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传染病复习资料答案名词解释

动物传染病复习资料答案名词解释

动物传染病复习资料答案名词解释
动物传染病复习资料答案名词解释

概念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2 免疫程序:一个地区(或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合理的预防接种计划。即依据疫病在本地区流行情况及规律,畜禽的用途、年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条件,使用疫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

3.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

4.疫区:传染病同步流行的地区。

5.检疫:法定人员利用各种诊断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强制性疫病检查并出示法律性证明的过程

6 . 死亡率: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数占某种动物总数的比。

7 .垂直传播:从母代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8.消毒:是指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9.流行性: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体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10 病死率:指因某病死亡的总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比。

11.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12.自然疫源性疾病: 指病原体除感染人类外,亦可存在动物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体内及自然疫源地.易感者进入自然疫源地便会受到感染而患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区域性、发病动物。

15.水平传播: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式横向平行传播。

16.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

外的动物机体。

17.良性传染病:不会引起动物大批死亡的传染病

18.最长潜伏期:病原侵入机体到出现最初临床症状的最长时间间隔

19.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动物群体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比

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床染病。

20.致死率:个体死亡的概率

21.预防消毒:没有明显的传染源,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22.季节性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季节,或在一定季节发病率明显上升的传染病

25.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26.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病原微生物所波及的地区。

29.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

30.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某动物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其能较全面地反

映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31 .抗感染免疫: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防御功能

32. 病毒持续性感染: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33. vertical transmission :又称垂直传播,即从母代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34. 疫病的防制:采用各种措施排除、减少、避免病原体出现于健康动物

35. Anthrax :又称炭疽,是又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36. BSE :牛海绵状脑病又称疯牛病,是由牛朊病毒引起的成年牛一种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37.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失水为特征。

38. 鸭瘟:是鸭和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管破坏,组织出血,

消化道黏膜丘疹变化,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

填空

传染病在动物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或谓三个节本环节,即:

、、。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其特征为急性病例表现;亚急性病例表现;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临诊特点为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弱胎等障碍,仔猪表现道症状和高死亡率。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病,家畜中感染且有症状者仅有猪和马。妊娠猪发生

、;公猪发生。

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周龄的鸡最易感。

禽脑脊髓炎既可,也可。其主要传播方式是。

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征是,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为,病理变化为肝脏。

动物发生炭疽后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

剖检急性猪瘟淋巴结为,脾脏为;慢性型猪瘟回盲瓣周围、盲肠和结肠粘膜上有。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其特征为急性病例表现;亚急性病例表现;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临诊特点为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弱胎等障碍,仔猪表现道症状和高死亡率。

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周龄的鸡最易感。

根据症状和病变发生部位的不同,MD在临诊上主要可分为、

、和四种类型。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多种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羊的一类传染病,主要包括、

、羊猝狙和羔羊痢疾。

动物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分为、

、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传染病在动物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或谓三个节本环节,即:

、、。

在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可区分为、、和大流行性四种表现形式。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可引起、和仔猪水肿病等多种大肠杆菌病,是致初生仔猪和断奶仔猪腹泻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原菌。

垂直传播包括、和经产道传播三种方式。

病原携带者一般可分为、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类型。传染病在动物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或谓三个节本环节,即:

、、。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其特征为急性病例表现;亚急性病例表现;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

剖检急性猪瘟淋巴结为,脾脏为;慢性型猪瘟回盲瓣周围、盲肠和结肠粘膜上有。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临诊特点为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弱胎等障碍,仔猪表现道症状和高死亡率。

猪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在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前下缘出现“变”

或“变”。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多种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羊的一类传染病,主要包括、

、羊猝狙和羔羊痢疾。

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周龄的鸡最易感。

禽脑脊髓炎既可,也可。其主要传播方式是。

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征是,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为,病理变化为肝脏。

根据症状和病变发生部位的不同,MD在临诊上主要可分为、

、和四种类型。

动物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分为、

、、四个阶段。

传染病在动物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或谓三个节本环节,即:

、、。

在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可区分为、、、四种形式。

牛出败分为、、三种病型。

垂直传播包括、和三种方式。

病原携带者一般可分为、、 .

畜禽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__措施和________________措施。传染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动物及其产品的动态和运转形式,动物检疫可分为以下几种________检疫、________检疫、________检疫。根据我国“家畜家禽防制条例”的规定,当确诊为一类传染病或当地新发现的畜禽传染病时,兽医人员应立即报请当地政府机关、划定疫区范围,进行封锁,执行封锁时应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钩端螺旋体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________病和________病。临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猪气喘病是由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为____________。病变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羊肠毒血症的病原为________,确诊本病的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立克氏病病毒有三个血清型,1型为________,2型为________,3型为________,常用作冻干苗的为血清________________型病毒。

有神经症状的二种禽病为________、________。

传染病在动物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或谓三个节本环节,即:

、、。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其特征为急性病例表现;亚急性病例表现;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心内膜炎、

关节炎和皮肤坏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临诊特点为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弱胎等障碍,仔猪表现道症状和高死亡率。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病,家畜中感染且有症状者仅有猪和马。妊娠猪发生

、;公猪发生。

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周龄的鸡最易感。

禽脑脊髓炎既可,也可。其主要传播方式是。

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征是,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为,病理变化为肝脏。

动物发生炭疽后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

选择题

某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时的动物就是传染病的( ),应执行防治措施加以控制。

A.载体

B.传染来源

C.感染对象

D.传染对象

( )从传染来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

A.病原体

B.病原微生物

C.细菌

D.病毒

许多以( )为主要入侵门户的传染病都是通过污染的饲料和水而传播的,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猪瘟等。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血液

经空气而散播的传染主要通过( )为媒介而传播。

A.飞沫和尘埃

B.水蒸气和尘埃

C.水和饲料

D.尘埃和空气

目前对( )的治疗广泛采用的是抗生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

A.细菌性疾病

B.病毒性疾病

C.传染病

D.消化道疾病

( )是指畜禽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感受性的大小。

A.感染

B.传染

C.易感性

D.抗病力

炭疽芽孢可使污染地区成为( )。

A.疫源地

B.无病源地

C.发病地

D.防疫区

预防破伤风的措施主要是( )。

A.预防注射和防止感冒

B.预防注射和防止外伤

C.防止外伤和防止感冒

D.经常服药和免疫注射

口蹄疫是( )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A.鸡

B.鹅

C.马

D.偶蹄兽

结核病是由( )所引起的人、畜、禽及野生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A.肉毒梭菌

B.布氏杆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大肠杆菌

病毒可以通过( )进行传播。

A.呼吸道

B.多种途径

C.皮肤感染

D.消化道

鉴别诊断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与鸭( )病进行鉴别。

A.大肠杆菌

B.喉气管炎

C.病毒性肝炎

D.鸭瘟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引起的感染称为()。

A.混合感染

B.继发感染

C.单纯感染

D.原发感染

下列哪一种传播方式不属于垂直传播()。

A.经胎盘传播

B.经卵传播

C.经空气传播

D. 经产道传播

防疫工作的方针是()。

A.隔离和封锁

B.预防为主

C.治疗

D.焚烧

当发生传染病时,对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称()。

A.预防消毒

B. 终末消毒

C. 临时消毒

D.化学消毒

下面禽病中,()是一类动物疫病。

A. 鸡新城疫

B. 禽白血病

C.禽霍乱

D. 猪肺疫

利用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其作用主要是()。

A.消灭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杀死病原体

D.提高动物抵抗力

紧急接种的范围,通常应为疫区和受威胁区内()。

A. 已发病动物

B.尚未发病动物

C.所有动物

D.不应接种

消灭病原微生物最彻底的方法是()。

A.焚烧法

B. 掩埋法

C. 发酵法

D.消毒法

下列疾病中,()不是一类传染病。 A、炭疽 B、口蹄疫 C、蓝舌病

一般情况下,当发生()时,不一定需要隔离。A、结核病 B、破伤风 C、仔猪白痢当一名乡兽医站兽医发现口蹄疫病畜时,应向()报告。

A、乡政府

B、县兽医站

C、本站站长

口蹄疫的最长潜伏期为()天。A、3 B、7 C、15

急性传染病的病程一般不超过()天。A、10 B、20 C、30

当封锁区内所有的病畜被消灭时,()。A、可解除封锁 B、还不可解除封锁

C、可解除封锁,但要注意观察

传染病病畜治疗的前提是()。 A、隔离 B、有治疗价值 C、危害较小

一般来说,()对诊断炭疽病价值不大。A、临床诊断 B、病理诊断 C、流行病学诊断我们通常所说的病程不包括()。 A、潜伏期 B、前驱期 C、转归期

()不可能成为传染源。 A、初生仔猪 B、猪粪 C、苍蝇

下列能垂直传播的是()。A、仔猪黄痢 B、布氏杆菌病 C、鸡白痢

下列疾病中,()一般体温不升高。A、猪链球菌病 B、破伤风 C、仔猪水肿病

13、狂犬病的致死率一般可达()。 A、30% B、60% C、100%

猪乙型脑炎的临床主征为()。 A、神经症状 B、无名高热 C、妊娠母猪流产

奶牛结核病的临床特征为()。A、进行性消瘦 B、咳嗽 C、呼吸困难

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日龄的猪。 A、3~7 B、10~15 C、15~30

布氏杆菌主要发生于()动物。 A、初生 B、成年公畜 C、成年母畜

下列动物中()对口蹄疫最易感。 A、猪 B、牛 C、羊

禽霍乱病禽最典型的病理变化是() A、十二指肠出血 B、肝脏肿大 C、肝脏坏死下列动物中,()对炭疽杆菌的抵抗力最强。A、马 B、猪 C、骆驼

口蹄疫病毒不具有()。 A、易变性 B、多型性 C、广泛交叉性

下列()是人畜共患传染病。 A、狂犬病、鸡瘟 B、猪丹毒、布病 C、结核、猪水疱病仔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的猪。 A、营养好 B、营养差 C、营养中等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常用()。 A、琼扩试验 B、荧光抗体技术 C、凝集试验

口蹄疫的易感动物最重要的是()。A、单蹄动物 B、偶蹄动物 C、肉食动物狂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皮肤 B、咬伤 C、黏膜动物发生伪狂犬病时,不表现奇痒但表现为流产的动物是()。A、牛 B、羊C、猪

乙脑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叮咬 B、呼吸道 C、消化道在诊断疾病时,下列哪种疾病可用变态反应进行诊断()。

A、大肠杆菌

B、沙门氏菌

C、结核分枝杆菌

6.小鹅瘟病毒主要侵害出壳后( )的雏鹅,传染快,病鹅死亡率高。

A、1—3天

B、4—20天

C、25天

据多年实践经验证明,( )是治疗猪丹毒效果最好的抗生素。

A、黄连素

B、氯霉素

C、青霉素

鸡新城疫是鸡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 )。

A、寄生虫病

B、细菌性疾病

C、病毒性传染病

致仔猪黄痢的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是()。

A、粘附素和肠毒素

B、O抗原

C、志贺样毒素

鉴别诊断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与鸭( )病进行鉴别。

A、大肠杆菌

B、鸭瘟

C、病毒性肝炎

可引起鸭角弓反张的疾病是()。

A、鸭瘟

B、鸭病毒性肝炎

C、鸭霍乱

小鹅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肝脏肿大

B、肾脏出血

C、肠道栓子

猪细小病毒主要导致母猪的( )。

A、繁殖疾病

B、呼吸道疾病

C、血液病

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综合征是( )疾病。

A、病毒性

B、寄生虫性

C、细菌性

鸡马立克氏病弱毒疫苗,是用于( )日龄雏鸡接种,预防马立克氏病。

A、5-7

B、1

C、10

当怀疑家畜是因炭疽死亡时,一般( )。

A、可以剖检

B、不能剖检

C、立即剖检

一般情况下,当发生()时,不一定需要隔离。A、结核病 B、破伤风 C、仔猪白痢当一名乡兽医站兽医发现口蹄疫病畜时,应向()报告。 A、乡政府 B、县兽医站 C、本站站长

口蹄疫的最长潜伏期为()天。A、3 B、7 C、15

急性传染病的病程一般不超过()天。 A、10 B、20 C、30

当封锁区内所有的病畜被消灭时,()。 A、可解除封锁 B、还不可解除封锁

C、可解除封锁,但要注意观察

传染病病畜治疗的前提是() A、隔离 B、有治疗价值 C、危害较小

一般来说,()对诊断炭疽病价值不大。A、临床诊断 B、病理诊断 C、流行病学诊断我们通常所说的病程不包括()。A、潜伏期 B、前驱期 C、转归期

()不可能成为传染源。A、初生仔猪 B、猪粪 C、苍蝇

下列能垂直传播的是()。 A、仔猪黄痢 B、布氏杆菌病 C、鸡白痢

下列疾病中,()一般体温不升高。 A、猪链球菌病 B、破伤风 C、仔猪水肿病

狂犬病的致死率一般可达() A、30% B、60% C、100%

猪乙型脑炎的临床主征为()。A、神经症状 B、无名高热 C、妊娠母猪流产

奶牛结核病的临床特征为()A、进行性消瘦 B、咳嗽 C、呼吸困难

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日龄的猪。 A、3~7 B、10~15 C、15~30

布氏杆菌主要发生于()动物。 A、初生 B、成年公畜 C、成年母畜

下列动物中()对口蹄疫最易感。A、猪 B、牛 C、羊

禽霍乱病禽最典型的病理变化是()。 A、十二指肠出血 B、肝脏肿大 C、肝脏坏死

下列动物中,()对炭疽杆菌的抵抗力最强。A、马 B、猪 C、骆驼

口蹄疫病毒不具有()。 A、易变性 B、多型性 C、广泛交叉性

下列()是人畜共患传染病。 A、狂犬病、鸡瘟 B、猪丹毒、布病 C、结核、猪水疱病仔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的猪。A、营养好 B、营养差 C、营养中等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常用()。 A、琼扩试验 B、荧光抗体技术 C、凝集试验

某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时的动物就是传染病的( ),应执行防治措施加以控制。

A.载体

B.传染来源

C.感染对象

D.传染对象

( )从传染来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A.病原体 B.病原微生物 C.细菌 D.病毒

许多以( )为主要入侵门户的传染病都是通过污染的饲料和水而传播的,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猪瘟等。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血液经空气而散播的传染主要通过( )为媒介而传播。

A.飞沫和尘埃

B.水蒸气和尘埃

C.水和饲料

D.尘埃和空气

目前对( )的治疗广泛采用的是抗生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

A.细菌性疾病

B.病毒性疾病

C.传染病

D.消化道疾病

( )是指畜禽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感受性的大小。

A.感染

B.传染

C.易感性

D.抗病力

炭疽芽孢可使污染地区成为( )。

A.疫源地

B.无病源地

C.发病地

D.防疫区

预防破伤风的措施主要是( )。

A.预防注射和防止感冒

B.预防注射和防止外伤

C.防止外伤和防止感冒

D.经常服药和免疫注射

口蹄疫是( )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A.鸡

B.鹅

C.马

D.偶蹄兽

结核病是由( )所引起的人、畜、禽及野生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A.肉毒梭菌

B.布氏杆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大肠杆菌

病毒可以通过( )进行传播。

A.呼吸道

B.多种途径

C.皮肤感染

D.消化道

鉴别诊断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与鸭( )病进行鉴别。

A.大肠杆菌

B.喉气管炎

C.病毒性肝炎

D.鸭瘟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引起的感染称为()。

A.混合感染

B.继发感染

C.单纯感染

D.原发感染

.下列哪一种传播方式不属于垂直传播()。

A.经胎盘传播

B.经卵传播

C.经空气传播

D. 经产道传播

防疫工作的方针是()。

A.隔离和封锁

B.预防为主

C.治疗

D.焚烧

当发生传染病时,对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称()。

A.预防消毒

B. 终末消毒

C. 临时消毒

D.化学消毒

下面禽病中,()是一类动物疫病。

A. 鸡新城疫

B. 禽白血病

C.禽霍乱

D. 猪肺疫

利用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其作用主要是()。

A.消灭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杀死病原体

D.提高动物抵抗力

紧急接种的范围,通常应为疫区和受威胁区内()。

A. 已发病动物

B.尚未发病动物

C.所有动物

D.不应接种

消灭病原微生物最彻底的方法是()。

A.焚烧法

B. 掩埋法

C. 发酵法

D.消毒法

下列()不是猪瘟病毒的性质。RNA病毒B、猪是惟一宿主C、抵抗力强

猪瘟病猪的脾脏主要的病变是()。A、贫血性梗死B、出血性梗死C、充血性梗死猪水疱病和口蹄疫在临床症状上()。A、容易区别B、不能区别C、病程后期可区别猪喘气病在临床上以()多见。A、急性B、慢性C、亚急性

慢性猪喘气病的临床主征为()。A、咳嗽B、气喘C、体温升高

猪喘气病一般不在()出现病变。A、肺B、纵膈淋巴结C、肝脏

猪丹毒多发生于()月龄的猪。A、1-2 B、3-6 C、6-9

()型猪丹毒病猪的皮肤出现疹块。A、急性B、亚急性C、慢性

E群链球菌主要引起()。A、败血症B、关节炎C、脓肿

猪瘟疫苗接种断仔猪获得的免疫力可持续()。A、6个月B、12个月C、18个月

鸡新城疫一般不感染()。A、人B、鸭C、珍珠鸡

当剖检疑似鸡新城疫病鸡时,重点应检查()。A、十二指肠B、肝脏C、腺胃

下列()不是鸡新城疫的主要表现。A、神经症状B、肝脏坏死C、呼吸困难

在肿瘤细胞中的鸡马立克氏病毒()。A、有囊膜B、无囊膜C、不一定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常接种于()日龄的鸡。A、1 B、7-10 C、10-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发生于()龄的鸡。A、1-2 B、3-6 C、7-10

传染性喉气管炎主要发生于()。雏鸡B、青年鸡C、成年鸡

鸭瘟病鸭一般不会出现()。A、卧地不起B、神经症状C、头颈肿大

在鸭病毒性肝炎的新疫区,死亡率可达()以上。A、50%B、75% C、90%

小鹅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肝脏肿大B、肾脏出血C、肠道栓子

破伤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消化道

B. 呼吸道

C. 皮肤、粘膜伤口

D. 生殖道

家禽感染大肠杆菌后,因病程、年龄不同,有下列病理变化()

A. 急性败血症

B. 气囊炎、肝周炎、心包炎

C. 关节滑膜炎

D. 肉芽肿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人畜和禽类一种慢性传染病,以下菌型可感染人引起结核()A. 牛型 B. 猪型 C. 人型 D. 禽型

实验室常作实验动物接种试验诊断猪急性链球菌病,以下实验动物中可用于人工感染试验的有()A. 家兔 B. 小鼠 C. 豚鼠 D. 鸽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出血性卡他性肠炎,其病变部位主要在()

A. 十二指肠

B. 空肠

C. 回肠

D. 大肠

猪伪狂犬病病毒在分类上属于()

A. 黄病毒科瘟疫病毒属

B.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C. 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

D.状病毒科动脉管炎病毒属

恶性卡他热是牛的非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传播媒介为()

A. 吸血昆虫

B. 绵羊

C. 山羊

D. 猪羊快疫是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性病变为()

A. 肾脏软化似脑髓样

B. 鸭病毒性肝炎

C. 肝脏充血、肿胀、并有凝固性坏死

D. 小肠溃疡下述家禽传染病中,可垂直传播的疾病有()

A.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B. 鸭病毒性肝炎

C. 禽白血病

D. 禽支原体感染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动物传染病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检疫: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谓之动物检疫。 2.隔离隔离病畜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健畜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 3.免疫程序:就是依据多种疫苗的免疫特性来确定合理的预防接种途径、接种量、接种次数和间隔时间等。 4.免疫监测:利用血清学方法,对疫苗接种动物在接种前后的抗体水平及其变化进行监测跟踪以确定免疫时间和效果。 5.药物预防; 为了预防某些疫病,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些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的化学预防,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动物不受疫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 6.微生态养猪 7.街毒(p85):在自然情况下分离到的狂犬病流行毒株。 8.固定毒:街毒经过一系列的家兔脑或脊髓内传代,对家兔的潜伏期变短,但对源宿主的毒力下降,这种具有固定特征的狂犬病病毒称为固定毒。 9.28 虎斑心:患口蹄疫的动物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10.SEW 11.外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属于这一类。12.内源性感染: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出致病性,但当收到不良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引起机体发病,这种感染过程称之为内源性感染。13.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检疫的目的是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14.药物残留:又称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任何可食部分的残留。 15.禁用药物:指绝对禁止使用的兽用药品,如氯霉素、呋喃唑酮、林丹等。 16.限用药物:限制使用的兽用药品,如泰乐菌素、杆菌肽等。 17.紧急接种:在传染病发生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18.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19.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0.禽畜的易感性: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易感性小。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 21.生物性传播: 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家畜前,必须先在某种节肢动物体内经过繁殖、才能有效传播疫病

家畜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计20分) 1.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此宿主不适应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同时动物机体调 动防御力量,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从而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和病变,这些过程称 抗感染免疫。 2.一过型性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3.传播媒介──是指病原微生物的有生命的活的携带者,一般为节肢动物。 4.垂直传播──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5.病死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数/患该病的动物总数×100% 6.检疫──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疫病的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 发生和传播。包括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过境检疫等 ──传染源是指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为 传染源 ──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更多的病例。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特征:突发高热,症状急剧,突然死亡,动物突然孔流血,血液凝固不良成酱油色,尸僵不全,腹围增大,臌气,尸体迅速 腐败,脾极度肿大,皮下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 ──触染病是指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二、填空题(每题2分,20分) 1.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家畜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有____核酸探针____和____聚合酶链反应____。 2.根据消毒的目的,传染病的消毒可分为_______预防性消毒_______、____随时消毒和______终末消毒______3种消毒。 3.鹦鹉热衣原体虽然对各种畜禽以及其他动物有致病性。但家畜中以____牛____和____羊____较易感,常表现____流产____、____脑脊髓炎___、______关节炎______或肺肠炎___;禽类以____结膜炎鹦鹉____和____鸽子____较易感,可引起___鹦鹉热或鸟疫__。 4.猪细小病毒感染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 ________死胎________、________畸形胎________、________木乃伊胎________、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在怀孕30~50d之间感染时,主要产____木乃伊胎____;怀孕50~60d感染时,多出现____死胎____;怀孕70d感染的母猪则常出现____流产症状____。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

【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6、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7、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8、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9、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10、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肝、脾大等。 11、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12、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3、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4、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15、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16、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 抗原(HBeAg)。 17、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18、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19、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20、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反应。 21、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 22、菌血症:少数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 23、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名词解释】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virulence):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quantity):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家畜传染病学》试卷及答案

扬州大学试题纸 系动医课程家畜传染病学(B)卷2002 — 2003学年第丄学期 班级 _________ 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名词解释(20分) 1. 感染 2. 疫源地 3. 检疫 4. 地方流行性 5. 疫病预防(Prevention ) 6. 鸡马立克氏病(MD) 7. 猪瘟(Classic swine fever ) 8.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 ) 9.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 10.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 )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将代表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是() A. 多杀性巴氏杆菌 B.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C.猪肺炎支原体 D. I相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2. 畜禽衣原体病的易感动物是() A. 羊、牛、猪 B.马属动物 C.火鸡 D.鹦鹉和鸽 3. 禽曲霉菌病的传染来源是() A. 发病禽 B.带菌禽 C.发霉的饲料和垫料 D.污染有霉菌抱子的禽舍空气 4. 猪沙门氏菌病的易发年龄猪是() A. 1月龄以内 B. 1至4月龄 C. 5到6月龄 D. 6月龄以上 5. 猪丹毒的流行形式常表现为() A.流行性 B.散发性 C.地方流行性 D.大流行性 6. 牛恶性卡他热是通过以下方式传播的() A.病牛一易感牛 B.病牛一绵羊一易感牛 C.病牛一吸血昆虫一易感牛 D.病牛一非洲角马一易感牛 7. 羊肠毒血症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 A.真胃粘膜出血 B.肝脏凝固性坏死 C.小肠粘膜出血 D.肾脏髓样软化 8. 以下禽病中可经卵垂直传播的有() A.新城疫 B.马立克氏病 C.鸡白痢 D.禽脑脊髓炎 9. 可引起严重免疫抑制的禽病有()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交配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5、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6、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7、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8、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

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doc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一、名词解释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 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 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 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 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 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 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 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 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 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 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 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908家畜传染病学试题河南科技大学

2012 1.传染病 2. 垂直传播 3.免疫接种 4.慢病毒感染 5.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6. 疫源地 7.破伤风 8. 马立克氏病 9.HPAI 10.仔猪副伤寒 1.传染病的发展依次可分为①、②、③和 ④四个阶段。 2.根据免疫接种进行时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①、②两种形式。 3.不同动物的巴氏杆菌病有不同的名称,在鸡称为①;在猪称为 ②;在牛称为牛出败。 4.禽沙门氏菌病根据感染病原体种类的不同,可分为①、② 和③三种。 5. 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的鸡传染病有①;②; ③;④等几种。 6. 禽流感病毒最重要的特点是①和②,其血清型是根据病毒 的两种表面抗原的种类而决定,如 H5N1型禽流感病毒,其中的H是指③,N 是指④。 7.疑似炭疽动物禁止解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①,对该病检疫时常采用②试验。 8.H120和H52是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弱毒疫苗,其中,①适用于20日龄以上的鸡加强免疫,②适用于各种日龄鸡免疫。 9.蓝耳病又称①,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其主要临床 特征是②和③。 10.某规模化种猪场母猪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死胎 率达60%;哺乳仔猪出现呕吐、腹泻、转圈,死亡前四肢划动呈划水状,该病最可能的是①。 11.引起疯牛病的病原是①,其病变特征为②。 12.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在动物主要侵害生殖器官,以 ①为主要特征。 三、问答题(共90分) 1.构成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哪三个基本环节?各环节之间关系如何?研究三个基本环节的 目的是什么?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哪两大类?(10分) 2.狂犬病病毒在机体内主要存在哪些部位?被犬咬伤后,为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必须采取哪些 处理措施?(10分) 3. 试述急性猪瘟的主要诊断要点(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10分) 4.试举出五种主要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的病名和其相对应的病原体。(10分) 5.何谓免疫程序?制订一个科学的免疫程序必须应考虑哪些因素?请解释之。(15分) 6. 预防鸡新城疫常用的活疫苗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试给一商品蛋鸡群制订一个预防 新城疫的免疫程序(雏鸡母源抗体水平中等)。(15分) 7.口蹄疫主要的诊断要点是什么?该病和禽流感一样社会对其高度重视,为什么?一旦发生了口蹄疫,必须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扑灭之。(20分) 第1页(共3页)

普通动物学 名词解释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名词解释2012/12/23 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1.物种:类群的总称,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一 个物种中的个体不与其它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产生 的子代不育。 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孤雌生殖:2.无性生殖方式之一。个体。如轮虫。 担轮幼虫:某些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幼体似陀螺,圆锥形。在赤道附 3. 近具两圈纤毛环,口前纤毛环和口后纤毛环,口在其中。具 顶毛束,肛门在后端,具原体腔,原肾管,不分节。经变态发育 后形成真体腔,后肾管,真分节。很多在外观和分类上不同的动 物都可以通过它联系起来。世代交替:某些动物的生理现象之一。在 动物的生殖过程中,有性4. 生殖(世代)和无性生殖(世代)交替 出现的现象。如薮 枝螅。 外套膜是由内脏团背侧的皮肤褶向外套膜:软体动物的特殊结构。5. 下延伸而成,像外衣一样包在内脏团外面。如乌贼。 6.马氏管: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来源于内胚层,是中肠后部 伸出的一对或两对向前伸并且分支的细管,浸泡在血液中,吸收 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肠内,经肛门排出体外。如蝗 虫。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形成刺丝囊,由间细胞形成,具刺丝,位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于刺丝囊中。如穿刺刺丝囊、卷缠刺丝囊、粘性刺丝囊。 8.饱饮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 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 中。如变形虫。 9.吞噬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当细胞碰到食物,细胞膜包围食物,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质中。如变形虫。 10.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 而迅速的重演。 11.接合生殖:有性生殖方式之一。两个体接合,细胞膜愈合,细胞 质形成原生质桥,彼此互换小核的一部分,然后分成两个 小体。如大草履虫。 12.中间寄主:寄主的类型之一。有些寄生虫的幼体在进入终末寄主 以前所寄生的动物。如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寄主。 13.终末寄主:寄主的类型之一。某些寄生虫发育成为成虫时所寄生 的寄主。如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寄主。 14.原肾管:是很多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原肾管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汇编

一、名词解释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16、间接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多数传染病均属于接触性传染病。 17、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18、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9、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20、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价(主要是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造成流行,并且借此在自然界长期存在。这些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注意: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有: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流行性乙脑炎、黄热病、口蹄疫、鹦鹉热、Q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菌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2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包括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所在的地区。

兽医传染病总结

名词解释: 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往来,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非典型性感染:属于显性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称此种感染为非典型感染。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它可能是生物,也可能是无生命的物体。 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 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疾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一过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抗感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不适合机体繁殖或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动员全身防御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因而不产生任何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检疫: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的发生,以及疾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4.垂直传播: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传染病能在家畜之间直接接触传染或间接地能过媒介物互相传染构成流行。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疫病预防,这通常包括采取隔离、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源进入目前尚未发生该病的地区,采取集体免疫、集体药物预防以及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保障一定的畜群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传染。 水平传播:病原体通过饲料饮水空气等途径在同群动物之间的传播。 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并将疾病传给人类,这样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随时性消毒:发生传染病时,为了消灭随时从动物机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进行反复不断的消毒。 特异性疗法: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应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对某种疾病治疗,因只对某种特定病原体有效,所以称为特异疗法。~ 预防性消毒:为消灭环境中病原体平时有计划的进行的消毒。 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至有临床症状为止这一段时间。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寄居在动物体内动物不表现临床症状,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或病原体毒力增强而表现致病力使动物发病。毒血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停留复制,而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传染性法氏囊病:由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肾脏的病变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传染性喉气管炎:由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粘膜肿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的总称,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不与其它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产生的子代不育。 2.孤雌生殖: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卵子不经受精而直接发育成为子一代的现象。后代全为雌性的称产雌孤雌生殖,如,轮虫;后代全为雄性的称为产雄孤雌生殖,如,蚜虫。 3.担轮幼虫:某些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幼体状似陀螺,圆锥形,在赤道附近具两圈纤毛环,口前纤毛环和口后纤毛环,口在其中,具顶纤毛束,肛门在后端,具原体腔,原肾管,不分节,经变态发育后形成真体腔,后肾管,真分节。很多在外观和分类上不同的动物都可以通过它联系起来。例如沙蚕的间接发育。 4.世代交替:动物在其生活史中,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轮流进行、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循环出现的现象。例如,轮虫的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5.外套膜:软体动物特有的一种结构。发育过程中由背面皮肤形成褶皱扩大向下包围而成,具保护、呼吸、分泌贝壳等功能,由两层表皮中间夹一层结缔组织构成,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为外套腔,具排泄、消化、生殖开口及鳃,足等。其数量一般1-2个如乌贼、河蚌。 6.马氏管:某些陆生节肢动物(主要是昆虫)的排泄器官,由其肠壁外突形成的一组盲管构成,通过其管壁的渗透作用从血腔里吸收代谢废物,开口于消化道,并排出体外。如蝗虫。 7.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细胞,分布于体表或内胚层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根据放出的刺丝性质不同,可分为:穿刺刺丝囊;粘性刺丝囊和卷缠刺丝囊。例如水螅的刺细胞。 8.胞饮作用:原生动物的摄食方式之一,大分子有机化合物粘附于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内端断下来,形成食物泡,并与溶酶体结合形成消化泡,后吸收有用物质。如大变形虫。 9.吞噬作用:原生动物或其它动物细胞吞食固体物质的过程。例如大变形虫碰到食物时,伸出伪足包围食物,与小量水一起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部并与溶酶体结合形成食物泡,有用物质被吸收,残渣通过排遗排出胞外。例如变形虫的消化过程。 10.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例如青蛙的发育。 11.接合生殖:原生动物的有性生殖方式之一,两个个体临时接合,细胞膜融合,胞质形成原生质桥,然后彼此互换小核的一部分。最终分开并各自进行细胞分裂。如草履虫 12.中间寄主: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寄主的寄生虫,在无性世代或其幼虫期所寄生的寄主称为中间寄主。例如,钉螺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13.终末寄主:具有两个两个以上以上寄主的寄生虫,在有性世代或成虫所寄生的寄主称为终末寄主。例如,人为日本血吸虫的终末寄主。 14.原肾管:扁形动物或原腔动物等的一种排泄系统。其特点是一端开口(即有肾孔、无肾口),代谢废物的收集靠焰细胞或管壁的渗透作用完成。例如涡虫的排泄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和排泄孔构成。 15.后肾管:环节动物等真体腔或混合体腔动物的排泄器官,比原肾管高级。来源于中胚层,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的排泄器官,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腔,肾孔直接或间接开口于体外。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也可排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