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现代政治秩序构建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推进_李鸣

论现代政治秩序构建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推进_李鸣

·

·

文李

鸣(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1101)·

·

·内容提要:政治秩序要求政治系统保持高度的稳定性。政治主体只有通过政治秩序的构建来保障发展的实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通过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政治秩序的运转机制;加强公民社会建设实现政治体系全面有效运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权力与权利的有效运转等方

面的措施是推进现代型政治秩序实现的有效路径。关键词:政治秩序政治发展

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23(2012)02-0041-04

[作者简介]李鸣,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社科系讲师,法学博士。[收稿日期]2012-02-10

政治秩序是政治主体通过运用政治资源,协调利益关系,分配价值,实现政治系统良性运行、稳步发展的一种政治运行状态。为了适应当代政治发展的内在需要,现代型政治秩序通过对政治规则的合理调适,使政治结构更加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效能,为政治体系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提高政治体系的运行效率,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落实。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它们既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所必须应对的挑战,同时也促使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对政治秩序进行调整,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缓解矛盾,保障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平稳有效地推进。

一、政治秩序为政治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政治秩序的作用在于能通过提供环境支持、优化系统结构、提升政治系统运行效能等方面的措施来优化政治权力的配置,促进政治权威的合理化,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畅通的渠道,实现现代政治发展所要求的政治参与扩大化、政治民主化以及权威理性化等要求。因此,在政治发展过程

中,政治主体要努力形成良性的、能保障政治系统有效运行,促进政治发展稳定、有序的政治秩序,并通过政治秩序自身的调节,为政治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方面,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为政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治稳定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变量。对于政治发展而言,政治秩序的首先意义在于保持政治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为政治发展提供安定、有序的政治环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从反面论证了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国家所确立的统治秩序能够缓和社会对立面之间的冲突,将社会冲突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能够避免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社会对立面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可见,稳定性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

从理论层次来看,政治稳定“指一国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不同层次。”在政治稳定的状态下,国家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处于某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国家的统治权力和政治秩序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从而社会经济生活得以正常运行。

[1]

从各国实践层次来看,转型期

后发外生型国家的政治发展历程也印证了保持政治稳定对于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亨廷顿的统计,二战后的20年间,20个拉丁美洲国家中有

17个国家军事政变得逞,而在6个北非和中东国

论现代政治秩序构建与

中国政治发展的推进

家,以及一批亚洲国家,军事政变也相继成功,在这些国家“到处可以看到政治秩序在下降,政府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在遭到破坏”,[2]在这一点上,亨廷顿认为秩序比自由重要,在政治发展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先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治秩序,为政治发展提供前提。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深刻地指出,稳定压倒一切。中国三十余年改革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地证明,政治稳定对于政治发展具有积极的正相关作用。

另一方面,运动发展的政治秩序为政治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在政治发展活动中,对于政治民主化,政治参与扩大等诸多问题,政治主体必须在政治秩序范围之内,通过合理地调整权力结构,使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到政治过程中,并对权力实施有效地监督,才能使权力结构的效能得到最大发挥。因此,以政治秩序支撑政治发展不仅要体现稳定性,还要实现其发展。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现代社会运行中的政治秩序意味着政治体系的结构、功能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下,通过各种机制的协调,有序地发生变化演进。政治秩序要求政治系统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但是,“稳定性不一定意味着政治体系的所有成分都不发生变化。它指的是相对的持续性和政治体系的一些比较基本和主要的成分,如基本的政治价值、文化和政治基本的组织(或制完)结构,不发生变化。”[3]“政治稳定是社会政治关系在总体上长期保持有秩序的、有规则的和合法的协调、良性运行,是一种变与不变互相制约下的动态平衡,是一种有效的政治体系控制下的积极运动方式。”[4]因此,政治秩序不是静态的稳定,而是政治体系在与外部环境的能量交换中实现的动态稳定。在动态稳定中,政治秩序各构成要素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互动发展。这就要求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秩序的实现必须与政治发展同步进行,实现发展的进步性与体系的稳定性相协调。可见,发展的政治秩序是一个动态的运转系统,它的运转和控制主要体现在统治者利用权力,以制度规范和价值引导为基本要素,通过有效的政治控制,为应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安排、规制和控制的过程。发展的政治秩序不仅仅是追求政治的稳定性和有序性,而且还要形成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运行状态,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有了发展的政治秩序就能使政治系统在政治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不稳定的政治因素时,政治主体能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们,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这些因素。

二、构建现代型政治秩序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在发展民主政治的历史背景下政治主体要通过政治秩序的构建来保障发展的实现,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措施,依据现代政治的发展要求构筑起合理的权力结构,形成民主型的政治权威,并通过发展公民社会,实现国家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同步发展,不断提升政治系统的运行效能,从而为政治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一)确保权力结构更加合理

“政治权力,即国家权力,是政治生活的核心要素,决定着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5]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认为:“无限权威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6]现代型政治秩序的关键就是确保权力结构的配置在实现政治民主的前提下更加科学,展现合理化。所谓合理化即指权力结构配置平衡,专门化分工明确、专业化和一体化协调一致,相互制约机制完善。当代中国政治秩序的构成必须要依据政治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诉求,按照有效政治、有限政府的理念,合理地配置权力结构,使其在一定的框架内合理运行,充分发挥政治权力的公共效能,提高权力的行使效益,有效遏制权力滥用,保障每个公民获得合法权益。而确立合理的权力结构一方面要使权力得到有效地制约,即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把权力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通过制度来制约权力。“政治制度对于整个社会最重要或者最基本的作用在于,它通过政治领域的规则和规范限制了个体行动的范围,从而给人们的政治活动带来了某种秩序。”[7]另一方面,权力结构要能更好地发挥政治体系的运行效能。权力的有效运行是保障政治体系高效运行的前提,一个相互掣肘的权力结构,虽然可以制约权力的滥用,但是,因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与变化,从而影响决策的及时制定,会制约政治系统的有效运行,阻滞政治发展的进程。

(二)致力发展民主型政治权威

政治秩序的确立需要有权威的支持,只有人们认同了一定的权威才能在这种权威引导之下参与政治生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与充分发展,发展以法理型权威为基础的民主型政治权威是保证政治秩序持续、有效运行的保障。“民主属于政治权威”,只有实现了民主的权威化和权威的民主化才既能使人民群众享有民主的权益,又发挥权威的效力。[8]“作为政治发展的结果,民主是在宪法和法律保护下,解决社会冲突并保障最大多数人自由政治权利的一种管理机制。在民主国家,稳定来自于对权威和秩序的理性认可,冲突能够在民主和法制程序中得到解决。”[9]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划分为传统型、个人魅力型以及法理型三种类型。专制社会的权威主要表现为传统型与个人魅力型,而民主社会的权威则建构在一系列规范的制度上,表现出法理型权威的特征。在当代中国实现权威的民主化需要一方面把权力限制在制度框架之内,把人们对个人的忠诚转化为对制度的忠诚,它虽然也承认个人的作用,但是它更加注重让权力在规范的制度内运行。另一方面,要不断地进行机制创新使人民群众能真正地参与

到政治活动中来。“如果说现代世界上正在进行着一场政治革命的话,我们或许可以把这场革命称作‘参与革命’。在世界上所有的新兴国家中,普通民众与政治有关这一信仰——

—即他在政治制度里应该是一名被卷入其中的参与者——

—流传甚广。那些被排斥在政治之外的广大民众集团正在要求参与政治制度。”[10]“一个政治体系要想保持稳定,就必须为有秩序地(也就是说相对和平地)改变其参与者、领导人和政策提供有组织的和为大家所接受的手段。”[3]只有民众能真正地参与到政治体系之中,通过不断地沟通和博弈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才能从内心认可这种体制。可见,在当代民主化发展的大潮中实现民主权威就是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积极地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使人们能真正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与权力机构实现互动,保障个体的权益。

(三)全力推动政治有效发展

通过对权力的配置,获取合法性认同,政治主体为政治发展构建了政治秩序的前提,但要使政治秩序的功能最终应用于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实现有效的政治。政治有效性是指政治权力能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对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来说,其发展同时面临着现代化和民主化两大任务……民主化是现代化必然,但能够促进现代化发展的民主化,一定是既能带来政治进步,也能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政治发展。”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政治发展提升政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有效性;通过政治的有效性所创造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实现有效的政治发展提供必要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动力。”[11]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实现有效政治一方面体现在通过政治文化的改进和政治制度的创新,提升政治系统自身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前提,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权力的扩张和资本的贪婪对公民的基本权益造成了侵害,而社会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因素,是制约权力、驾驭资本,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平衡是实现有效政治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政治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这种政治秩序才是有效的。

三、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构建的路径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凡成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秩序,它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民主等为制度特征来组织规范社会主义权力运行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这一政治秩序在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为广大群众所公认,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保持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是维护社会主义政治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是在摸索中进行,政治秩序的形成、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不适应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正如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所说:“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日趋活跃,公民基本权利得到较好的维护,但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依然存在。”[12]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来,构建当代中国新型的政治秩序。

(一)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政治秩序的运转机制

实现政治秩序的有序化发展首先就是要通过政治制度的设计来规范权力的运行,减少因为权力的无序运行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促使不同的政治主体在规则范围内追逐利益,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社会进入无序状态。所以,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机制的创新建筑于对制度的认同之上,主体只有充分地认同一个制度才能参与到这个制度所设定的框架与运行机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已经被实践证明的,符合我国政治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我们首先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维护好我国政治秩序发展的基本制度体系,保证各项改革措施在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内有序进行。其次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理顺国家、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坚持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维护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再次,推进关乎民生的各项制度的改革。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指向,人民个人利益的满足关系到整个社会改革的成败。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政治理念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我国群众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负担过重,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差距等因素,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福利制度改革,发挥政治价值分配的基本功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加强公民社会建设实现政治体系全面有效地运行

公民社会是处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大众组织,它独立于国家,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它包括了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呈现出非官方性、相对独立性和自愿性等特征,被称之为界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强调公民的公共参与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公民社会作为政治体系输入与输出的中介,可以有效地传达个体的利益诉求,实现政治体系运行的全面化、体系化、生

态化。通过公民社会的传导,政治体系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自我发展与更新的机制,能够不断吸收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政治资源,通过能量交换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政治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达到一种持续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发展可以对公共权力形成有效地制约,使权力严格地按照法治轨道规范运行,减少权力设租、寻租的几率。所以,公民社会的意义就在于为公民参与政治、表达诉求提供平台。它通过引导公民积极地参与政治,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实现“统治”向“善治”的转型,最终达到善政的理想状态。因此,一个有序发展的社会需要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形成自组织能力以应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当前,我们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鼓励推动以社会组织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制定为我国新时期社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我们就是要在制度设计上,把这一方针落到实处,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切实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政治秩序的运行效能。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权力与权利的有效运转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政治权力有序运转,保障公民个体各项权益的有效手段。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公民参与政治活动、表达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反映了政治发展的成熟度。政治参与的提高一方面与一个国家的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制度安排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因素构成了政治参与扩大的外生变量。另一方面,公民自身对参与的认同以及参与意识的提升对政治参与的扩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构成了推进政治参与的内生变量。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伴随利益的多样化,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提高,如果在一个缺乏参与传统、参与机制的社会里,没有相应的制度供给作为保障,没有适应政治发展进程的思想观念作为支撑,必然就会使人们的参与热情在不断提升的利益诉求的刺激下得到放大,从而产生如西方学者所说的“参与爆炸”、“参与危机”等社会问题。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现代化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运行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迫切希望把自己的意志输入政治系统,通过参与政策的制定,到影响政策的实施,将阶层的“潜在利益”转化成为“外显利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固守一地的“单位人”、“乡土人”被“企业人”等新社会群体所替代,社会流动性加快,促进了社会阶层不断地分化组合。总之,在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以及局部利益之间的冲突相互交织,某一个体或群体的利益之所得可能造成了另一群体或个体利益之所失,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多元共存、竞争发展的社会格局,推动了公民参与政治、实现利益的积极性。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创新参与观念,拓宽创新渠道,协调个体、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没有参与渠道或渠道不畅,人民的意见就无从表达,政治系统就会在缺乏信息输入的情况下封闭发展。所以一个政治体系能否提供足够的、通畅的政治参与渠道对于实现政府、社会、公民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在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之间架起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约束机制,为个体的政治参与提供恰当的制度安排,通过政策的调节、引导,不断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效能,为民主政治的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3]曾繁正等.西方政治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4]陶德麟主编.社会稳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童建挺.政治制度:作用和局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

[8]高民政,刘胜题.民主权威化与权威民主化[J].南京社会科学,2001(5)

[9]李景治,熊光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美]阿尔蒙德,伏巴.公民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1]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2]温家宝.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N].人民日报,2010-09-25

责任编辑:唐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