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科学》教学大纲口腔

《儿科学》教学大纲口腔

《儿科学》教学大纲口腔
《儿科学》教学大纲口腔

《儿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儿科学Pediatrics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45 授课学时:36 见习学时:9

学分: 3

适用对象:供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专业五年制使用

一、本课程教学目标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以及疾病预防的临床医学科学。是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从胎儿至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还各有特点。学生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证儿童健康以及医学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大纲供口腔、预防、法医学专业五年制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对要掌握的内容作重点和详细的讲解,以使学生做到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对熟悉的部分则要求理解概念及主要内容;了解的部分可以做简要的讲解或要求同学自学。本课程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见习示教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理论讲授部分以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五年制教材为主要教材。学生在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以下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 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1.掌握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营养需求、新生儿特点等内容。

2.熟悉小儿水和电解质失衡的病理生理特点,掌握婴幼儿腹泻、肺炎、营养不良的小儿液体疗法。

3.了解小儿保健原则,掌握小儿时期计划免疫。

4.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

5.掌握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包括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6.掌握下列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婴儿腹泻、维生素D缺乏症、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急性肾小球肾炎、新生儿黄疸。

7.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川崎病、过敏性紫癜、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8..熟悉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颅内高压、脑水肿、小儿惊厥等危急重症的诊断与抢救措施。

(二) 基本技能:

1.掌握各年龄小儿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方法、小儿疾病的观察方法、供氧方法、降温方法、鼻饲方法和心肺复苏法;了解暖箱、光疗箱和各种监护仪的使用方法。

2.熟悉儿科静脉穿刺的操作规范;了解小儿头皮静脉、股静脉及颈静脉的穿刺操作过程,了解小儿骨髓穿刺、胸腔穿刺、腰椎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规范。

3.掌握儿童体格发育的评估方法,熟悉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4.熟悉婴儿、新生儿及未成熟儿的护理要点。

三、五年制口腔、预防、法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时数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儿童保健

【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儿科工作的成就。

2.熟悉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3.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各年龄期特点及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2.一般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儿科工作的成就,包括儿童保健、推广新法接生、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常见疾病治疗的进展及展望。

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各年龄期的保健重点。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

【思考题】

1.儿童年龄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2.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

3.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种类和实施程序。

第二章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2.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包括各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意义。

2.一般介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内因与外因)。

3.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包括:

(1)体重: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和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素。

(2)身长:出生身长、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影响身长增长的因素、测量方法、上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3)头围、胸围、腹围的发育和测量方法、正常值、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出牙时间、顺序及影响因素。

4.重点讲解小儿神经精神的发育规律:结合小儿神经系统形态及功能发育,阐述各年龄运动功能、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特点(1岁以内按月龄讲述,1岁以上按年龄讲述)。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临床见习。

【思考题】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小儿体格生长各指标的意义和常用数据。

第三章小儿营养及喂养

【目的要求】

1.了解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的关系。

2.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的特点及营养需要。

3.掌握婴幼儿喂养方法。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的关系。

2.简要讲解小儿物质代谢特点及各年龄期小儿对热量、水分、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

3.重点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哺乳方法以及换乳期食物的添加。

4.简要讲解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适应症,乳类食品的选择及喂养方法。【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

【思考题】

1.母乳喂养的优点,如何使母乳喂养成功的方法。

2.各年龄小儿对营养素及热量的需要量。

3.换乳期食物添加的重要性、原则、种类和时间。

第四章营养不良

【目的要求】

1.了解营养不良的病因。

2.熟悉营养不良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3.掌握营养不良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4.熟悉营养不良的常见并发症。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营养不良的病因。

2.结合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讲解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3.重点介绍营养不良的诊断和防治。

4.介绍营养不良的常见并发症。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

【思考题】

1.营养不良的病因有那些?

2.营养不良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

3.营养不良的并发症是什么?

4.如何预防营养不良。

第五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代谢及生理作用。

2.熟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3.掌握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机制。

4.掌握佝偻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方法。

【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维生素D的来源、生理功能及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2.简要讲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病因。

3.重点讲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病机理。

4.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X线表现、血生化改变)。

5.重点讲解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强调综合性措施(包括日光照射、户外活动、合理喂养、维生素D治疗和钙剂应用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

【思考题】

1. 佝偻病初期和激期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骨骼改变,血生化和X线改变)。

2. 佝偻病的治疗和预防。

第六章新生儿总论

【目的要求】

1.熟悉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新生儿医学和围产医学的定义及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各种新生儿(包括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大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高危产儿)的定义、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及护理。

3.了解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

【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及危产期医学概念。

2.一般介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简要讲解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大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高危产儿的定义及特点。

4.重点讲解新生儿及早产儿在呼吸、循环、泌尿、血液、消化、神经、肾

上腺、水电解质平衡和能量代谢、酶系统、免疫以及体温调节等方面的特点及易发生的病理情况。

5.一般介绍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包括生理性黄疸、阴道出血、乳腺肿大)。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思考题】

1.新生儿不同分类方法及意义。

2.足月儿和早产儿的主要特点及护理要点。

第七章新生儿黄疸

【目的要求】

1.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2.掌握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3.熟悉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的病因及其特点。

4、了解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有关因素和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重点介绍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3.简要介绍病理性黄疸的分类,简要讲解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4.一般介绍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有关因素及防治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思考题】

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及诊断。

2.临床常见的病理性黄疸的诊断要点及临床鉴别。

第八章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3.掌握本病的诊断与治疗。

4.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

5.掌握小儿腹泻病的液体疗法。

6.了解本病的预防。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介绍本病的概念、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与疾病关系。

2.简要讲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由此产生的共同临床表现,如消化道症状、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全身中毒症状。

3.重点讲解本病的病因诊断(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4.简要讲述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小儿腹泻病的治疗原则。

5.重点讲解口服和静脉补液的计算原则。(液体疗法的具体措施和计算方法可在见习课讲解。)

6.简要介绍预防要点。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临床见习。

【思考题】

1.腹泻的临床表现(轻型和重型)。

2.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3.小儿腹泻病液体疗法的原则和具体计算方法。

第九章急性呼吸道感染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小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特点。

2.熟悉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改变。

3.掌握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熟悉几种不同病原体肺炎的特点。

1.一般介绍急性呼吸道感染在儿科疾病中的地位。

2.一般介绍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一般介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预防。

4.简要介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5.结合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重点讲解肺炎的主要症状、体征、以及重症肺炎的表现(心衰、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

6.简要讲解几种不同病原体肺炎的特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

7.简要介绍肺炎的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疱)。

8.重点讲解肺炎的治疗,包括选择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和疗程、心衰和中毒性脑病的处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临床见习。

【思考题】

1.婴幼儿为什么易患肺炎?

2.支气管肺炎病理生理改变。

3.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

4.小儿重症肺炎主要累及全身哪几个系统?试述其临床表现。

5.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包括哪些方面?

第十章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熟悉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和出生后的改变。

2.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3.掌握先心病的分类及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的诊断。

4.熟悉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步骤及有关辅助检查的应用价值。

5.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1.介绍心脏胚胎发育、正常胎儿血循环及出生后血循环的变化。

2.一般介绍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病因。

3.简要介绍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

4.结合血液动力学改变重点讲解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等四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步骤和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的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

5.分别介绍上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

【思考题】

1.四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特点。

2.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步骤。

3.常见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共同点和鉴别点。

第十一章川崎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病理改变。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3.熟悉本病的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

4.掌握本病的治疗和预后。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和病理改变。

2.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

3.简要介绍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

4.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和预后。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思考题】

1.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2.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3.川崎病的治疗和预后。

第十二章过敏性紫癜

【目的要求】

1.了解过敏性紫癜可能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

2.掌握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

3.熟悉本病的治疗。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本病可能的常见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

2.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等方面的改变)。

3.重点讲解本病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腹症、风湿性关节炎、其他肾脏疾病的鉴别要点。

3.简要讲解本病的治疗和预后。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思考题】

1.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2.过敏性紫癜的鉴别诊断。

第十三章急性肾小球肾炎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熟悉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掌握一般病例与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4.熟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简要讲解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一般讲解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重点讲解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一般讲解急性肾炎的鉴别诊断。

5.重点讲解急性肾炎一般病例及严重病例的处理(高血压脑病、严重循环充血、急性肾功能不全)。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

【思考题】

1.急性肾炎应做哪些化验及其临床意义?

2.急性肾炎合并循环充血的发病机理?

3.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病例的处理。

第十四章肾病综合征

【目的要求】

1.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2.掌握单纯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及与肾炎性肾病的鉴别诊断。

3.熟悉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

4.掌握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教学内容】

1.结合本病的病理生理改变,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2.重点讲解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以及与肾炎性肾病的鉴别诊断。

3.重点讲解肾病的治疗。

4.一般介绍肾病常见并发症。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思考题】

1.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的鉴别。

2.肾病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第十五章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2.熟悉贫血的定义、分类。

3.了解贫血的发生原因、诊断要点和步骤。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正常小儿造血器官的发育、造血的变化规律、各年龄组小儿血象特点、血红蛋白种类的变化、生理性贫血等。

2.简要讲解贫血的定义、标准、分度及分类要点。

3.一般讲解贫血的发生原因、诊断要点和步骤。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

【思考题】

1.正常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2.髓外造血定义及意义。

第十六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铁的需要量和铁代谢特点。

2.熟悉营养性缺铁性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及防治。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小儿铁的需要量和铁代谢特点。

2.简要讲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重点讲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的一般表现,髓外造血的表现,非造血系统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重点讲解该病的防治。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思考题】

1.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临床分期及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方法。

2.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第十七章结核病总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结核病的病因,熟悉小儿结核病的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以及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方法。

2.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1.掌握抗结核化疗的原则,常见的治疗方案及适应范围。

2.熟悉结核病的预防。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结核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简要讲解小儿结核病的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在结核发病中的作用。

2.一般介绍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胃液、脑脊液、痰液结核菌检查,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X线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

3.重点讲解结核菌素试验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4.重点讲解抗结核化疗的原则、常见的治疗方案及适应范围。(特别注意介绍DOTS方案)。

5.一般介绍小儿结核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卡介苗接种、预防性服药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

【思考题】

1.如何判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试述其临床意义。

2.什么是抗结核治疗的DOTS方案。

第十八章原发型肺结核

【目的要求】

1.了解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

2.熟悉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在病理特征上的区别。

3.掌握原发型肺结核(原发综合征、支气管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转归及治疗。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其与继发性肺结核在病理上的区别。

2.重点讲解原发型肺结核的症状和体征,并指出婴幼儿支气管淋巴结肿大明显时易产生的支气管压迫症状。

3.重点讲解本病的转归及影响转归的因素(如年龄、免疫力、疫苗接种以及是否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等)。

4.一般介绍本病与百日咳、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和纵膈肿瘤的鉴别要点。

3.重点介绍本病的治疗(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等)。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自学。

【思考题】

1.原发型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2.原发型肺结核的转归。

第十九章结核性脑膜炎

【目的要求】

1.了解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与病理改变。

2.掌握本病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的要点。

3.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本病的发病机理,着重指出血行播散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2.一般介绍本病的病理改变,并结合病理变化解释本病容易产生颅神经症状和脑积水等的原因。

3.重点讲解本病的典型临床经过和早期诊断要点。

4.简要讲解本病与隐球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

5.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包括早期彻底治疗的重要性、抗痨药物的联合应用、激素的应用、鞘内注射的适应症、惊厥、脑水肿及水电解质紊乱的处理)。【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思考题】

1.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要点。

2.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

第二十章化脓性脑膜炎

【目的要求】

1.熟悉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因。

2.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3.掌握不同病原菌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

4.掌握正常与异常脑脊液的判断。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2.重点讲授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同年龄与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不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

3.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一般讲解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

5.重点讲解本病的抗菌药物治疗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及治愈标准。

6.一般介绍本病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包括颅内压增高、惊厥和高热的处理)。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思考题】

1.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有哪些?

2.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脑膜下积液的特点是什么?

3.试述幼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4.典型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改变的主要特征是什么?5.简述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抗生素选择的原则。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的基础教材,它包括了护理学发展史、护理学基本概念、护理学理论及相关理论、卫生服务体系、护理专业与法律、护理程序、以及基础护理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最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总体要求 通过护理学基础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护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各项基本技能,掌握病人的生理需求及心理社会需求,用护理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病人的生理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学基础》主要教授内容包括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时数分配 总学时:81 (理论:60 操作:21)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的及护理学的任务和范畴。 熟悉护理工作方式及护士素质的基本内容。 了解现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课程内容 一、护理学的形成,现代护理学和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二、护理学的任务、范畴与工作方式,护士素质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三、学习护理学基础的意义。 考核知识点 一、护理学的发展过程。 二、现代护理的任务和范畴、发展方向 考核要求 一、掌握现代护理学发展的特点,护理学的主要任务 二、熟悉护理学实践的范畴 三、了解我国卫生保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今后方向 第二章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人的基本需要的特性及意义,健康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熟悉护理的发展历程,成长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 了解护理的特征,整体护理为护理领域带来的变革 课程内容 一、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人的基本需要 三、人的成长与发展 四、人的自我发展 五、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六、人的内外环境、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七、护理的概念及演变进程 八、护士在维持和促进健康中的角色 九、专业与护理专业 十、学习护理学基本概念的重要意义 考核知识点 一、健康的定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完整版)内外科疾患康复学教学大纲1.7

内外科疾患康复学教学大纲Rehabilitation of Internal Medical and Surgical Disorders (供四年制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是以内外科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为中心,以残疾预防为准绳、以康复评定为依据、以康复治疗为手段,以改善和消除内外科疾病引起的身体功能和结构障碍、提高个体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社会参与能力、使其早日回归社会为目标的一门学问,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应用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有关内外科疾病所引起的功能障碍,结合内外科疾病特点、进行康复评定、综合治疗、残疾预防以及健康教育。在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内外科疾患临床特点、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和健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式以及临床基本程序的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需要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及康复医学相关知识作基础;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将康复医学中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运用于内外科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打下基础。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何成奇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内外科疾患康复医学》配套使用,适用于四年制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等方式进行教学。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总学时为54学时。 本课程为校考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 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理论学时数实验(见习)学时数 概论 1 1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康复 5 2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康复 3 3 风湿免疫性疾病康复 3 3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康复 4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康复 2 1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康复 3 2 常见恶性肿瘤康复 1.5 2 感染性疾病康复 1.5 1 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疾病康复 1 3 皮肤科常见疾病康复 2 3 慢性疼痛康复其他疾病康复2 1 合计30 24 总计 54 概论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分析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中医儿科学为中医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前获得专科知识,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专科人才。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本课程属必修课程,课程的类别属专业课程,本课程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及中医骨伤学等,组成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须在前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的基础理论后方可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 的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能力。 2.知识目标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辩证分析、常用方药。 2)方法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中医辨证论治及西医治 疗方法,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继而理解儿科疾病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儿科临床常见的肺系、脾系等疾病的诊治,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难点是小儿液体疗法。重点章节是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难点章节是第五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医儿科学》教学以课堂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完整版)儿童口腔医学重点归纳

儿童口腔医学重点梳理总结 1、乳恒牙的临床鉴别。 1)磨耗度:由于乳牙萌出早又易磨耗,故切嵴、牙尖磨耗明显。恒牙新萌出不久,磨耗不明显,新萌出的横切牙尚可见明显的切嵴结节。2)色泽:乳牙色白,而恒牙微黄,更显有光泽3)形态:乳牙牙冠高度短,近远中径相对较大,并具有牙冠近颈1/3处突出明显、颈部收缩等特点4)大小:以同名牙相比,乳牙比恒牙小5)排列:在完整的牙列中,可参考牙齿排列的次序加以鉴别。 2.第一恒磨牙的萌出。 六龄牙的成熟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育阶段。胚胎3~4个月左右,第一恒磨牙的牙胚开始形成,出生时开始钙化,大约2~3岁时牙冠钙化完成,6~7岁开始萌出,9~10岁牙根发育完成。决定六龄牙萌出时的咬合关系主要有第二乳磨牙的末端平面、灵长间隙、第一恒磨牙的位置和萌出方向、萌出速度以及上、下颌骨的发育程度等各种因素。由于第一恒磨牙萌出受第二乳磨牙远中平面位置影响较大,当颌骨发育不足或恒磨牙的牙冠较大时,第一恒磨牙向近中移动可以引起第二乳磨牙的远中根的吸收,临床称这种现象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这样就会破坏正常的咬合关系,引起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此时,可采用开展间隙的装置,推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移位,诱导其成为正常咬合关系。 3.乳牙髓腔特点及临床意义 ①髓室大、髓角高、髓腔壁薄:去腐时防止意外穿髓;②根管粗大、根尖孔大:当心侧穿和超出;③乳磨牙髓室底离根分叉近,髓室底薄:防止底穿;④乳磨牙髓底多见副根管:感染易经此达根分叉处; 4、乳牙的组织结构特点 乳牙釉质、牙本质厚度薄(1/2),有机含量高,矿化程度差、硬度低、化学反应性活泼:龋病进展快,易磨耗,易切削。乳牙牙髓疏松,细胞丰富、胶原纤维少:感染易扩散。神经分布稀疏,多为无髓鞘神经:感觉不敏感,牙髓炎症不典型。牙根吸收达1/2时,冠髓尚属正常,根髓近吸收处,牙髓细胞减少,纤维增多,成牙本质细胞变性、消失。 5.乳牙牙髓特点。 牙髓细胞丰富,胶原纤维较小且细。牙髓中部的血管粗细想混,边缘部血管细。牙根有生理吸收的特点。 6..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吸收部位的特点。 1)乳牙牙根吸收面的根管孔周围为数不少的吸收窝及长短不一的成牙本质细胞浆突,根管孔附近有数个小孔,其壁由螺旋状排列的牙骨质粒所形成。2)牙本质吸收面由大小不一,不规则的吸收窝所形成。吸收窝互相重叠,其间见散在牙本质小管的开口。吸收面较平滑,基质纤维结构不清,断端之表面稍突。3)牙骨质吸收面的吸收窝较牙本质吸收面少而小,为圆形。吸收窝底可见残留的牙骨质粒。4)乳牙牙根吸收近颈部时,颈部部分釉质吸收。吸收面可见吸收窝较深,釉柱体凹陷,柱体边缘部突出。 7. 乳牙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2)有利于恒牙的萌出及恒牙列的形成:乳牙的存在为继承恒牙的萌出预留间隙;乳牙对恒牙的萌出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3)辅助发音(4)有利于美观

口腔医学教学改革试点方案

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理念,顺应口腔医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遵循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以大医学整体改革为基本依托,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为核心内容,以发达国家口腔医学教育先进经验为对照借鉴,以创造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改革动力,以突出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为鲜明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口腔医学人才。 (二)原则 1.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的原则,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2.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原则,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坚持产学研结合,将教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及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优化。 4.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5.坚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原则,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和激励作用。 6.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改革需要,重点突破,争创特色。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 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在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由“一次性教育”向“终生教育”的转变,由“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的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开展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深入分析,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主线,邀请医药卫生单位的专家共同参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修订和逐步完善,稳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深化完善三级课程建设体系 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核心,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主线,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推动完善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使专业必修课程在2008年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专业主干课程到2010年达到优质课程标准,争取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推动课程标准的建立,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根本,以“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为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反映学科的新进展,兼顾就业的多样化,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五)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1. 根据岗位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 【前言】 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研究制定。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二、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基础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临床特点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自学内容】 围生期概念及特点与保健重点。 【见习内容】 儿童体检观察各年龄分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第二章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熟悉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四、了解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包括: (1)体重:详细讲解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体重增长规律、3条体重计算公式。 (2)身高:详细讲解出生身长、2岁前后身长增长规律、2~12岁身长计算公式、上部量与下部量的 意义及年龄特点。 (3)前囟、头围、胸围、上臂围:详细讲解测量方法与年龄特点、临床意义。 (4)骨骼:详细讲解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规律与年龄特点,1~9岁腕部骨化中心估算。 (5)牙齿:详细讲解出牙时间及顺序、2岁以内乳牙数目估算。 四、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五、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 六、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自学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智能发育、体格发育检查方法。 【见习内容】 看录像、示教及实践,内容为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的测量方法。

《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

《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 Teaching Syllabus for Fundamental Nursing 一、课程任务与性质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学科之一,是护理患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满足患者清洁、舒适、休息活动、营养排泄等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用药知识与技能;常用抢救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护理事业的情感,掌握评估和满足患者各种基本需要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情景式模拟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科学化管理病人,满足服务对象整体护理的需要,为后期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学习和临床护理实践打下重要基础。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单元测试、阶段测试、期末测试、操作考核及实验报告测评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理论考试占70%,技能考试占30%。 三、学时分配表 理论课教学内容学时数实验(见习)课教学内容学时数 绪论 1 环境 3 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3 铺备用床法、铺麻醉床法12 舒适与安全 3 卧位与搬运3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9 无菌技术、隔离技术 6 患者的清洁卫生 6 口腔、皮肤、头发护理 6 休息与活动 3 协助患者活动 3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8 T、P、R、BP测量及绘制、鼻导管 吸氧法 9 冷、热疗法 1 冷、热疗法 3 饮食与营养 6 鼻饲法 3 排泄 6 女患者导尿术、灌肠法 6 给药9 摆发口服药法、肌内注射法、静脉 注射法、皮下注射法、皮肤过敏试 验法 15 静脉输液与输血8 周围静脉输液法 6 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 6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 6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PEDIATRICS》Course Syllabu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32学时) 周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4学时)学分:4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公办/仁济)临床医学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1)使学生掌握儿科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及喂养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求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并符合我国儿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3)通过教师授课、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 (4)本大纲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教学使用,预防、麻醉、眼视光、妇产、口腔、检验和放射专业等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独立于其它课程,同时部分章节内容与《内科学》病名相同,但是侧重于阐述该疾病在儿科的特殊情况。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及配套教材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闭卷考试,百分制,成绩由实验成绩(20%)与卷面成绩(80)合成,60分及格。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儿科病史采集、体检 腹泻病、液体疗法 肺炎 先心 肾炎、肾病 贫血 颅内感染 出疹性疾病(门诊)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一般介绍儿科学的特点、范围和任务。 第二章生长发育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三、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等。 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 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 牙齿:萌牙时间、顺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一般介绍体格生长评价。 第三章儿童保健(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 (二)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重点讲解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第三节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不同性质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二)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三)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不同性质不同程度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二)一般介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一般介绍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一

基础护理学中职教学大纲(2学期)

《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中职三年制) 一、课程简介 护理学基础是研究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及治疗需求的基础护理技术和相关的护理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任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及必备的护理基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观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教学活动主要采取讲授、演示、培训、电教、练习、等形式,通过提问、作业、操作及理论考核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本课程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设,总时数为224 学时,其中,第一学期理论32学时;第二学期理论26学时,实践30学时;机动8学时;第三学期理论64学时,实践64学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阐述护理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了解医院基本结构与功能。 3、掌握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满足护理对象各项需求的护理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将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及各项护理操作中。 2、能规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 (三)思想素质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加深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培养热爱护理专业、不断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进一步形成现代护理理念。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 3、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团队合作精神,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 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的成绩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其中期末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技能考试30%。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为考查科目;第二、三学期期末考试为考试科目采取闭卷考试,时间地点由学校安排,考试时间90分钟。题型第一学期可由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组成;第二、三学期为和护考接轨均为选择题,题型由A1、A2、A3、B1组成,并参照护考资料出题。

儿童口腔医学问答题重点

儿童口腔医学问答题重点 1.乳恒牙的临床鉴别。 1)磨耗度:由于乳牙萌出早又易磨耗,故切嵴、牙尖磨耗明显。恒牙新萌出不久,磨耗不明显,新萌出的横切牙尚可见明显的切嵴结节。2)色泽:乳牙色白,而恒牙微黄,更显有光泽3)形态:乳牙牙冠高度短,近远中径相对较大,并具有牙冠近颈1/3处突出明显、颈部收缩等特点4)大小:以同名牙相比,乳牙比恒牙小5)排列:在完整的牙列中,可参考牙齿排列的次序加以鉴别。 2.第一恒磨牙的萌出。 六龄牙的成熟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育阶段。胚胎3~4个月左右,第一恒磨牙的牙胚开始形成,出生时开始钙化,大约2~3岁时牙冠钙化完成,6~7岁开始萌出,9~10岁牙根发育完成。 决定六龄牙萌出时的咬合关系主要有第二乳磨牙的末端平面、灵长间隙、第一恒磨牙的位置和萌出方向、萌出速度以及上、下颌骨的发育程度等各种因素。由于第一恒磨牙萌出受第二乳磨牙远中平面位置影响较大,当颌骨发育不足或恒磨牙的牙冠较大时,第一恒磨牙向近中移动可以引起第二乳磨牙的远中根的吸收,临床称这种现象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这样就会破坏正常的咬合关系,引起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此时,可采用开展间隙的装置,推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移位,诱导其成为正常咬合关系。 3.乳牙髓腔特点及临床意义 乳牙的髓腔形态与恒牙相似,髓腔的形态特点和大小与相应的乳牙外形一致。按牙体的大小比例而言,相对来讲乳牙的髓腔较恒牙者大,表现在髓室大、髓室各个壁均薄、髓角高、髓室顶和髓角多位于冠中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根管粗、根尖孔亦大。 乳牙的髓腔解剖特点如下:1.乳前牙的髓腔形态乳前牙髓腔与恒前牙髓腔相似,上下颌者多为单根管,根管有分支的很少,偶尔可见下颌乳前牙根管分成唇、舌向2个根管。2.乳磨牙的髓腔形态乳磨牙髓室一般都较大,近中髓角较远中髓角高。上颌乳磨牙髓室颊舌径比近远中径大,一般都有3个根管,其分布为颊侧近、远中各1个,舌侧1个,以舌侧根管最粗大。下颌乳磨牙的髓腔为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以近中舌侧髓角最高。下颌乳磨牙通常为3个根管,近中2个较小,远中根管较粗大。有时下颌第二乳磨牙出现4个根管,即近中和远中各有2个根管。3.乳牙髓腔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乳牙髓腔大,牙髓治疗效果好。由于乳牙髓腔壁薄、髓角又高,在制备洞形时,应注意保护牙髓,防止穿髓和穿出侧壁。乳牙根在替牙前3、4年即开始吸收,治疗时慎勿将吸收穿透的髓室底误认为是根管口。 4。乳牙牙髓特点。 牙髓细胞丰富,胶原纤维较小且细。牙髓中部的血管粗 细想混,边缘部血管细。牙根有生理吸收的特点。

口腔医学专业

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计划 本专业属于医学学科门类中的二级类(口腔医学类) 本专业代码:100401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初级口腔医师,这种素质确保其毕业后作为口腔医生时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保证他们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口腔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口腔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态度,为毕业后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态度、知识和技能: 态度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医学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2.树立关爱病人观念,尊重病人人格,保护病人隐私;坚持以预防疾病发生、减轻和驱除患者的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的道德责任。 3.充分认识医患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并积极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交流,使其充分理解和配合诊疗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4.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注重合理用药,选择合理的诊治方案,充分掌握公平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有限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达到康复的最大效益。 5.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6.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尊重个人信仰,尊重每一个人,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超出自己的业务能力而不能有效安全处理的医疗活动,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始终将病人及社区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9.具有创新精神和敢于怀疑、敢于分析批判的精神,具有为新知识产生、新技能的发现做出贡献的意识。 10.尊重同仁,增强团队意识。 11.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生物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并能够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口腔合、颌、面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3.掌握口腔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口腔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第一章儿科学基本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苏树蓉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西医临床教研室

前言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和其它临床学科;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的认识论去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上篇的重点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常数、诊法概要、辩证概要、治疗概要。下篇的重点是各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型的辩证治疗。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学时暂安排为42学时。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录 上篇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5) 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 第三章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 (5) 第四章临证概要 (6) 第一节诊法概要 (6) 第二节辩证概要 (6) 第三节治疗概要 (6) 下篇中医儿科学临床 第一章肺系病证 (6) 第一节感冒 (6) 第三节咳嗽 (7) 第四节肺炎喘嗽 (7)

(新)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1、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专科护理学的基础,要求学生学好护理学基础为临床专业课打好基础。 2、熟悉护理学基础有关操作的目的,适应症。 3、熟悉运用护理程序做好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各项操作规程,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更好地适应今后临床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成为优秀的高级护理人才。 二、实验学时分配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护士基本素质及行为规范 【内容提要】护士的仪表要求与行为规范 【目的与要求】 1、熟悉正确的颈、胸、腰、腹、臀部姿态;正确的站、坐、行走、下蹲姿态。 2、掌握正确的端治疗盘、持病历夹、推治疗车、下蹲捡物的方法;护士仪表 的要求。 实验二环境 【内容提要】医院业务科室的设置及护理工作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门诊及病区的设置、布局和护理工作。 2、熟悉急诊科的设置、布局和护理工作。 实验三入院和出院护理 【内容提要】 1、病员床单位的设施。 2、铺床法。 3、运送病人法。 【目的要求】 1、熟悉病员床单元的设施。 2、掌握三种病床的铺法。 3、掌握搬运病人法。 实验四卧位和安全的护理 【内容提要】 1、协助病人更换卧位法。 2、保护具的应用。

【目的要求】 1、熟悉各种操作目的、要求和适用对象。 2、熟悉约束带的使用方法。 4、掌握正确协助病人更换卧位的方法。 实验五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内容提要】 1、清洁、消毒、灭菌。 2、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3、隔离技术。 【目的要求】 1、树立清洁、消毒、灭菌观念。 2、熟悉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等概念。 3、掌握清洁、消毒、灭菌的方法。 4、掌握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5、掌握隔离技术的操作方法。 实验六患者的清洁护理 【内容提要】 1、口腔护理。 2、床上梳发洗发。 3、床上擦浴。 4、压疮护理。 5、卧有患者更换床单法。 6、全背按摩法。 【目的要求】 1、常用漱口溶液的临床应用。 2、熟悉压疮护理、全背按摩的方法。 3、掌握特殊口腔护理、床上梳发洗发、床上擦浴、卧床患者更换床单、递

口腔材料学课程标准

《口腔材料学》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 学时 36 学分 2 一、课程定位 《口腔材料学》是口腔医学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必修课,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广泛,不仅包括口腔医学内容,还涉及物理、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医学基础与临床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充分掌握《口腔材料学》的基础理论,并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运用这些知识。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后续课程为《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和《口腔预防医学》。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充分掌握常用口腔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各类口腔材料的组成、性能、应用范围与使用方法。 2.了解口腔材料的定义、类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口腔材料的使用技能。 2.学会口腔常用材料的选择技能。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勤奋、严谨求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道德。

具有“双师”素质,主讲教师要求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校内教师)、兼(临床一线教师)教师比例约为l:2。实验教师要求有3年以上的口腔临床经验,具有协助专业教师指导实训教学的能力。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常规课程资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影像图库各一套。其中,教学大纲在教务处指导下由教研室不定期修订;每位主讲教师需有自制的教案、课件、题库。 2.纸质专业图书、电子书籍、期刊、数字图书馆等,由学校图书馆系统性提供,本课程的专业教师对图书馆的购进书目,有重要的参考和建议权。 3.精品课程网站:需有本校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同时参阅借鉴同类院校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主干课程 总学时数:6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二、课程性质、目的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办法。儿科学的宗旨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儿科学的教学口标是通过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使学生能初步处理儿科急危重症,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为以后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配合第八版《儿科学》教学,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对《儿科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学时分配和具体安排均做了相应的调整。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内容与学时安排 实习内容与学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病例图片或动画模式使学生能形象地理解课堂内容,在课堂上适当介绍国内外儿科领域的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讲授结束后留相应的思考题。实习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 六、成绩考核方式 理论成绩: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 课间见习成绩:见习报告及见习病历。 七、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标要求: 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2、熟悉: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3、了解:我国儿科学的范圉、任务及发展。 教学内容: 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2、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包括解剖、机能、病理、免疫、心理、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3、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包括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 第二章生长发育 目标要求: 1、掌握:体重、身高、头围、胸圉、上臂围、头颅骨、脊柱、长骨.牙齿等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的正常值、计算方法、测量方法及异常情况的意义。 2、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教学内容: 1、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 体重:出生体重,体重增长的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身高(长):出生身长,身长增长的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头围:岀生长度,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胸圉:出生长度,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上臂圉: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3、系统的生长发育:

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

《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nursing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86 适用对象: 四年制护理专业本科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基础护理学是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从概念、程序、和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通过对知识、技术程序和经验积累、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的整合,注重教学的整体优化,重点培养学生关怀和照顾病人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基础护理工作作为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贯穿于满足患者对健康需求的始终,为临床专科护理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础护理学分为Ⅰ、Ⅱ两部分,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结业考试。课程采用目标教学、直观教学(参观、示范、练习)、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综合教学方法进行。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和培养,为学生的护理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技能训练一无菌技术 1、无菌技术:无菌持物钳、无菌包、无菌盘、无菌容器、无菌溶液、无菌手套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无菌容器的使用法,无菌包的使用法,无菌盘的准备,取用无菌溶液法,戴无菌手套法。掌握无菌技术的概念、操作原则,建立并强化无菌观念,具有认真、严谨、科学的态度;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术,程序正确,动作规范、美观,操作中无污染。 讨论:临床工作中无菌操作。 思考题: 下列情况是否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为什么? (1)使用已灭菌3周的导尿包 (2)潮湿的无菌包,晾干后使用 (3)铺无菌盘,将上层无菌巾扇形折叠,开口边向内 (4)用棉签蘸取无菌瓶内溶液擦拭伤口 (5)取无菌镊时,镊尖触碰容器内口 (6)用已戴手套的手碰另一手套外面 技能训练二手卫生 2、洗手技术 3、卫生手消毒 4、外科手消毒。

最新问答题--儿童口腔医学

1、先天性无牙症及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有那些? (1) 无汗型:A 缺汗腺,无汗少汗,不耐高温;有高热史 B 、缺毛囊、皮脂腺,皮肤干燥,多皱纹;毛发干燥,指甲发育不良 C 、口腔牙数极少,形小,距稀,圆锥形,无牙区无牙槽嵴,但颌骨发 育正常 D 、涎腺发育不良,唾液少,口干 (2) 有汗型:E 、毛发纤细,色浅,稀疏 F 、指甲有条纹,无光泽 G 、口腔表现:缺牙数目不等,畸形牙;或釉质发育不良;釉质薄 2、简述畸形中央尖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 (1)、临床表现:①好发牙位:55,其次是4 |4。 ②大多同名牙对称发生 ③牙尖高1~3mm ,有髓角伸入 ④牙尖磨耗后,可见环状痕迹,中心为髓角伸入区 ⑤折断后常导致无龋性根尖周感染 ⑥X 线:根管粗,根尖呈喇叭口状 (2)、治疗:①牙尖低而且圆钝者,不处理 ②没有高的髓角着,可以分次磨除 ③预防性充填法;直接、间接盖髓术;活髓切断术 ④有根尖感染者:根尖诱导成型术 ⑤根尖病变过大者,建议拔除 3、牙外伤后常规X 片检查有那些?X 线检查有什么作用? X 片有:根尖片/牙片;咬合片;曲面断层片 用X 片来了解:1、牙冠及牙根折断情况 2、牙槽骨、颌骨有无骨折和状况 3、牙周组织情况 4、邻牙、牙胚情况 5、牙根吸收及形成情况 6、乳牙及继承恒牙关系 7、陈旧性外伤有无牙根吸收及其吸收方式 8、可追踪预后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治疗患牙 4、牙外伤的治疗原则? 1、消除咬合创伤a 、调磨早接触 b 、牙松动明显,有深覆合时——全牙列合垫 2、减少或避免不良刺激a 、避免过冷过热的食物 b 、不用患牙咬硬物 c 、临床上冷热测试的时间不宜过长; 3、定期追踪检查a 、X 片 b 、牙色 c 、自觉症状 了解牙髓根尖状况及时处理。 4、釉质面上龟纹的处理:氟保护漆 5、牙冠折断拌牙髓暴露的治疗原则? 1、 露髓孔小于1mm 同时外伤时间少于30min 可以直接盖髓 2、 局麻下活髓切断术 3、 外伤时间长,有牙髓炎症或坏死症状时——及时去髓治疗;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术

口腔临床技能实验课教学大纲

口腔临床技能实验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口腔临床技能实验课 英文名称:Laboratory Skills of Preclinical Dentistry 课程性质:实践环节 课程代码:50305450,50305299,50305399 本大纲主笔人:口腔内科学/颌面外科学/修复学教研室 面向专业:口腔医学专业 实验讲义名称:口腔临床医学实验教程 编写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编写日期:2005.8 主编:石冰 一、课程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 实验总学时:304学时(五年制)400学时(七年制) 课程总学分: 实验总学分: 15学分(五年制) 25学分(七年制)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口腔医学生不但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扎实的手上基本功。而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实验课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习的重要课程。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顺利进入临床实习,亲自动手为病人做治疗。口腔学科中最主要的临床专业课程为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和口腔修复学,而口腔临床技能实验课则涵盖了这三门课程的全面训练内容。通过口腔临床技能课的训练,学生应掌握这三门课程进行临床治疗的基本技能技巧,如:各种口腔科常用器械的握持及正确使用;支点的应用;在阻滞麻醉过程中,注射器的进针点、进入方向及缓慢推注麻药;掌握各种设备的正规使用;将仿真人头模型机视为患者,训练正确的医生体位、爱伤观念、轻柔操作及系统地掌握口腔科常见病治疗的规范

操作。系统地掌握口腔科常见疾病治疗的规范化操作方法,并从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和口腔修复学三个方面设计实施治疗计划,建立口腔全科医师的治疗观念。通过实验课,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打好临床操作基础,养成正规和良好的操作习惯,为今后的专业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基本原理及课程简介 口腔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以疾病为主线,根据对疾病的认知过程,在同一层次从多个角度共同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而不是单纯以治疗形式划分实验内容,扎实培养学生掌握“三基”(基础实验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与基本实验方法)的同时,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及自主命题等实验,奠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本实验课将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和口腔修复学三门实验课合并为一门实验课且独立设置,合理分配有关内容的课时,增加交叉融合性实验内容。相应配套编写了新的口腔临床医学实验教程,结合学科前沿,设思考题、综合病案讨论。加强了不同专业的渗透与结合,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整体治疗观念。 四、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 口腔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通过小讲课、自学、规范化操作的演示教学、经典手术的录像和多媒体等教学观摩、实验室仿真模型操作、学生间医患角色的扮演和对练、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进行。 要求学生熟悉牙体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和口腔粘膜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较娴熟地掌握颌面外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口腔修复学常见修复方式,包括牙列缺损活动修复、牙列缺失全口义齿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