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西方喜剧理论视角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理论-精品文档

从西方喜剧理论视角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理论-精品文档

从西方喜剧理论视角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理论-精品文档
从西方喜剧理论视角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理论-精品文档

从西方喜剧理论视角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理论

基金项目:榆林学院高学历人才科研项目,项目编号:

12GK29。

克罗齐的“表现说”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影响

学术界普遍认为:林语堂是在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下才提出“表现性灵说”的。克罗齐在其所著的《美学:表现的科学》

书中,重点剖析了表现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这部著作对林语堂的影响巨大,林语堂认为:人生是进行文本创作时永恒的文学主题,文学这一艺术载体是必须依附真实的人生现实状态才能存在的。由此可见,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是以“人生”为基石的,从存在主义来解读这一理论,就是说任何个体的内心活动状态都作为存在整体的一种显现方式,个体的所有内心情感都不具备主体第一性的原始存在性质。但是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和克罗齐的“表现说”二者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即在哲学基础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克罗齐认为直觉和心灵活动至关重要,能承载

表现”的范畴和基础,但他过分强调了心理活动的因素,所以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林语堂则不同,他的“表现性灵说”是以存在为前提,是人生发展变化的结果,林语堂所表现的是一种整体,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观点。克罗齐认为“艺术是直觉,艺术是表现,而一切表现都是艺术”。换种说法就是,印象是艺术的集成体,艺术家自我在内心中感受到的,是直觉性的,它的性质是变化着

的,在狭义的角度认为直觉性行为就是艺术。这种审美方向是偏激的,表现主义就像垄断一样,不允?S 其他的参考或者标准出现,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克罗齐将整个“表现”纳入心灵活动的始终,使其“显现”,使直觉不断丰富发展。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在一种人生的高度上审视世界,是存在主义的一种诠释,将人生作为表现的主题和方向,感情和人生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为第一性的存在性质。林语堂对克罗齐的观点是辩证地继承与发展,他将“表现性灵说”发展得更为“人文”,也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对林语堂幽默的解读

林语堂将幽默归纳到心灵层面,是一种根植于人们心灵层面的东西,

感受与领悟幽默的最好方法是依靠心灵自己去意会,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林语堂“幽默论”的神秘之处。弗洛伊德对幽默情境的认识也在林语堂的幽默理论中得到体现,弗洛伊德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要对自己、对人生采取幽默的态度,归根结底是为了避免世间的痛苦,用幽默来化解外在的伤害。林语堂在弗洛伊德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将幽默总结为:一种“笑中带泪”的微笑。

林语堂虽然在其《论幽默》一文中对弗洛伊德的“幽默”论提出质疑,认为他对这一理论阐释的术语过于专业,但也恰巧说明,林语堂的幽默观在理论上也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他俩均认为自身所感悟到的幽默不是非得告之身边的人,而

是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试去摆脱世间痛苦。在当时,弗洛伊德已经发现人的心理因素、精神机制等方面对幽默这种喜剧形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幽默的过程只在作为独立个体的一个人身上

作用,实现自身心理因素、精神机制等方面的内部更新,而其他个体的介入不会给这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机制增加任何新的内容,正因为这一原因,弗洛伊德才认为:我可以自我欣赏幽默乐趣而经常感觉不到有必要把它告诉给别人。①

弗洛伊德喜剧美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摆脱内心遭受压

抑的痛苦,通过内心的自我调节,最终建立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

弗洛伊德幽默的心理机制是一种“感情消耗的节省”,也是源自

于心力能量消耗的节省,具有逗人发笑的心理基础。他也对笑的发生作了科学的解读,通过从生命的角度对模仿的喜剧性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经验告诉我们,每一种生命存在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只有付出一定量的消耗才能理解它,因此,作为一种完全一致性的或骗人的模仿的结果,如果我们根本不需要作出新的消耗,我们就发现自己失望了。这种失望是一种被解脱的失望,而且与此同时已变得多余的期待消耗就通过笑被发泄了出去。②这一原理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喜剧。弗洛伊德在对比幽默、

机智和喜剧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总结道:“我们一直有这种感

觉:机智乐趣产生于一种抑制消耗的节省,喜剧乐趣产生于一种思想消耗的节省,幽默乐趣产生于一种感情消耗的节省”。③

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分析,林语堂的幽默理论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人自身内部达到平衡和谐、协调一致

的理想状态。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上,林语堂都把幽默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从主体心理的角度切入,将幽默上升到人生观的层面,当作一种生存的人生哲学和生活的艺术。他将幽默当作一种心理机制,种自我内部调节的手段,“当人们以一种喜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苦恼时,他就获得一种防止心理失衡的手段。”④由此可以看出,林语堂从主体意识的角度,对现象做出相应的变化、反应的思维,肯定了幽默作为一种人生姿态,作为一种生存艺术的价值。

林语堂对梅瑞狄斯喜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英国小说家乔治?梅瑞狄斯的文章《喜剧的观念及喜剧精神

的效用》经过他自己的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划时代的理论著作

喜剧论》。林语堂在梅瑞狄斯理论框架的支撑下,形成了他的理论著作《论幽默》,这是对梅瑞狄斯喜剧论的继承和发展。

梅瑞狄斯对喜剧这个表现方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幽默作家首先应能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并且能勇敢地接受他人的非议,才能以喜剧的眼光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强调喜剧的目的比悲剧更加崇高,如果悲剧是通过悲悯与惊恐来洗涤人的心灵,那么喜剧则是通过笑声来感化人的心灵,因为喜剧是理智战胜愚昧、文明取代野蛮的有力武器,喜剧真正地解放了人性,也是讽刺现实弊端的最佳方式。梅瑞狄斯理论中的笑是一

种智慧、理性和人之常心。在梅瑞狄斯的理论中已经把喜剧艺术上升到一种高度,有着教化、美育的作用。梅瑞狄斯认为喜剧可以使人们摒弃自己的错误和肤浅,并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幽默不仅需要人们去揭露和讽刺社会现实,还需要人们去认识自己,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变自己。喜剧笑

的载体是对生活的概括和取舍,在这一过程中对客体进行反思,

从而能够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林语堂在其著名的《论

幽默》一书中就引用梅瑞狄斯在《喜剧论》中的话作为开篇,“我

想一国文化的极好的衡量,是看其喜剧及俳调之发达,而真正的喜剧的标准,是看能否引起含蓄思想的笑。”⑤并对他关于“俳调之神”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这种笑声是缓和、温柔的,是出于

心灵的妙语。讪笑、嘲谑是自私,而幽默却是同情的,所以幽默

与谩骂不同。因为谩骂自身就欠理智的妙语, 对自身就没有反省

的能力。幽默的情景是深远超脱,所以不会怒, 只会笑,而且幽

默是基于明理,基于道理之参透。麦烈蒂斯说: “能见到这俳调

之神,使人有同情共感之乐”。⑥

林语堂关于幽默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梅瑞狄斯的基础上加

以完善的,他提出了“会心的微笑”不同于梅瑞狄斯“含蓄思想的笑”,并在著作中引用了大量梅瑞狄斯的观点作为支撑,

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梅瑞狄斯喜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林语堂在其理论

中对幽默的评价已经超过了梅瑞狄斯,不论在哪个方面,他的理论框架中的幽默是把不同的笑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在他的理论著作中,林语堂认为幽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幽默是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狭义的幽默是与讽刺、揶揄有区别的。幽默背后的笑有不同的含义,只有抓住情感的性质才可以理

解幽默,这种幽默需要对人世进行深度的体验和感受,这种过程是漫长的,不是瞬间的。而且这种幽默体现的感情不是单一的, 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正如麦氏

所说的,是属于’会心的微笑' 类的。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情感,但是幽默与其他风调同

使人一笑,这笑的性质及幽默这种技术是值得讨论的。”⑦这种对幽默的认识就是心领神会,这种思想在中国禅宗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幽默的观照不是用逻辑、概念、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用超逻辑的、超功利的思想去审视的幽默,这种幽默感里有着无限性和宽泛性,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征,是人对自我的有限的把握,从而进入无限宇宙,体会人生的大智大慧,这才是幽默的价值。

林语堂认为:幽默的态度是默然忍受,这种容忍态度的利弊在中国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传统的正统文学中是不能够容忍幽默的,幽默被统治阶级视为一种不严肃、有失体统的行

为。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幽默不会被单独提炼出来,更不会概括出专门的理论。但是这种幽默始终是存在的,在文学的表达中被异化成为幽默的另一种诠释。林语堂认为幽默的态度是忍受,这一认识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气质,里面蕴含着中国人特有

的幽默,是一种宽阔的胸襟,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

从林语堂的《论幽默》中的理论观点可以看出:在他意识中的“幽默中的笑”是一种中庸的笑,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在笑中,无论是歇斯底里的批判,还是放纵自由的大笑,都是有节制的,所以,林语堂认为幽默是自足和淡定的产物,这体现了

智慧感。林语堂继承和发展了梅瑞狄斯的理论观点: 喜剧意识需要通过智慧来实现。只有巧妙地运用智慧才能把幽默巧妙地表现出来,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使作品充满幽默感,使读者能够笑,引起读者的深思。

梅瑞狄斯和林语堂都认为笑有不同的类型,其中讪笑、嘲谑和幽默有着本质的区别。幽默是一种理智、智慧的笑,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照的同时,以某种特有的方式获得一种具有概括性的体验。而讪笑、嘲谑是一种肆无忌惮的谩骂,理智不复存在,只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情感,没有节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观的、畸形的,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不具有真实的意义,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是不可取的。

林语堂的幽默概念对梅氏的幽默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超

越。梅瑞狄斯的喜剧理论是林语堂幽默理论的框架,林语堂丰富和发展了梅瑞狄斯的理论,尤其是提出了中国人的幽默,具有了强大的生

使幽默命力。

注释:

①②③[奥地利]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张增武、闫广林译:

机智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208、188-189 、216?。

④潘智彪:《喜剧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第266页。

⑤⑥⑦林语堂:《论幽默》,选自《林语堂经典作品选》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第38、39页。

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他认为:人要做“冷静超远的旁观者”, “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 “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种观念来源于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英国文化)也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语堂从1924年5月23日和6月9 日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到30年代的《论幽默》、《会心的微笑》、《答青崖论幽默译名》等,非常突出、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幽默”理论。 在林语堂看来: (一)“幽默“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而是一种人生观; (二)幽默是作家在评论和表现人生时,带着温和同情的笑,带着“我佛慈悲”、“悲天悯人”、旁观超然淡远的态度; (三)有广义和狭义的“幽默”,最高的“幽默”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心的微笑”; (四)“幽默”与“讽刺”相近,“讽刺”“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

愈近于幽默本色”。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现代的中国散文里,加上一点幽默味,使散文可以免去板滞的毛病,使读者可以得一个发泄的机会,原是很可欣喜的事情,不过这幽默要使它同时含有破坏而兼建设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会的力量,才有将来的希望;否则,空空洞洞,毫无目的,同小丑的登台,结果使观众于一笑之后,难免得不感到一种无聊(Nonsense)的回味,那才是绝路。” 林语堂这一时期的创作,既有表现出“闲适”、“性灵”的幽默小品。如《言志篇》、《我怎样买牙刷》、《论西装》、《论避暑之益》、《我的戒烟》等,也不乏寄“愤怒”、“沉痛”于幽默的杂文小品,如《奉旨不哭不笑》、《论政治病》、《民国廿二年吊国庆》、《如何救国示威》、《诵经却倭寇》、《等因抵抗歌》、《梳、篦、剃、剥及其他》等。这些文章信笔写来,娓娓而谈,各有特色。 《言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林语堂从容达观、闲适超脱的人生态度: 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我要几套不是名士派但亦不甚时髦的长褂及两双称脚的旧鞋子。居家时,我要能随便闲散的自由。我冬天要一个暖炉,夏天一个浇水浴房。 我要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拘奉的家庭。我要在楼下工作时,听见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我要未失赤子之心儿女,能同我在雨中追跑,能像我一样喜欢浇水浴。…… 我要院中几棵竹树,几棵梅花。我要夏天多雨冬天爽亮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青天。

旅游经典语录

1、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风景,知道了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凌晨,随着滑轮接触地面,飞机一阵抖动,我终于说出了最后一句再见。 2、有的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3、每个人在他的人生发轫之初,总有一段时光,没有什么可留恋,只有抑制不住的梦想,没有什么可凭仗,只有他的好身体,没有地方可去,只想到处流浪、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4、梦想,并不奢侈,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5、因为有梦,所以勇敢出发,选择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 6、旅游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 7、我们一路上兴致勃勃地参观,当夕阳西下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8、我要准备好行李启程了,谢谢关心我的家人和朋友,为我祈祷平安就好。我的旅行,会有你们的故事陪伴,所以我不会孤单。放心吧。 9、要么心在书里、要么身在路上,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前进。 10、有时我们选择改变,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更像是听见了天地间冥冥中的呼唤,呼唤你前往另一个地方,过上另一种生 活。你并不一定会从此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可你仍然感谢天地和人世所带来的这些变化和发生。不然你大概会一直好奇和不甘吧——家门前的那条小路,到底通向了什么样的远方呢? 11、当下定决心准备出发时,最困难的时刻就已经过去了。那么,出发吧。 12、旅行是一种病。一旦感染了,你就再也无法摆脱。它还是一种传染病,最后你可能把这种病传染给其他人而你自己根本就不想从中解脱出来! 13、旅游时最好的习惯:找个舒适的小店,挑张雅致的明信片,送给中意的ta,背面写上: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天气晴,我在某地,想念你。 14、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遇到的既有感人的,也有伤心的,既有令人兴奋的,也有令人灰心的,既有美妙的风景,也会有称不上景、只有风的地方。人生就是要感受美丽的、善良的,丑恶的、病态的。而只有在充满了艰辛的人生旅途中,始终调整好自己观风景的心态,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15、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16、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17、旅行要学会随遇而安,淡然一点,走走停停,不要害怕错过什么,因为在路上你就已经收获了自由自在的好心情。切忌 贪婪,恨不得一次玩遍所有传说中的好景点,累死累活不说,走马观花反而少了真实体验,要知道,当你一直在担心错过了什么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错过了旅行的意义。 18、总有一天,我会丢下我所有的疲倦和理想,带着我的相机和电脑,远离繁华,走向空旷。 19、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就这样,慢慢学会了长大。 20、我想一个人旅行,可以不带相机,也不要带上手机,但一定要背上几本书,在花海里,草丛旁悠然品味,闲淡时光里徜徉书海。 21、一个背包,几本书,所有喜欢的歌,一张单程车票,一颗潇洒的心。 22、一个人的旅行,反而会更贴近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停下来,享受自我的体验时刻,也许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之外,这才是深入体验,探索自我的最佳时间,纵然走过那么多城市,对于未知的风景,还是好奇。继续期待我的下一个旅行,拿起背包,感受不同地域不一样的节奏与表象。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罗斯福还未成为美国总统之前,有一次,家中遭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这要感谢上帝,因为: 第一,窃贼只偷去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部分的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 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真正懂得幽默乐趣的人,就如同故事中的罗斯福总统,抱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发现幽默、发现幸福,这样我们必然能生活在欢声笑语当中。 有一次,萧伯纳走在大街上,被一个骑车的冒失鬼撞倒在地,幸好并无大碍。肇事者急忙扶起他,连声道歉,萧伯纳拍拍屁股诙谐地说:“你的运气真不好,先生,如果你把我撞死了,就可以名扬四海了。” 幽默的机智反应并非只是能言善辩,而是一种快乐、成熟的生活态度,掌握了它等于掌握了智慧的结晶,得到了快乐的源泉。学习幽默,才能“乐观地对待一切,笑看人生”;才能“开口就是智慧,发声就是天籁”。 幽默大师林语堂曾在某大学教授英文。第一天上课时,他手提一个大皮包走进教室,学生都以为是课本,打开一看,却是有壳花生,林语堂则用英文大讲其吃花生之道。 他说:“吃花生要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就愈有味道。”他还补充说:“花生米又名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但愿大家吃了花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课!”语毕全堂莞尔。 麦克阿瑟将军在为儿子写的祈祷文中,除了求神赐他儿子“在软弱时能坚强不屈;在畏惧时能勇敢面对自己;在诚实的失败中能够坚忍不拔;胜利时又能谦逊温和”外,还祈求上帝赐给他“充分的幽默感”。由此更能窥见幽默在西方社会中得到的充分肯定和被赋予的崇高的价值。 印度诗人泰戈尔收到一个姑娘的来信:“您是我敬仰的作家,为了表示我对您的敬意,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心爱的哈巴狗。”泰戈尔给这位姑娘写了一封回信:“我同意您的打算,不过在命名之前,你最好和哈巴狗商量一下,看它是否同意。”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生活很简朴,常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行路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美国政治家查尔斯‘爱迪生在竞选州长时,不想利用父亲(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声誉来抬高自己。在做自我介绍时他这样解释说:“我不想让人认为我是在利用爱迪生的名望。我宁愿让你们知道,我只不过是我父亲早期实验的结果之一。” 一天,有人问英国首相丘吉尔,做个政治家要具备哪些条件。丘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未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能发生,那怎么办?”丘吉尔说:“那就要能再说出一个理由来。”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忘记生活是多彩多姿的,所以在使用幽默时,千万不能滥用幽默,一句妙语可以带来轻松与力量,但川流不息的妙语、笑话、讽刺,也能断绝沟通。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让我们不知所措,于是只好赶紧逃开威力过大的幽默轰炸。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妙语连珠的人,但我们不要产生竞争之心,而是要倾听他内涵之语意,学习他的长处。若你心中有不平的意念,一心只想用幽默来压倒对方,就可能使气氛陷入紧张,引发对方的仇视心理,为日后对你的攻击埋下伏笔。幽默能使沟通更加融洽,利用幽默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一、闲适 林语堂的散文充满“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政治环境异常,文学发展在整体上呈政治化的趋势,许多文人在此情形中为保全自我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而向往闲适之趣,其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主流文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1、“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的精神追求 强调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也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精神特点。闲适文人,远自魏晋名士陶渊明始,一直到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近至周作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推崇个体之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林语堂很崇尚这一点。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 “放逸”“清高”,主要体现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凌驾和超越、对个体人格尊严的高扬和肯定。林语堂推崇“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放浪者”,反对把“自我”变成“一个全然服从物质或经济规律的自动机”,也反对牺牲个体、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职责和群体幸福的工具。林语堂曾说,“哲学以个人为开端,亦以个人为依归。个人须是人生的最后事实。他自己本身即是目的,而决不是人类心智创造物的工具”,“如果有一种社会哲学不把个人的生活幸福,认为文明的最后目标,那么这种哲学理论是一个病态的,是不平衡的心智的产物”。因此,在作品中刻意经营和张扬一种超拔于现实功利之上的心灵体验和精神自由,就成了林语堂闲适散文的基本内容,他的一些重要的散文集如《生活的艺术》、《我的话》、《有不为斋文集》、《无所不谈合集》等,都表现出了这个特点。 在具体行文中,林语堂则常以“我”为基本视点,通过写“我”在现实境遇中的“放逸”“清高”,展示了“我”不为俗务所羁,向往和追求个体精神超脱和人格完整的理想和愿望,在作品中既给我们展示了他高远脱俗、玄澹致远的人生境界,又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静观宇宙、淡泊名利的“我”的形象。如在《有不为斋解》中,他通过叙述“我”在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为人为文等诸多方面的“不为”,表明了他洁身自好、不贪图功利、不虚伪做作的精神特点,其中的“我”好像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的“达观者”;在《我的戒烟》中,他通过写“我”在戒烟的荒唐与艰难中感受到的“违背良心、戕贼天性”“不能达心旷神怡之境地”的痛苦与不人道,阐明了人之“得道”,应建立在顺应本性地生活之基础上,其中的“我”好像是一个勘破世俗与虚伪的“智者”;在《记纽约钓鱼》中,他通过写“钓”之趣和钓鱼时“我”所享受的自然之乐和领悟的人生哲理,表明他淡泊功名欲念、亲近自然、保持个人率真淳朴的性情志趣,其中的“我”好似一个洞察世事和人生的“高士”……藉此,林语堂表现了他不为“外物”所惑、崇尚自我内心自由体验的精神追求。 2、“闲淡舒适化俗为雅”的生活情趣 把生活审美化,营造和追求闲淡、雅致、舒适的人生境界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表现的又一重要的精神特点。一方面,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肯定日常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身心需求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又不肯以世俗物质生活为满足,认为这有失风雅,太俗。因此,他一心想做的是不避于俗又不溺于俗的“雅人”,他努力想做的便是变“俗”为“雅”,

论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

摘要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东西方文化对林语堂的熏陶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对形成幽默观产生重要影响,而时代的诸多原因也是促使林语堂走上幽默道路的因素之一。他的幽默观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幽默观 “幽默”这个美学概念(humour )是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 代首先译介到中国来的。而西方最早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 幽默,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之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 德赛》中对氏族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嘲弄态度,就显示出了幽默 发迹的端倪。 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首先受到西方幽默文学的深刻影 响。林语堂在《新旧文学》中自称他对英国散文始祖乔叟、散 文大家绥夫特、小品文始祖爱迭生等人的或浑朴,或清新,或 尖刻的散文颇为称赞,因为他们的散文都“含有幽默的意味”。 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捕捉住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 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将其融化于整 个文章的结构和行文之中。郁达夫曾说过,林语堂的幽默带 有英国绅士式的嘲讽色彩,用笔比较轻松、委婉,侧重于幽默 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 林语堂的生活经历对幽默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自小接受的是基督教人道主 义、和平主义的熏陶,回国以后又潜心修学中国古代传统文 化。林语堂的幽默文学主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在一系列文章中,他列出了中国幽默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流 变:老子是中国幽默始祖,幽默源于他的超脱;孔子的幽默是 和蔼可亲,合温柔忠厚之旨,听天由命的幽默;庄子的幽默是 睿智和讥讽;孟子的幽默是其锋芒中见冷儁。林语堂认为中 国人也会幽默,只是中国道统思想太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性 灵。在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林语堂我行我素、无拘 无束、亲近自然的个性和浪漫气质。所以,林语堂创办《论语》, 提倡“幽默”;续办 《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同时,作者要通过文章与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心灵对话, 就必须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交 流。而“幽默”这种表现形式不仅最能凸现作者的独特的个人 气质与语言修养,而且也非常便于受众接受。 这些足以说明林语堂提倡幽默,崇尚性灵,不是一味的 “拿来”,而且也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林语堂 的幽默观,应该说是外来文化的民族化,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林语堂对“幽默”的认识是整体性的。在《论幽默》一文 中,他认为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包括一切使人发 笑的,连粗鄙笑话在内的文字;“在狭义上幽默与机智、 讽刺、揶揄相区别的。”他强调“幽默之所以异于滑稽荒唐者”,主要 在于“同情于所谑之对象”,幽默的特征即为“谑而不虐”。林 语堂不直接针砭现实,而以超然之姿态和“深远之心境”、“带 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对现实中滑稽可笑之处加以戏谑。幽 默对林语堂而言既是文学观,也是人生观。一方面,林语堂认 为可以用“幽默”来改造社会、改造人生、改造中国人的文化 心理。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说:“幽默对于改变我们整 个文化的可能性——幽默在政治上、在学术上、在生活的地位 上……我们必须默认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另一方面他又 强调:幽默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正如他在 《幽默滑稽》中指出:“幽默是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才能与理智横溢到足以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就会盛开”。可见,在林语堂的心目中,“幽默”可以超越生活,超越艺术,甚至超越政治。他并没有逃避黑暗的现实,仍就关注人生与社会,只不过是采用“幽默”的方式将社会现实问题“道德化”、“审美化”,试图通过“非政治化”的策略来改良社会和人心,以求得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入思考。自上个世纪的30代以来,林语堂致力于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创作,时代因素对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左翼文人和自由知识分子以及官方文人激烈争夺文学的话语权,整个文坛火药味十足。当时在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革命文学”倡导的是文学是“阶级的代言人”,认为“阶级意识是我们文学的脊椎,没有这条脊椎的,尽管披上一件老虎的皮毛,却不是脊椎动物”左翼文人以压倒一切的强硬姿态和激进决绝的话语策略使它获得了一种外在的强势,它因势利导成为文坛霸主。许多持不同立场和意见的知识分子们不得不对它心存忌惮而有所顾忌。这种现状令他们无比怀念五四时期的自由空气,他们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五四精魂念念不忘。因此,林语堂创办《论语》,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风格,为久被禁口、动辄得咎的知识分子开辟一个谈论时事、指摘时弊的话语空间,给严肃、压抑的言论界开辟一块自由无拘、可谈天说地的园地。其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激进人士就开始了迫害,到30年代更为残酷。林语堂对国民党的高压政策确实有些惧怕,为了保全性命,他寻求第三种出路,即创办《论语》等刊物,打出’不涉政治”的自由主义旗帜。但他的心境是苦涩的,他说到:“且之际,武人操政,文人卖身,即欲高谈阔论,何补实际,退而优孟衣冠,打诨笑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胡来,强颜欢笑,泄我悲酸。”这些话足以说明林语堂从激进的文化闯将转而走向温和的文学创作的无奈心境。由此可见,林语堂在文学创作上大力提倡幽默,是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无奈人生的一种抗击方式。尽管这种方式不是积极的,与时代前进步伐有些脱节,但若从客观上出发,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这种脱节而成就的“幽默”文学观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文化苦旅”。这种带有中国传统色彩的“中庸、和谐”生存选择,是他退而在精神领域求得思想解脱和心灵自由的平衡点,是守望心灵自由、讲究道义操守的文化苦旅。参考文献:[1]林语堂.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论语(创刊号),1932.[2]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3]林语堂.小品文笔调.人间世,1934(6).[4]林语堂.编辑滋味.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集》之读后感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黄琳 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他会从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并且在读他的散文后,可以看出他是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而正是他使用的文字幽默、轻松和自然流畅,使得他的散文独具一格,让人喜爱。 其中一篇《论解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妇,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马没有什么科学,娶个悍妇,于修身养性的工夫大有帮助。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豁达是幽默中蕴含着的一种重要品质。自我解嘲就是用言语或行动不失幽默地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说白了就是当我们

在生活中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不良的情绪,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意丑化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就会自己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 其实我认为自我解嘲是人们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也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与其固执己见,“钻牛角尖”,不如放松一下绷得过紧的神经,来点自我解嘲。 就如同那只拿不到葡萄的小狐狸,他已经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想要得到高墙上那串葡萄,可是并没有如愿以偿。于是它便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在得不到甜葡萄的情况下,只得吃酸柠檬却硬说柠檬是甜的,有意美化得到的东西。 或许大家会觉得这有点可笑“可笑”,但奇趣搞笑要告诉大家实际上却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卫方式。可帮助我们松动一下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使自己失望、不满的情绪得到平衡和缓解,让我们能够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林语堂散文 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之《论读书》 静水微啊 今年寒假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于是每每于阳台晒晒太阳,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的冲动。大师果然就是大师呀!读后有点滴心得,赘述如下。 一、自由地读书,持怀疑态度地读 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大师说的读书是自由读书。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人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会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 二、读书须求气质相合 大师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若读得书是适合自己口味的书,那么此种读书必定是会影响人的谈吐及思维方式的,有兴致地读,必定有所收获;为卖弄而浅薄地强读,必定食古不化。这就是所谓的“读书须求气质相合。”大师

说:“读书必以气质相近,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三、读书要顺其自然 大师说:“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读书需顺其自然之势。世上无必读之书,各人有各人的生存状态,当某人某日某种心境下,有了某种读得冲动,想应和心境地读,必能在彼时读出一时之味来。比如,少年时候读《红楼梦》,只是少年时期的春心萌动,好奇它与课本的不同,感受它直抒男女之情的奇妙。三、四十岁,关注的是人物的关系,人物的性情,其中的人情世故。 开卷有益,想必也是要有气质相合的卷,才能遭遇阅读的欢喜吧!

【经典语录】林语堂爱情语录

爱情似深夜流星,划过长空、耀眼动人,可短暂如昙花一现。婚姻如山间溪流,顺势而下、潺潺淙淙、如陈酒历久弥香,把你我的爱情嵌入梦的相框,希望美好的能够填满我想你的信,勾勒出你的身影,梦醒时分,但愿还有你残余的味道。 林语堂的经典爱情语录【精选版】 1) 终于再见她,我嘴角一牵,笑得漂亮,没有了当初,回忆成烟云。 2)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3)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4)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5) 人生苦短,我不应该有负苍天,既然老天爷让我活下来,是为了让我爱你。 6) 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7)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8) 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要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 9) 你对情感自私,情感是最能伤人的一把利剑,伤到最后只能伤到自己。 10)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名人爱情语录【最新版】 1) 刘涛:世上万物可解,千万不要放弃,特别是对于婚姻和爱情。 2) 张爱玲: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3) 安妮宝贝:爱,从来都不算是归宿,也不是我们彼此的救赎。 4) 金星:爱情,是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婚姻,是你需要什么样的人。 5) 伊能静:在爱情里你最捨不得的放手,却是对自己最好的放生。 6) 卓依婷:爱情是一场即兴表演,不管开始于结束,只求最真的演出。 7) 张爱玲:爱情是场梦,可有些人却总是睡过了头。 8) 张爱玲: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9) 余秋雨:我怀念的不是你,而是你给的致命曾经。 10) 张爱玲:爱情在动静之间,缘分在聚散之间。 11) 远观:永恒的爱才是爱,分阶段的爱是虚情假意。 12) 麦兜:爱情就像便便;水一冲就再也回不来了。 13) 张爱玲:爱情和死亡一样,都是很霸道的。 14) 陈晓:你没来过我的世界,怎么与我相爱? 15) 金铭:沉溺于错误的爱就必然错过真正的爱。 16) 金星:真爱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往往到来的非常微妙。 17) 戴娇倩:爱情,是一件让人心疼的事,心会疼,因为爱还在。 18) 林徽因: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报答你。 19) 李宫俊:爱情就像火车一样,就算你买了票,你迟了,火车一样会走。

(经典文章)林语堂的演讲

幽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首先,他认为演讲,尤其是对群众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其次,他认为。一篇成功的演讲,必须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但在演讲时又让人觉察不到有准备的工夫。因此,林语堂最反对令人措手不及的临时演讲。 有一次,林语堂到一所大学参观。参观之后,校长陪同他到大餐厅和同学们共进午餐,校长深感机会难逢,临时请他对学生讲几句话。林语堂十分为难却又推无可推,于是即景生情地讲了一个笑话。他说:“罗马时代,皇帝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活生生地被野兽吃掉,这实在是一种残忍不堪的事。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投进斗兽场里,让狮子去吃。岂料此人浑身是胆,只见他慢腾腾地走到狮子身旁。在它耳边讲了几句话,那狮子掉头就走,并不吃他。皇帝看在眼里,备感诧异,于是再放一只老虎进去,那人依然无所畏惧地走近老虎身旁,同样和它耳语一番,那只老虎也悄悄走开了,照旧不吃他。皇帝百思不解,就把那人叫出来盘问:‘你到底对狮子和老虎说了些什么,竟使它们不吃你而掉头就走呢?’那人答道:‘简单得很。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我很容易,不过吃了以后,你得演讲一番。”’讲罢,博得满堂喝彩,然而,那位校长却被弄得啼笑皆非,显得十分尴尬。 另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他深知这种演讲是背儿媳过河——费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称颂祖先的话,同宗会大失所望;倘若过于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于是他认真思索,策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讲稿。他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此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谓人才辈出。”林语堂这段简单而精彩的演讲,令台下宗亲雀跃不已,禁不住鼓掌叫好。然而,当我们仔细回味他的话时,就会发现他所谈的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就是与林氏毫不相干的海外名人,并未对祖先歌功颂德。

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大 众 文 艺大128 摘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散文大家,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曾引起强烈的反响。但随着左翼文人对他的批判,“幽默文学”很快销声匿迹了。林语堂本人也去了海外。本文即在3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梳理“幽默文学”的提出到发扬及讨论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原因,并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文学 30年代,林语堂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文。一时间文坛兴起“幽默文学”热。林语堂也随之被冠以“幽默大师”的称号。但很快他便遭到了左翼文人对他的严厉批评,这使得他逐渐从大红大紫到步履维艰。本文即意在梳理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并重新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一 “幽默文学”的提倡到发扬 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一词是林语堂从英文humor翻译过来的。现代汉语大词典权威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中国古书中最早出现“幽默”二字在屈原的《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这里的“幽默”二字是寂静的意思。把这个词借过来并发扬光大,是林语堂的功劳。 1924年5月,林语堂在《晨报副刊》发表我国最早提倡幽默的文章《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他建议,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同年6月份,他又在此刊发表《幽默杂话》一文。在此文章中,他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幽默,对幽默作了较为准确的说明。他认为在文学中,最堪欣赏的幽默,能够引起人家嘴旁轻轻的一弯儿的微笑。尽管在1924年,林语堂在文章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提法,但是林语堂的这一提倡并未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 1924年后,林语堂一直是《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到了1930年,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名噪一时的《语丝》终刊,林语堂一时失去了文学上的阵地。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半月刊,再次提倡幽默,并最终竖起幽默文学的大旗。如林语堂有名的散文《论幽默》,写于1934年1月1日,即发表在《论语》三卷三十二期。文中分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博古通今,谈中论西,论述幽默,指出其存在的必要。“无论那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是用得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1](p223)因为他的努力,1933年被称为“幽默年”。 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后来又有过对于小品文的提倡。1934年4月,林语堂与陶亢德创办《人间世》杂志。1935年与陶亢德、徐訏合办《宇宙风》杂志,力倡小品文。在《人间世》发刊词中,林语堂提出了他的关于小品文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唯一成功的是小品文。小说佳作亦由小品散文训练而来。小品文“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与各体别”,内容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应大力提倡。1934年被称为“小品文年”。由此我们可对当时的小品文热窥见一斑。 从“幽默年”“小品文年”这些称号里,可以看出当时林语堂被欢迎的程度。其实,对于林语堂来说,这二者是二而一的东西。在《再与陶亢德书》里,林语堂这样说到:“在人生途上小憩谈天,意本闲适,故容易谈出人生味道来,小品文盛行,则幽默家自然出现。”[2] (p54-55)所以,我们用“幽默文学”这个提法就可以涵盖他这一时期的文学观点。 二 提倡幽默的原因 林语堂在20年代曾是语丝社成员,和鲁迅、周作人一起并肩作战。他不满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比如《祝土匪》,他在文中自比土匪,讽刺嘲笑当今的所谓学者只知道脸孔、尊严,不敢说该说的话,不敢维持良心上要维持的主张。文中这样说:“惟其有许多要说的话学者不敢说,惟其有许多良心上应维持的主张学者不敢维持,所以今日的言论界还得有土匪傻子来说话。土匪傻子是顾不到脸孔的,并且也不想将真理贩卖给大人物。”[1](p31)再如《打狗释疑》,他盛赞“讨狗檄文”“对狗宣战”,认为“生活就是奋斗,静默决不是好现象,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高传峰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宁夏固原 756000) 象去感受里面很大段的描写来体验仇虎的心境。白傻子出现的声音,他一直会很兴高采烈地模仿火车疾跑“漆叉卡叉,漆叉卡叉,漆叉卡叉,漆叉卡叉,吐兔图吐,吐兔图吐,吐兔图吐,吐兔图吐”一句比一句有气力,作为剧中貌似可有可无的“傻子”,他貌似无意识的声音其实一直在渲染和拼接配合人物的行动。而火车作为一种自由、光明的象征,反复作为背景被提及事实也是给予了人物内心的一种表达,是仇虎力图走出封建的牢笼,驱赶黑暗的势力。但是火车声却只以一种虚幻的方式存在在他们的大脑幻想中,并且一次次地从原野上与生活在那里的生命擦肩而过。 另外,剧本里,一首恐怖的曲子一直为人们“传唱”:初一十五庙门开,牛头马面哪两面排……判官掌着生死薄哟,青面的小鬼哟拿着拘魂的牌……在焦家经常时不时地以仇虎低哑的声音唱出来。焦母这个眼瞎心明的老婆子对这个曲子颇具恐惧感,一直说不吉利,如此处理就如在及其安静的情况下可以听到绣花针掉地上的声音一样,音响效果可以说是扩大了几百倍。预示着最后家破人亡、两家覆灭的结局,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读来实有喘不过气来的味道。在第三幕里,森林的逃亡这出里,鼓声一直伴随着他们。滴滴答答不间断,如生命的丧钟,就好比仇虎自己所说,这不是叫小黑子的魂,而是催他的命。 曹禺大胆地处理了奇异的幻象。他直陈,在这里,恐惧是一 条不显形的花蛇,沿着幻想的边缘,蠕进人的血管,僵凝了里面的流质。这些幻形都是人物自身恐惧结果的幻景,揭示了仇虎内心的亏欠、不安,是对逃离和死亡的惧怕,是他内心最隐秘的惊慌悔恨思想感情的暴露。 作家不是神甫,单一的解释和理论只会窒息他们,作家的信仰是没有仪式的,他们的职责不是布道,而是发现,去发现一切可以使语言生辉的事物。曹禺就是通过细腻深刻多变的笔法让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饱满丰富,使得戏剧情境也更为具体,从而也为整出戏提供了支撑,成为一部好戏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辛宪锡 《曹禺的戏剧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 2.刘勇 李春雨 《曹禺评说七十年》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 3.洪治纲 《绝望深处的笑声——论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熊元义,余三定 《西方悲剧理论的两大类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单慧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081班。 文艺评论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宁静之道内在的身心宁静由于日常的控制感情,这既无秘诀又无捷径之可言。单凭看一两本书即想身心宁静亦属妄想。获得宁静的惟一办法,行之若素,思之以恒,同时要有信心。 最简单的基本实践先求身体上的镇定,不要用力踏地板。不要擦拳搓手。 不要拍案叫绝怒吼。不要来回地踱方步。不要往牛角尖里乱钻。人在激动兴奋中,动作随之趋于急切。为了避免言行急躁有一最简便的巧妙方法----站稳、坐下、躺了。竭力设法把说话的声音压得低低的。 言行平和必先思想清朗,言行系诸心境,而心境影响言行。一个人的身心是永远相互为用,有一位朋友天生是个急性子,碰一碰他就捏起拳头,提高喉咙,但他有自知之明,易言之,他控制得住自己,每处此境,他立刻把手指头伸直,绝对不容弯起来,竭力地把声音放低,低得似在耳语。他说,“一个人是不可能用耳语跟别人吵架的呀!” 这是控制情感上暴躁、急促、兴奋、紧张最有效的经验之一,谋求宁静的初步当然是先从身体的动作下手,慢慢地会觉得只要压得住

暴躁仓促的动作,情感的热烈自然低降,等到热烈的情感泄了气,又怎么暴躁得起来。这时候我发觉因为不再暴躁,节省下无数精力,因此你不再会常常疲倦得可怕。 遇事冷静,或不感情用事,或恬淡融融。在某些境遇下,即便显得迟钝些何妨。如此待人处事决不至搞到感情破裂的程度。言行修养到这个地步,则对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态度必然尽情尽理而恰到好处。 人各有其聪明、智慧、个性,为理智和感情的平衡发展,不妨迟钝恬淡冷静一点,此乃中国圣贤所主张的“大智若愚”是也。 为了宁静平和,下列六点,若得经常身体力行,对你今后的生活必有裨益。 1.清心静坐,绝对地就是宁静没有一点儿思虑。 2.静坐完了之后,慢慢地想到自己的心像一面湖,先是澎湃不已,继而风息浪平,继而平静无波,最后宁静得无一丝儿绉。 3.宁静之后想一两分钟,想那美丽最平和的景色,远山红霞,黎明朝暾..曾历其境,又临其境。 4.缓缓默诵清平、朗爽、和宁的字眼、诗词、名句。 5.回忆平生无愧于衷而心安理得的一些往事。 6.求心的一贯宁静,复诵古今完人修身致静名句。一字一句细细咀诵,而临绝对宁静之境。 林语堂励志人生的散文:守株待兔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迷恋机会,有许多人在曲解机会,机会究竟是什么呢?机会确是一样

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意如经典语录

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意如经典语录 篇一:读后感 读后感 是作家安意如的作品。在她的笔下,让我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契点。写出了古代诗人、词人的一生经历,细细品味,像一壶醇香、沁人心脾的好茶,有着天然之美。 当翻开目录,看到每一章节的名字就是一句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本书的故事上溯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唐玄宗、陆游、温庭筠,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鱼玄机,于诗词变幻中讲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的不为人知的爱情侧面、内心活动、毅志思想。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在这本书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它超越了多少的是是非非,涵盖了多少的爱恨情仇!它将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

和悲痛。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 界。它又可以表达多少的无奈、感伤、向往。人生在世,多少的美丽与哀愁都将成为过往,然而心灵真的能还原成一张白纸吗?为什么我们柔软的心灵总会留下岁月的沧桑划痕而变的日益坚硬,为什么我们娇嫩的容颜总会记录岁月的痕迹而变得日益苍老,只是因为人生再也不能如初见。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去后悔曾经的错,改写最初的历史,与时光老人做交易。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我们可以改变的有很多。就像,唐玄宗与杨贵妃如果不曾有一场过往,他还做他的君主,她还做她的佳人,该有多好;就像,纳兰和他的表妹如果不曾有一场爱恋,后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该有多好;就像,如果没有那一场刻骨的伤,就不会有咸宜观里的旷世怨女,在哪里悔恨、哀叹,该有多好;如果,如果,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这一切都不曾发生,该有多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长于情深于情,他的词清新婉约,直抒胸臆。而安意如的解读却让我们发现了更多,不要做自己后悔的事,总是拖沓行事,要认清形势,管住自己的心,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机会,才不会有,如此感叹。诗是愁情别绪,诗是惋叹哀伤,诗是悲欢离合,诗是人间 百味。而安意如却把生涩难懂的是解读得亲切生动,仿佛我们和

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_李玉娥

思考与言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2 1924年,林语堂首先将古希腊医学中的术语“humour”翻译成“幽默”,介绍到中国,并且将自己的哲思融进这个舶来的概念中,形成了独有的幽默观。对于林语堂来说,幽默是鉴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态度,是一种从容不迫的人生观。林语堂的幽默哲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悲天悯人,二是近情达观。幽默是会心一笑,是透过形象的直观在内心获得更深的领悟,是表示“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的。林语堂的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元素,也有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元素。它们或相互补充,或本质相通,共同构成了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 一儒:林语堂幽默观的出发点与反向力 林语堂将儒家哲学看作是一个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且在林语堂心中,孔孟时期的儒家思想才是真正的清流,而到了宋儒那里便已成了浊流。他认为《论语》为中国惟一关心世道之幽默文章,并最为推崇孔子的幽默,“孔子个人温而厉,恭而安,无适无必,无可无不可,近乎真正的幽默态度”,因为这样的幽默是最温厚,最近情,也是最宽容和具有智慧的。还说孟子的“浩然正气”,极具包容性,既让人拥有积极的进取心,也能让人豁达地对待生活。然这两位圣人此种人生态度的形成与其所提倡的“仁爱之心”是密不可分的。孔子说“仁者,人也”,即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仁”即“爱人”,即拥有一颗博大的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要推己及人,及物,亦不强加于人。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人的精神就能提升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界。有了这种对天地万物的爱心,人就能产生博大的同情和无尽的宽容,也就寻找到了一种善良的对待人和自然的方式。 林语堂认为“中庸”是孔孟能实现用仁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的途径。“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中”,是恪守中正不偏不倚,“庸”则是“常”。中庸之道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蕴含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全面考虑,不执其一端,取其中而用,合情合理的处理各种情况,“讲情理者,其归结就是中庸之道”。林语堂特别强调“合情合理”,认为“近情,即承认人之常情,每多弱点,推己及人,则凡事宽容、容忍、而易趋于妥恰。妥恰就是中庸”。林语堂自言是“一团矛盾”,但是却以自我矛盾为乐,恰恰是因为他的中庸哲学在起作用。“我们如果把道家的现实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念配合起来,便成中庸的哲学。”所以林语堂一直以来都是强调平衡适度与和谐自然“采取较为近情、一贯而和谐的人生观”。易于知足、愿意包容,心态就容易归于平和、善良,幽默便产生。这便是一个人建立幽默人生观的核心条件。 另一方面,宋代之后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沦为统治工具,其理性思考也走向极端,“儒家思想到了宋儒手里……有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信条,于是以后的儒家逐渐走向人性的反面,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儒家思想逐渐走向腐败和凝固,在理性的极端控制之下,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变得功利而严肃;对于名利的追求,更是使人们徒增压力。一个常要在其中遵循严格的理性的社会会使一个成年人觉得厌烦。到了后期的儒家,已经成了保守和极端理性的牺牲,少了基于人情的善意和包容,也便离幽默愈来愈远。“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欢乐的哲学以为调剂”,这种哲学就是幽默,它能让人们超脱世外,敝屣仁义,绝圣弃智,看穿一切。 所以林语堂一方面认为儒家文化的“仁”,在道德感的形式上是以人的内心和外在的宇宙的道德相和谐为主的,极具同情心和包容性。另一方面又对儒家的森严礼教导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的现象,持批判态度。基于对儒家文化这样的认识,林语堂才认为人生既是严肃的生命体验,也是一个来去匆匆、虚妄不定的过程,没有必要过分拘执。 二道:林语堂幽默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与儒家的理性思维不同,道家尚柔、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偏好自然与直觉,倡导寂静、保守、平和,注重亲近自然的神秘力量。林语堂说他天性近乎道家,而多过因信仰而造就的儒家。在林语堂心中道家地位极高,老庄和道家思想被他推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美学,因为道家文化赋予了中国人随遇而安、返璞归真、知足乐观的精神,“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超脱派”,“有了超脱派,幽默自然出现了”,所以可以说老庄哲学是林语堂幽默观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道家文化对于林语堂的幽默观的形成也可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是道家文化的尚柔不争精神所赋予人的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和超然世外的浪漫情怀,给幽默观提供了思想基础。林语堂向往从容、恬淡、和谐的人生境界,推崇自由的人性和快乐的人生,其幽默观的本质属性就是以宽厚同情之心对待人生的一切,不为外物所役,凭借智慧以及自足的内敛和超然境界,看淡世俗的功名利禄和成败得失,而这些恰恰都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另一方面,道家文化热爱天地自然,追求艺术品质,它的思想内涵更接近于人性,更具有活力。道家文化追求简 李玉娥 摘要林语堂幽默观的中心内涵是对失败之境中的人或物的怜悯之情,对人性自由的相对认同,是追求闲适的快乐哲学。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有儒家的仁学中庸,道家的超然知命,佛家的怜悯洞悉,还有基督教的博爱奉献。它们相互融合汲取,共同作用才产生了林语堂独特的幽默观。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观儒道佛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 125

相关文档