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具_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

工具_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

工具_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
工具_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

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

董礼胜 李玉耘

内容提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公共行政的两个基本属性,工具理性取向下的公共行政强调效率,价值理性取向下的公共行政注重公平。正是这两种属性的差异和矛盾,推动着公共行政学说的发展和变迁,并将公共行政学分为两大流派:工具理性取向下的公共行政学和价值理性取向下的公共行政学。事实上,公共行政体系应是两重属性的整合统一和完美结合,这也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公共行政;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美国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曾说过:“管理学者从历史上可以吸取许多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研究过去作为研究管理的入门”①。美国行政学家伦纳德?怀特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即“公共行政学者必须关注该学科的历史。只有在熟悉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准确评价当前的情形和问题”②。从这两位学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行政学说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行政学说史的研究是行政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实际上,只有通过行政学说史的研究,我们才能清晰地理顺公共行政发展的基本脉络,准确把握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命题和实质,进而摸索到行政学研究的新路子,这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一、文献综述

由于缺乏共同的理论框架和共识,学者彼此之间难以沟通和对话,只能从各自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行政学说史,使得行政学说史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总的来讲,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通过三个视角来研究:行政学发展阶段论、行政学范式论③和行政学学派论。行政学发展阶段论主要包括两阶段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前期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后期阶段)④、丹尼尔?雷恩的三阶段论(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⑤、有的学者的三阶段论(传统理论时

①②③

④⑤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第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7年版。

Leonard D.W hite,Governm ent Career Service,p.46,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5.

“范式”(paradig m)一词是由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他认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因此,笔者认为一种行政学范式就有一套理论基础和行政管理模式。

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第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将整个管理思想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现代,但是由于早期的思想不成体系,还没抽象到理论高度,再说,那时行政学还没诞生,所以将其早期的管理思想剔除,变为三个阶段。

期、行为科学时期和系统理论时期)①、有的学者的三阶段论(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②、有的学者的四阶段论(早期行政研究时期、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和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③、有的学者的五阶段论(早期研究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④、有的学者的六阶段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和总结与探索时期)⑤。

行政学范式论主要包括欧文?休斯的两范式论(传统公共行政典范和公共管理典范)⑥、陈振明的三范式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⑦、登哈特夫妇的三范式论(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⑧、李文钊和刘方的四范式论(官僚制行政理论、新公共行政、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民主制行政理论)⑨、尼古拉斯?亨利的五范式论(政治———行政二分法、行政学的原则、作为政治学的公共行政学、作为管理学的公共行政学以及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公共行政学) λυ、有的学者的五范式论(没有“公共”的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 λ?。

行政学学派论主要有三学派论: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程序管理学派、官僚组织体系学派)、人性的行政管理理论(人群关系学派、激励动机学派、团体动力学派)和权变的行政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理论、权变理论) λω;有的学者的五学派论:古典学派、行为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和公共选择以及新制度经济学派 λξ。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研究视角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如日本行政学家西尾胜的谱系论,他将行政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谱系:一是行政理论谱系,包括政治与行政分离论、行政管理论、政治与行政融合论、行政责任论;二是组织理论谱系,包括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现代组织理论、决策论 λψ,又如有的学者的秩序论,认为在秩序二分的视野下,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可以视为公共行政理论从外生秩序的构建、自发秩序的认识再到两种秩序的整合与均衡三个阶段 λζ。

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行政学说史的研究成果,无论是阶段论、范式论、学派论还是其他的视政治学研究 2010年第1期

①②③④⑤⑥

⑨ λυ

λ? λω λξ λψ λζ张润书:《行政学》,第21~22页,(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6年版。

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第8~22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第3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第7~1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Owen E.Hughes,Public M anage m ent and Adm 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the third editi on,Beijing:Renm 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4,pp.259~262.

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政治学研究》, 1999年第1期。

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第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文钊、刘方:试论公共行政理论的范式变迁,《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2期。

N icholas Henry,Public Adm 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the ninth editi on,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pp.30~48.

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体系、价值、工具》,第7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夏书章:《哈佛行政管理全集》(上册),第257~299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竺乾威:《公共行政学》,第7~1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西尾胜:《行政学》(新版),第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石绍成:秩序二分视野下的行政理论发展三段说,《理论观察》,2007年第5期。

角,都是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描述公共行政理论的演变,虽然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公共行政发展脉络图,却无法把握公共行政发展的本质特征。而本文尝试着从公共行政的基本属性即管理性和公共性入手,通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透视整个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过程,找到公共行政发展的本质特征,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公共行政领域的相互博弈和轮流更替,进而指明未来公共行政的发展方向———公共价值管理。

二、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并做了详细和深入的区分。他认为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他人客观行为的期待所决定的行动,这种期待被当作达到行动者本人所追求的和经过理性计算的目的的‘条件’或‘手段’”①。价值理性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坚信某些特定行为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其他形式的———自身价值,无关于能否成功,纯由其信仰所决定的行动”②。换句话说,工具理性强调手段———目的的合理性,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细的科学计算来实现效率或效用的最大化;而价值理性注重信仰和理念,要求所追求的目标必须符合某种伦理道德或者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些信念。马克斯?韦伯理清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在于构建一种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现代官僚制,而本文将其引入公共行政领域,目的是分析和研究公共行政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涵及其与公共行政理论的关系。

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视角下的公共行政主张,“按照企业管理的原则与价值取向来对公共组织进行管理,试图通过科学化、技术化的管理来实现政府目标,效率中心、技术至上、价值中立是其核心内容”③。根据效率测定的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④,本人将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分为成本理性和收益理性。成本理性是指在公共行政中通过制定详细的规则和繁琐的程序保证投入最小化,从而获取高效率,其特征是程序化;收益理性是指在公共行政中尽可能地量化行为以便利用各种激励和评估机制促进产出最大化,从而达到高效率,其特征是数量化。前者在传统的公共行政活动中清晰可见,而后者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公共行政的价值理性,把公共行政理解为通过不断地向公众传播和灌输公共精神以培养公民资格的过程,关注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当然,公共精神的内容比较繁杂,主要有公平、宪政、民主、公民权等,在不同的时期,公共精神的内容和取向也会有所偏重。20世纪60年代末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关注社会公平,80年代的黑堡学派强调宪政主义,90年代的后现代公共行政学派主张民主对话,本世纪初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公民参与。

根据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野的逻辑以及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特点,本人将现有的公共行政学说分为两个派别:一类是以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代表的工具理性取向的公共行政流派,崇尚效率,坚持管理主义;另一类是以新公共行政理论、黑堡学派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代表的价值理性取向的公共行政流派,维护公平,主张宪政主义。所以,公共行政学说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公共行政领域的相互博弈和轮流更替。

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

①②③④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第31~3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第3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丁煌、张亚勤:《公共性:西方行政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趋向》,《学海》,2007年第4期。

成本函数是指在产出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成本的最小化;生产函数是指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三、工具理性取向下的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1887年的《行政学之研究》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公共行政学的开端,威尔逊认为“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①基于这种认识他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思想,随后的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中系统地阐述了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原则就确立了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和技术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接着,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分别从微观管理机制的设计和宏观组织结构的构建上实现了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和技术化。从此,以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科学管理原理、官僚制理论为思想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形成。著名公共行政学家欧文?E?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中这样总结传统公共行政模式:(1)官僚制。(2)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方式。(3)通过官僚制组织提供服务。(4)行政人员普遍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5)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6)公共行政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7)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②。从以上原理可以看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特别注重规则和程序,坚持价值中立,认为工作人员只要按照“最佳的工作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就可以使得成本最小,从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这是典型的成本理性,

自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建立以来,公共行政学界的质疑和责难之声跌宕起伏,但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替代模式。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掀起以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行政改革,摒弃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尽管各国所实行的行政改革措施存有差异,但带有鲜明的共同特征:一是主张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组织之中;二是倡导公共行政积极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理念。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的,不同于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的行政模式,是对官僚制的超越和替代,因此把它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区别旧的公共行政。但从本质上着眼,新公共管理并没有超出工具理性的范畴,仍延续着公共行政的技术化、科学化的轨迹,引入市场竞争,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理念,主张结果导向,采用评估手段和激励机制,目的在于产出的最优化,虽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成本理性,它仍是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收益理性的体现。正如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胡德所言,“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没有实质内涵的夸大伎俩,它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顶多是一个新的瓶子,但里面的观念却是旧的”③。所以,新公共管理保留的是官僚制的工具理性,虽然抛弃了其传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④,却将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推向另一个制高点。

传统公共行政强调过程,通过制定繁琐的规则和程序,依靠官僚制组织来实行管理,认为只要控制投入就可以达到高效,而新公共管理重视结果,运用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认为这样比官僚制组织更有效率。尽管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在具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上存在差异,实质的内容却是一样的,即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把公共行政看作一门技术、一种科学、一种无异于私营部门管理的管理。但实际上,公共行政是不可能脱离价值的,因为脱离价值的公共行政治学研究 2010年第1期

①②③④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第1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第1~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Christ opher Hood,A Public Manage ment f or all Seas ons?Public Adm inistration,No.1Ap ril1991,pp.3~19.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第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政,就丧失了合理性和合法性,也不能称其为公共行政了。

四、价值理性取向下的公共行政理论的构建

自行政学诞生以来,学者们就习惯于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积极探求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和技术化,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方兴未艾的新公共管理,工具理性取向的公共行政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工具理性取向的公共行政过度注重公共行政的工具性,推崇效率,忽视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引发了行政学的合法性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达尔、沃尔多为代表的西方行政学家开始对行政学进行反思与批判,并倡导关注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标志着价值理性取向的公共行政的觉醒。

正是基于对原有公共行政模式的反思和现实生活的观察,几乎与新公共管理同时,在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的发起和赞助下,33位年轻行政学学者汇聚美国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通过回顾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和讨论公共行政学面临的问题,以寻求公共行政未来的发展方向。会议的研究成果由弗兰克?马里尼编辑成书,即《走向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由于此次会议提出的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或主流公共行政学,因此,人们称之为“新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派高举社会公平的大旗,运用现象学、符号互动论、释义学和批判理论等新的研究方法①审视行政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张将“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理念,并渗透到政府运作的各个层面。新公共行政学派所倡导的社会公平与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提出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理念是相吻合的。罗尔斯将关于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表述为:“第一个原则:每一个人对与所有人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①在与正义的储蓄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②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②。由此可见,这里的公平不仅是形式上的资格或机会的公平,更是指实质上的结果的公平。在社会公平的指引下,新公共行政学系统地批判了传统的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公共行政,并积极建构以社会公平为取向的公共行政。

20世纪80年代,面对以市场机制取代官僚制的新公共管理浪潮的强烈冲击,以万斯莱、古德塞尔为代表的西方行政学家,发表《黑堡宣言》,在宣言中以宪政为基础提出“重建公共行政”的主张,为官僚制辩护。他们认为,公共行政不同于企业管理,不是一种工具,也不是价值中立的手段,而是在治理过程中扮演着核心的、重要的与正面的角色,这些角色来源于宪法,来自于人民,来自于专业本身。在确立了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过程中的合法性地位后,黑堡学派呼吁公共行政人员应履行好宪法执行者与捍卫者、人民受托者、贤明少数派、平衡轮、分析者与教育者的角色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

波林?罗斯诺曾说过,“后现代主义像幽灵一样时常缠绕着当今的社会科学。在许多方面,几分可信几分荒诞的后现代方法对最近三十多年来的主流社会科学的基本假定及其研究成果提出诘难。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挑战似乎无穷无尽”③,当然公共行政学领域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延伸到公共行政领域,产生了以福克斯和米勒为代表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

①②③谭功荣:《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第208~20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约翰?罗尔斯:《正义论》,第60~6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波林?罗思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第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论流派。福克斯和米勒从后现代的视角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全面的批判和解构,并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现象学的方法、构成主义及现代物理学的能量场理论构建了自己的话语理论。尽管他们的话语理论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并且和其他一切后现代理论一样,存在着语言上的晦涩难懂和解构现代的一切的鲁莽和冲动,但它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产生的影响确是震撼性的。从内容上,后公共行政理论把公共行政看作一种话语游戏,将民主、公民参与等价值,输入公共行政活动中,突出了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和参与性,对当前以技术、管理为主导的公共行政领域形成冲击。从方法论上,后公共行政理论诸如“公共能量场”、“话语指向”等概念框架为公共行政研究提出一个新视角和一种新语言,促使人们致力于新的范式的构建,这正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所在。

新世纪初,行政学界开始对当年风靡全球的新公共管理浪潮进行彻底反思和重新审视,反对新公共管理迷信公共行政的技术性而忽视公共性的做法,主张将一些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民权的价值性因素注入到行政管理之中,于是,公共行政进入后新公共管理时代。尤其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美国公共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非掌舵,将新公共服务理论概括为七条:(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2)追求公共利益。

(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4)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5)承认责任并不简单。(6)服务,而不是掌舵。(7)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①。一言以蔽之,新公共服务理论下的公共行政应坚持以公民为本,积极引导公民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得公民在治理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凸显公民的主人翁地位,从而建设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无论是从《明诺布鲁克宣言》所关注的社会公平到《黑堡宣言》所强调的宪政主义,还是从后现代公共行政所主张的话语理论到新公共服务所倡导的公民权,无不在突出公共行政的“公共部分”,强调公共服务的平等性、政府官员的回应性、民主行政、公民参与和社区自治等基本价值。新公共服务理论从价值理性的层面指出了公共行政发展的方向,即“尽管诸如效率和生产积极性这样的价值观不应该被丢弃,但是它们却应该被置于由民主、社区和公共利益构成的更大的环境中”②。

五、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公共价值管理

纵观公共行政学说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争贯穿于整个公共行政学领域,价值理性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而工具理性侧重于公共行政的管理性。然而,事实上,公共行政体系从本质上看应是两重属性的整合统一和完美结合。如果将公共行政的管理性置于公共利益体系之外,那么公共行政与企业管理没有什么不同了,同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样,没有工具理性的支撑,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却是虚幻的东西,也没有实在的意义。如同人走路要靠双腿一样,公共行政也必须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才能够实现良性发展。当现有的公共行政理论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时,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公共价值管理”范式逐渐成长起来。

政治学研究 2010年第1期

①②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第40~4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第1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公共价值管理的理念于20世纪末由英美学者提出,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马克?莫尔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杰瑞?斯托克教授。早在1995年,莫尔教授就对公共价值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出版专著《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C reating Public V alue:S trategicM anage2 m ent in Governm ent)。他认为公共管理者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其责任不在于确保组织的延续,而是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对公共价值的理解,改变组织的职能和行为。2006年,斯托克教授在《美国公共行政评论》上发表了《公共价值管理:网络化治理的新叙事?》(Public V alue M anage m ent:A N e w N arrative for N et w orked Governance?)。他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范式都已不适应网络化治理,相反,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对话和交流体系之上的,这体现了网络化治理的特征。就本质而言,公共价值管理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大家动员起来,而不是依靠单一的规则和激励机制来促进公共服务的实践和改革。他还指出,人们通过参与网络和伙伴关系被动员起来,并在相互尊重和知识共享的情景下结成关系,而建立成功的关系是网络治理的关键,也是公共价值管理的核心任务①。

从上述两位教授的介绍中可以断言,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核心内容是公共价值的创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公共价值的确定,这是公共价值创造的前提。它要求公共行政要以公民为本,广泛收集公民的需求信息,根据公众需求来确定公共价值,并对公众做出积极的回应,因为公共价值来源于公众的需求和偏好,是公众对政府的期望。第二,公共价值的提供,这是公共价值创造的关键。公共价值明确以后,它不会自动实现,这要求公共行政采取行动,以迅速、便捷、实惠的方式提供公共价值,满足公众需要,也就是“网络化治理”。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不太依赖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雇员,而是更多地依赖各种伙伴关系、协议和同盟所组成的网络来从事并完成公共事业”②。换句话说,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直接提供者的作用越来越不重要,只保留核心的不宜通过网络供给的职能,政府更多的作为公共服务的催化者和促进者,通过伙伴关系、协商等途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更高效地提供公共价值。第三,公共价值的实现,这是公共价值创造的目的。由于目标分歧、沟通不畅、协调失效、责任模糊,网络化治理也会出现失灵,所以政府要担当起公共价值的代言人的重任,加强网络管理,防止网络的碎片化,从而促成公共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公共价值管理模式要求政府根据公众需求来确定公共价值,在网络管理中担当公共价值代言人的角色,促成公共价值的实现,这体现了公共行政的价值理性,而作为公共价值提供机制的网络化治理又吸收了新公共管理中的工具理性成分。所以,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是公共行政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合理地有机结合,是公共行政学者前行的方向和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董礼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100102)

李玉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学系(北京市,100102)

(责任编辑:孟令梅)

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

①②Gerry St oker,Public Value Manage ment:A Ne w Narrative f or Net w orked Governance?,Am erican Revie w of Public Adm inistra2 tion,No.1March2006,pp.41~57.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第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电大2013年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电大2013年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B.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欧文 )。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C.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A.《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韦伯)。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A.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9、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D.泰勒 )。 10.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 D.法约尔)。 11.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D.法约尔 )。 12.提出著名的POSDCRB,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 B.古立克 )。 1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4.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 C.怀特)。 15.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D.《行政学导论》)。 16.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D.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7.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8.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9.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C.张金鉴) 。 20.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第二章行政环境 1、公共行政环境的( D.特殊性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A.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 C.公共行政生态学),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4.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毛者是( A.里格斯 ). 5.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里格斯的( B.《公共行政生态学》 )。 6.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农业社会 ) 。 7.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8.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工业社会 ) 。 9.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 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技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 10.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B.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11.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主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C.《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 第三章政府职能 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政府职能)。 2、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 C.非盈利性上)。 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 D.29 )个。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四章行政体制 1.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 D.上述三者,即ABC)。 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 A.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李峰 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governance)来概括当时非洲的发展情形以来,“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界被大量使用,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到国际关系等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有地区层面、国家层面并延伸至国际合作,所涉及的主体包罗万象,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到市场组织。然而国际学术界关于治理理论的内容表述却莫衷一是、混乱不堪。英国学者罗茨就指出了治理的六种用法,即作为最小国家、作为公司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作为善治(Good Governance)、作为社会控制系统和作为自组织网络([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英国学者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对这种状况作了很好的描绘,他认为“治理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致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即便现在,它在社会科学界的用法仍然常常是‘前理论式的’,而且莫衷一是。”([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5页。)行笔于此,笔者想起了一件事,当我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的迈克尔?克拉克(Michael Clarke)教授求教治理的有关问题时,他竟不知晓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所指何物。所以,尽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不遗余力地在推进全球治理,不管其在实践中效果如何,其价值取向怎样,但从学理层面上讲,治理理论在国外远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系统的理论。 反观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关治理方面的书籍、文章不断问世。中国的学者在译介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治理兴起的背景、治理的含义,全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者将治理理论同中国的改革实践联系起来,来探讨中国走向善政的路径。一时间,治理与中国的政治发展、治理与中国的行政改革、治理理论与政治学知识的转向等主题成为政治学、行政学讨论的热点,随着治理理论被嫁接进其他的领域内,治理理论俨然成为当今的显学,给我们一种感觉,治理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善治)是我们解决中国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的一剂灵丹妙药。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其中的一些文章,我们却失望地发现,治理中的一些理论要点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们并不能传达给我们比新公共管理、全球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等更多的内容,有一种“贴标签”、“新瓶装旧酒”之嫌。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治理概念所涵盖的范围的广泛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译介、运用治理相关理论时的偏失,即我们把治理作为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有的学者的论述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概括治理特别是善治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主要标准,然后以此来衡量、裁剪火热的中国现实,最后指出中国在通往善治之路上还有哪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姑且不论此种论述的逻辑理论前提的偏颇(实质上很多学者已注意到),即把异域的善治标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不适当地移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理论预设的存在,转移了人们对整个治理过程的关注,忽略了治理的趴术操作层面。这种“前提预设式的”或“目标导向式”的研究是一种典型的把治理当作一种价值理性的做法,实质上,治理的意义在于形式上的合理性而不在于价值上的合理性,或者治理最起码是一种工具理性。之所以如是说,原因如下: 首先,从治理的含义上说。国外关于治理含义的论述尽管异彩纷呈,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界银行的定义,它把治理看作是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运作的方式,尽管这一定义有大而不当之嫌,但将治理看作权力运作的方式却颇能给人启示。既然是权力的运作方式,就是一种工具理性。也正是因为它的工具理性的特质决定了在不同的语境下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治理含义的混乱状况。 第二,从规范意义上说。社会本体论和社会认识论之间有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关系,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资源和基础,认识论深化了本体论的境界和空间。所以在实践中应抛弃“整体导向论”和“纯粹理性主义的目的论”,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就是要抛弃“政府全能”和“市场神话”,而奉行“整体制约论”,反映在治理活动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包括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的作用。在治理活动中,各种主体,包括政府组织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治理结构应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在此种治理结构中,各种主体只是达至共同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或手段,具有强烈的工具色彩。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是公共管理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习对实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关键性基础作用。本课程系统、全面地讲授自1887年威尔逊提出建立行政学主张以来,西方行政学在初创、演进、深化、扩展等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并对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演化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阐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每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均得益于公共行政发展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也在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管理活动中指导着具体实践,所以该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对于我国公共行政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行政管理实践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该课程讲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中有代表性学者的理论,主要是威尔逊、古德诺、韦伯、泰勒、法约尔、怀特、古利克、厄威克、福莱特、巴纳德、西蒙、林德布罗姆、威尔达夫斯基、帕金森、麦格雷戈、沃尔多、黑迪、德罗尔、彼得、里格斯、弗雷德里克森、德鲁克、奎德、布坎南、法默尔、库珀、霍哲、奥斯本、登哈特和罗森布鲁姆的主要行政思想与观点,并给予客观的、历史的简要评述。 (二)重要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主要是: 1.威尔逊行政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古德诺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及有关行政协调的理论;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4.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西方行政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5.古利克关于行政在政府中的角色及行政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6.厄威克对行政管理原则的系统化; 7.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8.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9.巴纳德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10.威尔达夫斯基的公共预算理论; 11.德罗尔的政策科学思想; 12.彼得原理的基本内容、重要启示及缺陷; 13.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 14.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15.费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观点。 16.库珀的行政伦理思想; 17.企业家政府理论与新公共管理运动; 18.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核心观点。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

2019《公共行政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全)

《公共行政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参考 《公共行政学》作业1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 A .普耳 B .斯密 C .欧文 D .斯图亚特 2. 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 该书的作者是( A ) 。A .里格斯B .古立克C .德鲁克D .高斯 3. 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 A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 .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 .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 .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4、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B )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A 、法 B 、美 C 、中 D 、英 5、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C )。A 、选任制B、考任制 C 、委任制D、聘任制 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 。 A .政府职能 B .行政监督 C .行政决策 D .行政体制

西方公共行政学的行政范式与价值取向变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 oc Sci) January.2003 ●哲学?政治学 西方公共行政学的行政范式与价值取向变迁 周义程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215021) [关键词]行政范式;官僚制;民主制;新公共管理;价值取向 [摘 要]西方公共行政在百余年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早期的官僚制行政范式到中期 的民主制行政范式,再到近期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与之相对应,行政价值也从效率至上主义到以民主、公平为 主导,再到以经济、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3)01-0022-03 The changes of administrative model and value of the w est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 OU Y i-cheng (Suzhou University,Suzhou,215021,China) K ey w ords:administrative m odel;bureaucracy;dem ocracy;new public management;the value Abstract:During m 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development,the westem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s underg one three important m odel changes:from the early bureaucratic m odel to the middle dem ocratic m odel,to the latest new public management.Along with these changes,the value has changed from efficiency to dem ocracy and justice,to 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西方公共行政学自诞生起,已走过一百多年历程。在这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其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早期的官僚制行政范式到中期的民主制行政范式,再到近斯的新公共管理范式。西方公共行政学每一次大的范式转换都与行政价值变迁相生相伴。 一、早期的官僚制行政范式及其价值取向 在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于1887年发表的《行政研究》一文被誉为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与威尔逊同时代的马克斯?韦伯以对官僚制的研究奠定了他在行政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这两位公共行政学经典作家的理论构筑了早期的官僚制行政范式的理论基础。这一早期的公共行政学主流理论的基本定理是:第一,任何政府中都存在单一的占支配地位的权力中心。权力越分散,则越不负责任,反之,权力越受单一的权力中心支配,则越负责。这是对美国“三权分立与制衡”宪政思想的否定。第二,任何政府都存在政治与行政两个领域。政治领域负责公共政策制定,行政领域负责公共政策执行。政治领域为行政领域设定任务,行政领域则存在于政治领域的适当范围之外。第三,“就行政的功能来说,所有现代政府具有极相似的结构。”[1](P36)通过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行政中的理性得以维持。公务人员经过严格训练并有完善的等级序列。这些都为“良好”行政提供了结构条件。第四,以行政效率为核心价值理念。衡量效率的尺度就是花最少的钱和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产出。第五,行政人员经过严格训练和考核,实行“终身任期”,并有严格的在职资格,其开展工作以书面(文件)和法定的行事方式为基础。 与上述观点相对应,早期的官僚制行政的价值取向主要有:效率、理性(非人格化)、法制、集权等。 [收稿日期]2002-03-20 [作者简介]周义程(1978-),男,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2000级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哲学、行政改革研究。

数学课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辨析与实践反思-最新文档

数学课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辨析与实践反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的正式发布,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这里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是依靠各个学科来进行的,而学科教学与课程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从2001年正式开始的课程改革,至 今已近二十年,很显然,这轮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纯粹讲授甚至是灌输式的课程已经很少见了,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的课堂则已经成为当下学校的新常态. 在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其中,对于学科、对于课程的认识,正成为影响课改深化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问题. 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怎样认识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初中数学教师理解自身所从事的课程教学,寻找核心素养培育坚实基础的重要保证. 本文拟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做一浅显梳理,以期对有兴趣于此的同行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 性再辨析 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注往往是 不一样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基础性体现在数学学习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知识构建,以及学生的生活提供最基础的知识与思维方式. 就从纯粹的数学教学角度来看,数学课程的

工具理性体现得最为直接的可能就是习题解答与问题解决了,当学生在数学考试等评价中获得好的评价时,常常可以认为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 但很显然,这种囿于应试的经验性认识,不足以概括数学课程工具理性的全部,更无法体现其价值理性的一面.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素养,这既离不开必需的工具理性,同时也离不开必要的价值理性. 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再作一番辨析. 工具理性毫无疑问是指向操作的,解决的是一线教师如何根据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去找到具体的实现课程理念、教学课程内容、接受教学评价的具体的操作方法、途径以及手段等.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如何做”的问题. 对此,很多经历过课程改革的老师们应当是有印象的,在当初推进课程改革的时候,曾经有不少一线老师抱怨课改培训“太空”,不具有“操作性”. 在这里,教师所期待的操作性,实际上就是课程工具理性的体现. 显然,不具有工具理性的课程理解,失去了教学的基础,因而难以具有推广的价值;同时又应当看到,纯粹追求“操作性”又是不够的,因为学科教学的应试压力再大,教师也必须有课程意识,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数学课程在知识体系与学生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必须认识到通过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具有其

14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在线作业

14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就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与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得各种因素得总与。 A、行政环境 B、经济环境 C、政治环境 D、社会环境 满分:2 分 2、 ()以生态学得方法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得行政学分支学科 A、行政管理学 B、行政生态学 C、行政环境学 D、行政现象学 满分:2 分 3、 ()意味着人们在接受命令时出于自愿 A、权威 B、权力 C、政治 D、行政 满分:2 分 4、 ()明确提出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进行研究。 A、威尔逊 B、斯坦因 C、汉密尔顿 D、古德诺 满分:2 分 5、韦伯认为,神秘化组织得组织形态与权威方式基于()得人格 A、单个成员 B、领导者 C、整体成员 D、组织 满分:2 分 6、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行政学最早出现于()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满分:2 分 7、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里格斯提出行政模式得三种类型() A、现代社会得多元型行政模式 B、农业社会得融合型行政模式 C、工业社会得衍射型行政模式

D、过渡社会得棱柱型行政模式 满分:2 分 8、里格斯认为()要素就是影响一个国家公共行政得第一位要素 A、技术 B、社会 C、政治 D、经济 满分:2 分 9、 ()就是一套决定政府结构以及统治者得选择方式及其应承担职责等得规则 A、政治法典 B、政治准则 C、政治制度 D、政治神话 满分:2 分 10、政府得()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行政组织中责任与权力得适当分配为基础得 A、行政协调 B、行政效率 C、行政干预 D、行政控制 满分:2 分 11、古德诺认为,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得适度控制,还取决于行政权力得必要() A、分散 B、分权 C、集中 D、控制 满分:2 分 12、下列哪个方面就是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得主攻方向() A、改革司法机构 B、改革立法机构 C、发挥政党协调作用 D、改革政府体制 满分:2 分 13、下列哪项不属于里格斯认为得农业社会行政模式得特征() A、经济基础就是农业生产力 B、官僚得职位重于行政政策 C、专业化得行政机构已经设立,但功能很有限 D、土地得分配与管理就是政府得重要事务 满分:2 分 14、下列哪个人物得思想成为威尔逊公共行政学理论得思想渊源() A、威尔逊 B、斯坦因 C、汉密尔顿 D、罗森布鲁姆 满分:2 分

《公共行政学》要点及主要内容

《公共行政学》各章要点提示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公共行政的含义、特点。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同时,本章界定了公共行政学的概念、特点与研究方法,也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状况。 要点提示 公共行政的含义 行政是指政府处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公共行政是指公共组织(政府)的行政,即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共行政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公共性、法则性、民主性、公平性、高效性。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作用:第一、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 第二、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 第四、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 第五、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科学管理时期 二、行为科学时期 三、新公共行政学时期 四、新公共管理时期 五、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与发展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政府能够管什么;应该管什么;政府管理由谁来管;政府管理怎么管;政府管理为什么管。 第二章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行政管理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 要点提示 行政环境的含义 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作用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行政环境的特点 (1)复杂性 (2)约束性 (3)特殊性 (4)不稳定性 一般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 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行政 (2)社会环境与公共行政 具体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 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它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的凝聚力、

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作者简介:高连克(1969--)男,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博士后。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厦门361021电子信箱为: abull2054@https://www.wendangku.net/doc/7c1874794.html,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从个体行动者与法人行动者出发,试图整合社会学理论微观主义与宏观主义,因而在经济社会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是包括行动系统、行动的结构、行动的权利以及社会最优等四组基本概念构成的。理性选择理论不仅要分析个别行动者的行动,而且要努力能够从对微观行动的分析上升到对宏观社会结构的分析,这集中体现在对法人行动分析。因为法人行动不只是分析行动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更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之一。但是,他的理论忽视了行动者的偏好、欲望以及心理预期,忽视了感性选择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体行动以及社会行动的制约作用。关键词:科尔曼理性选择社会行动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以后,受二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理论研究理路。那就是单子论与整体论、还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结构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立倾向越来越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纷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发试图综合社会学理论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之间的鸿沟,努力实现社会学理论的统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因其过分专注于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而忽视了社会事实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性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这诚如吉登斯所言,“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1)这样,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与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共同的心声。从50年代到80年代,在批判帕森斯功能理论基础上美国社会学界群星璀璨,但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到了80年代,整个社会学界日益出现了微观与宏观整合趋势:整体主义、宏观主义社会学理论试图引入个体心理学理论,而个体主义、微观主义社会学理论则不断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试图将社会系统与社会结构纳入到自己的理论范围之中。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成为杰出代表,他1990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正是努力实现微观与宏观的整合。为此,他的导师罗伯特·默顿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本著作:“自半个世纪前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这本书是有关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科尔曼教授在分析批判传统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社会行动理论。他对法人行动者的分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思维”。(2)一、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建立在某种基础之上的,理论基础构成了该理论生长的关键。总体上看,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那就是经济学基础、社会学方法论基础以及交换理论的基础。一段时期以来,理性选择理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要讲的是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 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之前说到,在现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也有高度一致的地方——谈到钱这个话题,我们的取向好像就很一致。我们都承认,不论追求什么,金钱都是有所帮助的。 难道我们都是拜金主义者吗?我觉得未必。科学家、诗人、或者沉浸在恋爱中的年轻人,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可能是科学、是艺术、是爱情,但他们也都会承认,钱是很有用的。 韦伯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齐美尔有一个比喻,他说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上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用上帝的名义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要问韦伯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会怎么说呢? 这时候,“工具理性”这个概念就要登场了。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一种叫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 工具理性是做什么的?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打个比方,我在外地开会,家人打电话来说要我赶紧回家。我一计算,飞机最快,机票的价格也能接受,于是就订了航班。这里运用的就是工具理性。注意,我说了一个词:“计算”。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 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又是什么呢?还是同一个例子,在外地开会,家里人让我赶紧回家。但这一次,订机票之前我突然想:不对,还是得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事,

14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在线作业

14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A. 行政环境 B. 经济环境 C. 政治环境 D. 社会环境 满分:2 分 2. ()以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学分支学科 A. 行政管理学 B. 行政生态学 C. 行政环境学 D. 行政现象学 满分:2 分 3. ()意味着人们在接受命令时出于自愿 A. 权威 B. 权力 C. 政治 D. 行政 满分:2 分 4. ()明确提出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A. 威尔逊 B. 斯坦因 C. 汉密尔顿 D. 古德诺

满分:2 分 5. 韦伯认为,神秘化组织的组织形态和权威方式基于()的人格 A. 单个成员 B. 领导者 C. 整体成员 D. 组织 满分:2 分 6.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行政学最早出现于()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7. 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里格斯提出行政模式的三种类型() A. 现代社会的多元型行政模式 B. 农业社会的融合型行政模式 C. 工业社会的衍射型行政模式 D. 过渡社会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满分:2 分 8. 里格斯认为()要素是影响一个国家公共行政的第一位要素 A. 技术 B. 社会 C. 政治 D. 经济 满分:2 分 9. ()是一套决定政府结构以及统治者的选择方式及其应承担职责等的规则 A. 政治法典

B. 政治准则 C. 政治制度 D. 政治神话 满分:2 分 10. 政府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责任与权力的适当分配为基础的 A. 行政协调 B. 行政效率 C. 行政干预 D. 行政控制 满分:2 分 11. 古德诺认为,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还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必要() A. 分散 B. 分权 C. 集中 D. 控制 满分:2 分 12. 下列哪个方面是美国加强民主和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 A. 改革司法机构 B. 改革立法机构 C. 发挥政党协调作用 D. 改革政府体制 满分:2 分 13. 下列哪项不属于里格斯认为的农业社会行政模式的特征() A. 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力 B. 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 C. 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已经设立,但功能很有限

科尔曼学术思想总结

科尔曼学术思想总结 一、人物介绍 詹姆斯·科尔曼(1926-1995)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杰出代表。科尔曼于194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后师从罗伯特·默顿和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于1955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科尔曼来到久负盛名的芝加哥大学任教。1959年他又来到位于马里兰州的著名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霍大创办了社会学系并出任系主任。从1959年到1973年的14年里,科尔曼一直都在霍普金斯大学耕耘,并为霍大培养了555名博士研究生。在霍普金斯大学期间,科尔曼完成了与教育社会学相关论文60篇,对美国教育社会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973年,科尔曼又回到芝加哥大学任社会学教授,直至1995年3月25日逝世。 二、著作及思想概述 科尔曼其实出道甚早,他50年代毕业于当时名列美国全国大学社会学系之首的哥伦毕业大学社会学系,不久就有学术专著《社区冲突》(1957)问世。60年代他著有《青年人的社会》(1961)等。真正为他带来崇高声誉的是1990年才付梓的《社会理论的基础》,这年科尔曼已经年近花甲,说一句“夕阳无限好”,却也是姗姗来迟的辉煌了。科尔曼将本书题献给他的导师罗伯特·默顿,默顿系美国社会学大佬,他的评语“科尔曼教授对于‘法人行动者’的分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思维”,毫无疑问同样影响深远。 科尔曼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科尔曼一直遵循由默顿改进和倡导的经验功能主义范式,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社会政策研究工作。他的经验研究深受默顿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影响,一方面注意量化分析,另一方面则努力寻求经验研究和理论化过程之间的动态联系。在研究初期,科尔曼涉足了许多经验研究领域,如工会民主、集体行为、医生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等。从1959年年发表第一篇有关教育的论文《成绩与竞争机制》开始,科尔曼就开始了有关青少年发展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而60年代中期的“科尔曼报告”更使他一举成名,为社会公众所熟知,并对当时美国教育政策的修订产生了重大影响。 80年代以后,科尔曼的研究重点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主流社会学范式不断受到的劫难和批判,他开始关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尝试对其进行改进。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科尔曼逐渐脱离了传统社会学的束缚,即不仅仅研究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且认识到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创造系统运行的方式。于是,他将个体“理性”行动作为基本假设和研究起点建立了自己的理性社会行动理论体系,希望以此来弥补传统结构功能主义的缺陷。在家里分析框架的过程中,科尔曼则注重所谓“微观-宏观”之间的过渡问题,试图以此建立社会学理论的新基础。 科尔曼提出,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解释个体行动。但他同时指出,自己的研究并非直接着眼于宏观现象,而是注重系统行动的内部分析,或者说是以低于系统水平上的行动和倾向性基础来解释系统行动,故属于个体水平上的行动理论。科尔曼认为,他的研究死一项新的社会理论,这种理论以个体主义的方法论为特征,强调理性行动的结构,以弥补社会学研究在微观和

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电大2018年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B.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欧文)。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C.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A.《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韦伯)。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案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A.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9、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D.泰勒)。 10.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D.法约尔)。 11.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D.法约尔)。 12.提出著名的POSDCRB,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 B.古立克)。 1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4.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 C.怀特)。 15.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D.《行政学导论》)。 16.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D.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7.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8.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9.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C.张金鉴) 。 20.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第二章行政环境 1、公共行政环境的( D.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A.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 C.公共行政生态学),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4.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毛者是(A.里格斯). 5.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里格斯的(B.《公共行政生态学》)。 6.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C.农业社会) 。 7.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8.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C.工业社会) 。 9.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技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 10.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B.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11.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主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C.《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 第三章政府职能 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政府职能)。 2、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C.非盈利性上)。 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D.29)个。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四章行政体制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传统行政历史的国家而言,仅仅靠传统的思维定式、管理方式来控制或减少政府管理的不科学性,来降低行政成本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本文分析了西方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方行政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启示 自1887年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00多年来,西方的行政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和科学进步。研究西方行政理论变革,对我国进一步搞好改革和提升管理水平亦有借鉴意义。 一、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1.传统公共行政理论阐释。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威尔逊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当时政党分肥制和日益扩大的行政机构运作效率低下问题。而此时企业组织由于运用科学管理,重视技术而得到迅速发展壮大,自然成为行政组织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作为他所提倡的新型公共行政研究的一部分,威尔逊提出,应该用行政管理的稳定原则——企业式原则,来指导公共机构的运作。威尔逊认为,为了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应该以私有经济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榜样。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也是对工业革命前期社会的反映,韦伯认为官僚组织好像是一架精心设计的机器,旨在执行某些功能,而机器上的每一个部件都为机器发挥最大的功能起着它们各自的作用。 2.新公共行政理论阐释。新公共行政理论来源于针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存在问题的探讨。1968年在塞拉丘斯大学米诺布鲁克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其目的是让公共行政领域中最有前途的年轻学者走到一起来讨论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因此隐含了一种意味,即讨论他们的研究会与该领域成名学者的方法有何不同,后来他们提交的论文和评论被结集出版,命名为《走向新公共行政》。它高举社会公平的大旗,关注意义和价值,着重建立规范理论,以期促使未来的人类社会放射出一线曙光。新公共行政认为,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满足受益者的需求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公共行政要关注公共利益的实现,更要关注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公共行政要关注和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新公共管理理论阐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国际性思潮,它于20世纪后期发端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发达国家乃至全世界。新公共管理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如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学、管理主义、企业化政府、重塑政府等。20世纪后期全球化、信息化与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和政府面临的财政、管理与信任危机是新公共管理产生的社会动因。在90年代末期才形成一致的名称——新公共管理。 4.新公共服务理论阐释。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建立在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理论、社区和市民社会模型、组织人本主义理论和组织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和超越。新公共服务剖析了新公共管理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从市场模型的应用、对顾客而不是公民的强调和对企业家式管理的赞颂三个方面对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明确指出,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新公共管理所隐藏的是对公共精神的损害和对公民权利的否定。 二、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行政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V 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

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哲学的面包不涂上文学的奶酪,法国人咽不下去。……启蒙运动的主流作家,有文学活动,但基本性格是哲学型、逻辑型、百科全书型。他们深染英国的岛国气候,向法国输入的也多是海洋恒温型工具理性——沉着事功,平庸缓进,而不是充满浪漫美感冲天而起的价值理性。因此,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是法国本土的,启蒙运动的哲学内容却是舶来进口的,与本土精神气候并不契合。” 另一位上海学者傅铿,在一篇谈雷蒙?阿隆的文章中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伏尔泰宣传的局限性,也值得一读(《读书》92.1“浪漫理想和事功精神”)。傅铿说,十八世纪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一直是羡忌英国人在制度上和商业上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们却热中于将英国人的制度转译成种种光芒四射、永恒但却是含混不清的理念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民主权曾经是魔力巨大的革命咒语。傅文引用阿隆的说法解释说,这一情况显示了法国文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职能:“那就是将文人自身与人类的种种梦想和激情联结在一起,与此同时,不管是好是歹,将那些散文化的社会成就转化为种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