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

第八章科学理论的发展

提纲

8、教学要求

认识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理解科学理论的调整和更替,了解科学理论创新的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

一、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

关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规范的科学哲学先后提出过多种模式,它们反映了科学发展的不同观点。

科学逻辑的观点。归纳—演绎模式认为,科学假说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得来,然后借助于演绎法推出预见,预见经受新的经验的检验:预见与新的经验如果不符合,则对假说进行修改;如果符合,则假说被证实。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归纳法与证实原则。它认为,对相互竞争的、不同的假说,通过判决性实验,可以决定它们的命运。

科学进化的观点。对归纳—演绎模式提出批评:第一,经验证实只是科学理论知识的量的积累,而科学理论知识的质的飞跃必须是经验证伪;第二,从经验事实到假说、从特殊到一般并没有逻辑通道,假说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因此假说—演绎模式认为,科学始于问题,为回答问题提出假说,人们根据假说演绎出一系列的预见,再根据这些预见设计观察和实验方案并将其付诸经验检验,然后依据经验检验的结果来调整理论或假说。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不断经受证伪检验的过程。

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认识活动是由科学共同体进行的,在科学发展的社会史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前范式时期,各种理论、观点、假说相互竞争,但没有一种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确认;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共同体在范式(已确立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时期,常规研究是不断开拓与加深范式的内涵,为新观念、新理论的突破奠定基础;科学革命时期,出现了与范式所预期的不相符合的反常现象,当调整范式不能解决反常的问题时便出现科学危机,这时候原有的范式受到质疑,科学革命时期从此开始。因此,科学的发展就是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科学理论的调整与更替

科学理论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继承与创新或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两种形式互为前提、交替出现的。

科学理论是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的整体,它由“硬核”和“保护带”组成。“硬核”是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理论的核心部分,不容反驳。“保护带”由一些补助假设与初始条件组成,它可以适当调整或改动,以对付“反常”情况的挑战,保护“硬核”免受侵犯。

在渐进时期,科学理论的发展是已有理论的应用、深化和修改。当出现原有理论不能解释的“反常”现象时,科学家往往是在原有理论的框架内作出调整,即提出新的辅助假设或改变初始条件。

在跃进时期,对“反常”现象出现相互竞争的不同理论,这时候就会导致理论的更替。新的更成功的理论通过调整辅助性假设、确定初始条件,不仅能解释反常,而且能对经验事实做出更多的预言,并得到经验的证实,于是新理论就代替了旧的理论。

三、科学理论的创新

科学理论创新的关键是提出新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新观念或新假说,这只能求助于

创造性思维。

1.科学研究的创造性。由经验事实到假说“没有逻辑通道”,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是直觉、灵感与想像力等。创造性思维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的关系,表现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关系,这两种思维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

2.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要阐明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的区别与联系,说明机器发现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教案

在讨论了科学技术的内外动力机制之后,本章转入对科学技术的具体演进方式及其机理的分析,从中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科学与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特征和机理方面既表现出类似性的一面,又具有其不同特点。下面分别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模式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科学发展的模式

对科学的发展和演进方式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数学的或逻辑的、抽象的或形象的描绘和刻划。科学学、科技社会学和科学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概括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例如,关于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人们提出带头学科更替的模式和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模式,关于科学知识的增长方式,提出的有科学知识的累进增长模式和指数逻辑增长模式,关于科学理论的发展,有问题模式、规范模式、研究纲领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各自从不同侧面概括和描述了科学发展的特点,揭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下面着重对科学哲学研究中提出的几种最有代表性的科学发展模式作一介绍和探讨。

一、累进模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各种现代观点的由来、意义和发展脉络,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上的一种传统观点,我们将其概括为累进模式。

432

(一) 累进观点的形成

历史上首次提出科学研究的程序或模式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是从观察现象出发,通过简单枚举法和直观归纳法来归纳出一般解释性原理,然后再从蕴涵这些原理的前提出发,运用三段论推理演绎出有关现象的陈述。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发展程序的思想可用下式表示:

归纳演绎

观察事实原理现象

文艺复兴以后,弗朗西斯·培根从亚里士多德的上述模式出发,发展了亚里士多德模式的前半部分,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归纳模式。

培根认为:“种族”、“洞穴”、“市场”、“剧场”这四种假象阻碍着科学的发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要清除这些假象的影响,一切科学理论要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为此,培根提出了从观察实验到科学定律的“金字塔阶梯’’认识模式。金字塔的基部是现象世界,通过感知得到观察经验,从观察经验中找出事实的“相关性”,再通过不断排除“偶然的相关”,得到“本质的相关”,一直上升到金字塔顶部的“形式”或“定律”。“我们只有根据一种正当的上升阶梯

和连续不断的步骤,从特殊的事例上升到较低的公理,然后上升到一个比一个高的中间公理,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公理”。①

由于上述认识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符合,与近代前期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故而为大部分科学家所接受。人们认为,开普勒显然是从第谷的天文观测资料中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伽利略也显然是从比萨斜塔实验和斜面实验得到落体运动规律的;而牛顿则自称是“从现象的特殊命题归纳出普遍命题”并经数学化而形成牛顿三定律的。科学就是伴随着归纳法的不断运用和科学规律的不断发现而不断积累和发展。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加上培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l 版,第360页

433

根、洛克、穆勒等人对经验主义哲学和归纳方法论的理论发展,使科学发展的累进模式逐渐成为一种占绝对优势的观点。

(二) 累进模式的基本观点:

累进模式认为;科学研究首先要从观察开始,在观察实验中广泛搜集经验资料,然后运用归纳方法概括提升出一般原理,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科学连续而平稳地发展。这一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观察经验————一归纳————一理论

累进模式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1.关于科学的起点:科学研究自观察开始,观察资料是科学研究的依据,因而在观察时要排除主观概念的影响。例如洛克认为“人心本来就像一张白纸”,只有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方能形成“观念”,再经“内心反省”而“整理出系统的知识”。赫舍尔将科学研究程序分为四步,第一步就是对现象的观察。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都承认科学是从观察、实验出发的。

2.经验论观点:经验是科学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于经验之上。例如,培根认为人类主体是自然客体的“解释者”和“统治者”,主体“认识自然的主要工具是经验”,洛克认为观念来自于“感觉经验”,而科学定律则是“观念的联合”,伽桑狄认为理性就像一张白纸,“没有感觉便没有理性”。穆勒也认为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经验是感觉表象和知觉印象的“总和”,名词不过是经验的符号。

3.归纳主义观点: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是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的事实材料通过归纳而得到。培根认为科学研究者不能像蚂蚁一样,因为单纯收集经验事实材料不是科学的最终目的;也不能像蜘蛛一样,因为单凭思维演绎无助于科学发现;科学研究者要像蜜蜂一样,不仅以观察、实验收集事实材料,而且能够对其“加以改造”,而根本的方法就是归纳法。故而培根提倡归纳法而贬低演绎法,认为只有归纳法才能导致新知识,而演绎逻辑论证仅当其前提得到归纳支持时才有科学价值。牛顿自称他的力学三定律便是从

434

分析归纳中得出来的,尽管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将他的力学理论以公理演绎的形式表述出来。牛顿说严我们必须把那些从各种现象中运用一般归纳而导出的命题看作是完全正确的”。①

穆勒是归纳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归纳不仅“发现一般性命题”,而且可以“证明”一般性命题。所谓命题是“一个实词对一个主词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断定,归纳是由经验作出概括,故观察和实验的概括可以归纳出

一般性科学命题。他还在《逻辑体系》中提出了概括命题的判明因果的五种方法,即求同法、差异法、求同差异并用法;剩余法和共变法,称为“穆勒五法”。他甚至声称任何科学定律都可以“归结到这些方法中之一种”。穆勒认为;归纳是由一些命题推出一个一般性比较大的命题,而演绎则是由一些命题推出一个一般性比较小或相等的命题,故而他贬低演绎,认为三段论的大前提已经包含结论,而大前提又有待于结论来证明,是预期理由的特殊循环论证。只有特称或单称命题推出的结论才有新增的东西,故三段论大前提应从归纳概括得来,“演绎可以还原为归纳”。在穆勒和惠威尔等人的作用下,归纳主义上升到“归纳万能论”。

4.科学发展的方式: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知识增加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进的历史。科学就像一个仓库一样,每一项新知识、新发现都归入其中,科学的内容势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膨胀。当然,科学大厦并不只由经验材料和个别事实或定律简单堆积而成,科学进步也表现为知识的“归并”,如惠威尔认为,科学进步是定律相继“归并”为理论,或把更多的定律和理论“归并”和“归化”成一个范围更广阔的理论。而科学大厦不是知识的简单排列成类似于一个中药铺子,而是具有某种归并关系,更像是马戏团所用的“套箱”。但是不论如何,19世纪以前占统治地位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科学的进步体现为知识的积累,科学的发展是连续

435

渐进的。

(三) 传统观念的衰落

累进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反映了常态科学发展的特点,它在近代前期对科学发展起过巨大促进作用。由于它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人们的常识,故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但是这种观点也具有很大片面性,因而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早在17世纪,笛卡儿就提出了与培根等人相对立的科学认识观点。例如,培根提出科学认识的“金字塔模式”,主张由塔底开始向上部的一般原理提升,而笛卡儿则主张科学认识从顶部的“一般原理”开始,推到塔底的观察事实,培根等人推崇归纳法,轻视演绎法,而笛卡儿则重视演绎和“个人直觉”,轻视归纳,在认识论上,培根坚持经验论,笛卡儿则坚持唯理论。休谟也对归纳主义观点提出过质疑,认为“经验有限”,“并无纽带通往全称命题”。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入和科学理论的发展,传统观念局限性日益明显,矛盾日益突出,终于走向衰落。本世纪以来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二、问题模式

问题模式是奥地利籍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于本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理论。

波普尔1902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青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了本世纪初发生的一场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规模最大、意义最深远的科学革命。1919年日食观测活动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给他造成了极大的思想震动,促使他背离传统的科学史观,从新的角度考察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问题。他于1934年发表《研究的逻辑》,以德文本出版。他的思想开始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59年出版《研究的逻辑》的英文增订版《科学发现的逻辑》之后,他的观

点才开始产生广泛影响,后来又出版了《猜想与反

436

驳》(1963年),《客观知识》(1972年)等书,系统阐述了他有关知识的发现和进化理论,并创立的证伪主义理论一反过去的传统认识,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结论,对现代科学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基本观点

波普尔提出的关于科学理论发展模式的思想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科学问题——一假说——一证伪——一新问题

即科学研究自问题开始;围绕问题提出尝试性的解释理论或假说;对假说进行批判性的检验,排除错误;产生新的科学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科学的进步发展。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1.关于科学的起点:波普尔认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家的活动围绕科学问题而展开,科学理论的建立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而一切有价值的新理论又必然会产生新的科学问题。因而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问题是科学活动承上启下的发展环节,是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整个科学发展史表现为问题的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历史。例如,波普尔说:“应当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①、如前所述,传统的经验论者认为:理论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一切知识来源于观察经验,理论又需要观察实验的检验,因而观察对科学认识活动具有突出的作用,逻辑经验主义者甚至认为存在独立于任何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可以对不同理论进行评价和选择。所以当波普尔从科学问题角度讨论科学发展模式时,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现代科学哲学以及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证明了: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观察活动和观察语言,观察离不开

437

观察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对具体研究活动而言,科学问题和原有理论观念先于观察而存在,对观察实验等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本世纪中叶以来J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为人们所确认,波普尔的相关观点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2.猜想—反驳方法:科学探索活动的目的在于建立科学理论。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建立理论的方法是什么?传统观点认为理论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归纳而形成。但是人的经验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单纯从经验中得出普遍原理。爱因斯坦曾指出,从经验到理性没有逻辑通路,只能靠自由创造、自由想象,这就是他的所谓“探索性演绎法”。波普尔在爱因斯坦观点的启发下,提出了猜想—反驳方法。所谓猜想就是围绕特定的科学问题而提出的尝试性理论,即假说。科学研究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主观想象能力,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所谓反驳就是对所提出的各种猜想进行批判性的检验,以排除错误。猜想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曲折的探索道路不断的消除错误。对同一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尝试性理论,这些理论是相互竞争的理论,通过竞争才能淘汰不好的假说,选择出具有最好的解释能力和高度可检验的假说。所以,反驳就是批判,批判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大胆猜想,严格批判的“试错法”,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必要途径。

3.科学的划界标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培根曾认为,真正的科学应当通过适当整理过的经验归纳而来,不应当是纯

粹思维的产物,休谟讨论了科学与道德原则的区别,认为道德属于情感和内在良知的领域而非感性经验的认识;康德也认为,只有脚踏实地的经验才是我们关于现实和知识的唯一源泉,而纯粹从概念思辨的逻辑推理则无法导出有关现实事物的因果知识;本世纪的逻辑经验主义进一步把“经验证实”原则当成了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认为被众多的经验事例所证实的理论,就是一个有意义的,而且也是真的科学理论。

上述建立在经验论的归纳主义基础上的划界标准符合一般的

438

常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经验证实”是科学的根本划界标准。可是波普尔却对此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经验证实”不能作为科学划界标准。这是因为:

首先,只要去寻求证实,差不多任何理论都可以被证实,就像占星术之类的伪科学,也拥有根据观察、根据算命天宫图和根据传记所积累的大量经验证据。算命先生总是把预言说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将来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会“证实”他们的预言,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信奉算命术的人。

其次,任何理论都是由全称命题构成的,而经验总是局部的、有限的,因而依靠经验归纳完全证实一个理论是不可能的。

第三,经验证实标准不能判断一个假说和理论的优劣。一方面,它甚至不可能排除占星术这样的伪科学;另一方面却可能排除像相对论这样高度抽象的理论,因为它的经验证实非常困难,往往一个预言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不到证实。

波普尔主张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他认为: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问题上,证伪优于证实,因为千万次实证也无法证明一个理论为真,而一次证伪就可以证明一个理论为假。相对论等之所以是科学的,在于它们事先就为自己设置了在逻辑上被证伪的可能性。一个理论的不可反驳性并非是它的长处,而是它们的短处。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新颖独特,富有创见,它不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冲破了传统观点,而且对科学程序理论和科学史观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科学发展的方式:科学研究的程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的过程,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科学研究不应该消极地等待观察的证实和经验资料的极大丰富,而应该一开始就是进攻式的,要积极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建立假说,然后努力地去反驳这些假说。

知识的发展不是反复的或累进的过程,而是消除错误的过程。

439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要不断解放思想,批判已有理论,通过消除错误而不断逼近真理。

科学发展的历史也并不是知识积累的历史,而是不断批判、不断革命的历史。波普尔指出:不应当把科学的历史看作是理论的历史,而应当看作是问题处境以及不断地试图通过解决问题以及改进这一处境的历史。科学的发展表现为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建立理论到批判理论,然后又提出新的问题和建立新的更令人满意的理论这样一种往复的无穷的探索过程。

以波普尔为主要代表的证伪主义学派在探讨科学发展模式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对突破传统的归纳主义观点,建立现代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外哲学界和科学界都引起过强烈的反应。其中有关批判精

神、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否证作用和不断革命等方面的观J 点,具有辩证法的思想,符合科学发展中的部分事实,尤其是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某些特点,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证伪主义者过分轻视经验和归纳方法,否定科学发展中的肯定因素、证实原则以及知识积累的作用,又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内部的矛盾性。例如,“证伪”与“证实”二一样,也要依靠经验事实,一个可证伪某一理论的事实,必然也同时证实相反的理论;另外,一个有希望的理论不会一遇反驳就被否定,理论既不能一次证实,同样也不能一次证伪。所以,对上述证伪主义的观点要加以具体的分析和批判的吸收。

三、范式模式

(一)范式模式的提出

范式模式是美国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托马斯·库恩于本世纪60 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关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这是继波普尔问题模式之后提出的另一种新的模式理论。

440

库恩在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历史上不同的科学家或科学家群体,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往往具有完全不同的“思路”,从而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科学的发展不是一些确定知识的直线堆砌,而是经历着某种质的变化,即从一种思路到另一种思路的转变,类似于“格式塔”心理学中所说的有关认识过程中整体形象的转换。他认识到:不论是经验主义的“积累渐进模式”还是证伪主义的“问题假说模式”,都经不住科学史的检验,为此他反对静态地研究科学的“横断面”的逻辑分析方法,而主张历史地、动态地研究科学的进化和发展。1 962 年他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简述了他关于这一间题的系统观点。该书的出版,对哲学界和科学界造成了继证伪主义之后的另一次巨大的震动,相继被译成德、意、日、俄、法、中、波兰及西班牙等各种文字,有人将库恩的科学认识论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哲学、逻辑和科学史方面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二)基本观点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认为:科学的发展经历着常规科学到科学革命,再到新的常规科学的基本过程,具体可用下式表示:

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具体观点分述如下:

1.范式的概念:要理解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首先必须了解范式的概念,因为范式概念是库恩理论的核心。但是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库恩却并没有对它下一个统一和精确的定义,范式有时指规范、范例,即某项为研究工作者所效法的重大科学成就,有时指某一科学家群体共同遵循的理论、方法、科学价值观、哲学信念等不同层次内容组成的有结构的综合体。这种模糊性概念自然要引起激

烈的批评。70 年代库恩专门撰文讨论范式,将其称为“专业基体”,即专门学科工作者所共同掌握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符号概括(共同体所采纳的总公式)、形而上学假定(符号概括所借以获得解释的假说)和范例(解决具

441

体问题的解题模型)。

范式的重要性在于,科学历史的发展就是范式的发展,科学的竞争是范式的竞争,科学革命是范式的更替,科学的发展、不同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借助于范式才能够得到说明和把握,范式的形成、发展和更替是贯串全部科学发展历史的主线。

2.常规科学时期:根据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是科学家团体在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积累和继承知识的过程。某科学领域进入常规科学时期以前,科学家们对该领域内的问·题尚无统一的看法,没有形成权威理论和权威人物,也没有结成科学共同体,因而科学研究活动是无组织的、无定向的,大家各行其事,可以各自独立地提出不同的假说和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占优势的理论或传统的出现,逐渐形成具有共同看法的科学共同体,他们自觉地按照同种模式进行研究,科学发展就进入了常规科学时期。

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的任务主要是解决难题,即在一定范式的指导下消除该领域出现的“疑点”。在解难题过程中,一方面扩展范式的作用范围,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范式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而使范式逐步完善。范式还具有定向作用,即集中一部分科学家于某一领域,研究一些主要问题。库恩说:“正是这些因信仰规范而产生的限制,对科学的发展却成为不可缺少的。由于集中注意狭小范围中比较深奥的问题,规范会迫使科学家仔细而深入地研究自然界的某一部分,否则就不能想象。”①例如,“由于引力常数在物理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改进其数值就成了此后一大批著名实验室反复努力的目标。这一类长期研究的其他事例是:确定天文单位、阿佛伽德罗数、焦耳系数、电荷等等。如果没有一种规范理论规定了问题并保证有一个稳定的解,就很难设想会有这么多精心的努力,更不会产生任何成果。”②

3.科学革命:在常规科学阶段,会出现许多矛盾和难题,即范

①、②T..S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第l版第20页、第23页

442

式会遇到各种反常。对一般的反常,可以通过调整范式加以克服,该范式的作用和地位不被动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稳定性。但是任何范式都不能穷尽真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必然会出现一些无法用原范式解决的反常,此类反常的出现和增加会使范式无能为力,人们对该范式的信念也随之动摇,于是范式进入危机阶段,需要寻求新的范式来取代旧的范式。新旧范式的更替就是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是一种质变和飞跃。库恩指出:“从一种处在危机中的规范过渡到一种新的规范,由此而能出现常规科学的一种新传统,远不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靠老规范的分析和推广而达到的。不如说它是这领域按新原理的一种重建,是一种改变这领域的某些最基本的理论推广,以及它的许多规范方法和应用的重建。”①(同上,《科学革命的结构》第70页)

科学革命是有结构的创新。库恩指出,科学发现往往被描述为仅仅是科学知

识的积累和增加,这是片面的观点,应当把科学革命看作是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结构的过程,是科学知识积累过程中的中断和创新。

科学革命是新旧范式的更替。它不仅涉及科学概念、科学理论,还涉及研究规则、研究方法和哲学观点,因而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库恩认为新旧范式之间不存在逻辑联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因而没有逻辑上的理由来判定哪一种规范更优越。一种理论可以从理性上说服对方,但是不能使他们真正转变立场,发生“信仰跳跃”。因此,新旧范式之间的更替不能靠论证来实现,只能靠宣传鼓动,靠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库恩甚至引用普朗克的话说:“一种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靠使他的反对者信服,并且使他们同情而胜利的,不如说是因为他的反对者终于死了,而在成长的新的一代是熟悉它的。”①

443

范式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既有连续的渐进,又有间断的跳跃,是从常规科学到科学革命,通过科学革命又进入新的常规科学的交互更替的历史过程,刻划了科学发展的辩证性质,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该模式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甚至错误,例如,范式的概念较为模糊,新旧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否认了科学知识发展的继承性,不承认科学进步是趋近客观真理的过程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加以批判分析的。

四、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一) 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的提出

“科学研究纲领”是英国哲学家拉卡托斯于本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解释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70年代以后,无论是波普尔的问题模式还是库恩的范式模式,都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拉卡托斯试图克服上述两种模式的缺点而结合二者的优点,提出了研究纲领的方法论,其主要的观点包括于《否证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970年)、《科学史及其理性重建》(1971年)、《波普尔论分界和归纳}(1974年)等著作中。

拉卡托斯早年信奉波普尔证伪主义,但当他将其运用于研究数学时,便对其权威性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证伪主义最大的错误是:理论并不是一旦被经验否证就立即遭到抛弃。于是在认真批判波普尔问题模式并吸收库恩模式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科学哲学观点。拉卡托斯说:“我与波普尔的观点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在我看来理论并不能像他所认为的那样,可以很快被经验否证,经验的破坏性的反驳并不能淘汰一个理论。”②拉卡托斯将

①T.S.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第l版,第125页

②转引自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第一版,第139页444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称为“朴素的证伪主义”,而成自己的理论为精致的证伪主义。

(二) 基本思想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认为:科学理论是一种有结构的整体,科学的发展表现为研究纲领的进化、退化、与更替。可用下式进行简要概括: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退化阶段——→

证伪、取代阶段——一→新的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1.科学研究纲领的概念;拉卡托斯认为任何理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完整理论系统,主张用“理论系列”取代波普尔的“理论”作为证伪的基础。他说:“精致证伪主义的关键特点之一是它以理论

系列的概念取代了理论的概念来作为发展逻辑的基本概念。只有理论系列而非一个给定的理论才能被评价为科学的活伪科学的。但是,这种理论系列中的成员通常被明显的连续性联系在一起,这一连续性把它们结合成研究纲领。”①1显然,在这一问题上,拉卡托斯倾向于库恩的观点。但是,库恩的范式具有模糊性,不易把握,为此,他提出了“研究纲领”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了研究纲领的内在结构。

研究纲领由“硬核”和“保护带”构成。“硬核”由最基本的原理构成,是整个研究纲领的基础和核心,具有“坚韧性、不许改变、不容反驳”的特点。它是决定某研究纲领存在的基本根据。一旦“硬核”被反驳或证伪,整个研究纲领就要被动摇。例如,牛顿力学中的

牛顿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力学研究纲领的“硬核”。

“保护带”由许多辅助性假设构成,处于研究纲领的外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通过增加和减少辅助假设来保护“硬核”不受经验事实的反驳。例如,托勒密天文学的“本轮均轮体系”就是“地心说”的保护带,当理论与观测事实发生误差时,可以通过修改本轮

445

均轮系统来维护“地心说”。

由于“硬核”和“保护带”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可以说明科学发展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既可以避免波普尔生硬的“一次证伪性”,遇到反常时可以置之不理,同时也可以避免库恩“范式”具有的垄断性特点,在科学史上多种研究纲领同时存在和竞争,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有益的。

2.方法论规则: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提供了指导科学研究的方法,称为“助发现法”或“启发式方法”,包括“正面启发法”和“反面启发法”两种方法规则。

“正面启发法”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包括预先设想好的研究方向、指导方针和研究途径等,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性的规定,鼓励通过修改、变动辅助性假设来发展整个研究纲领。

“反面启发法”告诉人们不应该怎样做,是一种禁止性的规定,即禁止把经验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通过调整保护带来保护“硬核”,以便排除干扰,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

“正面启发法”着眼纲领的未来发展,“反面启发法”则应付当前的反常而保护“硬核”,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研究纲领,因而也属于研究纲领的组成因素。

3.科学划界的标准:科学划界的标准不是归纳主义认为的“证实”,也不是波普尔的“证伪”,也不是库恩的范式,而是理论对经验事实的预见性。任何理论,只有能预见新的事实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同一个研究纲领,也可以由科学的转为非科学的。当它处于进化时期,它是科学的;当处于退化时期就变为非科学的了。所以在拉卡托斯看来,对一个理论能进行证伪的,不是具体的经验事实,而是一个比它更进步的理论。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的历史是研究纲领的成长进化、退化和更替的历史。这个模式肯定了科学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继承与创新、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和动态性、进步性

446

1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第一版,第65页

的特点。它吸取了问题模式与规范模式的长处,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赢得了较多的支持。但是也遭受到一些非议。例如,奈勒指出:拉卡托斯虽然告诉科学家怎样识别进化与退化,但是他没有告诉他们到底应该为之作些什么。他也没有提出怎样合理地发明硬核和启发法,或者怎样在它们之间进行合理的选择。在对理论的评价标准方面,虽然拉卡托斯竭力避免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否证论那种过于狭窄的评价标准。但拉卡托斯的评价标准过于宽大、软弱。尤其是拉卡托斯否认研究纲领有千个确切的衰亡标准,这几乎导致取消了理论的评价标准。

上述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各自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科学发展的特点,都可以说明科学历史上的部分事实,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片面性和错误观点,我们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为思想指导,批判地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地分析和看待科学理论的进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二)科学认识的起点 (三)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四)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 渗透着理论 系统性 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的作用: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2、科学定律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全称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科学定律的特征: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 ?简明性特征 科学定律的作用: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3、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基本要素:事实基础、理论背景、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 惠威尔:”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做不出知识的进展的.” 没有大胆的猜测是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 科学性 假定性 易变性

科学假说的来源 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猜测性说明。 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范围之外,对其对象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假说。 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时会提出假定性说明。 建立科学假说的原则 解释性原则(能解释全部事实) 对应原则(不能与已检验的科学理论矛盾) 可预测性原则 科学假说的检验 ⑴逻辑分析——实践检验的辅助方法 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 ⑵实践检验——对假说中演绎出的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与科学事实进行对照。 依据推论是否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数据相符合来决定假说的真伪。 ⑶证实与证伪 科学实践作为检验假说的标准,既能证实假说也能证伪假说。 检验中的复杂性 不能完全证实——确证 在逻辑上,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 实践研究中不能一出现反例就否定假说 (实践是可错的、辅助性假说易谬) 所以,证实与证伪的对立不是绝对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⑷判决性实验 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主要方式,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学术繁荣。 4、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结构 基本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逻辑起点 基本原理或定律——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 科学推论——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客观真理性——最本质的特征 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全面系统性 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与规律。 逻辑完备性 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2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

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 自然辩法诞生于l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概述 行为科学是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新学科,一门综合性科学,并且发展成国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是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和控制人的行为。 目前行为科学已在管理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的成功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1、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工具人假设;假设的核心是认为人的本性自私、懒惰,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管理模式,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把人当成“机器人”、“工具人”,认为人只有在完成任务时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经济人假设;假设的基本观点,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雇员和雇主的活动目的都被设定得极为单纯和明确,即经济上充分利己社会人假设;此假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不仅追求经济方面的满足,而且作为人,还需要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人们的“士气”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更为重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假设的基本观点,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复杂人假设;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应变理论。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 决策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自主决策的行为主体,而决策本身并非“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而应“视为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决策前提包括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其二,决策前提的引入既与决策者本身的素质有关,也与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有关,其三,组织并不代替个人作决策,但是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以影响个人决策。 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具体而言,从 需要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行为改造理论、重点研究激励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为)。1.强化理论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2.挫折理论是关于个人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后,如何解决问题并调动积极性的激励理论。 过程分析理论,以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为重点,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和组织结构。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职权和职责;3.纪律;4.命令的统一;5.指导的统一;6.个别利益服从总体利益;7.报酬;8.集中;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创新意识;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创新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技创新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科技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科技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因此,自然辩证法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一方面,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另一方面,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 对于加强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由恩格斯创立,被马克思称为是“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1] 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 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 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利用科学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 科学和技术自从17 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 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充分显示造福功能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这也就是西方社会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科学技术一旦失控时我们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1939 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对生态的毁灭性影响;1978年被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的建造在两万多吨化学有毒物质上的拉夫运河小区;1986年泄漏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 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 造成20亿美元损失;2001年横扫英国的, 使畜牧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口蹄疫, 损失高达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等等一系列20世纪全球所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技术和工业灾难。[2]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 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 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当今,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又是创新。因此,新时期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

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与发展模式

(一)科学理论的评价 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和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首先要接受同行的评价。科学理论的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有欠合理、欠完备之处,有时称为理性检验。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1.相容性评价 (1)理论的相容性: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 (2)相容性评价就是将新科学理论T2与公认的科学理论T1进行比较,以确定T2是否与T1相容。如果新的科学理论与公认的科学理论不相容,且该新理论得到确认,就将引起科学共同体抛弃相应的公认的理论或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起科学革命或对公认理论的修改或补充。 2.自洽性评价 (1)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 (2)一个理论T,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A和非A,就是自洽的,反之就不是自洽的。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 3.简单性评价 (1)科学理论的简单性: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尽可能少(逻辑基础简单,不是内容简单。) (2)简单性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考察理论的普遍性。 第二、考察理论的前提或基本假定是否足够少。 第三、考察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参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是实验检验的前提和基础,但科学理论最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以确定该理论的真伪。 1.实验检验 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实验的验证。科学理论的推论与观察事实的对照有三种可能情况:第一,推论和已知经验事实相符,这其实是理论对该事实的解释,不能确证该理论是真是假。 第二,推论与未知的现象符合。这是对未知现象的理论预见。这未知现象被确证,是对该理论为真的一种确证。 第三,推论与未知现象不符,该理论被否证。 2.实验检验的复杂性 第一,一个全称命题所演绎出的接受检验的结论是无限多的,其中部分结论与观察事实相符,并不足以完全证实该假说,只是为该假说提供了辩护和支持。 第二,以全称判断形式出现的科学假说是通过检验蕴含的方法接受验证的。这是通过证实后件(即推论)为真从而证实前件(假说)为真的方法,但在逻辑上,这种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后件真,前件不一定真。 第三,证伪假说在逻辑上是简单的(后件假,前件必假),但实际证伪并不比证实容易。 3.判决性实验与检验 判决性实验是指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存在两个对立的理论H1和H2,并分别推断出互不相容的结论C1和C2,而且可以通过一个实验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符合C1(或C2),不符合C2(或C1),那就可以认为这个实验肯定了H1(或H2),否定了H2(或H1),该实验就是关于理论H1和H2之间的判决性实验。借助判决性实验进行的科学理论检验就是判决性检验。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课程论文 题目: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2014年4月

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要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科技工作者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 (一)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中国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科学技术观、中国科学技术方法论三部份组成。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和中国科学技术。内容:自然观,科技观和科技研究方法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为哲学提供理论根据,从具体科学当中汲取养料,丰富发展哲学,为哲学的具体运用,指导科学研究提供桥梁,充当中介对科技研究,将哲学的抽象理论具体化,为科技研究提供认识原则,启发人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可以使还不成熟学科继续前进,自然辩证法还充当着逻

行为科学组织思想

SEM的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 用[whymeet]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导入管理领域,开创了管理领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682932.html,/whymeet_whymeet/ 特点如下: 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 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1、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 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行为科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 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 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2、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 行为科学积极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应用社会调查、观察测验、典型试验、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 特别是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在企业中实际应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 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的环境、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种的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3、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着两种作用: 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过多以致提高生产定额,或生产过少引起管理当局的不满,并加重同伴的负担;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干涉所形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或提高生产定额。 梅奥等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4、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以提高管理水平。 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当代科学哲学家在科学进步问题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式,稍微细一些可分为逻辑经验主义的积累发展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试错法式的进步图式、库恩纯历史的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科学革命观、劳丹解决问题的历史标准、普特南等科学实在论者将客观真理与人的历史活动相结合的积累发展观,以及夏皮尔介于历史主义和实在论之间的科学进步模式,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科学进步的观点。总起来看,最有代表性的主要科学进步观有三个:一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尔的进步观点,二是历史主义的观点,三是科学实在论的科学发展模式。本文试图分析、比较和评论这三种模式,并简略地讨论科学发展模式多元并存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的进步观 传统的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是建立在证实主义基础上的积累发展观,在数十年内这种思想占了主导地位。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区别,把科学发展看作是在知识大厦中不断添加不依赖于理论而存在的新事实,旧理论不断地被更普遍、更广包的新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进步观描述的图景正是新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发展、修改、扩展、纠正和重新解释旧理论的持续过程。因此,这是一种渐进的、非革命的、改良的积累发展观。 这种积累发展观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两种倾向。归纳主义者相信科学经过经验归纳从经验命题或原子命题而得出带普遍性的科学命题。而演绎主义者则认为科学是从普遍命题和事实命题或初始条件相结合而对科学理论提供的因果说明。与逻辑实证主义关系复杂的波普尔在1959年发表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过一种简单的演绎说明模型:“对一个事件作出因果说明意味着运用作为演绎前提的一个或多个普遍定律,并与某些单称陈述即初始条件相结合,演绎出一个描述该事件的命题。”([1],p.59) 这就是说,演绎主义者认为,一个经验命题可以从多个普遍定律和关于特定系统的事实而演绎出一个理论,以此对经验定律提供说明。运用于科学理论的进步,后起的科学理论与以前的理论相比,所描述和预测的事实、所提供的说明更为精确,所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因此先前的理论被包含在后起理论之中。此类科学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牛顿力学与开普勒和伽利略定律的关系。牛顿在其力学着作中从自己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开普勒和伽利略定律,并指出,用他的理论可使开普勒定律适用于简化的太阳系模型。但牛顿的理论表明,当采取非简化方式考虑行星间的引力时,开普勒定律就仅仅是一种近似。 许多科学哲学家认为,物理学的这一典型例子证明了科学积累发展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至少表明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并不是科学发展的唯一模式。在这些哲学家看来,只要加上某些限制条件,可以将一切科学进步均以统一的积累主义的方式加以分析。这是库恩提出科学革命模式后经验主义者所作出的一种回答。 波普尔在后来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科学观时,改变了上述早期演绎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此时他所提出的是以否定的方式出现的演绎主义。在他看来,科学发展遵循的不是归纳法,而是否定后件从而否定前件的特定的演绎法,即从一个普遍陈述(理论)推导出可观察的单称陈述,然后以经验证伪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否定作为前提的普遍陈述。因此,科学发展是以试错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尝试性解决、消除错误、最后证伪理论的过程。波普尔承认科学必定发展和进步,连续性增长是科学知识的理性特征和经验特征的表现,但这种连续性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地****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即证伪理论。([2],pp.308-309)可见此时的波普尔放弃了前期演绎主义的观点。在讨论开普勒定律与牛顿理论的关系时,他不再以传统的演绎主义方式作出说明,而是认为牛顿理论可以解释开普勒定律,但却不能从开普勒定律演绎出来。在考虑这一问题时,波普尔也改变了自己关于一般通过经验证伪既成理论而得出新理论的看法。因为开普勒定律并没有被经验证伪;牛顿是在试图解释天体和地面力学定律时得出自己的科学理论的。

毛概第八章课后答案

第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理论意义: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从理论上讲,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同样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人天合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更是如水与鱼般生死攸关。所以我党才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现实意义: 可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来分析。我国发展中曾经产生的重快轻好、重GDB轻民生、重眼前轻长远、重财富轻环境、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思想道德协调推进的偏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问题和矛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那些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阶阶段的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阶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了公有制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机构,实现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守的方针。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生存环境、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变革,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但由于科学本身的两面性和人类的利用失当,科学技术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结合部分科技领域的例证,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方面展开讨论,并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包括改变社会生产力要素,改变社会经济、阶级结构;还有提高人类认知能力,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接着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对人类的思想、人格有一定的腐化作用。最后,本文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正确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尽量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最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正面促进;负面阻碍;可持续发展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实践作用 哲学是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科技工作者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对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社会关系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发展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居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在总体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法”,其内容植根于自然科学,但形式上超越了自然科学。它通过吸取和概括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着。它准确地勾画了自然哲学的基本框架,从而使得以哲学面目出现的自然辩证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哲学;它作为关于自然界一种科学哲学,不仅大量的促进了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的发展,而且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的发展;它以建立在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启迪着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加快了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二、科学技术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从起源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从骨针、石器到造纸、火药,从“奇技淫巧”到生产机器,从机械化大生产到飞行、航天等等,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批体现生产力的具体技术,无不体现了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实现对社会调节的手段,是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加快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由于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辩证发展而形成了一个门类繁多、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彼此贯通的网络结合。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为各种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包括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认识论、数学哲学、系统论等;第二层次是相互并列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科学;第三层次是各类应用基础理论把基础科学同工程技术联系起来的学科群,第四层次是工程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施的方法。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

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范式理论模式 科学发展的特征、规律和内在机理是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一般来说,关于科学发展的研究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科学是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一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因和机制等。对科学的发展模式问题,无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还是历史主义学派的科学哲学家们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这些模式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性内涵,表明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主动靠拢。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其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致使他们没有实现对唯物辩证法的全面理解。 依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对这些模式( 理论)进行分析, 找出其利弊, 有利于我们在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即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如下:感觉经验→归纳→假说→(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在此过程中,各种科学成果一旦获得经验证实或认可,便将作为真理的一部分而进入科学的范畴。 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积累,观察次数愈多、愈广泛、愈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愈普遍、愈正确;科学的发展只是量上的递进、渐进的积累,而没有革命,没有渐进的中断与飞跃。 创立伪证主义的卡尔·波普尔曾言:你可能是正确的,我可能是错误的;即使我们的批评性讨论不能使我们明确决定谁是正确的,我们仍会希望在讨论后对事物看得更清楚。我们都可以互相学习,只要我们不忘记真正重要的不是谁正确,而是我们更接近真理。 在此我们重点分析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1、科学革命模式又称“范式” 范式是科学家集团即科学共同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所共同持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信念。这个共同体由于经历了相同的教育训练,相同的业务传授.从事着相同的科学工作,吸收到相同的科学技术文献,探索着相同的科学目标,因而,他们在理解问题的观念上,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培养接班人的方法上就必然形成一种传统,遵循着一套规则,在把握世界的共同的理论框架中活动,在同一种科学信念下研究以致所用的语言、工具、仪器等等都会相同,这就是科学共同体所共同信奉和遵循的“范式”。 ①范式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看问题的方式”,包括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信仰和价值标准。 ②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一致接受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取得的重大学科成就,包括可以进行逻辑和数学演算的符号概括系统。 ③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所遵循的范例。 2、发展模式 库恩认为任何一种常规科学都是一种范式,而科学的发展就是范式的转移和更替的过程。库恩从自己的范式论出发,提出了他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互更替过程的模式:前科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 人类经过了对自然顶礼膜拜、唯唯诺诺的漫长历史阶段之后,通过工业革命,铸就了驾驭和征服自然的现代科学技术之剑,从而一跃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可就在人类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津津乐道之时,却不知不觉地步入了自身挖掘的陷阱。种种始料不及的环境问题击破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美好神话,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历史把人类推到了必须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文明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 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可持续性”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保持林业和渔业资源延续不断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实,作为一个概念,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荀子就有对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证其永续利用等朴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辟论述。西方早期的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也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经济活动存在着生态边界。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频频困扰人类。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她告诉人们:“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只有人类出现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各种致命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她还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进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潜伏着灾难,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惟一的机会。这“另外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卡逊没能确切告诉我们,但作为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卡逊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较早地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地反思。 二、《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握在人手中的双刃剑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同时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日益融为一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对于环境,生命的多种危害;现代技术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它的负面性也日益凸显,甚至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毫无疑问,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人才是发展以及运用现代技术主体,所以要理性的从人的角度看待现代技术,合理发展应用现代技术。 关键词:现代技术;双刃剑;合理发展;生产力;危害;人 1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当代,科技和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变更力量。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促使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发生重大变革。现代技术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它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不仅推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改变了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价值观念;它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甚至影响到我们人类发展的存亡。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幸福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多的压力。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为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为人们使用有序的信息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又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传递。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中心,其交通、通讯、科技力量、大众传媒等的服务水平优越,信息交汇便捷,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城市的中心地位的加强也要求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必然首先在城市兴起。在新技术革命兴起的今天,城市不仅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更是创造、获得和传播信息的场所。信息是资源,是财富。信息开发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信息产业的发达与否,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业产业化,信息

最新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强调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 不断交替的过程,又突出了新旧范式的更替依靠科学共同体对新范式的信念或 信仰。这种科学发展的动态发展模式是对卡尔·波普尔的一大推进。研究库恩 的范式及其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提供方 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然后对这种模式进行辨证的分析,最后分析了这种模式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1922-)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从历史主义出发, 提出了范式的概念, 并创立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库恩不同意逻 辑实证主义认为的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 他 认为科学实际上是由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思想都 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范式”理论之中。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 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模式。他不同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 展模式, 而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1①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时期: 前科学(无范式)———常规科学(建立范式)———反常和危机(范式动摇)———科学革命(建立新范式)———新的常 规科学…… 二、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库恩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 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满矛盾和斗争,因此是富有历 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按照库恩的动态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前科学阶段。 库恩把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 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对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观点还没有达成共识,各种理论、学 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在前科学阶段各种理论争论的结果,就 1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