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采访完整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完整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完整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完整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保持冷静又充满关切)

重点:材料准备提问观察采访提纲采访思路新闻价值、敏感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

一.何谓新闻采访学

(一)新闻采访学在新闻学体系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学是整个新闻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沿

2.采访是整个新闻活动的开端

3.新闻采访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基础

(二)新闻采访学的定义

1.以新闻采访活动、新闻采访规律、新闻采访对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2.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记者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

二.如何认识记者

(一)记者与公众之间有一份心照不宣的协议

(二)记者的素质要求

1.新闻传播者的整体素质=长(业务专长)*宽(知识面)*高(思想境界)

业务专长: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调查研究的基本功;特殊的新闻敏感;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驾驭现代采编工具的能力。

知识面:记者的知识结构是“专”上的“杂”。

第一层:基础层知识(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与普及教育知识)第二层:以社会

科学知识为主的百科常识。第三层: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第四层:与担负报道任务相关的专门知识

思想和精神境界

1.人格境界: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道德修养:要严格地、自觉地遵守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规范

3.社会责任:敢于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充当社会公理的代言人。

4.思想理论: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优秀记者的必备素质

坚持不懈的品质、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等品质。

三.如何学习新闻采访

(一)学科性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二)学习方法:理论+实践,尤其要重视实践。

新闻采访的基础性知识

一.新闻采访的地位与意义

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惟一桥梁;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新闻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二.新闻采访的性质

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向大众传播新闻;一种特殊的同事实打交道的活动;既要排斥不是事实的“新闻”,又要排斥不是新闻的事实;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

三.新闻采访的特点

(一).目的的差异性

(二)时间的限制性:必须讲究高效率、快节奏,要做到“闻风而动”。

时刻注视着社会上的新。要有“抢”的意识。在各类新闻采访中,对速度要求最高的是事件性新闻,特别是突发性事件(包括各类突发的自然灾害、战争和冲突等),另外要求速度的就是体育新闻。时间差就意味着报道的“独家”性,而“独家报道”已成为媒体实力的重要体现。

(三)项目的突发性

专题:突发新闻

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发生之前没有前兆、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突然发生、场面转瞬即逝的事件。平时,记者应与与突发性事件直接相关的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培养固定信息员,并与之经常进行信息沟通,确保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能及时获得信息。两个好习惯: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制订周密的采访计划。突发性事件最大的看点就是现场感。赶到现场后,记者首先要观察,基本判断事件的大小、性质。接下来,要赶紧寻找采访对象。尽快接近和赶到现场,找到更靠近塔尖的对象,这样的新闻才有竞争力。

(四).需要的广泛性:人们要求新闻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五).知识的全面性(“杂家”说、“专家”说)

(六)活动的艰辛性

新闻采访在活动方式上,具有:广泛性——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持续性——在一段时间内,对有间隔又有联系的新闻事件,采访活动往往不能一次完成,要持续进行采访报道。记者要勤跑、勤问、勤看、勤想、勤记。

三、新闻采访活动的路线及其规定

(一)路线的概念: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采取的基本准则”。它是

依据一定的理论,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并根据现实实际而制定的。

1.采访路线的分类:

1)新闻采访的认识路线。

核心:实事求是。要求:真诚地对待新闻事业,真诚地对待公众。自觉地同各种干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观念或行为作斗争。

对“客观主义”的扬弃:事实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体。事实经过记者的“报道”,必然融入记者的主观色彩。事实本身的生成与确认不可能是纯客观的

2)新闻采访的工作路线。

与各级机构:不即不离。与自己业务分工有关的机构加强联系。争取多参加这些部门的活动。与政府部门有意见分歧时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与群众:广交朋友。把党的政策与群众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考虑。以群众的“知”为新闻采访的标准。对无意听到的群众说法、意见要有意去分析。要注意使用群众中的新闻源、信息网

与实际:深入实际。要贴近现实,脚踏实地去抓“第一手材料”。要对所报道的战线、行业情况有全面调查。要定期对重点问题做调查研究。要建立自己的采访基地

插播:浸入式新闻

要求记者真正深入到被采访对象的生活情境中去,经过与被采访对象的长期接触,了解到事件或现象的深层原因。

经验:一是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草率地评判和下结论,否则会阻滞采访的进度。二是“人是没有能力去保守秘密的”。

新闻采访流程

一.采访的准备

(一).临时准备: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作。(硬件、软件)软件准备

1.明确采访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这次采访的意义何在?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出的报道是给什么人看得,估计会引起什么反响等。

2.熟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性格、爱好、兴趣、专业、专长、癖好等

3.媒体对该事件、该人物、该现象报道的基本情况,防止放马后炮

4.准备采访提纲或写作作品样稿。目的:设计作战方案、准备要提问的问题。

下属几类采访更需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高级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国际要人;采访重要会议;采访重大典型;采访特殊事件;采访不熟不懂的问题;国外采访

(二)平时准备:知识库的准备。

(三)理论准备。(四)知识准备。(五)新闻素材的准备:

二.提问

(一)提问的原则性问题

1、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提问准备工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以我为主。

2、要说明采访目的,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协助。

3、提问要具体,要有逻辑性:话题要有目的性,逻辑性,尽可能的具体。提问的前后要有连贯性。最忌说套话、空话,问题切忌笼统、含糊。

4、提问要有特点。必须因人而异,各具特性。

5、要注意随机应变,学会刨根问底。

6.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心理反应:旁敲侧击。

7.营造聊天式的采访氛围

(二)提问的不同角度

1.正面提问,开门见山

2.侧面提问,“迂回”谈话

3.反面提问,痛处下手。

记得:受访者是主角;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是对立的态度;给甜头吃比较有效(三)提问的种类

1.开放式提问:常用于访谈开头,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压力

2.闭合式提问:用“对”“不对”回答。较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

3.重复提问

4.加强提问:取得更多详细的资讯。“例如……”的价值是所谓沟通的诱饵。

5.理清:——所以你说的就是……?

6.引导式问题

7.对话型采访“善”提问:对话型采访是在采访对象积极配合的语境下进行的。

1.)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

2.)漫谈引导,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这种采访常常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

3.)抓住线索,将采访引向深入。

8.诱导型采访“巧”提问

1.)侧面入手

2.)巧设机关,借代反问这是一种激将法。

3.)充当对手,诱使对方倾泄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9.辩论型采访“严”提问

1.)单刀直入,先发制人

2.)旁敲侧击,声东击西这是面对采访对象企图遮掩事实真相采用的提问策略

3.)明知故问,后发制人。记者故意提出一个知道结论的问题,诱使对方的回答落入自己预设的圈套,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

(四)提问的注意事项

1、提问要作好准备

2、提问要简洁通俗

3、提问要具体

4、提问要把握主线

5、提问要"口""眼"并用6.提问结束要回顾

1)向采访对象复核材料,力保准确无误。2)回头看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3)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因为记者事先准备再充分,毕竟不是内行,有些东西需要采访对象补充,解释。

(五)新闻采访中回答的艺术

1.采访对象的问题

2.记者应该能问能答:主动沟通;随机应变;目标明确;培养专业素质

三.观察

(一)含义:观察是人类利用视觉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比“看”有着更深思维意蕴的人类认知活动。

(二)区别:“观察”不仅是看,而且要考察、思索、鉴别。“知其所以然”。“看”是有个人兴趣决定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目的。观察不同,它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多看、细看、想办法看,不大受个人一时兴趣的影响。

(三)采访中的观察:动身全身感官对采访对象,可观现象,其它新闻事实的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收集资料的一种采访活动,也称“用眼睛采访”。

旨在了解到真实情况,获得有价值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基本要求:锐敏、独特、准确、抓要害、抓特点、深刻。

作用:1.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唯一途径,也是识别和检验间接性材料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直接性材料:第一手材料最接近事实真相、鲜活、生动、最可靠。间接性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三手材料、第N 手材料。)2.使记者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直接获取生动细节、抓住事物特征,克服空洞乏味、没有血肉报道的毛病。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3.特殊情况下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无人可采访。有人不能问、不好问、不允许发问。)4.直接获得新闻线索。5.)为写作做多方面的准备。

现场观察: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及其目击者、参与者进行的直接的目击采访。它是记者的观察采访中,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观察。

视觉新闻: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

即景新闻:对眼前发生的有价值的人物、事物、景物、场面进行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一个片断或几个片断组成成篇的一种新闻体裁。其大多数的篇目是短小明快、小中见大,寓意深刻。

(四)观察类别

按照记者采访活动的方式来分:旁观性、参与性、隐匿性、秘密性观察。

按照记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来分:定向观察和机遇观察,宏观观察和微观观察

1.旁观性观察(非参加性公开观察):记者亮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方

式,能更加客观地看待新闻事件中的人和事。

特点:记者一般不参与现场的活动,也不介入争端,只是用眼睛像摄像机那样,机灵而客观地“摄取”现场的各种情景。(采访对象知道记者正在采访,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出现一些异常状态,以致造成做作、不自然等不利现象。)

注意事项:不要干扰现场人物自身的活动,使采访对象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争取与观察对象“打成一片”,如果条件允许,记者应在与采访对象的交谈中将访问和观察结合起来,这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参与性观察(参加性非匿名观察):记者既亮明身份,又参与采访对象的一些活动,同时又随时随地观察现场的情景。用于体验式报道、参与式报道等。

优点:能使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获取切身的感受,能加深记者对于被观察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易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进一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

局限性:“当局者迷”的错误,难免使事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及个人偏见。

3.隐匿性观察(参加性匿名观察):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变成被观察的某个现场或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直接参与其中的活动,以便在观察到一些真实情况后,再作决定。写作批评报道或揭露阴暗面,为了摸清对方掩盖的不法行为或隐匿的问题,需要采取这种观察方式。

优点:被观察对象没有意识到有记者在身边,往往会不做任何掩饰,把一切问题暴露在记者面前。获得的材料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4.秘密性观察(非闯入性秘密观察):不但不公开身份,而且还不让采访对象觉察。记者只是在暗中观察各种情况,以便取得第一手材料。在调查某些严重问题、揭露某种阴暗面,或者采访某些批评报道时,可以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隐匿性观察和秘密性观察两种方式注意事项:严格地控制在职责范围之内活

动,不要干涉对方的人身自由,更不要侵犯对方的人身权,以免造成被动,陷入困境。要格外机警,注意自身的安全。要有所获材料的“证据”意识。

5.定向观察:观察的目标是预先确定的,根据当时的采访任务,事先安排好采访的对象,这样就可以在采访过程中有目标地进行观察。因为这种观察自始至终目的性很明确,所以记者能自觉地对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它对于记者掌握事物的全局,了解事物的特性有很大的帮助,是记者经常使用的采访方式。

6.机遇观察:记者事先没有确定的观察对象、没有预定的观察目标,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而是在日常生活或是采访过程中偶然引起。这种随机性的观察虽然有其目标不确定的缺点,但它往往能抓住有价值的细节或线索,而且这种观察所获得的材料有时是十分新鲜而生动的。

7.宏观观察:首先应对采访对象进行的观察。是对事物的整体、轮廓进行的总的观察,它不一定要求观察得面面俱到,但对事物的概貌、轮廓要观察得较为全面、准确。比如,采访一个学校,就需要对这个学校的大体情况有一个掌握,学校的规模、环境、教室等等都是记者应该观察的。了解到了这些,对这个学校的全局有大体印象,这就为记者进行进一步的观察采访提供了基础。

8.微观观察:记者获取第一手资料、丰富报道内容的重要手段。在对事物进行了宏观的观察之后,记者就应当把重点放到定向式地抓“近景”、“特写”上,对事物进行细节和局部的观察,察看现场的某一个局部、某一个点,特别是现场的某一个“镜头”,抓取现场具有本质意义和个性特征的细节材料。这样能获取生动而详实的资料,充实采访的内容。

注意事项:

各种观察方式都不是孤立的,要在采访中灵活、结合运用。把宏观观察和微

观观察的结合,既能把握事物的全局和总体情况,又能得到充实“骨架”的“血肉”。采用粗看和细看紧密结合、交叉运用的方法,记者可以在同一现场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也可以一边走动一边观察。有时采访某个事件既需要有秘密的观察,又需要有公开的观察进行补充。比如采访某个车站票贩子猖獗的情况,记者可以采用秘密性采访与旁观性采访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普通旅客的身份了解车站票贩子的不法交易,然后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车站的管理人员,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既可以掌握票贩子倒票的过程和一定的内幕,又可以了解车站对车票的管理情况。

(五)观察内容

原则:与主题密切相关;与报道思想紧密相关;写作所需要

1.要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环境影响人物,给人物提供某种活动的舞台,其场景、气氛对于读者理解有着特殊的意义,能起到烘托新闻事件、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人物表现出特殊的精神和气质。可以深入地认识人物,报道起来富有立体感,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内容:社会环境观察主要指,时代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

自然环境观察主要指,人物周围的景物、具体的活动场所。

2.要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外貌、神态能够体现人物的外部特征,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写作时克服“千人一面”的重要手段。从衣着、相貌、眼神、表情等,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

3.要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重点):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的动作或个性化的语言,要格外留心。

要求:尽量把握人物的“形”和“神”,捕捉到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这样就

既能生动地表现人物,又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4.要察颜观色:一般来说,观察一个人的脸色和谈吐,就能把握一个人的心态。要求:在对人物的观察中,要“细”“深”。要能透过人物的神态、表情、谈吐等现象,以及采访对象对待采访的反应,能察觉到人物的感情色彩与内心深处的活动。特别注视采访对象的眼睛和眼神的变化,往往能直接显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观察人物的眼睛和眼神,就可以透视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情感。(六)如何观察

1.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记者用其独特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比、选择和分析,记者就能准确地抓住突出主题的材料。如果观察不进行思考,报道无法突出重点,报道思想也就不明确。记者的观察采访需要与自己的采访任务和报道的主题思想联系起来。

优点: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

2.观察与其它采访手段相结合:记者在观察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五官并用”。记者应根据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某一次采访任务的特点,或以观察为主、以访问为辅,或以访问为主、以观察为辅。“立体化”地认识事物,获得新闻现场各种有声有色、活灵活现的情景。

3.观察与比较相结合:新闻报道很忌讳“一般化”,那种没有揭示事物特点的报道读起来味同嚼蜡。记者要学会比较和观察结合起来,同中看异,异中看同。

4.现场观察与背景资料相结合: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对象的特点,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能有效地增强记者观察的目的性。将相关的背景资料写入报道之中,确实有利于读者认识被观察的事物,深入理解报道的涵义。

(七).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记者在采访中迅速而直接地通过视觉来认识的、一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知觉能力。观察力不仅仅是指记者的眼力、目力,更重要的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捕捉和分辨的能力。

1.宏观本领与微观能力的结合:记者的观察力,是既能通观大的场面,事物的总体、全貌,又能探幽索微,抓住各种生动传神的细节。

2.孩童般的眼睛与聪明长者的眼光的统一(好奇+智慧):记者带着新鲜感去看待事物,时刻保持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觉,找出事物的特征。记者应用丰富的人生阅历,见多识广、鉴别力强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对事物进行深刻的洞察,找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方面。

3.“一眼看穿”的透视力:较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事实的真伪是非,能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具有这种透视力的记者,还能透过局部看全局,透过现在看未来,甚至能从平常的小事中,挖掘出具有很高价值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也是一种洞察力。运用辩证的思维。

四.记录

(一)记录的必要性

1.做好记录,是记者的职业要求,是一种责任。

2.做好记录,有利于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

3.做好记录,是记者积累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记录的形式

1.心记:有利于记者全神贯注地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有利于同采访对象自

由地交谈。比如对方的相貌、仪表、语气,说到关键处的表情等,这些观察得来的东西都要靠心记。

2.笔记:当场用文字做记录(这种方法比较可靠,使用起来也方便。)

3.画记,用各种图画来做记录;

4.录音或录像(掌握不好,容易使被采访者感到紧张)

(三)、笔记的内容

1.原则:记下自己所见所闻的原始材料及自己随时随地产生的感受。

2.具体:(1)记下第一印象。(2)重要的谈话要全部记。这里主要指领导同志对国内国际形势有重大意义的谈话,在新闻中要完整引用采访对象的话,包括答记者问等。(3)记易忘易错的材料。(4)记要点。(5)记疑问点。(6)记下采访中自己的感受、联想和头脑中的“一闪之念”。

3.注意事项:做记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掌握。

4.如何记录

5.及时整理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 现有的新闻采访定义:素材搜集说;调查研究说;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特点: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新闻采访笔记重点

党报突破口:注重“南风效应”的宣传艺术 1.“官方”时政头向“大众”的宣传转变 2.“长、空、假”的文风向“短、实、新”的文风转变 3.“呆板单一”的版面向“生动活泼”的版面转变 1、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 真实性(重点记):新闻的生命和灵魂 真实:新闻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关于“真实”的规范: 对于记者:保证确有其事;保证新闻的基本要素真实;标注新闻出处;写作中避免片面性,描写要有分寸,避免渲染和夸大。 对于编辑: 坚持核实原则;确保权威的、多方求证新闻来源;慎用匿名、化名报道。 2. 客观性: 3.公正性原则: 二、新闻角度的选取方法: 1. 以小见大选角度:不能贪大求全,典型角度小一点 2. 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出发选取新闻角度,从报道中找出与人民相关 的报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读者关切点找角度。 3. 从新闻事实的特殊性中选取新闻角度 4. 从事物的侧面找角度 三、什么是用事实说话 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报道者的立场观点的一种报道手法 两个要素:事实、观点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都离不开两个要素:“事实”和“观点”(说话)。它的特点在于两者结合的方式。 如何用事实说话 1.通过选取典型事实说话 2.通过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3.通过运用背景资料说话 4.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用“精华”说话,借助新闻人物之口表达记者的观点 四、新闻跳笔的特点: 1.在文体结构上是多段体

2.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起承转合不同,它主张词句要“跳”着走。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比较大的跳跃 3.表面上彼此好像没有很大联系的段落,实际上有内在的逻辑。 如何使用新闻跳笔: 使用新闻跳笔的技巧(了解): 1.形式上短段落,多分段 2.运用细节、场景、背景、引语等事实,进行不同组合,注意用事实说话。 3.通过小标题的使用和版面编排的方式体现新闻跳笔。 五、新闻标题的构成 1.主题:主题是新闻标题中最主要的题目,是标题的核心部分,用以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者观点,所用的字号也最大,地位最突出 2.引题(肩题、眉题):引题是位于主题之前,用于引出主题的一个辅助性的题目。引题又叫眉题和肩题,字号一般小于主题 3.副题(子题):副题是位于主题之后,对主题进行补充和说明的辅助题目。副题又叫子题,字号小于主题和引题 六、消息头的种类: 主要有“讯”和“电”两种。 “讯”:以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凡是报社通过自身渠道所获得的本埠消息,一般都标有“本报讯”。若稿件来自外埠,一般应标明新闻事实的地点,如“本报德州讯” “电”: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消息头的作用: ①可以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借以显示消息的“身份” ②有了消息头可以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③电头注有发稿的地点、时间,可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借以传达某种信息 七、导语的类型: 直接导语:在导语中开门见山地叙述新闻要点,通常用于报道时间性较强的硬新闻。这是新闻导语的主要形式,大多数消息都采用这种导语。简言之是直笔陈述。 间接导语:在导语中以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交代新闻要点,通过解释、描写、渲染等手法引出或暗示出新闻事实。多用于时间性不太强的软新闻。简言之是曲笔铺垫

新编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020最新完整笔记-高宁远2010年版次

现代新闻采访写作 一、记者的职责 1.采集新闻信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采集 2.筛选新闻事实——筛选出具有传播意义的新闻事实 3.解释新闻事件——言论+事实 4.制作新闻作品——挖掘出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合乎写作规律地表达出去 5.积极反映情况——推动了党的工作 6.做好群众工作——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 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从新闻工作路线来说,“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包括: 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 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的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三、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采访是采访新闻素材和访问新闻人物的合称。记者要报道新闻事件,首先要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 四、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1.材料的准确度 2.材料的深刻性 3.材料的全面性—多、全、整 4.材料的细致程度—具体、生动、有细节、有人物语言 五、新闻采访的形式 (一)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 1.个别访问—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 2.开座谈会—容易产生“沉默的螺旋”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采访—走基层,走向群众 6.体验式采访—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增加了新闻的真情实感

7.查阅资料 (二)特殊采访的形式 六、新闻采访的原则 1.运用联系的观点(点→面)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上下结合,吃透两头 七、采访提纲 1.定义:记者在采访前拟定的大纲,是达到目的的行动步骤、途径和方法,对采访起辅助作用 2.如何撰写采访提纲 ①确定好采访主题(1—2个) ②确定采访对象,并熟悉被采访人资料 ③深入了解采访背景 ⑤设计问题(环环紧扣) 3.采访提纲结构: ①采访主题 ②采访目的 ③采访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权威人士) ④采访方式(面对面、电话、网络、座谈会) ⑤采访问题(问题由浅入深、提问要具体、少提闭合性问题) ⑥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提前联系采访人、主动把握节奏、如果拒绝采访,多 方联系 ⑦注意事项(不能有金钱来往、态度中立、如要拍照录像,问当事人是否愿意) 八、新闻敏感 1.定义:新闻敏感就是指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性,是记者能够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发现和及时辨别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器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2.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 ①培养政治敏感—把握好当前的“宣传气候” ②提高职业兴趣—热爱新闻工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新闻采访要点重点及注意事项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新采访的目的——公开报道 2.新闻采访的过程——广泛性、伸缩性与独立性 3.新闻采访的内容选择——新鲜性、新闻性、典型性、真实性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依赖于采访获取的事实材料。 2.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写作多新闻采访的影响: 1.新闻主题影响采访方向。 2.新闻体裁影响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的职责: 1.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普通读者交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社会生活的原泰,获得丰富的新 闻线索。 2.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帮助 读者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线索。 3.给通讯员讲课,让生活和工作在各个领域的通讯员学会与记者一样发现和采访新闻变一 人采写新闻为众人帮自己采写新闻。 4.与通讯员合作采写新闻这是最经常联系方式。 5.做好来电,来信,来访工作,这是读者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 记者的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1角色不当。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 及角色失败。 采访权: 1把采访权解释为自由收集新闻信息源。2把采访权解释为自主调查权。3把采访权解释为知情权和出版自由。 采访权的内容: 1自由采访的权利。2人生财产安全的权利。3消息来源隐秘的权利。 记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2理论素质。3知识素质。4道德素质。5意志品质。 新闻事实的类型: 1行为事实与观念事实。2单一事实与综合事实。3过去事实与现在事实未来事实。 行为事实:主要是指自然界,个人或群体施行的某种具体可感的行为的事实。 观念事实:主要是指某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提出的观点。 新闻事实的特征: 1新闻事实是所有内容都客观发生的事实。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1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 ⑥活动的艰辛性。 1.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1.4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电话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ia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1.5采访的认识路线: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危害: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 第二章记者的修养 2.1作风修养:①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其内涵是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2.2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我国最早提及新闻职业道德内容的当数宋代对民间小报的指控。率先明确提出“提倡道德”是报纸职责之一的是徐宝璜先生,而最早将“品性”认定为“记者资格”第一要素的则属邵飘萍先生。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①坚持真理,忠于事实;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③深入实际,体察民情;④互敬互学,积极竞争;⑤摆正位置,不谋私利;⑥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记者与人、与社会相处的具体关系主要有:①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从而对党的事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采访学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采访学笔记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新闻记者为了新闻报道而进行的采集分析新闻事实性材料的职业性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1 求实性;2 时效性;3 独立性;4 突变性;5 艰险性;6 广泛性;7 连续性; 8 公布性; 三新闻采访的难点:1 采访要快、同时要准;2 采访要快,同时要深;3 材料的挖掘要生动,同时要真实。 四新闻采访中的三大矛盾(对应于采访的三大难点):时效性与真实性的矛盾;时效性与深刻性的矛盾;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矛盾 第二章新闻记者 一记者职业是随着近代报纸的产生分离出来的。 二记者职业的性质: 1 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2 记者是真理的捍卫者; 3 记者是信息、知识的传播者 三记者的类型: 1 专业记者:指专门采访或侧重报道某一条战线或某一个领域的记者。(如政治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法制记者、体育记者、军事记者等) 专业记者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他们熟悉某个领域的情形,便于结交朋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2 常驻记者:又称地点记者,以新闻机构所在地为采访范畴的,称为本埠记者。地点记者称为外埠记者。常驻记者有利于了解所在地点的情形,便于报道。 3 机动记者:不常驻在一个地点,没有固定采访范畴,随时预备同意编辑部调遣,完成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的记者。 4 特派记者:指因专门的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 5 特约记者:指应编辑部的约请,完成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人员。 6 驻外记者 四记者的工作任务: 1 采写新闻; 2 反映情形; 3 群众(通联)工作(包括联系组织通讯员、处理读者来信来访、征求群众意见、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等) 五记者的采访路线:包括记者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

新闻采访笔记

新闻采访笔记 一,决定成败的非智力因素 1.不怨天尤人,从自身找原因 2.善于理解别人的难处和苦衷 3.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 4.不人云亦云,有主见和独立判断力 5.不为表象迷惑,不见证据不轻信的怀疑精神 6.善于有选择的听取别人的意见(直接引语) 7.不斤斤计较眼前小利,有远见 8.舍得投资,舍得付出代价 9.肯下笨功夫,善于学习新知识(自学) 10.知识面广,精于某一领域 11.吃苦耐劳,不惧艰苦 12.迎难而上,设法克服困难 13.执行力,拿得起,嚼得烂,不折不扣(给加西亚的信) 14.有组织纪律性,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15.符合他人意识善于与他人合作 16.打心底尊重他人,看得起,不鄙视,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 17.不过分依赖别人,自己解决问题 18.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 19.敢于进入陌生领域,开拓新领域 20.肯从最基层最艰苦回报最少的岗位做起 21.不走寻常路 22.定位自己的能力,个人品牌意识 23.懂礼貌,行礼仪 二、导语的20种方法 1.一语破的——开门见山 2.设置悬念——事情不宜先说 3.欲擒故纵——言犹未尽 4.化静为动——(化物为人)

5.拟人修辞 6.数字对比 7.速写勾画 8.巧用背景 9.古诗名句 10.烘云托月 11.抑扬顿挫 12.特写镜头 13.曲径通幽 14.一张一弛 15.小中见大 16.先声夺人(直接引语) 17.拉近时间 18.提问作答 19.有意重复 20.化整为零 三、讲座新闻报道的手法 四、消息写作基本技巧 1.基本结构:倒金字塔 2.写出吸引人的导语,尽量出现人物 3.有细节和背景 4.行文像讲故事 5.有观点,但要用事实作证 6.尽量直接引述 7.注意报道平衡 8.多分段落“短平快” 五、直接引语的用法:1.xx说:“、、、、、”。 2.“、、、、、、”xx说。 3.“、、、、、、”,xx说,”、、、、、、“。 4.”、、、、、、“ 六、消息、通讯: 文体特征区别: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 一、诠释: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活动方式:(活动实施方式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形式上分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注意:准备充分提问凝练记录及时) 10.网络采访 主要形式: 1)直接转载信息 2)组织网络调查 3)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 4)查阅资料(真实性) ●性质上分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新闻报道策划 一、缘起 1.1993年以来“策划”概念为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媒介所推行 2.1993年,探讨新闻策划的文章纷纷出现在新闻学术刊物上。1993年11期《新闻战 线》、《中国记者》刊载《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等论文

3.1994年,地方报协会举办“新闻报道策划研讨会” 4.1995年,奉策划为“报纸灵魂”《华西都市报》创立、推出大量策划案例、理论界 研讨开始集中 5.1996年,“新闻”和“策划”相提并论,并形成争论 6.1997年,《新闻记者》连续9个月推出“新闻策划”之讨论,业界对新闻报道策划 的研讨全面展开,“走进新闻策划”成为共同要求。 二、定义: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 三、作用 (3“是”、2“标志”、3“有利于”) 三个“是”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2.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3.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 1.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2.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2.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3.有利于促进新闻导向正确 四、分类 两类: 第一类: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狭义:价值显露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广义: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共广告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第二类: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含义: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五、流程 (一)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 1.从报道客体(被报道者)的性质来看 A.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 B.题材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 2.从报道主体(媒体)来看(报道时机、方式、人员组成三方面) 3.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何种体裁或手段) (二)就媒介实践而言,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 1.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国企改制、文明社区建设、科技创新等。目标明确、规模较大、时间长、可 分解为若干次小策划。) 2.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 3.人物典型报道 (注意: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 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 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八、、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 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 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体的报道a 细小的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事态的蛛丝马迹 b 注意了解新闻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影响 c 寻找报道破绽,追踪求证新闻的真实核心 d 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新闻是主体的角度) e 交换角度,突出未被人重视的新闻事实⑦社会公共空间⑧公开征集⑨查询急救电话 3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获得新闻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和核心内容就是判断新闻价

新闻采访笔记整理

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文人孙处玄“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一句。 另一说出自于南朝宋泰始三年左右朱昭之撰写的《难顾道士夷夏论》 两种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表达新闻的形式)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新闻的实质) “采访”始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中。 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专著是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有名《新闻采集法》。 名考在前,实考在后 实考:1、70万年前北京人——群居活动部落首长巫师 2、3000年前周朝时期——采诗官 3、春秋时期——史官 4、唐代时期——邸报 5、宋代时期——民闻小报 6、明、清朝——民间自设报房(太平天国1851~1864,鸦片战争1840~1842, 1856~1860)大大促进中国新闻采集的发展。 实考:(一)记者的前身官方记者:封建王朝的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草根记者:中国的邸报始于唐朝,宋朝还出现了一种民间小 报,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 在这种小报之中,有专门从事新闻采集的人。 (二)近代职业记者的诞生:从15世纪起,“手抄新闻”就在威尼斯盛行不衰, 早期记者由此诞生。 (三)现代职业记者的发展与演变: ●1815年由外国人创办的《察世俗每日统计传》中梁发是中国近代最 早的记者之一,出现了邵飘萍、黄远生、胡政之等著名记者。 ●胡政之本人就是《大公报》第一个去国外采访的记者,同时也是当 年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中国记者。 ●1925年前后,名报社有了内外勤之分,外出采访记者初称为“外勤 记者” 记者的职责:即职业的责任,是从事某项社会职业所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记者的职责包括:采集新闻信息(有意采集和无意采集两种) 筛选新闻事实 解释新闻事件 制作新闻作品 积极反映情况 做好群众工作 记者的使命:坚持真实、坚持真理、引导舆论、讴歌光明、伸张正义、鞭挞丑恶、 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新闻职业道德:1、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3、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4、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5、摆正位置,不谋私利 6、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新闻采访定义的总结: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新闻采访笔记 全

新闻采访笔记 1、新闻采访的内涵 2、新闻采访的性质 新闻采访的性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特殊性在于(1)特殊的目的—向大众传播新闻(2)特殊的活动方式—社会活动。主要不靠行政的手段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 3、新闻采访的方法 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是指记者为完成采集新闻的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及表现出来的形式。 (1)个别采访: 概念:指记者选准某个具体的采访对象进行相互交谈从而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 优点:1)采访方式十分灵活方便,只要被采访对象合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采访,时间上也可长可短,比较自由。 2)一次采访不成功,还可以进行重复采访或者补充采访,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找不到某知情人,还可以设法采访另一知情人。 3)记者可以根据采访的需要和可能,与被采访者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随地观察,了解被采访对象,掌握比较生动、具体的材料。 4)个别采访在没有第三者参加的情况下倾谈,能敞得开,谈得细。记者如能获得对方信任,谈话就能够比较深入。 难点:要能抓住关键和要害的问题。 要求:在采访之前作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 (2)现场观察: 概念:指记者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观察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个别采访主要通过口头提问,现场采访则主要依靠眼睛观察。 优点:1)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

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 2)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3)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 4)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5)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 6)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3)召开座谈会: 概念:指记者通过座谈的形式,同时向多个人了解情况,搜集和核实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 优点:1)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搜集到来自各方面的资料。 2)可以同时听取正反两个方面的不同意见,有利于记者比较准确的分析事实材料。 3)座谈会把不同的人召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共同回忆,有利于把事实真相弄清楚。 召开座谈会的注意事项: 1)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确定参加会议的人选和人数。 2)会前要做好准备,拟好座谈的提纲。 3)要善于启发引导,牢牢抓住会议的“缰绳”。 4)记者要有虚心求教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发号施令。 5)把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采访结合起来。 (4)蹲点调查: 概念:指记者选择某一地点,针对某个重大题材而进行的较长时间的定点采访。 优点:1)能掌握大量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2)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培养社会活动能力,改进采访作风的有效方法。 (5)交叉采访: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名师马工程习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名师马工程习题详解 第一篇原理篇 第一章新闻采写的特征与原则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 1新闻采写特征的内在本质属性:新闻采写是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1)新闻采写源于、立足于社会生活 新闻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的镜像反映。新闻采写存在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生活,从新闻线索的获得、新闻选题的制定,到新闻文体的构想与写作,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2)新闻采写的目的和宗旨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众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是新闻信息传播最终的受众,是新闻信息及其传播者的审查员。我们主要依靠社会公众的评价与认可与否,来判断新闻采写是否成功。 (3)新闻采写的责任担当是守望社会 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承担起守望社会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检验新闻采写成功与否的一大凭据。 2新闻采写特征的外在行为方式:新闻采写是具有专业性的传播行为 (1)以逐新为本能 新闻是新近发现或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采写要求记者持续发现、追逐新近事实,记者的职业本能是逐新。 (2)以客观、公正为准绳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灵魂。新闻采写需要做到认识、把握和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并力求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全面性,这是新闻采写的一大主要职业行为特点。 考点二、新闻采写的基本原则★★ 1获取和呈现真实新闻信息的底线原则 (1)实有其事 新闻基于客观实在的实际情况,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客观实在的实际情况,通常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方面: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因(why)。 (2)展示真相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新闻线索的特点 简略:没有过程、没有细节 零碎:只是信息碎片 稍纵即逝:有时效性,像新闻一样 偶然性: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家乡与真相混杂:有时可能是虚假的信号 二、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a、跳出会议程式,找出群众感兴趣的事A、会议 b、体会报道插话,注意即兴发言 c、会议材料是线索库 B、其他的媒体的报道 (1)与其他媒体向比较 (2)捕捉报道相关联的因素 (3)留意通话不经意之处 C、聚焦“工作热点” D、留意生活小事 E、社会网络 要求记者多交朋友,搞好自己的网络、朋友圈 三、采访准备 1、平时的积累准备: 政策上的准备 知识上的准备 业务技能上的准备 情况上的准备 2、临时准备: A、进一步学习同这次采访相关的政策 B、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 ①基本情况 ②分析采访对象已有的报道材料

C、努力寻找并分析已有的报道资料 D、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采访的范围和对象 采访的时期和步骤 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急问题 E、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如介绍信、稿纸、采访笔等 四、善“问”的要求 要问得自然:指提问的态度和气氛,注意态度要诚恳亲切,切忌高人一等,问题应在脚套中自然而然地提出 要问得合适:指问题的目标导向,注意记者提出的问题应是只有采访对象本人回答才合适的问题 要问得有策略:指提问的战略战术,既要将先准备好的问题以逻辑顺序提出,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尤其对敏感棘手的问题必须掌握原则,注意分寸 要问得简明:指提问的表达形式,要明白无误,让人容易理解,又要注意简练、切忌啰嗦五、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现场观察: 对事物的基本情况和现场的情景,气氛灯要观察清楚 对事物的“动态”和细节要注意观察 要注意学会“透视” 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 人物观察: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 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物的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语言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六、事件性新闻采访 是指报道那些有一个明显的起止时间,有一个有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界限的相对独立的时间所进行的的采访活动 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类型 突发性事件采访:是指事前没有任何预告,突然发生的时间的采访,如飞机失事、货车相撞、地震、台风等。具有急、乱、快的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