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一、冷却系统说明

内燃机运转时,与高温燃气相接触的零件受到强烈的加热,如不加以适当的冷却,会使内燃机过热,充气系数下降,燃烧不正常(爆燃、早燃等),机油变质和烧损,零件的摩擦和磨损加剧,引起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全面恶化。但是,如果冷却过强,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不良,机油被燃烧稀释,柴油机工作粗爆,散热损失和摩擦损失增加,零件的磨损加剧,也会使内燃机工作变坏。因此,冷却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内燃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1.1 发动机的工况及对冷却系统的要求

一个良好的冷却系统,应满足下列各项要求:

1)散热能力能满足内燃机在各种工况下运转时的需要。当工况和环境条件变化时,仍能保证内燃机可靠地工作和维持最佳的冷却水温

度。

2)应在短时间内,排除系统的压力。

3)应考虑膨胀空间,一般其容积占总容积的4-6%;

4)具有较高的加水速率。初次加注量能达到系统容积的90%以上。

5)在发动机高速运转,系统压力盖打开时,水泵进口应为正压;

6)有一定的缺水工作能力,缺水量大于第一次未加满冷却液的容积;

7)设置水温报警装置;

8)密封好,不得漏水;

9)冷却系统消耗功率小。启动后,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10)使用可靠,寿命长,制造成本低。

1.2 冷却系统的总体布置

冷却系统总布置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空气流通系统;二是冷却液循环系统。在设计中必须作到提高进风系数和冷却液循环中的散热能力。

提高通风系数:总的进风口有效面积和散热器正面积之比≥30%。对于空气流通不顺的结构,需要加导风装置使风能有效的吹到散热器的正面积上,提高散热器的利用率。

在整车空间布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大散热器的迎风面积,减薄芯子厚度。这样可充分利用风扇的风量和车的迎面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一般货车芯厚不超过四排水管,轿车芯厚不超过二排水管。

在整车布置中散热系统中,还要考虑散热器和周边的间隙,散热器到保险杠外皮的最小距离100毫米,如果发动机的三元崔化在前端的话,还要考虑风扇到三元催化本体距离至少100毫米,到三元催化隔热罩距离至少80毫米。一般三元催化的隔热罩到本体大概有15毫米,隔热罩厚度为0.5-1毫米,一般材料为st12。

1.2.1散热器布置

货车散热器一般采用纵流水结构,因为货车的布置空间也较宽裕。而且纵流水结构的散热器强度及悬置的可靠性较好,轿车多采用散热器横流水结构,因为轿车车身较低,空间尺寸紧张。横流水结构散热器能充分地利用轿车的有限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加散热器的迎风面积。散热器分成水冷和风冷两种冷却形式,风冷主要用在行驶在沙漠地带的车辆的冷却,但是决大多数的车辆采用水冷冷却形式。

散热器悬置布置:

散热器通常为四点悬置,也可以采用三点悬置。其中主悬置点为2个,辅助悬置点为2个或1个。所有悬置点应布置在同一个部件总成上,改善散热器受力情况,以尽量减少散热器的振动强度。主悬置点与其连接的部件总成之间以胶垫或胶套等柔性非金属材料过渡以达到减震的目的。主悬置点的胶垫压缩量一般为其自由高度的1/5左右。少数轿车因其整车的减振胶垫或胶套而进行刚性连接。

中,重型载货汽车由于散热器的质量大及使用环境较差,一般要在散热器的外部增加一个刚性较大的保护框架,以防止振动等外界力直接作用在散热器上。悬置点设置在框架上。轻型货车和轿车一般不加保护框架,悬置点设置在散热器的侧板或水室上。为提高散热器强度一些车散热器上加有十字拉筋。

1.2.2护风罩布置

护风罩的作用是确保风扇产生的风量全部流经散热器,提高风扇效率。护风罩对低速大功率风扇效率提高特别显著。

风扇与护风罩的径向间隙较小,风扇的效率越高。但间隙过小,车在行驶中由于振动会造成风扇与护风罩之间的干涉。风扇与护风罩之间的径向间隙一般控制在5mm-25mm。当风扇与护风罩之间的干涉。风扇与护风罩安装在同一零部件总成上(如同在底盘或同在车身上)其径向与相对运动,风扇与护风罩之间的间隙可以下线,否则取上限。风扇与护风罩的轴向位置一般为:风扇径向投影宽度的2/3在护风罩内,1/3在护风罩外,以增加导流减小背压。

在大批量生产的车型中多采用塑料护风罩。铁护罩多用于批量小或直径较大的车型中。

在某些车型中,特别是轿车,护风罩在常开有多个窗口并加以单向帘布。当车速较高,风扇停止运转时帘布打开减小护风罩的风阻,当风扇启功后,帘布关闭提高风扇效率。

1.2.3风扇布置

风扇直径大小应和散热器的形状相协调,条件允许时可增大风扇的直径,降低风扇转速。以达到减小功率消耗和降低噪音的目的。在某些散热器长,宽比例相差较大时,如轿车散热器,有时采用两个直径较小的风扇所取代。特别是要求转速较高的风扇中已全部采用塑料风扇。

电动风扇是由电动机来驱动风扇,电动机的启动与停止是受水温直接感应的

温度开关来控制。电动风扇具有起动温度与设定温度一致,布置位置灵活,不受发动机转速的影响,汽车在低速怠速时冷却效果好等优点,冷车启动时水温上升较快。但也多用于发动机横置的轿车。

1.2.4调温器布置

目前汽车上应用的调温器均采用蜡式感应体调温器。当冷却水温温度升高时蜡膨胀,调温器开启,冷却水流经散热器进行大循环。当冷却水的温度降低时蜡体积缩小,调温器关闭,冷却水不经过散热器,短路流经发动机刚体进行小循环。调温器一般布置在发动机的出水口处。要求调温器的泄漏量小,全开时流通面积大。增大调温器的流通面积可以通过提高调温器阀门的升程和增加阀门的直径来实现。国外较先进的调温器多通过提高阀门升程来增大流通面积,这样可以减少因增大调温器阀门直径带来的卡滞,密封不严等问题。但是增大调温器的升程,对调温器技术要求较高。有些发动机为增加调温器的流通面积多采用两只调温器并联结构。

1.2.5水泵布置

水泵的流量及扬程根据不同的发动机而定。流量一般为发动机额定功率的1.5-2.7倍。,扬程一般为0.7kpa-1.5kpa,扬程过高对冷却系统的密封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水泵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水封和轴承,轴承普遍采用轴连轴承及永久式润滑结构,水封采用陶瓷,碳化硅动环和石墨静环整体式水封。轴承的游隙及水封的气密性要严格控制。

1.2.6膨胀箱布置

尽量靠近散热器布置,使得水管长度最短;膨胀箱的高度要高于冷却系统所有部件。

1.2.7变速箱冷却布置

1.2.8中冷气布置

1.3冷却系统主要部件匹配设计要点

在整车总布置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大散热器的迎风面积。

在保证风量不变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风扇直径,降低风扇转速,减少噪声和功率消耗。

冷却系统的最高水温应以发动机的允许使用水温为标准。

调温器的全开温度应为发动机正常工作水温范围的中限,开启温度应为发动机正常工作水温范围的下限。但因调温器的自身特性,开启温度一般低于全开温度10摄氏度左右。

风扇离合器啮合温度应设定在调温器初开温度和全开温度的中间温度。但应注意硅油风扇离合器啮合温度与冷却水的实际温度间存在一定差异(水温是通过空气温度间接反应在风扇离合上),在设定硅油风扇离合器啮合温度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1.4冷却系统轮廓图(例子)

1.散热器张紧板

2.六角法兰面螺栓

3.橡胶衬套

4.散热器总成

5.弹性卡箍

6.发动机出水管

7.弹性卡箍

8.水管-膨胀箱至散热器 9.水管卡片 10.六角法兰面螺栓 11.管夹 12.六角法兰面螺栓 13.膨胀箱总成 14.弹性卡箍 15.水管-膨胀箱至水泵 16.水管-发动机至膨胀箱 17.弹性卡箍 18.发动机进水管 19.弹

性卡箍 20.弹性卡箍 21.暖风机进水管 22.弹性卡箍 23.暖风机出水管 24.橡胶软垫 25.六角法兰面螺栓 26.风扇电机带护风圈总成

二、散热器总成布置及设计参数

1 设计参数

散热器散热量的计算

散热器正面积概念、散热器的总散热面积、散热器的散热系数

2 主要设计参数的决定因素和最优化的目标。

冷却系统散走的热量Qw,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很难精确计算,初估Qw 时,可以用下列经验公式估算。其中Qw与A─传给冷却系统的热量占燃料热能的的百分比,对汽油机A=0.23~0.30;ge─内燃机燃油消耗率(千克/千瓦·小时);Ne─内燃机功率(千瓦);h n─燃料低热值,h n=43100千焦/千克有关。

传热系数K是评价散热效能的重要参数。提高散热系数可以改善三热效能,减少尺寸和材料消耗。传热系数受散热器芯部结构、水管中冷却水的流速、通过散热器的空气流速、管带材料以及制造质量(特别是焊接质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散热器的另一质量指标是空气阻力P,它主要取决与散热器芯的结构和尺寸。散热器的传热系数和空气阻力,只能是通过专门的试验才能实现。

影响传热系数最主要的因素是通过散热器芯的空气流速,当空气流速提高时,传热系数增大,但同时使空气阻力按平方关系更急剧的增长,使风扇功率消

3 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45℃,日照950W/M2

系统设置最低温度 -35℃。

在试验压力0.35Mpa和0.01Mpa下,不允许有泄露

4 基本设计要求

关于散热器的规格,因以下的理由,应根据供应商的推荐决定其规格。

1.虽然有散热器的设计计算公式(参考),但最近的倾向是不通过计算公式来决定散热器的参数。

另外,因为试验经验得出的系数较多,所以理论数据与实际不符。

2.从最近的散热器的技术、倾向及成本等考虑的话,从散热器供应商所设定的标准件中选择合适的规格更有利。

三膨胀箱总成设计

1设计原则

冷却液在发动机冷却回路流动,随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为吸收这部分膨胀体积而设置了膨胀箱。具有膨胀箱的冷却系统根据膨胀箱有无加压分为两种:系统A:在加压系统内具有冷却液的膨胀空间(膨胀箱),冷却液循环到膨胀空间中,进行气液分离。膨胀箱应耐热、耐压,位置高于散热器并保持系统内压力适宜。

系统B:在加压系统内具有冷却液的膨胀空间(膨胀箱),仅在溢流至膨胀箱时进行气液分离。膨胀箱耐热性、容量、位置要求低些。

膨胀箱由两个注塑件组成,通过焊接(热焊、超声波焊接)组成一体。形式不一

膨胀箱盖要求

附录

四冷却风扇总成设计

1设计要点

为了加强足够的空气量通过散热器,必须在冷却空气道中安置风扇。在水冷内燃机机上,一般采用轴流式风扇,其结构简单,在系统中布置方便,在低压头下风扇风量大。

2主要设计参数的决定因素和最优化的目标。

风扇的外径略小于散热器芯部的宽度和高度,其值在0.3~0.7米之间,风扇轮毂半径与风扇外径比称为轮毂比,一般取0.2~0.25左右,风扇叶片长与风扇外径之比0.34~0.36之间。风扇叶片所扫过的圆环面积与散热器芯部正面积之比为0.45~0.60。

风扇叶轮叶数z和叶宽度b由风扇计算确定。当z 和 b 增加时,扇风量和风压都增加,但风扇功率消耗也增加。轮叶宽度从叶根到叶顶逐渐减小,不仅从轮叶强度考虑合理,而且有助于提高风扇效率。

因为风扇的排量、风压和功率消耗分别与风扇的转速一次、二次、三次成正比,所以提高转速是增加风量和风压的有效方法,但功率的消耗也急剧增加。而且风扇转速太高,会发生很大的尖锐噪音。

在散热器与风扇之间要设导流风罩,并且必须密封导风罩与散热器的联结处,防止风扇抽风时,外界空气从不密封处短路流入风扇,使流过散热器的风量减少,使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下降。

2详细设计要求和试验要求

2.1 电机应符合本标准及成文程序批准的图纸及设计文件制造。

2.2 使用环境条件

在表1所列的环境条件下,电机应能正常工作。

2.3 外观、装配质量及测试技术指标

2.3.1 外观质量检查

电机表面不应有锈蚀,涂敷层剥落,碰伤和划痕,紧固件应牢固,铭牌标志的字迹和内容应清楚无误。

2.3.2 电机轴向间隙测试

电机轴向间隙不大于0.4mm。

2.3.3 风扇跳动量检查

风扇的径向跳动量不大于1.5mm,轴向跳动量不大于2mm。

2.3.4 主要尺寸检查

主要尺寸按图纸检查应合格。

2.3.5 工作电压检查

在9 V ~15V直流电压下,电机应能正常运转,无异常声响。

2.3.6 旋向检查

从轴伸端看,电机应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2.3.7 负载特性

12 V±0.1 V直流电压下,电机各档转速及风扇总成最大电流消耗符合图纸技术要求规定。

2.3.8 绝缘介电强度

在70℃,500V、50Hz正弦交流电压状态下,持续1s应无击穿及表面放电现象。

2.3.9 剩余静不平衡量要求

风扇总成剩余静不平衡量不大于40g·mm。

2.3.10 风量检测要求

在指定风压及12V±0.1V直流电压下,各档风压应符合图纸技术要求规定。

2.3.11 噪声试验

12V±0.1V直流电压,风扇总成带冷凝器和散热器的工况下,单风扇、双风扇最大声压级不大于75dB(A)。

2.3.12 过电压试验要求

试验电压16.5VDC,通电1h,试验后电机应能正常工作。

2.3.13 短时过电压要求

试验电压24VDC,历时2min,试验后电机应能正常工作。

2.3.14 无载循环空气贮存

在-40℃±2℃下存放1h,转换1h,+110℃±2℃下存放1h,试验后电机应能正常工作。

2.3.15冷起动性能要求

0℃条件下存放5h,试验后立即通以12V直流电压,电机应能立刻起动并在30s内达到额定转速。

2.3.16 盐雾要求

工作室温度35℃时,经受5%Nacl溶液,试验6h后,镀锌层无腐蚀现象;连续96h,试验后的金属件可抗8级以上锈蚀,连续144h后,通以12V±0.1V直流电,测试电机负载特性应与第3.3.7款项之规定相同。

2.3.17 振动要求

经受振幅A=±0.5mm,频率f=5 Hz ~60 Hz ~5Hz,循环持续时间约1min,历时24h的垂直方向振动后,在12 V±0.1V直流电压下,测电机负载特性应与第3.3.7款之规定相同,且紧固件无松动。

2.3.18 抗干扰要求

12 V±0.1V直流电压下,风扇或风扇总成工作时对随车无线电设备产生的干扰限值应满足下表2中规定之范围,当用户有特殊要求时,干扰度应符合图样的规定。

2.3.19 最大水稳定性要求

风扇电机在水流冲击作用下运转,总检验时间为144h。每小时接通时间为15s,在风扇电机不转时,以30s/h冲击。在电机上的水喷射直径d≈100mm,水压p≈1.5bar,吹风管到目标的距离s≈500mm,吹风管形式采用lechler公司的DR112型,鼓风和固定与在汽车的装入位置相符,试验后通以直流电压12 V±0.1V,电机负载特性应符合3.3.7款中有关规定。

2.3.20 寿命要求

该试验旨在对电机及各零件的寿命进行全面考核,总运转时间为1000h,检验电压为直流电压13.0 V±0.2V。不许风泄漏,接通时间为45s,断开时间为15s,(但至少要等到停止状态后再重新起动),寿命试验后,转速、电流消耗及声压级应满足图纸规定。

2.3.20.1 单速风扇的运转

a) 在100℃,相对湿度12%情况下,运转400h;

b) 在50℃,相对湿度95%情况下,运转600h。

2.3.20.2 双速风扇的运转

a) 在100℃,相对湿度12%情况下,高速运转400h;

b) 在50℃,相对湿度95%情况下,高速运转400h;

c) 在50℃,相对湿度95%情况下,低速运转200h。

2.3.20.3 三速风扇的运转

a) 在100℃,相对湿度12%情况下,高速运转400h;

b) 在50℃,相对湿度95%情况下,中速运转400h;

c) 在50℃,相对湿度95%情况下,低速运转200h。

五橡胶水管参数

发动机冷却回路中的水管具有吸收发动机振动和散热器相对运动的作用。因此,耐热性、耐臭氧性、耐压性、对冷却液的适应性及柔软性是水管应具有的性能。在实际使用中,壁厚4mm以上的橡胶硬度为60~70HS。从柔软性方面考虑,中间加强型管子用60HS,纯橡胶为70HS。从管子连接处的密封考虑,管子内径比与其连接管的外径小1mm,胶管两端与其它管相连接时,应有30mm的插入量。

1、散热器橡胶水管结构参数

1.1结构:内胶层、骨架层、外胶层

1.2材料品种:内胶层:EPDM、骨架层:聚脂线1500D×1、外胶层:EPDM

1.3基本规格尺寸:内径Ф24 + 0.5

-1、Ф27、Ф30、Ф33~Ф38、壁厚4 + 0.5

-0

或5±0.3

1.4技术要求:

水管成品性能

2、暖风机橡胶水管开发指南 2.1结构:内胶层、骨架层、外胶层

2.2材料品种:内胶层:EPDM 、骨架层:聚脂线1000D ×1、外胶层:EPDM

2.3基本规格尺寸:内径Ф13 +0.3 -0.5、Ф16、Ф19 壁厚4 +0.5

-0

2.4技术要求:

成品性能

分布式汽车电气电子系统设计和实现架构

分布式汽车电气电子系统设计和实现 架构

分布式汽车电气/电子系统设计和实现架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汽车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已经变得非常的复杂。今天汽车电子/电气系统开发工程师广泛使用基于模型的功能设计与仿真来迎接这一复杂性挑战。新兴标准定义了与低层软件的标准化接口,最重要的是,它还为功能实现工程师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抽象级。 这提高了软件组件的可重用性,但不幸的是,关于如何将基于模型的功能设计的结果转换成高度环境中的可靠和高效系统实现方面的指导却几乎没有。 另外,论述设计流程物理端的文章也非常少。本文概述了一种推荐的系统级设计方法学,包括、分布在多个ECU中的网络和任务调度、线束设计和规格生成。 为什么需要AUTOSAR? 即使在同一家公司,“架构设计”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含义,这取决于她们站在哪个角度上。物理架构处理系统的有形一面,如布线和连接器,逻辑架构定义无形系统的结构和分配,如软件和通信协议。当前设计物理架构和逻辑架构的语言是独立的,这导致相同一个词的意思能够完全不同,设计团队和流程也是独立的,这也导致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物理和逻辑设计流程。 这种复杂性导致了次优设计结果,整个系统的正确功能是如此的难于实现,以致于几乎没有时间去寻求一种替代方法,它可导致更坚固的、可扩展性更好的和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这样一种解决方案,设计师需要新的方法,它能够将物理和逻辑设计流程紧密相连,并依然允许不同的设计团队做她们的工作。 新兴的AUTOSAR标准为系统级汽车电子/电气设计方法学提供了一个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可行的选择,尽管它主要针对软件层面,即逻辑系统的设计。不过,大量广泛的AUTOSAR元模型及其丰富的接口定义允许系统级电子/电气架构师以标准的格式表示她的设计思想。从经济上看,AUTOSAR标准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市场,它使得能够创立合适的设计工具。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要求内容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叶海见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1) 一、概述 (2) 二、要求 (2) 三、结构 (2) 四、设计要点 (2) (一丿散热器 (2) (二丿散热器悬置 (2) (三丿风扇 (2) (四).................................................... 副水箱4(五).................................................. 连接水管4 C六丿发动机水套.. (4) 五、设计程序 (4) 六、匹配 (4) 七、设计验证 (4) 八、设计优化 (4)

一、概述 二、汽车对冷却系统的要求 (一)汽车对冷却系统有如下几点要求 U保证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工作在最佳温度围; 2、保证启动后发动机能在短时间达到最佳温度围; 3、保证散热器散热效率高,可靠性好,寿命长; 4、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 5、水泵,风扇消耗功率小,噪声低; 6、拆装、维修方便。 (二)冷却系统问题对汽李的影响 1、冷却不足时,会导致燃机过热,充气系数下降,燃烧不正常(爆燃、早燃等),机油变质和烧损,零部件摩擦和磨损加剧(如活塞、活塞环和缸套咬伤,缸盖发生热疲劳裂纹等), 引起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全面恶化。 2、冷却过剩时(40?5(TC),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不良,机油被燃油稀释;柴油机工作粗暴,散热损失增加,零部件磨损加剧(比正常工作温度工作时大好几倍),也会使燃机工作变坏。 三、冷却系统布置选型 (一)冷却系统结构 1 2、常用结构: (1)基本结构。 组成:发动机水路、水泵、节温器.散热器.风扇以及连接管路。 原理:散热器上水室兼起膨胀水箱或者补偿水箱的作用。 注意事项:为保证冷却系统排气顺畅,加水充分,排水彻底,散热器的上水室加水口处为冷却系统的最高点,下水室出水口为冷却系的最低点。同时,为满足发动机排气、冷却液膨胀蒸发和冷却系统补水的需要,上水室要有足够的空间。其结构如(图1)。

汽车冷却系统匹配设计

一、冷却系统说明 二、散热器总成参数设定及基本性能要求 三、膨胀箱总成参数设定及基本性能要求 四、冷却风扇总成参数设定及基本性能要求 五、橡胶水管参数设定及基本性能要求 一、冷却系统说明

内燃机运转时,与高温燃气相接触的零件受到强烈的加热,如不加以适当的冷却,会使内燃机过热,充气系数下降,燃烧不正常(爆燃、早燃等),机油变质和烧损,零件的摩擦和磨损加剧,引起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全面恶化。但是,如果冷却过强,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不良,机油被燃烧稀释,柴油机工作粗爆,散热损失和摩擦损失增加,零件的磨损加剧,也会使内燃机工作变坏。因此,冷却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内燃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1.1 发动机的工况及对冷却系统的要求 一个良好的冷却系统,应满足下列各项要求: 1)散热能力能满足内燃机在各种工况下运转时的需要。当工况和环境条件变化时,仍能保证内燃机可靠地工作和维持最佳的冷却水温 度。 2)应在短时间内,排除系统的压力。 3)应考虑膨胀空间,一般其容积占总容积的4-6%; 4)具有较高的加水速率。初次加注量能达到系统容积的90%以上。 5)在发动机高速运转,系统压力盖打开时,水泵进口应为正压; 6)有一定的缺水工作能力,缺水量大于第一次未加满冷却液的容积; 7)设置水温报警装置; 8)密封好,不得漏水; 9)冷却系统消耗功率小。启动后,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10)使用可靠,寿命长,制造成本低。 1.2 冷却系统的总体布置 冷却系统总布置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空气流通系统;二是冷却液循环系统。在设计中必须作到提高进风系数和冷却液循环中的散热能力。 提高通风系数:总的进风口有效面积和散热器正面积之比≥30%。对于空气流通不顺的结构,需要加导风装置使风能有效的吹到散热器的正面积上,提高散热器的利用率。 在整车空间布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大散热器的迎风面积,减薄芯子厚度。这样可充分利用风扇的风量和车的迎面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一般货车芯厚不超过四排水管,轿车芯厚不超过二排水管。 在整车布置中散热系统中,还要考虑散热器和周边的间隙,散热器到保险杠外皮的最小距离100毫米,如果发动机的三元崔化在前端的话,还要考虑风扇到三元催化本体距离至少100毫米,到三元催化隔热罩距离至少80毫米。一般三元催化的隔热罩到本体大概有15毫米,隔热罩厚度为0.5-1毫米,一般材料为st12。 1.2.1散热器布置 货车散热器一般采用纵流水结构,因为货车的布置空间也较宽裕。而且纵流

分布式汽车电气电子系统设计和实现架构

分布式汽车电气/电子系统设计和实现架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汽车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已经变得非常的复杂。今天汽车电子/电气系统开发工程师广泛使用基 于模型的功能设计与仿真来迎接这一复杂性挑战。新兴标准定义了与低层软件的标准化接口,最重要的是,它还为功能实现工程师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抽象级。 这提高了软件组件的可重用性,但不幸的是,关于如何将基于模型的功能设计的结果转换成高度环境中的可靠和 高效系统实现方面的指导却几乎没有。 此外,论述设计流程物理端的文章也非常少。本文概述了一种推荐的系统级设计方法学,包括、分布在多个ECU中的网络和任务调度、线束设计和规格生成。 为什么需要AUTOSAR? 即使在同一家公司,“架构设计”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含义,这取决于他们站在哪个角度上。物理架构处理系统的有形一面,如布线和连接器,逻辑架构定义无形系统的结构和分配,如软件和通信协议。目前设计物理架构和逻辑架构的语言是独立的,这导致相同一个词的意思可以完全不同,

设计团队和流程也是独立的,这也导致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物理和逻辑设计流程。 这种复杂性导致了次优设计结果,整个系统的正确功能是如此的难于实现,以致于几乎没有时间去寻求一种替代方法,它可导致更坚固的、可扩展性更好的和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这样一种解决方案,设计师需要新的方法,它可以将物理和逻辑设计流程紧密相连,并仍然允许不同的设计团队做他们的工作。 新兴的AUTOSAR标准为系统级汽车电子/电气设计方法学提供了一个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可行的选择,尽管它主要针对软件层面,即逻辑系统的设计。不过,大量广泛的AUTOSAR 元模型及其丰富的接口定义允许系统级电子/电气架构师以标准的格式表达他的设计思想。从经济上看,AUTOSAR标准

汽车电气系统设计说明书

电气系统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依据 根据奇瑞MMPV运动型多功能轿车开发目标的要求及其系列配置的要求,参考国内同类型的车型,结合奇瑞公司的生产制造能力进行开发设计。 二、达到目标 该车型的电气设计从按整车的最高配置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把所有的电气选装件都纳入设计范围内,从而满足该车型的从经济型到豪华型的系列配置。 三、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结合电气系统的分类,就整车的电气系统进行以下方案的确定。首先把电气系统按基本配置和选装配置进行分类确定。 (一)、基本配置: 1、电源启动系 电源起动系主要是确定起动机、蓄电池、发电机、电压调节器等电器件的类型和型号型号和规格大小。 (1)起动机的确定 a、起动机类型的确定 首先根据选定的发动机确定启动机(如果发动机未带启动机),起动机按控制装置一般分为: ①接操纵式起动机发动机 ②电磁操纵式起动机 我们选用流行的电磁操纵式起动机。 b、起动机功率的确定 选定后我们可以根据以下的计算公式确定启动机的大小: P=Mn/716.2(马力) (1马力=735W) 起动机的输出功率P可以通过测量电枢轴上的输出转矩M和电枢的转速n来确定。 M是发动机的起动阻力矩,单位Kg.m(1Kg.m=9.8N.m),也可以通过发动机的工作容积V求出,其经验公式为: 汽油发动机:M=(3.5~4)V 但目前的发动机大多直接配带起动机,因此需要选型的较少。

(2)蓄电池的确定 a、蓄电池类型的确定 蓄电池的主要作用是向起动机提供大的起动电流、整车用电器供电和在发电机发电时蓄能。蓄电池分为普通蓄电池和改进型铅(酸)蓄电池。我们根据该车型的特点选用免维护铅蓄电池。 b、蓄电池容量的确定: 现起动机的额定功率为P S k W,根据经验公式 Q20=(500-600)P S/U得知, Q20MAX=500×P S /12×735= (A.h) Q20MIN=600×P S /12×735= (A.h) 根据初步选用的DA465 16M/C1发动机我们可以却动确定起动机功率为0.8k W。蓄电池容量为45A.h (3)发电机的确定 a、发电机类型的确定 发电机是汽车的主要电源,其功用是:在发动机正常工作转速范围内,向汽车的用电设备(起动机除外)供电,当蓄电池的电量不足时向蓄电池供电。目前汽车上的发电机大都采用交流发电机,交流发电机可分为普通型和改进型两大类。改进型的如内装调节器(整体式)、带泵型、永磁型等。根据该类型车的特点及整车电器件的情况我们选用整体式交流发电机(JFZ型)。 b、发电机功率大小的确定 根据整车用电设备功率的大小,为了保证整车的电量平衡,我们需要确定发电的功率大小,此外还要考虑发电机的大小,使发电机能得到合理的利用。 发电机的功率确定主要按以下方式进行: 1)、首先测定所有持久耗电和长期耗电电器在14V时的功率需用量。根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要求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要求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叶海见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2) 一、概述 (3) 二、要求 (3) 三、结构 (3) 四、设计要点 (6) (一)散热器 (6) (二)散热器悬置 (6) (三)风扇 (6) (四)副水箱 (8) (五)连接水管 (8) (六)发动机水套 (8) 五、设计程序 (8) 六、匹配 (8) 七、设计验证 (9) 八、设计优化 (9)

一、概述 二、汽车对冷却系统的要求 (一)汽车对冷却系统有如下几点要求 1、保证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 2、保证启动后发动机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温度范围; 3、保证散热器散热效率高,可靠性好,寿命长; 4、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 5、水泵,风扇消耗功率小,噪声低; 6、拆装、维修方便。 (二)冷却系统问题对汽车的影响 1、冷却不足时,会导致内燃机过热,充气系数下降,燃烧不正常(爆燃、早燃等),机油变质和烧损,零部件摩擦和磨损加剧(如活塞、活塞环和缸套咬伤,缸盖发生热疲劳裂纹等),引起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全面恶化。 2、冷却过剩时(40~50℃),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不良,机油被燃油稀释;柴油机工作粗暴,散热损失增加,零部件磨损加剧(比正常工作温度工作时大好几倍),也会使内燃机工作变坏。 三、冷却系统布置选型 (一)冷却系统结构 1、分类: 液体蒸 发 简单蒸发冷 却 以加注冷却液来补偿冷却介 质蒸发损失的蒸发冷却。

冷却冷 却 带辅助水箱 的蒸发冷却 用辅助水箱补充冷却介质的 蒸发冷却。 带冷凝器的 蒸发冷却 蒸发的冷却介质在冷凝器中 凝结后,通。过冷却回路流 回到发动机加水箱的蒸发冷 却。 循 环 冷 却 对流冷却 利用热虹吸作用使冷却液自 然循环的冷却方式。 强 制 冷 却 开式强 制冷却 冷却介质不进行再循环的强 制。冷却方式。 单循环 强制冷 却 冷却介质在冷却水箱、冷却 塔、管式冷却器、散热器等 中进行冷却的强制冷却方 式。 双循环 强制冷 却 利用副回路(外循环)中的 冷却液在热交换器中对发动 机冷却介质进行再冷却的强 制冷却方式。 空气冷却自然空气冷却 利用自然空气循环的冷却方 式。 强制空气冷却 利用风扇迫使空气循环的冷 却方式。 2、常用结构:

汽车电路系统设计要求规范

汽车电路系统设计规范 一、制图标准的制定: 1.1电器符号的定义: 电气图形符号、诊断系统图形符号世界各大公司所用不尽相同,我们根据ISO7639、DIN40900以及美、日主要汽车公司常用符号制定奇瑞公司的电气图形符号库,若有新的器

件没有相应的符号可以根据需要经电器部相关设计人员讨论通过后添加到该库里,以不断丰富更新符号库。

电路图的读图方式一般有正向读图和反向读图两种方法。正向读图一般是设计开发时计算电流分配,负荷计算时使用的一种思路、设计方法;反向读图一般是电路故障检修或优化局部电路时常用的方法,和正向读图方法基本相反。 正向读图法:由电源——电流分配盒——保险丝——控制开关——控制模块输入——控制模块输出——线路分流——用电设备(执行机构)——地。 二、整车电器开发设计输入 根据公司开发车型的市场定位、级别以及市场相关车型比较,电器项目负责人编制出VTS(Vehicle Technical Specify)报公司审批,批准后的VTS表作为整车电器开发的设计输入,各专业组根据VTS要求编写详细的产品功能定义,技术要求。 三、单元电路设计格式规范 3.1功能定义:①根据VTS的要求讨论并制定主要单元电路、电器件零部件组成, 比如空调需要确定蒸发器结构类型、风门控制机构数量、传感器数 量、电子调速器、压缩机类型、冷凝器类型等,并应开始编制初级 BOM表; ②电器件的额定电压、工作电压范围、额定功率的确定; ③额定工作电流、最大工作电流(电机阻转状态)、静态耗电电流的 确定(≤3mA)。 3.2电路原理图:根据各单元的功能确定需要整车输入的哪些信号,输出哪些信号, 信号的类型(触发信号,脉冲频率信号,高电平或者低电平信号), 信号参数。控制方面应该考虑继电器控制还是集成电路控制,对于 CAN-BUS需确定该单元的控制信息,系统状态实时检测信息,以 及故障检测信息需不需要在CAN上公布等。单元电路的设计输出

侧向辅助系统

侧向辅助系统 对于新手甚至经常开车的人来说,行车过程中并线盲区都是很难以消除的,由于车身设计的缘故,反光镜所能提供给我们的视觉范围总会有一些盲区存在,驾驶员的头部又不能总是扭来扭去,这样会反而更加增大了行车危险。因此人们想到了并线辅助装置,其原理很简单与我们常见的倒车 雷达类似。 并线辅助也可以称为盲区监测,这一装置的形式是在左右两个后视镜内或者其他地方提醒驾驶者 后方有来车。 BLIS(盲点信息系统)在左右两个反光镜下面内置有两个摄像头,将后方的盲区影响反馈到行车电脑的显示屏幕上,并在后视镜的支柱上有并线提醒灯提醒驾驶者注意此方向的盲区。 BLIS 并线辅助叫盲点信息系统,简称BLIS。BLIS从2005年起率先在XC70、V70和S60等车型上得到了应用,此后沃尔沃的全系车型都相继采用了这套系统。位于外后视镜根部的摄像头会对距离3米宽,9.5米长的一个扇形盲区进行25帧/秒的图像监控,如果有速度大于10公里/小时,且与车辆本身速度差在20-70公里/小时之间的移动物体(车辆或者行人)进入该盲区,系统对比每帧图像,当系统认为目标进一步接近时,A柱上的警示灯就会亮起,防止出现事故。

『BLIS系统工作范围示意图』 『BLIS系统安装示意图』

并线辅助叫侧向辅助系统(Audi Side Assist),这套系统会在车速超过60公里/小时介入,依靠传感器的帮助,侧向辅助系统可以探测到侧后方最远15米处的车辆,若此时并线有潜在危险,后视镜上就会亮起警示灯。如果驾驶者在警示灯亮了之后仍打转向灯,警示灯会增加亮度并开始闪烁。在城市行驶时,这套系统确实很有帮助,能够提醒你注意后方的车辆以免发生危险,对于 新手的行车安全尤其有帮助。

整车电气系统设计手册

系统设计篇第一章电路系统设计综述........................................ 1.1整车电路设计的开发流程 ....................................... 1.2各开发阶段简介.......................................... 121整车电路的概念设计.................................. 122产品工程设计阶段..................................... 1.2.3设计验证....................................... 1.2.4产品认可....................................... 第二章电路系统概念设计........................................ 2.1设计输入............................................. 2.1.1产品的开发类型.................................... 2.1.2产品的基本信息.................................... 2.1.3配置表....................................... 2.2数据分析............................................. 2.2.1整车配置分析...................................... 2.2.2电器功能分析:.................................... 2.2.3知识产权分析...................................... 2.2.4重大、典型历史质量风险排除................................ 2.3BENCH MARK测试......................................... 2.3.1整车电器功能测量...................................... 2.3.2拆车过程电器性能测试.................................... 2.33拆车后零部件测试分析..................................... 2.4概念设计........................................... 2.4.1单元电路图初步设计.................................. 2.4.2设计构想书的编制.................................... 2.4.3整车控制策略的编制.................................. 2.4.4FMEA 编制 ..................................... 第三章电路系统工程设计....................................... 3.1整车电路设计........................................... 3.1.1单元电路图设计.................................... 3.1.2电路保护设计........................................ 3.1.3电路负载的分配.................................... 3.1.4电路集成....................................... 3.1.5导线选择....................................... 3.2电源系统设计............................................. 3.2.1蓄电池......................................... 电源管理系统......................................... 3.3电器盒............................................. 系统简要说明......................................... 3.3.2设计构想......................................... 3.4.3设计参数......................................... 3.4.4环境条件.........................................

汽车冷却液单片机课程设计精选文档

汽车冷却液单片机课程 设计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系(部):汽车工程系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设计题目: 完成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成绩(五级记分制): 指导教师(签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汽车的发动机冷却液具有冷却、防腐蚀、防垢和防冻四大功能,是发动机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散热介质。水温高分很多种,各种不同现象会带来不同影响。最严重的水温高会带来发动机报废,需更换新发动机才能解决问题。一般水温高会导致油耗增加、水箱爆裂、水管爆裂、发动机中各金属元件膨胀带来磨损、发动机、供油系统与尾气排放超表等许不利的影响。 所以冷却液的温度需要实时监测并显示,这是很重要的,影响力汽车的行驶各方各面。 这次是对冷却液的温度监测,使用单片机加传感器来监测。由于使用环境比较复杂,要求实时监测,并且监测温度要求100多度。所以使用18b20来监测, 各个方面上这个传感器监测比较快速,反应速度快,而且只需要接一条线就可以监测。 关键词:温度检测、单片机、传感器

目录 引言(四号黑体) (1) 1(空两格)(四号黑体) (3) (空一格)(小四号黑体) (3) (不用空格)(楷体小四号) (6) 5结论(四号黑体) (34) 参考文献(四号黑体) (35) 附录(四号黑体) (36) 1 设计内容 设计题目:汽车冷却液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一种纯电动轿车电池组冷却系统设计及仿真

一种纯电动轿车电池组冷却系统设计及仿真

————————————————————————————————作者:————————————————————————————————日期:

一种纯电动轿车电池组冷却系统设计及仿真 摘要:介绍了某纯电动轿车两种冷却系统设计方案,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软件建立整个电池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手段获取仿真模型中蒸发器等效模型的关键参数,从而进行高温工况下电池组散热情况的数值模拟,指导冷却系统方案设计。对比两组仿真结果,确定蒸发器分体式冷却方案对电池组的冷却效果明显优于集中式,且该冷却系统可以有效保证电池在高温环境下运行的稳定性,防止热失控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纯电动轿车;热管理系统;冷却;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U469.72+2文献标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5.01.08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在提高整车性能和降低成本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温度特性直接影响到纯电动汽车的性能、寿命和耐久性[1-2]。目前在电池容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电池成组技术水平对电池系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电池热管理系统作为电池成组技术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对提高电池一致性以及保证整车安全性都至关重要。在夏季,电动汽车运行过程中,对电池的充放电会

伴随着大量热量的产生,如不及时散热,电池组内部温度会急剧上升,且温差不断加大,加剧电池内阻与容量的不一致性,甚至导致热失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电池组冷却系统的设计需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同时为节省研究成本,需要借助成熟CFD技术来完善对电池组热特性的准确评估与分析。 针对目前传统开放式冷却系统不能很好地满足电池组运行需求的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全封闭式冷却系统方案,利用蒸发器对电池组进行主动散热。通过CFD仿真对所设计的两种方案进行数值模拟,最终确定较优方案。 1 电池组冷却系统设计 1.1 电池组冷却系统 空气冷却按照冷却系统采用结构的不同,分为串行和并行两种方式;按照是否使用风扇,分为强制及自然两种冷却方式。 自然冷却无冷却风扇,冷却效果比较差。强制冷却主要利用冷却风扇进行冷却,由于其实现成本较低、散热效果较好、可靠性高等特点,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此种方式对电池组进行冷却[3-4]。 某纯电动轿车冷却系统利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对电池组进行冷却,电池组内部选用能量型三元材料动力电池,采用密闭式热管理系统,利用强制冷却方式对电池组进行冷

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

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教学大纲 总学时:32H 学分:2 基本面向:自动化所属单位:自动化系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本课程是专业方向任选课程,是机械、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化工等诸多技术和学科应用于汽车工程上的一门综合技术,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综合、系统地应用自动控制专业知识,熟悉并初步掌握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基本设计思路与方法,具备开发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的初步研制能力。力求使学生能结合我国汽车工业和控制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现状和发展,了解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研制的新成果和新动态,拓展知识面,提高相关的专业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全面理解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的区别,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性能、特点、结构与指标要求,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 2、综合应用自动控制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控制技术,包括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控制机构和控制策略。掌握新能源汽车构成原理及设计步骤。 3、以新能源汽车为控制对象,进一步学习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学习系统地应用自动控制专业知识的方法,提高专业实际分析能力和应用技能。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课程的前修后续关系)前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运动控制系统、汽车理论与构造基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后续课程:无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2、新能源汽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史 4、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结构 5、新能源汽车的主要行驶性能指标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 1、纯电动汽车 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3、太阳能电动汽车 4、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冷却和中冷系统设计规范

冷却和中冷系统设计规范 冷却和中冷系统设计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设计规范适用于重型汽车冷却、中冷系统设计。本设计规 范规定了冷却、中冷系统设计中应遵循的通用原则,和一般的设计方 法。 2. 设计原则设计良好的冷却、中冷系统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 2.1 首先应优先考虑冷却、中冷系统的冷却能力问题。其中所要求的冷 却常数、中冷系统冷却效率及发动机进气温度等皆应一一满足。 2.2 冷却、中冷系统的安装方式及在整车中的合理位置也应充分考虑,不 应有因为安装点位置及结构引起系统损坏或造成潜在易损坏因素。系 统在整车中的位置将影响其性能,应谨慎考虑。 2.3 冷却、中冷系统的管路应合理并力求简洁清晰。防止因管路走向不 合理而引起的系统内阻的增加和性能的下降。 2.4 冷却、中冷系统应有良好的保护装置,防止系统异常损坏和性能下降。 2.5 冷却、中冷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装车工艺性要求和维修的接近性要求。 3. 设计方法 3.1 中冷器和散热器的设计、选择及安装:如果有足够的空间,冷却系 统可以选用迎风面积大、芯子薄、散热效率高的热交换器。在有风扇 离合器控制风扇运作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空间加大热交换器的尺寸, 这样可以降低风扇的功耗和降低风扇工作噪声。在无中冷器的情况下 且无风扇离合器情况下,按经验推荐,发动机功率每100千瓦的散热 器迎风面积应为0.3~0.375m2之间。由于排放法规要求,现代重型车 上一般具有空空中冷系统。所以在推荐迎风面积上稍作增加。散热器 散热面积(冷侧)的推荐值大概为:0.1~0.16 m2/kW(发动机功率)。 在中冷系统布置空间足够时,一般推荐采用一字流向的中冷器,反之 则为U型流向的中冷器。因为U型的中冷器的内阻大于一字流的中冷 器。另外中冷器气室应尽量避免遮蔽散热器芯子太多面积。中冷器和 散热器的芯子可参考以往系统配置,因为主片模具价格较贵,如无必 要,尽量采用同样的管型和散热带波高。由于中冷器处于冷却空气上 游,必须将它设计成能适应多尘的环境,推荐每英寸的散热片为8~ 10片,散热带可不开窗以便清洗。一般中冷器迎风正面积比散热器迎 风正面积略小由于中冷器的热胀冷缩量较大,在安装时应给予考虑, 防止由于热胀冷缩带来的不必要系统元件损坏。另外,应尽量保证风 扇中心与散热器中心重合,尽量使风扇未扫过的四角死区最小。风扇 前端面与散热器芯子的距离大于50~100mm,特别是风扇未扫过的四 角死区很大时,应尽量扩大两者之间的距离。中冷器、散热器与车架 之间应为柔性连接。可根据系统重量及车架震动频率来确定系统悬置 软垫的刚度和结构。 3.2 风扇及风扇离合器的选择和安装:重型车上所用风扇大多为塑料的吸 风式风扇。它可分为两种:直叶风扇和叶端前弯风扇(马刀形风扇)。 马刀形风扇在高速大风量时优势较为明显,并且空气下游一部分空气 向四周排出,这对发动机前端与风扇叶片后端较近的布置比较适应。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大剖析:电池系统篇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大剖析:电池系统篇电池系统的选择和设计 如前文所介绍的情况,各家车厂面临油耗和排放的挑战,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的情况,电池系统成了当前汽车电子电气系统中,一个最为昂贵也最为受人重视的子系统。本文将从电池系统的需求、车用电池的状态,以及当前车厂和电池厂的关系角度来介绍电池系统。 电池系统是在混合动力、插入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中用来存储电能,并提供给电驱动系统的需要的能量。电池中的电能,其来源主要有三种,电池处在较低的荷电状态(SOC)时,车辆利用发动机带动高压发电机给电池供电;刹车的时候,能量回收的时候的电能以及充电模式下,从电网得来的能量,如图1所示,在电池的不同的状态,相应的车辆也处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 图1 电池状态vs 车辆模式 电池系统的选择和设计,很大一部分的参数来自于设计什么样的车型,不同

的车型的规范,将直接决定电池系统和电驱动系统的参数,如下图2所示,根据所需要开发的新能源车的具体参数,其电池系统的基本规范也可以确定下来。而电池系统的基本构成,粗略的来说是从电池单体开始,构建电池模组,配置合适电子和电气系统,在电池包层面进行布置和安全分析。 图2 车型规范对电池系统规范的转化 电池单体的选择 1)电池单体的选择 从基本来看,电池单体选择是考虑电池容量、化学体系和单体形状。 ? 单体类型:可选的有铅酸、镍镉(NiCd)、镍氢(NiMH)、高温电池(NaS 和NaNiCl2)、液流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从综合来看,目前只能依靠锂离子电池来作为储能单元。而离子电池内的化学体系,其参数差异也很大。 ? 密度:对电池来说,两个比较重要的参数是能量密度(决定存储电能)和功率密度(决定放电能力),这两者往往不可兼得。值得注意的是,从电极材料理论密度到单体密度再到电池包密度,由于其他不储能的部分,这两个参数往往递减迅速。 ? 寿命:可分为循环寿命和使用寿命两个参数。循环寿命取决于充放电深度、电压、温度和电流(负荷);使用寿命包括不使用的时间,与温度和电压有

并线辅助系统的介绍

并线辅助 对于新手甚至经常开车的人来说,行车过程中并线盲区都是很难以消除的,由于车身设计的缘故,反光镜所能提供给我们的视觉范围总会有一些盲区存在,驾驶员的头部又不能总是扭来扭去,这样会反而更加增大了行车危险。因此人们想到了并线辅助装置,其原理很简单与我们常见的倒车雷达类似。 并线辅助也可以称为盲区监测,这一装置的形式是在左右两个后视镜内或者其他地方提醒驾驶者后方有来车。 沃尔沃的BLIS(盲点信息系统)在左右两个反光镜下面内置有两个摄像头,将后方的盲区影响反馈到行车电脑的显示屏幕上,并在后视镜的支柱上有并线提醒灯提醒驾驶者注意此方向的盲区。 奥迪的相应对应的系统侧向辅助系统,在反光镜里面内置了一个小灯来提醒驾驶者,而数据是靠车辆雷达来获得的根据雷达的数据判断后方来车的速度和位置。 BLIS 沃尔沃的并线辅助叫盲点信息系统,简称BLIS。BLIS从2005年起率先在XC70、V70和S60等车型上得到了应用,此后沃尔沃的全系车型都相继采用了这套系统。位于外后视镜根部的摄像头会对距离3米宽,9.5米长的一个扇形盲区进行25帧/秒的图像监控,如果有速度大于10公里/小时,且与车辆本身速度差在20-70公里/小时之间的移动物体(车辆或者行人)进入该盲区,系统对比每帧图像,当系统认为目标进一步接近时,A柱上的警示灯就会亮起,防止出现事故。 『沃尔沃BLIS系统工作范围示意图』

『BLIS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盲区传感器位于外后视镜根部』

『当盲区出现车辆或者行人,系统确认有危险,A柱上的BLIS系统警示灯就会亮起』 但是,类似BLIS这样的系统也有自己的缺点,由于基于可见光成像系统采集图像,当能见度极差时(比如大雾或者暴风雪),系统便无法工作,不过此时BLIS系统也会对驾驶者有相应提示。同时,如果你确认安全(如非常拥挤的路段),也可以手动关闭BLIS系统。 『BLIS系统也可以手动关闭』 侧向辅助系统 奥迪的并线辅助叫侧向辅助系统(Audi Side Assist),这套系统会在车速超过60公里/小时介入,依靠传感器的帮助,奥迪侧向辅助系统可以探测到侧后方最远50米处的车辆,若此时并线有潜在危险,后视镜上就会亮起警示灯。如果驾驶者在警示灯亮了之后仍打转向灯,警示灯会增加亮度并开始闪烁。在城市行驶时,这套系统确实很有帮助,能够提醒你注意后方的车辆以免发生危险,对于新手的行车安全尤其有帮助。

论纯电动客车驱动电机冷却系统匹配及控制

论纯电动客车驱动电机冷却系统匹配及控制 摘要:本文主要对论纯电动客车驱动电机冷却系统匹配及控制进一步分析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地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 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纯电动客车;驱动电机;冷却系统;控制;现状 引言: 纯电动客车因具有零排放、低噪音等突出特点也成为各大客车生产商着重发 展的车型。纯电动客车驱动电机作为汽车唯一的动力源,其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电 动汽车的性能。为了防止由于温度过高的原因使得电机永磁体产生退磁现象,甚 至影响到电机及其控制器的寿命和整车安全性,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温度控 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纯电动客车驱动电机冷却系统进行合理的匹配并制定 科学有效的控制策略具有重要工程实际意义。 一、纯电动客车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推广,补贴优惠政策相继出台,推动了我 国纯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电动汽 车产品产销量逐年稳步提升,纯电动客车现已成为我国城市公交、中短途客运、 观光旅游等众多领域备受关注的新兴产品。 纯电动汽车所使用的驱动电机主要可分为:直流电机、异步电机、永磁同步 电机、开关磁阻电机。早期电动汽车大多采用直流电机作为能量转换装置,直流 电机具有控制容易、调速方便、技术较为成熟等优点,但是机械结构较为复杂, 其瞬时过载能力较差,长时间工作损耗较大,维护成本高,运转时电刷易使转子 产热,并产生高频电磁干扰。异步电机主要由定子、转子、端盖、轴承基座风扇 等几部分组成。相对于永磁同步电机其突出优点是成本低、制造简单、转速范围广、可靠性强、维修方便。但由于异步电机的转速与其旋转磁场转速有一定的转 差关系,其调速性能较差。开关磁阻电机作为一种新型驱动电机,其结构简单、 转速范围广、整个转速范围内效率高、系统可靠性高、兼有直流、交流两种电机 的优点。其缺点是存在转矩脉动,转子上的转矩有一系列脉冲转矩的叠加,因双 凸极结构和磁路饱和非线性影响,合成转矩有一定的谐波分量,影响开关磁阻电 机的低速性能。永磁同步电机(PMSM)具有结构坚固、功率密度大、电机效率高、转矩密度高、控制精度高、良好的转矩平稳性及低振动噪声的特点。在新能 源汽车驱动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缺点是永磁体成本高、对温度敏感,在 温度较高时会产生不可逆的退磁现象影响其使用性能。 二、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冷却系统简述 根据冷却系统所选用冷却介质不同,驱动电机的冷却形式可以分为风冷和液 冷两种方案。风冷可分为自然风冷和强迫风冷。液冷方案常用水、油等作为冷却液。由于纯电动客车驱动电机安装位置特殊,风冷不能满足其散热需求,目前普 遍采用液冷方式,包括油冷和水冷;冷却油的导热系数及热容量均小于水,且成 本较高。因此,纯电动客车驱动电机多采用冷却液冷却的形式。冷却液的主要成 分为:乙二醇、防腐蚀添加剂、抗泡沫添加剂、水。在电机机壳体中设计出水道 结构,通过冷却液在水道中的流动与机壳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冷却功能。根据电机 水道布置方式的不同有以下四种结构方案:螺旋结构、半螺旋结构、圆周结构、 轴向结构。由于电动客车驱动电机散热环境的特殊性,电机的温度控制对冷却系 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结合电机布置方案和电动车行驶工况,设计有效的冷却

汽车电路系统设计规范

汽车电路系统设计 规范 1 2020年4月19日

汽车电路系统设计规范 一、制图标准的制定: 1.1电器符号的定义: 电气图形符号、诊断系统图形符号世界各大公司所用不尽相同,我们根据ISO7639、DIN40900以及美、日主要汽车公司常见 2020年4月19日

符号制定奇瑞公司的电气图形符号库,若有新的器件没有相应的符号能够根据需要经电器部相关设计人员讨论经过后添加到该库里,以不断丰富更新符号库。 3 2020年4月19日

1.2 读图的方式见下面说明简图 2020年4月19日

电路图的读图方式一般有正向读图和反向读图两种方法。正向读图一般是设计开发时计算电流分配,负荷计算时使用的一种思路、设计方法;反向读图一般是电路故障检修或优化局部电路时常见的方法,和正向读图方法基本相反。 正向读图法:由电源——电流分配盒——保险丝——控制开关——控制模块输入——控制模块输出——线路分流——用电设备(执行机构)——地。 二、整车电器开发设计输入 根据公司开发车型的市场定位、级别以及市场相关车型比较,电器项目负责人编制出VTS(Vehicle Technical Specify)报公司审批,批准后的VTS表作为整车电器开发的设计输入,各专业组根据VTS要求编写详细的产品功能定义,技术要求。 三、单元电路设计格式规范 3.1功能定义:①根据VTS的要求讨论并制定主要单元电 路、电器件零部件组成,比如空调需要确 定蒸发器结构类型、风门控制机构数量、 传感器数量、电子调速器、压缩机类型、 冷凝器类型等,并应开始编制初级BOM 表; ②电器件的额定电压、工作电压范围、额定功 率的确定; ③额定工作电流、最大工作电流(电机阻转状 5 2020年4月19日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要求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叶海见 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1) 一、.................................................................. 概述 2 二、.................................................................. 要求 2 三、.................................................................. 结构 2 四、.............................................................. 设计要点 4 (一)........................................................... 散热器4 (二)....................................................... 散热器悬置4 (三)............................................................. 风扇4 (四)........................................................... 副水箱5 (五)......................................................... 连接水管6 (六)....................................................... 发动机水套6 五、设计程序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 (李勇) 水冷式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一般由散热器、节温器、水泵、缸体水道、缸盖水道、风扇及连接水管、冷却液等组成。我们主机厂主要根据整车布置及发动机功率的要求来选定散热器及各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并合理布置整个冷却系统,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从而提高整车的性能。 一、冷却系统的总体布置原则 冷却系统总布置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空气流通系统;二是冷却液循环系统。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做到提高进风系数和冷却液循环中的散热能力。 1,提高进风系数。要做到提高进风系数就必须要做到:(1)减小空气的流通阻力,(2)降低进风温度,防止热风回流。 (1)减小空气的流通阻力 设计中应尽量减少散热器前面的障碍物,进风口的有效进风面积不要小于60﹪的散热器芯部正面积;在整车布置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迎风正面积较大的散热器;风扇与任何部件的距离不应小于20mm,这样就可以组织气流通畅排出,可以减少风扇后的排风背压。 (2)降低进风温度, 要合理布置散热器的进风口,提高散热器与车身、发动机舱接合处的密封性,防止热风回流。 (3)合理布置风扇与散热器芯部的相对位置 从正面看,尽量使风扇中心与散热器中心重合,并使风扇直径与正

方形一边相等,这样可以使通过散热器的气流分布最为均匀,或者使风扇中心高一下些,使空气流经散热器上部的高温高效区。 另:考虑发动机振动的因素,风扇和护风罩之间的间隙应该在20mm 以上。 从轴向看,尽可能加大风扇前端面与散热器之间的距离,并合理设计护风罩。要使气流均匀通过散热器芯部整个面积,必须要求风扇与散热器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对载货汽车,风扇与散热器芯部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0mm。 2,提高冷却液循环中的散热能力 要提高冷却液循环中的散热能力,提高冷却液循环中的除气能力是关键。冷却系统的气体会造成水泵流量下降,使散热器的冷却率下降;还会造成发动机水套内局部沸腾,致使局部热应力猛增,影响发动机性能;在热机停工况,气体还会造成冷却液过多的损失。因此要提高冷却液循环中的除气能力,其措施就是设计膨胀水箱和相应的除气管路(当散热器位置比发动机位置高时,可以在散热器上部直接开一个注水口,并在注水口上用一压力式的散热器盖即可,我厂的农用车型的散热器就是采用此方式进行排气及加水)。 二、散热器的选择 (1)现在我厂基本上全部都采用铜制散热器,芯部结构为管带式的。散热器要带走的热量Q w,按照热平衡的试验数据或经验公式计算:Q w=(A·g e·Ne·h n)/3600 kJ/s 式中: A—传给冷却系统的热量占燃料热能的百分比,对柴油机A=0.18~0.2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