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以下是关于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只与古人争风流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张林国

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将本国的文字升华到艺术这样的高度。

中国文字自秦汉以来,在书写过程中,文人的情怀不断注入,书法已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渐成一门千年不衰的艺术种类。在晋唐,书法更达至艺术成就巅峰。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痴迷,以至死后还将王羲之《兰亭序》原迹带入墓葬。清帝乾隆更将王羲之、王献之及王珣三件书法珍品奉为至宝,置"三希堂"陈放,不时把玩。

今人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等因素,书法渐成书家专业之技能,然要成就能与古人比肩的艺术高度,则愈加不易。

林散之(1898-1989)却欲与古人争风流,其取得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功莫大焉","当代草圣"美名聞于中外。

林散之"左耳幼聋,高年失听,与人接谈,必赖纸笔达情。

·

"陆衡先生"有幸亲承谈笑,侍睹先生挥毫。高山景行,私所敬仰。"因担心林散之"吉光片羽"般的笔谈手迹散失,乃"历时年余,终于辑成"本书。其间"为得先生片言,亦不惮千里,夙兴夜寐,甚或蹈险犯难,在所不辞。"书中同时还附录了林散之《论书诗选》和《序跋选》两篇,读者除了获益于林散之学问造诣外,还能进一步了解了林求艺学艺的艰辛过程。

因本书辑录的都是林散之与故交弟子私下交谈,又限于笔谈方式,故而其内容虽漫散却又精要,谈艺谈人生率直诚恳,可谓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与求艺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对后进者不无启发,对误入迷途者更有拨云见日甚或棒喝之神效。本书同时还配有许多历朝历代的著名碑帖及名人佳作,以及若干件林散之不同风格作品。读者对照其文字评点,细心揣摩,当更有直观的参悟与体会。

大器晚成

林散之走的是传统文人走的道路。一步一脚印,"数十年寒灯苦学",又迭次得到名师指导,遂有今日之成就。林自承"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每感"学然后知不足。"其间,16岁时,从乡亲廪生范培开学书,开始步入正途,从唐碑入手,往溯汉魏,并习悬腕之法,功力大进。18岁从进士张栗庵,"学诗古文辞",并继续研摩各朝碑帖书法。32岁,"持张先生函求谒"

·

沪上名家黄宾虹。黄悉心教以古人用笔用墨之道,详解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精义。"余闻言,悚然大骇".两年后,遵师嘱咐,"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

虽然求艺学艺如此辛苦,林散之却也长期只在地方闻名,直至古稀之年,即年75岁时,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因编入《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的"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中,才为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所识,"书名初震".

传说启功先生当时正卧病在床,见到林散之作品后,为之一震,突然从床上跃起,后退三步,脱帽鞠了三个躬。赵朴初先生亦有诗赞曰:"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灵".

日本书道界更对其推崇备至,"日本人来画店,偏找我的字要。"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拜访林散之,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名由此传颂四方。

立足古人

林散之声名大噪看似有点偶然,实则却是必然。这首先与其立下的"总要立足千古,不同一切凡人"的心志有关。林散之言:"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

·

""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

正是因为有这种誓要与古人争风流的宏愿,林散之才能"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其苦练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比。略摘其所言,"我临的魏碑,《张猛龙》最多,有两部厨高";"我学汉碑已有三十几年";"1965年,我苦练一年(《礼器碑》)".

学艺途中,幸遇名师指导是林散之书艺大进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林散之深感"无人领路,天才也易入歧途。""我有点小成就,是因为遇到两位好老师,路领得正:首先是含山张栗庵······后来又问学于黄宾虹。"正是有感于此,林散之在与后辈交流中,毫不吝于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教。例如"临字要在似与不似之间······专求形似,所以不能成功。""学碑必从汉开始。""两碑(指《张迁碑》《礼器碑》)虽同为方碑,但个性有别,同时临写,两败俱伤,不能逆规律行事。"诸如此类的经验之谈,对学书者不啻于醍醐灌顶。

林散之以草书成名,书家通过草书的淋漓书写,可以将书法的美质发挥到极致。但草书因为具有"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等的特点,功力不到写出来则易让人觉得"太怪,太狂".因此,要写好草书,对书家既有很高的素养要求,同时,方法正确也

·

很重要。林散之评价其入门老师"范(培开)先生······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他自称:"我的主要精力在写楷书上,草书没怎么写。学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未有善行草而不工楷书的。" "自己十六岁开始学唐碑、魏碑,三十岁以后学行草,六十岁以后才写草书。"惟此,终使林散之达到书家的极高境界。

医俗最难

林散之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医俗"最难("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而草书因为写得快,更容易"滑俗".林感叹:"古人说不俗,仙骨,真是难如登天,可叹。"那么何谓"俗"?林却又难以对此加以明确定义,"俗字讲不出来,只有你自己理会才行。"要医俗,在林看来,要有三条途径齐头并进。首先,在练书法时要"法乎上":"宜学六朝碑板,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在被问到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时,林认为,他们"学的(起步)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其次,要多读书:"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总归有俗气。" "读书······还要读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读书是为了"变换气质才能不俗。"第三,要游历广:"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

·

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但游历广是要在读书基础上才会有所收获,不然"书读不好,游历也是枉然。古人说入宝山空回,一无所得。"

治俗说到底就是要学会做人。林散之认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人品即书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多为真性情的人,书法史上的精品在这一时期集中出现并非偶然。如王羲之《丧乱帖》、《兰亭序》等都是真情至性时的"偶得".颜真卿的"《争座位》极为自然,系别人在字纸篓中获得······《祭侄文稿》亦是至情挥洒,无拘无束,出神入化。"颜真卿是如欧阳修所言的"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因此可谓是书品与人品俱佳的典范。南宋宰相秦桧书法功力同样了得,但作为一代奸臣,大德有亏,其书法作品终难登大雅之堂。

突变则败

在当下当代艺术泛滥,"人人可以当艺术家",艺术被认为是不可定义的语境下,传统的艺术传承体系遭到极大冲击,追新逐异成为风尚。同样的,在书法领域,也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如有书家追求古人书学时的状态,赤膊上阵,狂呼乱叫,挥就丑书无数。还有幼童,在大人们的鼓噪下,在大纸上龙飞凤舞,被人捧为书法神童。更有书家以高难动作来进行书法表

·

演,生生的将书法艺术化为一种杂耍技艺。甚至商人也来凑热闹,写下不知所云的文字,并拍出高价,则更让人瞠目结舌。时下的急功近利,资本侵蚀带来的浮躁,资讯流动造就外界的各种巨大诱惑,正如林散之所感叹的那样,学书人现在要安下心来"做书奴都不容易。"

林散之并不反对艺术创新,"哪一代没有创新?唐宋大家都是从古人学出来独开生面。"他本人的艺术风格也多次发生变化:"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但书法之变"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突变则败矣。"林散之感言:"全中国莫有深通书画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读破万卷书之人,所以下笔粗俗难堪。""现代人连书奴都不如,只学皮毛。""现在好多人下笔便草,写得一塌糊涂,真是谬种流传,我看了很痛心。"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大家。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仍,却也是百家争鸣,名家迭出的时代。魏晋时期,八王之乱,士族大迁移,伴之以佛、道兴盛,玄学流行,因而出现了一批崇尚个性的名流雅士,造就了南方文化的大繁荣,"书圣"王羲之等人因运而生······

而今时代,传统与现代思想交织,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与影响,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和大流通,凡此,都深

·

刻地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对一些人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又是最好的时代。林散之说,要"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当前我们文艺界的多元混沌或许正是孕育时代大家的最好养料。

(此文获得上海宣传系统第二届职工读书节"优秀读书达人"奖)

·

林散之草书《杜牧 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杜牧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内容好,诸多名家专家称赞,入选南京台城碑林,先后4次出版,百度百科收入相关词条。 2003年9月28日,艺兰斋在南京五星级金陵饭店举行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拍卖林散之先生不同时期的50幅精品之作,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作品全部来自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和知名藏家,所有拍品全部保真。中国首席拍卖师刘新惠专程飞到南京,亲自掌槌。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济南等地买家纷纷赶到南京。浙江一个房地产的老板要买断所有拍品被婉言拒绝。面对林散之的件件真品,不少人感到后悔:1985年,林散之一幅草书不到100.00元,现在即使一般化的作品,一张三尺条幅至少也要15,000.00元。精品升到8,000.00元一尺。如果以前买几幅就好了。现在拍价格太高了,承受不了。 一转眼,整整10年过去了。2013年9月,林散之草书价格已涨到80,000.00元左右一平方尺,精品一平方尺在130,000.00元左右。稍微好一点的一张三尺条幅,少说也要300,000.00元以上。10年,林散之草书精品涨了15倍,还拐了一个大弯。看到这种情景,又有人在后悔:要是2003年多买几幅就发了。现在还能不能买?估计要下跌,因为涨

林散之论书

林散之论书 论书二首 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整整齐齐如算子,千秋人已笑书奴。月中斜照疏林影,自在横斜力有馀。 又论书四首 天际乌云忽助我,一团墨气眼前来。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回首当年笔阵图,卫夫人去海天孤。既笑古人又笑我,苍茫墨里太模糊。始有法兮终无法,無法还从有法来。千古大成真辣手,都能夺取上天才。书法谁人似墨猪,垢衣赤脚一村夫。横撑竖曳芦麻样,不古不今笑煞余。 论书六首 满纸披纷夸独能,春蛇秋蚓乱纵横。强从此处看书法,闭着眼睛慢慢睁。更羡创成新魏体,排行平扁独成名。自夸除旧今时代,千古真传一脚蹬。午夜磨砻实苦辛,墨池水涨自通神。千秋饿隶犹成诮,何况戋戋吾辈人。法乳相传有素因,蔡中郎后卫夫人。却怜未识兰亭面,自诩山阴一脉真。自谓平生眼尚青,层层魔障看分明。莫言臣字真如刷,犹有天机一点灵。狂草应从行楷入,伯英遗法到藏真。锥沙自见笔中力,写出真灵泣鬼神。 论书绝句十三首 春来湖上坐坡陀,日日随人看水波。风水相生浪自涌,文章皱起一天罗。山之高兮水之深,芳草萋萋兮好鸟音。我亦有诗出肝鬲,追随众响作春吟。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狡狯平原具独解,沙锥深处悟真诠。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肯随人脚后尘。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锺王。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吾人用尽毛锥笔,未入三分即罢休。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能於同处不求同,唯不能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立功立德各殊途,打破樊笼是丈夫。竖子成名山鬼笑,风萧萧兮一木孤。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学我者死叛我生,斯言北海镂心铭。奈何世俗斤斤子,辜负芸窗十载灯。千载斯人已陈迹,唯馀真理曜乾坤。请看雨湿墙头处,月影参差照漏痕。乾乾几案笔头奴,窗月娟娟冷笑余。犹不甘心於寂莫,当门濡墨写桃符。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1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2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3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4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5 草书的发展渊源: 从古到今,草书的典籍异常浩繁。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皆赵构一人所书。明神宗朱翊诏辑特颁的《草韵辨体》,是编按《洪武正韵》纂辑。金张天赐《草书韵会》、清陶南望《草韵汇编》等书皆集历代草书家之字形,全以韵部排字。清石梁集《草字汇》、现代洪钧陶编《草字编》等书都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类编排,便于读者查找。不管是韵部分类,还是偏旁分类,皆“采聚群帖,仅便检寻,省变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于提倡草书,遗传名家的手迹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汇编,对于草书的组织系统及结构规律尚未认识。符号在草书中的作用也未被认知。 清李滨《草说》十四卷以部首编排前人草字,少数字国以笺注解说,即该书《草书编类序》中所说的疏解。第十五卷着文叙

文字之演变,草法之源流。书末附《草书编类》,其中“一笔”“省点”“省戈”“缺左”“删损”“籍笔”等是例举草字的删繁省变之法;“篆变”叙草字借用篆体形势而立;“起手同”“辨微”“半体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主要栏目“偏旁同文异形”、“偏旁异文同形”则例举各家之字说明偏旁草书之混乱。此《编类》虽触及草法之皮毛,亦认识到草法之混乱,但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这个时期,尽管草书符号已经形成并在书写中普遍地使用,但编纂者却毫无知觉。这个集字时期也就是草书符号的盲知时期。 我们也看到,在集字时期中还涌动着一股可喜的潮流。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或简称《草诀歌》前人伪托王羲之撰),是编专叙草书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是编虽未言明“符号”,却把相近的符号(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别。如“宀头无左畔”,“长短分知去”等等。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费解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但是“水”字的草书字形却无点,仅比“言”字略短一点,造成“水”与“言”无别的错觉;“左阜页丁反,右刀寸点弯”,也造成了学者草书字形“阜、贝”无别,“刀、寸”无别的错误遂后又多书与之“商讨”。首先,明范文明《草诀辨疑》就《草诀百韵歌》举例所未及者,列举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进行辨疑,意在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清朱宗文(学古)《草圣汇辨》,取《草诀百韵歌》逐字辨明其误。汪由敦撰《草诀偏旁辨疑》,则增订改编《草诀百韵歌》为四百言。民国初,王世镗曾修订《草诀百韵歌》作《增改草诀歌》(后又加以删定,易名《稿诀集字》),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归来》赏析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归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

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取意高古,平淡优雅,禅意浓烈,布白疏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珍品。作品传承有序,先后 5次出版。圆霖是南京江浦狮子岭兜率寺主持,林散之先生的挚友,著名画家,有“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圆霖的观音像”之美誉。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归来》 70×40㎝ “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作品《自作诗归来》,立轴,尺寸为70×40㎝,约 2.5平方尺。落款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年”(朱文)。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九品。正文内容是: 万里我归来,诗稿携满袖。 口口阿弥陀,佛光照大地。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林散之先生创作时的心情非常愉快。作品中既没有过去很浓的浓墨,也没有往常很淡的淡墨;既没有对照强烈的情节,也没有大疏大密的布白,作品从开头到结尾,基本上处于一个水平面,这与林散之先生用水破墨的风格明显不同,应该说这是先生有意而为之。这是送给圆霖大法师的作品,佛家追求的是清静、淡雅和空灵。 这幅充满了禅意的作品显得十分淡雅,特别是后一部分墨色偏淡,带有枯笔。明代董其昌经常用淡墨书写,人称“淡墨宰相”,淡墨有禅意。这幅作品融书理、禅意和作者的心意于一体。从章法上来看,布白疏朗,字畅气通,与作品的内容、被赠人圆霖的身份十分吻合。作品前紧后疏,“万里我归来”,字与字之间相对衔接紧密,第二行也是如此。“佛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

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此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鸿篇巨制,先后在南京、北京参展,相继 5次发表。主要特点有三:多体并存,尺幅巨大,影响深远。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印章。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 360×192㎝十竹斋收藏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著录于 1997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1999年出版的《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2000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精品集》、2012年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和2013年10月《华人时刊》杂志第10期。作品是镜片,1987年作,尺寸为 360×192㎝,约 62平方尺。落款林散耳,水墨纸本,生宣纸有暗条纹,长锋羊毫笔,宿墨,品相十品。正文内容是: 青峰两岸万千重,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悬北斗,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光芒遍照大江红。 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气势雄伟,令人震憾;多体并现,相互映衬;布白疏朗,流畅自然,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精品之作,解读这幅佳作要把握三个看点。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浅析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摘要:书法是单色的艺术,林散之运用独到的墨法和玄妙的用虚用白,打破了其原本单一的局面,使墨色出现显著的干湿浓淡变化,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效果,我们可以舍汉字的可读性而观墨法。他在破坏中革新,正所谓不破不立,使墨色在作品中达到高度统一。 关键词:林散之;用墨;画影响书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别署左耳、散耳,晚号聋叟。安徽和县乌江人。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代会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南京书画院院长等。 林散之少年时家境尚好,但13岁时父亲的病逝,给予林散之及母亲以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林家家道骤落,一贫如洗。林散之过早的体会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的含义。迫于生计,经父亲的好友介绍林散之拜师于南京画工笔人物的张青甫,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之后又与乡贤范陪开学习书法,授之以包安吴的双钩悬腕之法和唐代碑帖的练习,随后,又拜识张栗庵先生学习诗文,使林散之受益匪浅。 先生作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早年曾自号为“三痴”,在他17岁的《自慨》诗里写到“平生为痴诗书画”这大概就是命名为“三痴”的主要原因。“散之”或由“三痴”谐音而来。赵朴初称赞他“三绝”,成就最高的当数书法。一生中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到晚年时笔墨出神入化,开创林家笔法,自立门派,取得了丰硕成果,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书法艺术研究是多方面的,现在只谈他的用墨。 经张栗庵先生的推荐,林散之拜师于黄宾虹的门下,所以林散之的用墨首先得益于黄宾虹。1929年他负笈到上海,拜见黄宾虹先生,黄宾虹感其学艺的真诚,非常赏识,说:“君之书画,略具才气,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①接着又示之用笔用墨之道。又曰:“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人们常说,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

林散之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林散之年谱》(一)

林散之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林散之年谱》(一) 邵川兄多年致力於林散之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林散之年谱》,目前尚未出版。他在《纪念林散之诞辰110周年文集》一书中选用若干资料,做成《林散之年表》先行发表,以飨读者。承蒙允许,我亦转发此表,以供研究者一读。(此文转载时我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未经邵川兄同意,尚祈见应谅!) 林散之年表 邵 川 近十年多来,研究林散之先生并出版相关专著的人不少,其所述林散之生平交游事迹,基本上是依据《林散之》(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1年6月出版)和林散之著的《江上诗存》二书。《林散之》一书,是在林散之逝世后不久出版的,出现了个别交游事迹与实际不符的现象;报刊杂志上亦常见有关林散之佚事的文章发表,有些内容往往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加以宣扬,而有些内容则被人当作史实,其间的谬误则尚

需进一步考订或澄清。为了去伪存真,对历史负责,让今人、后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林散之,笔者编著了《林散之年谱》(此书尚未出版),并从《年谱》中选出主要条目,编成《林散之年表》,来纪念林散之诞辰110周年。 一八九八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一岁 11月20日(夏历十月七日),生于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于叔伯兄弟排行第五,遂呼乳名“小五子”。 一八九九年~一九○二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二十八年 二岁~五岁 自三岁始,喜就案头涂鸦。五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患中耳炎,致左耳微聋,遗疾终身。 一九○三年~一九一○年 清光绪二十九年~宣统二年 六岁~十三岁

入村塾读书,取名“以沃”,寻改“以霖”。课余喜作画自娱。能为村邻书写春联,字体端正有楷法。 一九一一年 清宣统三年 辛亥 十四岁 父亲林成璋病故。被接到和县城内外婆家从陈姓廪生读书。 一九一二年 民国元年 壬子 十五岁 为生活计,由曾梓亭介绍至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一九一三年 民国二年 癸丑 十六岁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

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近 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

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等 60多位专家名家评价解析,中央电视台等 80多家媒体报道,《江苏艺术网》开辟专题《国宝林散之手卷》。2010年,文物出版社将这幅手卷出版成书《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以此纪念林散之先生逝世 20周年。估价这件顶级艺术品,应该超越种族、超越国界,应该站在人类艺术的顶峰。 草书《中日友谊诗》是林散之1975年3月为第一次会见日本书法代表团而精心创作的,由于特殊原因,没有送成,作为自存之稿。中国文化与文物研究所所长、长风国际拍卖(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休先生谈到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时说:“书坛可名大家者,百年不过数人。世人尊之为‘圣’者,千年一出。自大王以来,一千六百余载,二三子而已。以草书论,能跳脱古人,师范后世者,张颠怀释、玄宰觉斯诸家,屈指可数。识者尝誉散翁为‘王觉斯后第一人’,实不为过。《中日友谊诗》乃传世名迹。诗文平实祥和,立意高迈,颇具唐宋大家风范。书法气息贯通,珠玑一盘,非终南得道,蓬莱成仙,

林散之笔谈书法

林散之笔谈书法 一、谈艺术与人生 不假就是君子。 人无癖不能与之交,以其无至情也。 与俗客晤对,无话可谈,令人厌倦。 虚名易得,实学难求。 要好好学,不要与别人争时名。不要套上虚名,忙于应酬就不行了。古人说: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功。 学为时用。 要读有用的书,开卷有益。 学问之道无他,诚而已。 事事都有作为。学问要有点真东西,大小不拘,这才是读书人的气概。 古人成功,都有他的心得。要把他的心得接受过来。 学问要专,不要躁。 业精于专,精力不能分散。(冯P6-7) ——与冯仲华谈 古人大家,不如作风①,有气慨,有风度。……不同凡人,总要立足千古,不同一切凡人。 ------------------------------------------------------------------------------------------------- ①原文如此。疑有笔误。 张xx是个狂人,也无祖国之心。事变跑到外国,流浪,卖画,后来又跑到台湾,不到大陆,居心可知。徒以画点画糊糊市人眼目,立品何在? ——与陈慎之谈 立志。不要妄自菲薄。(单P22) 人生多苦难,有点艺术,是安慰。 没有真性情,哪能写出好东西!(单P24) 一个人要有癖好。古人语,不要友无癖者。因有癖,才有真性情,真心得。一个人一生要有一好,如无文艺,就没得谈了。总要有一行。(单P27) ——与单人耘谈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 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学书先作人,人品即书品。(书谭桑文) ——与桑作楷谈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摹①虚名,功夫一点无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 ——与张尔宾谈 ------------------------------------------------------------------------------------------------- ①疑是“慕”之误。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 ——《林散之序跋文集》 二、谈门径 古人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就是要化千锤百炼功夫,才能把铁炼成绕指柔。古人是不会欺人的。 黄宾虹最喜欢的对联是:“何物媚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冯P6-7)真师难得。要名师口传手授。熟读深思理自知。 须从楷书入手。楷书宜学六朝和唐各大家,以后由楷入行、入草,法备而不逾规矩。 楷书写唐朝的,行书写宋朝、明朝的,草书要迟一步。 唐人、北宋人写的什么,照他们的脚步走。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5)1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5) 诗书二妙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赏析提要:李白的诗,妙!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怀古抒情,情真意切;拟物形象,概括精准。林散之的书,妙!碑帖结合,点画精道;行笔毛涩,浓枯不瘠;尺幅巨大,5次出版。 林散之草书《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尺寸为311×110㎝,约30平方尺,落款林散耳,盖有“林散之印”和“大年”两方印章。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全。作品内容是: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草书作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是林散之先生的神品之作,堪称“诗书二妙”。 一妙为诗也 《夜泊牛渚怀古》是“诗仙”李白的名作。诗中说的牛渚,就是今天马鞍山的采石矶。兵家要地,三国时期的周瑜曾屯兵于此,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地方。相传李白在此投江捞月,现建有李白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高。立意高深,音流弦外;写出真情,言尽实感;吟景咏物,自然神妙。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情感融二为一,人景一体,讲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讲你,命运不同,气息相关。“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袁宏有那样的机遇,为谢尚所识拔,而自己则没有。正是这望秋月思古人所带来的声声叹息。李白自认为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谢尚远矣,古虽有之,于今则无!这“空忆谢将军”,实在是难以言说的惆怅。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的结尾是这惆怅情怀的无限延续。明天又要扬帆,开始新的旅途。匆匆过客,恰如人生。秋是时间流驶的见证,故自古有悲秋之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以下是关于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只与古人争风流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张林国 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将本国的文字升华到艺术这样的高度。 中国文字自秦汉以来,在书写过程中,文人的情怀不断注入,书法已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渐成一门千年不衰的艺术种类。在晋唐,书法更达至艺术成就巅峰。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痴迷,以至死后还将王羲之《兰亭序》原迹带入墓葬。清帝乾隆更将王羲之、王献之及王珣三件书法珍品奉为至宝,置"三希堂"陈放,不时把玩。 今人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等因素,书法渐成书家专业之技能,然要成就能与古人比肩的艺术高度,则愈加不易。 林散之(1898-1989)却欲与古人争风流,其取得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功莫大焉","当代草圣"美名聞于中外。 林散之"左耳幼聋,高年失听,与人接谈,必赖纸笔达情。 ·

"陆衡先生"有幸亲承谈笑,侍睹先生挥毫。高山景行,私所敬仰。"因担心林散之"吉光片羽"般的笔谈手迹散失,乃"历时年余,终于辑成"本书。其间"为得先生片言,亦不惮千里,夙兴夜寐,甚或蹈险犯难,在所不辞。"书中同时还附录了林散之《论书诗选》和《序跋选》两篇,读者除了获益于林散之学问造诣外,还能进一步了解了林求艺学艺的艰辛过程。 因本书辑录的都是林散之与故交弟子私下交谈,又限于笔谈方式,故而其内容虽漫散却又精要,谈艺谈人生率直诚恳,可谓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与求艺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对后进者不无启发,对误入迷途者更有拨云见日甚或棒喝之神效。本书同时还配有许多历朝历代的著名碑帖及名人佳作,以及若干件林散之不同风格作品。读者对照其文字评点,细心揣摩,当更有直观的参悟与体会。 大器晚成 林散之走的是传统文人走的道路。一步一脚印,"数十年寒灯苦学",又迭次得到名师指导,遂有今日之成就。林自承"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每感"学然后知不足。"其间,16岁时,从乡亲廪生范培开学书,开始步入正途,从唐碑入手,往溯汉魏,并习悬腕之法,功力大进。18岁从进士张栗庵,"学诗古文辞",并继续研摩各朝碑帖书法。32岁,"持张先生函求谒" ·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1)1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1) 人书俱老 ——林散之草书精品手卷《读曼殊上人诗集有感八首》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赏析提要:远看气势,苍雄豪劲;近看章法,开 合有致;细看点画,笔墨精妙。这幅长卷是巅峰之作,是稀有之作,是精品之作。作品先后4次参展著录。 林散之先生“大器晚成”,有“草圣”之称,正是因 为成名很晚,近一个世纪的苦灯寒窗造就了他草书的形、神、气、韵、意、趣,并使之超清越明,直逼宋人。 也正是因为他的草书深邃隽永的意韵和超凡脱俗的境界,才让世人对他的草书欣赏越久,感受越深,认识越高。他对中国草书艺术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为 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人们在南京江浦求雨山建立了 林散之纪念馆,在马鞍山采石矶建立了林散之艺术馆。

1992年12月,专门成立了林散之研究会,研究林散之草书,推广林散之草书。 1974年3月,林散之先生创作的这幅草书手卷《读曼殊上人诗集有感八首》,尺寸为22.5×200㎝,约6平方尺。落款林散之,印有“散之印信”(白文)、“大年”(朱文)。单款,绢本,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湛,品相十品。手卷正文内容是林老1971年写的八首诗: 读曼殊上人诗集有感四首 茫茫尘海幻微波,卅五年华一刹那。 万劫丛中灰未冷,香花放出曼陀罗。 已作沾泥絮不飞,慈悲心愿妒娥眉。 如如自了诸天相,时向空林泣子规。 生逢浊世可怜身,承愿能来注梵经。 一点微情忘未了,于无人处听弹筝。 南游两度到蛮荒,佛国神州记渺茫。 万里归来残衲在,西湖风月旧灵光。 又感四首 怜才生小太清狂,七字诗成数十行。 鬓影衣香无限泪,人间情种算三郎。 日日窗前燕子笺,三生石上补因缘。 佛言有色原无色,天女维摩总解禅。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太湖东山一首》赏析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

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精品是一个集合概念,精品也分上中下,精品的争论往往在于精品和非精品的边缘地带。草书《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先后5次出版。作品刚

柔相济,浓淡并生,结构巧妙,单款精裱,品相十全,是林散之书中之精品。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136×67㎝林散之纪念馆收藏 欣赏“草圣”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一个绕不过、避不开的题目,就是精品。每个收藏家都喜欢收藏精品,最好自己收藏的林散之草书作品都是精品。那么,林散之先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精品?精品又有什么标准呢? 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草书作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立轴,尺寸为 136×67㎝,约 8平方尺。盖有“不残老人”(朱文),“大年”(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九五品相。正文内容是: 千峰竞秀白云开,西坞人家特地来。 爱煞晚枫斜照里,有人倚石画青梅。

关于林散之的介绍

关于林散之的介绍 基本介绍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改名为浦口区)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 生平详述 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1934年,林散之三十七岁。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次年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1936年游虞山、扬州等地。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1945年抗战胜利,他不胜慨叹,曾作诗十九首记之。解放后,林散之于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人代会常委,作为国家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十二年。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迁居南京,与画家钱松岩同住一幢两层楼房,林宅在楼下。从此,专心书画创作,成果日丰。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时,夫人病逝,林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文革”运动爆发,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如此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人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初震。是时他七十五岁。次年元月,《人民中国》第一号出版,其作品单独列于特辑首页,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1975年,他应荣宝斋之邀去北京,以其诗集《江上诗存》手稿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赵为作颂诗,启为撰序文,给予极高赞誉。四年后,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