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晁错导学案

晁错导学案

晁错导学案
晁错导学案

《晁错》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 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 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

(一)晁错生平

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

大约在任博士期间,他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指出:一个君主之所以能够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即治国的

方法和策略。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怎样统驭臣下,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奏报,而不受欺骗和蒙蔽;懂得怎样使万民生活得安定并且得利,那么海内就一定服从;懂得怎样使臣、子以忠孝事上,那么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

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提出抗御匈奴的方略,汉文帝很赏识他的才学,采纳了其中很多建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命令朝廷各部门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也应一些大臣的推荐应策。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对策为第一。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

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

西汉的诸侯王问题由来已久,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子侄幼弱,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天下,齐国有七十余城,吴国有五十余城,楚国有四十余城,几乎占了天下一半。而且这些诸侯王可以自己设置官署,自己建立军队,国内的租税也都归自己,如同周朝天子下面的诸侯国一样。当初的设想是假如遇到外敌或是朝中有奸臣作乱,这些诸侯王便可以带领自己的部队入京勤王。可是后来这些祸患消失了,诸侯王的势力反倒对汉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最大威胁。汉文帝时,已经有诸侯王反叛,虽然马上就平息了,但先兆已见。所以贾谊当时在一篇奏疏中就痛陈利弊,要求汉文帝及早解决,方法是“众建诸侯而削弱之”,也就是把大的诸

侯国分成若干小的诸侯国,分给诸侯王嫡子嫡孙以外的子孙,如果子孙没有这些,就先把未封的国土空着,这样中央不侵夺各诸侯王的一寸土地,而诸侯王的势力却无形中被削弱了。

应该说贾谊既有先见之明,方法也很正确,可惜汉文帝认为自己的政权还不够稳固,所以厚施仁惠结天下人心,不愿因削藩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一直搁置未办。后来武帝时,主父偃把贾谊的这套方法加以完善,就成了“推恩令”。而武帝终于借此解决了诸侯问题。晁错在诸侯王问题上的看法是和贾谊不谋而合的,他继贾谊之后,再次提出削藩,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爰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汉文帝见反对的大臣太多,且大多是掌握实权的人物,便没有采纳。

汉文帝死,太子刘启继位,称汉景帝。晁错因受景帝宠信,先是被任命为内史,主管首都长安的行政管理工作。晁错多次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自己,和景帝商议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幸超过九卿。晁错仰仗景帝的宠幸把法令制度该改的都改了一遍。这自然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可是这些人看晁错正独邀主宠,无人敢于发难。

不久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他便在此时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凡诸侯有罪过的削其支郡。凡是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部。随后

晁错又修改了关于诸侯王的法令三十条。诸侯王都喧哗起来,联合在一起准备武力抗拒削藩,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使晁错被处死。

晁错针对当时匈奴不断侵扰西汉边境的情况,在人口问题上最重要的主张是移民戍边。他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地,既可以对他们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节约朝廷开支,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

为了使内地居民愿意到边地去,去后又能“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他制定了多条有利于移民的政策。

移民戍边,在晁错以前虽然早已实行,但大多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而他不但第一次提出要用经济措施来鼓励移民,同时对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命安全又考虑得这么周到、具体,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其次,他主张把人口迁往边地,固然主要从军事的目的出发。而不是从人口的合理分布出发,但因他第一个从理论上对移民戍边进行了阐述,这对后代一些封建思想家主张把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往宽旷地区,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小组为单位多形式反复诵读课文,整体理解文意、感知结构。

第二课时文言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由此与错有卻

吴楚罢不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2. 古今异义词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诏以为太子舍人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因上便宜事

3. 重点词语解释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天下无治《尚书》者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丞相谢

内杜忠臣之口

公言善,吾亦恨之

4. 常见虚词

上初即位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吴楚七国果反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5. 词类活用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太子善错计策

别疏人骨肉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吾当先斩以闻

内杜忠臣之口

外为诸侯报仇

错乃穿两门南出

6. 特殊句式

晁错者,颖川人也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第三课时文本合作探究

1.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2. 晁错最后落得腰斩东市的结果,原因有哪些?

3. 司马迁说,晁错擅权,“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苏轼《晁错论》中也说,以七国之强,而晁错要立即削弱它们,是为了沽名钓誉。你如何评价晁错的所作所为?你认为一位政治家要想改革时弊,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结局比较圆满?

4. 司马迁塑造的晁错这个形象,性格鲜明,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拓展延伸

将晁错父子相见的情节改编成课本剧。

景帝听了邓公一番话后,“默然良久”,请小组讨论,然后生成文字答案,描述一下此时他的心理活动,不少于100字。请为晁错写副对联,以此与晁错对话。

晁错,颍川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晁错,颍川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 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 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 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

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 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吾不忍见祸逮身逮:殃及 B .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擅:擅权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 .吾亦恨之恨:痛恨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3分)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晁错学案

《晁错》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分析语言行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重难点】 梳理文中重点实虚词:以及乃数因为故然便治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人物简介: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2.由此与错有卻 3.诸侯皆喧哗 4.吴楚罢不 5.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②以《书》称说 ③以其辩得幸太子 ④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⑤吾当先斩以闻 ⑥错以此愈贵 ⑦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2.及 ①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②及窦婴、袁盎进说 3.乃 ①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②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③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④错乃穿两门南出 4.数 ①数上书孝文 ②书数十上,孝文不听

③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5.因 ①因上便宜事 ②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③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6.为 ①具为上言之 ②击吴楚军为将 ③外为诸侯报仇 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⑤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7.故 ①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②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8.然 ①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②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9.便 ①丞相申屠加心弗便 ②门东出,不便 四、古今异义词 1.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2.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3.诏以为太子舍人 4.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5.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6.因上便宜事 五、词类活用 1.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2.太子善错计策 3.别疏人骨肉 4.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5.吾当先斩以闻 6.内杜忠臣之口 7.外为诸侯报仇 六、特殊句式 1.晁错者,颖川人也 2.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3.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新课标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附答案)

(2)进一步减轻和徭役; (3)重视“”,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4)提倡,以身作则。 3.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史称“”。【合作探究】 1.何谓“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减租税,复十五税一……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1)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中,下诏书的皇帝是谁?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皇帝休养生息的措施有哪些? (3)结合课文分析,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3.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概括文帝景帝时期休养生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一、1.202;刘邦;长安;汉高祖。2.社会生产;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 二、1.汉高祖。2.(1)还乡务农;平民。(2)轻徭薄赋;赋税;兵役。 3.恢复和发展;稳定。 三、1.汉景帝。2.(1)以农为本。(2)赋税。(3)以德化民。(4)勤俭治国。3.文景之治。 【合作探究】 1.“休养生息”政策絁是指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值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1)汉高祖。(2)措施:①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成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②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措施一方面使国家统治秩序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3.原因:西汉初年,经济凋敝,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2)进一步减轻和赋税徭役;(3)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晁错

《晁错》导学案 授课时间:10月20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包括实词、 虚词和特殊句式)并能流畅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概括故事情节,通过阅读鉴赏人物形象、性格及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晁错性格与命运的关系;认识分析其 削藩政策的进步性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赏析人物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解读文本 一、人物简介 晁错生活的西汉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的重要时期。 晁错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君主集权、任人唯贤。晁错在《举贤良对策》和《言太子知术数疏》两篇政论文中,根据历史经验和朝廷面临的形势,论述了发挥朝廷的威力,打击分权和分裂势力的问题,为加强封建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在《举贤良对策》中,晁错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其中特别强调君主要“躬亲”政事,通过君主亲自执政,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文帝对他的对策很欣赏,擢为“高第”,说明君臣俩是灵犀相通的。 晁错在经济思想方面,是主张重农贵粟,防荒备战。经秦楚之际大战乱,到了汉初,“民失作业”,土地荒芜,粮食缺乏,人民困苦,以至“人相食,死者过半”的地步。同时,有些诸侯王与地主富商私营冶铁、煮盐、铸钱等手工业和商业,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朝廷收入。西汉朝廷早就制定了重农抑商政策,虽有一定的功效,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晁错在《论贵粟疏》和《勿收农民租》两篇政治经济论文中,针对当时政治经济情况,发挥了先秦法家的“耕战”思想,提出了重农、贵粟、抑商、防备边患和防水旱灾害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对于发展当时的经济和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晁错在军事思想方面,主要是守边备塞,抵御侵扰。他在《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三篇军事论文中,根据当时汉匈斗争的形势,提出了守边备塞的方针政策以及抵御匈奴的战略战术。 他的政治言论和活动,对当时的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对所谓“文景之

文言晁错

文言晁错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D.吾亦恨之恨:痛恨。 4.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B.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C.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D.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6.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①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5分)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试卷第1页,总1页

晁错导学案

高二语文《晁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体会人物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从国家利益出发、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精神境界。【学习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从国家利益出发、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案】 一、背景链接 晁错(前200~公元前154年),颍川(今中国中部河南禹县)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文景时期著名的政论家。他年轻时曾学过法家学说,后来又学今文《尚书》,不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升任博士。他很得当时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的赏识,被称为刘启的“智囊”。 晁错对于匈奴的不断侵扰、土地兼并等问题非常关心,几次上书主张积极备战,迎击匈奴,以及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他还详细地剖析了西汉兵制与匈奴兵制,进而提出迁移百姓充实边境主张,他还建议让商人贡献粮食到边塞,然后用拜爵和免罪的方式给以奖励和补偿,受到汉文帝的赞赏,后来升任中大夫。 然后,他又向文帝提出了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张,这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大事。在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濞的封地。在这时候,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他小心屈从。到了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外戚窦婴等人原来就和晁错矛盾很深,此时见有机可乘,于是提议景帝杀晁错来平息叛乱。景帝听信了窦婴之言,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杀。晁错死后,吴楚七国之乱并没有平息,最后景帝还是派名将周亚夫出征,才很快将叛乱平定。 二、注音 晁()错颍()川轵()县雒()阳便()宜 袁盎()堧()垣()谒()者衣()朝衣 【课堂探究案】 一、预习反馈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1)善 太子善错计策公言善 (2)故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故请削地以尊京师(3)便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门东出,不便 (4)遂 丞相遂发病死遂饮药死 (5)以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以诛错为名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6)为 为儿所卖外为诸侯报仇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以诛错为名(7)因 因上便宜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欲因此为过奏请诛错(8)乃 乃先请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乃堧中垣 2. 古今异义词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 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 因上便宜事古义: 3. 常见实词 天下无治《尚书》者诸侯皆諠哗,疾晁错 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公言善,吾亦恨之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丞相谢吾去公归矣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内杜忠臣之口 4. 常见虚词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上初即位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吴楚七国果反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5. 词类活用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太子善错计策 别疏人骨肉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错乃穿两门南出 6. 特殊句式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三、研讨探究 1.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晁错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文才、才学)为太常(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掌故(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官员的官名。)。 错为人峭(严峻)直刻(苛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授予)错为太子家令(汉代皇家的属官,主管家事,诸侯国亦设此职。后世仅有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侵犯)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赞许)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用事(当权),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责备)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及)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 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欺骗)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 “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通“猝”)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遗憾)之!”(节选自《汉书》)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5.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B.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C.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D.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一开始就用强硬的手腕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

《史记》晁错

2.晁错 一、字义 1.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 2.年九十余,老不可征.征召 3.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受学 4.迁.为中大夫晋升官职5.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喜欢 6.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单独;总是7.宠幸倾.九卿压倒,超过 8.丞相谢.谢罪9.莫.敢难.无定代词,没有谁;非难 10.疾.晁错痛恨11.上初.即位刚刚 12.吴楚七国果.反果真13.上书言军事,谒.见上晋见 14.其意.非在错也用意15.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闭口,不说话 16.内杜.忠臣之口堵塞 17.公言善.,吾亦恨.之对;遗憾,引申为悔恨 二、文言文知识点 ㈠通假字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同“洛”洛阳 2.由此与错有卻.通“郤”,嫌隙,裂痕 3.吴楚罢不.通“否” 4.计划始行,卒.受大戮通“猝”,突然 ㈡词类活用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名词活用做动词,拜师学习。 2.因上.便宜事名词活用做动词,上奏,奏陈。 3.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意动用法,以……为奇 4.太子善.错计策意动用法,认为……善 5.门东.出名词做状语,向东 6.错乃穿两门南.出名词做状语,向南 7.即夜.请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8.请下.廷尉诛名词做动词,交给 9.吾当先斩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10.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名词·做动词,呈上 11.别疏 ..人骨肉使动用法,使……离别疏远 12.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名词做动词,穿 13.道.军所来名词做动词,取道 14.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名词做状语,对内,对外 ㈢古今异义 1.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精通文献经典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2.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秦汉时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因上便宜事古义:利益,好处今义:方便合适 4.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5.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6.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军中之事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7.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古义:对此今义:承接关系连词 ㈣特殊句式 1.判断句晁错者,颖川人也/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2.状语后置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以其辩得幸太子/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3.定语后置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4.被动句老不可征/为儿所卖/天子不尊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学案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发展

二“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人民版) 三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董仲舒的新儒学 [图画证史] 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

[图示总结] 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概念阐释]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微点拓展] “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都加强了盐铁专卖。 [问题探究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

质上是相同的吗? 提示:“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纸的发明

《晁错者,颍川人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3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善.错计策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穿:开凿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晁错《言兵事疏》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言兵事疏 晁错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晁错原文翻译

晁错原文翻译 晁错原文翻译 晁错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 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责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 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 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 於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 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 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 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翻译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一开始就用强制的手段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 天下太平,无缘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堤坝溃决和洪水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只因为他事先估计到这种必然性,事情来了并不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最后获得了成功。 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一下子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错不在这个时候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替天下人做抵挡大难的先锋,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保全自己着想,想使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自己在后方防守。那么试问,挑动七国叛乱的是谁呢?自己想求得名誉,又怎能逃避祸患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首,却

《晁错》知识点归纳及复习指导

《晁错》知识点归纳及复习 指导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晁错 一、重要字词的音、义 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动词)年九十余,老不可征.(征召动词)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受学动词)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晋升官职动词)公言善.,吾亦恨之(好形容词)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hào 喜欢动词)力未有以伤.(中伤动词)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罪名词)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奏章名词)丞相谢.(谢罪动词)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小辈名词)诸侯皆喧哗,疾.晁错(痛恨动词) 吾去.公归矣(离开动词)上书言军事,谒.见上(yè晋见动词) 内杜.忠臣之口(堵塞动词)公言善,吾亦恨.之(遗憾形容词)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处所名词) 二、一词多义 1.间(jiàn): (1)错常数请间言事《晁错》单独 (2)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机会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抄小路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夹杂 (5)又间令吴广《陈涉世家》悄悄地,暗地里 (6)又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间或,偶尔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 2.数 (1)吴王为反数十年《晁错》几 (2)错常数请间言事《晁错》多次,屡次shuò (3)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数目 (4)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伦》法则、规律 (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命运 (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点数、计算 3.治 (1)天下无治《尚书》者《晁错》研究 (2)治国无法则乱《察今》治理 (3)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医治 (4)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天伦》太平、安定 (5)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惩处、处置 4.疾 (1)诸侯皆喧哗疾晁错《晁错》痛恨 (2)君有疾在腠里《扁鹊见蔡桓公》病 (3)寒暑未薄而疾《天伦》患病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痛心 (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猛烈 三、词类活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docx

文华高中历史必修2 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耕作方式以及著名的水利工程。 2.理解小农经济及其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 难点: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主学习】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5)生产工具:石刀、石斧和石犁。 (6)生活方式:经常迁徒。 2.商周时期 生产工具:青铜农具以及木制耒耜的和石锄等 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与治虫灭害 作物:栗、稻、黍、稷、麦、桑、麻等 3.影响 ( 1)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徒开始走向定居。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探究 一: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原始农业到刀耕火种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演变:原始农业出现→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农耕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 握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含义: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1.生产工具 ( 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2)西汉:赵过推广藕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 (3)东汉:使用藕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一开始就用强硬的手腕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