成轴线与风景的混合。第二,在现代园林中的发展。现代主义园林中将传统园林轴线空间中的单元空间与造园要素进行拆解与重构,得到新的形式与空间结构:立体主义的空间观念运用到轴线空间设计中将景深深度压缩;结构主义景观大师丹凯利的设计作品将传统园林轴线中的对称、网格和重复纳入现代的空间、围合、流动与透明的现代体系结构中;解构主义在抛弃传统园林的轴线空间,对其点线面结构原型和造园要素进行分解与重构,其中拉维莱特公园表现为法国景观设计师伯纳德·屈米延续运用具有本土特色

国家地貌特征处理方法

地形要素水要素植物要素

意大利

山地

台地高差轴线透视

线性的动水与静水相结合

以常绿植物与孤植树为主,注重于树木个体形象与遮阴效果

法国平原

几何微地形造成轴线视错觉

面状的静水

以群植为主,园林平缓地形更利于布置模纹花坛和绿毯这些开阔的轴线空间,外围林园是其国土平原上的大片森林的缩影,利用植物营造轴线空间的内外层次

英国丘陵

自然地形的全景

构图

自然化水池

多为疏林草地,乔灌草结合,采用不规则的孤植、丛植和片植,具有自由的林缘线。植被作为构图的前景背景,阻隔空间引导视线增加层次与变化

表2?意、法、英园林轴线空间造园要素处理方法对应表

Tab.2 the approach of garden axis space element in Italy, France and England.

造园要素,试图在结构上打破传统园林轴线空间的统一性,寻求一种内在新的空间结构和秩序。第三,在城市中的发展。在不断的城市发展更新中,城市景观轴线空间逐渐演变为城市空间。18—20世纪早期,以法国为代表的各国政府规划建设了轴向的宽阔林荫大道,通向重要的纪念碑、建筑物和中心公共场所,以相对优美的城市景观表达政府的权威与形象。

欧洲传统园林轴线空间深深地影响了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后世园林和城市的发展,它不再表现为单一的园林轴线空间,而是以多样的空间结构,被分解和组合的单元空间、造园要素等形式,在规划设计中不断重复出现。参考文献:

[1] 金云峰, 陶楠, 范炜. 西方园林史研究综

述——形式分析[J]. 建筑师, 2013(06): 84-91.

[2] 金云峰, 陶楠,马唯为,等. 西方园林史

研究综述——情境分析[J ]. 中国园林, 2015(07): 102-107.

[3] 金云峰, 陶楠. 环境史景观史园林史[J]. 中

国园林, 2014(08): 85-88.

[4] ABEN R, DE WIT S. The Enclosed

Garden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 f t h e H o r t u s C o n c l u s u s a n d i t s Reintroduction into the Present-day Urba n La ndscap e[M ]. Rot terd a m: Uitgeverij 010 Publishers, 1999. [5] NEWTON N T. Design on the L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6] T U R N E R T. E u r op e a n G a r d e n 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M]. NY: Routledge, 2011

[7] 金云峰, 范炜. 多重构图——埃斯特别墅

园林的空间设计[J]. 中国园林, 2012(06): 48-53.

[8] 金云峰, 黄玫. 园林发展特征浅析——以

法式园林的兴衰为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01): 87-90. [9] S T E E N BE RG E N C. Wo u t e r Re h :

A r c h it e c t u r e a n d L a n d s c a p e ——The Design Experiment of the Great European Gardens and Landscapes[M]. Ba s el: Bi r k h u s e r-P ubl i s h e r s fo r Architecture, 2003.

[10] 范炜, 金云峰, 陶楠. 视错觉构图:沃克

斯—勒—维贡府邸园林轴线分析[J]. 中国园林, 2014(03): 59-62.

[11] PIZZONI F. The garden: a history in

landscape and art[M]. NY: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1999.图表来源:

图1、3-4、7-8、12、15:作者绘制图2:出自European Garden Design 图5:出自《造园的故事》

图6:出自Metropolit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parks and landscapes 图9:出自Design on the Land

图10:出自The art of garden design in italy 图11:左图出自《造园的故事》,右图作者绘制图13:作者改绘自OpenStreetMap

图14、20:左图作者绘制,右图出自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图16、18:出自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图17:范炜同学提供模型

图19:作者自建模及Google Earth 截图表1-2:作者绘制

收稿日期:

2015-09-12(编辑:李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