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小车一辆、皮尺一根、记录表一张、橡皮筋一根等。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不仅仅是朱老师,还有一位小伙伴----橡皮筋,玩过吗?你是怎么玩的?

图片出示弹弓,知道怎么玩吗?

出示小车,提问:你们能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吗?

(板书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1、边说边演示:出示小车,我们可以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上,这端作为车头——就是前,然后把橡皮筋的另一端绕在后面的车轴上,注意:绕的时候先把橡皮筋卡在后面小轮子上,再转动车轴,然后“自然”把手松开,不要推,看看小车能运动起来吗?

2、我们生活中的车能前进也能倒车,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做一回驾驶员:使小车往前开,再使小车往后开。

3、学生活动。

4、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使小车前进的方法?橡皮筋怎样缠绕?

(橡皮筋往后绕,小车前进;橡皮筋往前绕,小车后退。)

通过刚才小车行驶的方向和他橡皮筋的缠绕方向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的缠绕方向相反)

5、使小车运动的力来自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橡皮筋,像现在这样情况下能使小车运动吗?

6、橡皮筋往后绕,小车就——朝前开。那怎么能够使小车朝前开,开的更远呢?你有什么办法?

三、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1、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板书:距离圈数?)

2、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真的和橡皮筋的圈数有关吗?

你们准备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推测呢?

3、这类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有一个特点:改变的条件只有一个。(橡皮筋的圈数)怎么改变呢?

除了这个条件之外的其他条件都应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应保持不变?

实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在数圈数的时候,怎样才算绕了一圈?师示范

(我们把橡皮筋绕在小车车轴上齿轮的位置称为开始位置,转动车轴一圈,橡皮筋转到起始位置就算一圈,再绕一圈转到起始位置为2圈)会了吗?

4、出示记录单: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要把测量到的数据记录在这份表格里,你知道怎么记录吗?师适时指导学生如何填表格。

5、先做圈数少的,再做圈数中等和多的。为了实验数据更科学,同一圈数要反复做三次,测量后求平均值。

每次实验时要看准终点,如果起点是从前轮开始的(师在黑板示范),那么终点也要测量到前轮为止。

6、活动时,还有几个小要求。师出示:

⑴、注意分工合作。

⑵、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⑶、边实验边思考:橡皮筋缠绕多圈或少圈,产生的动力大小一样吗?

⑷、实验完成后整理好材料。

7、实验开始。

8、学生汇报:

⑴通过实验,你们组有什么发现?将实验数据报出来,并说说

你们的发现。达成共识。

⑵看来,小车行驶的距离的确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师

擦掉?)

那我想问问同学们了,橡皮筋缠绕多圈和缠绕少圈所产生的动力大小一样吗?所以推动小车行驶的距离就会不一样。

四、认识弹力

1、为什么橡皮筋绕起来,小车就前进了呢?动力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因为橡皮筋绕起来长度就变长了,但它又想回到原来的长度,所以会产生一种力,而这种力能驱动小车)

师演示课本P74页橡皮筋挂钩码实验。(在相同的前提下,钩码挂得越少橡皮筋发生形变就越小,它要恢复到原来形状时产生的力就越小。反之,它所要产生的力就越大,这就是弹力。)

2、出示“弹力”概念,认识弹力。

(板书:弹力)

3、其实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你知道哪些物体也能产生弹力?让我们好好观察,利用弹力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吧.(出示日常生活中用到弹力的图片)

【板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

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的缠绕方向相反。

距离圈数弹力

多大

少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 (一、)正确处理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我们要做到依据《设计》而不拘泥于设计,要勇于超越,灵活运用,巧妙处理,不囿于《设计》的框架,尊重课堂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发现,及时捕捉教师和学生的灵感,使课堂更加真实和富有教育价值。(二)、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有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1、过于注重教材本身的框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直接由教师阅读或学生集体朗读教材内容,这样的教学没有新意,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死板沉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从培养。究其原因还在于: (1)、未吃透教材。究其原因仍然是教师花力气钻研教材的时间精力不够,有消极情绪造成了被动使用教材而不是主动利用教材。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深浅难易、结构走向、领会教材所蕴涵的科学意义和方法, (2)、深入了解分析学生不够:对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情况缺乏具体生动的感知理解,不知道学生应该和喜欢怎样发展自身。只有了解了学生,教师才能从一个较高较广地角度审视教材,并结合自身的教学思想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愉快地胜任教学工作。 (3)、不能大胆开发和使用各种教学资源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材上的图画、文字、语言、板书、音像、课件等媒体灵活运用起来为教学服务(如《连通气球》中的气球、小车、喇叭等,《混合我们身边的物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放大镜、两把勺子、筷子等,让学生体会它们的涵义,《我们的身体》课件中为什么要出现动物、大力士?是因为它可以突出观察重点,帮助学生探究和认识身体的结构。 2、过于急噪地给出结论。表现为虽然以问题形式出现,但是结论却由教师直接给出或引导学生回答出即定的答案,而缺少实质性的讨论和探究过程,因此答案也不一定真实。那么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必须在平时下工夫学习,注意积累,使自己具备较为渊博的知识,只有在学科知识上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游刃有余地实施各种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那么课堂教学中肯定地将会出现慌张,不能把握教学进程的现象,从而使探究活动徒有形式而无鲜活实际内容,减低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信任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能通过传授的方式教给学生死板的知识。 3、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不高。表现为: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没有准备,很茫然,因此探究活动无法深入持续地开展。那么怎样改善呢? (1)、课前将问题交给学生,要求查阅有关资料并且作好整理记录。这个过程即动手也动脑,非常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力,是一种很好的课外学习方式,因为带着任务去查阅,将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目的性,和学生自由学习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很多话要表达了。 (2)、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与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以及组员之间的讨论,往往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完善知识信息,促使思维更加清晰明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尊重他人、参照和批判的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

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的磁力》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舜德小学秦少奇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和难点。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实验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也是本节的关键和重点。 电磁铁的磁力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第2课。这节课既是对电磁铁的研究,又是对电磁铁听话的初步感知,是“听话的电磁铁”这一章承前启后的一节关键课。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教材是从各组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回形针数量不同,来引出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从而导入课题。导入平凡、无新颖。 (2)教材实验,用电磁铁吸起回形针的个数,衡量电流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 (3)教材实验,用电磁铁逐项逐项、单项式试验它的磁力大小的。这当然无直观对比性,效率也不高。 (4)教材纯粹电磁铁实验,没有与单元课题《听话的电磁铁》巧妙的结合。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创新导入,魔术表演,将电池节数隐藏在背面操纵,磁力说增就增,说减就减,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2)创新装置,用电磁铁试验的对比项在同一个装置中同时进行,增强直观对比性,更能提高实验效率。 (3)创新材料,用大头针代替回形针,会更细致、准确地衡量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4)改进实验过程,首尾呼应,紧扣课题,与单元课题巧妙的结合。

4、实验器材 演示课件、一号电池8节、开关、电池盒8个、铁芯5个、大头针1盒、小烧杯3个、塑料夹子3个、带绝缘皮的铜线3米、自制装置板。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1)实验原理: A、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B、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C、其他条件不变: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 (2)实验装置平面图及装置说明如下: A、电池多少可根据实验需要自由更换; B、塑料夹套在横栏上夹住各种类型的电磁铁; C、接通电源后,电磁铁产生磁力吸起大头针,再用空玻璃杯装好被吸的大头针,断开电路后,就可以比较大头针的多少。 6、实验过程 实验一:魔术表演。点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二: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流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三: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磁铁线圈圈数与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总结:归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概括这些因素与磁力大小的关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重点习题第一课时

《昼夜交替现象》习题 一、基础题 选择题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是个不发光的球体 B.地轴是倾斜的 C.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2)地球之所以有昼夜交替现象,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①地球不透明②地球不发光③地球足够小④地球不停地自转 A.①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②③ D. ②③④ (3)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则() A.地球上没有昼夜现象 B.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更替周期为一年 C.地球上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D.地球表面昼夜温差比现在小 (4)若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则会出现: A.地球上没有昼夜现象 B.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为一年 C.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为半年 D.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要比现在小 (5)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昏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晨线的西边是夜半球

C.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D.昼夜交替周期为23时56分4秒 (6)关于昼夜交替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A.昼夜交替是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因自转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B.指在同一时刻,A地是白昼B地是黑夜的现象。 C.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以半个球面向着太阳,另外半个球面背向太阳,待在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的人就是生活在白天,而待在背向太阳的半个球面上的人则生活在黑夜。 D.由于地球在不停地公转着,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二、综合题 1.填空题 (1)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升升起来,白昼又来临了.........()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 (2)昼夜交替现象,只要太阳绕着()或地球绕着()进行圆周转动就可以产生。 (3)用一个小球代表(),点燃蜡烛或打开手电筒,用蜡烛光或电筒的光表示(),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4)地球是一个()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 (5)()是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因自转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6)当地球自转时,产生(),面向太阳之地面为(),背向太阳之地面则为()。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 案李悦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 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 授课教师姓名:李悦 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 一、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 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 《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磁铁让曲别针在空中跳舞”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磁铁的力量”。 第一个实验:探究磁铁能吸引哪种材质的物体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该实验原来的设计是给定实器材料。修改后,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并且由学生搜集把他们所猜测的磁铁可以吸引的物体带到学校来验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研究身边的科学,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通过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对所有检验的物品按照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按照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探究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关

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3昼夜交替 教 案

1.3昼夜交替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学情分析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占28% 地球自转、公转太阳绕地运动?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 ?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 ?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 月亮绕地运动?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用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假说和实验现象。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师: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就有白天和黑夜。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昼夜为什么在有规律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 出示,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现象。 2、太阳照射地球的情景,请学生观察。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这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 活动2【讲授】二、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假说 1、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并且画一画我们的观点。提醒学生注意在描述的时候: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2.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3、师: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情况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我们来模拟实验研究。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 二、参加教师所在单位 珙县珙泉中心校梁红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五节。他是在学习了电磁力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能量的转化。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该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探究得出结论。同时也为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用一只倒扣的杯子和两根橡皮筋作固定装置,将转子安放在铁丝支架和“v”形电线架上,连接电池开关,使转子转动起来。并通过改变电磁铁的远近和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转速;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极来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 实验的不足之处: A、装置图虽简单,但难操作。倒“v”字线头与铁丝支架高度仅靠 两根橡皮筋难统一高度,从而导致转子转不起来或转动过程中掉落下来。 B、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手持磁铁,易造成遮挡,阻碍了学生

对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的观察,不易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成功率低,很多教师都不易将实验成功演示。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改进固定支架,使转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掉落。 B、增加了一个固定磁铁的支架,让学生便于观察。 C、增加一条有色毛线,更利于学生通过毛线的转动情况,得知转 子的转动方向和转动快慢。 D、能更好与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电机部分相衔接。 4、实验器材 转子、电池组、导线、开关、彩线、电板、磁铁、小电动机模型5、实验原理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6、实验过程 A、安转支架和电路 B、安放转子 C、让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 D、改变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 7、实验效果 成功率高,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效果好。 8、自我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组装的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提高了可视度和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有趣的学

小学科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摆》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2、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细绳一根,计时器一个,支架一个,直尺一把,垫圈若干,实验记录卡。 教师准备:摆钟实物,有关摆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昨天张老师到钟表店里去逛了逛,发现了这个东西,你们认识吗?(出示摆钟) 生:钟、摆钟…… 师:你知道它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吗? 生:靠下面的大圆盘、靠下面摆动的东西、靠下面的摆……师:(指钟摆)这是钟摆,摆钟就是靠它来工作的,我们把像钟摆这样的装置叫做摆。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钟摆摆动的现象? 生:秋千、公园里的海盗船、心理医生用的催眠器……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摆,看看它有什么秘密?(板书课题) 二、认识摆、学习制作摆,并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摆,你们看看。(出示多媒体课件)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上面挂的线是摆线,下面挂的重物是摆锤。摆线可长可短,摆锤可轻可重。若让摆摆动起来,摆起来的角,我们叫做摆角。

老师现场制作一个摆:你们看,老师把线绕在这根木板上,再用夹子给夹住,线上再挂上垫圈,一个简易的摆就做好啦。师:老师先玩玩这个摆,你们要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摆往返摆动一次我们叫摆动一次,注意,手不要加力,摆线一定要拉直。一、二、三…… 师:来,我们一起数数,一、二、三…… 师:你们猜猜,老师这个摆15秒钟会摆动多少次? 生:10次、12次、15次、20次……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看,老师来看时间,你们来数。老师从角度指示器30度的地方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13次。 师:有的同学说12次、有的同学说13次,到底多少次?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再做一次。 师:为了能让实验结果更准确,一般每次实验我们要做三遍。我们还要再做两遍。预备,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 师:最后一遍。预备,开始。

小学科学小小实验教案

科技论文 论题:创新,竹子手工制品 作品:书架 作者:··· 论点 1、讨论创新的重要性 2、目的和教育方法 3、步骤 4、应用 摘要:制作简易的手工制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增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热爱 关键词:合作,动手能力,创新,兴趣 一、讨论科技创新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客观意义,便是去培养并增强孩子对于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孩子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组织力和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达到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综上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得目标。

二、目的和教育方法 目的: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毒==队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方法,1、开展兴趣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出不同风格的小组。 2、确定思想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创新。 3、展示样品,给学生有一个尝试的方向。 4、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放开自己,自由发挥。 5、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步骤 1、思考想象并绘出设计图 2、准备材料 3、加工,小部件组装 4、根据设计图进行制作 5、检查作品的质量和实用性 6、做出客观的分析和结论 四、应用 将制作完毕的竹制书架进行运用检查,查看其稳固性和实用性,再短时间的使用中寻求较长使用寿命。增加作品的美观价值,作为班级精神载体装饰班级。

五、注意事项 1、必须做好学生的细想工作,要求自愿参加。 2、学习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合作和动手能力及上文 提及的氛围培养 3、遵守制作与卫生整洁的兼及 4、安全第一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 ! $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方案李悦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 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 授课教师姓名:李悦 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 一、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 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 《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磁铁让曲别针在空中跳舞”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磁铁的力量”。 第一个实验:探究磁铁能吸引哪种材质的物体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该实验原来的设计是给定实器材料。修改后,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并且由学生搜集把他们所猜测的磁铁可以吸引的物体带到学校来验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研究身边的科学,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通过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对所有检验的物品按照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课堂实录共9页

课堂实录 一、导入: 教师:咱们班老师向我介绍你们时说咱们班的同学是又聪明又细心,我可有点怀疑,这样我先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聪明! 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能找出他们有什么不同点吗? 大屏:先出示白天的图,再出示同一地点夜晚的图,之后同时出示两幅图,请同学们回答。 生1:一张是白天,一张是夜晚。 教师:哪张图是白天,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2:第一张是白天。第一张很亮,看得很清楚,所以是白天。 生3:白天太阳升起来了,天就亮了,所以第一张是白天。 大屏:展示白天黑天交替的小动画。 教师:是啊,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是东升,白天又来临……他们就是这样无声无息的从不停息的交替出现。白天人们又称为昼,黑夜又称简称为夜,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课题。 (用两张黑白分明的地区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的区别它们,从而引出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最后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昼夜交替的假说:

1、看图: 教师:老师再请同学们看幅图,说说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 大屏:出示宇宙中的地球图片 生1:看到了半个地球。 师:为什么只看到了半个地球? 生2:当太阳照到地球的时候,只有一半会被照亮。 师:照亮的这一部分就是什么天呢? 生齐:白天。 2、交流讨论: 教师: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是交替出现的,那么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学生都在静静的思考)一段时间后: 生1(缓慢地):我觉得当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时,会有昼夜交替。 教师:我们有没有即简单又快捷,即直观又准确的方法来做记录阿! 生2:用画图法吧。 教师:大家说这个方法怎么样?行不行?(行)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记录。 实物投影:师生交流,教师执笔共同在纸上绘着第一张图。 教师:怎么画太阳和地球?(画圆圈)用什么颜色来画太阳?(红

小学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创新性成果)

小学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创新性成果) 内容分析 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现象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也广泛应用在各种用电器中,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科学兴趣的良好契机。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电磁铁的基本性质,能够根据所给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能选择适当方式表达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主动对电磁铁现象进行研究,体会探究乐趣。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发现电磁铁具有南北极并可改变的特点。 教学难点:制作电磁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准备:电池、铁钉、带绝缘皮的导线、大头针。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题(板书电磁铁) 2.提问: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磁铁,知道了磁铁很神奇,具有磁性,能吸起铁质物体,如:大头针、小铁钉,订书针等。(教师演示吸起订书针的情景) 师:(老师出示一根铁钉)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根铁钉,它能吸起这些大头针吗? 生1:不能 师:为什么? 生:铁钉就是铁钉啊 师:光凭嘴说可不行,还是让我们来试试。(实验)哎呀,真的吸不起来,铁钉就是铁钉没有磁性,当然不能吸起铁性物质。 生2:能 师:你来,请你上来帮我用这根铁钉把这些大头针吸起来。 生2:实验 师:吸得起来吗? 生2:吸不起来 (后面同生1师生问答) 师:不过有一种力量很神奇,那就是科学!它能让这些铁钉带上磁性吸起大头针,你们相信吗?

五年级科学下册 昼夜交替教案 湘教版

2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活动中不伤害动物、不损伤植物,学会关爱生命。 科学知识 知道昼夜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准备】 常见动、植物的图像资料做成PPT、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小瓦手电筒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次探讨昼夜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唤醒学生生活经验) 1.小组交流:我们知道的动植物行为受到昼夜变化影响的例子。 2.交流、注意避免重复发言。 3.欣赏幻灯片,思考问题: 【幻灯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A.昼夜对植物(太阳花、向日葵、昙花、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的影响;B.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蛾、蝙蝠、蝶、狗、公鸡等)。】

(1) 观察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和视频。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 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3) 动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 4.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每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动植物生活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二)、探究一种动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1.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白天干什么,在夜间都干些什么?……)下面请各小组选定一种动物,写出观察研究计划。 2.学生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交流计划,共同讨论确定方法。 4.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卫生,选择性情温驯的动物,例如小猫或小白鼠。同时教育学生爱护动物,减少对动物的伤害。用小电筒照眼睛也能明显看到瞳孔的收缩,但灯泡不能太亮。) 5.布置学生课外研究,做好研究记录。 三、拓展研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昼夜现象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植物怎样适应这种变化?请同学们课外选一种植物进行研究。(可以选择的课题:商场门前被缠满小灯泡的树与周围没有缠灯泡小树苗生长状况对比调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上可以准备丰富的课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一定的处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的探究与汇报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充分到位,这一点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多注意的方面。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教学设计课题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 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 学生回答。 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 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 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 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 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 小组交流 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 组长领取绘画材料。

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创新课教案

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创新课教案 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创新课教案 一、实验或器材在材料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湖北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本单元为学生介绍,地表缓慢变化的内容。在上学期地表距离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用多种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的不断作用与平衡所导致的地表,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造山运动、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形状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这些外力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于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本单元将引领学生进行分析想象,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包括温度的变化,水自然空气,生物等外力对地表的作用和影响。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原来的实验虽然已经很完整,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现在已经是炎热的季节了,水的温度比较高,这样就导致温差小,热胀冷缩不明显,实验的效果不理想。另外,用玻璃做实验,它上面冷热变化所产生的细微裂缝,仅凭肉眼看的不是非常清楚,这不利于学生非常明显和直观地去观察到温度变化对玻璃的影响,进而也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温度变化这个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针对原来的实验的不足,我们选择把常温的水变成冰水,做到因时制宜。为了适应季节,为了使温度的变化更明显,我们要在水里面,加入冰块,或者是在冰箱里面先冷冻试验用的水,让它接近冰

冻状态最佳。当这个加热后的玻璃放入冰水中,它的变化会更明显,上面的裂缝也更清晰可见。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这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道具,会让我们更加轻松,更明显的就观察到实验的效果。 四、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有:玻璃、酒精灯、打火机、试管夹、一盆冷水、一杯冰块,一个放大镜。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积极缓慢的。本实验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用玻 璃代替岩石,模拟冷热变化(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六、实验过程 1、用试管夹取出一块光滑的玻璃,观察并记录下玻璃表面的状况。 2、将冰块放入水中,降低水的温度,然后轻轻的搅拌,使水温 骤降。 3、点燃酒精灯。 4、用试管夹轻轻的.夹住玻璃,放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快速加热。 5、将已经烧的发热的玻璃迅速的放入已经冰冷的水中,然后再 取出来,用放大镜观察玻璃上的表面状况,记录下上面所产生的裂纹。 6、重复步骤4、5至少进行3次,每一次都记录下玻璃的表面状况。 7、先熄灭酒精灯,再分析实验现象记录。 七、实验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