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模式

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模式

收稿日期:2009-02-15;修订日期:2010-03-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研究”(08CYY006)

作者简介:王树槐(1969-),男,湖北鄂州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王卫平

(1974-),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模式

王树槐,王卫平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翻译教学评价对翻译教学系统起着目标导向、调控和管理的作用,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兼顾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模式:结果领域包括语言结构对比与转化评价、语篇生产评价和翻译功能实现评价与美学表现评价三个层次;过程领域包括翻译策略评价、翻译人格评价和翻译学习风格评价三个层次。本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来导引学习。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的实质是重视阶段性的循序发展,以评价带动教学,使学生在认知、行为和人格上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结果评价;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10)0320076206

0.引言

翻译教学评价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的翻译结果以及行为和心理过程做出价值判断,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翻译教学。对于整个教学过

程,翻译教学评价起着导向、预测、鉴定、交流、反馈、激励、调控和管理的作用,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环节。西班牙学者S .Colina 曾提出既包括产品(结果),又包括交际(过程)的翻译教学评价体系。(2003:130-145)她基于三套能力模式,即Ha 2ti m &Mas on (1997)、Cao (1996)以及对Cao (1996)

的修正,设计了三套翻译能力评价体系,其中以第三套最为全面,操作性也最强。这一体系共包括五

个方面:1)原文的依附性/充分性:根据翻译述要(brief ),准确地理解原文意义并传递于译文中;2)

目标语篇的充分性:根据翻译述要,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语篇和文化规范;3)词汇、专门知识和研究: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使术语翻译恰当准确;4)功能与语篇方面:根据翻译述要分析翻译任务中的语用问题,如修辞目的、读者需求和翻译情境等,并善于分析平行语篇(paralell text );5)修改过程:有充分的修改和润色活动。我们看到,这一体系既有作为翻译结果的语篇转换,又有转换中的过程因素,如掌握述要、对功能因素进行的语

篇分析、平行语篇搜索、译文修改和自我评价等。显然,Colina 充分注意到了语言、语篇、语用和过程的因素,她的研究为翻译教学评价开辟了新的视

野。然而,其缺陷在于:1)在过程领域,她忽视了译者的心理问题(如策略和人格);2)在结果领

域,她设计的5个分项仅停留于上述表述,没有深入,因而失于肤浅;3)她的评价体系是一统的,没有循序渐进和逐步深入的过程;4)与西班牙语—英语的翻译相比,英汉翻译的语言转换远要复杂,而Colina 和很多西方学者一样对此不够关注,因此,我们还不能简单套用她的模式。

在此,我们提出了“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模式”,它包括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每个领域包括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要素。该模式的实质有两点:一是强调阶段性的循序发展;二是以评价带动教学,使学生在认知、行为和人格上得到和谐发展。

1.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结果领域111结果领域三个阶段的评价要件

在结果领域教学中,一般而言学生接触的单位都是语篇。然而,我们可以依序将教学和评价的重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语言结构对比与转化评价;第二阶段:语篇生产评价;第三阶段:翻译

功能实现评价与美学表现评价。由于本模式主张使

用“自上而下”(t op 2down )的教学方法,即通过

?76?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第33卷 第3期2010年5月

了解终端目标和错误规避来调控学习,因此,我们首先要详细分解各个阶段上的评价要件。

11111语言结构对比与转化评价

1)评价范畴与阶段目标。语义:区分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的重合、包孕、交叉和空缺等关系;句法:掌握形合与意合的转化技巧;风格:区分正式和非正式风格;文化:掌握基本的文化翻译技巧。

2)错误分析。英汉翻译的语言错误有: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选择与背景信息发生逻辑冲突;搭配不当;句子过长(特别是定语过长);过多地使用介词和连词等功能词(汉语中能省就省);译文的隐含信息没有外化而导致欠额翻译;过度发挥而导致超额翻译;不善于将英语的抽象表述根据情境转化为形象表述,因而导致译文晦涩难解;过分贴附原文的结构,不善于将原文中意义浓缩的表述在语法级别上升高,让汉语译文在形态上扩大,在语流上舒展和语感上地道;转化英语句群时,不善于绕开英语叠床架屋的结构,根据内在的时序、因果、空间等关系重组汉语,复现原文逻辑。

汉英翻译中的语言错误有:搭配不当;独立成分与主句视角不统一,出现垂悬结构;句子啰嗦和不简洁,如依附汉语思维使用“不必要的动词+名词”、套语名词和套语形容词,或将汉语中意义重复或包含的并列词尽数译出;平行结构中出现语法、词性、语态和虚实的不对称;节奏不平衡,违背尾重原则;意义核心聚焦的位置不对,违背尾焦原则①;用法不地道,不善于使用词化程度高的下位词或字约义丰的地道结构;在翻译汉语的流水句式时,不善于首先析出命题,之后将命题按照性质归类,然后判断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因果、推进和转折),最后选择合适的主谓结构作为主干安排核心信息,并配以从句、独立结构和介词结构等,安排次要信息。

在风格方面,不能根据音系、词汇和句法标记区分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在文化方面,不能正确地运用音译、直译、直译加增释、意译、替代和省略等技巧。

11112语篇生产评价

1)评价范畴与阶段目标。衔接:指代清晰,连接自然;连贯:心理脉络畅通;语域和风格:深入分辨语篇的正式和亲密程度;语篇策略:了解策略范型和以此支撑的语篇结构;语篇类型和语篇功能:分析语篇类型并监控其对应语篇功能的再现。

2)错误分析。在衔接方面,照应出现模糊和混乱:汉英翻译中没有恢复替代和省略的语法标记,英汉翻译中没有重复替代词,或省去语境中自明的照应;不善于运用“变换求雅”(elegant variati on)作为汉英翻译的词汇衔接,不善于将“变换求雅”变成具体的对应词作为英汉翻译的词汇衔接。

在连贯方面,并列概念/命题时,不善于使用列举词;比较概念/命题时,不善于遵循从正面到反面、从动态到静态、从一般到特殊和从原因到结果等逻辑组织方式;递进概念/命题时,不善于按照已知信息在前、新知信息在后,“低值信息在前、高值信息在后”的排列(周之鑑,1994);在信息群落意义落差很大时,不善于在中间加上连词和副词等篇章标志词,表明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

在语篇结构与功能方面,语篇策略不清晰,呈现步骤不合理,影响了译文的整体结构;由于不熟悉不同语篇类型(如描述语篇、叙事语篇和论辩语篇)所承载的语篇功能(如信息功能、情感功能和呼吁功能)及其对应的翻译方法②,语篇功能的再现出现短缺,语篇意图发生偏移。

在风格方面,不能分辨“凝固体、正式体、商洽体、随意体和亲密体”(Joos,1961);译文语域(语言的正式程度、情感的热烈程度及作者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发生偏移。

11113翻译功能实现评价与美学表现评价

第三阶段评价走向两个方面:1)是否实现翻译功能③、完成翻译任务,对应于实用翻译;2)是否从美学/修辞/文体角度表现了原文的美质,对应于文学翻译。

首先论述翻译功能实现评价。

1)评价范畴与阶段目标。语篇语境:分析原语和目标语语篇生产的时间、地点、作者和读者;翻译述要与读者期待:有述要时能够深入理解述要并决定宏观翻译策略,没有述要时能根据读者期待推断述要;语篇体裁结构:熟悉目标语多种体裁的固定步骤结构;翻译功能:准确判断并充分完成译文的翻译功能。

2)错误分析。注意力只是集中在语言和语篇在结构上的对应转化,不能根据翻译的任务要求和客户的信息取向,对信息进行选择、删除和重组;汉英翻译时机械照搬汉语的体裁结构模式,而不是分析和参考平行语篇;译文呈现版式不符合用户或市场的一般要求;当原文有多种功能时,不善于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是保留所有功能,还是保留主要功能;当原文功能与译文功能完全不同时,不善于重新塑造译文的“异质功能”(foreign functi on) (Reiss,2000:170)。

?

7

7

?

 第3期王树槐,王卫平 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模式

其次讨论美学表现评价。

1)评价范畴与阶段目标。修辞/口吻:复现语言的准确、华丽或情趣;节奏/韵律:超越初级阶段形合意合的转化,以合适的声响与节奏服务于主题;变异/突出:分辨变异和突出的区域,掌握再现的手段;情感/色彩:再现原文的情感和色彩基调;形象/意象:区分“象”的手段、层次以及“意”的指向;意境/气韵:感受并再现气势和氛围;文化:根据文化因子的性质采用不同的协调策略。

2)错误分析。语言不精练,英译汉时不善于运用洗练的词汇和骈散交错的句式表现汉语的华彩美,汉译英时语言节奏单调,不善于使用长短句配合形成参差美和变化美,不善于运用隐喻或修辞格表现语言的张力美、均衡美和声色美;不善于再现原文的口吻,改变了原文的情调和情趣;将原文中的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的变异做了中和化(neutralize)处理,损害了原文的心理突显;没有根据文化的通约性对原文的“不定点”合理地保留(英加登,1988:10),抑或在不能保留的情况下做具体化或补偿;形象/意象(如高大/阴柔、勇敢/懦弱、光明/黑暗、雄伟/渺小)出现错位;情感(如深沉/外扬、平静/激烈、弥散/集中)不及或偏移;不善于生产“混合情感”(童庆炳,2001:242):因为情感是译作的“情”和译文读者的“感”相互作用的产物,形式情感会对题材情感控制、渗透和改造,处理形式情感时应酌情向目标语“顺应”以产生混合情感;译文的整体色彩(如明亮/灰暗、缓行/疾展、简洁/细致、明快/含蓄、平实/藻丽)出现紊乱;不善于创造感觉内像,以及“混合情感”和意象连续体,营造相同的意境和气韵。

在文化方面,不能根据文本的美质性(译文的整体格式塔结构和译文阅读的流畅等)、读者的互文性(译文读者的世界知识和领域知识)和文化的适存性(目标语文化的主流倾向以及对异质因素的包容度),针对文化因子在叙述的位置(主题或背景)和在文化系统中的位置(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和深层心理文化),决定对文化因子是保留,还是更改、省略和替代(一般而言,主题因子需要保留,背景因子若与美质性、互文性、适存性不相矛盾便倾向于保留,若相矛盾便倾向于改变;表层和中层文化因子倾向于保留,深层文化因子若与美质性、互文性和适存性不相矛盾便倾向于保留,若相矛盾便倾向于改变)。

112结果领域评价的实施

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是:首先将第一阶段的评价要件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对典型的译文材料(别人译过的好的和差的)进行小组分析和集体评价,使学生内化本阶段的翻译要求,并意识到对翻译错误的规避。然后运用“英汉语言结构对比与转化”理论组织翻译教学,通过译文评价和反馈,教师分析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2005:388),并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练习和强化,使他们在语言修养、翻译技能和翻译理念等方面获得提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达到“掌握水平”(mastery) (布卢姆,1986),本阶段学习实现达标。而后发给学生第二阶段的评价要件,运用同样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在语篇生产层次上达标。进而发给学生第三阶段的评价要件,运用同样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在翻译功能实现和美学表现层次上达到掌握水平。

113结果领域评价的形态、手段、主体和类型

1)评价形态。在总结性(summative)评价和形成性(for mative)评价这一对范畴中,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更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利用它的“回击效应”(washback effect)促进、调整翻译教学的实施与达标(Colina,2003:133)。在常模参照性(nor m2referenced)评价和标准参照性(criteri on2ref2 erenced)评价这一对范畴中,它更重视标准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全体达标,而不在于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区分。

2)评价手段。包括精确评价(数学评价和定量评价)、模糊评价(模糊数学评价和定性评价)、背景成果曲线评价和量表评价等等。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更重视模糊评价,因为翻译评价需要依附于一定的主观标准,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绝对客观,而模糊评价将译文排列于评价区间段上,能尽可能克服这一缺陷,同时也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模糊评价多用于形成性评价,精确评价多用于总结性评价。

3)评价主体。三个阶段评价的主体都可以是自我、小组/同伴、教师、英美普通读者和本国语普通读者。翻译功能实现评价的评价主体还可以是客户和专业译者。

4)评价类型。包括测试、作业分析、翻译心得、综述或研究论文、论坛报告、访谈和观察等。

2.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过程领域

过程领域的评价依序包括翻译策略评价、翻译人格评价和翻译学习风格评价。其中,第一阶段评价的是表层的与文本相关的心理策略因素;第二阶段评价的是中层的与“知、情、意”相关的人格特征

?

8

7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 

因素;第三阶段评价的是深层的与“认知与价值”相关的创造性因素,这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211翻译策略评价

翻译策略是译者根据翻译情境,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翻译目标的一套规则或原则。(J skel inen, 1993:116)对它的评价包括以下范畴:

1)语用策略评价。即翻译之前是否根据翻译述要进行语篇分析,了解原文的生产时间和目的、译文读者特征、翻译的任务或客户的需求,然后再决定整体的策略(如全译/变译、归化/异化)?

2)认知加工策略评价。是否用大的加工单位(语篇和句群),而不是小的加工单位(词汇、单句)理解和翻译?是否在运用“自下而上”加工的同时,也运用“自上而下”加工监控(monit or)理解过程和管理(manage)译出过程?是否善于运用“平行加工”(parallel p r ocessing)(Séguinot,2000: 146),在处理一个问题时去处理另一个与之相关或类似的问题?是否兼用发散加工和聚合加工,用发散加工生产多个译文,用聚合加工选择最佳译文?

3)管理策略评价。是否在对整个翻译项目做出计划、确定宏观翻译策略的时候,选择需要的信息、压制不需要的信息?是否根据不同翻译目的,分别评价译文与原文的“文本间连贯”和在翻译述要映照下的译文“文本内连贯”?(Nord,2001:31)

4)交际策略评价。交际策略是指在生产译文时,绕过句法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而达到交际目的。它包括成就策略(achieve ment strategies)和简化策略(reducti on strategies)。(Mondhal&Jens2 en,1996)成就策略评价:遇到无法直译的句子时,能否运用“释译”或“自由阐释”重构意义?简化策略评价:在没有等值结构时,能否对功能与形式进行简化?如“减去标记特征、隐喻特征”(Krings, 1986:268)。

5)去歧(disa mbiguating)策略评价。能否容忍歧义和不定义,不根据词典的词条当即判断意义,而是随着文本的展开不断回归,最终来确定?是否通过试读译文,根据终极效果确定歧义?

6)去塞(unbl ocking)策略评价。在翻译思维阻塞时,是否改变翻译环境或转入其他活动以便让思维暂时休眠等待迸发?是否咨询同伴、专家和英语人士以去除思维阻塞?

7)工具策略评价。是否习惯使用英英词典、英语搭配词典、专业词典和专有名称词典?是否擅长通过google、baidu和m sn等网站查询相关信息,通过平行语料库搜寻平行语篇?是否通过小组合作组建专题语料库?是否善于运用htt p://w w w1webcor p. org1uk/、htt p://w w w1edict1co m1hk/concordance/、ht2 t p://wordnet1princet on1edu等网址检索搭配?

8)修改策略评价。是否细致和耐心地检查译文?是否将检查工作分为立即检查和延时检查及自我检查和同伴检查?

212翻译人格评价

翻译人格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气质和性格。气质是情绪和心理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方面的特征。心理学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由于大多数人是以某一气质特征为主和兼有几种气质,我们将学生的翻译气质分为外扬型和内敛型,外扬型包括胆汁质和多血质,内敛型包括黏液质和抑郁质。外扬型学生对语篇的反应速度会快于内敛型学生,但内敛型学生对语篇细节的感受和语篇生成的精密度会高于外扬型学生。学生的翻译气质与其先天气质一脉相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没有好坏之分,但是通过后天训练可以在部分程度上改变。

评价要点:在认识到自己的气质类型之后,外扬型学生是否能有意识地训练在理解意义和选择表达时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内敛型学生是否能有意识地训练在理解意义和选择表达时的速度和敏捷?

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学生的翻译性格可以从以下六个维度区分。倾向性维度: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表现为对翻译决策是胆大敢为还是谨小慎微;情绪维度:分为情绪兴奋型和情绪抑制型,表现为对语篇的移情是浓烈还是轻浅;独立性维度: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从型,表现为对原文本的语言框架是脱离还是依赖;意志维度:分为自觉型和冲动型,表现为对克服翻译困难是坚定还是畏缩;理智维度:分为思想深刻型和肤浅型,表现为对指导理论和具体问题的思考是深入还是流于浅表;融合维度:分为合作型和孤立型,表现为对翻译同伴和翻译专业人员是团队合作还是单挡独干。翻译性格是翻译人格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因素,它有着好坏之分。

评价要点:在以上六对性格范畴中,对于第一个性格维度,即倾向性维度,需要在两极之间取得平衡;在后面五个性格维度中,第一极是好的,需要靠拢并自觉养成,第二极则是差的,需要提防并刻意摆脱。

213翻译学习风格评价

Robins on在Jensen(1995)等人的基础上对翻译学习风格做了较为完备的总结(2003:55-75),我

?

9

7

?

 第3期王树槐,王卫平 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模式

们对翻译学习风格的评价就以Robins on的总结作为依据。学习风格一般来说不存在好坏之分,它要求学生综合掌握,在不同的翻译任务和翻译情境中表现出合适的翻译学习风格。

1)输入方式(input)评价。包括:视觉型(vis2 ual),分为视觉—外部型(visual2external)学习者和视觉—内部型(visual2internal)学习者。前者擅长通过外部图表、画片和图像等手段输入信息;后者擅长通过大脑内部的视觉表象输入信息。听觉型(audit ory),分为听觉—外部型(audit ory2external)学习者和听觉—内部型(audit ory2internal)学习者。前者擅长通过别人的谈话记住信息;后者擅长通过自言自语记住信息。动觉型(kinesthetic),分为动觉—触摸型(kinesthetic2tactile)学习者和动觉—内部型(kinesthetic2internal)学习者。前者擅长通过身体运动和手的触摸等方式记住信息;后者擅长根据以往的感觉经验对信息进行过滤。

评价要点:在认识到自己的输入方式类型之后,能否尽量发展视觉—内部型、听觉—内部型和动觉—内部型学习风格,在翻译过程中挣脱原文的语言外壳束缚,运用视觉内像、听觉内像和触觉内像进行形象思维、侧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否协同发展视觉、听觉和动觉输入,达到最大整合的输入效果?

2)反应(res ponse)方式评价。包括:外指型vs1内指型(externally/internally referenced)。外指型学习者是根据别人的态度、期待或翻译规范与社会价值观决定翻译行为;内指型学习者是根据个人的道德、价值观或其他内在标准决定翻译行为,比如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翻译行为。评价要点:在翻译突显意识形态、文化身份、性别意识的语篇时,是否使用内指型学习,突出“译者的在场”?在翻译其他普通语篇时,是否使用外指型学习,使译文符合社会的价值期待或客户的使用要求?

匹从型vs1不匹从型(matching/m is matching)。匹从型学习者倾向于与原文构成等值和相似;不匹从型学习者倾向于生产差异、变异和个人特性。评价要点:在翻译信息型语篇时,能否运用匹从型风格,在翻译广告和诗歌等呼吁型和表情型语篇时,能否运用不匹从型风格?

214过程评价的实施

过程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学生自我评价,配合教师的观察、访谈和译作分析。评价形态和手段是形成性评价和模糊评价,问卷是评价的主要类型。可以按照“意识—评价—反思—内化”的顺序,以评价带动过程因素学习。

3.结语

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乐观主义评价模式,其心理学基础兼涉教育领域的三大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它强调以目标调控教学过程,重视反馈、掌握和达标,注重翻译习惯的养成(行为主义),要求了解并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主张学生掌握翻译心理过程中的加工策略(认知主义),同时强调培养良好翻译人格和真诚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潜能持乐观信念,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做出甄别和导引(人本主义),最终培养出“素质与能力兼备、智能结构和非智能结构优化、有创造力的翻译人才”(杨自俭,2002:9)。

运用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要注意两个问题:1)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需要同时实施,但不需要三个阶段对应同步。2)要预防评价过程中的不良心理效应:在教师方面,要防止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成见效应;在学生方面,要防止从众心理、权威心理、文饰心理、防卫心理、自傲心理和厌倦心理。

注释:

①尾焦原则是一般情况下的无标记聚焦,在少数标记聚焦

的时候,也可使用前焦突出表达特殊的修辞目的。

②关于与语篇类型对应的语篇功能和翻译方法,详见A p2

proaches to Translation(Ne wmark,2001:15)。

③这里的翻译功能有别于前面的语篇功能。语篇功能强调

原文功能的复现,而翻译功能则主张根据翻译任务对原文的语篇功能进行灵活处理,如保留、部分更改或全部更改。

参考文献:

[1]布卢姆.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C].王钢,等,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2]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1.

[3]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杨自俭.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中国翻译,

2002,(1):4-10.

[5]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译.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6]周之鑑.信息意义与英汉翻译[J].现代外语,1994,

(2):21-27.

[7]Cao, D.A model of translati on p r oficiency[J].Target,

?

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 

1996,(2):325-340.

[8]Colina,S.Translation Teaching:Fro m Research to the

C lassroo m[M].Bost on,MA:M cGra w2H ill,2003.

[9]Hati m, B.&I1M as on.The Translator as Co mm unicator

[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7.

[10]J skel inen,R.I nvestigating translati on strategies[C]

//S.Tirkkonen2Condit.Recent Trends in Em pirical T rans2 lation Research.Joensuu:University of Joensuu Faculty of

A rts,1993:99-120.

[11]Jensen,E.B rain2B ased L earning and Teaching[M].Del

Mar,C A:Turning Point,1995.

[12]Joos,M.The Five C locks[M].Ne w York&London:

Harcout B race Jovanovich,1961.

[13]Krings,H.P.Translati on p r oble m s and translati on strate2

gies of advanced Ger man learners of French(L2)[C]// J.House&S.B lu m2Kulka.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 mm unication.Tübingen:Gunter Narr,1986:263-275.

[14]Mondhal,M.&K. A.Jensen.Lexical search strategies in

translati on[J].M eta,1996,(1):97-112.

[15]Ne wmark,P.A pproaches to T 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 Press,2001.

[16]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 ctivity:Functional

A 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 Press,2001.

[17]Reiss,K.Type,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Decisi on

making in translati on[C]//L1Venuti.The Translation S tudies R eader.London&Ne w York:Routledge,2000: 160-171.

[18]Robins on,D.B eco m ing a Translator:A 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ondon&Ne w York:Routledge,2003.

[19]Séguinot,C.Manage ment issues in the translati on p r ocess

[C]//S.Tirkkonen2Condit&R.J skel inen.Tapping and

M app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Amster2 da m/Philadel phia:John Benja mins,2000:143-148.

(责任编辑 尚小晴)

(上接第71页)

年级进行小范围的军事英语教学实践外,个别军校已经计划从本科第二学期开始全面进行军事英语教学,取代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其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如何搞好军事英语教学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侯松山,张兰琴,杨润秀,李清澜.军队院校英语教

学必须有“军”味[C]//张金生,张士斌.军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9:46-5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金艳,吴江.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的设计原则[J].

外语界,2009,(4):61-68.

[4]熊婷婷.真实英语口语语料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91-93. [5]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军队院校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教

学基本要求(参训兵〔2008〕54号)[S].

[6]Joh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2047251.html,nguages f or s pecific pur poses:Pedagogy

[K]//Keith B r own.Encyclopedia of L anguage and L in2 guistics(2nd Ed.).London:Elsevier,2006.

[7]Porcar o,Ja mesW.I ntegrating authentic materials and lan2

guage skill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instructi on [J/OL].English Teaching Forum,2001,39(2).

[8]R ichards,Jack C.&R ichard Sch m idt.L ongm an D ictionary

of L anguage Teaching&A pplied L inguistics[K].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9]Robins on,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

London:Prentice Hall,1991.

(责任编辑 严辰松)

?

1

8

?

 第3期王树槐,王卫平 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模式

learners tend t o use more reactive t okens in m ixed 2gender conversati on than male learners .Finally,the pedagogic i m p licati 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ls o discussed .

Tran sl a ti on Teach i n g A ssess m en t:A D evelop m en t a l M odel,by WANG Shu 2huai (wangshh @mail 1hust .edu 1cn )&WANG W ei 2p ing,p 176

Translati on teaching assess ment p lays an i m portant r ole as the goal 2setter,contr oller and manager of teaching .This paper p r oposes a devel opmental model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assess ment,which comp rises t w o components:p r oduct assess ment and p r ocess assess ment .The f or mer covers language structure contrast and conversi on,text p r o 2ducing as well as functi on realizati on and aesthetic rep r oducti on;the latter covers strategies,pers onality and learn 2ing style .The model is intended t o guide and i m p r ove translati on teaching by a t op 2do wn app r oach,and t o p r omote the p r ogressive and har moni ous devel opment of the students ’cogniti on,behavi or and pers onality .

Tran sl a ti on and D isse m i n a ti on of Ch i n ese L itera ture i n the W orld,by GENG Q iang (qianggeng76@yeah 1net ),p 182

Gl obalizati on necessitates dissem inati 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via translati on .The issues of who and how t o translate re main t o be dealtwith .Translati on is transcultural co mmunicati on,which i m p lies that the ide 2ol ogy,poetics and patr onage of the target culture may deter m ine whether the translated text is accep ted or rejected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 o i m p r ove the p resent translati on p ractice if Chinese literature is intended t o go gl obal with increasing influence .Besides,we should have overseas translat ors and publishing houses j oin in the translati on of Chinese literature,s o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s would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poetics,ideol ogy and reading hab 2its of the target readers .Only in this way can Chinese literature hopefully extend its influence acr oss the world .

On D egenera i n and Redem pti on of Hu man Na ture i n The Tax Inspecto r ,by PENG Q ing 2l ong (pengqingl ong@hot m ail 1com ),p 193

The Tax Inspector is Peter Carey ’s most contr oversial novel in that it t ouches upon the darkest side of modern

Australian nati onal i m age —corrup ti on and incest .A ll thatMaria Takis,the tax ins pect or,sa w and heard indicates that Australia is confr onted with seri ous s ocial,fa m ily and s p iritual p r oble m s .

It is pointed out that,during the

p r ocess of moving fr om the peri phery t o the center,the bourgeois are likely t o l ose their way and become degenera 2ted in hu man nature,while their inner world is full of struggles bet w een justice and evil,kindness and vice .Mean 2while,their yearning f or transfor mati on and rede mp ti on is indistinct but discernible .

On the Con structi on of Cultura l Space i n R it a D ove ’s Poetry,by WANG Zhuo (wangzhuo _69@sina 1com ),p 199

A s the only Afr o 2American woman accredited as poet laureate of the United States,R ita Dove has attained bor 2der 2cr ossing sup re macy in poetic writing with a heart of cos mopolitan .Dove ’s poetry is filled with a str ong sense of s pace .I n her poe m s,s pace i m age has become a unique cultural sy mbol,e mp l oyed t o convey her poetic ideas,i 2dentity consci ousness and home senti m ent .Based on the geo metric s pace,dancing s pace and fl neur s pace in Dove ’s poe m s,this paper exp l ores the corres pondences bet w een these three i m ages with modern s pace theories,and the dyna m ic “cultural s pace ”that Dove has constructed in her poetry .

Comm od iti es,Costu m e and Advertisi n g:An I n terpret a ti on of the Con su m er Culture i n Faulkner ’s

The H am let ,by HAN Q i 2qun (hqiqun@1631com )&Y ANG J in 2cai,p 1105

The Ham let ,a novel in Faulkner ’s later writing career,unveils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nsu mer culture,which

f ound its way in the shop s,commodities,costu me and advertisin

g in the countryside of American Sout

h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y investigating the consu mer culture in the novel,we are able t o exp l ore the consump ti on values of the countryside whites and the transf or mati on of their lifestyle,and moral and ethic values in that peri od,t o analyze the conflicts they experienced bet w een traditi onal ethic values and modern consump ti on ones,and finally t 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ovel ’s moral and ethic significance .

公告:本刊所发表论文收入中国期刊网(CNKI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82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