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存在两种观点。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看来,金融仿佛实体经济的“面纱”;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发展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在理论和实证上的研究,这些研究雄辩地证明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发动机”作用。这给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作为改善一个国家福利的基本方式,包含了整体经济总量的增长、积极的经济政策导向、合理配置的产业结构以及科技文化程度的提高,一直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长期追求的主要目标。金融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金融发展不仅包括宏观金融资源的积累与流动、金融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还包括微观金融市场的繁荣与金融机构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等。当金融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趋向集中到同一地区,由此便形成该地区金融产业集聚。

2.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金融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政策,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这一主题,不断加大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力度,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近年来,金融业在支持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配置资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置身于全国范围,或与先进地区比较,辽宁金融业发展总体上仍呈滞后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十三五”时期金融体制改革的主基调将是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配置资本要素的金融市场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的加快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的步伐也成为“十三五”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 随着国家继续促进沿海大开放战略的实施,辽宁振兴面临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立足于老工业基地,定位沿海省份,积极建设和谐辽宁。由于我国各地区社会总体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辽宁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研究辽宁省经济发展有哪些特征,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资本投资、区域人才战略和科技水平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按照新时期“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主动促进区域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政府如何出台合理政策引导金融发展,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金融集产业聚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金融产业集聚

王步芳(2006年)认为,金融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它综合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科层组织的功能,使大量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的金融企业和机构,集中在某一特定地区,进而形成一种稳定、持续而且有序的金融组织,在金融整合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具备整体优势。

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2006年)等认为,金融产业集群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它是一种复合性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具有区域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缓释和提高金融机构生产经营效率三大优势,不仅能够为区域内金融企业带来租金,而且也能够为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带来强劲成长动力。

黄解宇,杨再斌(2006年)认为金融产业集群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一方面金融产业集群是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金融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域选择、效率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金融产业集群是经过上述过程后,金融产品、工具、机构等在达到一定规模和密集程度后,在一定地域空间有机组合的现象和状态。

2.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动因

Birkinshaw (2000)通过对香港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指出,跨国企业对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集群形成后可以更好的为跨国企业提供投资机会和收益,同时集群所在区域也会因为跨国企业的进入得到更好的发展。

Taylor(Taylor,Petal, 2003)等对伦敦的金融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是伦敦金融产业集群形成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集群内聚集了来自于国内外的熟练金融专业人才,为集群内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人力资本供给池,而且随着集群的发展,人力资本集聚趋势会进一步增强。

Bossone (2003)从信息流角度论证了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在于信息共享和外溢。对于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投资者对其价格的判断需要充分的、及时的、完整的信息,集群中的各种金融机构由于给企业提供资金借贷等金融服务,所以对这些资金的需求者有着充足的了解,使投资者能够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而且金融机构在为投资者提供各种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因为掌握信息的定价权而获取相应利润,从而提高整个价值投资链的利润。

梁颖、罗霄(2006)将金融产业集群形成的的宏观动因总结为五个方面: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转型、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东道国政府政策的扶持、专业化的人才聚集、日渐形成的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

滕春强(2006)基于演化视角对我国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是金融业不断发展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的结果,金融功能的不断演化扩展需要金融机构通过集群提供联合服务,金融产业集群是金融产品的复合化趋势加强的根本要求,金融产业集群是金融业和金融机构不断发展演化的高级阶段。

3. 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机理

Schumpeter(1912)较早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从技术创新的视角论证,信贷资源会流向那些最有机会在产品创新中取得成功的企业,这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由此开始,学者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详尽的论述和研究。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罗纳德·麦金农、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和雷蒙德· W ·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麦金农(Mckinnon)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从欠发达国家的现实状况出发,提出了“金融抑制论”:由于二元金融结构的存在和资源配置体系的扭曲,货币资金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在落后经济中真实利率普遍偏低难以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结果抑制金融系统的扩张和发展。这一论点的政策含义为:落后经济体应该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放松对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率的管制,并相应减少政府的干预和限制;与此相对应,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在专著《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了“金融结构论”,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金融高速发展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相随。

戈德史密斯的思想给之后的学者许多有益的启示,更多的学者开始从样本数据、实证方法以及指标构建等方面改进戈德史密斯的研究,从而来进一步实证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King and Levine (1993a)利用1960-1989年间80个国家的混合横截面数据实证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指标(例如: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人均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显著正相关;以Greenwood and Jovonovic (1990)的研究为代表,更多地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金融系统的运行是存在成本的,金融中介的存在有助于实现更高的资本回报率进而实现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为金融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Bossone等(2003)的研究论证了金融集聚在企业投资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金融机构介入金融交易活动会显著减少获取信息的成本,并较好地促进金融交易各方分享收益Dodd (1994)

也从信息承载的角度论述了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影响;与此对应,Gehrig (1998)从集聚与分散两个角度论述了信息与监管对金融机构活动带来的影响。

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陈刚等(2006)利用1979-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一步检验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虽然金融发展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但分税制改革显著降低了这一正向作用陈伟国、张红伟(2008)分别从金融抑制论和金融结构论的观点出发,使用V AR 模型得出了与上述研究并不一致的结论,他们发现金融发展(使用货币总量M2/GDP衡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金融深化(使用金融资产总量/GDP衡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4;鉴于上述文献所选取的相关指标不能准确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武志(2010)采用戈氏指标衡量金融发展的真实水平,从而副除金融发展衡量过程中的虚假成分,他的研究进一步认为虽然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内在的、质的提升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

梁颖、罗霄(2006)认为金融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的效应就是形成各种层级的、不同辖射范围的金融中心,使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网络节点、梁颖(2006)在总结金融地理学理论成果后,指出金融产业集聚是因为在当前这个信息化时代,由于集聚所形成的金融中心具有四种凝聚力:劳工市场外溢效应、科技外溢效应、信息外溢效应和中介人的服务需求。金融机构必须进驻信息中心地,这样才能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和诠释误差。

杨起予(2009)发现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对长三角整体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兰芳(2010)对金融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较好的归纳和梳理,她认为,金融产业集群会通过集聚储蓄、配置资源、改善公司治理以及加强风险管理等渠道来促进经济增长,她进一步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发现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王雷(2010)在其博士论文中把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起作用的主要途径归纳为:规模经济、金融外溢效应、创新效应、提高金融资源使用率以及自我强化机制在最近的一篇文献中,李林等(2011)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着重检验了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三.金融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综论

(一)金融产业集聚综论

1.金融集聚的内涵与特点

(1)金融集聚的内涵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国际金融产业向某些区域的集中,金融资本在全球层面上实现了空间整合,导致金融产业高度集聚。就区域内部功能结构而言,形成了以金融产业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就区域内某一城市的角色功能定位而言,具有特殊金融功能优势的城市成为了国际、国家或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就世界资本的全球化运作而言,这些区域或城市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网络节点,发挥着国际性功能区的作用。因此,金融集聚正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框架,运用金融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科学解释金融集聚的含义对金融集聚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金融集聚既是金融机构、市场、信息、产品、文化等集中聚合的静态结果反映,又是金融资源地域运动在市场、政府主导下的动态过程,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阶段和金融成长的一个过程。金融集聚具有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可以把金融集聚看成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是指金融机构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使得这些区域内的金融机构达到一定规模和集中度的现象;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过程上来看,金融集聚是指金融资源在特定的条件下向具有一定自然、经济和社会禀赋优势的某些特定区域空间集中,进而形成一定规模和集中度的金融市场

和金融机构的有机过程。

金融机构动态集聚过程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括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和区域金融系统在结果、功能、规模和发展水平上时空有序的演化过程,又包含了金融资源与区域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实体产业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集聚是实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在相互作用的同时也促进了金融集聚的演化过程。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方向是金融集聚伴随着经济增长不断的演化并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时序过程,不再区分三个概念之间的不同,而是把金融集聚看作是金融产业集聚或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2)金融集聚的特点

第一,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在地区整体某个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生成的。从根本来说,是地区总体经济发展和金融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地域集中的体现。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产业集聚互为因果,相互联系,对立统一。产业集聚为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发展条件和创造了机会,金融产业金融发展到某一程度后又反作用于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第二,区域金融自身发展促使着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包括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区域内金融资源量的增长,某一段时期金融资源流动速度加快,存量规模相对与其他地区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区域内金融产业发展质的飞跃,金融产业集聚的质变是指地区某一时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果显著,对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的明显提高。区域金融资源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

第三,金融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金融产业内部规模经济通过金融产品规模经济、分支机构网点规模经济和金融企业总体规模经济降低金融产业内部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业务流转速率,强化管理机制。使金融产业集聚形成成为可能,也是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金融产业外部规模经济凭借金融产业集聚的自身属性通过直接途径谋求自身发展,还可以通过间接路径与其他产业相关联,在促进地区其他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寻找合理契机,促成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使其他产业反作用于自身,进而谋求快速增长。第四,空间集聚理论中所体现的空间集聚外在性推动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空间集聚外在性理论指出,一方面金融产业集聚不仅可以促进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为与金融业密不可分的金融辅助产业提供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金融辅助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可以反作用于金融业促进金融产业集聚;另一方面,金融产业集聚可以在劳动力市场形成具有专业化金融知识的人力资本。

(二)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1.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1)金融产业集群正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推动下,国际金融市场迅猛发展,资本在国与国之间快速流动,各国政府更加关注金融产业在本国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金融资源主导权的竞争己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核心。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产业集群”这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日益广泛的应用到了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大量的、从事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开始实现空间聚集,金融产业集群正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中心的三大国际性金融集聚区。据统计,“三大国际金融中心集中了全球外汇交易量的60%、国际银行贷款的40%、国际债券发行额的30%,其中伦敦拥有18%的全球银行借贷额、33%的全球外汇交易额、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额,有着决定世界黄金价格的黄金市场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货市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曼谷等也出现了明

显的金融产业聚集趋势。香港目前己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世界主要的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金融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经纪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金融机构相当密集。截止2007年底,“香港有137家持牌银行、30家有限制牌照银行和32家接受存款公司,这199家认可机构总共经营约1300家香港本地分行;与此同时,获授权的保险公司有180家,其中:经营一般业务的116家、经营长期业务的46家、经营综合业务的18家;证券市场提供经纪业务的公司主要有三类,即以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十几家欧美大投资银行的亚洲公司、以中小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400多家香港本地中小型经纪行及部分银行与香港这一离岸金融中心自发形成集聚不同,新加坡金融产业集群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的,目前已逐步确定了其亚洲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截止2010年底,新加坡的银行总数己达到120家,获得完全执照、限制性执照和离岸性执照的外国银行已达到114家;另外还有71家投资银行、117家基金管理公司、249家资本市场服务公司和149家保险公司,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之深令人惊叹。在2011年10月知名智库Z/Yen Group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第10期显示: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依次为世界前四大金融中心,伦敦的得分为774分,而纽约为773分,中国香港为770分,新加坡以735分排名第4。在金融企业的地域集聚的强力推动下,全球范围内金融产业集群格局日趋明显。

(2)金融集聚效应

相对于其他产业集聚来说,金融产业集聚更加具有竞争力。这种优势源自于金融产业集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自身发展形成的金融集聚效应,金融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促使影响集聚形成的因素发挥出的附属效应,金融集聚效应通过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对实业经济体发挥促进作用。

第一,金融集聚效应能使区域金融产业集群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金融产业集聚形成了区域金融产业集群或者更加集中表现为区域金融中心,金融机构在地域位置上集聚不仅能解决实体产业周转资金困难,而且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融资和投资环境;通过对货币市场运作提高资本市场流动性,降低了实业经济体为节约融资成本而承担的风险。

第二,金融集聚效应促成区域内的金融机构网络化。金融产业集聚区内在金融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并布置了大量的银行分支机构,每家银行在设置营业网点空间布局时也受到其他银行营业网点布置规划的影响,最终在同一区域内组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网络布局。由此形成的网络结构在给金融产业自身带来的额外收益的同时,同样为当地其他产业带来了便利。

第三,金融集聚效应产生创新机制。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机制所发挥的影响。金融产业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创新提高效率进而影响了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地区创新体系的建立。金融集聚创新发展加速了金融产业技术水平的前进步伐,从而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金融集聚效应通过上述几方面的体现,不断的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金融机构网络化与创新机制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积极促使金融产业集聚发挥金融集聚效应,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能源。

(3)金融辐射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的金融辐射效应是指在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当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的集聚程度趋向饱和状态时,金融产业集聚区便具备向周边地域扩张的能力。金融辐射效应不仅仅是金融资源与金融机构在地理位置上向外扩散,还体现在金融产业集聚区内技术、知识向周围空间传递的过程。金融产业集聚区的金融辐射效应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金融产业集聚区内金融资源与金融机构达到饱和,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到达最高点,金融机构的数量在空间分布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规模,为了实现金融产业更高的利润,金融资源与金融机构必须去选择金融产业发展程度相对于中心区域较差的周围地区去挖掘

额外利润;第二阶段,当金融资源与金融机构流向周围地域后,中心区域金融产业的高新技术与相对丰富的金融文化也随之传递到周围地区,成为周边金融产业相对落后地区学习交流的主要来源;第三阶段,周边地区金融产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心区的带动下,使金融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而带动了周边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总之,金融辐射效应在促使周边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周边地区某一中心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速度,循环往复,中心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又产生金融辐射效应,进而达到整体金融产业与经济的发展。

(4)经济发展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所体现的经济增长效应是指在已形成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其不断的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两种效应的交织在一起,进而发挥出更强大的综合作用通过影响区域金融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核心区域与周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对辐射范围内的社会福利水平、区域就业水平与技术进步产生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金融产业集聚的经济发展效应为核心区域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促进了与金融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核心区域经济增长;第二,金融产业集聚的经济发展效应促使区域内以及周边区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扩大,地方政府为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创办教育机构;第三,金融产业集聚的经济发展效应促进核心区域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体系相适应,使区域金融体系更加完善,抗风险能力更强;第四,金融产业集聚的经济发展效应作用在区域经济市场,使之运行更加稳定,并与国际市场相衔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

2.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

(1)加强资本形成转化投资

金融产业集聚在区域内的发展,促使区域内加快资本流动,构造高效的资本形成机制。当提及资本形成机制时,始终离不开储蓄的变动,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微观经济时,经常讲储蓄作为经济模型的有效变量。储蓄作为金融产业最大的资本来源,一直承担着资本始源的角色。但是储蓄不能直接转化成为资本,必须经过金融产业对储蓄的合理分配,通过储蓄转变成企业和私人贷款,企业和私人贷款部分转化诚投资,进而形成资本。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服务作用。金融产业集聚加快了储蓄转化成投资的速度也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变的转化率,从而促进了区域内资本流动速率,加快了资本使用效率,并形成高效的资本形成机制。

(2)升级劳动力水平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人作为生产者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地区较高的劳动力水平意味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金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供应。在教育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在社会,每个产业都在重视人力资本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金融产业集聚不仅仅是经济的集聚,也是人力资本的集聚,大量的优秀人才汇集在同一发达区域,各自优势互补形成了良好文化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中国,北京、上海是国内两大金融中心,而北京、上海也是全国高校最为集中的地区,同时还在不断吸收着其他地区大批的金融人才。由此可见,金融产业集聚为劳动力水平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通过吸收高素质人力资本,进而从存量上提升劳动力水平;另一方面,金融产业集聚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本地区的教育水平形成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本地就业水平。(3)加速技术进步

金融产业集聚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利的技术环境。由于金融产业集聚区内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有效的信息,具备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第二,激励区域内竞争。金融产业集聚区域内汇集了各种相关产业大量的厂商,彼此成为竞争对手,将

自然形成一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为厂商之间为谋求市场占有率带来强烈的创新动力,促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第三,提高技术进步效率。在金融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能够进行近距离的信息交流,加快了信息流动效率,同时也为实体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产业集聚现状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的金融机构地域集中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目前在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已经形成了金融产业聚集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群,环渤海经济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金融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深圳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群。

1. 上海陆家嘴CBD金融产业集群最为突出,目前己经逐步形成了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市场结构在内的全国金融市场体系。上海现在己成为全国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同业拆借中心、全国银行卡中心、黄金交易中心都落户在上海,票据市场也初具雏形,并拥有全国最大的住房抵押市场。上海市政府为了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包括“对入驻金融机构总部进行专项资金资助、对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进行适当奖励、扩大对外开放、建立银行卡集群效应基地等,目的是把陆家嘴建成国家金融改革先行试验区和金融资源聚高地”。

2. 北京作为中央机关所在地,汇聚了国内所有的监管部门与宏观调控部门:“一行三会”的总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4家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工、农、中、建)的总部、3家政策性银行总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3大保险公司总部(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2大证券公司(银河证券、中金公司)总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中国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也都设立在北京。据统计,中国银行业资金总量的80%、保险业资金的70%多都集中在北京统一运作,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金融结算中心,1700米长的金融街汇聚了中国一大批高素质金融人才。

3.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凭借其开放的经济政策、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通过积极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建立证券交易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金融机构进入,目前己成为珠三角地区金融产业的聚集地。如今,深圳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己经形成,其中包括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保险市场等,而且我国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也设立在此。

这一切都表明,金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通过聚集大量的金融资源,金融产业集群所展现出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信息外溢效应和创新效应等,极大地促进了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因此,金融产业集群成为金融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课题,同时也是产业集群研究中新的亮点。

五.辽宁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金融业在积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发展政策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这一时代主题,进一步提升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力度,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加快金融集聚步伐,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相对而言,辽宁金融业仍然处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型时期,金融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1.金融业发展现状

2013年辽宁经济结构调整特征明显,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年放缓,房地产市场下行,财政收入增速回落,消费好于全国,外贸有所回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改革成效也在多方面逐渐体现。民间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与城镇;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同时,货币金融环境总体良好,较好的匹配了地区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需要。其中,新型金融产品快速发展对金融运行的影响值得关

数据来源:2013年辽宁省金融运行报告

2013年,辽宁省货币金融环境总体适度,较好地稳定了短期经济增长,匹配了未来转型需要。银行业贷款投放平稳、经营好转、资产质量改善;证券业顺利推进改革调整,证券交易比较活跃;保险业继续稳步发展。辽宁省区域金融体系日益趋向多元化,全省形成了在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和银监会的监管下,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金融银行相互补充,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竞争的多元化金融体系。2013年末统计报告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达到8838个,其中不仅包括各类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还包含了外资银行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扩大至173220人,比2010年增加了两万余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截止2013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0962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了15966亿元,年均增长15.21%。同时,总体来看,不良贷款再次“双降”,2013年末不良贷款余额788.2亿元,比年初减少8.9亿元;不良贷款率2.7%,比年初下降0.4个百分点。全年银行业机构实现盈利660.2亿元,同比增长32.7%,同比增加162.9亿元。

2013年末,辽宁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9722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比上年同期低2.2个百分点。全年辽宁省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3364亿元,同比少增102亿元。2013年末,辽宁省金融机构本外币短期贷款增长18.6%,增幅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全年短期贷款新增1779亿元,同比多增74亿元。由于基数波动,2013年票据融资同比增速先放缓后加快。

2.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本小节在对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现状的描述中,运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形式,从某一时点和一段时序两个角度解释辽宁省金融集聚的发展与现状,并引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中的区位熵指数表示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的统计指标数据。

(1)区位熵指数

区位熵也称为地方产业专业化程度指数,是反映地方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专业化程度的指标,等于一个地区的某个产业的数量与该地区的土地面积的商除以全国该产业的数量与全国土地总面积,区位熵指数的大小能够比较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与整个区域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区位熵愈接近于1,说明该产业的集聚程度比较低,如果愈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的集聚程度比较高。

(2)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相关统计指标及其区位熵

银行业在金融产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于金融集聚的评价主要以银行类金融

机构发展水平考察。本研究选取了主要来源于银行业的金融机构网点数和金融行业从业人数作为直观分析辽宁省区域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程度。

?i=(Q i/S i)/(Q/S),

式中Qi表示i地区的金融机构数,Si表示i地区的土地面积,Q和S分别表示全国金融机构总数和全国土地面积。

Pi=(li/Li)/(l/L),

其中li表示i地区金融行业的从业人数,Li表示i地区总的就业人数,l表示全国金融行业的从业人数,L表示全国就业总人数。

(3)基于区位熵思想的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从静态的角度看,2013年全国各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程度以金融机构数区位熵指数表示,横向对比位列上三名的为三个直辖市,依次为上海、天津和北京。辽宁省位列第十位,处于中上等位置。从金融机构的地理分布看,辽宁省2013年年末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但是不能忽略统计指标设计的缺失性。前三位均是直辖市,区位熵指数均大于10,辽宁省只有2.78,然而,上海、天津和北京2013年年末的金融机构数分别为3676 个、2850 个和3952 个,而辽宁省拥有高达8838个金融机构网点。换句话解释,这些数字不能直接说明辽宁省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与上述三个城市相差甚远。原因是直辖市土地面积远远小于省份的土地面积,而且辽宁省的农用土地面远远大于三个直辖市,所以,以金融机构在地区间的分布数量判断金融产业集聚的程度显然夸大土地面积较小的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反之忽视了类似于辽宁省土地面积较大的省份。

地区金融机构

土地面

全国金融机构

全国土地总面

金融机构数区位

上海3676 0.58 202448 943.87 29.549 天津2850 1.13 202448 943.87 11.759 北京3952 1.68 202448 943.87 10.967 江苏12390 10.26 202448 943.87 5.630 浙江11667 10.18 202448 943.87 5.343 山东14217 15.7 202448 943.87 4.222 广东16100 17.96 202448 943.87 4.179 河南12155 16.7 202448 943.87 3.393 重庆5332 8.24 202448 943.87 3.017 辽宁8838 14.81 202448 943.87 2.782 河北10503 18.7 202448 943.87 2.619 安徽7664 13.96 202448 943.87 2.560 福建5809 12.14 202448 943.87 2.231 山西6762 15.6 202448 943.87 2.021 湖南9164 21.18 202448 943.87 2.017 湖北7323 18.59 202448 943.87 1.837 海南1359 3.5 202448 943.87 1.810 陕西6630 20.58 202448 943.87 1.502 四川13431 48.41 202448 943.87 1.294 贵州4649 17.6 202448 943.87 1.232 吉林4728 18.74 202448 943.87 1.176 广西5793 23.6 202448 943.87 1.144 宁夏1201 5.18 202448 943.87 1.081 黑龙6470 45.48 202448 943.87 0.663

云南5335 39.4 202448 943.87 0.631

甘肃4552 45.44 202448 943.87 0.467

内蒙

古4675 118.3 202448 943.87 0.184

新疆3483 166 202448 943.87 0.098

青海1063 72.23 202448 943.87 0.069

西藏677 122 202448 943.87 0.026

数据来源:2013年各省市金融运行报告

3. 辽宁省发展产业金融集聚的优势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1)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条件

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集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沈阳—大连金融圈,是以沈阳、大连为双龙头的辽宁区域经济带为依托。位于东北与华北经济圈的结合部,辐射东北三省及华北部分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使辽宁省不仅能够承接京津冀经济圈的经济和金融辐射,还承担起东北亚经济圈战略转移的金融通道的重要角色。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凭借国家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积极政策以及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辽宁省积极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多年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辽宁第一大支柱产业,不仅带动辽宁省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辽宁省拥有显著的科教优势和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现有普通高校154 所,占全国11.3%;本科院校78 所,占全国12.4%;专业技术人才210 万人,占全国10%,为辽宁省金融业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2)面临的主要问题

和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健全,且结构类型单一。融资租赁公司、金融市场的交易中介机构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质量也有待提高;缺少服务和竞争力能与全国性银行机构相比的法人机构(比如外资银行)。另外,辽宁的金融机构布局也不够科学,仅沈阳和大连两地的金融机构数量就占据了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偏远地区的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层次都明显偏低。金融行业在辽宁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距悬殊,致使金融机构的功能尚未得到完全发挥。

由于受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体制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辽宁省的金融机构普遍面临不良资产较多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规模与速度。2012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辽宁省年末不良贷款余额797亿元,不良贷款率3.0%。可见,繁杂沉重的不良贷款清理和控压工作耗费了国有商业银行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和时间成本,致使大量的工作人员无暇顾及市场的维护和开拓。

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过度依赖间接服务。一方面,商业银行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其融资工具的创新性和技术含量不高。下级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对新产品的设计及推广更多的依赖总行,开拓新产品和新业务的能力较弱、速度较慢。银行产品和业务同质化现象明显,差异性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客户对新型理财产品的和金融工具的诉求。另一方面,辽宁的市场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而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得资本市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长期资本的提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科学定位辽宁省金融业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辽宁省金融集聚理论,正确评价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程度水平以及研究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成为本文的研究方向。

六.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

1.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由于辽宁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在金融资源中占垄断地位,而银行业资产总额也能代表一个

地区金融资源的总体状况。因此,本文采用辽宁省银行业资产总额来反映区域金融集聚程度;以每年人均GDP(平减后实际值)来衡量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2005-2013年的《辽宁省统计年鉴》和《辽宁省金融运行报告》。从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2005年-2013年的历年年度数据为基础数据,并采用EViews6.0进行所有的相关检验。2.实证分析过程

1)单位根检验

一般来讲,当选取的时间序列具有不平稳性时,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建立计量模型之前,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保证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本文采用常见的ADF 检验。首先对辽宁省银行业资产总额(CAP)和人均实际GDP进行ADF检验,再对二者做协整回归和回归残差的ADF检验。

由于对各数据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数据的性质和关系,且所得到的数据易消除异方差问题;同时,取对数以后,经济变量具有弹性的含义,所以一般对变量取对数形式。

利用EViews6.0进行单位根检验的过程如下: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GDP,首先生成对数化序列,命令为:Series Lgdp=log(gdp)。打开序列对象lgdp,点击View菜单选择Graph选项后,使用默认设置可以得到其时序图,如图1所示。显然该序列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应该为非平稳序列。

图1:2005-2013年GDP数据对数化的时序图

数据来源:2013年各省市金融运行报告

由于检验概率为0.7744,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接受原假设,初步表明该

由p值可知,此时接受二阶差分后的序列不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我们最终认为人均GDP对数化序列为I(2)

金融行业资产总额对数化序列为I(2)。

由上面的ADF检验可知,LnGDP和LnCAP都是服从二阶单整的,对它们建立协整回归。

图8:LnGDP和LnCAP回归结果

得到的回归结果为:

LnGDP = 1.168 + 0.908LnCAP

(3.394)(27.083)

得到用于检验协整关系的残差为:

e = LnGDP – 1.168 – 0.908LnCAP

现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原协整模型中含有截距项,因此单位根检验不再

由t值可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残差是平稳的,表明两个变量是协整的,原来的协整回归有效不是伪回归。另外修正的相关系数为0.9892,可以判断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D-W值为1.942,根据自相关的判断规则,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金融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结合金融地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体系对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进行了分析论证,经过上述各个章节的基础理论分析、发展现状描述和实证分析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本文总结得出几点结论如下:第一,通过构建金融产业集聚程度指标体系,辽宁省和北京,上海等发达经济地区在金融机构数、从业人数、金融业增加值、人均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业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不够,金融业增加值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于金融资本转向社会投资的规模受到制约,而金融资产总额、金融业现金收入与支出方面表现相对突出,对辽宁省具有金融产业集聚巨大潜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二,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首先在初步判断辽宁省银行业金融资产总额和人均GDP具有相同方向增长趋势的同时,又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选取样本数据的固定效应分析,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通过对两个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可以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另外,金融产业集聚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实体经济加快实现规模经济最大化,并优化辽宁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物质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的投入比例,使其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快速发展。

第三,通过将辽宁省置于不同层次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充分认识制约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促进能力发挥的效率不足等问题。积极加快辽宁省金融业发展速度,大力提高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程度,使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出更多功能。

2.政策建议

辽宁省金融产业聚集程度必须提高金融资源运行效率,使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达到一致均衡,发挥金融产业集聚的最大效益。辽宁省还得坚持走政府主导的金融产业集聚发展路径,政府的积极金融政策必须支持推进区域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合理借鉴金融产业集聚高度发达地区在金融产业集聚建设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实现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自然形成相结合的方式,加速发展区域金融产业集聚。

(1)加快辽宁省金融制度改革,推进区域金融资源快速流动

辽宁省作为工业大省,想要在短期内推动区域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必须依赖政府宏观集聚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辽宁省应进一步深化金融制度改革,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进程。首先,适度减少政府对金融发展的干预,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一,加快区域金融市场化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多元化金融资本市场的建设;第二,冲破区域金融机构按行政区位划分设置的布局,鼓励按经济市场规划,促使区域金融机构的区域化管理;第三,加快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各类现代金融产品和有效金融工具,满足投资者需求。其次,大力推进区域金融走向国际化,逐渐放松对微小金融资本项目的管制。第一,鼓励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向外流动,积极学习国外金融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第二,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增强金融资本的国际流动性;第三,区域金融政策积极主动地与国际体制相衔接。

(2)建立和发展多元化、竞争性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通过建立和发展多元化、竞争性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县域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多层次信贷需求。一是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信用互助社等准入门槛,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加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二是贯彻落实当前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铺开建立面向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目前要由政府主导甚至出资支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三是对在辽宁省设立的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以此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办村镇银行,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借助这些机构的地缘人缘优势,不但易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管理成本高的问题,还能解决县以下金融网点少、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等问题。

(3)优化辽宁省金融产业环境,增强区域金融产业竞争力

首先,提升区域金融企业经营理念。合理的经营理念是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我国金融企业要以努力满足顾客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诚信意识、团结协作,则社会责任感,使金融企业和金融从业人员的权责明晰。其次,优化金融企业组织结构。凭借以产权改革为基础,建设金融企业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激励政、奖励制度、培养风险意识,明确所有者、董事会、高级执行人员之间的制衡关系,形成合理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再次,

扩大区域金融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作为知识密集产业的金融产业,人力资本是形成金融产业集聚的关键影响因素。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才机制建设和扩大投资人才培训机制,有效提高区域内劳动力素质,为区域内金融产业集聚奠定基础条件。第四,开展金融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不仅要推动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在内的多个方面的创新,还需在融资渠道以及融资行为中的信用支持和风险分散等方面推出符合辽宁省实际的创新工具,运用战略联盟等合作性竞争的准市场组织形式带动金融产业规模化发展。

(4)提高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层次,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无论是哪种金融产业集聚模式,其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产业集聚雏形的形成一般都相当困难,但只要出现了集聚趋势,发展速度就会以乘数增长。一个城市要吸引大批金融企业和机构进驻,必须具备某些要素和标准,不同的优势条件将吸引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金融机构,从而导致集聚所产生的规模、辐射效应相差也很大,并最终影响集聚发生地在世界金融市场中的层级地位。因此在国家选择金融产业集聚形成路径和建设金融中心方面,要准确把握金融产业集聚的核心要素,积极推动“互补型”的金融产业聚集,促使金融机构形成符合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特色的金融组织网络,使金融资源在相应区域内的使用更有效率。同时,按照经济金融发展的态势,形成若干个次级金融中心或金融发展极,打破金融资源的地方壁垒,弥合区域金融市场的相对割裂状态,促使金融资源空间流动与配置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Julian Birkinshaw . Regional clusters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dependence, dependence, or inter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2000, 30(2).

[2]Panditetal N R, Gary A S, Cook G M, Peter Swann. The Dynamic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British Financial Services[J]. The Service Industrial Journal 2001,21(4).

[1]Bossone B, Sandeep Mahajan, Farah Zahir.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Group Interests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C]-IMF Working Paper, January 2003.

[3]King, Robert.G and Levine, Ross, 1993a:“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5]李林,丁艺,刘志华.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5).

[6]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 (5).

[7]陈铭仁.金融机构集聚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9-22

[8]王雷.《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以甘肃为例》[D].兰州商学院博士论文,2010.

[9]杨起予.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聚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J].浙江学刊,2009(6).

[10]陈文峰,平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观察,2008(10):93-95

[11]郭佳.北京金融产业集聚模式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76-77

[12]黄解宇.金融集聚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1):143-146

[13]梁颖,罗霄.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2006,(5).

[14]滕春强.金融企业集群发展动因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 (5).

[15]陈刚,尹希果,潘杨.中国的金融发展、分税制改革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6(2).

[16]王步芳.基于产业集群的首都金融业发展策略探讨[J].北京市财贸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6(4).

[17]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和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0-37

[18]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金融企业集群:经济性质、效率边界与竞争优势[J].金融研究,2005(6).

[19]高铁梅.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41-450

附表:

图1:2005-2013年GDP数据对数化的时序图

图2: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的水平序列ADF检验

图3:只包含截距项的水平ADF检验

图4:无截距项和趋势项的水平ADF检验

图5:无截距项和趋势项的一阶差分ADF检验

图6:无截距项和趋势项的二阶差分ADF检验

图7:无截距项和趋势项的二阶差分ADF检验

图9:对残差E的ADF检验结果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_“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研究”(13AJL014)作者简介:安树伟(1969—),男,山西沁县人,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摘 要:“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东快西慢格局仍然未变;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和国际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格局的总体态势将是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从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格局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5)04-0001-04 “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 对均衡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效显著。2010 2013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52.1%下降到49.2%;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20.5%和18.5%上升到21.6%和20.3%,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仍未有改观;与此同时,由于受传统增长方式的制约和传统出口市场不景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 为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并有效熨平传统出口市场的波动,中国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就是要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在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在实现东西互动过程中促进中部心脏地带的崛起,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高虎城,2014)。 一、“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中国经济所处的转型升级阶段来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在短期内 ,“一带一路”可以帮助中国消化过剩产能,其中1单位的基建投资将拉动上游相关产业1.89单位的生产扩张;在较 长时期内,“一带一路”则有助于我国外储投资方向多元化,并会助力亚太经济一体化(俞平康,2014),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更趋平衡和中国在亚太地区 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为此, 中国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以及国内 相关区域的基建、能源和金融合作等提供融资支持。 (一)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将更加开放 “十二五”以来,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以当年价格计算,以下同),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明显下降;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在工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同时,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成为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原动力。 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加强了与东盟的 经贸往来,并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 DOI:10.160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2453384.html,ki.jjwt.2015.04.001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XXXX区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XXXX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宏观调控政策,以打好“六大攻坚战”为目标,积极应对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着力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全区金融继续保持了平稳运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有所提升,保险业市场竞争明显,服务范围逐步拓展,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和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金融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了XXXX区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XX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家,分别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xx银行。新引进XXXX村镇银行1家,预计12月底开业。保险公司5家,分别为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平安财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安邦财产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12家,基本不开展业务。 农村信用社现有营业网点X个,职工X人。各项存款余额X 万元,较年初增加X万元;各项贷款余额X万元,较年初增加X 万元;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各项贷款X笔、X万元。其中涉农贷款X户、X万元,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完成了“一个不低于”的监管目标;小微企业贷款X户、余额X万元,小微客户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全社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客户贷款户数高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客户贷款获得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在金融服务方面,做到了全覆盖,无死角、盲区。辖区XX

个行政村XX个自然村均有客户经理包片负责,并且村村有贷款、有便民服务终端,目前信用社共服务存量贷户XX户,贷款覆盖面达到40%。共有不良贷款XX笔、余额XX万元。其中2009年12月之前的不良贷款XX笔、余额XX万元;2015年新增不良贷款XX笔、余额XX万元。 农业银行现有营业网点X个,离行式自助服务区1处。各项存款XX万元,较年初增加XX万元,增长10.4% ,其中:机关单位存款XX万元,较年初增加XX万元,增长X%;今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X万元,同比增加X万元,增幅X%;各项贷款余额X 万元,较年初增加X万元,增幅X%,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各项存款增速X个百分点,其中涉农贷款X万元,较年初净增X万元,增幅X%,高于各项贷款增速X个百分点。自助存取款机台数达X 台,在离县城较远乡镇、人员居住密集且金融服务需求大的XXX 等行政村选择金融服务小超市,布放转账电话X部、POS机X部,建设惠农通取现服务点X个。不良贷款X笔X万元,信用卡不良透支X笔X万元。 邮政储蓄银行现有营业网点X个,城区邮政局代办营业点X 个。存款余额X万元。营业网点个人储蓄存款余额X万元,公司业务存款余额X万元,代办点存款余额X万元;信贷业务本年放款X笔,放款金额X万元,贷款结余X万元,其中涉农的小额贷款本年放款X笔,金额X万元。不良贷款共计X笔,金额X万元。 xx银行现有营业网点X个,各项存款余额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X万元;各项贷款余额X万元, 较上年同期新增投放X 万元,存贷比X%;不良贷款余额X万元,完成经济利润X万元, - 2 -

论“新经济”对当代金融发展的影响

论“新经济”对当代金融发展的影响 摘要:“新经济”是在20世纪未出现的一个新范畴,是指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动力,以质量型增长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正确认识新经济,认真研究新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的新现象、新规律,对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货币资金运行的影响 货币的形态,随着生产力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由货币细胞组成的社会资金运动方式的变化。在“新经济”时代,因特行业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电子商务活动独领风骚,将经济活动全面引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这一变化,对货币资金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是由周而复始的运转价值流与使用价值流的循环组成,与之相对应,是货币流与实物流。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了货币信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货币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与“持续的动力”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有了不断加速货币资金运动以推动社会再生产加速运行的要求。在大量使用贵金属货币的条件下,由于货币运动的最高速度只能等同于实物运动速度,因而通过加速货币资金运动来推动再生产过程的空间极为有限。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纸币取代大量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时候,货币可以脱离笨重的责金属而“云游四方”,从而使货币资金运动产生了一次“大提速”,这次“大提速”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仅极大地节约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特别是随着纸币而产生的、具有纸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大量使用,极大地加深了整个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拓展了货币的职能。当今天我们进入信息社会也即“新经济”时代的时候,货币资金的运动再次“大提速”,这次“提速”将货币运动的速度推到了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等同于电子运动的速度,于是,“远隔千万里,汇款瞬间到”的奇迹实现了,其实,这正是科技进步的成果——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互联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带来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当货币资金运动的载体电子化、货币资金运动的路径络化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市场得以形成,资金的融通、资本的流动,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资金配置引导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迅速提升。上个世纪中叶所预测的“无现金交易社会”以及“电子货币流通时代”完全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来实现。正是由于货币已经完全脱离了有形的载体,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货币

dy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现状(整理)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经济“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金融发展论文: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金融发展论文: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 与影响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通过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具体化。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强大的金融做基础,金融的作用就愈强。区域金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资金,其运作机制就是金融活动影响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再影响生产要素的区域分配结构,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如果是区域金融体系较完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则对本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达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区域金融理论不是区域与金融的简单叠加,而是

将区域与金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探讨的核心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或者说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生共长关系的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一、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一个区域若没有足够、持续的资本供给,既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能促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储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效率决定的。区域金融发展之所以能够增加储蓄规模,原因在于实际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门的效率和融资机制会影响到储蓄率和储蓄向投资的转 化率。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一些非生产性的或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储蓄率就会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同时金融发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到了储蓄水平、投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在实际

金融产业园发展规划

**金融产业园发展规划 序言 建设金融功能先进、商务服务集聚的城市功能区,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区域品牌。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对于产业扩张、集聚和升级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以园区化建设带动金融产业加快发展。依据《国家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合**发展实际,特编制《**金融产业园发展规划》。 本《规划》起止年限为2009-2020年。 一、现实基础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金融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比例有所增加,已形成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市场需求基础、金融要素基础和配套要素基础。 1、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金融市场主体数量初具规

模,共拥有各类金融机构网点700余家,金融从业人员1.1万余人。银行类金融机构12家,营业网点500多个,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5家,政策性银行1家(农业发展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1家(**市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1家(农村信用社)。保险类金融机构22家,营业网点138个。证券类金融机构4家,营业网点8个。信托投资、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其他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发展。 2、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机构存贷款业务增长较快。截至2008年12月末,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202.1亿元,首次突破1200亿元大关,环比增加19.4亿元,增幅较上一年同期少增78.4亿元;比年初增加84.5亿元,增幅较上一年同期少增16.5亿元,贷款余额249亿元。保险市场发展迅速,现有保险公司已经超过18家,险种突破30种,2008年,保费收入3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6%。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票据贴现余额19.16亿元,比2007年初增加12.28亿元。 3、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已上市企业达到13家,累计融资60亿元,同时还有20户企业进入上市储备库。上市企业天圜营养集团有限公司日月星品牌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此外,信托

金融业的发展与展望

金融业的发展与展望 张群鹤版权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

概述 (3) 传统金融 (3) 现代金融 (3) 虚拟货币 (3) 第三方支付 (3) P2P众筹 (3) 内部平台 (4) 资源管理 (4) 资金安全 (4) 移动互联银行安全卡 (4) 风险监控 (4) 投资回报 (4) 总结 (4)

概述 金融伴随着原始的“一般等价物”的产生而发展,伴随着金银对物,纸币对金银,电子货币对纸币,虚拟货币对电子货币的替代和革新,完成了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的过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越来越紧密和快速的影响,急速的扩充了人类的财富,同时使资金流的流速达到了“光”的速度,进而带动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传统金融 传统金融主要依据银行业“存取贷”为基础而衍生的金融服务和机构。 现代金融 现代金融对应于传统金融的“存取贷”而衍生为针对“入口,渠道,盈利”为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展的金融服务和机构。 所以无论是适应互联网金融,还是智能移动业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影响,产生的所谓的金融互联网,支付入口,移动金融,移动支付,主要是对资金流的“入口”和“渠道”的争夺,而最终的“盈利”收益主要考量各服务和机构对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同时也决定了金融资本的体量和金融服务机构的进一步拓展和革新。 而这一切的根本点是“人”,围绕着“人”而衍生相关的产品,随着技术的演变不断地智能化,便捷化,安全化,透明化。 可谓融人,得以融商,最终融天下之“金”,是为金融。 虚拟货币 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除了其理论上的总量可控外,其实与传统纸币中的编号比较类似,只是其价格的波动性会比较大,同时纸币比较容易贬值,而虚拟货币的购买力是不断提升的。通过央行及监管机构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态度,中国的虚拟货币市场更多的是线下,及相关技术也主要以支付系统的相关技术为依托。 第三方支付 在中国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逐渐占据消费的半壁江山乃至更多,第三方支付如果仅仅作为银行支付的一个渠道或方式的延伸,其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和制约,第三方支付如果能够把现实的货币资金转化为自身的“虚拟货币”,并加大自己支付体系内的“虚拟货币”的体量将会对未来的银行业以及生产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变革。 P2P众筹 众筹做为借用新技术的而兴起的一种融资方式,基于国外的制度保障和信用体制大放异彩,引入国内并没有很好的建树,对国外人员良好的投资意识和习惯的项目模式在中国由于“特色”等各种原因没有引来快速的发展,如果众筹能引入“平台模式”-项目的个体风险由平台承担,投资人只是获取平台的整体收益对应的份额,这样只要平台足够大,收益就会越来越高,而投资人的风险越来越低,甚至是无风险,这样与传统的项目模式互补:平台模式汇集民众,项目模式笼络精英;平台模式保证了资金的体量,项目模式节省了公司的开支;这样P2P众筹在国内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以及对产业兴起的积极促进作用。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出两大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以及全球各国与各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什么是经济金融化呢?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融合及社会财富或资产日益金融资产化,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日益提高。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1、金融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简而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提供资金融通的场所就是金融市场。 ——金融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由于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概念本身也在动态发展,从而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传统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而现代金融则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交易对象,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它主要包括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交易,如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广义的金融市场除包括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有价证券买卖、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业务,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中,我们按金融活动类型将金融市场可以细分为三大市场: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又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金融通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所谓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的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也就是以证券市场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这种直接融资的结果是产生了债权或股权;另一种是间接融资方式,

上海陆家嘴金融产业集群总结

上海陆家嘴金融产业集群【简介】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后,在上海设立的,中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外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成为中国金融投资机构最集中、要素市场最完备的金融产业集群之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占地2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开发地区为6.8平方公里。 【产业聚集模式】 陆家嘴金融企业空间集聚现象明显,企业之间的垂直联系较强, 而水平联系较弱,金融从业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很少,陆家嘴金融产业集群属于比较典型的轮轴式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模式一般分为马歇尔式产业集群、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 其中轮轴式产业集群是指一个或多个大企业支配,小企业位于外围,有明显的等级制度;主要为核心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的联系;大公司对外联系较紧;经济聚集度高,但是经济聚集内部化。缺点为整个集群依赖大企业的绩效。 【产业内部构成】 截至2011年9月底,区域内有626 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其中198 家银行,其中外资银行分行60家;261 家证券类机构,167 家保险类机构。

要素方面,拥有证券、期货、钻石、石油、金融期货、人才、农产品、化工等11 家国家级和市级要素市场。 【陆家嘴产业聚集成因】 (1)作为国内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之一,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吸引了金融机构汇集陆家嘴。 (2)国家级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拥有较高知名度,其品牌效应促使金融机构向陆家嘴集聚,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提高竞争力。 (3)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成为国内第一个对外资金融机构有限制地开放国内市场的试点城区。上海市政府将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上海市长期奋斗的目标,在税收减免、人才引进、行政审批等领域,为金融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陆家嘴金融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聚集,使陆家嘴在金融主业的进化演变中获得更多资本与人才的优势。例如融资租赁行业,由于银行集聚融资便利,和各类大企业总部扎堆,无论是银行系还是厂商系融资租赁企业都在浦东获得超常发展。 (1)。区域内有553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为全国最高。全球20大班轮公司中有3家落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2)要素集聚。区域内有证券、、钻石、、金融期货、人才等10家国家级和市级要素市场。

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如今我国已经开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规模正在逐年增长,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了一个市场上一大必争的消费群体。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对各个行业都产出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探讨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从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体系发展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体系;影响 一般来说,老年群体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属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理财群体。随着老年人口在社会上的比重的上升,将导致全社会消费观念的改变,稳健的金融产品将会更加受到社会的追捧,一些低风险的金融机构也会发展起来。同时,老龄化的社会的养老金体系将极大带动金融体系的发展与转型。 一、老龄化社会金融市场分析 (一)老龄化社会现状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相对于2013年来说,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增加了1000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并且在可见的这几年中老龄化将加速。到20年后,老年人口到达3.5亿峰值,并在未来60年里将不会低于这个数字。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将近80年中,老年消费群体将占据中国消费群体的绝大部分。 (二)现阶段老龄化社会金融市场分析 如今,政府对老年人的保障愈加完善,老年人退休金也在呈现着逐步增长的势头,另外老年人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省吃俭用,这一系列原因促成了老年人储蓄充足,老年人的投资理财需求也相应的增加。基本养老需求是老年人的最基本的需求,这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国家补助、养老金,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无忧度过。便利结算需求集中体现了老年人由于自身随着年龄的增加智力等方面的退化,需要在结算方面尽可能的便利,使得他们能够自行完成结算操作。专属理财需求是结合老年人的个人特点为其提供专属的理财服务。金融学习需求是老年人必需的一种需求,包括上门服务、老年智能服务等。 二、人口老龄化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老年人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这对于风险较低的金融机构发展将是一大契机。债券机构、保险机构、银行部门低风险金融机构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一)促进债券机构的发展 债券作为一种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符合老年人的低风险需求。人口老龄化将极大地扩大债券需求,促进债券机构的发展。如今,股票市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 东莞市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宁夏为例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摘要] 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1978~2007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样本,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发展金融相关比率Granger因果检验 一、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9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出版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书,从比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各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 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关系方面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Ronald I·Mckinnon和Edward S·Shaw。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或“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理论。在Ronald I·Mckinnon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Edward S·Shaw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他们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都作了广泛研究。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Shaw,1973),这便是Patri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金融发展在动员储蓄、管理风险、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以Goldsmith (1969)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Sinai和Stokers(1972)以及Wallick(1969)的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1973)与Shaw(1973)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运用传统的总储蓄方程,Fry(1988)基于亚洲不发达国家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利率对总储蓄函数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尽管这种明显的积极效果对其它多数国家很小;但其它的许多经验研究并没有发现实际利率与国内储

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除了少数学者进行过金融产业集群探讨外,在产业集群的理论中金融业多半只不过是作为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被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产业集群理论来分析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并分析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希望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所启示。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中心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有很多。一般说来,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但目前产业集群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组织而非金融机构。除了少数学者进行过金融产业集群探讨外,在产业集群的理论探讨中金融业多半只不过是作为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而被大家关注。 实际上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发展到今天数以千万计的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如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法兰克福和英国伦敦等世界许多地区的金融产业都已集群化发展。至1997年末,25个城市占有了全球83%的金融资产。伦敦、纽约、东京三大金融中心持有全世界1/3的机构管理资产以及58%的全球外汇市场。了解金融产业的集群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对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及其竞争优势理论 国外学者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企业组织集群的原因和竞争优势,也可以用来解释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 交易费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产业集群。1937年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提出了规模扩张界限理论。科斯认为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替代市场是节约交易成本。但企业内部也存在交易成本,企业不可能无限制扩张,不能完全取代市场,所以企业发展规模是有限的。这一理论是同样可以用来解释金融企业。虽然金融机构兼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追求规模效益,但机构的大规模可能提高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例如,1998年轰动全球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为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花旗集团,同时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但旅行者集团从来没完全整合进花旗集团的体系。2005年,花旗将保险业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区域金融体系的建立对区域融资和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金融体系的建立对区域融资和区域经济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资源,是现代城市经营和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和血液。没有良好的金融软环境,经济就失去了发展动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自然资源的多寡和构成,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科技与资金逐渐成为成为生产函数不可替代的因素。资金短缺是各国经济发展首当其冲的最大障碍。解决资金短缺的最重要办法就是提高国民储蓄水平并促进储蓄向投资高效转化,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枢纽作用。许多国家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一、区域金融中心概述 区域金融体系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某个区域金融中心的出现。所谓金融中心,一般是指资金扩散、融通、调节的中心。即金融产品交易与资金融通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中心首先要有大量的资金集散,为金融中心形成打好基础。金融产品交易额大,产生大量资金流量,为金融中心形成资金集散地。金融中心资金流动及所代表的供需价格,金融信息生产、分配和消费提供信息价格,一般会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和金融活动产生金融价格影响,也因为金融中心具有信息凝聚作用,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此集散交易。现代社会的金融中心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紧密,金融市场完善,资金交易活跃金融工具齐全,金融信息灵敏,辐射能力强,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地区,一般是通过某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做依托,比如北京、上海。 由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特殊促进作用,建立和发展金融中心成为推动地区和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有效手段。金融工具的新型设计与开发、金融手段的创新都离不开一个统一开放的金融区。一个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影响面大且分布均匀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集中大量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从而推动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和市场的发展造就了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发育和成长催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金融中心是保障经济正常运转的造血机制,是带动经济突破发展瓶颈和增长临界点的起搏器和发动机。高度有效运作的金融中心将会放大金融产业对实物经济的贡献。 二、区域金融体系建立的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