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配套K12]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

[配套K12]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

[配套K12]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
[配套K12]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

高考命题点六综合性选择题与“四向概念整合”解题模式的构建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看水

汪曾祺

下班了。小吕把擦得干干净净的铁铣搁到“小仓库”里,正在脚蹬着一个旧辘轴系鞋带,组长大老张走过来,跟他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看一夜水,甭打算睡了!这倒还没有什么。主要的是,他没有看过水,他不知道看水是怎么个看法。一个人,黑夜里,万一要是渠塌了,水跑了,淹了庄稼,灌了房子……那他可招架不了!一种沉重的,超过他的能力和体力的责任感压迫着他。

但是大老张说话的声音、语气,叫他不能拒绝。吃了晚饭,小吕早早地就上了渠。

一来,小吕就去找大老张留下的两个志子。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走着走着,又紧张起来。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黑黑的。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吕觉得这不祥得很,越看越担心,越想越害怕,觉得险象丛生,到处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没有。看了半天,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

小吕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斑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现在,真可以休息了,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他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他一来时就选定了这个地方。这棵树,在不到一人高的地方岔出了四个枝杈,坐上去,正好又有靠背,又可以舒舒服服地伸开腿脚。而且坐在树上就能看见那一根志子。月亮照在水上,水光晃晃荡荡,水面上隐隐有一根黑影。用手电一射,就看得更加清楚。

今天月亮真好,——快要月半了。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蓝蔚蓝的,一点渣滓都没有,像一块大水晶。小吕还很少看到过这样深邃、宁静而又无比温柔的夜空。说不出什么道理,天就是这样,老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一片蓝。可是天上似乎隐隐地有一股什么磁力吸着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觉得很舒服,很受用,你愿意一直对着它看下去,看下去。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动起来。小吕看着看着,心里总像要想起一点什么很远很远的,叫人快乐的事情。他想了几件,似乎都不是他要想的,他就在心里轻轻地唱:哎——四周围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风吹着庄稼的宽大的叶片,沙拉,沙拉。远远有一点灯火,在密密的丛林后面闪耀,那是他父亲工作的医院。母亲和妹妹现在一定都睡了。

小吕觉得,月光暗了。抬起头来看看。好快!它怎么一下子就跑到西边去了?什么时候

跑过去的?而且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变得很薄了,红红的,简直不亮了,好像它疲倦得不得了,在勉强支撑着。小吕知道,快了,它就要落下去了。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说着说着,月亮落了,好像是呼噜一下子掉下去似的。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真黑,这是一夜里最黑的时候。小吕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了,过了一会儿,才勉强看得见一点模模糊糊的影子。小吕忽然觉得自己疲倦得不行,就靠着糖槭树坐下来,铁铣斜倚在树干上。他的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耷拉。心里好像很明白,不要睡!不要睡!但是不由自主。他觉得自己直往一个深深的、黑黑的地方掉下去,就跟那月亮似的,拽都拽不住,他睡着了那么一小会儿。人有时是知道自己怎么睡着了的。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一挺身站起来,抄起铁铣,按亮手电一照:已经走过去了,过了小石桥。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狼怕光,怕手电,怕手电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儿套它,狼性多疑。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现在,看得更清楚了。狼!奇怪,它不管身边的亮光,还是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低着头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小吕正在想:要不要追上去,揍它?它走过前面路边的小杨树丛子,拐了弯,叫杨树遮住了,手电的光照不着它了。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儿,又回到糖槭树下。他很奇怪,他并不怎么怕。他很清醒,很理智。他到糖槭树下,采取的是守势。小吕这才想起,他选择了这个地方休息,原来就是想到狼的。这个地方很保险:后面是渠水,狼不可能泅过水来,他可以监视着前面的马路;万一不行——上树!

小吕用手电频频向狼的去路照射。没有,狼没有回来。

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可是他越来越困。他并不怎么害怕。狼的形象没有给他十分可怕的印象。他不因为遇见狼而得意,也不因为没有追上去打它而失悔,他现在就是困,困压倒了一切。他的意识昏木起来,脑子的活动变得缓慢而淡薄了。他在竭力抵抗着沉重的、酸楚的、深入骨髓的困劲。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节选自汪曾祺《看水》,写于1962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少年看水的行为、心理的庄严感,同时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B.本文情节紧张复杂、一波三折。小吕开始不想去,接受了任务后,却能认真负责地看水,后来又遇到了狼,最后终于挺到天亮。

C.狼的出现就是无用之笔,因为接下来的情节既没有写小吕与狼的英勇搏斗,也没有写狼对小吕的纠缠不休,所以这一段可有可无。

D.小吕工作了一天却不能拒绝晚上的加班,字里行间都传达一种超负荷的耐力,这与那个时代集体利益大于一切,个人无条件服从的理念契合。

解析:选D。A.“神态描写”不是主要方面。B.本文情节舒缓,无一波三折。C.狼的出现并非无用之笔。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车马炮

丁肃清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在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子,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吸引着读者阅读。

B.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

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解析:选A。“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表述不当,本文的主要悬念在于对德欣和李来顺微妙关系的表述上。

3.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淡泊名利。不稀罕被提拔,每天画画,跑步,看日出,自得其乐。②任劳任怨。三十年里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干,不被提拔也卖力气。③耿直不阿。与德欣说话有一说一,直接坦率,不逢迎领导。④多才多艺。生活中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⑤性格沉静。在德欣和杨喜良下棋说笑时,他虽棋艺高超却不说不笑,只静静观棋。

4.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答案:①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主要围绕下棋时对“车马炮”几个棋子的安置展开情节,两次下棋都和如何处理“车马炮”有关,它们贯穿故事始终。②有塑造人物的作用。“车马炮”分别暗喻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和生命状态与棋局中的三个棋子十分相似。③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车马炮”在棋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它们象征社会中的人在不同的身份处境下,有不同的生命追求(或:突出了一种淡泊、洒脱的人生追求),突出了主题。

小说专题综合提能练(一)(中国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善良的苹果

李桂芳

1981年的暑假,我12岁。

那些日子,我的脑子里总是盘桓着美丽的苹果。它们绯红的脸蛋,清香的气息,光滑的皮肤,像魅力十足的妖怪。确切地说,它们已经在我的脑子里盘踞了很久,一直在努力地诱惑着我。

苹果长在邻居三婶家屋后的树上,又大又红,低低地垂挂在我家田地边沿。那是一棵稚嫩的苹果树,果子很少,屈指可数。那时,果树稀少,苹果稀缺,珍贵如宝贝。

那个早晨,母亲分派我去割草。我来到稻田边,和苹果对望。它们近在咫尺,让我心跳加速,魂不守舍。我警惕地张望,四野阒然,天赐良机。

我颤颤探手,正准备采摘。忽然,有歌声传来,原来是黑牛叔,那个老光棍,正哼着歌

儿走向自家稻田。

“狗娃,割草呢?”黑牛叔笑着问。“就是。”我懒懒答应着,心里却满是火气:谁让你坏我的好事?

黑牛叔一边哼歌,一边埋头弯腰给稻田除草。我偷眼一瞥,茂盛如丛林的秧苗严严遮住了他的身影。

不多时,黑牛叔的歌声愈加缥缈。我翘首一看,原来他走进了稻田深处。我的心咚咚直跳,胸腔像要爆裂。于是深吸一口气,踮起脚尖,探出手去,轻轻一摘,一个,又一个,两个苹果乖乖躺进了我的衣兜。

我摸摸衣兜,紧张万分,像摸着两枚炸弹。甜蜜的渴望满足后,取代的是浓浓的恐惧。我清楚,一旦败露,我就是小偷,将会身败名裂。

趁着黑牛叔浑然不觉,我迅速逃离现场,一溜烟跑回家,躲进猪圈里。在小黑猪贪婪的注视和叫唤声里,狼吞虎咽地啃完两个苹果。由于紧张,吃得太快,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般,我甚至还没品出苹果诱人的香甜。

傍晚,我听到了三婶声嘶力竭的骂声。三婶是村里的媒婆,她的嘴才是十里八乡赫赫有名的。说媒技术是村里一流,她的骂人水平更是空前绝后的。我多么希望能够躲避那些如刀枪,似剑戟的恶毒骂言。我的幼小心灵,承受不住那些凶恶如毒蛇猛兽般的咒骂。

三婶却坚持不懈,骂言不绝。她两手叉腰,站在自家院子里。她家门前就是一条大路,人来人往,穿梭不停。那些骂言句句刻进了行人的脑子,更是烙进了我的心里。

那夜,我第一次失眠了。不仅害怕那些骂言,我更担心黑牛叔最终要告发我。因为听父亲说,三婶正在给他做媒,准备把自己的远房表妹,一个寡妇介绍给他。他怎么会不去讨好,不去奉承?我惊恐万分,夜里,几次从噩梦中惊醒。

第二天早上,和黑牛叔一道上山放牛时,他笑着对我说:“那个三婶,太过分了,也就丢了两个苹果嘛,她就那么诅咒人家八辈祖宗!那些话,谁听了受得了?太可恶了!”

我的泪噙满眼眶,委屈和恐惧铺天盖地,滚滚而来。我想乞求黑牛叔不要告发我,又害怕说出来,会遭到耻笑,甚至拒绝。我赶紧扭转头,假装看远方。

黑牛叔问我怎么了。我说:“没什么,虫子进了眼睛!”我狠命地揉揉眼睛,将泪活生生吞咽回去。

那天傍晚,三婶又开始了咒骂,骂言却变了。她骂道:“连老婆都找不到,还做损人利己的事!我看就是缺德的事情做多了,做绝了,活该找不到老婆,活该打一辈子光棍!”

明显骂的是黑牛叔,村里就他一个光棍!

母亲愤愤地说:“听说人家黑牛主动向她承认偷吃了两个苹果。都赔礼道歉了,她还不依不饶,真是个泼妇!”

听了母亲的话,我僵在那里,惊呆了!

十年后,我重回故乡,专程看望黑牛叔。

他老了,还是孤身一人。

我说:“黑牛叔,谢谢你!”

“谢什么?我一个老光棍哪值得你来感谢呢?”黑牛叔说。

“别那样说,黑牛叔,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那件事,苹果的事。”

说到苹果,黑牛叔大概是记起来了。他笑着拉着我的手,说:“那时候,我就知道你准有大出息,所以出面帮你顶了那罪。小孩子嘛,哪有不犯点错误的?现在看来,她的诅咒无效,你不是挺好的吗?只是,对我的诅咒倒挺灵验,真打了一辈子光棍呢!”

看黑牛叔笑呵呵的样子,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偷偷地摘三婶家的苹果,是因为那时候果树稀少,苹果稀缺,珍贵如宝贝。

B.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表现了“我”在成年后,对自己儿时的过错充满内疚的情感。

C.黑牛叔顶替“我”承认偷苹果,一是担心“我”被骂声伤害,二是认定“我”将来有大出息。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了想苹果——骂苹果——恨苹果,情节完整,思路清晰。解析:选D。D项,无“恨苹果”的情节,可以改为“悔苹果”。

2.小说中写“我”在偷摘苹果之前,发现了黑牛叔在除草的一幕,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答:

答案:①人物塑造上,黑牛叔在知道是“我”偷摘了三婶的苹果后,主动为“我”承担责任,突出黑牛叔善良的品格。②结构上,为后文“我”担心黑牛叔告发,黑牛叔为我顶罪,以及后来黑牛叔向“我”解释原因等情节做了铺垫。③艺术上,增强了艺术张力。在三婶大声咒骂时,黑牛叔会不会告密呢?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留下了悬念。

3.小说的结尾写黑牛叔“还是孤身一人”,提起当年顶替挨骂的事,黑牛叔说“值得”。而“看黑牛叔笑呵呵的样子,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安排这样的结局,有何效果?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①这样安排,突出黑牛叔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本来三婶是要给他说媒的,他完全可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正是因为他为“我”顶罪,才有了这样不幸的生活,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②以“我”的笑不出来,反衬黑牛叔的笑,表现了黑牛叔的善良乐观和“我”的内疚,引发读者思考。③以“我”的内疚衬托黑牛叔的善良,凸显了小说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狗不理

冯骥才

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把讲穿的事儿留给上海人。上海人重外表,天津人重实惠。人活世上,吃饱第一。天津人说,衣服穿给人看,肉吃在自己肚里;上海人说,穿绫罗绸缎是自己美,吃山珍海味一样是向人显摆。

天津人反问:那么狗不理包子呢,吃给谁看?谁吃谁美。

天津人吃的玩的全不贵,吃得解馋玩得过瘾就行。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不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吗?玩的三大样——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不就是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吗?非金非银非玉非翡翠非象牙,可在这儿讲究的不是材料,是手艺,不论泥的面的纸的草的布的,到了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手里一摆弄,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了。

运河边上卖包子的狗子,是当年跟随他爹打武清来到天津的。他的大名高贵友,只有他爹知道;别人知道的是他爹天天呼他叫他的小名:狗子。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不好活,都得起个贱名,狗子、狗剩、梆子、二傻、疙瘩等等,为了叫阎王爷听见不当个东西,看不上,想不到,领不走。在市面上谁拿这种狗子当人?有活儿叫他干就是了。他爹的大名也没人知道,只知道姓高,人称他老高。狗子人蔫不说话,可嘴上不说话的人,心里不见得没想法。

老高没能耐,他卖的包子不过一块面皮包一团馅,皮厚馅少,肉少菜多,这种包子专卖给在码头扛活儿的脚夫吃。干重活的人,有点肉就有吃头,皮厚了反倒能搪时候。反正有人吃就有钱赚,不管多少,能养活一家人就给老天爷磕头了。

他家包子这点事,老高活着时老高说了算,老高死了后狗子说了算。狗子打小就从侯家后街边的一家卖杂碎的铺子里喝出肚汤鲜,他就尝试着拿肚汤排骨汤拌馅。他还从大胡同一家小铺的烧卖中吃到肉馅下边油汁的妙处,由此想到要是包子有油,更滑更香更入口更解馋,他便在包馅时放上一小块猪油。之外,还刻意在包子的模样上来点花活,皮捏得紧,褶捏得多,一圈十八褶,看上去像朵花。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这改良的包子一上市,像炮台的炮一炮打得震天响。天天来吃包子的比看戏的人还多。

狗子再忙,也是全家忙,不找外人帮,怕人摸了他的底。顶忙的时候,就在门前放一摞一摞大海碗,一筐筷子,买包子的把钱撂在碗里。狗子见钱就往身边钱箱里一倒,碗里盛上十个八个包子就完事,一句话没有。你问他话,他也不答,哪有空儿答?这便招来闲话:“狗子行呀,不理人啦!”

别的包子铺干脆骂他“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骂“砸”了。

狗子的包子原本没有店名,这一来,反倒有了名。人一提他的包子就是“狗不理”。虽是骂名,也出了名。

天津卫是官商两界的天下。能不能出大名,还得看是否合官场和市场的口味。

先说市场,在市场出名,要看你有无卖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名没人稀罕,骂名人人好奇。“狗不理”是骂名,却好玩好笑好说好传好记,里边好像还有点故事,狗子再把包子做得好吃,“狗不理”这骂名反成了在市场扬名立万的大名了!

再说官场。三岔河口那边有两三个兵营,大兵们都喜欢吃狗不理的包子。这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来天津,营中官员拜见袁大人,心想大人山珍海味天天吃,早吃厌了,不如送两屉狗不理包子,就叫狗子添油加肉,精工细做,蒸了两屉,赶在午饭时候,趁热送来。狗子有心眼儿,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在袁大人用餐时先送上狗不理。人吃东西时,第一口总是香。袁大人一口咬上去,满嘴流油,满口喷香,心中大喜说:“我这辈子头次吃这么好吃的包子。”营官自然得了重赏。

转过几天,袁大人返京,寻思着给老佛爷慈禧带点什么稀罕东西。谁知官场都是同样想法,袁大人想,老佛爷平时四海珍奇,嘛见不着?鱼翅燕窝,嘛吃不到?花上好多钱,太后不新鲜,不如送上前几天在天津吃的那个狗不理包子,就派人办好办精,弄到京城,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赶在慈禧午间用餐时,蒸热了最先送上,并嘱咐说:“这是袁大人从天津回来特意孝敬您的。”慈禧一咬,喷香流油,勾起如狼似虎的胃口。慈禧一连吃了六个,别的任嘛不吃,还说了这么一句:

“老天爷吃了也保管说好!”

这句话跟着从宫里传到宫外,从京城传到天津。金口一开,天下大吉,狗不理名满四海,直贯当今。

(选自《收获》2015年第04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看似平淡地记录了“狗不理”从出现到兴盛的传奇故事,却具有不平常的文化内涵。

B.小说故事曲折生动有趣,塑造人物形象传神,狗子“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袁大人“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等情节,展现了当时行贿成风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小说主旨。

C.小说选材独特新颖,以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将笔触伸向市井小民,以艺术的手法展开叙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雅俗共赏。

D.小说使用了一些天津方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尤其是运用一些有意不断句的句子,简练传神地表现天津人对那些东西非常熟悉,一口气就能说出,再现了清末时天津的社会风貌。

解析:选B。“揭示了小说主旨”错,小说的主旨不是揭露“行贿成风”。

5.小说在刻画狗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低贱(出身贫寒,地位低下)。狗子是“穷人家的孩子”,贱名“狗子”。②聪慧,

有生意头脑。改变包子的馅料,改良包子的模样,做出更美的味道。③精明圆滑,心思缜密。狗子再忙,也不找外人帮,怕人摸了他的底。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在袁大人用餐时先送上“狗不理”。

6.小说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特别是前三段的叙述描写很有特色。前三段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答案:①从人物上:交代了社会环境,展示了天津人重实惠、重吃的特点,交代了“狗不理”能名满四海的原因,也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②从艺术上:描绘了一幅天津从清末沿袭至今独有的市井风俗的画卷,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③从情节上:起到了铺垫作用,自然引出“狗不理”的故事。④从主题上:暗示了小说的主旨。身怀绝技的手艺人能将寻常的东西化为神奇的宝贝。

小说专题综合提能练(二)(外国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几天,霍夫曼的心情就如同街道上空随风飘飞,不知方向的落叶一样纷乱复杂。

霍夫曼名义上是驻某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是一名双重间谍,不仅为自己国家工作,也给敌国提供情报。当然,他也获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利益。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他娶了一个驻在国的姑娘,这样才有借口每天回家。

这天早上,霍夫曼刚进使馆,大使就要他去办公室。

霍夫曼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手枪。他看到二秘伯朗正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他,顿时意识到失态了,连忙笑笑,问:“有什么事吗?”伯朗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

大使眯着眼睛吸烟斗,慢悠悠地问霍夫曼:“我亲爱的上校武官,你知道吗,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享受着我国纳税人为他提供的金钱,却在为我们的敌人效劳!”说完,他用一双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看着霍夫曼。

霍夫曼站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紧张地琢磨:看来我已经暴露了,怎么办?是鱼死网破,还是……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霍夫曼听到一声“坐”。他一个激灵。大使离开座位,朝霍夫曼走来。霍夫曼暗暗捏紧了拳头……

大使绕过霍夫曼,走到门边,将门轻轻关好,然后回过身,说:“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你去执行,秘密押解这只狼回祖国,而且不能让他有所察觉,就像平常回国述职一样。当然,一回到祖国,我们就会对他进行正义的审判,让这个该死的家伙受到应有的惩罚!”

霍夫曼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挺了挺腰,问:“大使先生,能告诉我这个家伙是谁吗?”大使说:“我们的二等秘书伯朗。”

“他?”霍夫曼做梦也没想到伯朗竟然也是双重间谍。他看到大使正用一种说不出的目

光看着自己,突然浑身一颤,心中恨恨地骂道:“你这只老狐狸,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这是用特殊的方法考验我呢。混蛋!”

大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张机票,扬了扬,说:“喏,今天下午的。要记住,千万不能让伯朗有所发现,更不能让他溜掉。”

大使拍拍霍夫曼的肩头。

下午,霍夫曼和伯朗按时登上了飞机。今天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他还是摸不清。不过,看来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这伯朗是自己的战友,既然已经暴露,为了长远的利益,也只能让他做出牺牲来保全自己了。

霍夫曼看看伯朗,伯朗一路上嘴巴闭得紧紧的,什么也不说。

在法兰克福转机要等待三个小时。两人无所事事,就在候机大厅里到处转。突然,伯朗对霍夫曼说:“上校,你替我看会儿包,我去趟卫生间。”说罢,也不等霍夫曼答应,就匆匆向卫生间走去。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霍夫曼的大脑竟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难道他发觉了,准备脱身?想到这儿,霍夫曼不由得冒出冷汗。霍夫曼一个箭步冲到卫生间里,没人。他喊道:“伯朗先生!伯朗先生!”没人应声。霍夫曼真的慌了,他抬头看看天花板,有一块似乎有点松动,于是他一个打挺蹿上竖着的隔板,准备钻进天棚里。就在这时,下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霍夫曼上校,您在干什么呢?”

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又出现在霍夫曼的面前,以至于霍夫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问:“你刚才……”“噢,一个女士摔倒了,我帮了她一下。”伯朗若无其事地说,“你进来干什么,也解手?”

“噢,是的。”霍夫曼忙跳了下来。

霍夫曼再不敢有一丝的大意了,19个小时的旅程他强打精神,不敢合眼。那伯朗好像也正在等机会,所以整个旅程中虽是哈欠连天,却一刻也不睡。

终于到了,两辆高级轿车将他们分别接到了外交部和国防部。

霍夫曼对国防部长一个敬礼,然后报告:“上校霍夫曼执行完毕祖国交给我的任务。”

部长点点头,然后冲门外一挥手,立时进来两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下子将霍夫曼摁倒在地上,给他戴上了手铐。

霍夫曼高声抗议:“部长先生,您误会了。我是奉命将伯朗押解回国的功臣!”

部长微笑着说:“不错,伯朗是你押回来的。但你不知道,伯朗的任务就是秘密押解你回国。我们早已调查清了,你一直在为德意轴心国效劳,将我们的大量情报出卖给敌国!为了避免引起你的疑心,我们才给了你一项假任务。谢谢你的全力配合。”

霍夫曼听罢,目瞪口呆。

虽然霍夫曼没有供出什么,但军事法庭还是判处了他死刑。当行刑车停下来后,霍夫曼看到刑场上还停有一辆行刑车,一个人被推下车来。霍夫曼看到他,顿时惊讶得合不拢嘴,

因为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伯朗。伯朗看到了霍夫曼,同样也露出惊讶的神情。

行刑官将二人推到一起,冷笑了一声,说:“互相认识一下吧,这位是012号霍夫曼,这位是009号伯朗。你们这对人民的败类。”

霍夫曼不由得仰头长叹。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落叶的描写和结尾对天空的描写都对人物有烘托作用,前者烘托出人物烦乱不安的心理,后者烘托出人物惊讶恐惧的心理。

B.小说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写伯朗“异样的眼光”“嘴巴闭得紧紧的”“一刻也不睡”等细节就透露出人物的谨慎、警觉。

C.当大使说出霍夫曼要押解的对象是伯朗时,霍夫曼看到了大使那“说不出的目光”,说明霍夫曼已经察觉大使在怀疑自己了。

D.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辞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来描写;在人物描写上注重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不使用修辞手法,文笔简洁明快。

解析:选B。A.“惊讶恐惧的心理”不合理。C.霍夫曼并未“察觉”。D.“不使用修辞手法”表述不当,如开篇的心情描写就运用了修辞手法。

2.小说在刻画霍夫曼这个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

答:

答案:①背信弃义,唯利是图:为了获取利益,他背叛祖国,但又不完全“忠于”敌国,甚至还娶了一位无辜的姑娘为妻作为掩护;为保全自己而牺牲“战友”。②经验丰富,做事谨慎:在大使面前故作镇静,押解伯朗的路上不敢合眼。③感觉敏锐,警惕性高:下意识摸枪,暗暗捏紧拳头等。

3.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小说开篇,霍夫曼敏锐地感觉到了异样,然后大使交给他任务,化解了这个悬念;

②在转机时,伯朗突然消失,霍夫曼极为紧张,伯朗又突然出现,冲突化解;③结尾霍夫曼被押赴刑场,突然发现伯朗也被押赴刑场,又出现了新的波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喀秋莎

田洪波

中午时分,响彻在两边战壕上空的枪声开始零星起来。渐渐地,硝烟也一丝丝散去,意味着酷烈的战斗进入一个休整的间隙,很多人都长出了一口气。十余个尚是娃娃脸的士兵全

身心放松下来,逐渐恢复他们本真的一面,开始嬉闹起来。连长安德烈无声地笑笑。看到这样的场面他很欣慰,毕竟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中他们毫发未损。这是一支多数由青年人组成的步兵加强连,他们刚刚在与德军的交火中占了上风。

时间真快啊!安德烈闭目想着心事。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他领着这群孩子与德军奋战。当初,他们的父母信任地把孩子们领到他面前时,他还是有一丝担心的。可是,经过炮火的洗礼,安德烈现在觉得他们已经是成熟的战士了。

士兵们轻声哼起了歌,安德烈依然淡淡笑着。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安德烈把身体往壕沟的深处偎了一下,摸出宽宽的烟叶卷了支烟叼在嘴上。喀秋莎,正义的喀秋莎,那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神圣的三个字了。

“嘘,你们听!”突然有人把手指压在了唇上,示意大家注意德军那边传出的声响。

安德烈急忙把烟按灭在焦黑的泥土里。大家都悄然侧起身,屏息静听德军的风吹草动。大家的笑容开始收紧了。“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见鬼,居然有人在唱《喀秋莎》!是德国人在唱吗?他们也喜欢《喀秋莎》?怎么会呢?那是我们苏联人民的歌曲啊!安德烈惊诧地瞪大了眼睛。他感觉周身的热血在沸腾。该死的德国佬,不许你们玷污神圣的喀秋莎!

大家都听得真切,都把目光转向安德烈。安德烈分明听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骨节都在炸响,他一脸凛然地拿起了望远镜。果然,他看到几个德军士兵正围在一架留声机前,有滋有味地跟着哼唱。让安德烈万分气愤的是,他们居然那样陶醉,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战场上。

安德烈觉得这是不能熟视无睹的,他甚至认为,这全然就是德军在向他们挑衅!是的,他们拥有先进于己方数倍的武器,他们人数占优,他们中的许多人战斗经验丰富,但他们不可以唱我们国家的歌曲,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蔑视我们!这就像自己的孩子,不共戴天的敌人可以随便地抱吗?可以肆意地喜欢吗?那无异于剜我们的心头肉!

“准备战斗!”安德烈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听上去很决然。

可是副连长瓦西里用手压住了他的枪身,事实上瓦西里一直在观察安德烈的情绪变化,现在他不能不挺身而出了。瓦西里缓和着语气说:“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这仗不能打!力量太悬殊了,刚才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作为一连之长,你不能意气用事!”

安德烈冷笑:“情况特殊,不请示也没错!就算我答应,那你问问孩子们答不答应!”安德烈等到的是青年人的一致响应,他们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纷纷将子弹推进枪膛。瓦西里还想再说什么,安德烈已经大手一挥,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随着一声号令,密集的子弹就像雨点一样向德军阵地射去。

战斗又开始了,这一次持续的时间似乎更长,也更惨烈,双方都不断有人倒下去。安德烈杀红了眼,带领几个勇敢的战士冲锋在前,打退了敌人,占领了德军刚刚还逍遥自在听歌

的阵地。

到处是残垣断壁,一些树木还在燃烧。在一条战壕里,安德烈看见那架留声机还在转动,《喀秋莎》的旋律还在飘扬。他走上前用手搬开了唱针,拿起唱片。

阵地上死一般寂静。

瓦西里悄悄站在安德烈身后,沙哑着嗓子轻声说:“孩子们……都牺牲了!”他看见安德烈身体摇晃了一下,然后那个庞大的身躯慢慢跪了下去,最后匍匐在地,哭成颤动的一团。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激烈的交战之后短暂的平静,年轻的战士们也恢复了本真的一面,这为后文哼唱歌曲、听到歌曲做了铺垫。

B.德苏两军力量悬殊,然而处于劣势的苏军两次击退了敌人,说明《喀秋莎》的歌曲在战斗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

C.小说善于使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辅以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群体形象,也有个体形象。

D.文中用“娃娃脸”“本真”“嬉闹”“孩子”等词语来形容这群年轻的士兵,字里行间饱含对这些保家卫国的青年战士们的喜爱之情。

解析:选B。文中没有提及《喀秋莎》在第一次战斗中起到的作用。

5.小说中《喀秋莎》的歌声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

解析:《喀秋莎》的歌声在文中多次出现,多次出现的内容一般是小说强调的内容或者是小说的线索,《喀秋莎》的歌声就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喀秋莎》的歌声也有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答案:①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喀秋莎是苏联战士心中正义和神圣的化身,德军的哼唱激起了他们内心的愤怒,进而引发又一次的战斗,到最后年轻的战士们全部牺牲,连长捧着唱片失声痛哭。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当心中正义和神圣的象征被德军玷污,年轻的战士们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为之献出生命,凸显了战士们誓死捍卫祖国尊严与荣誉的精神。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喀秋莎》的温情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借美妙的歌声控诉战争的罪恶,表达战士们对美好爱情、安定生活的向往。

6.文章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解析:赏析重要句子的艺术效果,要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从字面意思看,这个句子展现了安德烈听到“孩子们都牺牲了”的噩耗后经受不住打击而倒下去的过程。这个句子采用了

特写的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让我们对安德烈的痛苦原因进行想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①这是特写,以慢镜头的方式展示了安德烈听到“孩子们都牺牲了”的噩耗后经受不住打击而倒下去的过程;特写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战争的残酷。②表现了安德烈极度矛盾的心理,他的痛苦是因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还是因为战友的牺牲,或许两者兼有?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③结尾有艺术感染力,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同时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2019版高考语文单元卷散文阅读(含答案)

第三单元测试卷 测试范围:散文阅读 时间:100分钟分数:56分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含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带着钥匙去流浪(宗崇茂) 钥匙插进锁孔,他忽然感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还是那扇门,还是那把锁。左旋,右转,“咔嚓”一声脆响,门开了。 屋里静无声息,他放下背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处,一切仍是离开时的模样,梦中轻抚过千百遍的模样。桌椅、电器,甚至一本书的摆设也一如从前。他走进儿子的卧室,发现床头贴了几幅彩色的酷照,是周杰伦。他想起儿子曾在信中说过:“爸爸,我特崇拜周杰伦”。他的心里微微一笑:长大了,儿子真的长大了,也许这是他离别这么久以来家中最显著的变化吧。 他在纤尘不染的沙发中坐下。儿子还没放学,妻子尚未下班,太阳正走在西归的路上。他开始静待。他知道今晚妻会到菜市场多买一些菜回来。说实在的,他是一个不怎么爱做家务的男人,也许这是长年的漂泊生活使然,但妻的“放纵”也让他养成了许多的慵懒,一种带着暖意的慵懒。 此刻,他坐在那里,坐在久违的家中。他已确信自己不是处于颠簸与晕眩之中。他在等候妻与儿子回来。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惯常挂在心头的那份遥远的思念。这一段等候过程的小小空白竟使他有些无所适从。 他瞥见了刚才放在茶几上的那枚钥匙,那枚让他得以很快坐进家中的钥匙,一阵复杂的情感忽然潮涌而至——亲爱的钥匙,咱们终于回来了…… 每一个家都是一座城堡。他也拥有自己温暖的城堡。但许多年来,他似乎只是这座城堡中被授予了一枚金钥匙的荣誉居民;除了在梦里,他并不能随意开启且进出其中。命运总是让他别了又别,远了再远。他只能逐冰雪而居以流浪为邻。 “我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家乡赶走我。”他说,对海子的这首诗感触尤深。他无法预知自己何时能够结束颠沛回归城堡,因为他无法确定命运的风向。 于是,他浪迹四方,身上却始终携带着家门上的那枚钥匙;这几乎成为一个无法摒弃的习惯或情结。因为不管多远,家门总在等待一个浪子的随时开启,尽管这种守望太过漫长而酸涩;因为不管多久,家门总不忍让一个游子在自家门外有片刻的耽延徘徊。他回来了,像一个日常居家的男人,早上出去,晚上又轻轻开门进来。 有多少钥匙不能为门驻守?有多少人不能为家停留?如果问一把钥匙有什么梦,那它的梦一定是一扇门;如果问一个浪子有什么梦,那他的梦一定是一个家。它和那扇门,他和那个家,关山万里常在梦中相惜。故乡,天涯,梦境,现实;时空裂为深渊。所有的伤痛与温馨,只有在分离状态下得以弥合和完整。 他回忆起与那枚钥匙所共有的一次悲喜交集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几百里渺无人烟的草原深处。他和一帮民工兄弟在那里做工。有一天,当他拖着黄昏疲惫的影子回到帐篷时,一摸口袋,发觉那串钥匙不见了。他焦急万分,因为里面有伴随了他多年的那枚钥匙。他不能让它遗失于空荡荡的冰雪世界,否则他的心会像失去了锚的小船更加茫然不安。到底在哪里丢失了呢?兄弟们提醒他:会不会落在了工地?在茫茫的草原上,那里也许是惟一的可寻之处了。 他拉上一位兄弟,趁天色还亮赶紧回到工地找寻。但半个时辰过去了仍一无所获。他想起中午曾在一片雪地上换衣服。怀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开始向那片厚厚的雪地仔细搜寻。 找呀,扒呀。他的双手已冻得紫红麻木。看到了,终于看到了!兴备像一只皮球在没有弹性的草地上一蹦老高!他似一个黑暗中寻觅了很久的地下党员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枚失而复得的钥匙,此刻带给他的是如同一个

2019年高考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失血的村庄 林纾英 我在等待,在守候着,我等待村庄回归,等待那条融入我灵魂的河流。我用文字记录,用文字去完成 对一个村庄的坚守。我希望千百年后,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村庄的子孙会在我显白的文字里寻到他们灵动跳 跃着的那个绿色村庄,尽管我不确定这块土地上还能不能生长出它的子孙,照此下去! ——题记村庄是什么?是水流潺潺,遍地长满了野草与野花,有山峦,有梯田与瓜果,还有乡亲自足自乐的笑 脸。村庄是铺陈于大地上的一幅农耕画卷,是我的精神家园。 打开村庄尘封的门,我就看到了这个村庄,看到了一方小院里养着的一群鸡鸭。我还看到一条老黄狗 烦躁又无奈地耷拉着硕大的舌头满院子转悠,转了一圈后,就在门楼下阴凉地方卧下来,一边哈达哈达喘 着气,一边看院中系着围裙忙碌的女主人。 傍午,天越来越热了,从各家各户院墙内不断地有母鸡下蛋后抻着脖子,一个比一个起劲地“咯咯哒、咯咯哒”自豪而又炫耀的声音传出来。寡妇三翠家的大门一如既往死死地紧闭着,她紧闭着的狭窄门缝从 来就不曾透出半丝的闲言碎语。 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汉叼着一只老木头烟袋沿河边慢悠悠地走着,在他的肩上有一付木骅犁,他身后不远处跟着一头老黄牛,牛不时地甩着尾巴驱赶那些不即不离一路追随着的牛虻与苍蝇。牛背上有 一捆青草,后面还有一条追着老牛尾巴撒欢的狗。 …… 我从村庄那扇尘封已久的门后轻易地就捡拾起这幅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落满了时光厚重的灰尘。当 我一点点地拂拭去尘灰、当我细细审视照片的时候,我看到了时光的冷厉,它已经褪去了村庄昔日的温柔 与明丽。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够回到我从前的村庄。 多年来,无论梦里梦外我一直就在追寻这个村庄,我的车轮不停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滚动,从城市到 乡村,再从乡村到城市。我的灵魂也跟随着我的脚步在这三十几分钟的路上徘徊,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 的风筝。我在这一头,家乡在另一头。那条长长的路是连结我和村庄的丝绳。 我的村庄名字带一个“沟”字,针对这个村庄,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在众多的史志中我没有找到关 于村庄的历史记录,只在一本乡志中发现了对于村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简单介绍,可见这个村庄在历 史上,在人们眼中有多么微不足道。村庄隐于沟深林密的群山交叠处,实际上就是群山皱褶处一条大沟里 的百多户人家。而就这样一个深居简出的小村庄,多年以后竟被人们发现了它存在的价值,被人像名贵古 董一样从深山里开发与挖掘了出来。 许多年来,这个大沟里的村庄一直就像一棵深深根植我心底的枣树,我能记起它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还有沟里潺潺流淌着的小河。我是闻着它的花香,吃着甜果,喝着甘美河水长大的山里孩子。如今我的肉 身走出了村庄,我的灵魂却从来就没有从那里走出来,从没有一刻将这个村庄忘记过。我一直被诱惑着, 我总惦记着,渴望着能回到它的从前,去采摘,去收获;我渴望着再次走进村庄的河,用它的清波洗去我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小题练透8

小题练透8 时间:20分钟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由于月球被地球引力潮汐锁定,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月球“背面”到底什么样?人们议论纷纷,________。①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完成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揭开其神秘面纱。 如何解决“嫦娥四号”与地球之间的通信,成为月球背面登陆探测的关键问题。与以往的空地通信不同,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嫦娥四号”(),与地球上的测控中心进行通信联系。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地面通信天线只能和正面的探测器联系,至于月球背面实在是________。这就需要中继卫星的________。②这是之所以在“嫦娥四号”此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中继卫星的原因。 6月14日11时06分,“鹊桥”成功进入使命轨道。它被发射到地球、月球延长线上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让月球处于地球和它之间。这样,()。“鹊桥”的搭设,将建立起“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面的联系,③它犹如太空转发站,负责把来自地球的信息传送给位于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把“嫦娥四号”探测器搜集到的信息转发回地球。 ④“鹊桥”的成功就位,不仅为“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圆

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标志着我国的轨道控制、通信等空间技术已步入国际领先水平。 1.文中①~④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A项,语序不当,“首次”应调至“人类历史上的”之后。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去掉“之所以”。D项,搭配不当,应将“水平”改为“行列”,或将“步入”改为“达到”。 答案 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 地球能看到“鹊桥”,月球背面也能看到“鹊桥” B.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 “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 C.不仅隔着月球球体,而且还要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 “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 D.不仅隔着月球球体,而且还要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 地球能看到“鹊桥”,月球背面也能看到“鹊桥” 解+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思考,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第一句注意“不仅”“而且”的递进关系,应该是距离逐渐的加大;第二句注意和前文的照应,前文是“让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文娟作品精选精练

文娟作品精选精练 借刀记 文娟 秋香蹲在地上,挥舞菜刀,咚咚咚一阵剁,狠狠地,刀片从木头柄中脱出去,画了个漂亮的圆弧,差点砍着伸头缩脑的芦花鸡。芦花鸡吓得不轻,扑棱扑棱避到远处,窥视着秋香,似怪秋香故意而为。秋香呸了口:“该死的,瞅啥瞅!” 农历四月十六,逢大集。秋香老早与一帮姐妹掰过指头,买红丝,扯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几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隐隐约约中,一个念头秘不示人,这念头只敢躲在被窝里想,说出来可羞死人。 秋香扔下木头柄,想象姐妹们嘻嘻哈哈、你推我让的快乐样,嘴巴噘得像钩子。 天蓝蓝,蓝得像屋前的小河水;太阳红红,红得像灶膛里的火苗苗。“都怪这天!”娘说,“趁日头烈,雪里蕻统统起田,腌一大缸酸咸菜,剁一小坛干咸菜。”娘拦下攥着塑料钱包往外走的秋香,说:“抓紧剁,抓紧剁,朝怕南云涨,天色说变就变。” “死丫头,做啥呢?”娘端着洗衣盆,从水踏子歪歪扭扭爬上来。娘明明看见了地上孤零零的木头柄。阳光下的木头柄,圆润光滑,乌黑发亮。娘经常说,这木头柄,是当初陪过来的嫁妆。 秋香说:“坏了,剁不成了。” 娘说:“剁不成也得剁。”娘看看晾在屋檐上树丫间的雪里蕻,眉眼里嵌满得意,今年雪里蕻长势特别好,绿油油,胖墩墩,一棵一满怀。 秋香说:“咋剁?” 娘说:“去借,东宅,三婶家。”娘又往盆里浸被单。 “三婶不赶集去?”秋香问。 “三婶不。”娘肯定。 秋香喊过三婶喊三叔,院子静悄悄,只有老黑猫伸着懒腰练台步。秋香转去偏屋,一眼瞥见灶台上亮铮铮的菜刀。三婶性子躁,独独与秋香娘投机,过年时年糕合笼蒸,娘半笼,三婶半笼;扯洋布做小褂,一块料子俩人算计来算计去套着剪。

娘说:“小心,三婶菜刀锋利。” 秋香认起真来,干活特利索,日头掠过头顶,一坛子咸菜冒了尖尖。娘用扁担头压了压,又压了压,确信铁板样结实,方用塑料皮封了口。娘吩咐秋香还菜刀。秋香说:“这就去。”又说:“三婶家中午不开伙?怎没见寻菜刀?” 秋香喊过三婶喊三叔,院子静悄悄,只有老黑猫追着蝴蝶玩游戏。三婶家墙根儿一溜儿一溜儿凤仙花,一嘟噜红一嘟噜白,热热闹闹正鲜艳。秋香掐了一嘟噜白色的,想了想,又掐了一嘟噜红色的,染指甲,涂脚趾,叫个美! 日头落山时分,三婶大包小包回来了,遇着秋香娘,掏出两把馒头干。原来三婶串亲戚去了。秋香娘想提借菜刀的事,看三婶累得慌,转念晚上过去道声谢也不迟。 三婶高一声低一声好一阵,不知道吵啥吵?秋香捧了饭碗跑过去,左邻右舍好多人捧了饭碗跑过去。三婶站在院门口,手里握着豁了口子的菜刀:“啊,把我菜刀糟蹋成这样!啊,可是把新菜刀,自家舍不得用,哪个缺爹娘少交代的,天打雷劈!” 秋香大气不敢出,拿筷子的手哆哆嗦嗦,饭菜泼洒一地。娘跟过来,揪住秋香,小声说:“回家去,死丫头,做了错事不告娘一声!” 秋香磕磕巴巴分辩说:“不是我,保证不是我,还过去时,好好的。” “好好的?”娘不相信。娘说:“你不愿剁,冲我来,不能糟蹋三婶菜刀!” 薄暮中,不知谁附着三婶耳朵小声说:“是……” “哐当!”三婶把菜刀掼地下,盯着秋香娘俩背影:“我说呢,良心被狗子叼掉了,馒头干塞了屁股眼!” 秋香娘老脸挂不住,退不是进不是,接腔不是不接腔又不是。 “三婶这是骂谁呢?三婶这是冤枉人了呢!”大强拨开人群,说,“三婶啊三婶,大强给你赔菜刀来了。上晌你们不在屋,我拿了剁猪草。”大强手里握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大强住三婶东宅,大秋香两岁,已经验上兵,马上离开家乡去部队。 三婶愣了愣,愣的当口,三叔从地里回来了,三叔拨开人群,火急火燎冲三婶吼:“自个儿整天不着屋,不知轻重张臭嘴,去猪栏看看,下晌老母猪拱了圈,寻不着瓦刀,拿菜刀砌的墙……”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习思用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组1 历史·文学 文1[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2019年高考模拟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

2019年高考模拟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 一、(河南省2019届高三毕业生上学期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飞来的木桶 高军 1939丰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 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他站在一边,高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小题作业本:5 含解析

小题练透5 时间:20分钟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内,众多威风八面的战斗机中间停放着一架银色的轻型旅客机,________,但却是中国第一架轻型客机——“北京一号”。 为了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57年,当时的校领导和老师达成决议——这看起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要让毕业生设计一架真实而完整的飞机。”由于当时我国没有设计研制大飞机的经验可借,使得建校才5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在这件事上困难重重。参加设计的师生,为了确定一个更合理的设计方案,________找资料、算性能、绘曲线,先后提出了11种设计方案。整机方案定下以后,部件设计和零件设计随后全面铺开。因设计人员少,且缺资料、无经验,又要在短期内交出全部设计图纸,任务繁重且艰巨。为按时完成任务,飞机设计和工艺专业的师生________,几乎每天都一起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甚至彻夜不眠。 1958年9月24日清晨,“北京一号”在北京首都机场以300公里的时速、超低空10米高度掠过主席台,全场________。首飞后不久,“北京一号”又陆续进行了更长航线的飞行实验。结果证明,飞机性能良好,具有很好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当时我国没有设计研制大飞机的经验可循,使得建校才5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在这件事上困难重重。 B.由于当时我国没有设计研制大飞机的经验,建校才5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在这件事上困难重重。 C.因为当时我国没有设计研制大飞机的经验,使得建校才5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在这件事上困难重重。 D.由于当时我国没有设计研制大飞机的经验可循,在这件事上使得建校才5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困难重重。 解析两处语病:缺少主语;“可借”多余。 答案 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标志着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胜利地通过了考验 B.这成了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胜利地通过考验的标志 C.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胜利地通过了考验,这是其标志 D.这个标志,预示着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会胜利通过考验 解析叙述重点应是飞机,故选A。 答案 A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其貌不扬宵衣旰食齐头并进欢声雷动 B.相貌平平宵衣旰食齐心协力扬眉吐气 C.其貌不扬通宵达旦齐心协力欢声雷动

(完整word)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归纳 小说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文言文翻译】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文言文翻译】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 【文言文翻译】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 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 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 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 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 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 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注]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 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 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宗:宗族、宗室。 (1)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译文: (2)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译文: 1

2019年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戏剧阅读命题规律

2019年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戏剧阅读命题规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古代文化的大力渲染,戏剧文学也有可能会纳入高考命题的范围。考试的选文很可能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戏剧或根据小说名着改编的戏剧有联系,这样考生就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了解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前后情节和背景材料。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舞台性、动作性、冲突性。 冲突是“戏剧性”的重要来源。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政治、道德、思想、意志、感情的矛盾,各种矛盾表现为潜在的抵触,或爆发为公开的对抗,这就构成了冲突。 戏剧考查的重点应该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等,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戏剧冲突 小说用多姿多彩的笔墨通过叙述、描写、抒情展现生活,虽也会有冲突,但未必是首要因素,更多是偶尔从和谐底色上突出,作为平缓生活的一些高潮或转折点而存在的。戏剧作为直观展示的艺术,必须依靠性格冲突、意志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等多种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冲突表现在对话中,就是人物台词和“潜台词”对于对方的猛烈冲击力。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的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概括的反映。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 分析戏剧冲突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剧中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例:话剧《雷雨》片段: 鲁大海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在叫江堤出险--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导学案40

学案39筛选信息(二) ——全文信息筛选整合 学案目标 1.掌握筛选整合全文信息题的方法。2.掌握高考考题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 一、试题特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立足于全文,整体来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也是论述类阅读中的难点,是影响考生得分的关键考题。 1.提问方式 ①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下列对某某内容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③下列解释,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④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选项特点 选项表述不只是摘引语句,而是更多的信息整合,重新“拼装”重组。 3.筛选特点 立足于全文,要求全方位、多角度、不同层次的筛选整合。 二、做题要求和方法 做这种题,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整体意识,因为这种信息筛选多是放眼全文的,所以,必须要把握全文内容主旨。二是细节意识。这种题选项错误点设计极细小,稍一粗心就放过去了。特别需要对选项细读、读细,一个字都不放过。 做题强调三个步骤:第一,细读勾画,把握要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选择题所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细读文本,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结构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考生可以边阅读边勾画,即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揭示主旨、作者最新见解的语句予以圈点勾画,这样既可以增强对选项真伪辨析的明朗化程度,以减少选项与原文信息比照的数量,又可为一些选项的比照提供快捷、方便的线索。 第二,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信息筛选与整合,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在明确题干要求,筛选出真伪比较明朗的选项后,其他选项一定要找准所对应的文本信息,斟酌比照。 第三,选出答案,复核锁定。考生在选出答案后,须再进行复核,要进一步确认一下排除干扰项的依据之所在,以确保答案正确无误。 三、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或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0

2019届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①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②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 ③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④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⑤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⑥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词人感慨壮年

《呼兰河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与答案(2019年浙江卷高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 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 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 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 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 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 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 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 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 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小题练透6含解析 52

小题练透6 时间:20分钟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9分) “深海勇士号”是继“蛟龙号”之后我国又一里程碑式的深海装备, 其________之处, 就是国产化程度达到95%, 核心关键部件全部国产化。 深海下潜达到10000米的海底后, 潜水器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将一辆轿车的重量压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而载人舱是潜水器的心脏, 有严苛的要求, 必须________。2015年5月, 我国首个国产4 500米潜深载人潜水器耐压壳在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出厂。该球壳与“蛟龙号”所采用的耐压壳尺寸相当, 不同的是, “蛟龙号”的耐压壳是俄罗斯制造, 钛合金焊接工艺难度极高, 此前只有俄罗斯掌握。现在, 我国也________研发了此项技术。 2012年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就已经达到7000米, 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 这是出于海洋科学考察、勘探和开发海洋资源的需要。当前国际深海科学前沿的热液硫化物一般分布于2000米到3000米之间, 4 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 是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同时, 中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________地进行着, 预计将在2020年完成研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 将会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创造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B.“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 完成了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C.“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完成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D.“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 完成388项测试任务, 创造了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解析A项, “创造”和“388项测试任务”搭配不当。B、C两项, “完成”和“记录”搭配不当。 答案 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4 500米级作业潜水器比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重要, 要优先研制 B.拥有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之后, 还要研制4 500米级作业潜水器 C.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和4 500米级作业潜水器, 都要研制拥有 D.有了4 500米级作业潜水器, 会大大提升我国深海研究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