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隋唐史研究笔记

隋唐史研究笔记

隋唐史研究笔记
隋唐史研究笔记

隋唐史研究

北京大学吴宗国

一、隋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一)隋唐时期是隋朝第三次统一中国后新建立的两个统一的王朝。

1、相比较秦统一六国和西晋结束三国纷乱的两次统一,隋唐有着鲜明的个性:

(1)这次统一是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基础上建立的统一帝国。与民族融合相联系的是北周开始的隋唐两个王朝皇室都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

(2)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和文化的交融,对南北文化进行整合,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武则天对唐高宗的评价:开边服远和富贵宁人。

(3)统一后面临这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民族发展格局:

秦汉主要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唐太宗时期发生的几件大事:

①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唐朝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朝和吐

蕃就建立了甥舅的关系。

②唐太宗以天可汗成为西北民族的共主。

③东北靺鞨、契丹、回鹘等民族兴起。

(二)隋唐时期正处于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

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江南士族、山东士族已经衰落,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兴起。

西魏、北周建立了以府兵系统为核心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陇地区的豪强大族也被吸引到这个集团中。隋唐的贵族都出自这个集团,通过婚宦二途来维持这个集团。

二、各种思想与文艺形式在唐朝趋于成熟

儒家思想的嬗变:唐太宗提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

文艺形式的变化:诗歌、书法、绘画、雕塑、乐舞。

知识分子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役于民(柳宗元)

三、影响对唐代历史理解的几个问题

(一)均田制

争论:1、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从北魏到唐中叶都是土地国有制。

2、自始至终都是土地私有制。

(二)士族

1、山东士族

2、关陇集团(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3、如何观察士族问题。

历史新篇章——隋朝的建立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学习隋朝历史的要点;

1、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继秦和西晋之后第三次统一了中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对南北文化进行了整合,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隋朝对政治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唐朝以后各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3、由于隋朝出于社会变迁的转折时期,隋炀帝虽然完成了修建东都、开凿大运河等浩大的工程,但同时也很快超出了农民负担的极限,使隋成为继秦和西晋之后第三个短命王朝。

一、隋朝创建者杨坚的家世背景。

1、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武川镇司马)。

2、杨坚的父亲杨忠(两次入梁的经历)。

(1)十八岁到二十二岁

(2)二十八岁到三十岁

(3)537年杨忠回归西魏

北周宇文泰在西魏建立府兵时,杨忠为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氏。郡望为弘农华阴杨氏(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北魏时进为柱国。后为隋国公。娶独孤信的女儿独孤氏为皇后。

二、隋取代北周。

1、关陇贵族集团(杨坚与北周的宇文氏均出自关陇贵族集团):

以军事力量为组织、以鲜卑军事贵族为主、门阀化了的军事贵族集团。

2、府兵制

柱国大将军:简称柱国,一种军事职官。西魏宇文泰推行府兵制时设置八个柱国大将军,其中六个(除宇文泰等)各辖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辖两个开府统率禁旅,职位无比荣耀。柱国一般是留任京师,军队由大将军统领。

从大统八年到十六年,宇文泰组成了以柱国为核心,以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包括六镇武将、关陇豪强大族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北周武帝宇文邕“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周武帝征募百姓充军的措施,进一步地使府兵扩大化和平民化,这不仅进一步削弱了鲜卑贵族的兵权,而且加强了国家对军队的直接控制。扩大府兵,使府兵脱离贵族的控制是皇帝摆脱贵族牵制的最关键的步骤。正是利用这支武装力量,周武帝灭掉了北齐。汉人将领也被任命为掌握地方兵权的将领。这为杨坚取代北周创立了很好的条件。

3、杨坚取代宇文氏

578年北周宣帝宇文赟执政,只顾大兴土木、及时行乐,对大臣大肆猜忌和杀戮。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上升,使宣帝猜忌更深,他不信用关陇贵族,而用太子使臣。杨坚是其四皇后之一天元皇后的杨丽华的父亲。地位很高,但无实权。

杨坚在北周宣帝时广为结交亲信,同时深结宣帝的郑译(荣阳开封人)。郑译推荐杨坚做扬州总管。但不久宣帝病重,其子尚小。郑译就让杨坚“居中侍疾”,同时下令文武百官受杨坚的节度。宣帝去世后,立刻矫诏使杨坚知中外兵马事,掌握京城宿卫。

杨坚入宫后,找李德林(在北周以文章知名)和高颎(政治家军事家),希望他们辅佐自己。杨坚初步掌权(大丞相)后,宣布废除周宣帝的酷刑,制定了《刑书要制》,宣布复兴佛道二教。公元580年,相州总管尉迟炯、陨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相继起兵反对杨坚取代北周。七月叛乱平定。公元581年,杨坚正式建立隋朝,组成新政府。

杨建掌权和平定三方叛乱的过程中要注意:

(1)三方起兵不同程度上都和北齐的旧臣有关;

(2)支持者多为关陇贵族中的汉人官僚。

(3)杨坚出自关陇贵族家庭,因此隋朝取代北周依然是关陇贵族家庭的胜利。而杨坚是汉族人,这也标志着关陇贵族集团中的统治力量由鲜卑贵族转变为汉人贵族。杨坚的夫人独孤氏是鲜卑贵族,因此隋王朝有胡汉联合统治的性质。

三、隋王朝的各项制度和政治走向。

(一)新的官僚政治制度的建立

1、改定官制

北周仿照周礼设置六官,隋朝在北周原有基础上改定官职,吸收南北朝时的各种积极因素,对北周六官加以分解改造,设立三省六部,九寺,御史台。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负责行政政令和工作。御史台是检察机关,九寺负责具体事务。在这套行政制度中,掌管中枢机要的是内史省和门下

省,总管中央行政的是尚书省,掌管某项专门政务的划归六部,成为一个司。掌管某项专门事务的划归九寺,成为一个署。隋朝打破了南北朝时期各国的机构设置,按照职能和类别对各司加以重组,把性质职能相近的曹司置于同一个部之下,形成六部二十四司的格局。六部掌政令,九寺掌事务,成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一般来说九寺接受六部的任命

2、改革官吏的任用制度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地方官吏九品以上一律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九品中正制。由此地方的权力开始向中央集中,做官不再看门第高低。

3、设立吏的系统

由于地方权力开始向中央集中,工作量大大增加,仅仅依靠官员已无法应付。于是,隋唐时期三省均设置令史以掌文书,渐次变为卑官。至明代废除。面对“令史百倍于前”的状况,为了避免冗官,将令史从官中分离出来,各部设立主事掌管令史。在处理事务的机关则设立府史。

隋朝的政治制度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其很多环节并不完善,另一方面,时人对其也没有完全理解。

(二)逐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隋文帝派亲王出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罢郡。改变州郡县三级的地方行政,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二级制度。

3、加强对地方官员和佐使的管理。

为防止官吏与地方豪强的勾结,开皇四月,隋文帝下令“总管、刺史父母及子年十五以上,不得将之官”。六年二月又规定“刺史上佐每岁暮更入朝,上考课。”上考课即汇报地方管理的情况。全国统一后进一步规定“制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以上,不得将之官”。同年11月,又“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

4、创建新都。由于西汉以来首都多在长安这一地区,但城区狭小,巳不能适应机构和人员都在日渐庞大的中央政府的需要。通直散骑常侍庾季才也奏云:“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于是决定另建新都。隋文帝杨坚认为“然则京师百官之府,四海归向,非朕一人之所独有。苟利于物,其可违乎!”开皇二年,隋文帝下令由宇文恺(隋代建筑家,著有《东都图记》)负责迁都。四年3月迁新都。四年六月开渠使渭水通黄河,以便漕运。

(三)、各项制度的建立

除了政府机构的改造和建设,杨坚还着手各项制度的建立。

1、政治上主要是修订律令。

律即刑律,令是对各项制度的规定。隋文帝将魏晋至齐梁的律令“沿革重轻,取其折衷”,去除了残酷的刑罚,“于是去前世枭首,轘身及鞭法”,除谋反外,其它“无收族之罪”。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冤屈可越级讼于州府,甚至进京诉讼。后来又将律令删减到五百条,“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2、经济措施(减轻赋税徭役,搜刮户口)

隋朝在经济上最重要的改革是减轻赋税徭役,最重要的措施是搜刮户口。

北齐末年至隋初,赋税制度和农民的土地占有情况不相适应,一部分农民由于负担不了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从卖土地发展到流亡他乡,另一部分农民则投靠豪强,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农,剩下的农民采取隐瞒户口,诈老诈小的方法来逃避赋税和徭役。于是,隋朝建立后山东地区普遍存在户口不实的情况。

这种情况即影响社会稳定又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隋王朝对此采取了四个步骤:

(1)将地方的实际控制权从地方豪强手中收归中央政府(地方佐官中央任免)。

(2)修订刑律,减轻刑罚。

(3)减轻赋税徭役。开皇二年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四丈)或布一端,棉三两或麻三斤。单丁、奴婢、部曲客女依照半床交纳。丁男每年服役一个月。开皇三年规定,男子成丁的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每年服役期限不超过二十天,“不役者收庸”。后又规定年五十,“免役折庸”。纳庸代役减少了农民的劳动负担。

(4)大索貌阅。隋朝开皇三年实行根据户籍核对本人体貌,检查隐漏户口。户口不实者,保长里正都要流放。还规定,堂兄弟以下要分居,各自立户。

(5)实行输籍之法。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发至各地,政府派人道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徭役的依据。输籍之法的目的之一是要吸收投靠豪强大族的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

3、文化措施

(1)废除禁佛令。

(2)购求天下遗书,“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抄写完毕后,仍归还本人。同时建立甲乙丙丁即后世的经史子集的四部图书分类体系。

(3)劝学行礼、州岁贡三人。还有定旗帜、服饰,修订古礼等措施。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569-618,在位604-618)是最无争议之暴君。20世纪60年代始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长期争论仍未结果,至今还在继续。

一、杨广其人。

(一)杨广其人。

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第二个儿子。貌美幼聪,好学稳重,绝声色。“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

开皇元年(13岁)立为晋王,代替李牧为并州总管。后为淮南道行台尚书令。灭陈时行军大元帅。开皇二十年立为太子。

广妻萧氏,梁明帝女儿。梁明帝是昭明太子的孙子,梁武帝嫡裔。其时梁为陈代,西魏仗义攻入江陵,扶植旧之帝裔,史称后梁。杨家与梁有着较深的渊源。杨坚、杨勇(杨坚长子)娶鲜卑贵族是遵循秦汉以来的政治联盟的传统,即与当时最有势力的家族结为姻亲。他们都是与关陇集团中的鲜卑贵族拉好关系。这样,给杨广娶萧氏貌似违反传统。其实并非,一是杨广乃次子,二是萧氏乃萧梁后裔,与杨家渊源很深。

(二)杨广即位后的追求

杨广604年7月即位,兄弟举兵,旋平。

1、营建东都

“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官菲食将贻于后世。有司明为条格,称朕意焉。”

2、政治措施。

除妇人,奴婢,部曲之课,降低租调。提高男子的成丁年龄至二十二岁,减轻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负担。

派遣使臣,巡省方俗,宣扬风化。了解民间疾苦,对“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加以赈济。对于胡作非为的地方官和不便于民的政治措施向皇帝进行报告。希望能够达到家给人足、风俗淳朴、远至迩安的效果。

隋炀帝第一个提出了变通的政治思想。

二、对政治制度继续进行改革

隋初实行的政策和统治集团本身的利益已经开始了部分分离,这种现象一般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变革的转折时期。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变化之大,使得旧的制度已经无法实行。旧的社会阶层已经衰落,而新的社会量还未强大到直接控制政权,因此出现了这样的过渡现象。

隋炀帝继位后,在隋文帝改革的基础上,对政治制度继续进行改革。其中重大的改革有三项:

1、确立三省体制,改革宰相制度。

隋炀帝时设立殿内省,将门下省所有侍御机构划归其管,使得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权机构。又在门下省设立给事郎四人,负责上行文书奏案的审议,确立了门下省对行政事务进行审议的制度。门下省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纯粹的政权机关。三省也最终摆脱了自南朝以来与集书、秘书、内侍等省并列,各省地位不等的状况,成为一个在外廷按职能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政令,都要经过门下省的审定。不通过门下省,尚书省的政令、中书省的诏令都无法运转。三省成为一个政权的有机整体,在中国政权建设中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开皇时,开始由左右仆射‘专掌朝政’,实为宰相。隋文帝末年开始剥夺仆射(杨素)的行政权力,隋炀帝时不再设仆射,取消了尚书省长官担任宰相的做法。终于结束了仆射专掌朝政的局面。随后隋炀帝采取指定三省的长官,副长官和其他部门的官员一起参掌朝政的做法。

大业六年参政朝政的五人:苏威为纳言(门下省长官);裴矩为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虞世基为内史侍郎(中书省副长官);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裴蕴为御史大夫,皆非三省官员。

这也是唐代知政事官的先声。

2、缩小贵族特权,扫除门阀残余。

把德行和业绩作为官吏升迁的唯一标准。取消伯子男三等爵,惟留王公侯三等。同时取消高级勋官,对崇尚军功,重视贵族身份的关陇贵族集团进行限制。后又下令“魏周官不得为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本朝担任官职高低作为标准的门荫制度和以门第高低作为做官标准的门阀制度,进一步扫除了门阀制度的残余。

3、完成了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隋文帝设立秀才科(试方略,选拔卓越政治人才)和明经科(根据儒家经典进行策试),从百姓中选拔人才。隋文帝的要求是“闾阎秀异之士,乡曲博雅之儒”、“明知今古,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隋炀帝时将学和举结合起来,规定从经过学习的文士中选举人才。不久隋炀帝设立进士科(选拔文学之士),考

试科目为时务策五道,同时保留秀才和明经科。完成了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

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隋炀帝采取控制、威慑和夸耀的方法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1、修建东都洛阳,将政治中心东移,就近加强对山东江南等地区的控制;

2、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济渠,又开邗沟。北通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全长四千余里,横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课堂笔记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 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 2、中观研究 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 2、现状研究 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中国史-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60200)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3、具备基本学术能力 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

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作者:杨联升附图 引言 据「中央日报」副刊报导,史学大师义宁陈寅恪先生于五十八年十一月病逝广州。(以前传说陈先生曾被红卫兵殴打,未知确否。)先生生前自谓「生为帝国之民,死作共产之鬼」,今竟不幸言中,眞令人欲哭无泪。然盲目衰翁,早一日升达天界,卽等于早一日脱离苦境。敬慕先生者,惟有虔心祝祷,共祈冥福;尊事先生者,惟有更图精晋,光大师门。联升在清华经济系,曾选修先生所授隋唐史,毕业论文,「从租庸调到两税法」,亦蒙先生指导。在「清华学报」十二卷三期(民廿六)印布之拙稿「中唐以后税制与南朝税制之关系」,卽是其中之一章。至于论文主旨,则与陶希圣先生及鞠清远兄之著述,大体相同,故未发表。联升于陈先生隋唐史课前,每得在教员休息室侍谈,课后往往步送先生回寓,亦尝造寓晋谒。七七事变后,曾到北平城内先生府上参拜太老师散原老人之灵柩,此为联升在国内晋谒先生之末一次。来美留学之后,曾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九日与周一良兄(当时青年学人中最有希望传先生衣钵者)同随赵元任先生夫妇,到纽约卜汝克临二十六号码头停泊之轮舟中,探望先生。时先生双目几己全部失明,看人视物,仅辨轮廓。因网膜脱落,在英经其国手名医,用手术治疗无效。(先生曾膺牛津大学中文讲座之聘,实未就职,但借此

前往就医。)置舟回国,道出纽约,原拟再试医疗,后闻美国名医,亦无良策,遂决定不登岸。是日午后约三时半,先生在舱内初闻韵卿师母、元任先生呼唤之声,顿然悲哽。但旋即恢复镇定,谈话近一小时。对一良与联升近况,垂询甚详。时二人皆已在哈佛先后完成博士学业,卽将回国任教。一良到燕大,联升到北大,并各兼史语所副研究员。先生又询及联升之内兄缪钺、彦威,云曾数度通信。又云,回国后拟在南京定居。此为联升在国外拜谒先生惟一之一次,亦为毕生最末之一次。当时胡适之先生已接受北大校长之任命,方在纽约准备回国,本拟一同登舟探视,临时以故未克前往。一九五六年,联升撰「老君音诵诫经校释──略论南北朝时代的道教清整运动」一文,在史语所集刊第二十八本印布,为胡适之先生祝寿。曾托人将单印本设法转呈先生,闻已收到,并传语嘉勉。联升所学伤于芜杂,虽曾列先生讲席,至多勉强升堂,绝不敢称入室。顷于悲痛之余,忽然检得当年(约在民廿四)在清华园听先生讲隋唐史笔记二册。因录其第一讲大略,以为记念。追忆学恩,倍增哀痛。 五十九年二月记于美之康桥。 隋唐史第一讲笔记大略 应读及应参考之书: 甲:通鉴隋唐纪,通典。(宜先读)

管理学研究方法课堂笔记

1. 分析技术: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相关系数,多层次分析 分析工具:SPSS AMOS MPlus 论文的方向: 质疑理论,摆出事实案例来证明 提出理论,用论据支撑 补充理论,用论据支撑 2. 时间序列研究 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的一组数字序列。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利用这组数列,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处理,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时间序列分析是定量预测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理:一是承认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应用过去数据,就能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二是考虑到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任何事物发展都可能受偶然因素影响,为此要利用统计分析中加权平均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掌握,但准确性差,一般只适用于短期预测。时间序列预测一般反映三种实际变化规律:趋势变化、周期性变化、随机性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是根据系统观测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曲线拟合和参数估计来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它一般采用曲线拟合和参数估计方法(如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常用在国民经济宏观控制、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管理、市场潜量预测、气象预报、水文预报 用时间序列的方法会有无回答的误差,追踪调查法是对某一调查对象长期连续不断地跟踪调查。用这一方法可以获取对象的动态信息,把握、分析其内在运动规律性,克服一般方法只能掌握其某一时间内静态资料的不足。但是在时间序列调查中,会出现样本减少,数据空白的问题,难以避免无回答误差。——控制无回答误差,如何更好地处理丢失的数据 强调对比实验的应用,这可以弥补人们理解中观管理过程的缺口,缺乏中观理论, 优势:高内部效度 劣势:时间成本高 产生样本损耗 重点:效度;信度; 什么是信度、效度?两者之间的关系. 信度:指测量数据(资料)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事项及其程度,信度是指测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效度:指正确性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效度越高级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对象的真正特征。 关系: (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选修论文_隋唐史专题

课程名:隋唐文化史专题任课教师: 专业: 学号: 姓名:

论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摘要:隋朝在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分裂的基础上又一次完成统一,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经“开皇之治”,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而后隋炀帝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迅速灭亡。唐继隋而起,初期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中经武则天的承上启下,至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此后,在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在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更加黑暗。后同样经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朝走向瓦解。这其中各帝王对巩固中央集权制定了各方面的相关政策,下面就由作者带领大家一起来回顾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隋唐制度影响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大丞相杨坚篡周夺取政权,建立隋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隋文帝杨坚在这种形势下顺利地建立起统一南北的隋朝。在政治上,隋唐时期开创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到唐太宗时进一步得到完善,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化。隋炀帝

时科举制形成,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经唐朝几代皇帝继承和发展得到了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以及后世的政治制度。在军事上,隋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也成为唐朝的基本兵制。至唐玄宗改行募兵制,导致唐后期军阀的形成。在经济上,隋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度,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封建经济繁荣起来。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还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并且兴建长城保护归附外族。 九品中正制是在隋朝开国之前,用以选拔官吏,因做官要凭门第,仕途完全为门阀世族把持。所以公元587年,杨坚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度,规定每州每年要推荐有才学的贡士3人,推荐的标准是文章华美,并需经过特别考试。公元599年,杨坚又命令,凡是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要以有德、有才二科举人。把德和才结合起来,通过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担任官吏。到了隋炀帝时,开始设立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立。科举是以分科考试的方法取士,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隋朝的进士一科,对后世影响很大。以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这是选拔官吏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这就使

案例分析学习笔记教学内容

2018年注安案例分析学习笔记 一、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触电、火灾、灼烫、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其他伤害;坍塌、中毒和窒息、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淹溺、瓦斯爆炸、火药爆炸、冒顶片帮、透水、放炮。 二、事故分类:1、死亡判定(3-10-30).2、重伤判定(10-50-100)。3、直接经济损失(1000-5000-1个亿)。4、死亡时间追加为30天,交通、火灾7日。 三、事故报告的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的简要经过.3、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四、事故调查的程序:1、成立事故调查。2、事故现场抢救处理。3、事故有关物证的搜集。4、事故事实材料搜集。5、事故认证材料的收集.6、事故现场摄影、录像;7、事故现场图的绘制。8、事故原因分析.9、编写事故调查处理报告。10、事故调查处理结案归档。 五、事故调查组的职责:1、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3、提出对事故责任的处理建议;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六、事故分析原因:人、物、管理缺陷、生产环境。分析步聚: 1、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落实整改措施、不重视安全工作,忽视安全管理. 2、违章指挥、违规作业. 3、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或教育培训不够. 4、作业现场混乱或劳动组织不合理. 5、有关部门未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措施. 6、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7、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 可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1.人类活动的层次 人类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水平、经验水平和有意识的反思活动。其中,有意识的反思是指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对活动的特点、过程和规律进行理性的分析,属于研究性质。 2.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 教育研究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这充分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 3.教育活动的发展 教育活动是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已有3千年的历史。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教育的变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1.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教师专业化的提法越来越普遍化;

(2)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要具备教师职业的独特品格和能力; (3)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 2.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要求 (1)传统的教育 ①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知识传授、行为训练; ②班级授课制具有非针对性、去个性化的弊端。 (2)现代教育 教育的理想是促进不同的儿童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有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有对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别人和自己的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因材施教。 3.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 (1)根据教育对象、教育要求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需要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探索和研究。 (2)了解和熟悉教育研究的方法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高效率的必要条件。 二、教育研究的过程 (一)教育研究的步骤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和研究过程提供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1.确定问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一、基本目的 在中国古代史的纷繁事象之中,本课程选择若干专题,着重从政治与文化两个视角,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如位阶安排、诸子治道、士族阶层、民族统治、官僚选拔、重要帝王、都城地理、中外交流等方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强化历史感,初步理解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相关视角,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趋势。 二、内容提要 第01讲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一、周代贵族政治 封建和宗法·世卿和采邑·爵:贵族身份尺度 二、战国选贤任能 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禄秩和官人百吏 三、秦汉以吏治天下 布衣将相和军功阶层·禄秩与以吏治天下·封爵和赐爵 【思考题】 1. 周代封建体制与战国秦汉的集权官僚体制的区别何在?

2.“爵本位”与“官本位”的区别何在? 【推荐阅读】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章“爵禄与吏禄”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章第5节“传统官阶制的五段分期”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章 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第02讲此起彼伏:战国秦汉的法道儒 一、先秦儒法道的治国主张 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 二、秦政与法术 秦国的法治·二世而亡 三、休养生息与黄老无为 休养生息·黄老无为·儒道互绌 四、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从黄老到儒术·霸王道杂之 五、新莽奉天法古 奉天复古思潮·新莽制礼作乐 六、东汉儒法合流 经术与吏化·儒法合流 【思考题】 1. 儒、法、道的历史观、人性论,与其治国之道是什么关系? 2. 战国秦汉间法、道、儒在政治上此起彼伏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理解新莽改制?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最新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自制读书笔记【完整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笔记 四川自考区课程编码00443 主编:李秉德副主编:谭仁梅 版本:1986年10月第1版 说明:由于网上没有相关资料,决定整理一个共享给大家,2013年1月考了86分,此次考试没有一道计算题,实验法考得比较多,另外,十一、十五、十六章基本未考。祝考生顺利过关!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 1、解放思想首先从各种权威中求得解放,其次要从习惯势力中求得思想解放。 2、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研究学问的人来说就是要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 3、培根形容科学头脑说:“这个头脑十分敏捷而又广博,能够抓住事物间的相似之处,同时又十分稳妥,能够确定并区分出事物间的细微差异。” 4、深入思考是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5、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大都萌生在合理的假说中。 6、科学的概念、范畴和一般原理都是通过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 7、选题时要审度自己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要根据这些条件,结合问题大小与难度,来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课题。 8、查阅文献要先查索引,看文摘,阅读文献综述、科研情报及动态;然后按图索骥从中再查找与研究有关的资料并做出摘要或记录,直到不能再发现新的内容为止。 9、研究工作计划中要明确规定所要研究问题及范围、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和时间进度等。 10、搜集的资料首先要鉴别,就真实性、可靠度及价值大小进行辨别取舍。 10、教育科学研究步骤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分析研究。 11、研究报告一定要包括研究目的、对象或抽样、采用方法、研究经过、材料归类与整理、结论及本研究的限度和下一步研究的启示等。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要按客观事物本来面貌来认识他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蒙蔽,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现象与本质间存在着矛盾,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3、研究过去的教育情况只能用历史法;估计未来的教育情况要用预测法;研究现象是直接观察所及的可用观察法;只能用间接方法了解的可用调查法或文献法;对设想或假说不知结果的可用实验法;已见结果而不知原因的可用追因法或经验总结法;欲知确切数量须用测量法;整理大量数据须用统计法。 14、运用比较、归类与类推的方法分析材料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相同和相异点然后进行归类和类推。 15、脑力加工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就事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加以综合,找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16、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来。演绎是根据普遍性的规律去推论某一个别事物。 17、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从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18、科学思维运用中的想象与假设是在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把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范围中去,对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有新的认识。19、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立足于我国教育实践,放眼世界和未来,力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20、学习教育科学的要求是:全面系统学习,不要浅尝辄止;创造性学习,博采众长。 二、简答: 1、教育的重要性: A、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 B、发展生产需要教育; C、社会不断进步需要教育。 2、教育科学的重要性: A、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就得学习掌握运用教育科学; B、接受过去违背教育规律而受到的惩罚教训; C、掌握教育规律才能有效进行教育工作。 3、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A、科学本身的进步要求研究成果不断;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读书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读书笔记 一、前言 在寻找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个案时,我们坚持从教育研究的外围进入教育研究的内部:(1)先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寻找三个著名个案;(2)然后从教育领域内部寻找三个著名个案;(3)接下来解释该研究方法的操作策略;(4)最后,再以“拓展阅读材料“的形式提供三个可以直接模仿和借鉴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式的著名个案。 从这里提醒我,不要只为教育研究而做教育研究,其他领域如企业,经济,军事等等的方面的知识也要涉及去了解,不要固步自封。 (1)例如: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本尼敌克特的《菊与刀》;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泰晖的《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 (2)例如: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沃尔科特的《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陈向明的《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刘云斌的《学校生活社会学》;徐碧美的《追求作乐——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 (3)解释“调查研究“的基本策略:收集资料:访谈、观察与问卷;分析资料:“编码“并确认“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形成“扎根理论“:将“本土概念“还原为“本土故事“。 (4)在拓展阅读材料推荐三分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从自卑到自尊——一个学业优秀学生的发展分析“;“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 重视从教育研究的外围寻找著名个案 重视著名个案中的“具体的人“:除了需要从那些著名个案中领会方法之外,还需要从那些提交研究报告的具体个人的生活史和他们的学术道路中领会相关的“研究精神“。 面对相同的案例,鼓励不同的理解:只是“理解程度“的差别,不存在“学科内容“上的差别。 启用新的“分类框架“:(1)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含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这是“学者“的功夫;(2)理论研究(批判研究),它显示“思想者“的精神;(3)应用研究(变革研究),这是实践者、行动者、改革家的情怀。 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包括“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含访谈、问卷、观察以及相关的教育经验总结)与“描述性实验研究“。 理论研究包括类比研究、比较研究、批判研究。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笔记 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历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过程跟踪和比较研究。 过程跟踪,就是选取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其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了解 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影响其发展的所有要素。 比较研究,是选择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或者不同之处。 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类:即 以案例研究为主的非数量分析方法 以统计分析为主的数量分析方法 以数学建模为主的形式理论。 科学研究并非就是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式。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一个环节——检验假设的方式。 定性分析一般使用案例来检验假设,定量分析则使用数据分析来检验假设。 国际关系的分析层次 确定分析层次,即确定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自变量)所处的位置:体系、国家、个人 目的:探究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人们对此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深刻”的认识。 意义: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是由多种因素的“合力”产生的结果,明确分析层次有助于确定研究的具体问题及需要考察的证据和材料, 使思维更缜密,研究更有逻辑,结论更可靠。 体系分析层次:宏观 “自上而下”的研究世界的方法

假设:所有行为体都处于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地理环境中; 体系的特征是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行为体之间的行为的重要因素;体系层次的分析要素:体系的结构特征: 体系中权威的组织形式、体系中行为体的性质、行为体互动的范围和层次 体系的实力关系: 单极、两极、多极 体系的经济模式: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程度 体系的行为规范: 如,对战争的限制 体系层次分析为什么美国会发动伊拉克战争? 单极格局:霸权国所受的制约相对较少,容易对体系面临的挑战作出反应; 国际规范:人道主义干预的必要性,专制政权和独裁领导人不符合国际道德; 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权威必须得到维护,联合国谴责伊拉克的决议必须得到执行。 国家分析层次:中观 聚焦于中层 与体系层次分析相同,认为国家是世界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 强调民族国家及其内部过程也是世界体系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 国家层次的分析要素:政府的类型:民主与集权 形势的类型:危机与非危机 政策的类型:政治、经济、军事等 政治文化:一个社会普遍的、长期的和基本的价值观及其实践 国家层次分析美国为什么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 美国必须保护它的安全,而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必须阻止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获取毁灭性武器; 美国必须确保稳定的石油供应,而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储量国; 伊拉克是专制独裁国家,将其改造为民主政权符合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个体分析层次:微观 分析国际政治的微观方法 个体层次的分析要素:人性: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和生理因素 组织行为:被组织起来的人们的行为与他们单个时的行为大不一样,所以 “群体决策行为”如何影响决策? 特性行为:个体决策者的特性(个性、健康、经历、观念)如何影响决策?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研究的是公共之事、众人之事,关注的是“天下之公器”。

教育研究方法剖析

作业1 第一章 简答题 1.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月联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与技术不同.技术是"为了同一母的而共同协作所形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作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通讯.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早已有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它用理论而即使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 成现实. 2.简述科学的特点. 答:科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客观性②实践性③理论性④逻辑系统性⑤真理性⑥发展能够性 3.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 答:科学研究的特点:①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 ②具有自觉性的继承性与创造性. ③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4.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 答:科学研究的类型: ①探究性研究②叙述性研究③因果性研究 5.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准备阶段②研究设计的发展阶段③搜集资料阶段④整理分析阶段 6.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 答:①按它用方法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②按科学研究阶段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划分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 ③按研究方法的性质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 第二章

简答题 1.简单叙述科研问题提出的一般途径. 答:①一般只有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②寻求何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③探究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④揭示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⑤受文献资料的启发,广泛地查阅文献,发现研究问题⑥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⑦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⑧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 2.简述叙述科研问题的一般分类. ①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 ②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 ③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 ④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简单叙述确定研究问题时的原则. ①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使用上有价值 ②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③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4.说出多元智慧的八种智能. 答:①语文智能②逻辑一数学智能③空间智能④肢体一动觉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智能⑦内省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 第三章 简答题 1.研究时机的工作内容 答:①取样时机②工具设计③分析设计④策略设计 2.列出4种随机取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取样法 ②分层随机取样法 ③等距随机取样法 ④整群随机取样法 3.简述建党随机取样法. 答: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噎到的可能性.并要求个体一件都相互独立.

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

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

[案例研究方法笔记]案例研究有哪些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笔记]案例研究有哪些方法 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的意义 依靠理论概念来指导研究设计和证据收集一直都是成功进行案例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案例研究可能受下列情景的制约而采取 该方法宽泛而不是狭窄的研究主题包括前后联系的、复杂的多 个变量而不是孤立的变量需要依靠多种而不是单一的证据来源 定义:案例研究是一种研究设计的逻辑,必须要考虑情景与研究问题的契合性,根据定义Yin(1989)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强调设计 逻辑是指一种实证性的探究,用以探究当前现象在实际生活场景下 的状况,尤其是当现象与场景界限不清且不容易做清楚区分的时候,就常用此类探究策略。 也就是说,他包括:依赖多重证据来源,不同的数据必须能在三角验证(triangulation)的方式下收敛,并获得相同的结论。 通常事先发展(priordevelopment)的理论命题或具有清楚的问题 意识,以指引数据搜集的方向与数据分析的焦点 案例研究通常可区分为三大类包括探索性(exploratory)描述 性(descriptive)因果性(casual)案例研究。 三.案例研究的类型 探索性案例研究是指当研究者对于个案特征、问题性质、研究假设及研究工具不是很了解时所进行的初步研究,以提供正式研究的 基础。 描述性案例研究是指研究者对案例特性与研究问题已有初步认识,而对案例所进行的更仔细的描述与说明,以提升对研究问题的了解。 因果性案例研究旨在观察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以了解不同现象之间的确切函数关系

四、案例研究的质量检测 案例研究的质量案例研究所需遵守的标准包括(1)构念效度, 针对所要探讨的概念,进行准确的操作性测量(2)内部效度,建立 因果关系,说明某些条件或某系因素会引发其他条件或其他因素的 发生,且不会受到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3)外部效度,指明研究结 果可以类推的范围(4)信度,阐明研究的复制性,例如,数据搜集 可以重复实施,并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构念效度,针对所要探讨的概念,进行准确的操作性测量。包括:三角验证、证据链的建 其次是建立数据链,让搜集的数据具有连贯性,且符合一定的逻辑,使得报告的阅读者能够重新建构这一连贯的逻辑,并预测其发展。 最后,重要信息提供人的审查。透过重要信息提供人的审阅报告与数据,来确保数据与报告能反映所要探讨的现象,而非只是研究 个人的偏见而已。另外,亦可安排能够挑战的数据、证据及结论的 魔鬼辩护师,要对他们针对资料的搜集,分析及结果与报告提出严 格的批评,用以检视研究者的盲点与偏见,以确保搜集到的资料能 够反映研究的构念。 内部效度:研究者必须确定因变量的改变确实是因为自变量的改变而引起的。为了降低因果关系之外的解释,案例研究者可以采用 模式契合(patternmatching)、解释建立即使间系列等设计,来执 行研究,以提升内部效度(Yin,1989)模式契合可以用来检验数据 域理论是否搭配和契合,察看个构念间的关系,是否能与数据契合,如果契合,则提供了支持的证据。 提升内部效度的第二种做法就是解释的建立。首先,研究者陈述可能的理论,并提出一连串的命题(proposition),然后,再检视 理论、命题与经验数据是否符合,据以修正理论与命题。接着,再 重复以上过程,直到两者趋近为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